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一
自从听了浙师大幼儿园庄周赟老师的《幼儿园环境创设》讲座后,感触颇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的教育就是通过创设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环境,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自主性,展开生活,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为幼儿的生长、发展所提供的场所和各种条件的总和,即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安全愉快、整洁优美、丰富多彩、动手动脑、益智健体、富有儿童情趣的教育环境,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使他们喜不自禁、乐此不疲地在环境中活动,在环境中探索发现、想象创造,在环境中积累经验、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培养和巩固了幼儿的情感、行为、习惯、知识、技能、个性等。在幼儿教育中,环境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的主题墙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部分。"环境是能够说话的",经过优良设想的环境能够起到暗示作用,能够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所以说,主题墙饰是推进幼儿发展不可短少的"环境"。
幼儿园的主题墙是展示幼儿作品的平台,是家主体,在主题墙的创设中,我们应让幼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幼儿参与主题墙的成分也越来越多。主题墙并不是单一的起到摆设的作用,还有边框的制作一定要简单明了,不能太过于复杂化,还有色彩的搭配协调更是一个需要长时去学习的,在布置主题墙的时候,除了要充分体现主题的目标,将主题墙的内容丰富起来,还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经验,使主题墙能凸显教师与幼儿的个性特点。让幼儿充分参与到主题墙的布置中,将孩子的作品表现出来,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们教室的主题墙,每当一个新的内容布置好后,幼儿都会利用游戏和休息的时候去寻找、翻看自己的作品,还会跟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在主题墙的布置过程中,主题里的内容需要不断的去更新,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兴趣以及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在墙面环境安排中融入对幼儿情感的关心,把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借助环境去表达,使幼儿如沐春风。主题墙应鲜明,让人一眼就能明白所进行的主题,我初次布置主题墙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去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去布置主题墙,没有将小标题明显的表现出来,让人有种杂乱,而且内容重复,经过专家的指点后,我知道了标题不能只顾着华丽繁复,而是要让人一目了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凸显主题。
在主题教育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让家长了解主题墙创设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要布置一面出色的主题墙,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这和孩子的参与是相辅相成的。在布置《火辣辣的夏天》这一主题时,我们就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去收集有关夏天的资料以图片的形式参与,家长参与主题墙创设,能大大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效益。这面墙饰,有孩子们的快乐参与和家长的热情合作,不仅发挥了它应有的教育功能,也使家园关系更为和谐,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不是教师个人的手工劳动,我们应以幼儿年龄特点,发展的需求为手段,紧紧盘绕主题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主题墙的布置,教师的指导,家长的帮助,让幼儿关心生活。
通过半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体会很深,懂得了环境创设是我们老师和幼儿共同走进主题共同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我们必须敏感地观察幼儿的每一个探索点,兴趣倾向,才能做好幼儿表现美的铺路石,引领他们走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审美境界。在以后的环境创设中,我们还要多多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做到尽善尽美。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二
通过学习,对区域活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区域活动特征、类型、区域活动内涵、区域活动价值、区域活动的创设和组织等方面都有很大收获,对我在今后的工作有了很大帮助。
区域活动是指从幼儿的水平、兴趣、特点和需要出发,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以及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利用活动室、走廊、门厅以及室外场地等设置各种活动区,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创设不同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进行个别化或小组操作活动。
1、区域环境的开放性
(1)物质环境的开放
(2)心里环境的开放
2、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3、教师指导的间接性
(1)考学具、材料为媒介
(2)以问题为媒介。
1、区域环境设置过于形式化
2、区域材料投放存在盲目性
3、区域过程中老师的指导欠恰当
(三)区域活动的类型
1、学习型区域活动
2、游戏型区域活动
3、学习与游戏融合型的区域活动
四、区域活动的价值
(一)区域活动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
1、有利于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2、有利于拓展课程的组织形式
3、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
(二)区域活动对幼儿的价值
1、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1)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3、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三)区域活动对教师的价值
1、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
2、有利于教师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
五、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
1、开展区域活动是克服小学化的需要
2、区域活动弥补了集体教学的缺陷
