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案模板范文的分享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进步和教学资源的共享。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一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芦,叶子长满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艺品。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相互间的学习。两个人互相读一读画的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多媒体),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藤盯邻哇。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盯着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读。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4个自然段)。
2、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5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每天都去看)。
(4)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感叹句)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
第四自然段(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板书:落了。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反问句)有几个蚜虫不用怕,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出示图片)。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师生交流进:“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意思是: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五、朗读练习: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吗?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我还用问这句话吗?————。
2、这个字你能不会写吗?————。
3、这道题我做不出来吗?————。
六、布置作业。
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
板书设计:
长满绿色的叶子————蚜虫,不治————落了。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二
拿到《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我在心里就一直问自己一个问题:他要的是葫芦,我要的是什么?个人觉得在呼唤素质教育,落实课改精神的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不断成熟并最终走向成功。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节课我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导入新课——听音乐定位角色引导闯关、学习新课——读课文定位思考开始闯关、巩固新课——做练习定位演练结束闯关。
我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故事情节,目的是想使学习情境(课文内容)、学习意境(主题思想)、学习心境(学生个性)三者合一,通过分享经典动画片《葫芦娃》这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在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保持教学的整体性与综合性。随后解读题目,抓住“我”和“葫芦”进行角色分配,老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学生扮演葫芦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语文闯关。
进入新课学习后,学生开始面临一个个要解决的关卡。
第一关是字词盘点,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初步的识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例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拆一拆、猜一猜、记一记,但是这还不够,因为自主的识字习惯才是关键点。这篇课文的8个生字学生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比较清晰的了解,为了强化记忆,我让学生运用识字方法,在自主汇报和相互交流中进行再记忆。其中“言、治、挂、哇”可以联系前一篇课文《坐井观天》中的生字“信、抬、蛙”采用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进行识记巩固。课文4个词语中有两个注意点:轻音和前后鼻音,我让学生在上节课重点学习的基础中进行一次再回顾,加深记忆领悟。
第二关是阅读感悟,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训练学生朗读理解感悟的能力。本单元的主题是“怎样看问题、想问题”,为达到这个目标,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1、师生合作读课文,读文后简要回忆上节课的课文内容——葫芦的生长过程,再利用“感谢谁?”这个问题引发的思考,强化理解事物间(叶和果)普遍联系的客观作用以及相关“我”也就是种葫芦人的主观作用。
2、图文结合是这篇课文的一个特点,接下来的教学中我着重利用课文中的两幅插图通过让学生找变化和思考“谁是罪魁祸首?”问题的方式引出主要内容(课文二三段),让学生朗读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形成自我感知。
3、通过学生畅谈交流“我错在哪里?”概括学习所得后,借助或依靠教师总结概括展现出文章主旨,深化学生的感知,将个人所得汇合成集体所得。
4、随后引导学生从我的愚蠢中感悟课文中心:要了解普遍联系、要学习科学知识、要听从别人劝告。
5、最后回归题目,总结课文内容。
第三关是扩展练习,这一关我要追求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拓展思维技能的潜力。巩固反馈,学以致用,课时结束后,我设计一系列相关练习,旨在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效果,有简易的连线题,有重点练习的巩固与强化题、还有文中内容创新的填空题,最后还有课后系列作业。
为了适应二年级学生实情,同时也为学生智力发展奠定基础,我将创新题降低难度,有教师出示,给出内容模版,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填空,这样学生可以从中体验成功的同时获取续写课文的点滴知识。
因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重点之一就是成语,所以我在最后结尾借鉴设计了一个找成语送给种葫芦人的作业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成语、阅读成语故事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结合自身以及实践思考成语故事中的道理。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三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我要的是葫芦》。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这部分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性质的课文,讲的是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领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文章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寓言活泼生动,语言形象鲜明。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知识与技能:会认等葫、芦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生字。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有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多媒体课件。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计划用时4分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首先出示课题,提出问题: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从课题中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首尾对比,照成悬念【计划用时10分钟】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就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这里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我用简捷的语言归纳,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吧!引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到感受葫芦的可爱。“这么可爱的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子呢?”点燃学生说的欲望之火,顺势过渡到第四自然段,并观察课文的两幅插图,在对两幅插图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惋惜、难过。而在惋惜难过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计划用时5分钟】。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环节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画、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究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说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输送养分的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葫芦的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缓解学习造成的疲劳。
(五)、回归主题,悟出道理。【计划用时8分钟】。
我们知道学的目的是为了会用。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不听劝告、不懂科学的人,因为看问题不全面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的事例。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课所学道理的理解,而且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
(六)、拓展交流,续编故事【计划用时4分钟】。
这里主要设计了三项作业题: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葫芦。
2、收集有关葫芦的资料。
3、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听。
作业的设计,形式多样,不但为了巩固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的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板书属于图文并茂式,在设计上力求体现抓重点词课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蕴函的道理突显课文的中心。
具体如下:
教学效果分析:
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基本能达到我预测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五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六
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一个农民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虫子吃了很多,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光不听,还说:“我要的不是叶子,而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了,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学习目标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中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一说。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七
