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拓宽写作思路,丰富文采,提高作文的质量。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有一些优秀的范本和一些常见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一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小组合作:互相检查课文情况,互相质疑问难,解决不了的问题先记录下来,留到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2自学反馈: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师生共同质疑问难。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意见什么事?
2请学生上黑板写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情感脉络。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圈画出精妙之处,反复品味,揣摩作者内心感受。必要时可以和身边的同学交换意见。
2文学鉴赏会:
教师扮演文学鉴赏会的主持人:各位文学评论家们,大家反复阅读了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片段《花的勇气》。现在就请各位就文中的语言是否优美,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发表高见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
1循着作者情感的变化,入情入境地朗读全文。
2举办朗读比赛,评出优胜者。
生命是宝贵的,却是短暂的。有一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同学们,学习了本组课文,当你为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喝彩是,当你被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震撼时,当你为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你把你的所思所感记录到自己的日记中吧。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它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写景游记。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明白。
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本课的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四、说学法。
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达到目标,我主要让学生采用朗读法、对话法、想象法、圈划法、背诵法、摘抄法等,来学习课文。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颐”的左边用红粉笔写,落实它的字形),读好课题。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介绍颐和园的一句话。引出第一自然段,男女生分读。再让学生根据这句话把颐和园的特点浓缩成两个字,随机板书:大、美。
(二)品读,触摸语言。
1、生初读,主要自学有关生字词。
2、我问学生:作者给我们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的?(板书:游览顺序)生读二到五自然段,我再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3、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学习交流:
(1)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1、学习“长廊句子”
(1)找到相关句子。
(2)感受怎么表达?你发现什么?(板书:颜色、长度、美丽)。
(3)体会语言:“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意思?(全部是不同的)。
(4)我接着问:文中像这样的表达的句子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2、学习“佛香阁”句子。
(1)生读三四段;
想起怎样的词句?(水平如镜、优美画卷??)――你能给“滑”字换一个字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水静、水平、水美)。
3、学习“昆明湖”句子。
(1)作者观察到什么?读第五自然段。
(2)交流:板书:堤岸、石桥、垂柳、小岛。
(3)重点介绍什么?怎么介绍得清楚?
第三步:悟言之有法――在总结中,回顾作者的观察的方法。
1、讨论: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楚的?
2、梳理归纳:准确选择观察点――有顺序介绍――多角度观察。
第四步:背背抄抄――积累语言。
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句话,背一背,抄一抄。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四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一、检查预习,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习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讨论。
(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习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习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师:请自己读读描写父亲和水手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通过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以及借助评价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孩子心理变化及船长性格特征的关键词句品读,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中的段落,探究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有情有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了故事发展高潮结局,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学生课前的困惑,使学生随故事的发展,情感也在潮起潮落,感悟出船长遇事沉着、果断、机智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极大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习如何处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四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懂得自读、自悟、自得,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在本节课上,学生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乐学、乐问,在启发点拨之中,多数孩子获得自己的感悟。但个别同学自悟能力差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关注全体同学,让每个孩子学得有动力,更加有热情。
总评: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主,坚持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坚持辅之以“导”,做到“指一指引”以导向,“点一点化”以开窍,“拨一拨弄”以知晓,把学生引进理解文章的“门”引上理解文章的“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2、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达到乐学、乐问,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强烈的出自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学中,创设直观形象的情境,创设交流、想象问题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学生潜意识创造力得以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出示上节课词语:长廊横槛神清气爽耸立建筑金碧辉煌葱郁掩映气魄雄伟堤岸雕刻姿态不一。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跳出来,让学生自己喜欢去哪儿就游赏去哪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岛以及十七孔桥的美和它们的特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一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长、美。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高、雄伟壮丽。
(大、美)排云殿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六
教学中孙老师为了让学生景文结合,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先找景点,再说景物特点,最后品词品句体会情感”。并且抓住重点语句,词语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这样体现了教学中的.“扶”和“放”。因此课堂进行得有条不紊。
