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读范本,我们可以加深对写作规范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2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对写作的要求和规范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一
摘要: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员工激励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针对企业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制定各种激励措施和规章制度,从而持续激发员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为我所用,同时必须对进入企业的人才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才能实现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的双赢。
首先,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中低层的管理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观念,这也从一个层面反应出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中低层的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很多管理人员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在员工出勤、奖励、工资分配等方面加以限制和管理,而在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配套的培训、激励措施不及时,绩效考核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1.2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企业目前在绩效考核上重视不够,绩效考核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将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落在实处,切实发挥绩效考核在员工激励机制中的基础作用。在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存在问题。企业没有将考核结果作为员工“奖金分配、薪酬调整、职位晋升、岗位调动”等的重要参考,使员工对绩效考核缺乏信任感,从而也不能发挥绩效考核的重要激励作用,影响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1.3薪酬激励水平不高,激励形式过于单一。
激励形式过于单一也是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从激励的形式和方式来看,员工激励一般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企业在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要有适合本企业自身情况和员工需求的激励方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层次是从低到高发展的,但低层次的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等)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追求高层次(尊重和自我实现等)的需要。换句话说,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1.4不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激励是精神激励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企业的人文环境和对员工成长的关怀与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与员工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还存在情感归属的的社会关系。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针对企业中低层的管理对现有激励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关键是要加强中低层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使其尽快树立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意识。建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责机制,促使员工激励机制的有关措施全面落实执行,执行不力的`有关责任人要进行企业内部问责处理。再次,对企业员工激励制度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企业职工准确了解企业的激励制度。最后,对现有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对明显不胜任不称职的人员进行职位调整。
2.2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
要将绩效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加以运用,绩效考核是达成激励目标的驱动器,它有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员工快速成长。在绩效考核中要以员工的客观业绩为基础,坚持差异化原则,严格遵照绩效考核的操作流程。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强调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其次,以绩效为中心,建立有效的业绩指导、业绩评价和业绩辅导改进体系。最后,针对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应当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形成完整的激励机制效果反馈机制,吸取员工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改进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2.3进行薪酬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通过在公司内部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及个人资历、身份等传统的分配机制,完全按照职位、能力、业绩贡献获取报酬,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让其树立“工资不是靠公司给,也不是靠领导给,而是靠自己挣”的分配观念,使公司形成与市场接轨的内外公平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1.建立竞争的用工机制。2.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3.优化薪酬结构。
2.4增强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像一根纽带和灵魂,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凝聚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要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形象包装和塑造的重要举措。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员工们共同的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就无法作出决策或难于在决策上达成一致:而在具有强大公司文化的公司中,员工无须被告之如何去做,他们自己便能自觉去行动。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二
本文以星级酒店作为主要讨论对象,研究一线员工激励机制在星级酒店中现存的各种问题,着重分析讨论对于一线员工激励的办法。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经济实力及其增长速度都令世界瞩目,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其特点,其中服务行业更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酒店里的一线员工对酒店的生存、经营、运转及水平都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能力、提高一线员工的综合素质及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就要采取各种激励办法,运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创造精神,使得一线员工们主动喜爱为酒店工作,热情高涨,充满工作激情,同时使酒店的经济效益日益攀升。
关键词:一线员工;星级酒店;激励方法。
心理学家吉姆・凯瑞认为,一个员工日常表现的正常工作能力与经过激励而表现出的能力是存在明显差距的。他曾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平常员工之所以只能发挥20%-30%的能力,是因为多数企业都是按时计酬的;但是假如采取些合理科学的激励办法,员工则能发挥出80%-90%的能力,是因为员工的热情与创造性被调动了起来。这项调查可说明无论哪个企业对员工采取激励方法在资源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同理酒店作为服务性的行业之一,想要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和实现经营目标,就要采取激励员工的措施来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员工们的能力和智慧。所以怎么样做到有效激励员工,是当前酒店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问题。
(1)首先的问题便是酒店里一线员工的缺乏。比如位于厦门的鹭江宾馆,每天在观海厅就岗的员工不超过5个,这是不能满足该宾馆的服务需求的。所以一线员工缺乏的问题,使得星级酒店不得不降低成本,但是员工的劳动力自然而然也增加了,造成工作压力大,报酬无法提高。
(2)酒店为了一味提高经济效益而减少员工工资、福利,这样也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服务质量下降。
(3)好多酒店比较注重对管理部门的激励奖励,对基层员工的文化素质培训和要求降低,不注重对一线员工的激励奖励。
(4)一线员工压力比较大,面对顾客的高要求多,并且工作环境单一,缺少公平良好的'晋升机会。
(5)各领班在管理方法上没有规范的管理方法,一些语言口语等技能缺乏。
二、激励一线员工在我国星级酒店中的问题。
一是激励大多只是走表面形式,缺乏实际性;二是及时实行了激励措施,也没有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这需要酒店管理部门多深入了解员工的劳动环境,注重情感交流;三是酒店缺少灌注企业文化的意识,企业文化是这个企业在市场上竞争的核心,需要员工了解;四是管理部门人员的文化素养不高,综合知识欠缺,意识不到激励在一线员工中的重要性;五是酒店经理或者领班人员在工作中占主导作用,平时缺少与一线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使得一线员工产生埋怨的情绪,从而情绪不高涨,积极性降低,这就需要酒店管理处理好。
1.最基本的激励措施便是物质上激励。不管在哪个领域,物质激励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可以对工作认真不迟到不早退或年满一定年限的员工采取多假期政策或带薪休假等减少疲劳的措施;对工作成绩突出优秀的员工,奖励出国学习旅游等福利;经常聚餐娱乐缓解劳动压力等。但前提是不管哪种物质奖励都切忌施行平均分配的方式,一定要公正负责任,且激励政策不能说空话,要确保实施,这样才会起到真正的效果。
2.发挥情感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激励作用。情感虽然说是无形的,但是没有谁能够毫无感情地生活着。酒店管理部门要多尊重、重视和表扬一线员工,对于员工们所付出的劳动要认可。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予以真诚的关怀和关爱,这样员工们在情感上会感到受重视,感到温暖,在工作上自然会更尽心竭力,整个酒店从上到下都会是团结一致的。情感上的激励,虽然是无形的内在的,但是激励的效果也会加强。
3.酒店制度上的激励可激发一线员工的积极性。每个酒店都会有自己的管理制度,比如晋升职位,年度考核,分配制度等等,规范有条理的制度,很大程度上象征着企业的能力与形象。可以让员工参与进来,使一线员工有其利于提高自己的发展目标,让员工有动力,增强其对酒店的忠诚感和责任感,当然为其设置的目标应该能使其独立自觉完成,高低应该稍高于其正常发挥的水平。
4.酒店企业文化对一线员工的激励也是重要的。首先,酒店企业文化是这个酒店在市场上所竞争的核心。想要让一线员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拥有酒店工作的凝聚力和团结力,让员工们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就让员工们在被管理中了解酒店文化,并不断发扬自己企业的文化,使员工的精神融入到酒店文化中,使其成为大家族中的一员。
四、结语。
星级酒店对一线员工激励措施不是绝对的,酒店需要真正不断深入一线员工劳动的环境以及他们的真正需求层次。把握好时代变化的趋势,不要一味死板地、一成不变地时兴单一激励方法,方能让员工们发挥出他们潜在的能力,让酒店更好地经营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名.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45).
[2]赵萍.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55).