3、区域活动体现新的课程观——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的融合
4、区域活动有利于重塑师幼关系
5、区域活动满足了儿童的需要
以上便是此次研修活动获得的体会,我会在日后的工作中把此次学习中的精华淋淋尽致的利用到工作中,让孩子们体会区域活动所带来的快乐。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三
20__年6月23日我有幸在海大附属幼儿园观摩了大班幼儿体操和全园幼儿户外活动动。通过此次观摩学习我感触颇深。收获较大,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以下是我个人观摩后的体会:
一、观摩大班幼儿体操后我的感触
在观摩大班幼儿体操中无论教师领操动作和手势指令,还是幼儿根据老师的手势和指令变换不同的队形、队列都很有秩序、很整齐。从体操中体现了师生的互动、孩子和孩子的互动、孩子和器械的互动、孩子和环境的互动的氛围很活跃。
二、全园幼儿户外活动空间合理利用:海大附属幼儿园的老师们充分利用园内的每一个地方都成为孩子的活动场所。
三、运动器材准备充分
运动活动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时现的。海大附属幼儿园的运动器材有你熟悉的玩具,也有你未曾想到过的材料。非常丰富,能满足孩子自主选择需要与适度运动量的需求。(如:竹竿舞、挑担子等)孩子们都玩的得不亦乐乎。
四、先分班再换场地最后混班相结合这活动方式值得学习
幼儿先在老师带领下进入活动的区域,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游戏。还可以互换场地区域游戏,最后混班窜区自主游戏,自主合作活动中幼儿都很遵守游戏规则。整个活动老师只是充当引导者、支持者和观察者。整个活动孩子和孩子的互动、孩子和器械的互动、孩子和环境的互动氛围都很活跃。
通过此次观摩活动,我深深知道了如何组织和开展户外活动,使幼儿强身健体,快乐游戏、智能发展。玩出兴趣,玩出道理,玩出智慧!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四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区域游戏是在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指导下,使幼儿的认识水平、个性品质、社会化能力得到积极主动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形式、途径。
从区域的布置、材料的提供到活动的安排,都需要我们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区域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来考虑和安排,每一个区域设置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促进幼儿某些方面的发展。区域设置要具有相对稳定性,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让幼儿掌握有规律的活动安排。要避免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区域设置,或者因一次特殊活动一时兴起而设置区域。区域活动的设置要能成为幼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提供给幼儿机会来自主地决定和操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我遵循《纲要》精神,从幼儿的实际和兴趣出发,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主题活动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游戏活动环境,开设了“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阅读区、涂鸦区、娃娃家,音乐区”等,并给这些区域起了幼儿易懂的名字,如;“玩具吧、动动手、淘宝屋、想一想、试一试、小舞台”等。创设的这些区域都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区,投入了相应的材料,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目标相适应,保证每天游戏活动时间,并随着活动的开展根据幼儿活动的效果不断去补充或更新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区域是自选活动,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他们可以轻松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幼儿的意愿、兴趣可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极大调动了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由操作摆弄、动手、动脑。精心设计、安排布置的区域为幼儿创设了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极大的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同时更为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各个区域中材料的选择与提供,要与其特点、范围以及目标相符合,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要避免材料投放的随意性、盲目性或无目的性。我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注意力差。活动开展中我发现我班大多数幼儿对美工区很感兴趣,他们在里面任意涂鸦、玩橡皮泥、粘贴等等,但是也发现他们持久性差、手眼不能协调一致;小肌肉群发展缓慢、社会知识经验欠缺等等,而美工活动对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坚持力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途径。因此我也将美工区作为一个重点区域来设置安排,在设置面积上相对其他区域要大一些,重点对美工区进行观察----记录---反思---实践---总结,从而使我在区域游戏活动经验方面得到了不少的启示。
美工区的教育功能是由美工区活动材料来承载的。这样,美工区的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的教育价值性,直接影响到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及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在美工区活动开展初期我为区域投放了大量的材料,我想丰富的材料可以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因此在投放了美工区基础材料如:铅笔、水彩笔、油画棒、剪刀、橡皮泥、各种彩色纸、胶水、透明胶、双面胶等的基础上,又大量的投放了各种动物、水果小模型(塑料)、画板、画夹、勾线笔、画纸、小印章、花纸、各种即时贴;还有各种半成品如“用于幼儿连线、涂色的模拟画”、“用各种硬纸板做的水果图形”、“裙子、衣服”、“自制玩具”等等,尽我所能的为区域增添材料。每次活动幼儿看到花花绿绿的这些材料高兴得不得了蜂拥而至,由于平时我们对幼儿的常规训练比较重视,虽然材料多、人相对也多,但幼儿活动秩序还是很好的,玩过后材料整理的也较好。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确发现“材料投放并非越多越好”,一般来讲为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大都是我精心准备的,当然希望幼儿多玩、充分地玩,以使这一材料尽可能多地被利用。同时我也知道要善于深入发掘、利用现有材料的潜在价值,但的确有的时候,按着常规的玩法,幼儿玩了几次后,便对这一材料不再感兴趣了。如:活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新投放的材料刚开始时幼儿很是喜欢,都争抢着来摆弄它,可慢慢的来的幼儿少了,仅摆弄几下就不愿意再碰了,我就随时忙着准备新材料。频繁地更换材料,抱怨幼儿的注意转换太快,操作活动持续的时间短。对此我显得很是无奈,有些不知所措。我也知道这并非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除了会增加我的工作量外,还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低效率利用。
