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提前了解教学目标和任务,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一起交流和学习。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一
朝阳湖学校邹玲。
教学目标:
1、复习8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er,能区分ei、ie和ui、iu的发音和字形。
2、能熟练地掌握声母与复韵母相拼的音节。
3、完成书上的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仪、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带领学生闯关。
(一)比一比,记一记。
1、出示复韵母卡,抽学生读。学生读一张,老师往黑板上贴一张卡片。
2、请孩子们找一找,哪些复韵母长的像?哪些地方像,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3、齐读复韵母ei、ie和ui、iu。
4、师总结过渡: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二)画一画,连一连。
1、“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智慧树,我们的智慧娃娃也赶来给大家带路了,由于走地匆忙,他连自己的身上的几个器官都忘带了,请孩子们先和你的同桌拼一拼智慧娃娃忘带的器官是什么。”师在黑板上贴出音节卡,同桌的孩子拼一拼。
2、抽学生拼一拼音节。
3、请学生在书上将智慧娃娃的眉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画上去,并将这些器官和对应的音节用直线连起来。师巡视指导。
4、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5、与学生一起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帮智慧娃娃带来了他的器官,他为了感谢我们,决定带我们一起闯过第三关。
(三)读一读。
1、投影出示第二题的词语。
2、同桌的孩子拼一拼,读一读。
3、检查认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师总结过渡:恭喜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三关,下面进入最后一关。
(四)把字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投影出示第四题的生字,让学生自由认读。
2、出示字娃娃卡片抽读,并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3、出示音节卡,抽学生拼读,并将音节贴到黑板上对应的字娃娃后面。
4、完成书上第四题的练习,老师先示范第一个字的做法。
5、师巡视指导,在投影上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真棒!闯过了最后一关,智慧树出来了,孩子们请摘果子吃吧!
三、游戏:摘果子。
小黑板出示智慧树,抽学生上台摘果子:把会拼的音节摘下来,教全班孩子读一读。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二
教学目的:
1.畅所欲言,谈体会。
2.初显身手,学创作,在对比临写中体会书法作品的无穷魅力。
3.对对子比赛,积累语言,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重难点、关键:
1、体会古人在遗词造句方面的匠心独运。
2、在想象吟泳中体会文字的无穷韵味。
教具准备:
书法作品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
1.生读读想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1)生读一读,简单交流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自己曾经在什么情况下有过哪种体会?
(3)引导生交流自己当时的感受: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了什么?
2.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积累,在生活中多观察感悟。
二、初显身手。
1.生欣赏书上的书法作品,作一些简单的评议。
2.师归纳介绍欣赏钢笔书法的方法,指导学生从字的`形态、意境和气势去观察、感悟和体味。
3.举行钢笔书法临写比赛。组织生评议作品,表扬优等生,鼓励进步生。
三、作业设计:
总结自己在这次书法赛中的表现,认真选择字帖,完成一幅钢笔书法作品。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介绍与对联有关的趣事。
2.揭题:对对子。
二、生练习,找规律。
1.师出示:
(1)杨柳岸:__村。(杏花)。
(2)明月松间照,___石上__。(清泉流)。
2.生作答,并诵读对联,在感受文字的节奏韵律的同时,找寻对对子的方法。
3.生练习,快速答题:鸟归沙有迹,_____。(帆过水无痕)山间明月,______。(海上日出)白马秋风塞上,______。(杏花春雨江南)。黄菊倚风村酒熟,_______。(紫门临水稻花香)。
三、举行对对子擂台赛。
1.生交流诵读自己收集到的对子。
2.师出示简单对子,由生试对:冬去山明水秀,撸撸撸撸撸?。(春来鸟语花香)爆竹传笑语,_______。(腊梅吐幽香)春回大地,______。(福满人间)天增岁月人增寿,________。(春满人间福满门)。
四、总结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
五、作业设计收集古诗词中的对子。
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山穷水复疑无路,_______。欲穷千里目,_______。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三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窃窃私语”“免费的长途旅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效果。
能力目标:会写本课12个生字,两条横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明确“波涛澎湃”的读音,会用“窃窃私语”“景色奇异”造句。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位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受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
欣赏教学法、阅读法。
自主、和谐、高效。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见过)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看到的大海吗?