[3]吴慧.酒店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9):11.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三
摘要: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竞争十分激励,呈现白热化状态。海南省由于其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酒店产业的发展也十分发达,竞争尤其激烈。在这种状况下,为了提高竞争力,海南酒店建立健全机制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员工激励机制的完善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首先论述了酒店员工激励机制的内涵,继而分析了海南酒店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激励,指的是组织使用一些外部诱因,比如适当的工作环境和外部奖酬形式等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特定的行为规范以及惩罚性措施,依靠信息沟通,来激发、保持、引导以及规范组织成员的语言和行为,使组织成员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向预定目标奋进的心理过程。使组织成员自觉自愿地开展工作,并实现良好绩效,以此促进组织及其成员系统活动目标的实现[1]。
酒店员工激励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酒店通过合理的奖酬、晋升以及优化工作环境等形式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采用一定的惩罚措施以及规章制度来规范酒店员工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自觉朝酒店全局目标靠拢,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2.1酒店缺乏人才竞争意识。
当前,海南省一些酒店缺乏人才竞争意识,这就导致了在人才竞争日益激励的当今时代,忽视了员工激励的重要性,从而导致酒店人才不断流失,使酒店失去活力,变成无源之水。人才是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任何一个企业缺乏人才都不可能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2]。
目前,海南省酒店的激励机制普遍缺乏科学性,这主要表现在:未能制定清晰的适合酒店实际情况与发展水平的业绩考评标准,员工的工作绩效没有办法进行精确的衡量,很难做到奖罚分明。同时,激励措施不合理。对激励措施的效果并未进行科学分析就着手实施了。有些措施自相矛盾,有些措施脱离实际,在具体执行上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发挥出强大的激励作用了。激励措施的操作性普遍不强,没有与酒店实际状况相结合的激励措施和奖惩程序。
激励机制是分配制度、人事制度、奖惩办法、考评制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管理工作。从实践的角度可以知道,不论采取什么机制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要使酒店激励机制全面、长期地发挥作用,必须是采用多种方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但是目前很多海南酒店在制定员工激励机制的时候缺乏系统考虑,只关注改革分配制度,并且改革运作也不彻底,所以很难彻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3]。
在生存权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酒店员工一般还有个体发展的需要。他们期望得到领导的赏识与重用,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得到情感上的满足或者释放等。但是当前海南省酒店普遍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一方面,大部分酒店过份依靠管理制度与程序来对员工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约束,甚至增加劳动时间而不加报酬,这就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上,海南省酒店往往只注重员工的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4]。
3.1及时、充分、准确了解员工的需求。
激励是以人们各种需求的存在为基础的,离开了对酒店员工的各种需求来谈激励,是不可能实现的空中楼阁。海南省酒店员工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多样的、潜在的、动态的,这就决定了海南省酒店在设计以及完善员工激励措施的时候,应该准确、及时、充分地了解员工的各种需求,以员工的主要合理需求作为酒店员工激励机制设定的主要依据。这样就能够做到有章可循,实现良好的员工激励效果[5]。
3.2建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措施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物质奖励是企业激励的一种主要方式,也是当前海南酒店业内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激励方式。应该将同一级别员工的工资依照不同档次分开,为了获得高档次的工资待遇,员工会努力工作,不断提高绩效。对能够提出有效建议并在技术上进行有效革新的员工应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进而激励酒店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酒店经营管理上的不断创新。
3.3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海南省酒店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需要以及对酒店以及工作内容、方式上的要求,如果酒店能够多从员工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需求,员工也就会投桃报李地为酒店服务。酒店管理人员应该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应该有一套比较明确的规划方案,使员工可以看到自己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海南省酒店应该健全人才培养的相关机制,为员工提供专业知识以及综合知识的学习机会,使员工能够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进而更好地为酒店服务[6]。
3.4创建适合酒店特点的企业文化。
酒店应该进行长期的内部建设,满足员工的相关需要,才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种内部建设应该是纵向与横向全覆盖、全方位的内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利用特定的企业文化来管理人、塑造人,酒店文化是酒店管理中一个十分有效的运行机制。酒店应该构建员工普遍认同的可行文化,凝聚酒店员工的精神力量,为酒店的高效运转和长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优秀的酒店文化氛围中,员工更容易发挥出自身的最大潜能,为酒店的发展创造更高的价值。
4.结语。
总而言之,海南省酒店员工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必然会有力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而酒店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是酒店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酒店的综合实力也会得到有效提高。酒店对员工激励机制的重视也展现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只有将激励机制运用到酒店管理工作的实际中,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开放、符合员工需求的激励机制,海南省酒店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立足,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孙新生.论海南省酒店人才管理制度中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
[2]孔靖文.海南酒店人才激励研究[j].理论前沿,(9)。
[3]吴晓.我国酒店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5)。
[4]邓丽苹.浅论海南省酒店激励机制中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1)。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四
教师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教师热情,启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教师创造精神和潜能,使其行为朝向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教师激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关系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体来说,农村中小学与城市比较还存在差距,当前这种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潜能,加快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已从硬件投入转向内涵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教育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彰显,各级政府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力度不断加大。就我省来说,实施创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和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战略,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学校布局不够合理、校舍条件差、教育装备落后的状况,农村教育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书读”的问题总体上得到了解决,“读好书”成为农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迫切要求。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重心已从过去以教育设施设备投人为主的外延发展转向以办学特色、科学管理、教育科研、师资队伍等为内容的内涵发展,其核}l"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经济、历史、地域等因素,农村教师队伍无论是基本素养,还是实际教育教学水平都和城市教师队伍存在着一些差距,优质教师资源相对贫乏,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够用而又充满工作激情、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发展农村教育、实现教育均衡的关键。在目前教师基本饱和的情况下,通过“大换血吧的办法来实现农村教师队伍的优化是不现实的,只有立足当前,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培养全体学生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质量的提升,可以说抓住了教师成长发展的“牛鼻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需求从外励型需要向内励型需求转变。
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教师自我激励的需要,如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需要,简称内励型需要;、另一类为教师受外界刺激产生的需要,主要包括工资福利、奖励、职称晋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称为外励型需要。当前随着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和绩效工资的实施,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教师需求逐步由原来关注工资待遇为主的外励型需要转变为以追求教育幸福和自我价值实现为主的内励型需要。这一新变化需要学校教师激励机制在继续关注外激励的同时,更注重内激励,‘既继续坚持直接激励,也重视间接激励。
(三)当前实施的教师绩效考核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激励机制。
起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提高了教师待遇,稳定了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按照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其中的30%属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具体分配办法上“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经学校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本校公开执行”,这就要求学校在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前提下,制订好、实施好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额,既保证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公开、公平、公正,又实现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四)教师激励进行了许多探索,还需要完善深化。
近年来,有不少农村学校在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方面作了尝试,如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一些学校进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有的学校开展了阶段式或台阶式的教师培养和奖励,取得了不少成效。总的来说,这种改革和探索还是零打碎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农村教师激励体系,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深化。
二、五制并举,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激励机制。
(一)以“师德教育和专业引领”唤醒内在激励机制。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一向被认为是我国领导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事实也证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是有效的,而且其作用也是持久的和深刻的。教师的自尊心、成就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内在需要,往往是其工作的内驱力,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源动力。正确、恰当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和发展观能够使教师更多地体味到职业生活中内在的尊严和快乐,而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教育、精神熏陶和专业引领。因此,管理者在建立学校激励机制时应坚持关注教师自身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师德教育、理论学习、典型示范和专业引领来满足教师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价值的实现,使教师获得持续的内在的有生命力的自我激励。
(二)以“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优化绩效分配机制。