为此我进行认真观察、分析、反思、思考、总结,如果材料本身没什么问题的话,应采取正确的处理策略。
如:我设计了一个串珠子游戏,在刚刚投放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去玩过,过了几天就没有多少人去了。于是我注意观察到他们串珠子长短不一样,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就问:“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引导他们去观察,他们发现有的穿的紧,有的松,当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之后,马上兴奋地跑来告诉我。我又问:“除了这个原因还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接着又有人去串珠子了,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说因为有的珠子大、有的小、有的穿珠子的线长、有的短等。通过这样的引导提高了玩法的难度,或变换引发新的玩法,重新唤起了幼儿的注意。
如:阿峰很认真地在穿木珠。由于他手上的线有一个头掉了,软软的的线怎么也穿不进去。我在一旁看着没说什么,只是朝他笑笑。他试了四五次,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把线的另一头提起来看,继续穿,终于成功了……;还有的幼儿珠子穿了很长当他高兴地把它提起来时珠子却全掉了下来,原来有的线的尾巴上没打结,有的打了结可结很小,而珠子孔却很大,这时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引导他自己去发现原因。吸取教训,当他穿了一大串,就及时鼓励“你穿了这么多呀!真象一条项链。来,借给代老师戴一下好吗。”当珠子戴在我的的脖子上时,孩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多得意了!当看到幼儿的操作失败时,我没有马上去纠正,而是耐心地等待,用微笑去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最后,当他的成果挂在脖子上与其共享成功的快乐,这对幼儿又是一次莫大的鼓舞。通过以上由材料的玩法引导到对材料特征的认识探究上所采取的方法,不仅可使幼儿学会掌握材料的一般玩法,而且能深入认识与玩法相关的一些材料特性,使幼儿对有关该材料的知识有更多的体验认识,从而较充分地发掘、利用了现有材料的教育价值。也使材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再如:幼儿对涂色很感兴趣,可对水彩笔的运用方法掌握不好,当他们发现用水彩笔涂色时纸很容易破,就不再选用水彩笔涂色了。还有我为他们准备了很多半成品的硬纸板水果图形,本意是想让他们描外形、涂色,可是他们控制不好硬板纸,描图对他们来说有难度,因此对此也失去兴趣,对那些连线拼图画画等更是如此。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对小印章、粘胶贴、撕纸、油画棒、彩色纸、橡皮泥、花纸等这些材料却很感兴趣,他们用油画棒涂色、用粘胶贴粘画、用小印章印画、用小手撕彩色面条、撕花纸上的棒棒糖、小熊、用橡皮泥团、揉、捏包子、饺子,再用模具印饼干、动物等等。发现这些问题后我及时进行了调整,材料投放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适合幼儿的才行,因此不再只注意把眼光放在“物”的投入上、放在可见的空间环境变换上,而是避免材料的简单重复,缺乏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区分。材料、玩具本身会给幼儿某些线索,暗示玩具的完法,幼儿自身能力及对材料玩具的理解会产生不同层次的游戏行为。因此我们要使材料具有层次性,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本学期对材料的投放上我遵循了以下原则:
1、活动的材料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能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
2、提供具有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层次性的材料。
3、要结合近期的主题活动内容、教育目标来创设环境、投放材料。
以上原则充分尊重了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关注幼儿活动时的兴趣、活动的持续性、是否掌握了材料的运用方法、在游戏中注意力是否集中等具体的一些问题,这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实效性,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再如:叶江浩取了一小块橡皮泥,拿出泥工板玩了起来。他先把泥掷了一会儿,使劲地把泥掷了几下后,觉得不是很粘手,就取出了一块泥防在了手心里搓圆,搓了几下他觉得满意了,于是放在泥工板上搓长条,他两只小手的手心使劲来回搓了几下,觉得一边有点粗,并在粗的这边再搓了几下,觉得满意后就给它团起来,然后竖着给它站立起来,在我们成人的眼里可能他做的什么都不像,可孩子们却说出了它像许多什么什么的。在这样的活动中,我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是落在孩子“做得怎么样”、“像什么…”上,而更多地是再关注孩子“是怎么做”的,他是否掌握了材料的运用方法才对。
因此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的教育价值性,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活动区的创设中,我还考虑到软硬材料的搭配。如:软材料,在美工区、建筑区都铺上了地垫,当幼儿进入到这些区域时有一种舒服的感觉。硬材料的投放科学,美观、合理,富有教育意义。另外我从本班幼儿整体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幼儿个体的个性发展,个体差异上出发,我个人总结出从“低起点、慢速度、多落实、高效率”着手,“不求“物”多,只选择那些适合幼儿的、幼儿感兴趣的、对幼儿发展有实效性的材料及活动形式,“低慢多高”的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要使区域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我们就必须积极地参与其中,且师幼相互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区域活动开展时,幼儿可以主动学习和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幼儿可以从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中、从对目标和事件的直接体验中,以及从对经验的逻辑思维中获得知识。教师则是提供有助于幼儿获得经验的环境,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过程,聆听幼儿的想法,帮助并引发幼儿思考,通过提出适当的、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去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提问是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所做所想为前提的,而非生硬地主观地介入,所提问题一定是从幼儿正在进行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尽量避免用下达任务的方式发问,如“按照颜色来分”“用数字来表示”等,最好是以启发式方式来提问,如“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给我演示一下好吗?”等。在区域里我们充当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是和幼儿平等的交流对象。另外要观察幼儿如何与同伴互动,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必要时教师要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激励、扩展活动。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与幼儿交流。只有这样,才可能与幼儿产生积极且有益的互动。