(二)你们看,这就是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光粼粼,时而惊涛拍岸。那大海深处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神奇的海底世界吧!(板书:海底世界)提醒“底”字下面有个点。请大家齐读题。
(三)(放录像)欣赏海底世界。看完录像,你们想说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二)(出示课件)这些字你们会认吗?谁来试一试?现在让我们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
波涛澎湃窃窃私语多种多样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海藻嗡嗡啾啾。
宁静闪烁肌肉峡谷细胞蕴藏。
储藏打鼾波涛澎湃窃窃私语。
(三)默读课文,找一找,想一想哪句话回答了第一自然段的问题?(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提醒“异”的书写。
三、略知大义。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概括,第一段:黑中有光;第二段:静中有声;第三段:动物的活动方法多;第四段:植物差异大;第五段:矿产资源丰富。
四、总结:
大家要学会利用每个自然段中的中心句来梳理文章脉络。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文章,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海底世界这么丰富,你想去看看,去听听吗?那么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课文,把你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多读几遍,全班交流。
二、顺学而教,感受语言。
(一)黑中有光。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仍然)原来海底并不像海面那样波涛澎湃,也不像海面那样光线十足,越往下越黑。
2、海底有光吗?你来读读相关句子。同学们,看,这就是深海里的光点,多么像布满星星的夜空啊。出示发光器官的鱼。播放发光水母。
师总结:同学们,深深的海底,宁静,黑暗,却有着点点星光,这多么神秘,多么奇异啊!让我们不由的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啊!
(二)静中有声。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1、海底有什么声音?三个同学读。
2、师顺势引导:“谁能够对他们的朗读提出建议和批评?”感受“窃窃私语”。
预设:应该轻声读,因为他们在窃窃私语。
(1)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2)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3)句子对比:海底的动物常常发出轻微的声音。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好像他们在说悄悄话,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4)是啊,小动物在“窃窃私语”呢?我想再读这句话,你会读的更好。
3、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除了这几种声音,还会有什么声音?你能继续说一说吗?
师总结:同学们,深深的海底一片安静,而当我们带上水中听音器,却能感受到各种格样的声音,这多么奇妙啊,不得不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
(三)动物活动方法。
1、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围绕哪句话写的?中心句。
2、这段话围绕中心句写了哪几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3、他们的活动方法是什么样子的?
小海参:慢,哪里看出来的?只能,4米,太慢了,真替她着急,你再来读读。
梭子鱼:快,几十公里,比火车还快,你来读读,把他速度快的特点表达出来。
章鱼与乌贼:利用反推力。
贝类:“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却能巴在轮船地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抓住这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个“巴”字,让我们仿佛看到这些贝类紧紧地抓住船底,生怕自己被落下,多么可爱啊!“免费”字,形象生动写出了贝类的运动状态,感受贝类的聪明,怡然自得。
4、你还知道海底那些动物的活动方法吗?出示龙虾,吸盘鱼的图片。
师总结:说的真好,海底的动物种类上万种,他们的活动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置身其中,我们不由得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植物差异。
请学生说一说海底的植物有哪些差异。
从颜色;大小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师总结:多种多样的植物,把海底点缀成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五)矿产资源。
出示段落。有哪些资源。
师总结:现在海上建立了很多石油钻井平台,而人类开采的资源却是海洋矿产中及其微小的一部分,我们不得不说,海底真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
三、图片欣赏,感受奇异。
海底世界,物产丰富,景色奇异,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海底图片吧。(出示图片)。
四、美读小诗,拓展提升。
我多想去看看。
看看海底闪亮的星星。
如同童话一般,感受它的神奇、静谧。
我多想去听听。
偷听他们的窃窃私语。
嗡嗡,啾啾,汪汪,呼呼……。
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悲喜。
我多想去亲亲。
亲亲海底的小海参。
和他们一起慵懒的蠕动。
我多想去摸摸。
摸摸那长长的海藻。
从根摸到头,和它一起随海水轻摇自己柔软的腰肢。
我多想去。
啊,美丽的海底世界,
我爱你的奇异,
爱你的富饶!
师总结:是啊,“海底世界真是一个景色奇特,物产丰富的世界!”
