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教案中,教师可以设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达成标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一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2)。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3中1、2、3。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二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我这样设计:创设情境从学生身边事,引起学生兴趣;自主探索,构建数学模型;拓展应用,培养应用意识。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一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
1、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我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
2、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后,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车站站点、上楼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此外,我还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目标,在画图求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觉得这样画到100米麻烦,产生另辟蹊径的念头,使学生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
说学法: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广告导入,感知“间隔”的含义。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在小路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到底哪一种方法好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树,使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通过前面的广告、斑马线等图,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学生实际操作,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儿歌的形式归纳规律。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四、回归生活,应用规律。
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
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能够与在座这么多的老师共同学习、交流,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三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1.书画作业。
2.课外思考课本p16。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四
20__年是江苏高考进入新课程的第三年,我们应当在体现新课程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的特点的同时,结合__、__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根据20__届高三的特殊情况制定的我市高中数学教学进度建议,望各校能按照这个进度制定详细的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突出重点,在有效复习时间大大缩短的前提下,确保高三复习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教学进度。
理科复习顺序。
文科复习顺序。
测试建议。
新授坐标系和参数方程;复习集合(含常用逻辑用语)、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及其应用(含定积分)、三角函数(含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平面解析几何(含圆锥曲线方程)。
立体几何初步(含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推理与证明(含数学归纳法)、算法初步、概率统计、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计数原理、概率。
矩阵与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或不等式选讲、几何证明选讲)。
复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导数及其应用、三角函数(含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平面解析几何(含圆锥曲线方程)。
立体几何初步、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算法初步、概率统计。
9月底进行高三第一次统测,主要目的是摸底,范围均为全部必修。
1月中旬进行高三第二次统测,范围为全部必修和选修内容。
3月底进行高三第三次统测,范围为全部必修和选修内容。
计划到3月底第一轮复习全部结束。
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综合训练、模拟训练。
充分利用其它市等信息试卷模拟,迎接高考。
说明:统测全部内容的目的有二,一是各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进度,不受统测进度的影响;二是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准确了解高考,清楚把握难度,尽快适应高考。
二、复习策略。
1、第一轮复习的基础性。第一轮复习是整个数学复习的基础工程,其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梳理,使之达到系统化、结构化、完整化;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对基础题的系统训练和规范训练,使学生准确理解每一个概念,能从不同角度把握所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及知识点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题型,熟练掌握各种典型问题的通性、通法。第一轮复习务必要做到细而实,统筹计划。切不可因轻重不分而出现“前紧后松,前松后紧”的现象,也不可因赶进度而出现“点到为止,草草了事”的现象,只有真正实现低起点、小坡度、严要求,真正改变教师一包到底,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夯实“双基”的目的。
2、第一轮复习的全面性。第一轮复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降低复习起点,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阅读理解、思考判断能力;以及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复习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坚决反对脱离学生实际的任意拔高和只抓几个“优生”放弃大部分“差生”的不良做法,不做或少做无效劳动,同时加大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的力度,狠抓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复习效果。
3、第一轮复习的针对性。06年、07年、__年的江苏高考试题,__年上海、广东、宁夏、海南的新课程试题,已经在暗示我们__年江苏高考数学考什么、怎么考,提醒我们要在将基础问题学实学活的同时,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价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依然是新课程数学高考的重点、热点、难点,因此一定要把复习内容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体现在第一轮复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真证领悟到如何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必须让学生明白复习的最终目标是新题会解,而不能单单立足于陈题的熟练。