说教材:
本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眼睛直盯着葫芦,叶子长满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以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读“藤”、“哇”、“蚜”三个字。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说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习难字“挂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葫芦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葫芦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葫芦可以作中药,能治病,也可以做成工艺品。
2、今天我们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纠正读音:芦:字音是第二声。读“葫芦”一词时,是轻声,跟着老师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相互间的学习。两个人互相读一读画的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多媒体),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葫芦藤盯邻哇。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葫芦盯着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读。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的事。这个人不知道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他只注意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他不管,邻居劝他,他也不听,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小葫芦也都落了。
四、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4个自然段)。
2、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5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每天都去看)。
(4)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感叹句)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
第四自然段(多媒体)。
1、是的,这是一株长得非常好的葫芦,这以后一定会长得更好吧,可结果,是怎样的?请看图(多媒体)。板书:落了。
3、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你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在哪些自然段找到答案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读2、3段,边读边想。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习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反问句)有几个蚜虫不用怕,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出示图片)。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师生交流进:“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意思是: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五、朗读练习:
例: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吗?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1、我还用问这句话吗?————。
2、这个字你能不会写吗?————。
3、这道题我做不出来吗?————。
六、布置作业。
给这个故事写个结尾。
板书设计:
长满绿色的叶子————蚜虫,不治————落了。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八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一、复习:
1、卡片读生字。
2、复习:第1段,第4段。
二、读中探究葫芦掉落的原因。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质疑——探究原因——悟出原因。
(一)质疑。从第一课时的问题:这葫芦长得那么可爱,后来为什么一个一个地落了呢?入手,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探究原因。对新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只虫子怕什么?”“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让学生从反复地读中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通过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三)悟出原因.在前面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就能很轻松地悟出葫芦掉落的原因,懂得了课文所蕴涵的事理。
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于是我设计口头作文:假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葫芦,叶子还是长满了蚜虫,他会怎么想?怎样做呢?让孩子进行想象续编故事。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九
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一个农民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虫子吃了很多,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光不听,还说:“我要的不是叶子,而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了,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学习目标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中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一说。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 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说说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叶子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课件)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件)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课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多媒体课件。
在此基础上,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动画的特点,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葫芦制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葫芦”二字。(课件)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它可以用来盛东西,装水、装酒,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同时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课件)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在此基础上我利用书上的插图,把它变成一本有趣的连环画,借助连环画师生一起来合作,讲故事,这样既带领学生熟悉了课文,又为后面的朗读指导打好了基础。在完成合作讲故事后,让学生就课文质疑。
(三)还原画面,读中积累。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疑问后,老师接着说“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学了整篇课文之后啊,相信你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考虑到学生学习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告诉我们,该在画面上画写什么,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圈圈画画,找出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教师进行板画(课件)既找到了这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又进行了学法的渗透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边读书边圈画的好习惯。
在二年级,识字写字依然是学习的重点,在本课中,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课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中比较相似的两个字——哇和挂,这两个字在本课中既是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在处理上,让学生采用字形和字义联系的方法,利用偏旁来进行区分,并且利用换一换的办法,换不同的偏旁对这两个生字进行扩展,由两个字扩散到水洼的洼、青蛙的蛙、娃娃的娃,为了便于识记,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谣,在节奏和律动中我们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课件)在学生找到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读出来跟大家分享时,我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且通过给葫芦藤添叶子的环节让孩子体会”长满了”一词的意思,并且以添叶子作为激励手段,鼓励孩子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
(课件)在把葫芦画好后,我又有了一个“夸一夸”的设计,首先以夸可爱的小葫芦作为示范,让学生仿照夸一夸葫芦叶、葫芦花、葫芦藤,其中既点燃了孩子对小葫芦的喜爱,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同时还为与后文葫芦叶变黄、小葫芦的掉落进行对比作了铺垫。
(四)首尾对比,造成悬念。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对比,直观形象,在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学生心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五)随乐起舞,趣味儿歌。
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通过一首儿歌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跟着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旋律进行哼唱,这样的形式是二年级的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和音乐相结合相渗透,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一
寓言《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一个农民种了一棵葫芦,叶子被虫子吃了很多,邻居劝他治虫,他不光不听,还说:“我要的不是叶子,而是葫芦”。最后,叶子被吃光了,他却连一个葫芦也没得到。
学习目标是: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中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教学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3个方面来说一说。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懂得与课文有关的事理。