五、课外延伸,推荐书目。
介绍推荐《海底两万里》。
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静中有声。
物产丰富动物活动方式多样。
植物差异大。
矿产资源丰富。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四
一、知识梳理与积累。
1、拼音。
(1)复习拼音,能读准三拼音,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2、识字。
(1)部首:“病字头”、“双人旁”、“提手旁”、“反犬旁”、“月字旁”、“木字旁”
(2)“水、永”的笔顺规则:先中间后两边。
(3)学习生字47个,在描写的基础上正确书写26个生字。
3、句子。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好轻声,读出句子的语气(提醒别人、问句)。
4、段落。
背诵两句句子。一首古诗。
二、学习方法于运用。
1、识字与写字。
(1)总结出有些部首的规律。例如:“提手旁”的`字一般和手的动作有关;“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四条腿的动物有关;“月字旁”的字大多和“身体”有关。如,脚、肚、腿……有时和月亮有关。如,朗、期、朝……有些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来学习。“爷”可与“爸”比较,“猴”可与“候”比较。
(2)注意田字格里的位置。
2、朗读。
1、朗读课文要先让学生花时间读正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尽可能读得流利些,不唱读,不顿读。可以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它们。应该让学生多模仿、多尝试,在实践中提高朗读能力。
2、对于知识性的童话故事,根据学生还处于爱幻想的年龄特点,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比如,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做动作,帮助他们展开想像,再现课文的情境。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再去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在读懂之后,还要回到课文的情景之中。
3、说话。
要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要组织规范的语言来说。同时注意把话说规范,意思说明白。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运用学过的知识清楚明白地向别人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语句通畅,用词准确,能抓住动物的特点。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完成习作。鼓励学生亲自饲养一种小动物,培养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对动物的爱心。
3.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积累词语和成语,发现新的描写动物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明白待客之道,了解苏东坡的机智、聪明。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小动物,注意它的外形、性格、食物、玩相等特点。
2.教师课件查找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启发,谈话导入。
二、说明要求。
首先预祝我们的发布会圆满成功!在这里,我们有几点要求:思考自己准备讲的动物特点;理清讲述顺序;注意语言的运用。
(教师可把自己准备的动物资料展示给没有准备的同学,以供参考)。
三、发布过程: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进行个人发布。然后进行小组评议,推荐代表在班上发布。
请全班同学来给代表的发布作品进行点评吧!包括小动物的特点、观察的顺序,还可以评价表达的方式、用词等等。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六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化与融合,记录了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同学们对道路名称比较熟悉,但对于祖国的地理知识比较匮乏,课外书读得不多。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同学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同学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身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掌握更多的有关地名的知识,学会整理信息,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由同学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们学校和家庭的周围,有许多有趣新颖的地方,它们有的折射出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影子,有的记载了岁月更迭的变化,有的对应着祖国的锦绣山河……许多地名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1、小组讨论:你发现青岛的地名有什么特点?你了解这些地名的文化人文内涵吗?
2、交流:
如:中山路 鲁迅公园 这是人的名字
香港路 哈尔滨路 北京路 上海路等,这些是城市的'名字
八达峡 团岛 小鱼山等这是地理的名称
1、同学们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地名,现在我们将这些地名进行分类:
含有方位词的:
表示颜色的词:
含有和水有关的词:
含有地方特产名称:
人名:
姓氏:
2、你还知道特别命名的城市的名字和外国城市的名字吗?
3、你在收集、介绍城市名字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样解决的呢?
安排作业
预习初显身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地名里的学问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
教师要参与到同学中,可以设计以下的形式:
1、猜城市名
金银铜铁
倾盆大雨
四季温暖
风平浪静
双喜临门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天无三日晴
水边人家
两个胖子睡一头
戈壁滩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今在江苏扬州市城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天门:在安徽。楚江:在安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今四川。江陵:今湖北。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至高无____ ____底捞月
人定胜____ ____落石出
语重心____ ____暖花开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同上。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出示古诗《望洞庭》,生解诗题(望洞庭,就是在远处看洞庭湖);
2.识诗人: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重点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有“诗豪”的美称。
3.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分明。
4.、小组合作: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三、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诗意。
回答:1.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两相和是指什么?
2.潭面/无风//镜/未磨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说“镜未磨?