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绩效考核结果要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对有突出表现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
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坚持向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因此,农村学校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思想,体现“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k,努力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从而构建灵活自主高效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为促进教师间的协作,发挥教师团队的积极作用,学校在注重考核奖励教师个人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团体绩效薪酬制度,如设立“校长特别奖”“班级团队管理奖”“教研组特别奖”等,对优秀教师团队进行奖励,发挥教师团体的整体作用,增进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沟通交流,优化绩效分配的激励机制,使分配制度发挥最大的激励效益。
(三)以“尊重差异和多元标准”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根据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同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也是不相同的,相同的激励措施对于不同的人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应该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分类,找到激励的切人点,对其最强烈的需求进行激励,使教师产生最强的发展动机。为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因人而异的奖励制度,针对不同教师的需要和动机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如定期对新教师开展“新秀”杯评选,对骨干教师开展“双高课”“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评选,对不同群体的教师分别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科研标兵”“师德楷模”等评选活动,学校的党、团、工、妇等组织也要按照各自特点开展相应的评创活动,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和土壤。
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教师交流的有效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师合理流动,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和地区的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师资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要在区域学校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通过区域内“教师换岗”“教师互派”和“师资共享”等举措,把城乡师资交流与教师的考评晋升有机结合,配套建立信任机制激励交流教师真诚合作、建立参与机制激励交流教师民主参与管理、建立期望机制激励交流教师创新创业,以激励教师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随着教师待遇城乡一体化和办学设施、交通条件的改善,要探索建立教师任期制度,让在一所学校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进入流动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队伍的正常流动,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创造性。
(五)以“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完善聘任制度。
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全员聘用合同制,让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根据具体定位和需要,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竞争上岗,择优聘任。教师聘任的各个岗位尤其是关键岗位是有限的,要将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学校聘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把考核结果同聘任挂钩,对于无法履行职责的教师及时根据合同让其下岗,或更换职位,或高职低聘、低职高聘,逐步做到教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要通过分级聘任、分步聘任、缓聘等手段,强化聘任制的制约和激励作用,真正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五
为了鼓励员工奋发向上、争创佳绩,拟实行员工工资收入与中心经营效益挂钩的激励机制,以体现市场经济多劳多得、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则,达到多创效益的目标。
一.奖金的设立与标准。
1.奖金的设立,意义在于充分体现以奖励为主、扣罚为辅,共同分享成果的目的。
2.按工资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在工资总额里划分一定的比例作为效益奖金(销售部占本人工资总额50%,其他部门占本人工资总额15%)。
3.中心根据年度、月度经营收入预测,制定当年的`经营利润预算指标,效益奖金是按实际完成指标的比例,进行提取奖励或扣罚,在规定的扣罚范围内,原则上不设奖励上限。
4.效益奖金除了与绩效挂钩外,还与个人实际出勤情况挂钩;奖金是按出勤天数、按扣罚比例计发的。
二.效益奖金的提取方式。
1.完成预算指标80%以下,发放80%效益奖金;
2.完成预算指标80%或以上,发放90%效益奖金;
3.完成预算指标90%或以上,发放100%效益奖金;
4.完成预算指标100%或以上,发放110%效益奖金;
5.完成预算指标110%或以上,发放125%效益奖金;
6.完成预算指标120%或以上,发放140%效益奖金;
7.完成预算指标130%或以上,发放160%效益奖金;
三.效益奖金的计算方法。
1.当月满出勤者按100%计算;
四.效益奖金的发放办法及规定。
1.效益奖金根据完成指标情况,按奖金80%的标准每月发放一次,其余部分每半年结算一次;如半年内累计完成预算指标90%以上,超出部分则按奖励比例发放。
2.效益奖金原则上是以半年作为计算单位,如中途辞退或离职,则按规定发放基本标准80%的效益奖金,特殊情况除外,但必须经中心总经理签批同意后,才能够按实际超出部分计发。
3.效益奖金的发放,只适用于正式的合同工,实习生、计时工不在发放的范围内。
4.效益奖金是个人收入的一部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交个人所得税。
短期奖励主要是基于在一段时期内(年度、季度、月度)的业绩状况而变动支付的薪酬。组织为什么需要短期奖励,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牵引员工的行为,使其关注特定的绩效目标和结果。
2、将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有机的相结合。
3、支持企业文化和组织变革。
4、吸引和保留高绩效员工。
5、降低薪酬成本。
一般来说,设计短期奖励方案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短期奖励方案设计需要考虑的七因素。
短期奖励主要是基于在一段时期内(年度、季度、月度)的业绩状况而变动支付的薪酬。组织为什么需要短期奖励,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1、牵引员工的行为,使其关注特定的绩效目标和结果。
2、将员工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进行有机的相结合。
3、支持企业文化和组织变革。
4、吸引和保留高绩效员工。
5、降低薪酬成本。
实践中,我们在设计短期奖励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七因素:
方案因素一、适用范围。
1、哪些人员可以参加短期奖励方案?
2、分享短期奖励方案的:高管层?中级管理层?其它员工?
3、是否需要界定出那些对公司的经营业绩有着直接影响的核心员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六
员工激励机制,也称员工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相互作用的体现。下面是一篇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现代企业中,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而企业能否成功地建立和实施激励机制,激活人力资源,使员工的边际努力最大化,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赢得竞争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激励概念的一般介绍,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员工激励现状,并就此阐述了激励机制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激励;机制;事业单位。
一、激励的定义。
激励是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及行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管理学通常把激发人的工作行为动机叫做激励,还把鼓舞士气、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叫做激励,又把强化人的工作行为,使之达到或保持某种积极状态叫做激励。心理学界认为,激励是一种刺激,是促进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决定了一个人在工作中会尽多大的努力,他把努力放在什么方向上,这种努力能持续多长时间。总之,激励被当作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体力潜能的过程,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在组织行为学中关于激励的定义,最具代表的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提出的,他把激励定义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种需要为条件。罗宾斯定义中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二、激励的意义。
(一)有利于鼓舞员工士气。激励对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组织在激发工作人员动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哈佛大学的威廉99詹姆士教授就曾发现,部门员工一般仅需发挥出20%~30%的个人能力,就足以保住饭碗而不被解雇;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其工作能力能发挥出80%~90%,其中50%~60%的差距是激励的作用所致。这一定量的分析不能不使人们感到吃惊,因为,大多数部门的领导人,每当出现困难情况影响工作任务完成时,总是首先考虑现有设备和环境条件的改进,殊不知,在他们身边还有如此大的潜力未被开发,如果他们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运用激励手段鼓舞员工士气上,那么即使在同样的设备和环境条件下,也会取得难以想象的效果。
(二)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从人的素质构成来看,虽然它具有两重性,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影响,但从根本意义上讲,主要还是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人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人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完成。人的行为与其他受本能支配的动物行为不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是具有可塑性的。个体为了谋求目标的达到,不但能改变其手段,而且通过学习能改变其行为的内容。这种改变也意味着人的素质从一种水平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当然,学习和实践的方式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激励是其中最能发挥效用的一种。通过激励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会给学习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从而会导致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比如,对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员工进行大力的表彰,对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吃饱了混天黑的员工给予必要的惩戒,无疑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提高全体员工的知识素养,开阔他们的精神境界。对忠于职守、业务熟练、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对不懂业务又不肯钻研、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惩罚,无疑能发挥奖一励百、惩一儆百的作用,有助于全体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能够加强一个组织的凝聚力。行为学家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对一种个体行为的激励,会导致或消除某种群体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激励不仅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还间接影响周围的人。激励有助于形成一种竞争气氛,对整个组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事业单位领导者物质激励不足。目前领导者的收入与事业单位业绩的相关性不大;强调精神激励,忽视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物质利益;收入构成不合理;正式的物质激励偏低,灰色收入较多;领导者的人力资本价值没有得到体现,其劳动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报,领导者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在监督约束不力的情况下,致使有些事业单位领导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收益;或者大肆挥霍公款,搞职务消费,损害事业单位的利益。
(二)物质激励机制作用日益弱化。从工资制度来看,改革开放以后的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不同单位、行业之间的平均主义有所减少,工资差距明显拉开,但由于劳动力总量过剩、工资职能异化、平均主义的习惯势力等因素影响,事业单位存在着工作人员定级调资熬年头的现象,事业单位调整工资不论工作好差、贡献大小,一律升级。换句话说,事业单位现行的奖金制度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奖金分配搞平均主义,奖金发放缺少科学依据或未经严格考核等。