三、学习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四、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五、学习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动画的特点,在上课伊始,利用课件出示跳动的葫芦,让学生欣赏,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同时让学生说说所见到过的葫芦有哪些了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葫芦”二字。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葫芦的茎又细又长,会绕着竹竿或木杆向上爬,这根茎也叫藤。藤的两侧长着许多心形的叶子,开的花是白色的。结的果实叫葫芦。它的形状像两个球连在一起,中间细,表面光滑。它可以用来盛东西,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三)、首尾对比,照成悬念。
教学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我用简捷的语言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请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引出更喜欢葫芦的人是种葫芦的人。通过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葫芦突出葫芦的可爱。在此基础上我提出如果你也有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啊?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说的欲望之火,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追问课文中这棵可爱的小葫芦到底怎么样了?自然过渡到学习第四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惋惜、难过。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直观形象,在对两幅插图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环节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画、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究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说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输送养分的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葫芦的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缓解学习造成的疲劳。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三
《我要的是葫芦》是讲一个人在种葫芦,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连葫芦也落了。听了赵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很感谢她带给我们这么精心的课堂设计。这堂课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扎实有效。下面说说自己的一些感想。
1、教学环节设计独具匠心。在初读环节,赵老师对教材的处理也是非常巧妙的,通过让学生看连环画,老师引述的方法激励孩子读书,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在学生读到生字时,鲍老师就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生字。我觉得这种方式对故事性强的课文操作性很强,赵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教学开启了一扇智慧门。
在指导第一幅连环画时,赵老师说“把第一小节读好了,就可以画出第一副画了,”这样的做法激发学生兴趣。一般我们的板画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知识点或帮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事物形态,但是赵老师想得更深更远,她只贴了三片叶子,再问学生是不是够了,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长满”的意思。她借助板画引导学生读出叶子的多,学生读得有进步了,老师就随机贴上叶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朗读指导的目标。
2、字词检查扎实。对于低段生字教学,赵老师很有她的一套教学特色方式。通过认读、给生字换偏旁、给生字组词读等方式,训练学生自学生字词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如挂、哇,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让孩子自己思考,孩子说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动作,另一种是换偏旁,这种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显著,还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并且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这些生字。
3、朗读指导到位。赵老师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选择重点词句段启发学生的思考与分析,突出了文章主旨。如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总之,赵老师在教学中不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更是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的课标要求。我也坚信:这样的熏陶,这样的训练,持之以恒,孩子的语文素养一定是出色的!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四
这部分的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首先是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性质的课文,讲的是种葫芦的人不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不去治,领居劝他也不听,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文章生动有趣,简短精悍,寓言活泼生动,语言形象鲜明。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等葫、芦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有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与学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计划用时4分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首先出示课题,提出问题: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从课题中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首尾对比,照成悬念【计划用时10分钟】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就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这里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阅读中间两段感悟理解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样就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后,我用简捷的语言归纳,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葫芦园吧!引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到感受葫芦的可爱。“这么可爱的葫芦,你希望它秋后长成什么样子呢?”点燃学生说的欲望之火,顺势过渡到第四自然段,并观察课文的两幅插图,在对两幅插图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惋惜、难过。而在惋惜难过之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理解过程,深究原因。【计划用时5分钟】。
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自由读、画出种葫芦人与他的邻居的对话;汇报所画的句子;同桌分角色练读;分角色汇报读等环节理解感悟葫芦变黄而且落了的原因。此环节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画、说是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的。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探究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说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在此出示输送养分的课件。出示直观形象的课件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葫芦的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以缓解学习造成的疲劳。
(五)、回归主题,悟出道理。【计划用时8分钟】。
我们知道学的目的是为了会用。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不听劝告、不懂科学的人,因为看问题不全面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的事例。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课所学道理的理解,而且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中。
(六)、拓展交流,续编故事【计划用时4分钟】。
这里主要设计了三项作业题: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葫芦。
2、收集有关葫芦的资料。
3、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小朋友听。
作业的设计,形式多样,不但为了巩固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把所学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为的是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的板书属于图文并茂式,在设计上力求体现抓重点词课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文中蕴函的道理突显课文的中心。
具体如下:
教学效果分析:
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基本能达到我预测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五
听了霍斯旦老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感受颇深。本课以读为主线,通过读,质疑存疑,思考探究,从而理解领悟课文,开拓出了低段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既保证了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扎实地锻炼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达到有感情朗读的关键。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能够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同时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因此,要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维,促进平等对话。霍斯旦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葫芦藤和葫芦的可爱时,老师就不失实机地进行语言感染:听了小朋友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这棵小葫芦身边了。如果你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会说什么?做什么呢?等等的教师语言,让学生们不断入境,朗读时就更有情趣了。往往也能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课堂上,霍老师高度重视识字和朗读教学,生字词语认读和识记的形式多样,方法巧妙,富有变化,层次清晰,教得扎实、灵活、有效。朗读课文务求读准、读通,难字、句子,处处落实;指读、练读、齐读,样样精彩。尤其是那精美的绿色小道具让我们眼前一亮,一翻,一折,像变魔术似的,以字组词,以词带句,以句成篇,顺藤摸瓜,拓展了语言空间。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词语,可谓教师的独具匠心呀!课末,教师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再一次复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既巩固了生字词语,又回顾了课文的内容,可谓一举多得呀!
