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为了指导和参考而提供的一种示范性材料。范文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主题下已经成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它可以作为写作参考或者学习的榜样。如何写一篇完美的范文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的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帮助。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一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车,吏卒跟随,交往士大夫们,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车,吏卒跟随,交往士大夫们,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假,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集合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计划作战的策略。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
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流行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假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象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二
(一):
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三百人。在华容道上,关羽把守,他是忠义之人,念得曹操旧情,就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之前诸葛亮还担心,如果放走曹操,罚关羽。就这样关羽还放走曹操,说明他是一个多么忠义两全的一名武将啊!
(二):
在三国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在这些著名的战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赤壁之战了,今天我拜读了《赤壁之战》这篇文章。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反击曹操大军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章节是老将黄盖用苦肉计诱敌的故事。黄盖在那时已经有了白发,是一员老将,他虽然是一名强壮的将军,但是人老了身体也不好,却自荐用自己来实施苦肉计。
我对这种为国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很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黄盖的舍身诱敌,曹操的大意用兵,赤壁之战才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成功例子,黄盖在这次战役成败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像黄盖这样为国而不顾一切的人还有很多,象为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生命的、、等,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赤壁之战中,有些士兵从着火的船上跳下来,他们有些是身上着火,有些是被刀划伤,有些是被箭射伤,如果我是观战的人,我一定会在火光中哭泣,他们是为国而死!
他们本该好好活着的,这可恶的战争!你能说战争不残酷吗?我知道,有些人把战争看做一场游戏,视生命为草芥,死了就死了,也有人认为打仗很好玩,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的亲朋好友被可恶的手榴弹炸伤,自己被罪恶的子弹打伤,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平,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和平,有了快乐,生活不就幸福了?!
是啊!在战争年代过得最开心的人莫过于高枕无忧的皇上了吧!赤壁之战,是一场血腥的战役,只要发生战役,就有无辜的生命消亡,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当让战争从我们的人生。
字典。
里消失,让世界充满快乐的脸,让世界没有战争!一起行动吧!
(三):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三
文赋是介于散文和赋之间的一种文体。一篇好的文赋语言摇曳多姿,情感浓郁,哲理丰富。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对话中探讨了人生哲理的意蕴。
因此学习本文必须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我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读比默读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感。一个学生对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可以从他能否在节奏和语调上读好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背诵前两段的内容。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拓展阅读:《赤壁赋》赏析。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教学重点:
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诵读法,教师讲解法。