4、第一轮复习的科学性。要强化运算能力、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安排时间让学生定期、定时、定量地进行完整的、规范的解题训练。对解题过程和书面表达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在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考试习惯,从而提高解题的成功率和得分率。同时要加强处理信息与数据、和寻求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万面的训练,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和运算技能。尽管命题组一再强调“多考一点想的,少考一点算的”,事实上许多学生仍然因运算量大而无法完成。因此对运算技能的培养必须重视和加强。另外,网上阅卷对解题规范、书写轻重、表述完整等的新的要求必须人人清楚。
5、第一轮复习的学习性。在认真研究、学__年高考试题江苏卷以及全国卷、上海、广东、宁夏、海南的新课程卷,以及考试中心对各地__年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的同时,针对新课程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数学解题教学的学习研究,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我们既反对题海战术,又提倡做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基础题、综合题和应用题。只有通过做一定量的题,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题型的通性、通法,以及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寻求最佳解法、解题反思、归纳总结的能力,才能探索解各类数学题的一般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进而提升独立解题的能力。
6、第一轮复习的研究性。要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研究。各校的集体备课要多重实效少重形式,教学案一体化要保证质量控制数量,严格责任制、把关制。每周要通过独立作业等形式安排一次课内质量检测,主要检查本周内复习教学情况,而不是与复习内容无关的综合检测。检测题的难度要适合本班中下等生的水平,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检测要注意滚动发展,防止前学后忘,对于每次检测,要做到定时收,及时改,改必评,错必纠,充分发挥讲评课的有效功能。讲评时切忌不做任何分析的对答案,讲评要专题化。要重点突出,以点触面,举一反三。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复习资料的研究。我们提倡认真选用好复习资料,坚持教师拥有多种资料,学生用一本资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多种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改编和重组,使之更符合本校或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效率的目的。大力提倡各校使用教学案一体化,要求凡使用教学案一体化的学校务必实行严格的分工、研讨、审核制度,同时重视经过个人精加工的二次备课,以确保教学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坚决反对使用仅由个人盲目拼凑的(只有分工,没有研讨、审核、二次备课)错误百出的教学案。凡是给学生训练的题,教师都必须至少亲自做一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解题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7、第二轮复习的专题性。要强化综合训练,上好专题训练课。要突出如何运用数学思想万法分析、解决问题;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置一些新颖情景题,强化学生在阅读理解、审题、探索思路等万面的训练;要多证学生独立思考,充分重视审颧的科学性、运算的准确性、解题的规范性、表述的精确性、以及解题速度的提高等,坚决克服懂而不会,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快的现象。同时要注意心理疏导,确保在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有——个良好的心态;注意应试技巧的训练,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优的.万法拿到所有可能拿到的分数,使学生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已的水平,取得理想的成绩。
8、第二轮复习的针对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适应新课程高考的新题型,二轮复习务必加强计划性。开什么样的专题,开那些专题;练什么样的模拟卷,练几份模拟卷,都必须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的前提下科学的决策。另外,还需强调的是为了确保第三次统测时,一轮复习全部结束,各校的理科必须增加课时,加快进度,而文科必须控制进度,按计划复习。
1、系统构建知识网络,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要按《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理解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决不能顾此失彼,无端忽视自以为简单或不重要的知识点,直接导致应缺少某个必要的知识而失分;也不能无端的拓宽和加深,导致由于过多地无用功而影响教学成绩。
2、自始至终培养能力,夯实基础开拓视野。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不变应万变,而不应该以获得高考信息为借口,猜题、押题、盲目训练,导致学生对基本题型、通性通法的忽视。如阅读理解题、运算题、空间想象题、分类讨论题等。应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把学生推到问题的前沿。尽可能让他们主动的多角度的去分析、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创新,缺少反思的盲目训练绝不可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1)对于处理问题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变换与转化、分类与归纳、数形的结合与分离、定常与变化的对立与统一等思想观点和方法,高考将通过具体问题,测试考生掌握的程度。
(2)对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与试题的解答过程结合起来就是:能正确领会题意,明确解题的目标与方向,会采用适当的步骤,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和演算,实现解题目标并加以正确表述。今年的试题之所以难,思维能力的要求高是一个重要原因。
(3)对运算能力的考查要求,数值计算、字符运算,以及各种式子的变换运算,都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应懂得恰当地应用估算、图算、近似计算和精确计算进行解题。今后的试题对运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要求会比较高。
(4)对空间想像能力的考查要求,强调的是对图形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既会用图形表现空间形体,又会由图形想像出直观的形象;既会观察、分析各种几何要素(点、线、面、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又能对图形进行变换分解和组合。为了增强和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必须强化空间观念,培养直觉思维的习惯,把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3、加强教学模式研究,形成有效教学手段。个人认为,抓基础落实,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回归课本、教材,理清知识本原,构建知识网络;二是以课本习题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借助启发式讲解、自主式训练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三是精心选择习题,悉心设置问题,充分挖掘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变题为类,便所选习题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同时着重抓好应变能力的培养和解题规范化训练。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对每一章数学基础知识,作几次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对所学内容能按类别形成知识网络,清理考点,清理错解,清理题型,消理方法。每一单元选5个左右的典型问题进行评点与反思。