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是独特的艺术品,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一
设计理念:莫高窟是西师板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里面有大量的经典短语,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了语言上的对称。学习本文我想抓住语言对称这条线,通过语言对称来展开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莫高窟吗?
生:知道。
师:去过吗?
生:没有。
师:老师知道你们没有去过莫高窟,所以带来了一些关于莫高窟的图片,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此时,师配乐朗诵“在祖国西北那神气的地方,有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那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她如明珠般熠熠闪光。”)。
师:同学们,欣赏了刚才的图片,谁来夸夸莫高窟?
生:……..
生:莫高窟真是太美了!
师:自信一点,大声地告诉大家。
生:莫高窟真实太美了!
师:说得真有感情,还有想说的吗?没了,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没有去过莫高窟,仅凭老师这几张图片,确实感受不深刻。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本文的作者是怎么评价莫高窟的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1、初读这两句话。
2、思考第一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板书:一颗明珠)。
3、把什么比作什么?
4、再读第一句话。(师:是啊,作者把莫高窟比作一颗明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莫高窟的美丽。我们应为拥有一颗这样美丽的明珠而感到自豪。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自豪的读读这句话吧!)。
5、作者不但赞美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还是什么?(板书:智慧的结晶。
6、理解智慧的结晶。
7、作者说莫高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有情感地再读第二句话。(读出赞美和敬佩之情)。
9、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莫高窟里主要有什么和什么?(板书:彩塑、壁画)。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的第一句过度语,请生先读,再找彩塑和壁画的特点。(板书:栩栩如生、宏伟瑰丽)。
2、出示短语“栩栩如生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指名读。
3、点评生读的好坏。(要是能把的字前面的这个四字词读的字字清晰,的字后面的这个名词读得响亮些就更好了。)。
4、点评后全班齐读。
5、请生观察这两个短语,说说有什么特点?
6、引导生说出,它们都是六个字,的字前面是一个四字词,的字后面是一个二字词。
7、在文中去找出类似的短语。(像这样的短语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看谁找的更多。)。
8、生汇报找的情况。(师:是啊,文中这样的词语可真多,老师就不一一呈现了。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
9、出示第二段中描写彩塑的那三个短语。了解什么叫语言对称。
师:这些短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都是描写彩塑的。
师:瞧,老师把这些短语放到了一起。赶快读读,感受一下怎么样?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
师:是的,我们把这种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的短语放到一起,就叫做语言对称。它们读起来是多么的朗朗上口啊!
10、指名读这些对称的短语。
(师:读的真好,虽然你很娇小,但当你读到威风凛凛的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时我也感觉到了那股强大的力量。)。
11、有情感地齐读这些短语。
12、放到句子中再读体会语言对称的魅力和感受莫高窟彩塑的美丽。
13、介绍卧佛。课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升华情感。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同学们,除了我们刚才学的这种短语放到一起可以构成语言上的对称,像这样的也能。)。
1、课件出示(记录佛教故事、描绘神佛形象、反应民间生活、描摹自然风光)。
2、请生齐读。
3、放到句子中再读。(让我们把这样的对称语言放到句中,一起来感受它的节奏美。)。
4、找出文中另外的对称短语。(同学们,除了刚才我们学得这两种属于语言对称,文中还有呢,赶快把它门找出来吧。)。
5、这些短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6、引导学生读出意境美。(同学们,飞天就是天上飞的神仙,她们在天上翩翩起舞,轻歌曼舞,多美啊!我们要的读出这种意境美。)。
(1)全体女生读这些短语。
(2)加上动作全体齐读。
(3)放到文中体会感悟再齐读。
7、情感升华(同学们,人们看到这姿态各异的彩塑、千姿百态的飞天壁画,人们怎么能不啧啧赞叹--(第一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段)。
8、再读文中所有的对称短语。
五、积累好段。
(同学们,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类似的短语,但他们都很散,可是今天这些短语都被莫高窟的美丽所吸引了,都到莫高窟来了。这好的句子我们就要将它们积累起来。同学们全体起立,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会背之后坐下背其它两段。)。
1、出示文中三段精简的好句,让生背诵。
2、抽背。
3、齐备。
六、能力拓展(小练笔)。
1、引导学生找出串连这些短语的关联词。
2、出示这三组关联词,让生选择写话。
3、展示学生成果。
七、总结。
1、引导学生梳理板书。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目光聚焦到黑板上,请记住我们今天学的是14课莫高窟,它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莫高窟里有栩栩如生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还知道了什么叫做语言对称,和感受到了语言对称的魅力。
八、板书。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二
今天我在家里玩儿,一不小心把一枚五角硬币丢进了醋杯子里,我赶紧把它拿出来擦干净,没想到,奇迹发生了,那枚很脏的五角硬币竟然变得像新的一样!我想:这是为什么呢?我便去查资料。