(三)精神激励机制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有一套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激励机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做法不全适用了,代之而来的是过度重视物质激励,由于缺乏非物质激励手段,表现出来的问题令人担忧。据调查,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公平状况不理想,并且越来越不关心单位目标。普通工作人员会与同事或与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比较,他们会感到不够公平,在构成不公平的诸多因素中,最使他们感到不公平的是在提升、进修培训等方面的机会获得上的不公平。此外,事业单位内部因人设岗、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岗位人员的配备等仍采用传统的论资排辈或依靠与领导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这些人中,有的属“庸才”,有的则连本职工作也难以胜任,而一些有能力、有成绩的却得不到重用,这些都挫伤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一)领导者报酬激励约束机制――年薪制的运行及完善。首先,必须明确事业单位年薪制的实施范围。实施年薪制的范围主要是领导管理决策者,即法人代表。另外,事业单位其他重要管理者也参与单位重要经营管理活动,也可参照法人代表,按法人代表年薪一定比例确定其年薪,但前提是精简领导职数,否则的话,庞大的领导“集团”将占有过大的分配份额,而且还会形成年薪制的“小锅饭”,不利于年薪制激励作用的发挥。其次,合理确定年薪制的收入结构。可将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年薪分为基薪、效益收入、奖励收入三部分。
(二)领导者精神激励机制―放权的运行及完善。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为了激发事业单位领导者工作积极性,摆脱政府对事业单位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对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应逐步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在本部门处于中心地位,有经营管理权、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和分配决定权,这种领导体制改革满足了领导者控制他人、感觉自己处于负责地位的权力需要,极大程度地刺激了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其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普通工作人员工资制度的运行及完善。建立新型的工资结构。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改革对策的框架建立应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根据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各类岗位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岗位津贴、绩效津贴、实行结构性工资分配制度,其主要构成是:
(1)基本工资。其主要由国家现行工资制度中的职务工资、标准津贴和各种补贴组成。在这方面,可以细化工资档次,消除现有的工资“平台”现象。
(2)岗位津贴。岗位可按照竞争上岗人员不同的岗位设置,其标准按不同岗位的任务,职责确定。
(3)绩效津贴。由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项目经费提取的劳务酬金、工资总额包干的节余部分、开发与技术服务等收入组成。
(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运行及完善。普通工作人员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普通工作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文化人”,他们对自身的要求相对较高,追求较高层次需要,希望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对普通工作人员除了给予物质方面的激励外,还要给予精神方面的激励。我国事业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就是给予普通工作人员精神激励的一个措施。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岗位聘任,以德才取人,以能力取人,以实绩取人,不以资历的深浅论优劣,更不讲迁就照顾,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打破了单一委任制的传统模式,使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这种科学的干部选拔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进取心和荣誉感,充分挖掘潜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蔡其明。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运行分析及改革对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4)。
[2]董志峰。对行政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的管理学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1)。
[3]何春龙,李抗美。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体系要素标准设想。中国公务员,200(08月号)。
[4]夏承禹,1998,试论国兴科教,《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6期。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七
建立和完善经营者激励机制,是国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中国加入wto的日益临近,以及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崛起,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人才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存在于国内不同地区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之间,对国内企业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来自财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他们通常以原有工资的数倍、且多样化的薪酬来吸引紧缺人才和核心人才。因此尽快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具有非常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年形成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正在被打破,经营者的激励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长期以来经营者与企业职工2-3倍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多种激励方式的探索正在进行。但经营者激励问题远没有解决。
1.激励强度不足。与其它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相比,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普遍偏低,成为制约经营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最近上海荣正公司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收入情况作了一次调查,接受调查的上市公司中(145家),59%认为现行的薪酬制度不足以吸引和激励人才,有35%认为目前还可以,但以后不好说,很自信的认为公司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能够吸引和激励人才的仅占6%。
对经营者激励不足特别体现在,一是在国有企业中,大型企业的经营者激励不足比一般中小企业更突出,这些大企业本身行为比较规范,经营者自我约束较强;同时受国家有关分配政策的制约,不如地方一般中小企业政策灵活,改革的难度较大,因此经营者收入分配一般偏低。二是在经营者中,主要经营者激励不足比一般经营者更突出。平均主义在企业经营层中更难打破,许多企业在改革分配制度时,职工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打破了,但经营层的大锅饭却继续保留着,主要经营者与一般经营者的收入差距一般较小。三是越是优秀的企业经营者越是激励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越严格,经营者收入越规范,经营者的自我约束也越强,职权消费越少。这些经营者往往政治荣誉较多,但经济上的收入相对较低。
2.激励方式单一。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是低工资加少量奖金,有的地方政府在年终根据经营业绩给与一次性奖励;少数企业近年开始试行年薪制,但也还不够完善;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仅在部分地区的少数企业中进行探索。单一的激励方式限制了经营者作用的全面发挥。
3.短期激励加强而长期激励不足。一般来说,工资加奖金,或者年薪制,激励的重点是当期的经营业绩,属于短期激励,在这方面的激励近年来普遍有所提高。但经营者如果片面追求短期利益,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许多决策行为的成效往往需要几年之后才能显现,如果没有相应的长期激励,就可能诱发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而损害出资人的根本利益。但许多长期激励的措施,如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等,尽管很多企业有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暂时还难以实行。
4.经营者收入分配不规范。一是对经营者的奖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奖励根据什么标准,奖励与经营业绩如何对应,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设计,经营者对此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因此激励作用有限;二是政府部门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事实上经营者自己决定激励方式和标准,经营者收入水平不能真正与经营业绩挂钩;三是经营者收入的非货币化,职务消费不规范,名义收入低实际收入高,对灰色收入的难以控制,造成经营者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合理。
1.出资人到位与内部人控制。由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由政府各部门分散行使,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是职责不清,二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称。归根到底,是没有人真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承担责任。由于责任与权力脱节,就很难保证权力的形式真正服从与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相反,在现实中,许多重大决策的失误、大量的重复建设、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直至资不抵债,等等,实际上都找不到责任者,也没有人去追究责任者。没有人真正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却可以支配大量的国有资产,这才是国有资产流失的最大漏洞。国有资产出资人不到位,必然是企业的内部人控制。在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的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种内部人控制远比私营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要严重的多:私营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主要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人的行为毕竟要受到法人治理结构的制约;而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出资人代表的政府与企业经营者其实都是代理人,这种身份的相似性,使他们很容易在利益上趋于一致,因而造成法人治理结构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制衡作用完全失效。在这样一种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谁来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就成了一个问题。作为政府部门,既没有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压力,也没有得到相应利益的动机,同时在于企业经营者的博奕中始终处在信息不对称的地位,难以保证经营者激励符合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要求。政府作为所有者职能的弱化,使得经营者激励很可能成为经营者自己的事,即自己激励自己,从而变异为经营者利益最大化的又一途径。如果说经营者过去只能通过职务便利谋取收益的最大化,那么在引入新的激励方式后,就使这种经营者最大化行为有了更充分而合理的依据。因此如何使经营者激励更好地体现国有资产所有人的利益,防止经营者自我激励,是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中的最大难点。
2.经营者行政任命制与报酬市场化。经营者作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其价格必须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没有经营者人才市场的竞争,价格的确定就没有客观的依据和标准。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的经营者绝大部分还是行政任命制,包括大部分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这种行政任命的方式,第一是组织人事部门传统的选人标准难以与市场经济中真正的企业家标准相一致;第二是由少数人(组织部门)去选多数人,很难保证选拔的公正性和广泛性。因此在企业家的市场选拔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激励的对象只是企业的领导人,并不一定是企业家;经营者不是由市场竞争产生,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作为激励水平的参照。就是说,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的对象和激励水平都是非市场化的。而对经营者激励的本质应是经营者的.能力和贡献与其市场价格相一致,从而使经营者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这一点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才能做到。
3.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矛盾。经营者的约束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所有者约束。所有者要对经营者进行严格的监督考核,使经营者的报酬与其经营业绩密切联系,在某种程度上,经营者与所有者也是一种博奕的关系,经营者报酬的决定则是双方博奕的结果;二是经理人市场的约束。在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如果没有这种竞争,经理人就会处于人才供给的垄断地位,其价格就会形成垄断价格。正是经理人市场的竞争,可以将经营者的市场价位维持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三是控制权市场的竞争。这主要是指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公司经理层经营不善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公司股价下跌,这样就很容易为收购方提供机会,从而导致公司被收购方接管。对于经理人来说,失去控制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但对于股东来说,控制权并不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利益最大化,因此控制权市场对经理人始终是一个现实的威胁。由于有了多重的约束,激励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但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这三方面的约束或者很弱,如所有者约束和经理人市场的约束;或者根本不存在,如控制权市场的约束。因此如果仅仅强化激励机制一个方面,约束不足的矛盾就会更加凸显出来。激励与约束的失衡,将会严重削弱激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的收益很大,而风险却很小,特别是与其贡献可能不成比例。