3.白银盘里一/青螺:在这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四、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六、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七、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八、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教学反思: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八
1、出示四字词语: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学生读词读句子。帮助学生进行有关春天的词句积累。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指名读,师生评议。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第一课《燕子》讲讲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美丽。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2、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师生合作读诗。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背诵古诗,默写《咏柳》;
2、完成指导丛书。
板书设计:
1、咏柳碧玉柳枝柳叶。
妆打扮。
一树满树。
2、春日胜日晴日。
滨水边。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九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
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半点。
2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和半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顺势导入。
对啦,它就是钟表。
2、师出示一个实物钟。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
同桌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1、可以看时间;2、可以叫我们起床;3、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
二、自主探究,认识钟表。
(一)认识钟面。
(1)师:钟面上有什么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手中学具的钟面和屏幕上真实的钟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两人小组讨论。)。
(2)分组讨论,汇报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生1:我们发现钟面上有时针、分针,还有12个数。(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和分针。)。
生2:我们发现时针和分针走的.方向是一样的。
生3:时针和分针都朝这个方向走的。(一边说一边用手势比。)。
(3)归纳: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用不同色彩依次显示时针、分针、12个数。)。
(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议论、交流、归纳和整理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钟面上有些什么。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和激发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认识整时和半时。
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帮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叫小明。他可是一位非常懂得安排自己作息时间的好孩子。大家想不想知道小明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的一天(板书课题)。
1、出示小明起床的图片。
师: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看屏幕中的图片,请同学们试着在小组里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看钟面上的时间的。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同伴的合作中学会看整时和半点。)。
(2)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六个钟面。
师:你会看哪一个钟面呢请你上来当小老师,说说你是怎样看的。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
(3)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师: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半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整;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设计意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整个过程由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组成。在交流中,较优秀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一部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了帮助,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3游戏:我说你拨。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认一认。
让学生独立说一说第93页“练一练”第1题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2.找朋友。
(1)认识时间的表示法。
示范时间的表示法。
师:6时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6时,6:00)。
7时半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7时半,7:30)。
(2)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表示时间的卡片,你的卡片跟黑板上的哪一个钟面是好朋友呢让我们一起来做找朋友的游戏。
(全班学生到黑板上找朋友。(一边放找朋友的音乐)大家找到了朋友,高兴地回到了座位上,只有一名学生找不到朋友。)。
师:你怎么啦。
生:我找不到这张卡片的朋友。
师:大家帮他找找看,黑板上有这张卡片的朋友吗(没有)。
师递上一个能活动的钟面,问:你能拨出这个时间吗(该生拨时间)。
师:你这个钟面跟黑板上的哪些钟面是同一类的你应该把这个钟面贴在哪里呢(该生把钟面贴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如果按部就班地逐个教学时间的表示法,学生必然兴趣不大,因此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在这里巧设了找朋友的游戏,使学生乐于学习,使课堂充满着轻松愉快的气息。除此之外,这个环节还设置一个学生找不到时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拓展问题:怎么都是8时?(出现两个画面,学生进行思考)。
四作业设置。
用喜欢的记录方式给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评析作业的设置,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整时和半点的不同。
生2:我觉得和小组里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学习很开心。
生3:还要向小明学习早睡、早起。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小明的一天,他的时间安排的很合理,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像小明一样,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做个时间的小主人。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8个复韵母和一个特殊韵母er,能区分ei、ie和ui、iu的发音和字形。
2、能熟练地掌握声母与复韵母相拼的音节。
3、完成书上的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仪、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带领学生闯关。
(一)比一比,记一记。
1、出示复韵母卡,抽学生读。学生读一张,老师往黑板上贴一张卡片。
2、请孩子们找一找,哪些复韵母长的像?哪些地方像,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3、齐读复韵母ei、ie和ui、iu。
4、师总结过渡: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一关,下面进入第二关。
(二)画一画,连一连。
1、“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智慧树,我们的智慧娃娃也赶来给大家带路了,由于走地匆忙,他连自己的身上的`几个器官都忘带了,请孩子们先和你的同桌拼一拼智慧娃娃忘带的器官是什么。”师在黑板上贴出音节卡,同桌的孩子拼一拼。
2、抽学生拼一拼音节。
3、请学生在书上将智慧娃娃的眉毛、鼻子、嘴巴、耳朵和头发画上去,并将这些器官和对应的音节用直线连起来。师巡视指导。
4、请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5、与学生一起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帮智慧娃娃带来了他的器官,他为了感谢我们,决定带我们一起闯过第三关。
(三)读一读。
1、投影出示第二题的词语。
2、同桌的孩子拼一拼,读一读。
3、检查认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4、师总结过渡:恭喜孩子们,顺利闯过第三关,下面进入最后一关。
(四)把字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投影出示第四题的生字,让学生自由认读。
2、出示字娃娃卡片抽读,并将卡片贴到黑板上。
3、出示音节卡,抽学生拼读,并将音节贴到黑板上对应的字娃娃后面。
4、完成书上第四题的练习,老师先示范第一个字的做法。
5、师巡视指导,在投影上订正答案。
6、师总结过渡:孩子们真棒!闯过了最后一关,智慧树出来了,孩子们请摘果子吃吧!