第二课时:讨论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
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第二课时。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进行分析(以下为节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3、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讨论明确: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苏轼由“会换雕弓如满月”的豪情状态轻而为“抱月而长终”的遗此独立。但苏轼毕意是大家,总能于逆境中化解苦闷,随缘自适,超脱放旷。说明: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二、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待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将原先的四组分为两组,分别从客和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明确:苏轼将儒与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
2、三位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3、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学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结合相关分析,得出: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参考)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参考)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参考)说明: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并且通过竞争激发了兴趣。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情感的体悟。同样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人人生观的理解,通过对比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传统文化的神奇。
三、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1、苏轼这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2、不这么认为。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因为当时他被流放到这偏远的黄州,又几乎丧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3、他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有区别的,陶渊明是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他是真正厌世。苏轼的思想从本质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娇》中拿周瑜比,现在与曹操比,都是感叹人生短暂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有所作为。
4、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去适应现实,在现在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5、在现代社会,“一毫而莫取”的观点显然行不通,你不去争取,只有被别人“吃”掉。6、理解是断章取义了,他说这话有前提“苟非吾之所有”,如果用这种态度做官,那现在会少很多贪心官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为成语现在还用,如果说是对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破坏,显然是不对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风、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坏生态。
小结:同学们不是只停留在读懂字词句上,而是立足于时代来评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今天我们学习《赤壁赋》,我们不仅走进了作品,也走近了苏轼,感悟到了一种人生的美。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余秋雨先生写给苏东坡的一段话,和大家互勉。
学生齐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说明:通过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对他人关注的意识,利用优美的文字唤起对人生的感悟。
四、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出现的精彩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结合苏轼的词,分析词中所蕴涵的对人生(生命),对苦难的理解。写一篇评论文章800字以上。参考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三。
教学反思: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例如学生总结这篇课文十分精彩:(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3)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说明:还学生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