4.经营者激励与社会公平问题。中国是一个平均主义传统十分悠久的社会,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本来就十分敏感,与此同时,由于在经济体制转轨期间分配政策和体制上还不完善,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确实存在,除了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收益外,少数暴富群体利用各种特殊的地位和优势获取不正当利益,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其中就包括少数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利用为自己获取高额收入的问题。在正当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实际中往往越是经营管理较好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越是规范透明,而越是规范透明经营者的收入就越低;反之,越是经营管理较差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反而容易为个人谋取更大的利益。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首先必须解决好这种收入与贡献错位的扭曲现象,在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贡献不大照样拿高薪的现象,否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分配不公;其次还要对经营者的职务消费加以必要的规范。如果说在激励不到位的情况下,经营者的职务消费还比较能够为职工接受的话,那么一旦经营者的收入与市场接轨后,职务消费就必须加以规范,大部分职务消费就必须纳入经营者收入,决不能允许一边是高收入,另一边仍然利用职务便利高消费,同时享有计划与市场的双重好处。也就是说,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既要疏,也要堵,做到疏与堵相结合,尽可能使收入差距与每个人的能力贡献的差别相一致,否则可能会因为分配不公使建立激励机制的努力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1.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应允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同时强调“要确保出资人到位”。在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进行深入改革的同时,应对现行的做法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明确划分政府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权限和责任,使权力与责任挂钩,把“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落到实处;二是发挥外派监事会的作用,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约束;三是搞好授权经营,使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逐步向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转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性审批和直接干预;四是明确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必须与企业的经营者分开,真正代表出资人利益,与经营者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改革国有企业经营者任命制,逐步实行经营者市场化选择。对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排除行政任命制的必要性,但应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选择经营者的方式,尽量减少行政任命的范围和数量,扩大市场化的比重。首先,对于国有相对控股或竞争性领域中的一般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应在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前提下,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方式选择经营者;其次,对于国有控股公司和重要的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缩小行政任命的范围,只任命主要的经营者,其他副职可采取市场招聘的方式;再次,即使对于行政任命的主要经营者,也可以结合市场选择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不拘一格选拔经营人才。与此同时,根据经营者的不同产生方式,决定其报酬形式和激励水平。凡是市场化选聘的经营者,实行市场化的激励方式,与市场完全接轨;凡是行政任命产生的经营者,其激励方式应该是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因为行政任命本身就是一种荣誉。当然作为经营者本人,可以在两种方式中进行选择,既可以选择参与市场竞聘,获得相应的报酬;也可以接受行政任命,这样收入低于市场价位,但同时风险也低,并享有政治上的相应待遇。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完善约束机制。解决机理不足的同时,必须重视解决约束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这套指标既要能够真实反映短期的经营绩效,又要能够反映企业的长期发展状况,总之要能够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的衡量;其次要明确考核的主体。考核是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也是激励能否到位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谁来进行考核,即必须明确考核的主体。目前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者自己对自己进行考核,这种考核很难保证经营者业绩的真实性,也难以满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对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即界面层的考核,应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承担;界面层以下的企业,应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单位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还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以及外派监事会等方面的力量;第三,考核必须做到有奖有罚。在经营者收入较低的时候,可以说不奖就是罚;当经营者激励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就要真正实行奖优罚劣,在承认经营者劳动价值的同时,对不合格的经营者也要进行淘汰。
4.尽快完善有关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政策法规。各地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对经营者的各种激励方式进行了探索,包括年薪制、经营者持股、股票期权等,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规范,在实践中往往各取所需,有些做法既不规范,也不科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一致,特别是出资人到位问题、业绩考核问题、约束机制问题等相关的配套条件没有解决,因此内部人控制下的经营者自我激励、约束与激励不对称等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产收益权的分配等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国有企业建立经营者激励机制进行规范和指导。同时在有关政策体制不配套的情况下,不宜一哄而起,应先有选择地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八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激励缺乏差异性、公平性、人本性和竞争性。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应遵循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公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帮助教师制订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并提供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
(一)激励缺乏差异性。
调查发现,高职教师不仅有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生活保障的需要,也有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尊重等方面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没有认真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岗位教师的实际需求,忽视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差别化的激励效果。激励方式、手段单一,没有根据教师不同需求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导致激励效果不明显。
(二)激励缺乏公平性。
平均主义盛行。尽管许多学校已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但平均主义现象仍十分普遍。无论贡献、业绩如何,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收人差别不大,干好干坏一个样,抑制了教师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着高职教育效率效益的提高。
分配标准不尽合理。一些高职院校推行将教师收人与工作业绩挂钩,但对工作业绩定位、分配标准制订缺乏科学的依据。大多数学校将教师薪酬与课时数量、论文发表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等直接挂钩,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多上课、多发论文或多做课题,忽视了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
绩效考核不够科学。高职院校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评价与考核主要通过听课与评课、学生与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考核手段单一,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考核结果也没有成为收人分配、职称职务晋升等依据,导致年度评优流于形式,往往存在“轮流坐庄”现象,失去激励作用。
(三)激励缺乏人本性。
激励机制偏重薪酬制度设计,忽略对教师的人本关怀。如,在职务晋升和外派培训方面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工作中忽视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给教师过多没有实际意义、形式主义的任务等。由于缺乏人本关怀,导致部分教师心情郁闷,工作激情减退,责任感降低。
(四)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各院校设岗时为确保大多数人有岗可上,不致出现太多待聘或高职低聘人员,通常根据现有人员的实际状况统筹安排,真正意义的聘任制难以实行,“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积弊仍然存在,加之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法则之间的矛盾,人力资源配置不能像企业那样完全由市场调节,人员的合理有序流动、教师资源共享缺乏有效机制,致使人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挥,惰性无法得到有效制约。
二、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激励机制的效率是制度化与人胜化相结合的结果。制度化是激励机制的基础,而激励机制的激励效应更多地是通过人性方面因素起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构建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建立合理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来指导教师的行为,同时制度设计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谋求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
〔二)公平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激励政策的制定、执行要透明、公开,对所有教师要一视同仁,按统一的标准奖罚。由于教师所从事的岗位不同、专业不一,加之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不同教师的思想、需求、追求都存在很大差别,这就要求对教师的激励要因人、因时而异,针对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三)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学校管理中,不但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物质需求,还要考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社会认可程度、个人发展前途等因素的激励作用,调整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比重,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
满足教师的需要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味地满足其需要,则会使激励陷人被动局面。因此,高职院校在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同时,还要运用教育和同化措施来引导教师的需要,向教师宣传和传递符合学校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教育和引导教师正确处理低层次需要与高层次需要、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个人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避免盲目攀比,克服不公平感和挫折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到事业上。
三、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组织环境。