三、游戏:摘果子。
小黑板出示智慧树,抽学生上台摘果子:把会拼的音节摘下来,教全班孩子读一读。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认识“耀、庄、稼、射”这4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初冬季节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初、茫、塔、厚。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听歌曲《四季歌》,边听边记忆:歌中介绍了哪几个季节?
2.教师出示画面:春夏秋冬,让学生进行初步观察,说说季节的特点?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共同欣赏初冬的景色,板书课题《初冬》。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3)看投影,读词语:
初冬田野庄稼耀眼。
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4)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厚:先写“厂”字头,再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日”不是“白”字,最下面是“子”。要写紧凑。
塔:左右结构,部首是“土”字旁,右边是“草字头”与一个“合”,注意与“答”的区分。
茫、芒:这两字的相同点是:两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读音相同;不同点:“茫”比“芒”多一个三点水旁。注意“亡”字的笔顺:点,横,竖折。
初:左右结构,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个“刀”。
淡: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火”字在一起,“淡”的反义词是“浓”。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5)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大家自由地谈一谈。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读一读生字能把生字和音节用线连起来。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初冬季节的自然界的一些景物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3.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词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知道初冬季节的一些景物特点,理解课文中太阳、田野和树林在雾中、雾后有什么不同。
教具准备:电脑,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一年有几个季节?
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走来,万物发生了变化,欢笑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过些日子冬天即将来临,那冬天刚刚开始的这段时间叫什么呢?巧妙的引出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初冬》。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路。
1.学生自己读一遍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生字词:
初冬田野庄稼耀眼。
光芒柿子模糊白茫茫。
3.配上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到: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评价老师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
(一)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1)这样大的雾,课文中用什么词语形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茫茫)。
2)读白茫茫,要求:慢一些。
3)看电脑演示,进行品读。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数一数有几句话,想一想有什么没读懂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词句。
1)隔着我们和田野、树林间的这层纱,指的是什么?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模模糊糊。
3.思考:这两句话中为什么前一句用“望”,后一句用“看”?
4.指导朗读,看电脑演示,试着把模模糊糊的感觉读出来。
(三)第三自然段:
1.师生分别读一遍,然后比较读的情况。
2.指名谈体会,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体会词语。
3.看电脑演示,体会:发出淡淡的光,然后在感悟的基础上练习读。
(四)小结:
1.课中练习:让学生口头练习。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淡淡的光。
进行评价:
1)下雾时,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
2)下雾时,近处的田野、树林都(看不清)了。
3)下雾时,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
2.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在理解词句时,运用了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在读书读报时遇到读不懂得词句,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平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或者做这些事情的情况,这样就可以读懂了。
(五)第四、第五自然段:
1.观察下雾时和雾散后的两幅图。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己读四、五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雾散后,太阳()光芒来。
2)雾散后,远处的塔、小山都()了。
3)雾散后,近处的田野、树林也()了。
3:电脑演示下雾时和雾散后景色的对比,体会后练习朗读。
(六)第六到第八自然段:
1.小组自学。要求:
1)一个同学朗读。
2)其他人结合一段内容谈体会。
3)同学间相互补充。
2.汇报学习成果。
3.看录像体会初冬景色的特点。
四、再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师生共同介绍有关初冬景色的资料。
3.总结: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了词句;在学习。
的同时,同学们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领略了初冬的景色,收获真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自己配乐朗读全文。
2.从课外书中找一找,读一读描写各个季节的景色的文章。
板书设计:
下雾时雾散后。
望不见望得见。
看不清看得清。
发出射出。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三
本单元教学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另一部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和生存空间,便于描述、交流空间里的事物与现象,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在现实情境或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确定方向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设计意图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1.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
一年级(上册)教材结合认识10以内的数,安排了用“第几”确定位置的内容。如若干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其中某个小朋友是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数的第几个。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里,许多小动物排成若干行做操,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某个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如第3排第4个。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地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是以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基础。