在学完课文后,进行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的方法指导。学生立刻有了收获。教师把“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从……下来……”出示出来,让学生填空。接着,顺势做了“游校园”的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作,并布置回家做小练笔。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在课堂中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总结到位。
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按照地点的转移记叙: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总分总的结构特点也非常明显。尝试着让学生写游学校、游公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一、课后应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为了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应重视读书,让学生从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的优美语句较少,应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七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遵循《标准》的指引,本节课的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大胆质疑,谈出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主线牵引,顺藤摸瓜。
本课教学设计以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为教学的切入点。以“留车、还车”这一条主线展开,让学生找相关段落和语句,畅谈感受,从感受父亲内心的挣扎,理解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三、由点及面,从细节处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整个教学注重抓住重点词句去体悟人物内心世界和矛盾心理。引导学生通过“读、划、想、议”的学习方法,质疑、研读、探索、解疑,升华领悟人物品质。并将说话练习贯穿其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在教学的最后,以一段视频和畅谈身边的相同事例来拓展升华,感受诚信的魅力。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并升华情感,从细节处层层铺垫。
1.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同时结合多读多想多问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ppt课件、相关视频等。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写课题,理解:中彩(中彩票、中奖之意。)。
2、创设情境,体会中彩的心情,为后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
1、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词:奔驰馈赠疑惑不解捎信教诲拮据梦寐以求。
(教师随机正音)。
3、结合文中与生词有关的句子以及写作背景,重点指导:拮据,同时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重点指导生字:寐,通过指导朗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渴望得到汽车的心情。
三、深入剖析理解父亲面临道德难题时的为难及品质。
2.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找到父亲面临的难题。
(1)初读课文后,学生针对故事大胆质疑。(如:中了奖,父亲为什么不高兴?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究竟是什么?父亲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归还汽车?)。
(2)引导学生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是:留车还是还车。
3.解析留车的理由。
(1)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哪些对父亲的描写里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个难题?(生默读,标注)。
(2)学生找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评。
(3)ppt出示相关的句子,教师小结。
(4)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说一说父亲留车的理由。
(ppt出示关联词:“因为……所以……”)。
4.解析还车的原因。
1.默读相关段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辆车能留下来的理由,学生自由谈感受。(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师简要板书留车的理由)。
2.剖析父亲最终选择还车的原因。
(1)找到故事结局部分,生读: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2)父亲在面临这些难题时想到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些,他还想到了什么?(ppt出示:就算……也不能……)。
3.引出母亲说的话,生齐读。(ppt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四、总结升华全文,拓展延伸。
1.生谈自己获得的启示。(母亲说的这句话,再结合中彩那天父亲做出的选择。这件事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出示新闻视频。(相同事例)。
3.生谈自己亲身经历或身边的道德难题。(师简单评价总结)。
4.拓展:这样一个道理,对文章中的“我”来说,是当时就明白的吗?当时的我心理是很复杂的,这一点在课文中没有具体地去描述。想想看,当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取走的时候,文中的我会有什么表现?想一想回去以后把它写下来。
中彩那天。
留车道德难题还车。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八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九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尽快地与课文产生共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依次出现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画面,使学生感觉到仿佛进入到美丽的颐和园中一样。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的就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颐和园中,使他们尽情地体味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为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在学生听示范朗读时,要求他们画出文中的过渡句,进行分段,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层次。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尽快入情入景,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使他们越学越爱学。
(二)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
本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因而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把握景物特点,我准备精讲第二自然段,以问促读,启发诱导,为学生疏通学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遵循这一原则,从体现素质教育,落实能力培养,渗透创新精神出发,我采用情境法、谈话法,导读法组织教学。我先请一个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景物?(长廊)。
(2)长廊有什么特点?(长、美)。
(3)长廊的长、美各体现在哪里?(“长”体现在“长长的”“没有尽头”“700多米长”“273间”;“美”体现在“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五彩的画”;另外“微风从右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也写出了长廊的环境幽雅宜人,体现了长廊的美。)。
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后,不一定理解怎样才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课下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这时,我再次范读本段,并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廊的画面,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再对照画面具体分析重点词句。然后让学生作对比句子的练习:
如(1)这条长廊既长又美。
(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话,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来具体写的。这样很顺利地就突破了如何抓景物特点来描述这一难点。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真美,颐和园真美!
