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思考和评价自己阅读成果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在下面的读后感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作品中的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一
在马年伊始,读完大伯写个孙儿雨农的回忆录,思绪万千。虽然说,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关,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没有写叙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转载居多。微博倒是偶尔会发几条,只言片语,至于说是快节奏市场经济社会的副作用,还是懒惰、功利、没时间?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无解,所以读完了大伯的长篇,还是十分敬佩的。
翻开记忆如同大海中的岛屿,零星散落,此时也变得清晰起来。我印象中的大伯,会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干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会把舅舅、舅妈和加州西梅画上等号。记得那时的泗县,这些都还是稀罕物,我总是会想大伯是怎样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把这些新鲜的哈密瓜带回来的,要知道那时可没有高铁、动车,飞机也不是像现在普及的交通工具。记得前年,大伯的儿子姜楠到合肥开会时,听说到合肥还要转机一次,可见当时带这些礼物之不易,也许回家团聚的幸福感会让路途变短行囊变的轻快吧。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至今不变,想想我从20xx年外出求学,至今十三四个年头了,即使现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还是要回老家泗县看看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每次与大伯父见面大多是在家庭聚会上,我父亲,也就是老五,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那一代讲奉献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劳模证书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都会请回家探亲的哥哥姐姐到家里坐坐,一是感谢他们对弟弟妹妹们的照顾,二是为了兄弟姐妹和后辈的感情交流情深。我记得那时觉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别的,泗县口音中带着新疆吐鲁番味,其实想想,现代社会想做到完全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很难,因为身在异乡还有让当地人听的.懂,又要乡音不改挺难的,我曾经到深圳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
无论这选择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请享受这一路上的风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现在,退休后的大伯在北京的小女儿家安享晚年。祝愿大伯他老人家阖家幸福、安康!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二
“当我还是小孩子,门前的那朵茉莉花,已经渐渐地枯萎不再萌芽……”听着这首歌,我的思绪飞进那天真羞涩的童年。童年就是在不称心时又哭又闹,不断撒娇的任性;童年就是前一刻被家长罚面壁,下一秒立马和同伴飞奔玩闹的天真;童年就是相信世界上有奥特曼会打小怪兽的的幼稚;童年就是收到父母的礼物时单纯的笑容;童年是和小伙伴们完成惊心动魄的“冒险”后的快感……童年就是一曲曲无忧无虑的歌曲。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有共同的期许,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当歌唱到这里时,我的思绪加快了步伐,飞回到现在。我开始品味我现在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长大,褪去了当年的那股天真与单纯,不知不觉穿上了保护色。我开始有了很多的小心思,小秘密偷偷地藏在心底,不告诉父母却只和好哥们一起谈心。父母让做的事情也不愿去做,产生了一种叛逆乖张。青春是一首小小的叛逆有洋溢着阳光的歌曲。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是啊!我无数次向往着,憧憬着。多想去未来看一看,看看未来的世界,看看未来的我,未来的我可能活得光鲜亮丽,也可能平凡却也脚踏实地。不管怎样都是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为梦想坚持不懈的我。未来是一首历经磨难却永垂不朽的经典之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三
曾记否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路。
那些年,我们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飞驰的身影。
那些年,我们一起在星空下立下的誓言,一起追逐过的梦想。
小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而我们总有那么一天也会分离,虽然我们离开了三原这个大家庭,但是我们的梦想和心却是不分离的。
绿草如茵的操场,茂密的树林,红白相间的教学楼,淸澈见底的河面……在我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独自一人在湖边散步,好像再回到那些年的时光,微风拂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仿佛把我的心也带了过去。一张力熟悉的面庞,我无论如何也忘不了。
就这样静静的回忆,轻轻的回忆。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四
万源市中学g级12班廖琴。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分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万源市中学g2007级12班廖琴。
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
--题记。
站在十八岁的尾巴上,蓦然回首,才惊觉时光竟百这般悄无声息的流逝。从我抬头仰望大片大片的云朵温过的天空,从我侧耳倾听窗外那棵常青树的喁喁低语,从我在手背上写下“365”,到今天这个字变成“100”。就在这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间,却令我恍如隔世。
属猪。春节除了比往年更加乏味以外似乎还不错。虽然大人们的麻将准时恭候在团年饭后而我以书为友以笔为伴的日子也不失愉悦和舒适。只是遇到一道绞尽脑汁亦毫无章法的数学题时那种前所未有的绝望便义无反顾地涌上心头脑袋一片空白使人想要嚎叫想要恸哭想要逃亡想要放弃。而当新的黎明来临又会笑容明媚自信满满须知生活不会因你快乐而快乐不会因你悲伤而悲伤。倘若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便不会有动人情怀。
有一个朋友在中国农业大学。他放假回来带给我几张北京香山红叶制作成的书签。那些火红的枫叶是他去香山观赏时,亲手捡回的,可谓意义隽永。一枝一叶一世界,从我轻轻抚摸一片红叶,那么真实而深刻地感觉到叶肉的鲜活,叶脉的搏动,叶柄的坚强,就仿佛看邮一座幻化的美丽城堡--一个人们称之为大学的地方。
都说绽放的花儿最美丽,哪里知道花儿的绽放正是花心的破碎,是一种破碎的美丽。而这象牙塔里三点一线的生活未必不是美丽。我以为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岁月充满激情而拥有梦想且不断追求更是莫大的幸福。
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我终于遨翔/所有梦想都实现/追逐的年轻歌声多美妙/我终于看见/用心凝望不会变/哪里有梦就飞多远吧。
是的,哪里有梦就飞多远吧!