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将“观察、观察、再观察”当做自己的座右铭,这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十分重要,而借助教材中的插图并加以指导无疑是锻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两幅插图,通过仔细观察,种葫芦人的表情不同,葫芦的叶子不同,葫芦的不同在孩子们的专注神情中油然产生。
在课堂中,霍老师出示说话训练:种葫芦的人天天都去看,而且不是只看一次,那还有什么时候,他去看一次。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读,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从而也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六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介绍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当他发现葫芦上长了虫子时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最后连葫芦也落了。
听了赵翠军老师支教的的多媒体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感觉她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符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教学思路清晰,学习氛围浓厚和谐,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一、注重阅读以读品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赵翠军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拼接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挂、可爱等词语,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带感情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了第四段的教学,葫芦都落了,学生们一脸的疑惑,怎么回事呢?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二、重点突出以图导文。
赵翠军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操作简单,使用熟练。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择关键词句突出文章主旨,“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还呢!”通过齐读、个别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赵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紧不慢带给学生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普通话准确,语言清晰。
四、完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缺点值得反思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美中不足的是,在组后的几分鈡,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积极的回答问题,老师没能及时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七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写2个生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低年级的阅读提出以下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的重点: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教学的难点: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我的教学重难点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颖采用多种形式的方法:通过读读、画画、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形成自主探究式学习,在交流、互动中,树立自信心,得到相应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出示葫芦实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我接着让学生说对葫芦还有哪些了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教师由问题“葫芦的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呢?”转入了对本课的学习。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另外,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式,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记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指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为理解与感悟文章奠定基础。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学生会产生疑问,小葫芦为什么会落?于是我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四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画出描写葫芦可爱的句子多读几遍,引导学生从“细长”、“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体会“挂”字所带来的美。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借助图片,读出心中的惋惜、难过之情。通过两幅图片,了解了故事的开头和结果,教师巧设悬念,“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什么具体的原因造成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详细了解”,一句简单的过渡语,将下节课要学习的二三自然段轻松带出,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
(五)指导书写。
本课所写两个生字,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说说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十九
今天听了陈老师上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觉得这是一堂朴实无华、扎实有效的课。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陈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陈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课堂中,陈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陈老师的课堂体现了高效率的识字教学理念。翁老师不是纯粹地为了学生字而学,她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生每一次朗读新词、句子,翁老师都随机点拨这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前后鼻音。特别是教学“哇”字时,老师用儿歌的形式拓展了许多右边有两个土的形近字,不仅使学生在字形上有了区别,还区分了这些形近字的意思。她还一边学习字词,一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如在认读“葫芦”一词后,问学生对葫芦有些什么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翁老师借助图片,出示了一些用葫芦制作的各种用品,让学生了解葫芦的同时,还了解了葫芦的各种用处,比如葫芦丝、葫芦瓢,这些都是离现在的生活挺远的物品,通过这么一展示,学生对葫芦的了解更加深刻。
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多个角度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想法是对的,但学生的情趣调动不起来,读的指导不到位。
听了二年级洪老师上的合作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们都觉得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洪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学生,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吸引着学生,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整堂课的亮点很多,下面我代表三年级语文组对洪老师的这堂课谈几点体会。
1、以图导文,激发学生兴趣。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洪老师从两幅插图入手,让学生找不同,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变”理文,明确课文思路。
3、以读品文,突破教学难点。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学中,洪老师无时无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读书氛围。课堂中,洪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特别新颖的是洪老师还设计了“招聘启事”表演课本剧这一环节,让学生来读一读、演一演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对话,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
一堂课总会留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我们组老师在评议时也讲到了几点有待商榷的地方:
1、洪老师在说“一模一样”这个词时,读音有误;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时,有学生回答说是自己在心里说,这个意思不准确,老师没有及时纠正。
2、在学生交流种葫芦的人“所想所说”的句子时,课件已经用不同颜色把所想和所说的出示了,应该先请学生回答后课件再显示不同颜色以示区分。
4、引出道理的部分,节奏比较快,个人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当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时,他一定很伤心,很后悔。这时,请学生来当邻居或者是那个人的朋友,通过对话的形式把道理告诉那个种葫芦的人。