“学法”被喻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的教学中也有一得,我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即: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了解写法;品读,体会感情。然后教师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待学生掌握方法后,自学第五自然段。
阅读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为了帮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
(2)登上万寿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它有什么特点?这两道题的答案学生在读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总结出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学表明,强烈的目标意识是导读成功的关键,阅读之前目标明确与否效果大不一样。阅读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这就是设计这几个问题的意图所在。
问题(1)很简单,学生能很快答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葱郁”、“掩映”等词语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掩映”一词,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相互掩映的画面,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画面来展现,使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衬,从而体现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个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中的“滑”为什么不用“划”?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水平如镜的昆明湖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静。学生会说“昆明湖静得好象一面镜子的”。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使他们感受到昆明湖的静。接着再让学生想象一个东西从镜面上滑过镜面会有什么变化?(无任何变化。)通过引导想象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为了说明湖面的静。由此可见作者用词之奥妙。
由于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学习中都运用了:初读,找景物;再读,抓景物特点;品读,体会感情的方法。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就放手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自学,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再抓住小学生善于表现这一特点请一个学生上台指着多媒体画面上的十七孔桥说说它的特点。这样设计既利用多媒体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学生都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再读课文,明确中心,加深体会。
为了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体会作者潜词造句之奥妙,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优美画面,再配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定会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锲机追问:这么美的颐和园和、这么美的皇家园林是谁建造、设计的?学生答是劳动人民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赞美之情。
(四)总结总结贵在升华。
总之,在本课的教学思路的设置中,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在教学中尽量把教书与育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优化。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这时相应出示天安门、天坛、故宫、颐和园图片,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揭示课题。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掀起可叹教学的高潮。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在每个景点简笔画处板书景物特点。
本次教学设计时,在板书上留空白。课题处这样设计:
18()颐和园。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合适的词句,概括出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相应地添在板书的空白处。如:(美丽)颐和园,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填完后再说说自己从课文中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促使学生进一步读书,感悟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作业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也是检测学生独立个性知识习得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间有着个性的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检测出这一差别,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厌倦情绪。因而在本课作业设计中,我注意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孩子饶有兴致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作业形式去主动完成。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一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阳光课堂观摩,我有幸聆听了我校几位语文老师的课,听后收获颇多。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巨人的花园》,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老师在这节课上,努力创设了一种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让整节课成为了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舞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课堂上,周老师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通过多层次的`多形式的反复品读、体会巨人的心理变化。教学时,周老师先让学生找出巨人的言行,反复品读,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巨人性格的变化,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范读等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体会巨人任性、自私、冷酷的心。因为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语气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这个地方理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面重点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的理解。这一部分,周老师指导得非常到位,学生在她的指导下,已经完全进入到课文设置的情景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课文里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巨人赶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小男孩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他想告诉巨人什么呢。又比如当巨人看到小男孩这种眼神后,他心里火辣辣的,为什么火辣辣的,他感觉到了什么?……周老师就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揣摩、练说,最终让学生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懂得了“美好的东西应与别人同享”。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二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狠心、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关于普罗米修斯的阅读材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以“火”导入。
1.导语:同学们,对于火,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你能说出火的用处吗?(比如:火能烧熟食物,火能驱赶野兽,火能照亮夜空,火能带来温暖,火能烧开凉水,火能通报敌情,火能传递信息,火能炼造工具,火能帮助人们战斗……)。
2.在发明电之前,人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无一处能离开火。可以说,火启迪了人类的智慧,火赋予了人类腾飞的翅膀。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有了火的帮助,人类就开始有了技术发明,向进步和文明迈出了第一步。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文明的象征。在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在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背着天神宙斯,把火从天上偷走带给人间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完成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认读生字新词。
2.边读边思考:火是怎样来到人间的?火为人类带来了什么?为普罗米修斯带来了什么?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准备与大家交流讨论。
三、初步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和生词。
2.交流思考的问题。交流时,先说一说,再读文中相应的句子和段落。试着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书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交流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盗火?