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朗诵明月之诗,歌唱《窈窕》这首诗的第一章。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桨板划开澄明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然后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忧愁凄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然后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然后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然后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七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陈风·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
更多。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八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
总结: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九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追刘备,顺流东下。备求救于孙权,权将周瑜请兵三万拒之。瑜部将黄盖建议,以艨艟巨舰载以燥荻枯柴,先以书遗操,诈言欲降。时东南风正急,盖以十船著前,余船继进。进二里许,同时发火。火烈风猛,烧尽操船。曹兵大败。石壁皆赤,故曰“赤壁”。东坡年四十七,谪居黄州。寓居临皋亭,游赤壁而作是赋。曰“前”者,别于后也。江汉之间名赤壁者三焉:一在汉水侧竟陵东,即复州;一在齐安郡城下,即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属汉阳县。破曹赤壁,乃江夏西南者。东坡赤壁则系黄州,与复州赤壁皆是天生赤石之壁,非犹江夏西南缘火攻而赤者也。东坡特借景以吊古耳。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喜”句收前“悲乐”二层,“相与”二句结得悠然。]。
【总评】。
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予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那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若不是此篇妙赋,千载以下,谁知赤壁曾为苏子游耶?篇中凡韵十三易。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知道了本文是明以江水明月为线索,暗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作者经历了从乐到悲,再从悲到喜的感情脉络。我们知道,文中的主客其实就是作者思想的两个侧面,通过刚才对第三段的分析,我想请一位同学简明概括一下作为客的苏轼所说的悲的内容。
(明确:“三悲”:物是人非[一代枭雄曹操,“而今安在哉”,还是当初的赤壁,而人却不再,一切已归于空虚,令作者生发出无限怅惘之情];生命短暂[思及自己,吾与子更是如蜉蝣,如沧海一粟,悲从中来];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宇宙无限人生须臾,欲超脱尘世、寻求寄托却不得])。
苏子之悲其实是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他们在彻悟了天地宇宙的无穷后产生了一种渺小感和迷茫感。
我们可以看到,从客的“三悲”到“客喜而笑”中有一个“转喜”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四段,并思考作为主的苏轼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变的。
那请同学来说说这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那其中分层的关键词是?
恩,找的很准确。我们以“且夫”为转折点,把第四段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中,苏轼由眼前的水和月,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客只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空生“哀”与“羡”;苏轼能辩证的看待问题,知其不变,物与我皆无尽。“物与我皆无尽也”,这里是就物与人的整体而言。作为个体的人会变,而作为整体的人类却是永恒的,不变的。那么,作为人类长河中的`我即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人类不会消失,那么我也是“永恒”的了。就如同文中所提到的江水、明月一般。
第二层,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进一步从“取与不取”的角度,重点讲了“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该取则取,不该取的不取。结合我们了解的背景和文本,可以知道,作者在这所说的“莫取”之物即为功名利禄,不再执念于此,得不到也不强求。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共享清风明月)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喜”上来了。作者于无限自然之中拮清风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从而能超然独立,旷达乐观。