我翻箱倒柜地找书柜里的书,终于找到了一本与科学有关的书籍。我按目录把书翻到对应页数,发现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五角硬币之所以会变脏,是因为五角硬币表面的铜被氧化,产生了一种含铜的氧化物,而醋可以与这些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溶解它们,再用纸巾一擦,五角硬币就变干净了。于是,我又找了枚1元硬币放进醋里,它却没有任何变化。我迷糊了,又去查那本书,发现一个小方框里有一段话,上边写着:因为只有5角硬币是含铜的,所以你用其他面值的硬币泡醋的话,是不会有变化的。
其实,生活中是处处有科学的,只要你善于观察,多留心身边的小事,或许你会有更大的发现。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三
设计理念:
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而数学活动是打开数学思维的金钥匙。将数学内。
容融入到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地情境中主动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
《不确定现象》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19-122页的内容。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内容:活动1:转转盘-----认识生活中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活动2:抛硬币------体验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活动3:摸彩球-----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活动4:掷骰子------体验多种可能动不确定现象。
教学预定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认识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
3、通过完成对不确定现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多元化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是兔子赢,可能会猜是乌龟赢,可能会猜是平局。]。
师:比赛结束之前咱们能确定比赛的结果吗?(不能)。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类似的情况,许多事情或者说现象发生的结果可能是这样也可能是那样,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发生的结果不能确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不确定现象”。(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体验感悟。
(一)、活动一:转转盘,认识生活中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
1、师:教师出示转盘,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师:请孩子们猜一猜,转动转盘之后,指针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指针指在红色上,也可能猜指针指在绿色上]。
2、请10名同学来转动转盘,师生共同完成统计表。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合计。
红色次。
绿色()次。
3、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二)活动二:抛硬币,体验非此即彼的不确定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猜正面朝上,也可能猜反面朝上。]。
教师征求其他学生意见,并让学生做示范,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方法抛硬币。
3、活动要求:同桌合作抛硬币,一人连续抛十次硬币,另一人记录,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填好统计表。如下:
抛硬币情况统计表。
第
一
次第。
二
次第。
三
次第。
四
次第。
五
次第。
六
次第。
七
次第。
八
次第。
九
次第。
十
次合计。
正面朝上()次。
反面朝上()次。
4、学生亲自体验,收集数据。汇报统计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统计表,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
师:孩子们玩过抽奖的游戏吗?今天我们也来玩玩这个游戏,好吗?
游戏规则:摸到黄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送给他的一份小礼物,摸到白球的同学就没有奖品,每人最多只有一次机会,请把握住自己的机会。
师:摸奖活动开始!
1、全白。
教师演示放球的过程,放五个白球。
[预测]:(1)学生都不愿意来摸奖,师:为什么?
生:因为摸不到黄球。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里面只有白球没有黄球。
师:能确定吗?
生:能。
师:那咱们就说一定摸不到黄球。谁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吗?
生:一定能摸到白球。
师:谁来验证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
(2)学生愿意来摸奖,师:你认为自己能中奖吗?引导学生发现摸球的结果是能够确定的。
2、半白半黄。
师:那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放球呢?
生:再放几个黄球进去。
师:为什么要这样放呢?
生:这样放就有可能中奖,有可能不中奖。
生:这样可能摸到黄球,也有可能摸到白球。
师:现在把这5个黄球放进去,谁来试一试?
在摸球之前先猜一猜可能会摸到什么球?
3、全黄。
师:如果老师希望每个同学摸一次就能中奖,应该怎样放球呢?
生:把白球拿出来。
生:只剩下黄球。
师:为什么要把白球全拿出来,只剩下黄球呢?
生:因为里面只有黄球,只能摸到黄球,就一定会中奖。
师:可能摸到白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白球。
师:谁来验证他们对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亲自摸球验证。
4、对比三次不同的摸球情况,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描述不确定现象。
师:刚才大家都玩得很高兴,现在咱们来回想一下刚才摸球的情况。(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三次摸球的图片)。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预测]:1、生:我发现第一个盒子里只有白球,结果就只能摸到白球。
生:不可能摸到黄球。
师:你能肯定摸球的结果吗?