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能忍受那样的折磨?
……。
二、结合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
1.自从有了火,人类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省略号加以补充。如:
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
自从有了火,人类不吃生的东西,减少了疾病。
自从有了火,人类的夜晚就有了光明。
……。
三、小结:
1对,在漫漫的长夜,火给人带来光明;在寒冷的冬日,火给人送去温暖。有了火,人类才领略了熟食的美味,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有了火,人们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制作更精细的工具和武器。普罗米修斯为人间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
2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的变化时,他会怎样想呢?
指导朗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3从哪里看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
指名读六、七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结合插图,朗诵六、七自然段。
四、引导评价,升华情感。
1.导语:尽管最终普罗米修斯结束了他的苦难,但谁又能忘记他所遭受的痛苦呢!作为人类的一员,你将怎样评价普罗米修斯的功绩呢?请写一写吧!
2.学生自主写。
3.交流朗读。
例文:普罗米修斯,你这个盗火的英雄,你是那样的勇敢,你是那样的不屈不挠,你是那样的英勇顽强,至高无上的众神之神宙斯也不能让你屈服!人类永远都不会忘记你,永远都会感激你!是你,让人类走出了愚昧,是你,让人类走向了文明。
五、鼓励拓展阅读。
我们不能忘记,故事中除了英雄普罗米修斯,还有几个人物,他们是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通过故事,你一定对他们也有了个初步的评价。他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他们,可以读读其他的古希腊神话故事。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三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进取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本事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所以,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齐学习,期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我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终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述,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四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顾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在文学作品里面,数字是有情感的,能够表达作者的独特意图的。几千与两幅相对比,哪两幅是说任意的两幅、任意找两幅都不会相同。强调了画作的丰富多样。)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为什么不写具体的花的品种,而是用这一种、哪一种?作者要表现的是花朵争芳斗艳的情景,用了这一种,哪一种,写的是花朵争艳速度之快,甚至不能去辨别到底是哪些花开了。还没、又表现了速度。将本来静止的.画面写的活了起来,有了动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写景,要让读者读了以后头脑中能留下鲜活的画面。作者在这里,写了景物颜色的搭配,让读者感受到景物的颜色之美)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作者用镜子来比湖面的静,恰到好处。这里的滑与镜子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湖面的静与平同时,用了几乎这个词,让人感到作者的描写客观。如果去掉几乎,就会让人感觉的作者的话脱离实际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数字的情感:上百根、都、没有哪两只,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强调了姿态的丰富多样。文中这样的写法出现了两次。)。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本文安排材料的特点:移步换景。进了就来到、走完就来到、登上......向下望、下来就是,用这样的行为动词来交代要写的景物是哪里。用这样的语言将所写的景物串联起来。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这是很值得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五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景点是颐和园,我是你们的导游-张嘉奇。大家可以称呼我“小张”或者叫我“张向导”。希望我今天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个愉快的旅程。
颐和园是我们伟大祖国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那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颐和园去欣赏它的美丽景色。
请各位游客跟我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雄伟的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每一间长廊的横梁上都有五彩缤纷的画,上面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讲述着祖国各地别样的景色及事物。这上千幅画都体现了古时候画匠们的精湛画工,你们看长廊两旁栽满了奇异的花木,有的花还没凋谢,另一种花又绽开了花朵,简直是在争芳斗艳。大家是不是觉得一阵阵清新的微风吹过,那就是旁边的昆明湖面所吹来的凉爽清风。
走完了长廊我带大家去万寿山脚下,请大家抬头看,一座建筑精美的三层八角宝塔筑耸立在山上,那是著名的佛香阁。在清朝时期慈禧老佛爷经常在这里拜佛,来祈祷她能长命百岁。
现在我们一起来登上万寿山,大家站在佛香阁下面的排云殿上,颐和园的大半美丽景色尽收眼底。远处葱郁的树丛,掩映着漂亮的金色琉璃瓦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你们看正前面的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昆明湖上的游船和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大家一起向东面远眺,就可以隐隐约约的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可以亲身领略昆明湖了,在湖的中心有一座人工岛屿,在岛屿东面有一座连接湖岸的白色石桥,那就是非常著名的十七孔桥了,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一下这座古老的建筑吧!桥栏杆上面有上百根石柱,石柱的上面雕刻着各式各样的小狮子,并且各个都活灵活现的,登上小岛后大家可以看见各种奇特的山石非常壮观。我们的祖先真是能工巧匠啊!
