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初三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一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活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学习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基本要领,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
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1.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一、预习导航: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
以及对xx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xx和xx化学原理,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2、什么是科学探究呢?在生日晚会上,停电时我们都用过蜡烛,你还记得蜡烛燃烧是什么样子?点着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参考课本p12进行家庭实验:
3、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观察到蜡烛,
说明蜡烛_______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点燃蜡烛后可观察到其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层。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钟后取出,可以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_________,说明火焰各层中________的温度。所以我们在用蜡烛火焰加热物体时,应用它的_______进行加热。
(3)熄灭蜡烛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探讨:
1、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
观察顺序:点燃前--燃烧时--熄灭后;。
2、提出问题:蜡烛越来越短生成了什么物质?
假设与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方案-----得出结论:
3、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白烟是什么成份?
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4、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那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去学习化学?
三、课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d.灰烬。
()2.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
()3.将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a.氧气b.空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
[能力闯关]。
4、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片刻后观察到烧杯内壁上_____________产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取下烧杯,迅速翻转,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
5、用一根玻璃管伸入蜡烛火焰的焰心中,再用点燃的火柴靠近玻璃管的另一端,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火焰产生,这说明焰心有_____。
[中考连接]6.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7.蜡烛燃烧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以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二
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教师的原因。
由于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抓进度,而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在学习策略上多为机械式被动学习;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教学要求、特点了解不多,往往未处理好初三与高一教与学衔接,就开快车,抓进度。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的原因。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竟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坚持已有的学法,相信自己的老习惯,过多地依赖老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总结评估等。听课时,把握不住知识的重难点,理解不透。有的知识印象不深,造成知识缺陷日积月累;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学生抵御不住社会精神环境的种种诱惑,人云亦云,东施效颦,模仿社会不良习气。
对策。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教育、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建议的建议供你参考。
1、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搞好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老师要在学生学习高中教材前,给学生介绍本门学科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及注重事项,使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先搞一次摸底测验,针对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来着重考察,如:元素化合物知识,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等知识及其应用。这方面还可以参考高一培训材料中的内容。
2、转变观念、钻研大纲和教材、更新教法。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甚至一些细小的地方,如电子的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表示等都与旧教材不同,此外,新教材还设有“资料”、“阅读”、“讨论”、“家庭小实验”、“研究性课题”等栏目。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参与。不仅要求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所有这些都要求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新大纲和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独立钻研,独立承担一定的社会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直让老师拖着走,不但教者感到心力疲惫,而且培养出来的人也不会有真才实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具本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此外,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育和学法指导。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实验、基本计算等各类知识的学法指导,尤其应注意化学概念的形成及同化策略,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策略,化学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策略等。
5、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还要利用现代最新技术去组织教学,促进教学的现代化。计算机辅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当今现代化不可缺少的硬件,要充分的利用它们促进教学改革。我们可根据化学课堂教特点,紧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备课上下功夫,既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三
2、理解置换反应概念及应用,化学教案-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3、了解原子团的概念,知道so42-、co32-、no3-、oh-。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氢气反应原理和操作。
2、学会氢气检验和验纯。
复习提问:1、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程序。
我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顺序,本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也按着这个顺序进行。
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镁铁锌都跟稀硫酸反应生成是氢气,但反应的速度不同、镁最快、铁最慢、只有锌反就应适中:
化学反应方程式:
mg+h2so4===mgso4+h2↑。
fe+h2so4===feso4+h2↑。
zn+h2so4===znso4+h2↑。
强调反应的速度和制取氢气的药品:
以上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属于哪种化合反应类型。这也是我们今天又要学习的另一种化学反应类型。
原子团:so42-、co32-、no3-、oh-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当作一个整体。
置换反应:定义:
注意: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都有单质存在。
zn+h2so4===znso4+h2↑。
见课本: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与液体,且不需要加热(与氧气相比)。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双手握住容器的外壁)。
2、导气管稍露出橡皮塞。
3、长颈漏斗应插入液面以下。(目的是为了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
4、点燃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作业:p。
补充作业:
1、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区别:
氢气。
氧气。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四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认识?(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展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奥秘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现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实验探究】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下面表格。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迅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应停止,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该反应的字表达式。
2.总结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讨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判断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除污染。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五
2.会使用ph试纸测溶液的ph;。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区分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法——ph。
【自主练习】。
1.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指示剂只能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2.酸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
当ph7时,ph越小,酸性越强;当ph7时,ph越大,碱性越强。
【跟踪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在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看谁能很快记住酸碱度与ph之间的关系。
2.某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酸性。苹果汁的ph在2.9-3.3,在苹果汁中滴入石蕊试液,显示的颜色是红色。
3.下列各ph表示溶液酸性的是(d)。
=14=7=1=0。
4.将二氧化碳、氧化钙和氯化钠分别溶于水后,再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1)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
(2)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
(3)氯化钠溶于水所形成的溶液ph=7,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学习指导二:使用ph试纸。
【自主练习】。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只能精确到个位。
2.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简记:一放、二滴、三色、四照、五读)。
【小组讨论】。
1.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伸入待测溶液中会带来什么后果?
