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经验、感受和认识的总结和归纳。请大家一起来阅读以下这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并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思考方式。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一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寒假读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二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三
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四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五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六
上午开完会,发现手机上有12个未接来电,都是父母的。我的心骤然一紧,电话回过去,母亲号啕大哭。哥哥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尿毒症。我的整个身体都像浸在福尔马林液中,电话打完,全身已苍白僵硬。
大我八岁的哥哥当年为了供我读书,自己中专毕业就进了国企,娶了个本本分分的女子过着市井庸常的生活。我比较有出息,研究生毕业后谋得了这份不错的职业,嫁给同样的职场精英袁同,现在有了两岁的女儿。日子,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推进。这个消息像生命里的一个惊雷,令我恍然感到周遭的一切如同虚幻。
什么能救哥哥的命?除了靠透析维持生命,只有等待肾源。好心的医生提醒我们,需要换肾的患者要排队等肾,能轮到我们头上又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微茫。
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亲人捐肾。二老争先恐后地去抽血配型。他们竭力阻止我参与。爸信心满满地说最好他的能配上,他身体好。妈说她年轻,女人的寿命更长,她捐肾就跟我爸的生命步伐一致了……我搂着十岁的侄女坐在外面,眼泪一次又一次不能抑制地淌下来。
这一次,大家没有再全力阻止我。我瞒着袁同去做了配型。三天后,我被通知六个点全部与哥哥吻合。拿到结果,我和父母抱头痛哭,哥哥有救了!
捐肾是大事,不得不跟袁同商量。不料他一下子跳起来:“你开什么玩笑?如果你哥要用钱,只要我们拿得出,多少钱都给。可这事儿不行!”
为什么?我有些恼火。他没有看到我的父母争着抢着要捐肾的情形,他没有听到侄女撕心裂肺的哭声,他也不会体会小时候哥哥用工资给我买钢笔、花裙子,省吃俭用的那份亲情。我不求他感同身受,可用一颗肾换一条命,于情于理都不为过啊。
袁同也态度坚决:“我爸有个同事给自己小孩子捐了肾,人才40岁,虚弱得连楼梯都下不了!你如果捐肾就要休息两年以上,以后也会体力不支,公司铁定开除你!你现在不光是娘家的人了,你是属于我们这个家的,你有我、有孩子,有你自己的人生……”
我的每一个毛孔都竖了起来。他的理由再多再丰满,我只信一条,生命至上。我什么都听不进。
晚上去医院看望哥哥,他迷迷糊糊地抓住我的手说:“那事……不行。我是快要死的人了,不能连累你。”嫂子也忐忑地看着我:“小袁知道吗?”
我一抬脸看到她心急如焚的目光,只得浅浅应了一声:“他知道。他不干涉我。”嫂子如释重负。
不一会儿爸妈买饭上来,都问我袁同的态度。我撒了谎,当然,他们不相信,因为从我做配型到今天,袁同都没有到医院来过。
妈妈说:“孩子,这是大事,你得跟家人商量好。”
我们分成了两个世界。
哥哥很快撑不下去了。半个月后,他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换肾一事刻不容缓,我和嫂子重新联系了医院。捐肾要家属签字,我们骗医生我离异,手术签字由我父母来签。
一家人连哄带骗把哥哥转院过去。那个阳光静好的下午,我们初步确定了手术时间。我看着哥哥在白色床单上静静睡着,忽然有种莫名感动。生命是这样无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留住你想留下的人。
傍晚时分,忽然病房外吵吵嚷嚷,我一下听出来是袁同。他抱着女儿在外面冲我父母暴跳如雷:q“我就知道她瞒着我!”看到我,他拽起我就走,同时在走廊里大声喧哗:“这是我老婆,没我签字,我看谁敢割她的肾!”女儿哇哇大哭,我也气急败坏。推推搡搡到电梯口,女儿忽然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叫我抱。我一接过来,她的小手臂把我紧紧勒住,生怕我飞了。袁同的声音忽然低了八度:“你要是真捐了肾,至少要少活20年,你对得起孩子吗?对得起我吗?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谁来负责?”我惊诧地看他,这才发现他刚才的嚣张气焰竟然全部是在作秀。是的,他害怕。他在哀求我。他的自私是因为他爱我。
父母慢慢走了过来,妈妈的泪痕未干,一说话眼泪又涌了出来:“你们回去吧……”
我们都说不出话来。我还是不肯走,但是刚才袁同一瞬间的哀凉,使得我准备和他鱼死网破的冲动瞬间熄灭了。我远远看一眼靠在病房门边上的嫂子,能够感到和她同样万箭穿心。
我从医院被揪回来到晚上,六个小时了,父母和嫂子都没有打电话来。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左右为难,甚至连问一下情况都不敢。
夜里我把电话打过去,我问妈妈:“如果病的是袁同,我也会给他一颗肾。你们会允许吗?”妈妈沉默了半晌,问我:“你要听实话吗?”