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是高三数学复习课中的两种主要教学模式,如何改进两课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永远不变的话题。首先要加强集体备课,通过集体智慧的凝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高中扩招、师资大量流失的今天,尤其显得必要,可以说__年、__年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其关键在于各校在这一点上做得实,希望继续保持和发扬;其次是在使用教学案一体化的同时,重视针对所带学生实际情况的个人备课,虽然所有学生都用同一张试卷考数学,但各种不同选课的学生学数学的基础和基本素质相差太大,使我们不得不准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教学,因此个人备课马虎不得;最后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研究考情、学情、教材、大纲,针对学生的情况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等,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随时进行修订、完善,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把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益。我们强调:注重视知识梳理、网络构建的同时,不能忽视方法教学和能力培养,要求在复习重点知识时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专题复习时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在综合训练是巩固和深化数学思想方法,用细水长流的方式将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意识融入平常教学的每一环节,使通性通法的运用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使学生能自觉地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去分析生产、生活和其他学科的一些具体问题,真正实现创新意识和数学素养的提高。复习中务必注意选择习题,做题要重质量,不要贪多。要选择反映数学学科特点的题目,如存在性,唯一性,充要条件,不变量,参数问题,恒成立的立向题,轨迹问题等,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制习题,不做偏题,怪题,不要觉得学生做不好的题就一定要考,犯疑心病,要重思想、重方法,务必做到每题弄懂弄透。
4、认真研究高考试卷,准确把握高考导向。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实现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真正转变,即变只懂书本内容、只会解题的单一型教学目标为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变只重知识积累、只重学习结果的质量体系为反映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学习评价;变陈旧、落后、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先进、快捷、激趣式的现代教育技术方式。通过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真正统一,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高考内容重难点的真正统一;知识点的难易度和高考难易度的真正统一;教学能力要求和高考能力要求的真正统一,争创高考成绩的再辉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在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知识的迁移、组合、融汇的程度越高,展示能力的区域就越宽泛,显现出的创造意识也就越强。
5、加强新增内容研究,注意新的考查点。新课程在过去的基础上增加了“简易逻辑”、“平面向量”、“导数”、“概率统计”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切合时代需要和数学发展的。增加这些内容,是先进教育理念指导的结果。高考既是选拔性考试可也是对中学教育的一种评价,这些极富生命力的课程内容必须考查。新增内容的相关试题在试卷中起点提高,难度加大,并形成了以向量、导数、概率为纽带的新的知识网络交汇点。但是,对新内容的命题考查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采取逐步递进、最终完善的方法,在20__、__年的高考命题中,新增内容的相关试题所占的分值占有较大份额。新增内容在高考中绝对不是数学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趋向于能力的考查。因此要特别关注:
(1)导数与函数的结合。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导数作为新课程中160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研究函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便函数的钓单调性、极值、最值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而较为彻底的解决。因此,用导数方法研究函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必然,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2)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结合。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都涉及坐标表示和坐标运算,坐标法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高考命题必然会抓住这一契机。
(4)概率统计与排列组合的结合。概率与统计是近代数学的重要分支,在现实中应用广泛,同时概率统计与排列组合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将它们有机结合应该是新课程高考的热点和亮点,但我们注意到概率及计数原理均为40分的学习内容,160分中的概率是非常简单的,所以这一块的高考难度不会大。
6、高考求新求变求稳,训练速度规范质量。立足教材、重视基础、突出知识主干、不回避知识重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不变之策,20__年如此,20__年也不例外,传统题目还将占大多数,创新问题占少数,减少运算量,增大思维量,是新课程标准的既定目标要求。个人认为__年题目的总体难易程度,应比20__年易一点但也不会太易,填充题侧重于双基的考查,其中有一些小技巧,注意合情思维(猜想、真觉等)、数形结合、化归与分类等思想方法的应用,也将出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型的问题;通过计算与分析推理解决的问题是定量分析问题,凭直觉进行观察分析解决的问题是定性分析问题,会出现开放题与小综合题,主要表现在多项选择、试验发现、归纳猜想等问题中。解答题的考查空间较宽广,不仅形式灵活多样,而且内涵极其深刻,既可在多个层次上考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又能深入地考查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在设问方式上,可能出现串连式小步设问模式,其间会有递推条件型的开放性题目与材料分析型的开放性题目;在知识点的考查上,要加强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联系,包括横向的与纵向的联系,比如立几与函数、解几与函数、数列与函数、向量与解几、三角与向量、不等式与函数等知识网络间的联系;在综合能力的考查上,除继续注重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力、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外,还要增强探索试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非智力因素的考查。
在后期的复习中,首先可考虑选几套模拟卷,只审题,不做题。题目本身是“怎样解这道题”的信息源,题目中的信息往往通过语言文字,公式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间接告诉你,所以审题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力求从语法结构,逻辑关系,数学含义等方面真正看懂题意,弄清条件是什么(告诉你从何处入手)?结论是什么(告诉你向何方前进)?它们分别与哪些知识有联系?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方法模块中提取与之相适应的解题方法,通过已建立的思维链,把知识方法输入大脑,并在大脑中进行整合,找到解题途径,并留心易错点,想出解案。只有细致的审题才能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步,开始不要怕“慢”,这是训练思维敏捷性必经的一步。其次做5套左右的高考模拟题,最好做几套近两年中上海、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以及南通、南京等地区的高考仿真题,不在于能得多少分;而在于真实感受一下“新课程高考”的难度,熟悉一下解答题评卷规则,以改进自已的书面表述习惯,进而了解在哪些问题上是得分的强项,哪些是得分的弱项。另外,网上阅卷所反映的解题规范、字迹工整方面导致的失分仍应在平常的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20__年高考复习已经拉开帷幕,希望我们的设想和建议能给各校的复习带来一些帮助,在20__年高考中有所收获,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辛勤的汗水定能浇灌出丰硕的果实。预祝20__年高考再创辉煌!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五