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之所以为苏轼,不光是他能“入乎其内”的深刻感受人类无法逃避的忧患意识,把它表现出来,更在于他具有“出乎其外”的过人的超然的一面。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一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漂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客人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又如怨怼又如倾慕,既像啜泣也像低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轻易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轼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高兴的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总结: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二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各位光临三国古战场赤壁。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赤壁市西北。“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照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唐朝伟大诗人李白诗中咏叹的“赤壁”就是大家今天要游览的三国古战场。
毛泽东在《论诗久战》中说: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著名战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20xx年)孙刘联手,在赤壁大破曹操,赤壁如今是我国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遗址,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中外游人慕名前来。赤壁之战为什么能以少击众,以劣胜优?让我们漫游赤壁,凭吊古人,探寻其中奥秘。赤壁之战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是“善联巧借”。如今市场竞争如火如荼,世上追逐人生目标者强手如林,如果您能从赤壁旅游中领略先人的智慧而古为今用,也就不虚此行了。
往事越千年,青山壁立,日月依旧,如今赤壁可供游人凭吊怀古的景点有:赤壁山、南屏山、金鸾山、赤壁大战陈列馆等多处历史人文景观。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战前,卓越的军事家曹操,曾以一万余人击败袁绍十多万大军于河南的官渡,同时粉碎了刘备割据徐州的尝试,消除了汝南黄巾农民起义在后方的威胁,逐步统一了我国北方,形成了独占中原的局面。但是,在公元220xx年的赤壁之战中,却以20多万大军,败给了只有几万人的孙权、刘备联军。其原因何在?下面就让我们在游览古战场中回顾历史,寻找答案吧。
我们现在所在地方就是赤壁矶头。赤壁矶头位于长江南岸,我们环顾四周,在长江以南的滨江平原之内只有这座赤壁山,它如一柄利剑斜插江心,大有欲断长江水之势。抬眼对岸,那就是当年曹操屯兵的乌林古寨,在那里,现已发现深达1米厚的人马骨,以及标有当年年号的铜马蹬。乌林在以前是个窄长的走道,分上、中、下三部分,上乌林是曹操步兵,下乌林是骑兵,中乌林是曹操指挥部也是连环水城所在之处。极目西南,一泓清水,传说是当年黄盖操练水军的地方,赤壁大战后,孙权论功行赏,以此湖赐名黄盖,据《蒲圻县志》记载:此湖原名太平湖,地形险要,背靠蒲圻,左连洞庭八百里,对面长江是个隐蔽的港湖。翘首东望,流经于古城蒲圻的陆水河边,陆溪古镇依稀可见,那就是当年陆逊驻兵的地方……所有这些,在长江中游南岸,以赤壁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其中的特点是以“水”为主,而孙刘联军又以水战优于曹操。凭借长江天堑,加上战略上联合抗曹,战术上智用火攻,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再看翼江亭。翼江亭原为周瑜的前沿观察哨和指挥所,因赤壁山如鲲鹏的翅膀斜插江心而得名,由某师师长蔡汉卿所建。亭柱上的这幅楹联是根据明末清初诗人朱彝樽的《满江红·吴大帝庙》缩写而成。我们看上联:江水无情红,赁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这是说水火无情,战争无情。赤壁之战时,这里的江面都被那场无情的大火映红了,现在我们追忆当年,自然会想起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子布是指张昭,东吴的三朝老臣,官封长史。兴霸是甘宁,东吴年轻的水军将领,原是江夏黄祖部下,投奔东吴后向孙权献策,先夺江夏再取荆州,以巩固江东基业。此主张却遭到了张昭的强烈反对,关键时刻孙权明辨是非,力排异议,采用了甘兴霸的良策。此联以甘宁、张昭之争,盛赞孙权善纳良策。我们看下联: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身价陆弟风徽。周郎是指周瑜,赤壁之战时,他以火攻为主,火烧曹军连环水城,把曹操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烧得灰飞烟灭。陆弟是指陆逊,据《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载:建安20xx年(公元220xx年)陆逊与吕蒙用计夺荆州,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0xx年)刘备率蜀国七十万大军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陆逊领兵在夷陵,利用火攻,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刘备退守于四川奉节,死于白帝城。他们二人功载史册被人称为“三国两把火”。下联即赞孙权在立国后,两次面临危局皆以周瑜、陆逊二人力挽危艰,始得巩固东吴基业。又因二人建功立业时,皆年在弱冠,均遭张昭等人反对,而孙权独能力排众议,重用青年将领,方建万世奇功。《三国志·吴志》对孙权的评价是:“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贤,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整副对联融写景、抒情、咏史为一体,借东吴历史上几位文臣武将为东吴政权建功立业的故事,赞颂了孙权在关键时刻能知人善用,是一位英明君主。