如: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小班幼儿年龄小,活动时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和他人交流,玩橡皮泥自己一个人玩,一个人在那粘粘贴贴,可是不一会就不想玩了,活动持续时间很短,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会适时介入,“你的包子、饺子做的真好,教教我好吗?”幼儿兴趣会被再次调动起来。或在他们做了很多包子、饺子时我会引导“我们把这些东西送到娃娃餐厅去好吗?”还有做的漂亮的裙子、衣服、帽子、腰鼓、沙锤等也鼓励幼儿送到表演区去表演,自制的玩具也放到了玩具吧里…..。这样幼儿、区域间都互动了起来,幼儿再也不是独立游戏,而是相互交流配合、互相帮助。区域之间再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有机结合,使得活动区域内容更加丰富,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在培养幼儿语言交流能力、坚持力、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等方面发挥了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活动我班幼儿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帮助一些幼儿选择活动内容外,还注意观察每个幼儿的活动。在照顾全体幼儿的基础上进行重要、个别指导。给每个幼儿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尤注意对活动进行有效的总结评价,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评价主要以区域活动之后的讨论或谈话方式进行,要留出一部分时间与幼儿一起进行总结和反思。我引导幼儿回忆刚进行的活动,让幼儿以各种方法再现相应的活动经验。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描述来总结幼儿获得的关键性的经验,并选取典型的事件和经验,结合幼儿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帮助幼儿学习和体会如何更好地使用物品和材料,如何更有效地选择活动和解决问题。要尽可能给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自己作品或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且对幼儿的评价和肯定要尽可能具体,而不单单是说一些“很好、很棒”等简单的语句。
如:只要幼儿一动手画画,我就认真地对其欣赏,给予真心的称赞,于是幼儿一画起画来浑身是劲,乐此不疲。我还在活动室的一角设立了一个展示板,隆重的推荐幼儿的作品,及时地介绍有创意、有特色,有进步的幼儿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在每次幼儿完成作品后,都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互相观赏和介绍。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提升自我感觉,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还经常开展一些绘画比赛活动,并给予“帖笑脸”作为奖励,每个孩子都有个获奖的理由,如“颜色奖”、“图形奖”、“涂色均匀奖”……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兴致盎然,绘画技能也逐渐得到进步。再如:在画太阳活动中,我提出问题“太阳都是红色的吗?我们以前吹泡泡时发现太阳光还有什么颜色呢?”使幼儿了解太阳光有七种颜色;当幼儿了解了的时候,我及时的加以肯定,结果就发现孩子们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我又提出问题:“太阳是圆圆的脸吗?我们怎样打扮太阳呢?”孩子们开始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上面添画上花边就像花朵的花型脸、或加上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等等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样子。虽然他们画的只是简单的图形但大多数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做画,而且画得非常开心,还添画了草地、花朵。在互相观赏时,孩子们喜形于色,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互相评论着墙上的作品,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为孩子们的进步由衷的感到高兴。
另外我对每日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都有记录,记录所观察到的幼儿的表现和反应,根据这些记录再对照着预先设定的目标来评价区域活动的结果,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按领域或按幼儿发展的方面分成具体的内容或指标,相对应去评价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情形。从平常区域活动的经验中总结、探索一些其他的评价方法:如区域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效?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如何改进?这些问题都是通过自我的评价和反思来解决。不管是什么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思区域活动,找出在安排、组织、指导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避免和改进。
另外在开展区域活动开始时我便把“区域游戏活动的常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良好的常规是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证。每个孩子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来选择游戏,但一定要遵守游戏的规则。此外,逐渐培养幼儿爱惜玩具材料,活动完了,会收起来放回原处。不仅做到整洁有序,而且学会合作、分享、轮流、等待不争抢、……。虽然我班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问题,如在手工区活动时,作品显得很单一,幼儿间相互模仿,动脑、创新不够;在游戏中,孩子交往性的语言还欠缺;我们准备的材料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等等,因此,在今后的活动过程中,我要对这些问题制订出针对性的计划和方案,让每个幼儿在愉快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提高自我,我相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随着游戏活动不断的深入开展,也通过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一定会使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真正的能收到实效,使得我班幼儿的区域活动水平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五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当前幼儿学习的一种途径,也是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教育活动新形式。