2.测量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润湿会带来什么后果?用润湿的ph试纸检测酸溶液或碱溶液的酸碱度时,ph会怎样变化?(用图表)。
【教师点拨】。
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这些气体不能使试纸显示不同的颜色,只有这些气体溶于水后,生成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才能使ph试纸变色,我们才能判断该气体是酸性或碱性气体。所以用ph试纸检验酸性或碱性气体时,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用。
【跟踪练习】。
有一食品包装说明书中注明防腐剂是苯甲酸,苯甲酸的酸性比醋酸强,下列对苯甲酸性质的推测中不合理的是(b)。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相同浓度的苯甲酸溶液的ph比醋酸的ph大。
c.苯甲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学习指导三: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自主练习】。
1.厨房清洁剂呈碱性,因为里面含有naoh。厕所清洁剂呈酸性;草木灰溶液呈碱性,溶质的化学式k2co3。
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5.6。
3.相互之间说一说溶液的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跟踪练习】。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部分日常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了测定,他们对每种待测液都做了三次测定,然后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
分析测定结果,发现各类洗发液的ph差别较大,约在7-9之间,护发素的ph均略小于7。同学们联想到洗发、护发的程序,决定探究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提出问题: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
设计实验(1)收集某人的5束头发,分别放入不同ph溶液的烧杯中,静置约30分钟。(2)将各束头发取出,用纸巾吸干液体后观察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结论:碱性溶液会损伤头发,中性、酸性溶液对头发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交流:洗发时使用洗发液和护发素的顺序是先用洗发液后用护发素,原因是降低碱性洗发液对头发的伤害。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六
2. 溶解度的概念。
3. 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重点:固体溶解度的变化情况。
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
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
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 什么是溶液?
2. 列举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回答。
复习巩固知识。
导入 。
【活动与探究】。
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分组探究。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
一、饱和溶液。
【讲解】。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在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分组讨论,共同研究。
结合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作用下,深切感受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化学情感。
创设情境。
引导发现。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分组讨论,
创设讨论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二、溶解度。
分小组讨论,交流对活动与探究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讲解】。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分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含义。
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对溶解度的认识,树立学以至用的意识。
以“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为例,讲解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交流资料。
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解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深入研究。
绘制溶解度曲线。
学生动手练习。
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创设情境。
出示一瓶汽水,提出下列问题:
1. 打开汽水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2. 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
3. 用什么方法可以确定汽水中溶解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小组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
归纳总结。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
让学生真正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内涵,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课堂小结。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 固体的溶解度。
3. 气体的溶解度。
学生总结。
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给予指导。
活动与作业 :1、课本41页5、6、7题 。
2、课题3。
课后记:本节课内容上理论性较强,但有与实践结合紧密。概念的理解和突破要借助于实验观察与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八
1课时。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1.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创设情景]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讲授新课]。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都有哪些物质?
[提问]我们知道海水的滋味是又苦又甜的,谁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海水中溶解着大量的盐。
[复习]酸碱盐的组成特点。
[观察分析]仔细观察书中的图表,你能读出哪些信息?
2、从海水中提取镁盐制取镁。
[阅读了解]读书p2-3的有关内容。
[讲解]富集的方法是化学上常用的。海水晒盐得到卤水,这个阶段已经经过了第一次富集。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的作用兼有净化和富集的作用。
[提问]书p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练习]默写制取镁的化学方程式。
二、海底矿物。
[阅读]书p3-5。
[思考]当你了解了海底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矿物之后,你有何感想?
[认识]大海的宽容是有限的。要用辨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三、海水淡化。
[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书p6的实验。
[实验讨论]。
1.如何证明得到的冷凝水已被淡化?