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时,周瑜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我们眼前的这座周瑜石雕像是于1990年秋落成,由湖北省博物馆的程德兴设计。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汉画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现代建筑艺术的双重优点,写实结合写意,既考虑历史环境,又为旅游服务,而且偏重后者。周瑜的战袍设计就体现了这种特点,从正面看,东风吹来,战袍飘向西北与孔明设坛祭风的东南风向相吻合;反面看,象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底座设计别具匠心。那刀劈斧刻的纹络象征拍岸的惊涛,三个层次比喻“卷起千堆雪”,从苏轼的词中取意,同时也隐喻了三国鼎立。雕像底座宽高各2米,长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块花岗石雕砌而成。全高8.58米的石像,有5个成年人加起来那么高。您看周都督手持利剑,目光英武,面对曹军的二十多万强敌毫不畏惧,整个雕像把周瑜“欲与曹公试比高”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与卧龙孔明的齐名的就是凤雏庞统了,此二人是当年隐居襄阳的两大名士,凤雏庵是专为纪念赤壁之战中献“连环计”的庞统所建造的,它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即公元1846年),原为九重大殿,因毁于战火,今仅存最上一重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分三个殿室,正殿供奉有凤雏先生的全身塑像,神像两侧有对联一副:
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
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
人们纷纷传说: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刘备志在扫除群雄。匡复汉室,他不仅得到了孔明,而且得到了凤雏庞统,可惜的是“造物多忌才,龙凤不容归一室”,结果同一个智慧的化身庞统早年夭逝,假如庞统不死很有可能三国的历史将会是另外一回事了,当然这个下联是对庞统进行的更高境界的一种评价。凤雏庵的右侧门牌上有“绝甘兮少”四个字,传说是赤壁之战时诸葛亮题赠给庞统的。那时庵外有一块小菜地,庞统在菜地里种上了鲜嫩的马蹄菜,菜园正中有一个古井,里面的水清澈干冽,庞统还在山坡上栽了些色味甘美的香茗,每次诸葛亮、鲁肃、周瑜等人来了,庞统总是炒上一大碗马蹄菜,拿出糯米酒来招待,酒后又给人客人用井水和香茗泡一杯浓茶,客人们受到这种招待无不啧啧称赞。一天,诸葛亮、周瑜、鲁肃、阚泽等人又来到了庞统的茅庵中,庞统同样给大家炒了一碗马蹄菜,给客人斟满了香甜的糯米酒,酒足饭饱后,庞统又给各位泡上了香茗,大家的心情舒畅极了,高谈阔论,天南海北的闲聊着,鲁肃说:“像仕元兄这样雄才大略,歌赋吹弹样样会的人可谓古今少有了”。周瑜说:“仕元兄不独如此,就是应酬客人也是十分周到的,《史记》上记载李陵这个人也喜欢结交社会名流,有什么东西总是和大家分了吃”。诸葛亮忙说:“故乐司马太史公送给他‘绝甘兮少’的美称呢。鲁肃和阚泽说:“果然二位老兄博古,我们今天何不也将此名号送与仕元兄呢”?周瑜、诸葛亮都表示赞同说:“有理!有理!”庞统连忙说:“各位过奖了”。诸葛亮对周瑜说不得:“那都督请执笔吧。”周瑜忙谦虚的说:“还是先生写”。诸葛亮说:“村夫的字可没都督的刚劲有力啊”。周瑜说:“先生休要推辞,当年我在庐江便闻先生作《梁父吟》,那字可是古今无双啊”。大家一齐说:“还是先生写吧”。诸葛亮只好提了笔说:“如此,村夫就献丑了,不过司马迁赞李陵是:‘素与士大夫绝甘兮少’。我想改掉一个字为‘绝甘兮少’,大家说行吗?仕元兄的马蹄菜、糯米酒、香茗茶皆甘美之物啊,可惜太少了,像仕元兄这样大度慷慨的人也太少了”。大家都拍手叫妙,只见诸葛亮握紧狼毫,一挥而就,“绝甘兮少”四字潇潇洒洒,恰如诸葛亮其人一样,大人神仙风姿呢。
人去物存,庵外有一颗高大的银杏树,人称这银杏树是庞统亲手所载,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银杏树又称“活化石”、“白果树”,是集药用、材用、食用、观赏于一体,浑身是宝的摇钱树。凤雏庵外的这棵银杏树连理共生高达35米,树上长有倒垂的树瘤,据林业专家鉴定树生千年方长瘤,庵外的这颗白果树瘤已不知存在几朝几代了,很有可能跟凤雏同一个时代。它若有知,可就是赤壁之战时隔岸观火,目睹当年那龙争虎斗的大厮杀的唯一有生命的幸存者了,人们对它倍加珍爱,一代一代的保护这颗大树。千百年过去了,凤雏庵金鸾的传说久传不衰,这颗巨大的白果树更显得枝繁叶茂,如今这颗高大的银杏树撑开巨大的绿伞,迎接八方游客。在这个千年古树的下面还有这样一段传奇。在赤壁大战未开战之前,有一天庞统在银杏树下阅读兵书,一阵清风徐来催他入眠,睡梦中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公公在庞统的头上敲了三下并留下这样四句话,遇蒋而动、择刘而辅、遇凤而止、还本而栖”。并告诫他须牢记。可是根据历史真实,庞统虽然聪慧过人,但心襟比较狭窄。公元220xx年,他作为副军师中郎将随刘备入川为了早立大功,为了证明自己才能高于孔明,不听劝阻,机会尚未成熟急躁冒进,在落凤坡(今四川)不幸中箭身亡。这句话印证了庞统一生的际遇,是对他一生命运的真实写照。无度量难以容人,无胸襟难以展抱负,庞统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千百年过去了,当来此游览的人,中午对弈于树下,还似乎可以听到庞统变金鸾的悲歌:
业未尽兮命先亡,栖白果兮化凤凰。
山高水长兮知音少,知音少兮我心伤……。
最后,我们要参观的是赤壁大战阵列馆,该馆位于赤壁山右侧的子龙滩,是我国第一个以古战史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于1994年10月国家和地方共投资450万元建成,总面积2069平方米,外形的奇特,有它特定的涵义。《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凡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陈列馆的中间圆形顶,雄居中央,涵盖三室,象征祖国团结统一,意喻合;旁边呈半独立状的三室代表赤壁战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意喻分;中间圆形顶又仿周瑜的头盔所制,体现出赤壁大战的总指挥——周瑜。平面看似太极八卦图,象征诸葛亮,侧面看似古战船,体现了赤壁大战以水为主,整体看又似风火轮突出了赤壁大战的以火攻为主,整个陈列馆含一厅三室,它通过内容丰富的壁画、模型、图表、文物、文史资料以及七组蜡像故事,一组大型仿唐三彩人物塑像,以展示赤壁之战的战区概况,社会历史及全过程,让人从现实中走向历史,再现了东汉末年的人文历史和当时三国赤壁鏖兵的壮观场面,最近上映的史诗巨片《赤壁》也必将会给古老的三国战场增色不少。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三