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最佳手段。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与他们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所谓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设置各种活动区,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所谓活动区(或活动区域)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并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如把活动室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把幼儿活动材料按类别分别放人这些区域,并设有屏障构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半封闭区域。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
1.把区域活动视为分组教学的一种形式。教师重点在一个区域指导一组幼儿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幼儿或者在其它区域作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教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包括应用)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
2.把区域活动视为集体教学(上课)的延伸。其因指导思想的不同分为三类:(1)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幼儿的其它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区域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作些必要的辅导;(2)有些内容的教学(如有些主题活动)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才能加深印象,促进幼儿理解和应用;(3)有时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做不到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教师只能在课上演示,课后把操作材料投放到有关的区域,让幼儿自由操作。
3.把区域活动视为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幼儿创设的一种自由活动的形式。幼儿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玩伴,通过游戏和自由交往获得课堂上得不到的有关经验。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与指导
1.围绕目标创设活动区域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知识构建,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活动区的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计划应有弹性,根据孩子的需要与兴趣的转移应该随时调整。记得玩娃娃家时,许多幼儿喜欢做饭,我们灵机一动,何不开家“小饭店”?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和饮料瓶、奶瓶、蛋糕盒等物品,我们的“小饭店”和”海陵早茶店”开业了!许多幼儿争着当小厨师、服务员或小客人,这里每天人头攒动,“生意兴隆”……活动区域的大目标明确后,可根据幼儿的基本发展水平、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拟定各区的具体目标。其原则如下:
(1)活动区域的活动材料要紧扣目标。根据目标提供操作材料,以便吸引幼儿,使幼儿能自觉、主动地去获得感性的知识,促进幼儿的发展,达到教育目的。
(2)同一内容,各年龄班级制定的活动目标各不相同。幼儿园各年龄班级幼儿现有的活动能力和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同一种活动区域的同一种活动内容在各午龄班的活动目标是不同的。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探索愿望,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
(3)活动区域的目标尽可能与正规性活动目标相联系。在制定各活动区域的具体目标时,最好能联系教学活动,使非正规性活动与正规性活动结合起来。当然这种结合必须是自然而不是勉强的,本质而非形式的。
2.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
有关研究发现幼儿的竞争性、侵犯性和破坏性行为在空间小、活动材料贫乏的情况下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空间大、活动材料丰富的情况。因此,在活动区域的材料提供上应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做到多层次多侧面,尽量要丰富多彩。
(1)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较易产生兴趣。因此,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所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
(2)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知识层次及时变换与之相应的材料。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让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应及时观察、分析幼儿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根据幼儿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设计、提供多层次、不同要求的材料,让幼儿量力而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能力和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3.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在活动区域除了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外,要给予幼儿较大的自由度,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活动,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教师则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了解幼儿以后的指导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个别指导和共同参与。教师对幼儿活动的具体参与指导和帮助,可促使幼儿活动水平不断提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并收到更大的教育效果。所谓“参与”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以平等的身份和幼儿一起活动。这里,参与的时机是很重要的因素,能在正确时机进入并参与幼儿的活动可以扩大及丰富幼儿活动内容。但如果时机不对,可能会使幼儿中止她们的活动。因此,教师应事先观察,再决定是否加入或何时加入。