2结合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会用代数方法求等函数的周期。
4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周期函数的概念,周期的求解。
1、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都有。
即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例1、若钟摆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2)。
总结:(1)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2)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3、求证:的周期为。
例4、(1)研究和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
(2)求证:的周期为(其中均为常数,
且
总结: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5、(1)求的周期。
(2)已知满足,求证: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的周期为()。
a、b、c、d、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4、函数的周期是()。
a、b、c、d、
5、设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的函数,
若,则的值等于()。
a、1b、c、0d、
6、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则。
7、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
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则正整数。
的最大值是。
9、已知函数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则。
10、若函数,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的周期。
12、已知函数,如果使的周期在内,求。
正整数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有。
成立,
(1)证明:是周期函数;
(2)若求的值。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
2)理解导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导数符号表示和基本导数求解方法;
3)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
4)能进行简单的导数四则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先理解导数概念背景,培养观察问题的能力;再掌握定义和几何意义,培养转化问题的能力;最后求切线方程及运算,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态及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重点:
1、导数的求解方法和过程;
2、导数公式及运算法则的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
1、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的理解;
2、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运用。
教学课型:复习课(高三一轮)。
教学课时:约1课时。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七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八
1.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对课本进行了适当改编、细化,有利于难点克服和学生主体性的调动。
2.根据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作出适时调整、补充(反馈评价);根据学生课后作业、提问等情况,反复修改并指导下节课的设计(反复评价)。
3.本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思想与情感的'设计理念,积极地探索和实践我校的科研课题——努力推进课堂教学结构改革。
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相信学生能从中有所体会,对后续内容的学习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希望很久以后留在学生记忆中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方法与思想,是学习的习惯和热情,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结果。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九
§3.1.1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目的: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重点:1数列的概念。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数列的项,数列的第n项an叫做数列的通项(或一般项)。由数列定义知:数列中的数是有序的,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这与数集中的数的无序性、互异性是不同的。
3.4.-1的正整数次幂:-1,1,-1,1,…。
5.无穷多个数排成一列数:1,1,1,1,…。
二、提出课题:数列。
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的有序性)。
2.名称:项,序号,一般公式,表示法。
3.通项公式: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数列1:数列2:数列4:
4.分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有穷数列、无穷数列。
5.实质:从映射、函数的观点看,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n})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通项公式即相应的函数解析式。
6.用图象表示:—是一群孤立的点例一(p111例一略)。
三、关于数列的通项公式1.不是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如数列3)。
2.数列的通项公式不唯一如:数列4可写成和。
3.已知通项公式可写出数列的任一项,因此通项公式十分重要例二(p111例二)略。
五、小结:1.数列的有关概念2.观察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六、作业:练习p112习题3.1(p114)1、2。
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2)、、、;(3)、、、;(4)、、、。
3.求数列1,2,2,4,3,8,4,16,5,…的一个通项公式。
6.在数列{an}中a1=2,a17=66,通项公式或序号n的一次函数,求通项公式。
7.设函数(),数列{an}满足(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判断数列{an}的单调性。
7.(1)an=(2)。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十
(一)引入:。
(1)情景1。
2元/千克,而送到县城每千克大豆可获利1.2元,每千克红薯可获利0.6元,王老汉决定明天就带上家中仅有的1000元现金,踏着可载重350千克的三轮车开始自己的发财大计,可明天应该收购多少大豆与红薯呢?王老汉决定与家人合计.回家一讨论,问题来了.孙女说:“收购大豆每千克获利多故应收购大豆”,孙子说:“收购红薯每元成本获利多故应收购红薯”,王老汉一听,好像都对,可谁说得更有理呢?精明的王老汉心中更糊涂了。
(2)问题与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具体的数字体现出王老汉的两个孙子的收购方案吗?