我犹豫了,因为我已经知道了答案:“算了。”她哽咽着说:“爱你的人都希望你好好的。我们理解他。”
我挣扎着,揪着一颗心,安慰她:“我会作最后的努力,尽可能做通他的工作。”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哭出声来:“孩子,算了。”
随后袁同拿了20万给嫂子,并四处联系肾源。那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奔波,但是,毫无结果。
荷花开满池的六月,哥哥没能挺下来。我哭晕在哥哥床头,昏天黑地的绝望和内疚。嫂子也没怎么和我说话。她多少是有些恨我的吧,我给了她希望,又硬生生拿走了它。
彻骨之痛中只希望得到谅解。
若人生可以重来,我唯一的选择将是不在哥哥病愈前结婚。当我们已婚,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得以拓展,我们就必须去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这平衡中有滔天的愧疚与悲伤,有永生无从弥合的遗憾与无奈,但我们只能坚强,含泪前行。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七
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
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
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八
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暑假期间,我在家认真地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籍。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感受到豁然开朗,读书中使我深深地领悟到读书不但能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还能使我心中的烦恼消失,真是一种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能增长知识,读书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人们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说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让我受到无穷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的每个案例都让我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一颗真心、全身心地去爱每个学生。《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如池塘和水,教师心中没有真心的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去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要教师心中有了爱,爱能产生无穷大的力量。不过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爱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师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与爱心都重要”不能够倾注了爱或智慧。
点评案例1的标题中说道,老师们都倾注了爱,太宠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学生光得到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比较多,我们班有个女孩子一直特别娇气,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学完特长回到教室和同学玩得十分的开心。快要上夕会课时,她就安安静静得走到办公室,低声细语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我不舒服头晕,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来看我。打了电话后走出教室,十五分钟过去,爸爸来到办公室和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带她到医务室看医生,结果没什么问题,就是喉咙有点发炎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孩子就说我特别不舒服。想爸爸带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两天,每天老师打电话探望,学习那下了,利用课余时间补,像这样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现了多次。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家长感动,令身边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的教育。还是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波聪明可爱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用心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潜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学习机会,能使每个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九
鲨鱼是海中霸王,凶残无比。鱼儿们都离它远远的,唯恐躲闪不及,惨遭杀戮。
可奇怪的是,在这个魔王的身旁,却有一种长不过三十厘米、青色的背、白色的肚子、两边有黑色的宽带般纵条纹的小鱼――向导鱼紧跟着它,自愿做它的帮凶、它的奴才。
向导鱼几平成了鲨鱼的耳目,经常领鲨鱼袭击鱼群,并不时地进入鲨鱼的嘴里,吃牙缝里的残屑。鲨鱼感到很舒服,更乐意它这样做。在它的引导下,不知有多少无辜的鱼儿被鲨鱼吞噬。
鲨鱼很赏识它,给它些残渣碎屑吃。向导鱼乐不可支,便更加为鲨鱼卖命。有一次,向导鱼在一片珊瑚礁中发现了一群红色的石斑鱼,便领着鲨鱼来了。
可石斑鱼有变色的本领,变得与周围的珊瑚浑然一色。
结果,鲨鱼没有发现石斑鱼,以为向导鱼捉弄它,便要捕杀向导鱼。
幸亏向导鱼身体灵活,溜之大吉。
可时间不长,向导鱼碰到了另一条鲨,又做了它的向导、它的奴才。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
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孩子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教师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一
springbook是澳大利亚一个草原的名字,那里的草儿都长得特别好,所以生长在那里的羊群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羊群不断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我们做事情的目的。羊群一直都在奔跑,甚至是跳崖也全然不顾,它们已经完全忘记了它们的真正目的――吃草。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二
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好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集结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读完书给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师的点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批评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案例《爬树**》讲的是学校刚刚种植了许多小树苗,一位二年级的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要爱护小树苗”可第二天在楼上看见本班意学生使劲地摇着一个小树苗,老师顿时火冒三丈,真想狠狠批评他一顿,可转念一想,还是看看究竟。老师走到摇小树的学生前,看到一个口袋挂在小树*上,老师帮学生把口袋拿下来并说:“你这样摇,小树会受不了的,他也会流泪,也会疼的?”学生听了重重地点了点头。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就找来木棒挑下口袋,或者找个人来帮忙。这就是有作用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应该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也就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孩子进步。这条思路来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学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三
襄矿子弟学校。
宋丽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我能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读的这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读后感受很深,回顾自己以前所谓的成功教学案例,总好象是在凸显自己的成绩。其实说句心理话,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现在,我就书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及感受。
坐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不写作业的孩子快乐吗?答案显而易见,不快乐!