一是创造民主参与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坚持校务公开。校务公开应体现系统性和重点性原则,重点公开教师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公开促进公正和监督,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激励氛围。其次要建立教师协商机制。对于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及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各项重大事务,都必须与教师协商,吸收教师参加政策和制度的设计。同时要注意发挥教代会等固有组织渠道的作用,拓展新的沟通渠道。二是营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首先要致力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引导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保持学校的活力;二要为教师营造科学、民主、公平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拥有正常的工作秩序,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三要为教师营造净化、美化的校园环境,使其能够心情舒畅地投人工作;四要培养积极向上、团队协作的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人事和分配制度的基础是考核和评估制度,即将教师的薪酬、奖励与工作绩效相结合,将各类奖励与工作效果、效率挂钩。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择优上岗、优劳优酬、重奖突出”的原则,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考评程序要公开。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要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公开考评程序,保证考核过程的透明度。学校的有关部门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论文、获奖、课题、专利发明等个人业绩提交到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将个人业绩与分配制度挂钩,供教师查看,从而增强考核透明度。
考核标准要完善。在制定教师考核标准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估体系既要体现教师的工作量,也要引人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育人效果、创新意识与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因素。其次,考核标准要切合不同类型教师的实际,对于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实践型、实践研究型的教师,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公共课教师等采取不同的细化考核标准。
考评手段要多样。要建立一个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从不同层面的人员中收集评价信息,用多个视角对教师进行综合反馈评价。即由被评价者本人以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人,包括单位领导、专家、同行和学生,分别从政治思想品德、业务水平、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对被评价者的绩效、工作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首先,帮助教师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结合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参考职业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发展目标及其实施计划。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必须担负起为教师规划职业生涯的管理责任,从理念、制度、方法等层面给予引导、保证和支持。管理者要对规划进行检查,了解教师的任务完成情况、能力状况、需求、愿望,设身处地帮助教师分析现状,设定发展的目标。同时要使教师理解和认清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将教师的个人发展融人组织的长远规划之中,使教师和学校互相依托,共同成长。
其次,为教师提供适宜的职业生涯发展机会。对于年富力强、进取心旺盛的青年教师,学校要大胆地将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交给他们。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学校应安排适当的角色并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以获得最佳组织效益。
核心层教学团队所实施的是适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学习领域和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是任务引领型课程,对专项技能和知识进行集成与整合,强调的是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方法和技巧。利用课程设计、实训实习、技能认证等实践教学环节对职业技术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在“一专”的基础上,突出“多能”。核心层课程中把单项技能与综合技能相结合,形成了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连续性、阶梯式的模块体系。职业技术能力课程开发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所组成的核心层教学团队来完成,通过校企双方建立相互作用的机制,实现学校职业技术能力培养和企业生产技术提高的“双赢”,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真正做到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教学团队应当把课程与岗位紧密联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就业兴趣,在情景化的仿真教学环境下,灵活选择不同的技能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满足职业岗位的多样化需求。
(四)以特色课程构建互动层教学团队。
互动层教学团队所实施的是训练学生潜在能力的特色课程。潜在能力指与纯粹的专业性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无直接关系,超出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范畴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互动层的特色在于让教师和学生在多形式课程中以师生交流为主,达到学生能力的充分挖掘和体现。互动层教学团队的成员有学校骨干教师、企业人事经理和社会专家等,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开展现场教学、专题讲座、工学互动等课程教学,将科技课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保持课程讲授动态性和先进性。如苏州职业大学机电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平台上引人企业5s管理,创设了职业素质教育的企业环境。在5s管理环境中,学生可以体验企业的管理模式,养成严格执行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项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作风。互动层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把学生置于核心地位,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进行实践操作,从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这种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创设的企业化情境的特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潜在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九
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而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实际上除了金钱目标外,还有如权力目标或成就目标等。管理者就是要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在随后的工作中引导和帮助他们努力实现目标。当每个人的目标强烈和迫切地需要实现时,他们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平时不用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这种目标激励会产生强大的效果。
我们常听到“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利益”或者“你不想干就走,我们不愁找不到人”,这时员工就会觉得“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显然,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这时,懒惰和不负责任等情况将随之发生。
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毫无疑问,很少有人参与商讨和自己有关的行为而不受激励的。因此,让职工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职工,又能为企业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通过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
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当然我们在荣誉激励上,存在着评奖过滥过多的不正确现象。如评优中的“轮庄法”、“抓阉法”、“以官论级法”、“以钱划档法”、“老同志优先、体弱病残者优先”等的“优先法”等等,都使荣誉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使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大打折扣,这是必须要大力加以纠正的。
另外,提升激励是对表现好、素质高的员工的一种肯定,应将其纳入“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
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激励。
淘汰激励是一种惩罚性控制手段。按照激励中的强化理论,激励可采用处罚方式,即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如批评、降级、罚款、降薪、淘汰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或带有压力的条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用了单一考核指标,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也很难让员工有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同时还会使员工与上级主管之间的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员工很难有一个长期工作的打算。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十
教师激励应克服激励内容设计不丰富、激励措施单一的弊病,努力构建丰富完备的激励措施体系。不仅坚持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更因注重和发展感情激励、精神文化激励、条件支持激励和自我激励,发挥各激励措施的优势,并努力产生多种激励措施策略优化结合的最大合力。此外,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并不是任何措施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产生最大效力。影响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效能的因素有多种,但在不同情境中高校教师激励功能发挥的程度显然是不同的。
3.2个性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
管理者对教师采取激励行动时,不仅要重视教师个体差异性,理应兼顾教师的全体性。教师激励考虑和满足个体需要固然重要,只有个体(教师)的目标实现,才能保证组织(学校)目标的完成。教师作为个体,必定有着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随着人们的工作经历、年龄增长、知识丰富和被满足的程度而随时发生变化。若激励不能考虑教师的个性需求,激励措施不可能产生预期的作用。同时也应注意高校教师具有群体性,只有综合把握各类教师子群体特性和个体特征,将个性激励和群体激励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的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学校和社会目标。
3.3优化考核标准。
任何一种激励机制都不能缺少量化标准,考核标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激励的效果。针对高校人力资本考核标准不合理的情况,应当对其进行改善。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多考虑质量的问题,切忌片面强调数量,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全面考核尽量使考核指标科学化,使其能真实反应教师的工作绩效,让优质的劳动成果得以充分体现,从而使教师的真实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3.4以人为本。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以人本管理为中心,就是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把教师心理需求的满足与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当然,以人为本不足对人员的毫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笔者认为这是建立激励机制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强压力、激发活力的最有效途径。岗位聘任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在竞争上岗、全员岗位聘任的机制下,所有教职工都处在一起跑线上,工作岗位由个人的学识、能力和业绩来决定的,这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感。既然是岗位竞争,必然会有优胜劣汰的结果,这种“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潜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进而起到优化师资结构和提高队伍素质的作用。
3.5完善评价体系,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建立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是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评价体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考核;没有考核,竞争机制和全员聘任就失去基础。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有两个层次的评价构成:一是基础性评价,比如教学工作评价、岗位任期评价及其相应的考核。基础性评价是把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总结性评价,目的是督促教师做好日常教学工作和履行岗位职责,二是绩效评价,通过鉴定教师工作的质量如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等,通过业绩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6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合理薪酬结构。