生,讨论并很快给出答案.(师,记录数据)。
师:请你们各自为王老汉设计一种收购方案.
生,独立思考,并写出自己的方案.(师,查看学生各人的设计方案并有针对性的请几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记录,注意:要特意选出2个不合理的方案)。
师:这些同学的方案都是对的吗?
生,讨论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方案.
师:为什么这些方案就不行呢?
生,讨论后并回答。
师:满足什么条件的方案才是合理的呢?
生,讨论思考.(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量,列出起约束作用的不等式组)。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列出不等式组,并对之分析指正。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所列不等式组,并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记录几组,并引导学生表示成有序实数对形式.)。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指正并有选择性的记录几组比较简单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事先设计好并在课件的坐标系中标出备用)。
(教师对引例中给出的不等式组介绍,并指出上面的正确的设计方案都是不等式组的解.进而介绍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与解集的概念)。
生,讨论并在下面作图(师巡视检查并对个别同学的错误进行指正)。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所对应的一些点,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讨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由于点太少,我们的学生可能得不出结论)。
生,提出猜想: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分得的左下半平面.
师:这个结论正确吗?你能说出理由来吗?
生,分组讨论,并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探究.(由于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方向,所以各人用的方法不一,有的可能用特殊点再去检验,有的可能会试着用坐标轴的正方向去说明,也有的可能会用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下方的点与对应直线上的点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说明)。
师,在巡视的基础上请运用不同方法的同学阐述自己的理由,并对于正确的作法给予表扬,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利用与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不同的点对应分析的方法进行证明.
生:表示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很快回答)。
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并得到一般性结论(教师总结纠正)。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因不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虚线;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因包含边界故直线画成实线.)。
生,作图分析,讨论并回答(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
师:结合上面问题请同学们归纳出作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对应的平面区域的过程.
生,讨论并回答(师,对于学生的答案给以分析,并肯定其中正确的结论)。
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
生,讨论,思考(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解答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得出: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一个是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
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到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并求解.
师:若把上面问题改为点在同侧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
(二)实例展示:。
例1、画出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的平面区域.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的解集.
(三)练习:。
学生练习p86第1-3题.
【及时巩固所学,进一步体会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
(四)课后延伸:。
(五)小结与作业:。
二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表示直线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某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本流程: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一般找原点)。
作业:第93页a组习题1、2,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十一
(一)教法说明教法的确定基于如下考虑:
(1)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内化的东西才能充分外显,只有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才能灵活应用,所以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2)本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理解正、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师始终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探索,而不是自己探索、学生观看,所以教师要引导,而且只能引导不能代办,否则不但没有教给学习方法,而且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和倦怠。
(3)本节内容属于本源性知识,一般采用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为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以,根据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原则,我采取以问题为解决为中心、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师点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结构形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手段说明: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手段: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整个课堂以问题为线索,带着问题探索新知,因为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
(3)为节省课堂时间,制作幻灯片演示正、余弦函数图象和性质,也可以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和连贯。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十二
1.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同时不完全按课本上的呈现方式来编排板书。即体现系统性、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启发性、创造性的原则;(原则性)。
2.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灵活性)。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十三
引出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强调其含义和重要性,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来研究,会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采用这样的引入方法,目的是打消学生对函数学习的畏难情绪,引起学生注意,也激起学生好奇和兴趣。
(二)新知探索主要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弦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值域2.周期性。
3.单调性(重难点内容)。
为了突出重点、克服难点,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函数性质,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作用;。
(2)以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反馈课堂信息,使问题成为探索新知的线索和动力,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
(3)单调区间的探索过程是:
先在靠近原点的一个单调周期内找出正弦函数的一个增区间,由此表示出所有的增区间,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认识过程。
**教师结合图象帮助学生理解并强调“距离”(“长度”)是周期的多少倍。
为什么要这样强调呢?