(1)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排”与“个”的含义,以及数的方法。
教材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位置。例题的图画里,猴在“第1排第1个”和熊在“第2排第3个”告诉学生两条信息:
一是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也要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话来说,二是怎样在这幅图里数出“排”与“个”。按两个动物说的位置,第1排、第2排是从前往后数的,第1个、第3个是从左往右数的。这些数的方法,不应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通过交流逐渐明确的。
“想想做做”第1题选择楼房和书柜的情境,也要利用猴住在第2层第3号,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这些已有信息,体会图中“层”与“号”、“层”与“本”的排列顺序,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2)在开放的问题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例题要求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图画里有许多小动物。如果只说第几排或者只说第几个,都不能确定某一只动物的位置。确定每只动物的位置需要同时说出第几排与第几个,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各只动物所在的位置都不相同,说出位置的第几排第几个就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合理的。上述体会,要在大量说的练习中才能获得。
“想想做做”第3题由教师指定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摆(或画)图形,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中。如果适量安排一些可能混淆、可以比较的位置,如第3排第4个与第4排第3个,不仅有助于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还能进一步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科学与合理的。
(3)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想想做做”第2题在剧场里找座位,体会确定位置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剧场里的座位是用两个“第几”的方式确定的,一个剧场的座位号是从左往右依次编排的,另一个剧场把双数号和单数号分开编排。根据图画中3个小朋友拿的票上的排数与号数,帮助他们找到座位。这道题要组织学生交流找座位的方法,体会怎样找能方便些。如前一个剧场里,可以先找到排再对号;后一个剧场找到排以后,还要找到单号区或双号区,才能对号入座。
第4题在教室里说自己和同学的座位,也是生活里的事情。有些学校习惯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也有学校会用其他方式描述。教材在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以后,还鼓励其他的说法,满足广大地区的习惯和需要,也给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提供机会。
2.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不仅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里用来描述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现实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要求知道这四个方向,并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时候,能辨认另外三个方向。后一道例题教学地图或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要求看着平面图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教学从这里开始。例题的图画里,女孩向着太阳走在上学路上,“茄子”卡通的提问“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意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创设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看着图画在教材上分别填出小明的后面、右面和左面各是什么方向。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他的双臂平伸,图画里还标出了东、南、西、北,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地填出各个方向。教材精心安排填方向的次序,前面是东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左面是北,能方便学生记忆这四个方向。
(2)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方向。
“试一试”可在教室里活动。先面向东(由教师告诉学生东面)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面的方向。这时要联系小明面向东站立的情境,才能知道右面是南。在回答面向南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的时候,要想像情境图里的小明向南站立,他的右面是西。照这样继续说面向西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就不困难了。这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根据东、南、西、北的次序,面向什么方向,右手侧平举指的就是下一个方向。能帮助学生达到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的要求。另外,“试一试”在面向南、西站立时,既要说右面的方向,也要说左面的方向;当面向北站立时,说出背后的方向。这些都让学生深刻体会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也有助于记忆和辨认方向。
(3)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地图和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有规定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规定,还要体会这些规定是合理的。
第60页例题以第59页第3题为生长点,先回想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并记录在教材提供的平面图上,通过填图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现实空间的方向过渡到平面图上,还能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以后出现的平面图上,通常都只用一个朝上的箭头标出北面,其他的方向由学生自己辨认。
(4)引导学生描述平面图上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用于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第60页“试一试”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描述,四个小题各有内容。第(1)个问题通过松鼠住在小兔的两面和小猫住在小兔的东面,体会方向词能表达位置关系,描述时要说清楚“什么在什么的哪面”,不能简单地说成“什么在哪面”。第(2)个问题通过小鹿住在小兔的南面和小兔住在小鹿的北面,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只要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就能推理得到另一个物体在这个物体的哪一面。第(3)小题和第(4)小题,体会某个物体与不同物体比,位置的描述是不同的。
四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会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与难点: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课前准备:例题、试一试插图,若干个三角形学具。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引入新授。
1.情境引入。
2.观察位置;
提问:你知道小兔排在什么位置吗?那么小绿兔呢?小黄狗呢?