(指导张翔)。
作者邮箱:zhanggou70@。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五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07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六
每个人在自己的流金岁月里,都有一段动听的歌。
本书是一个军官在盘点自己二十六载的377篇访记时,谱写的一首感人之歌。读过之后有四个字在我的脑海里反映特别强烈:“感动”,被书中所有人物的故事而感动;“朦胧”,从表层意义讲,作者追忆的是自己的一段岁月,然而内容讲述的却是他人的故事,赞美的却是他人的歌,这种“朦胧”的构思大作,不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平之高,而且还突出了一个军人时时刻刻服务于他人的高尚品德。军人,不愧为党和人民赋予的荣号,人民为军营有这样的灵魂工程师而感动。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读后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感谢作者——梁祖国先生为读者撰写了这么一部感人的好书,期得着你和《岁月如歌》一书中所有的战友们,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充实你们的歌,把这首《岁月如歌》继续谱写下去,让这支歌汇写成一首响亮的交响乐曲,奏响祖国,奏响全世界,为推动人类的精神文明之发展,为建设和平和谐的社主义国家再奏辉煌。
最后敬请《岁月如歌》中的每一位干部战士和艺术家们,接受我内心深深的崇拜,并真诚的祝愿他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七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八
七年级的旋律是舒缓而又不失欢快的。我对初中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欣喜。在我的眼中,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我惊叹校园里竟有这样一排美丽的海棠;我发现军训生活是如此的令人向往;我了解了生物体内有如此多的奥秘。那时的我,用一颗最纯真的心去感知周围的一切,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傻孩子,尽情地挥洒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没有犹豫,毫不吝惜。
这一年,我憧憬,我歌唱,快乐的歌唱。
八年级的旋律是平静而略带伤感的。一个小小的阴差阳错,造成了我与同学间深深的隔阂。我陡然间转变了——从一个爱说爱笑的幼稚的孩子蜕变成了一个沉思不语的少年。面对同学们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我选择了隐忍,因为我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力量去争辩。这一年,别人看来,是一样的花开花落,冬去秋来,美丽而又自然;然而,我与别人不同,黄昏的孤风苦雨,萎谢的海棠花瓣,空中的片片残云,都会激起我的无限感慨,触动我内心最柔弱的一角。
这一年,我怅惘,我歌唱,迷茫的歌唱。
九年级的旋律是振奋人心而令人紧张的。那份憧憬,那份怅惘,都已成为历史。中考给我带来了压力,令我顿时感到肩上的重担。但是,中考同时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为了中考,为了不负老师的期望,为了回报父母的关爱,为了自己最终的目标,我勇敢的拼搏,不懈的努力。当然,除此之外,我迫不得已地舍弃了许多我原来倍加珍惜的东西,但是,我坚信,自己的付出会换来收获。我相信自己,在未来的路上,会走得越来越好。
这一年,我奔跑,我歌唱,自信的歌唱。
三个乐章,如水般轻轻地流走了。我小心翼翼地将这张唱片取下,重新放回我行程的背囊之中。在这小小的停息之后,我又将重新踏上青春之路,勇敢的放声歌唱。我知道,匆匆的岁月会把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刻在这张唱片上,供我慢慢品味,细细聆听。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九
暑假,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于老师的精神感动着,被于老师的行为震撼着。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大下功夫。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用她的话说就是“用语言粘住学生”。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用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自己不学习,哪来源头活水?尤其在信息、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工作之前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完全掌握了他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教师如果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没有威信。
于漪老师说的“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但一辈子在学做老师!”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这也是她对事业的真诚,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这是我读完《岁月如歌》后最大的感想。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也许在每个班级都有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比如纪律不好,比如学习成绩差等等,但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不能因为一方面的情况就否定他的所有。