区域游戏的开展,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创设最优化的环境,使之更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六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创设活动前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
有些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首先,要利用有限的空间使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宽松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某些内容相近区域的合并有利于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区、语言区、美工区、计算区等放在小箩筐中合并为一个区,可以让孩子资源共享,也便于老师在材料的投放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另外,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活动,而对别的区角却没有兴趣,但我们又不能强迫那个幼儿一定要离开那个区,或是一定要去某个区活动。此刻,我们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七
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地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
我班为幼儿设置了益智区、阅读区、美工区、娃娃家、建构区等区角,并力求为幼儿创设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我们设置了大小不等的空间间隔,比较适合不同人数小组的活动。最小的空间可供幼儿所设的安静区或隐蔽区,稍大一些的空间适合幼儿在小组群中活动,通过在活动中协商、竞争等行为,学会和别人分享,保护自己等社会行为,除此之外,还可利用与午睡室相连的活动室和走廊,设置2—3个活动性教强的区域,以避免与幼儿安静的操作区活动互相干扰,例如用矮柜隔出半开放的空间,暗示幼儿进入这一区就需轻声细语。
幼儿园的活动区和主题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讲区角游戏活动关注的是区角材料的使用和挖掘。主题活动关注和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因此,将活动区与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形成教育整体,能够有效支持主题活动的深入,丰富开展。活动区可以根据孩子喜欢动手操作,自己摆弄的特点,把主题活动的内容融入到活动区中,使孩子在区角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升。我们积极帮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兴趣,通过与幼儿共同探讨来“生成”活动区域,引导他们广泛地参与到主题的确立、内容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材料准备、制作与装饰等活动中,并用职业的.敏感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使幼儿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我们必须通过观察,才能知道幼儿材料恰不恰当,是否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玩,经验丰富程度如何等,再决定是否加入幼儿的游戏,以帮助幼儿提升游戏的技巧,避免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的现象发生。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始终要清楚自己应处的位置,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给予具体的指导,使不同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对不认识操作材料、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幼儿,应该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材料,探索最佳的操作方法。对那些认知水平较高、能熟练操作但不感兴趣的幼儿,及时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活动中,幼儿通过积极探索,增强好奇心和主动性,获得新的经验。教师可以转换角色,以幼儿的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操作过程中。与幼儿合作,共同完成,进一步促使幼儿从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我们的区角能真正成为孩子探究学习的场所,为了不段提升教师创设环境的能力,真正推动孩子有效的发展,我们非常重视活动区的检查和反思,指定了活动区的检查的制度,且在每次检查后与教师一起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寻找原因,提出建议,帮助教师梳理和提升。活动区的检查和反思推动着教师们进步、孩子们的发展,我们将把区角检查和反思进行到底。
推动园区发展的心得体会篇八
爱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人们对游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区角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重在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选择广泛的内容。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因此,孩子们学的特别轻松、自然、没有压力,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引导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
活动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而应该是掌握规则之后的一种自主游戏,在创设活动前就必须考虑规则问题。而制定区角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
一、在活动前提出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游戏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
二、在自然活动中形成规则。
有些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三、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游戏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二、根据近期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
首先,要利用有限的空间使每一个区域都有相对宽松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某些内容相近区域的合并有利于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比如:益智区、语言区、美工区、计算区等放在小箩筐中合并为一个区,可以让孩子资源共享,也便于老师在材料的投放上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
三、参与孩子的活动,成为孩子的合作者、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