3.教学想想做做4。
要准确地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首先要确定第一组的位置,弄清是从左向右排列还是从右向左排列,在一般情况下,第几个的位置都是从前往后排列的。
4.小结:当我们要清楚、准确地说出一个或一件物品的位置时应先确定第一组、第一行、第一个的位置分别在哪里。
通过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位置,确定小动物的位置,通过答案的多样化,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要先确定顺序,才能保证答案的唯一。
通过想想做做4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二、组织学生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l题让学生了解楼层约定俗成是从下往上数的。书架上书的位置有不同的说法。
通过想想做做第2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在电影院找位置。
通过想想做做第3题的练习,使学生能更好的确定位置。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利用这个本领,可以。
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确定位置)。
课题:认识东、西、南、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重点与难点: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
课前准备:实物照片、挂图。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猜谜激趣,引入方位。
谜语:一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通过谜语情境,一起学生认识方向的兴趣。熟练掌握东面。
二在实际观察与活动中感觉方位。
三、参观校园。
1、认一认。
(1)从生活经验中引导辨认东西方向。
(2)从儿歌《东南西北》中引导辨认南北方向。
2、玩一玩。
(1)我说你做:面向西!面向东!面向南!面向北!
(2)找位置。
参观校园,看看教学楼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五)制作校园小地图。
通过生活经验,儿歌。确定其他三面各是哪个方向。
通过游戏我说你做、找位置、参观校园,看看教学楼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巩固四个方向的认识。
四、寻宝游戏。
(1)根据寻宝锦囊所示的寻宝路线图找宝物。
宝物设计为:指南针、月亮、北极星、树叶,老师课前将指南针、树叶、纸做的月亮、北极星模型装在纸盒里包上彩纸藏于操场四周。寻宝路线图形如:
(2)探讨说明宝物的作用。
通过寻宝游戏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增长了见识。
五、课外活动完成想想做做第二、三、四题。
六、思考与质疑。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并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重点与难点: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例题、练习题相应的插图。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形象感知,认识平面图。
1.情境引入。
2.出示操场示意图。
3.强调指出: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上北的示意?
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情境转换到平面图,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平面图上的方位的确定,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二、及时运用。
完成试一试。讲解、识图:在这幅图中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箭头所指的方向根据提示可以看出是指向北面的。
通过完成试一试,让学生掌握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三、配合情境.生动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1、2、3题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东南西北”与“上下左右”相结合,解决起来更加容易。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系统性。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四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五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加;0的加法;10以内数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四、本单元课时数:14课时。p45----62可用7-8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耿樱鑫。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信息窗5挂图)。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张贤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观看猴子跳水的情境图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情景图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5、自主练习第5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三、课堂总结。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小猴子钓鱼。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内容:教材48---49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展台。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然后推选一名在班内讲故事。
2.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变化的先后过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的数学问题。
结合图意多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钓鱼的小猴子只数变化的过程。
3.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是的运算顺序,口算出结果。
说说算式中各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格式表述运算顺序。5-3+1=3(只)。
4.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
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
3+2-1=4(条)。
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的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三、总结全课: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图,说说图中的意思。根据图意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
列式解答。说一说运算顺序。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想法。
2.看图,说一说图中原来有几只天鹅,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口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小猴子钓鱼。
5+1-3=3。
5-3+1=3。
3+2-1=4。
3-1+2=4。
小猴子钓鱼(练习)。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猫钓鱼”、“小羊过河”、“讲故事”等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练习。
1、p50第3题出示口算卡片,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p50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p50第5题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图上什么?小猫做什么?
(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4、出示p51第6题“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提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
(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5、出示p51第7题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走进花果山回顾与整理。
洪山中心校刘云林。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加减混合口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观察加法算式分类。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准备:未完成的加减法表格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海底世界的奇特风光!
(电脑播放海底世界录象)。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算一算:你看,来了一群小鱼,身上还写着算式,自己会不会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愿意怎样排?同位交流。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谁还有不同的排法?
5、观察再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些什么?
6、读一读:那么我们把这些算式读一下,好吗?男女同学比比赛,听谁的声音即洪亮又干脆!
7、整理其它得数的加法算式。
过渡语:同学们,再看又来了一群小鱼,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4)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交流。
轻轻的跟你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还有没有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让学生畅所欲言。
(6)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也可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针对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谁想评评?
三、模拟情境、在玩中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的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2、游戏--比比谁最先走过桥。
男女同学再比比赛,看谁最先走过桥?