因为这是对知识的一种意义建构,有助于以后理解记忆正弦型函数的相关性质。
4.对称性。
设计意图:
(1)因为奇偶性是特殊的对称性,掌握了对称性,容易得出奇偶性,所以着重讲清对称性。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知识再现过程。
(2)从正弦函数的对称性看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体现了数学的审美功能。
5.最值点和零值点。
有了对称性的理解,容易得出此性质。
第二部分————学习任务转移给学生。
设计意图:
(3)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三)巩固练习。
补充和选作题体现了课堂要求的差异性。
(四)结课。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十四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高三数学教案(汇总15篇)篇十五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角及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教学的。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点较大的一个知识点。上节课学生第一次认识量角器,第一次学习用量角器量角,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还不是特别熟练,学习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牢固掌握角的度量,为后面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测量指定角的度数。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三、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熟练的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1、测量不同方位角,量角器的正确摆放;。
2、量角时正确选择内外圈刻度,找准度数。
四、教具准备:教师用的量角器、课件。
学具准备:量角器、三角板、画图铅笔、尺子。
五、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预设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交流怎样用量角器量角?师课件动画演示,重现巩固方法。
板书:两重一看。
(设计意图:第一节课学生练习量不够,量角方法没有得到巩固,知识回生快,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可加深对量角方法的`理解,为本堂课的练习打下基础。此环节的设计,符合人的遗忘规律。)。
(二)基本练习。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各个角的度,完成p20第4题。
课件出示第一幅图,想想说说:这个角是多少度?怎么看的度数?让不同意见学生发表意见。明确量角时把与0刻度线重合的边作为始边,始边对的0刻度在内圈,另一条边就看内圈刻度,始边对的0刻度在外圈,另一条边就看外圈刻度。
学生说出另两幅图上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本题练习主要是解决量角时读准另一条边的度数。学生交流不同的读法,在讨论中加深印象,巩固方法。)。
2、量出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完成p20第5题。
先照着图中量角器的摆法量出不同方向的角的度数,初步感知调整量角器量角。
再调整量角器,将0刻度线对另一条边量出角的度数,进一步训练灵活使用量角器量角。
(设计意图:调整量角器、合理摆放量角器量角,对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安排学生将角的两条边分别作为始边,重合0刻度线去量角,巩固了方法,同时真正训练了量角的灵活性。)。
3、判断下面的量法是否正确,完成p20第6题,
量出各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辨析可以使正确的方法更加巩固。)。
4、出示图片,找一找图中的角,量一量。完成p20第7题。
用竞赛形式完成量角后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竞赛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可以节约练习时间。)。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边比较短的两个角,量出度数。
学生尝试量角,可以合作。
交流明确:角的边不够量角器上刻度时,因为角的两条边是射线,可以将边先延长后再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允许学生合作,契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
2、量出下面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说说有什么发现?完成p21第8题。
分工合作,量出四个多边形中每个角的度数。
讨论:有什么发现?(正多边形的每个角度数都相等。……)。
(设计意图:本题要量的角较多,分工量出不同多边形的角,为后面的交流,发现规律节省了时间。)。
先画一画,数一数,填一填。
点数23456……。
直线数。
引导得出规律:n个点,可以最多画n×(n-1)÷2条直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隐含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4、阅读你知道吗?介绍放风筝比赛规则,明白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数学生活化,做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四)课堂评价。
小组内互相交流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存在的困难。
七、板书设计:角的度量练习。
两重一看量角器灵活摆放角的边适当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