好了,今天我们的颐和园之旅就先到此结束吧。希望我能给大家带来美好的印象,欢迎大家下次再来参观。
作者:河北省固安县第二小学。
张嘉琦。
指导老师:石明彦。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七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层次清楚地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一些景点,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文本情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在教学前运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播放了长廊和昆明湖的视频,让学生把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动态的情景场面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去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也使学习成为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注重读中迁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来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从而更深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如:在教学“长廊”的段落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长廊上各不相同的画的内容,从画面中感受长廊的美。再如:在学习描写昆明湖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滑”字,通过换字的形式,来体会湖水的静,感悟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还有引导学生注意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和过渡句的恰当运用。在这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还学到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八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十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颐和园。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于1764年建成,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进入之前,我先给大家提几条建议:1、不乱扔垃圾;2、不能在柱子或其他地方上乱涂乱画;3、不随地吐痰。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的是颐和园有名的长廊。这条长廊长七百多米,分成273间。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美丽极了!横槛上有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另外,长廊两旁还栽满了花木。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请仔细看这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佛香阁。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我们现在登上了万寿山,如果我们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就能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请大家向正前面看,这是昆明湖,游览过的人们都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湖中心有个小岛,我们只要走过这座桥,就能去小岛上玩。瞧,这座桥有十七个孔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许多石柱,柱子上雕刻着许多狮子。这些狮子姿态不一,好像活的一样。
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大家自己去细细游赏。
大家好,我现在是你们的导游,我姓赵,你们就叫我小赵吧!能为你们服务是我的荣幸。
提醒大家: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否则后果自负。现在我们正在峨眉山脚下,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也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现在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峨眉山的传说:相传,从前,峨眉县城西门外,有一个西坡寺。有一年,来了一个画家,这画家和寺里一个和尚交情很好。临走时送给了和尚四幅画,并嘱咐和尚要把这四幅放在箱子里,过上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拿出来挂。可和尚觉得这么好的画放在箱子里太可惜了,于是就把那四幅画挂起来了。一天,他出去后回来,见到四位姑娘,觉的很眼熟。后来才发现那些姑娘是墙上的画。他立刻去追,因为姐姐们跑得快,他只抓住了四妹。四妹见不得脱身,就喊:“大姐、二姐、三姐,快来救我!”三个姐姐见四妹被和尚拖住不放,就骂:“这和尚真不害羞!”四妹因为隔得远,只听到“不害羞”三个字,以为姐姐们在骂她,羞得满脸绯红,无地自容,便立刻变成一座山峰。和尚忽然不见了姑娘,面前却出现了一座大山,心想,你变成山我也在旁边等着你,反正不能放走你。三个姐姐见四妹变成了一座山,也变成三座山等着她。后来,和尚死在山旁边,变成了一个瓷罗汉,依然守着山。人们在那里修了一个庙,就叫“瓷佛寺”。四姐妹变成的四座山峰,一座比一座美。后来人们就把娥眉的“娥”字改写成山傍的“峨”字。大姐叫大峨山,二姐叫二峨山,三姐叫三峨山,四妹叫四峨山。至今,大。二。三峨山,还并肩站在一起,只有四峨山隔了一段距离。
这次旅游就到这里了,祝你们旅途愉快,再见!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西安旅行社的导游,我姓郭,大家可以叫我小郭。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13岁登基时就开始修建的一座伟大工程。直到1974年在西安临潼被发现并出土,它以其雄伟、罕见的气势名誉中外,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首先我们来到一号坑,一号坑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坑,它的坑深5米,面积大约14260平方米,怎么样,够大了吧!一号坑不但大而且兵俑也多,坑内大约有600余陶人、陶马,他们井然有序的排列成环形方阵,坑的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类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后面是600多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枪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十一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和三十八路纵队。在一号坑中一共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一号坑中的兵俑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你们看:有些兵俑在笑着,好像想出了战胜敌人的法宝;有的仰头望着天空,好像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有的表情严肃,好像在暗下决心保家卫国;还有的紧握拳头,怒视前方,好像随时要冲锋陷阵。这些神奇的兵俑和战车,真正体现了一代帝王——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
现在请大家自由欣赏,请大家自觉遵守博物馆的有关规定,不要乱丢垃圾,不要随地吐痰,更不要乱涂乱画。好了,请尽情欣赏这座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伟大奇迹,去感受那段荡气回肠、气势浩荡的历史吧!