谁想帮张老师走过桥,谁想试一试?
3、游戏--补阶梯算式,畅游海底龙宫。
(1)下面小组的同学先讨论,再去写一写。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样想的?
四、活动欣赏。
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海底世界的大门终于向你们敞开了!(课件播放录象欣赏)。
七、教学随笔:
课题:走进花果山我学会了吗?
单位:淄川洪山松龄小学备课人:李素芬。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自主观察。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场:找规律。
洪山中心校孙红秀。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一座楼前花池和中心花坛的真实照片。明明说:瞧,怎么样,漂亮吗?)师: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再让其他生说出其它的排列规律。师提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规律。
1、看看找找,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出示练习1:
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画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画一画。
出示练习2: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把空填完吗?试一试。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填数。
2、玩玩摆摆,巩固新知,初用规律。
出示练习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小组合作,找出规律,填一填。
3、移移画画,深化新知,变用规律。
刚才我们根据给出的物体、图形从形状和颜色等方面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解决了许多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给你的纸条,上面什么都没有。谁能在上面自己创造一种规律或者说把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有规律的事物,用图形涂在这张纸条上面。可以涂你想象的看到的图形、颜色或其它的什么,看谁涂得最快最美丽。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三、小结本课内容: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会做什么了?谁能说一说。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
教学难点: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理一理。
1、出示主题图:你能把小红家的各种家禽数出来吗?
2、小组交流方法:怎样数的?揭示:统计的方法。
3、蘑菇宝宝它是怎样数的?
4、它这样的方法好吗?好在哪,有什么不足?你可以怎样改正?
5、小结:统计数据可以很多方法,今天用的什么方法统计的?
二、看一看,说一说。
1、从统计图上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讨论。
2、交流。
三、记一记。
1、如果班级开展4个兴趣小组,每人参加一个,你想参加哪个?
2、怎样统计你们的情况?
3、小组交流。
4、如果画钩的方法能把他记下来吗?(报一个记一下)。
四、涂一涂。
1、如果用方块的方法,能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2、学生涂色。
从这里你看出什么??还能发现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教学难点:描述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老师出示转盘。提问:指针转后,可能会停在哪里?
2、请几个同学转一转,来验证。
二、动手操作。
〖活动一〗摸一摸记一记。
3、出示p93第2题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的吗?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三、装一装,说一说。
1、出示p93底3题,让学生猜想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2、学生活动每一组有一蓝球,有:红、绿、黄、兰,如果让你们也来装一次球,你打算怎样装,小组讨论,选择一种。
3、小组按自己的想法装,然后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在小组里说一说摸球的结果。
4、交流汇报。
四、转一转,想一想。
1、猜一猜抛银币,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动手活动。每人抛10次记下来。
五、联系生活。
生活中也有许多可能性的问题,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事吗?,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
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可能性进行估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小组活动(一)。
1、说一说喜欢那种小动物?
2、分组活动统计:用打钩的方法。
3、各组汇报情况。
4、根据统计的情况用正方形的方法统计。
5、比较: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好?
6、从统计中你们还能知道什么?先同桌交流,再全班。
二、估一估。
1、20+50等于几?
2、2十几加5十几会等于几?同桌讨论得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说说理由。
3、8十几减2十几呢?
4、学生独立完成p95第二题。
5、再全班交流。
三、小组活动(二)。
1、出示一个圆片,如果随意抛,会出现什么情况?
2、分组活动:(4人一组,各写上名字。)。
3、交流出现的情况。
四、课堂总结。
今天利用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解决问。
五、布置作业。
看上课情况定。
2、实践活动:田园风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画面。
1、出示田园风光图。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3)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指名回答。
二、分块解决问题。
1、苹果园。
(1)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2)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
(3)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方法。
(4)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
2、养蜂场。
(2)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3)谈话:根据从图中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同学列式解答。
3、养兔场。
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答。
4、养猪场。
一人提出问题,同组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给其他组提出问题。
5、耕地图。
(1)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
(2)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
(3)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
6、过河场景。
(1)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2)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3)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4)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用图表示。
三、课堂总结。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这节课你了解了些什么?
2023年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设计(汇总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揭题导入。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炫载(读四声)缰(与“疆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宏大炫耀威胁呼啸咆哮袭击。
名扬海外镇定自若化险为夷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