听着于漪老师的话,看着于漪老师的书,学着于漪老师的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倾倒。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岁月如歌,往事历历在目,我为她坚定的教学信念而折服,为她生动的教学语言而惊叹,为她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将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学做教师,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歌。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我爱不释手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其中一本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名叫《岁月如歌》的书让我懂得了感恩。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感谢父母,他们给予我生命,抚养我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我知识,引领我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我不断努力。感谢太阳,它让我获得温暖;感谢江河,它让我拥有清水;感谢大地,它让我有生存空间。我清楚地记得二年级的寒假我读过的一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春雨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自己绚烂的花朵;一株幼苗因为对一缕阳光的感恩,所以它拥有了甘美的果实;一只小鸟因为对大地和蓝天的感恩,所以它有了翱翔的翅膀;一颗心灵因为对爱和善良的感恩,所以它使自己拥有了钻石般的璀璨光芒……"感恩,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偶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享受前人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切成果了。这就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学会了感恩亲人,而且还让我学会了感恩祖国。要想感恩祖国,报答社会,我们就要努力学习。我们虽然不能像数学王子高斯那样,因为一个巧合解开了困扰人们2000年的数学题;也不可能像罗伯特有着无比的智慧,所以我更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岁月如歌》中有这样一段话: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妈妈给我的《四库全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我在圆明园里认识了你的屈辱,你的悲愤;我是在长城上认识了你的磅礴,你的巍峨;我是在大沙漠草原认识了你的宽广,你的辽阔……伟大的祖国,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我感恩祖国,所以现在要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材,长大报效祖国!
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便能对落难或者绝处求生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一
收到学校的赠书是在九月,匆匆忙忙里,三个月的日子也就这么流淌而去。如果这时候惊心时光的飞逝,想起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那我的便是“触目惊心”了吧!阅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断断续续地延绵了三个月,在灯下打这篇读后感时,回想书中的情景,依旧热血沸腾,世间竟有如此至真至纯之人,活得那么自我,那么纯粹,用一片热爱浇灌三尺讲台,以一片赤诚教书育人,于漪,真不愧“经过英雄”也!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大环境下的恐怖,家中的贫穷,都没有击倒作为长女的于漪老师,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于漪老师在书中说:“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之于于漪老师,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朋友,亦是老师。不论是奋力救火的班长小郑,还是郑重地说出“我当老师,就一直想到要爱学生”的小肖,于老师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看到了闪光点,她说:“我也是学生”,孩子们的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求知欲都让于漪老师感动并从中汲取力量进行学习。我想,这也是我们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吧,学会与孩子们相处,不仅仅看到他们的“美丽”,还要学习这份珍贵,“春风十里,不如有你”,亦师亦友,我们共进步!