本节课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标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这节课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上节课时,节奏较快,感觉前紧后松。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战争是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如果能配以形象的影视,教学效果更好,而且可以让学生联系美国的9·11事件分析恐怖活动带来的危害,进而正确认识极端事件的弊端。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四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五
苏轼的《赤壁赋》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和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前赤壁赋》,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因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哀叹这短促的人生;假如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那没有穷尽也是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了!既然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学习好知识和本领,为将来打好基础;其次,应该正视挫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不枉度这短暂的人生。而不应该自私自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事。否则,等待你的也将是像--那样的遗臭万年。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呢?其实,要让自己不浪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不仅仅可以要自己名垂青史,还可以让自己活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正如一个人所说:“有的人他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我们的一生就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做事,不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一个平凡的公民。一生中所做的事只要对百姓有利,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你的一生也就是为人类进步和为百姓谋利的一生,为不愧对人生的一生。
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永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七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三国吴楚地,赤壁古战场”。我是大家此次三国赤壁之旅的导游员小刘,很高兴有缘能和大家一同游览,希望我的真心能换来您的开心!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说起赤壁大战,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年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挥师南下,企图消灭吴蜀两国,而孙刘联军只用了区区三十万人就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在这赤壁大战。且不说这是军事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单单是在这场战役前前后后发生的三国故事都足以让我们一起来到这里缅怀这段历史。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20xx年,刘备为了能抵挡曹操的大军和孙权联盟,在长江上展开了一场载入历史的战争。赤壁古战场的遗址也就应运而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我们在苏大文豪的诗句中感受到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景。这里不得不提到湖北的两个赤壁了。黄冈的文赤壁,咸宁的武赤壁。苏轼当年贬官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冈之后,在江边看似赤壁大战的崖壁,顿时偶发感慨,挥笔写下了《赤壁赋》,而实际上的赤壁大战就发生在赤壁市的赤壁镇江边。首先在史书上记载,“曹操屯兵于乌林镇„„”,而赤壁对面正好面对的是洪湖的乌林镇。再就是在此地发掘出了很多当时遗留下的文物古迹,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诸葛连弩,现在保存在咸宁市博物馆中。还有当地的很多地名和一些习俗也遗留了三国时期的特点,比如这附近的周郎嘴、鲁公村、黄盖湖、陆水湖„„,都是以三国里面的人物名命名的。而脚盆舞的习俗则是当年孙刘联军军民同心的产物。话说当年诸葛亮的部队人数只有十来万人,而诸葛亮很善于体恤民情,也得到了群众的爱戴,于是每当他的军队训练的时候,为了造势迷惑江对岸的曹军,当地老百姓把家里的脚盆拿出来然后用木棒敲击,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让曹军误以为对岸有千军万马,心理上威慑敌军。