5、拓展部分环节不够清新,老师的引导有点偏离主题。我觉得这里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续编故事呢?比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后来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比如头饰区别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招聘启事”的课件上好像出现了“第三关”“闯关”这样的标题,但前面并没有看到“闯关”游戏,课件还可以更严谨一些。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陈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在陈老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课堂中,陈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陈老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要的是葫芦》中种葫芦的人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又可怜。可笑的是他的无知愚昧,可气的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可怜的是他那么喜爱葫芦,结果却一无所获。陈老师设计了那个人与邻居对话这一分角色环节,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言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出示说话训练: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可能会(怎么样)地说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从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通过老师创设的情境,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跳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言语也就流淌出来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主要介绍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当他发现葫芦上长了虫子时不去除虫,而是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最后连葫芦也落了。
听了赵翠军老师支教的的多媒体课《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感觉她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难点把握准确,符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教学思路清晰,学习氛围浓厚和谐,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赵翠军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拼接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挂、可爱等词语,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带感情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了第四段的教学,葫芦都落了,学生们一脸的疑惑,怎么回事呢?学生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原因,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赵翠军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操作简单,使用熟练。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选择关键词句突出文章主旨,“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还呢!”通过齐读、个别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理,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赵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语速不紧不慢带给学生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普通话准确,语言清晰。
四、完美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缺点值得反思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美中不足的是,在组后的几分鈡,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积极的回答问题,老师没能及时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二十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
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文共有几幅图?
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
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
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1.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2.练习。”
第二课时。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板书设计:
最新语文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案例21篇)篇二十一
听了罗老师的《我要的是葫芦》一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这是一节朴实无华,扎扎实实的低年级随文识字课。
1.识字教学润物细无声,体现了高效率的识字教学理念。
本课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教师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而且在识字的过程中,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例如:葫芦,直接通过葫芦的图片,自然而然的就让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如挂、哇,老师先让找一找第一自然段中字形相近的字,然后让学生思考,回忆以前学过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和它们长得像的字宝宝“娃”和“洼”,利用汉字是音义、形统一体的构字规律,结合偏旁表义这一特点,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生字,又通过音义、形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印象深刻的记住了这几个形近字。而且老师还把这几个字变成一首形象的儿歌,帮助学生区分、记忆。“盯”字,教师不仅通过师生的对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盯”字的意思,还通过学习“挂哇”时偏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总之,课堂上教师通过多种的识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识字的难度,使学生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学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2.写字教学扎实有效。
本课学生会写的生字是8个,本节课老师重点指导了两个字“言”和“每”。像“言”字的教学,教师是先通过“言”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不但记住了言字的结构,又理解了言的字义帮助学生掌握言字的整体结构,整体观察,把握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再指导注意“言”字第一横的写法,“每”老师也是重点抓住重要的一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指导还是比较详细的,这样落实到学生写,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以读品文。
课标中在低年段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把语言的学习、领会、感悟作为重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通过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领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文句。
建议:
1.指导学生利用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识记生字后,藤、葫芦可否也让学生观察一下偏旁,它们是草字头,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样把本节课学到的识字方法又让学生加以巩固,我觉得会更好。
2.老师虽然抓住文中重点的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朗读的指导不够,不到位。像那个人喜爱葫芦,都从哪些句子或词语能感受到的呢?老师只抓住了第一自然段的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通过这几句来体会,其实像: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个“每”字;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几句话,也都能看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老师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字,标点符号,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种葫芦人希望小葫芦快长大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喜爱小葫芦的心情。
3.教师的评价语言还是过于单一,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注重课堂上的及时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更好的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4.写字时教师的范写没起到范写的作用。可以把字帖往上放,或在往旁边动一动,让学生能看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