于漪老师在书的封面上这样写道:“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教育情怀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敬佩与学习的,成为一个“不知足”的教师吧,我的脑海里回荡着这样的呢喃,如歌的岁月早已走向来时的路,那么,让我们向前走吧,活得纯粹,活得真诚,向前走啊,向前走!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二
《岁月如歌》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献给20xx年教师节的一份厚礼。翻开扉页,是于老师的手迹:“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于老师几十年教海生涯的真切体验。
阅读的感觉真好,捧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往下读,我仿佛在倾听一位长者的独白,娓娓道来,时而激越,时而平缓,时而低语,感觉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随着“岁月如歌”这个生命故事长卷的逐层释放与展开,我不断地被触动,被震慑。如今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经历了那样的苦难:丧父之痛;病魔缠身,差一点夺走她的生命;“文革”期间,她又遭到了怎样的欺辱……一桩桩、一件件都没有压垮这位倔强的女性。在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怎样叫师爱,什么是责任,她的“求知、求教、求真”之路,是追求理想之路,是探索语文。
教学。
之路,是寻求教育真谛之路。
求知——明灯伴我过午夜。
于漪老师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于漪老师上了20xx多节公开课,可自己却认为没有一节是十全十美的,虽然每次开课前都考虑周全,但每节都存有遗憾。我想,正是由于于漪老师谦虚好学、永不满足,才会有她那每节都有遗憾的说法。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于漪“三年磨一剑”,常常是“明灯伴我过午夜”。这种付出,这种努力,一定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有一种谦虚好学、永不满足的精神在鼓舞着她。从教至今,于漪老师就是这样边教边学走过来的。“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增进。”于漪老师还告诉我们:重要的理论反复学,紧扣一点深入学,拓开视野广泛学。“人非生而知之者”,没有谁天生就可以做教师,于漪老师都在“一辈子学做教师”。读到这儿,敬仰之心荡然升起。
求教——梦里寻它千百回。
于漪老师一生与语文结缘,终于破解“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在优秀范文的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所生成,并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以及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离开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于老师一开始就认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底子,为此,她首先自学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并以“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为标杆,迅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于老师积极向实践、向同行和学生学习,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一堂课,《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备30多个小时,反复钻研数十篇、上百篇教材,用规范的语言写成教案,把课上要讲的每句话背下来,再脱开教案讲课,课后写教学后记;再次结合自修语文的深切体验,关注当时语文教育思想的论争,留意教学改革的动向,初步形成自己的想法。
于老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讲解,旁征博引的议论、评析,眼神、手势、神往的表情,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我常顿然有所悟:这就是语文!”如此地下功夫研究教学,如此的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原来特级教师是这样“炼”成的。
求真——一辈子学做教师。
无需我在此唠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中的一些话吧:
“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
《苏武牧羊》“这首歌不断在我胸中激荡,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常为书中的故事激动不已,那种对祖国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执著、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常萦我脑际,有时难以入睡。”
“当时我执著地想:在一个文盲和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学生只有一个青春,不能耽误,希望他们早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永无止境。”
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让我读过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儿子患败血症,天天高烧,嘴唇都发焦,头上用冰袋冰着。……一天半夜,医生找我们谈话,说明病的严重性和药效的甚微……我哭了,谁没有亲子之爱?恳求医生救救孩子的命。那时,我正好教高三毕业班,复习十分紧张。孩子多次病危,我陪下半夜,早晨走时,孩子总哭着不让我离开……说老实话,当时思想斗争很厉害,儿子这边舍不得,要照顾,学生那边是关键时刻,耽误不起。咬咬牙还是去学校上课。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可我是教师,关键时刻不能离岗。此时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它虽无血缘关系,但它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心眼爱学生,尽心尽力培养他们成长。”
面临选择,于漪老师是怎样的一种痛苦与愧疚,舍小我而就大我,如此的情怀只有一个字——真!
岁月曾经留下的是悲歌,然而悲歌中催生了壮歌,升腾的是她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贞,成就的是她对语文教学不懈追求的情怀,唱出的是激扬飞越的欢歌。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三
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
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每个现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绿叶。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四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感受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感受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感受三、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五
近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平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习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习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原因吧。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习。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六
是啊,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在处理学生事务时,要善于倾听,不”先入为主“。当一个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总想找值得信赖的人,特别是心目中尊敬的老师一吐为快。这时,我们要静静地听其诉说,然后再耐心地交谈,为其指点迷津,这样学生会心情舒畅地接受老师的意见。如果老师对情况不明,又不听学生诉说,就先入为主,说三到四,甚至捕风捉影,横加训斥,学生则会对你敬而远之,那么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要以德感生,不”以势压生“。为师者,平时一定要高风亮节,为人师表,爱护和关心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化学生,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与学生谈心时,学生才会听得进去。如果平时为师者形象不佳,谈心时还使用高压手段,肯定要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不仅使谈心一无所获,还会适得其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于漪老师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不仅成为教育系统的宝贵财富,同样也成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必修的教材。再一次认真阅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在今后的工作道路上将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奋进。
最热岁月如歌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七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每一个做教师的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书中于老师文字洗练,富有诗意。可以想象到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于漪老师对钟情一生的语文教学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湾必然航运兴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满勃勃生气;如果是闭锁的,航道阻塞的,港湾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语文教学内容犹如港湾,执教者应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点与功能,认真地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使港湾通向大海。在于漪老师看来,语文学科是最开放的学科,它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生活在母语环境之中,母语的学习与运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加强课堂内外的沟通、学校内外的沟通,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个现如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探索之路。
工程公司:路冰峰。
2013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