诸葛亮的得民心在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帮助,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借东风。我们都知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故事,诸葛孔明呼风唤雨的神技几乎让我们觉得他过于常人,但实际上在赤壁这个地方,由于三面环山,一面朝水,冬天的时候就是刮的东风,这个消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那么当地老百姓把这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了诸葛亮,那么才有了后面的火烧赤壁。既然诸葛亮都知道了要刮东风,那他为什么又要装神弄鬼假借东风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大都督了。当年诸葛亮就是要弄得烟雾弥漫,神乎其神,让周瑜对他另眼相看,然后借着烟雾偷偷溜走了,不然周瑜肯定会对诸葛孔明痛下杀手,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孔明先生的智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讲了这么些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后,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吧,三国赤壁古战场在20xx年重新修建之后,现在分为遗址区和仿古建筑区。门口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七个遒劲大字是由前在20xx年11月4日题写的。遗址区包括授计堂、凤雏庵、千年古银杏、三国雕塑园、拜风台、摩崖石刻、赤壁文物展览馆等。仿古建筑区主要由跑马场、赤壁塔、金城、土城、神武台组成。
授计堂将三十六计用三国里的故事展示出来,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智慧。凤雏庵是为了纪念凤雏先生庞统所建,最早为九重大殿,后屡经战火,最后只保留了一层,当年有“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之说,刘备两者都得到了,但却没有得天下,这也应运了另外一句话“一山不容二虎”。庞统虽然奇丑无比,但智慧却不亚于孔明,可惜心胸太过狭窄,不然三国的历史又要重新改写了。然而凤雏先生在赤壁大战中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由于他向曹操献上了连环计,才使得曹军的战船全军覆没,那么庞统为什么要献计于曹操而帮助刘备呢?话说当年曹操因嫌弃庞统其貌丑陋,没有重用,庞统整日只能隐居在金銮山脚下,种种菜,泡泡茶,而刘备和孔明发现了这位奇才之后决定重用他,这样为了报知遇之恩,庞统故助孙刘联军一臂之力。而凤雏庵上所题写的“绝甘兮少”正是当年孔明来此喝茶时,觉得庞统的茶很甘甜,世间少有,所题写的。他们的交往情深可见一斑。
凤雏庵门口那株庞统亲手所植的银杏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雌雄共体的奇观也是世间罕有的。大家一会不妨猜猜他们的公母吧!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三国雕塑园里生动的塑造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张飞横刀立马吼段长板桥、吕布凤仪亭中私会貂蝉等人物故事,等会且听我一一道来。
拜风台相处是诸葛亮祭天借东风的地方。而摩崖石刻则是整个景区最精华的景点了,在辽阔的江面上,火红的崖壁间,赫然镌刻着“赤壁”二字,相传周郎在打了胜仗之后挥剑在石壁之上刻下了“赤壁”二字,后来经过考古专家的考证,这二字乃唐人所刻,而中间的鸾字符号则是道家中火凤凰的代表,正是当年的一把火,烧红了当年的整个江面,也烧红了现在的旅游市场,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拜访。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八
《赤壁赋》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最优赤壁赋课文讲解范文(19篇)篇十九
说说《赤壁》吧。
坐下来一看银屏。就是一个战争的场面。刘备率军民正在逃亡的途中。赵云手中那是啥子兵器俺也叫不出个名字。俺只认识大刀和剑,矛和盾。其它的俺只晓得是那叫兵器。没办法,你说俺傻也好,说俺不帅也罢。
话说,俺对赵云那是喜欢和由衷的佩服。一匹白马,一支兵器,尘烟四起,一出手就是一条性命,甚至是几条!
赵云单枪匹马救刘备家小宝宝那段太tm的狠了吧!靠,看得俺热血滚烫滚烫的。狠不得自己也能够加入那场战争去。
诸葛亮帅气而幽默,是个带着喜剧性的人物,表现在他的语言上——略懂,是他的口头禅。这个在整个上部中是出现过多次的。
张丰毅演曹操!nn地。张丰毅就是张丰毅!我顶他!绝对神了!让我演,我没有把握胜过他!
关羽是哪个家伙演的?不错。呵呵。他用的是大刀,这个俺知道。往那一站,大刀一挥,真是有一夫当道万兵莫过之气!我哈哈,俺哈哈!
张飞,这个大老粗的照型很吓人哦。杀起人来自然——张飞杀人,小菜一碟!
侯勇演的是鲁肃,我说这个演员怎么那么面熟呢。比《霍元甲》里的农劲松显得年轻了呵呵,不会吧。傻瓜眼花了吧。
赵薇也是个喜剧人物。“天下兴亡,匹女有责”便出自这个女子自口。她是个男性化的人物。我说的是她的性格!当哥哥孙权要将自己许配给刘备时,她给刘备竟然也来了个点穴。那刘备立马就倒那去了。想想一匹马都能够被她一个点穴放倒还莫是他个刘备呢。
曹操派旱路军马第一次来攻东吴时。诸葛亮和周瑜摆设了一个八卦阵。靠,那个用人摆成的八卦阵图形太好看了。好气派好宏伟啊。那像一个伟大的工程!
在八卦阵里。几个大将——赵云,关羽,张飞,甘兴都各自露了一手,呵呵还有周瑜哦。周瑜替赵云挡了敌方骑兵射来的那一箭后,顺势将胸前的利箭拔出,接着飞奔而起,将箭插进了射向他箭之人的脖子。这个镜头让我立刻想起了《特洛伊》里的那个画面。如果细说,那么《赤壁》与《特洛伊》有几个相似之处呢。都是一场为了一个女人而引发的一场战争。都是从水路进攻。都是一个国家结盟与另一个国家开战。
其实想说的还很多。说不好,已经说了这么多了。再说怕是自己让自己都下不了台喽。
近几年,我对新片特别是所谓的。大片向来不感兴趣。
但此片值得一看。可惜就是现在只能够看到上半部。不过瘾啊。最让人可气的是电影结束时,那银屏上的八个大字——赤壁大战,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