在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构建中必须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是建立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只有在物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且有较好的公平感之后,精神激励会成为激励的主导因素之一。合理的薪酬结构也是高职院校解决经费瓶颈,有效发挥有限经费最大效用的需要。高职院校的薪酬应由保底薪酬和绩效薪酬两部分组成,同时要放到学校层面(非仪仪教师层面)上加以改革。绩效薪酬是需要教职工付出努力并取得绩效后所获得的显性奖励,或由学校支付的促进教职工成长的隐性报酬。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大多数项目属于绩效薪酬。如果学校的经费有增长,投入保底薪酬的比例应该低于绩效薪酬的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在公平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体现激励机制的人本原则、竞争原则和导向原则。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师激励机制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学校发展成败,必须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而激励机制是一个包括目标设立考核评价和薪酬奖励等一系列子系统的有机组成,需要管理者应用高度的智慧深入领会并付诸实践。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十一
摘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指的是各级政府部门采用包括行政、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手段对下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激励措施。环保激励机制按照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绩效激励、荣誉激励、财政激励、税收激励以及金融激励,环保激励机制应当兼顾不同层次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在加强各级环保执法部门执法权力的同时,更要依靠环保激励机制促进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主动地改进环保工作的作风,积极将新技术、新管理以及新理念引入环保领域,促进我国环保工作的进步。本文介绍了我国环保激励机制的主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建立和完善环保激励机制的策略。
关键词:环境保护;激励;建立;完善。
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指的是各级政府部门采用包括行政、财政、金融以及税收等方面的手段对下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激励措施。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环保执法越来越严格,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缓解了我国之前环境恶化的现状。但环保治理不能仅仅靠执法监管这种单一的事后管理模式,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激励措施,对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比较突出的企业和部门实施激励,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重要补充,能够将环境保护行动引导到企业和政府部门自主、自愿的方向上来[1]。
1环保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
环保激励机制按照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绩效激励、荣誉激励、财政激励、税收激励以及金融激励。
1.1绩效激励。
绩效激励的对象是我国环境管理部门,主要靠行政考核、业绩评比等手段对各行政区的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对业绩考核合格、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进行荣誉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等等,这种绩效激励的措施针对的是政府机关性质的执法部门,有助于改善政府及其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调动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和环境管理部门的行政效率。
1.2荣誉激励。
荣誉奖励分为企事业单位的荣誉奖励和政府单位的荣誉激励。其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荣誉激励包括对环保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授予绿色环保认证、评为先进环保单位、评比为全行业环保责任企业以及零排放示范企业等等。通过这些评比,可以让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得到相应的鼓励,并获得相关的环保资质和认证,有利于树立企业以环保为理念的品牌效应。针对政府单位的荣誉激励主要有各种级别的生态乡、生态市、生态区等等,通过区域生态的认定为生态工作突出的地区提供品牌保证,以促进生态工作先进地区尽快收获生态效益。另外还有针对环保部门的荣誉激励,生态执法先进单位、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以及环保治理先进单位等等。荣誉激励能够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辖区环保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1.3财政激励。
财政激励是通过政府财政支付的方式,设立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项资金,并对环保资金进行专款专用,通过财政补贴、财政拨款等方式对大型环保项目进行资助,促进相关项目能够顺利建设和运行。目前,我国财政激励的措施主要有:中央补助环保专项资金、中央环保专项资金、地方补助环保项目专项资金、地方环保转性资金等等。目前比较常见的专项资金项目有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农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保护相关专项资金、矿区生态恢复专项资金、自然保护区和生态重点保护区相关资金、海域和湿地保护专项资金等等[2]。我国对农业“退耕还林”工作的财政支持,也属于我国在农业环保领域的财政激励政策。
1.4税费激励。
我国目前对环保工作突出的企业实行多种税费方面的激励,其中主要为税费方面的减免。我国为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多年来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经济杠杆治理企业污染是个有效的正确政策,并为治理污染提供了一项稳定的资金来源。但同时,除了要对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还需要对环保工作比较突出的企业进行排污费减免和奖励,以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3]。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十二
为不断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乐于从教、终生从教,经市政府同意,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校内各项活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通过加强市级教育经费统筹管理,调整绩效工资额度,建立绩效奖励激励机制,逐步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校长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二、实施范围。
市、区县教育系统所属中小学的正式在编教职工。
三、实施时间。
从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四、经费来源。
在现有绩效工资实施基础上,按照各区县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及生师比等因素,确定绩效奖励激励机制所需资金总量。由市人力社保局调整各区县教师绩效工资总额;为支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经费由市级财政给予支持。
五、实施内容。
绩效奖励激励机制增加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和办学特色学校以及教师在小学课后班管理和中学社团活动辅导、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辅导、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交流与支教等工作中的'奖励。
各区县教委会同区县财政部门、人力社保部门根据学校的规模、承担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和取得的成效等,制定年度经费分配原则及各学校额度,报市教委后,按照相关政策和经费管理要求及时将经费拨付相关学校。各学校要根据资金使用范围和下达的经费额度,按照本校教师承担相应工作任务和完成任务质量的情况,坚持示范引领和激励导向,体现绩效工资分配的原则和要求,制定分配方案,报区县教委同意后实施。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绩效奖励激励机制,是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各区县、学校要结合本区县、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可根据区县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办法,切实发挥激励作用。
(二)此次绩效奖励激励机制资金不得平均发放,要按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重点向承担教育改革发展任务重,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付出努力的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引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市教委与有关部门制定教师绩效奖励激励机制项目管理办法,各区县要指导学校依据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绩效工资管理的要求,按年度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和考核办法,并检查落实情况;及时了解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切实加强对教师绩效工资的管理。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四)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肃纪律,认真把握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确保工作平稳顺利进行。要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及时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十三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奖惩是手段,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目的。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取得科研成果宜用奖励方法,不宜采用惩罚手段考核激励机制应减轻教师的科研压力,增加教师的教学质量压力。建议对科研工作实行申报考核和奖励制度。考核激励机制应引导教师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上多下功夫。在教师考核工作中,以人为本,构建积极长效的激励机削有利于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激励机制构建。
教师激励机制是为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规定的关于教师考核评价的目的、原则、内容、标准、办法、措施、作用以及实际运行、操作的方式方法等的总和。教师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鞭策和推动作用,这种激励机制只有科学合理,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开发教师的潜能,激发和鼓励教师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积极、主动并有创造性地工作,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办学水平的提升。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工作有其独特的特点,具有高智能性与工作创新性、需求高层次性与多样性,工作过程相互协作性与相对独立性等特征,笔者在充分认识其特性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关于合理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思路。
1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1激励内容不丰富.激励措施和手段单一。
高校教师的高知识性使其具有强烈的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存、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高校知识分子云集,激励机制必须考虑他们的特点。知识分子虽然和常人一样需要物质的激励,但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不能忽视,对他们来讲,高层次需要多于低层次需要,精神需要多于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多于生活需要,即追求更多的是事业的成功和价值的实现。但是,基于此理论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措施也存在纰漏,有研究者指出,在职级的设定中,由于职级设定非常有限,比如只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当一位教师评上教授职称时,职称就不再成为其前进的动力。
1.2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激励有失公平。
教学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但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工作评价上过分强调科研业绩,单纯以的数量、级别、科研项目数、获奖成果数、科研经费等指标作为最主要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在工作选择和处理上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不安心教学,致使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和削弱。
1.3物质激励不足,待遇偏低。
虽然教师的待遇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其他某些行业如金融机构、尖端技术等行业的收入水平相比,远远落后。因此,造成一些优秀的“双师型”人才的流失,使原本就不多的“双师型”教师不断减少。
1.4竞争机制不健全分配机制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还在实行传统的工资分配体制,这种体制重视个人资质和工龄等,职称职务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忽视了对教学和科研质量的评价的合理体现。这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严重,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干好干坏一个样,既抑制了人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积极性,也抑制了人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干好高职教育的积极性。