今天的兵马俑之游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大家再来古城西安游玩。谢谢大家,再见!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二十
4、庭院水潭镜子打磨田螺。
6、炊烟无声无息普通一碗热气腾腾煮饭腊肉自豪寄宿发愁塞满。
15、赛跑操场草坪安慰一寸鸟巢暑假作业预习受益匪浅。
16、面貌果仁孟子树冠一亩杉树短小遮住夜宵贪心秘密。
17、铺着拂过荡漾茎叶蜗牛。
贴着枯牢固费用。
19、草杆木盆荷花开启汇集围拢岗位戒备治疗垂下。
20、陆续缓缓静寂不可计数继续渐渐热闹应接不暇线段竹竿拨动。
茫茫纪律窄小一株错误停泊涨潮眉毛。
恢复。
22、期末袭击蜜蜂建筑铁钉冰雹恐怖检测谜语。
23、极昼刮风野兽厘米添加附近智慧调解企业腐朽。
24、琥珀苍蝇森林沾上晌午渗出包裹逼近淹没剩余粘稠前俯后仰。
赞叹不已发号施令花红柳绿花好月圆含苞欲放出水芙蓉根深蒂固根深叶茂。
瞥
盯
瞟
瞅
瞧
瞪傲视注释眺望探望远望阅览浏览游览视察。
观察考察刨根问底叶落归根。
26、卢纶石棱冻僵哀愁。
27、诊所肥沃邮局判断盯梢吩咐拒绝勉强承担。
28、踢球盒子木箱挑拣贝壳圣诞铲子训练效率。
29、战役巴黎愤怒艰苦爆炸牺牲毁灭手臂晕倒胸膛堵住报仇。
30、狭小微薄闪耀光芒释放毅力陪同锻炼。
精选四年级语文颐和园课文(案例21篇)篇二十一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2、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2)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或课外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反复朗读、比较品读、展开想象是语感教学的主要策略。
(4)加强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游览顺序、长廊的特点,然后设置悬念: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看,到底看到什么呢?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布置阅读任务:读课文第3自然段。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主要通过反复朗读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
1、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2、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指读2、3个学生,使学生对佛香阁有个整体认识。
3、让学生介绍佛香阁的特点。再一次熟悉课文。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很高的宝塔(耸立)闪闪发光。
4、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7、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比较这两段话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师生合作读第3段。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2、请学生用“——”画出来所看到的景色。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让学生选最喜欢的一处的景色朗读。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这两句话。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5、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另一句体现昆明湖静的特点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在学生反复朗读、自悟的基础上提问:“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通过同桌讨论来展开合作学习。
6、最后通过配乐指读课文来结束这一段的学习。
7、用过渡语“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转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8、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把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作为重点,反复朗读,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9、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通过对狮子图片的欣赏,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各种狮子不同的形态。
10、用过渡语“‘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引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欣赏颐和园其他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通过小导游展示,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布置作业,结束本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