(出示图片二)——班级案例。
从去年接手四(1)班开始,每次检查作业,都发现我们班的张雅辉同学,不是少做,就是不做,而且作业脏兮兮的,于是我开始自认为聪明的采取夸奖、批评、说服、请家长„„一直延续了两个月,结果作业还是老样子。
(出示图片三)——惩罚的奖励。
后来我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第35个案例“惩罚的奖励”后,我采用了案例中的方法。即:在他某天没有完成作业时,我说:干脆奖励你一个星期不写作业吧!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无奈与失落。
(出示图片四)——一张小纸条。
第二天他悄悄的给我写了一个纸条,纸条上说:“老师,当你奖励我一个星期不写作业时,我感到了孤独,我不想让你放弃我。在一二年级时,我每天早早写完作业,感到很快乐,很开心,老师也很喜欢我。可是现在的我并不快乐,我现在知道了只有按时完成作业,我才能真正的快乐。老师,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的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学生写作业时很难快乐;但若不写,更不快乐。很多老师都有一种误解,以为人家写作业他不写,他一定快乐。其实不然,当一个孩子变成异类的时候,他是会感到孤独的。
(出示图片五)——用智慧换回童心。
在上面我的班级事例中,我所采用的案例的高明之处在于,老师不是一味地加大检查和惩罚的力度,而是用自己的智慧“以退为进”退了一步,使孩子的“逆反”一下子失去了对象。这时候他的心才能沉下来,他才可能比较冷静地反思自我,才能发现原来不写作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从而认识到写作业的重要性。
(出示图片六)——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这是王晓春老师这本书中的精华所在,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出示图片七)——反思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拥有爱心重要,但是智慧和爱心同等重要。就让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在尝试中不断地显现和积累教育智慧,逐步成长为新一代的反思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吧!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四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主要是写给小学教师的,所选案例都是小学发生的事情,但是也有若干案例是发生在中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考!《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真是受益匪浅。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已,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再说,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比老师的少吧,但他们却常常要求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一、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见识、感悟也在变,我们也应该多角度、创造性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名师的教育日记,时常进行案例分析。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路,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
三、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然这很难,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专家王晓春老师曾用“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作为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有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课落下了,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及时与家长联系寻找解决办法。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
总结。
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五
潍坊市实验小学郝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
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六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我深深地被她吸引。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
1、年龄小。
2、成不了。
3、影响学习。
这是传统经验。(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习,也不尽然。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读过《爱情三元论》吗?”听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
原来这就是教育: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对于学生是这样,对于教师同样如此。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七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以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在教育生活中,爱更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是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一句小小的鼓励,抑或是一个无意的微笑,都能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他(她)身边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老师对每个学生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下列现象: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补上;学生在校内跌了,碰了,老师能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这可能会令家长感动,得到同仁的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一定如你所愿。我想,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学生身上或者家庭当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和斗嘴绊脚,看似是小儿科,老师们习惯用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深度剖析矛盾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多花一点耐心,走近学生的心里,这样我们的收获才会带来惊喜。
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个词似曾相识,却有点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地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和自己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看到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花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偏科生""潜能生""灰色儿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老师的慧眼识金,能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其健康的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量",他们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智慧"招数如天上繁星,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还有待以后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实践,慢慢地学习,慢慢地成长。
优秀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8篇)篇十八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老师研究了解学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与细心。教育是一门艺术,好比春风化雨,需要教育者们用教育的智慧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这样才能静待花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班上一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每个老师都会碰到个别特殊的学生,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性。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老师应当先撇除“偏见”,以一颗正常心来接纳教育他们。教育工作应当从研究学生做起,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虽然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都有其最柔软的部位,也会为之所动。想要教育改变一位学生,教师应花心思细心地去观察、了解学生,用最真诚公正的眼光对待每位学生,这样你会发现每位孩子都有一颗稚嫩的心。对于班上的“特殊”学生,教师更要用养花人的耐心与细致去呵护培育,带刺的玫瑰也有一颗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爱去浇灌呵护。
正如老舍先生《养花》文中写道的:“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和喜好。老师好比辛勤劳动的养花人,应当根据每朵花的特点进行施肥培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绽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绽放花期会稍微漫长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耐心等待。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