2.1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应以帮助教师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
人才培养主要靠教师,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依靠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的提高又有赖于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所以,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应以帮助教师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奖惩应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教师发展既是教师个人的高层次需要,又是高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方面。教师的工作特点和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所处的工作环境、所承担的责任、所感受的重大压力等,使他们对自尊、成就、自主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更为强烈。
2.2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应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
高校虽然与中、小学不一样,但它的基本使命还是教育人、培养人,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还是教书育人。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必须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教师的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些年来,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投入不足已成普遍现象,同时,教师又普遍感到压力很大、人很累,学生和学生家长却又意见很多。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考核竞争激励机制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向了科研,因为科研成果在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定、职务聘任中的决定性作用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教师的精力总是有限的。
2.3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应引导教师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上多下功夫。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的能力等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知识、能力和素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在教育教学中,应坚持三者协调发展。由于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获取知识也很方便,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应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考核激励机制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不仅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而且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多进行知识传授。许多高校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激励机制只是引导教师多争取研究课题和多上课,而没有引导教师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上多下功夫。
论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论文范文(14篇)篇十四
摘要: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如何运用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学校教师的需要及其特点,阐明了激励的基本原则,并对如何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作了初步探讨。
关健词:教师管理激励原则途径。
自20世纪50年代行为科学问世后,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因素对组织效率的影响。专门研究如何激发组织中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理论―激励理论,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在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师管理同样需要运用激励手段提高管理效果。
一、正确分析教师的内在姗要是寻求有效激励方式的基础。
激励(motivate)一词缘于拉丁字movere,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它既包括正面的诱导、驱动之意,也包括反面的约束、惩戒之意。有关工作激励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内容理论主要集中于分析个体的多种需要,认为管理者的任务是创设一种积极满足各种个体需要的工作环境,包括需要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双因素理论。过程理论则围绕着人的激励过程及其对工作行为的决定性影响,特别注重需要、奖励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问题,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认知评价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现实对教师进行有效激励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校教师的需要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保证其生存、工作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必备物质条件;精神需要是得到社会、学校的认可和尊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知名度,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教师需要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七个方面: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及子女受教育的条件;进修、扩大学术交往;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和重用;有良好的群众关系和威信;社会地位和知名度的提高;以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创造科研成果为标志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教师需要的五个特点:
1需要相对稳定;
2注重物质需要,但更注重精神需要;
3安全需要比较强烈;
4工作认可和尊重需要比较强烈;
5交往需要相对较弱。
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的需要特点制定出符合教师心理和行为活动客观规律模式的激励措施,同时也应认识到好的激励措施是根据人的需要变化而不断做出改进的,这样才能长久地、持续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当前激励机制在教师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激励机制在教师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操作上的误区。
一是过分注重金钱刺激。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教职工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工资收人,因而只要给教师多发课时费,大家就会多上课、上好课,但由于没有深人地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虽然收人有所增加,但教师们对现状并没有感到满意。而且有了物质刺激后,学校管理者理所当然地忽视了教师的情感需求,不与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学校人际关系庸俗化,最终使得激励背离了初衷,其结果适得其反。
二是“官本位”思想严重。受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及部分教师身上仍然存有“乌纱帽情结”,认为只有职务晋升才是最大的激励。在这种不正常的心态下,一些教职工不把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而是挖空心思想谋取个一官半职。久而久之,学校的学术风气越来越淡薄,致使一些长期潜心学问,无意于追逐名利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最终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选择正确的激励方法,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
一个组织若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很难长久、持续地生存和发展的。作为加强教师管理的重要途径,强化激励机制是调动广大教师员工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是教师管理中的主要激励方法。目标是人们行动的预期结果,目标激励是人们努力奋进的外在动力。在企业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之一就是把目标层层分解,使每个参与目标的个人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责任,有清晰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教师的管理也是如此,只有让教师了解工作的责任,并且知道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预期的目标,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标激励的首要因素是设定目标,目标低了,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高了,奋斗无望,还是激发不了积极性。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从期望概率和效价两个方面论述了目标对激励产生的影响,即:激发力量=效价x期望概率,效价是指目标对本人价值大小的评价;期望概率是指个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概率)的判断。效价和期望概率共同决定目标激励作用的大小。目标对个人价值很大,同时实现目标的概率很高,这时,激励因素就有极大的作用。相反,有一项是零或负数,则不会产生任何激励效果。作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其发展的大目标,那么在评定职称、进修、考核等一些集中教师需要的热点问题上,就可以恰当地提出教师的个人目标,比如:个人科研水平、教学质量以及学历应达到一定的'要求,以此作为教师的个人目标,在教师为个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达到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是利用模范人物的优秀思想和良好行为来教育或影响员工,使员工通过感染来自觉地接受模范人物的熏陶,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激励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人们总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以确立自己的价值,这种内驱力使他们自觉地向已获得广泛认可的模范人物靠近。榜样人物对教师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重新考虑职业生涯设计,激励教师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三)情感激励。
情感,是人们以直接体验的形式表现出的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态度。肯定性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喜爱等,可以指引和维持自己的活动,对活动起到了加强作用;否定性的情感如痛苦、愤怒、憎恨等,则削弱、降低甚至抑制自己的某种活动。所以,人们把情感比喻成作用于人们行为的“阀门”,调节着人们的活动。在对教师进行情感激励时,校领导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必须尊重广大师生。校领导的尊重必须是诚挚的、真切的,这样的尊重才有可能使教师进一步感到自身的价值,进而发现自己新的价值。二是校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在于营造一个“使人生活在比较合乎人的尊严的环境”,使校园成为一个人们普遍相互尊重的校园,从而在自尊的需要和社交的需要都获得满足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奖惩激励。
奖惩激励是学校管理者依据学校和有关部门所制定的各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所做出的肯定、鼓励或批评、制止和反对,从而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管理方法。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奖惩运用是否得当,其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恰当的奖励不仅使受奖者受到鼓励,对他人也能产生良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如果奖惩失当,就可能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从而破坏奖惩的激励功能。奖励和惩罚只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杠杆,是激励职工的基本手段,但奖励不能引导为个人追求的目标,惩罚亦不能作为组织追求的目标。如果把奖励和惩罚作为目的来追求必然会走偏方向。因此,学校领导在运用奖惩激励时应注意:第一,奖惩激励必须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取得优异成绩者获得奖励,有背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作为得爱到惩罚。第二,应以奖励为主,以惩罚为辅。奖励是一种正激励,可以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对于调动积极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段;而惩罚是一种负激励,是对非期望行为的一种惩罚,这种手段也是有效的、但不可鉴用。
(五)参与激励。
参与激励是指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履行一部分管理工作。具体任务分为三类:
(1)咨询:即发动教师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3)自主管理:教师在划定的职权范围内有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参与激励是发扬民主、参加决策、发表意见,从而满足人们受尊重和信任的需要。同时,可以增进领导和教师之间互相了解,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