[课堂练习]。
书p8习题。
[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 ]目标上本节的习题。
[课后记]。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练提问讨论归纳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一
1.知道海洋是人类天然的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1.知道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学会用辨证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国的万里海疆,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它蕴藏着种类繁多、储量巨大的资源,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仓”、“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二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学会填写实验报告。
过程与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流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基本流程的应用、观察和描述现象方法的渗透。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提出实验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家们得出化学结论必须以实验为依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板书: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具体内容略)。
环节二:应用科学探究流程探究蜡烛及其燃烧。
板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蜡烛前:
【布置任务】请观察蜡烛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蜡烛的信息?
【引导】将学生所提到的性质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强调】研究物质要关注物质的性质。
【过渡】下面,我们就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来探究蜡烛物理性质中的溶解性。
探究1:蜡烛的溶解性(板书)。
【布置任务】如何研究蜡烛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实验】切一段蜡烛,放入水中。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强调】如何观察和描述现象(如何选择观察点,即预期现象)。
点燃蜡烛时:
【布置任务】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描述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熄灭蜡烛:
先请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现象。
并给出关于蜡烛燃烧时示范性的描述。
【强调】研究物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变化。
并由观察到的三层火焰结构引出新的问题。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对蜡烛火焰各层温度进行比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过渡】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呢?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板书)。
【布置任务】应用探究流程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你还需要老师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检验水(h2o)?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co2)?
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烧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远行不行?会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要用玻璃片盖住烧杯?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拓展】蜡烛火焰中存在钻石颗粒。
环节三:归纳总结,对探究实验的再认识。
回顾:实验探究的主要环节及注意事项。
小结:通过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中应关注哪些方面?
环节四:作业。
按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步骤和现象,填写探究实验报告。
实验一: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是否可以点燃?
实验二:探究如果蜡烛没有棉芯,是否可燃?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四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什么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观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观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色、态、味等。
2、实验过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色、态、味等;。
思考: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色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色粉末状胆矾无。
1-3蓝色硫酸铜溶液变成蓝色浑浊物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发生了状态和形态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1)熔点和沸点。
熔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熔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颜色、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六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在接下来的40分钟里,我将和大家一起进行一次奇异的旅行——走进化学世界。(喷字呈现“化学”二字)去领略化学带给我们的震撼!
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我要说,化学使人梦想成真!
在古代,人们梦想像鸟儿一样,身生双翅,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化学就是帮助人类实现梦想的“魔法石”!
金属的冶炼,使人们拥有了制造飞机、汽车等崭新代步工具的材料,让人们“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光导纤维的制造,使人们体验到“__”的快乐,让人们“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真!
同学们,你有怎样的梦想呢?
学生:(在现代,我们梦想天更蓝、水更清,物质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我们渴望揭开生命的奥秘,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类更聪明、更善良;梦想发明新药物,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类延年益寿、长命百岁;梦想变废为宝,让废弃的塑料垃圾变成燃料,让汽车在天空翱翔;)。
我也曾梦想有一件特殊材质制成的衣服,它可以自动调节温度,冬暖夏凉,它可以随着光的强度改变颜色,在烈火中它是避火衣,在大海中它是救生圈……!
我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和看似奇异的梦想,正在通过化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化学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板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同学们,你们想体验梦想成真的快乐吗?请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为我们的梦想成真而努力学习!
学生:愿意!
教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什么?
学生:水!
学生:语文老师说,水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洗净了别人,洗脏了自己。”
学生:英语老师说,water。
学生:数学老师说,通过水可以计算出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学生:物理老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学生:政治老师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走进同意条河水”。
教师:你们猜一猜,作为化学老师的我,又会说些什么呢?
教师:认真观察物质的变化,是学习化学重要方法之一。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应注重观察变化前的物质、变化中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球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边放课件边讲)。
学生:白色垃圾。
学生:松花江水变得混沌、恶臭。
学生:滚滚黑烟,污染空气。
学生:空中“死神”——酸雨。
学生:臭氧层空洞。
学生:光化学烟雾。
阅读“绿色化学”。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欣赏空气家族成员的特异功能)。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化学,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没有化学就没有生命、没有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化学是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为了生存,与自然界中种种灾难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成果;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
不学化学不知道,物质世界真奇妙、物质世界真精彩!
作业:(1)总结身边的化学。
(2)记忆常见元素符号。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七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一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简化。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七、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八、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火柴、酒精灯、木条、电解用水、氢氧化钠溶液。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八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十九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二十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热门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大全(21篇)篇二十一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