生:能。
生:不是。
师:我们称这种能确定结果的现象为确定现象。
2、生:我发现第二个盒子里发现第二个盒子里有两种颜色的球。
师:那摸球的结果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呢?
生: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
3、生:我发现第三个盒子里只有黄球,结果就只能摸到黄球。
生:不可能摸到白球。
(四)活动四:掷骰子------体验多种可能动不确定现象。
1、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种你们熟悉三东西。瞧瞧是什么?
师: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生:方方正正的,是个正方体。
生:上面有1、2、3、4、5、6个点。
师:你们掷过骰子吗?是怎样掷的?
学生说说掷的方法,讨论出一种最安全、最有序的方法。教师或学生示范。
2、学生以桌为单位。一人连续掷10次骰子,另一人记录,完成统计表。如下:
掷骰子情况统计表。
第
一
次第。
二
次第。
三
次第。
四
次第。
五
次第。
六
次第。
七
次第。
八
次第。
九
次第。
十
次
合计。
一点()次。
二点()次。
三点()次。
四点()次。
五点()次。
六点()次。
学生亲自试验,注意在掷之前先猜一猜结果。
2、汇报统计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
师: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掷骰子有可能掷到1点,有可能掷到2点,有可能掷到3点,有可能掷到4点,有可能掷到5点,也有可能掷到6点。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或确定现象。
2、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四
有一次放学回来,妈妈把我接回家,我发现蜻蜓都有贴着地面飞行,我想:“蜻蜓一般不都是往高处飞的吗,今天为什么要贴着地面飞行呢!”妈妈告诉我说:“要下雨了呀!”
到家后,我趴在窗台上,我往外一看,不一会儿,雨点就噼里啪啦的落下来,我想:“我不能去外面玩了,也不能和屋檐下的小兔子我玩了。
雨停了,蜻蜓出来了,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像一座五颜六色的桥。蜻蜓左右飞来飞去,就像一群迷路的小鱼一样乱。蜻蜓从要下前到下完雨后,一点一点点的上升,让我抓不到。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五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中讲述的是三个儿子面对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不同的表现:第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第二个儿子只顾唱歌;第三个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三个儿子得到妈妈的评价也不同: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力气大;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嗓子好;第三个妈妈却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文章通过一个老人目睹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情景,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的话,告诉我们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在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即儿女应该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9个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为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读、写、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小组竞赛法、讲授法、比较法、适时点拨法。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和勾画圈点法,以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课堂结构是: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感知课文,了解大意--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由老师问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都会帮妈妈们做些什么事情呢?学生们回答后。接着,我就总结说看来孩子们在生活中都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今天,咱们的课堂上也来了三个孩子,那么他们在是不是也像你们一样孝顺、懂事呢?咱们今天来学习《三个儿子》这篇课文。这样我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从而顺利的过度到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故事,根据课文和学生实际。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攻克生字的难关。最后像“胳膊、水桶”等常见的词语,我让我的学生用这样的词语来说话。我这样做是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感知课文,了解大意。
因为在上一环节中,解决了生字的困难,因而学生读通课文不是难题了,所以我让学生勾画出本课的自然段,接着我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初步的概括能力,而且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便于他们更好的学习这篇课文。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前面学生们已经朗读了这篇课文,而且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把课文分为四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让学生们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段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是2--6自然段,首先由我朗读这几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勾画出三个妈妈说自己儿子的话来。有如下几句:
1、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在学习第一句话时,我让小朋友起来回答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然后让他们齐读这句话。读出骄傲、自豪的感情。接着我继续问小朋友们在第一个妈妈的心目中他的儿子是既聪明又有力气的。既和又是一对好朋友,最后我让他们想象如果你的妈妈夸奖你会说“既‥…又…”让他们用这个说话,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在学第二句时,我让小朋友们起来说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让他们齐读,接着同学比赛读,最后让让小朋友们说说在第二个妈妈心目中他的儿子是有一个好嗓子。
当其他的母亲都在夸奖自己的儿子的时候有一个妈妈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呀。接着让他们思考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这样做,把说话与情感朗读相结合,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第三部分7--8自然段,三个妈妈打完了水,老爷爷跟在他们后面,这是怎样的一桶水呢?我让他们带着这种疑问朗读7、8自然段。并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样通过层层的递进,启发他们思考问题。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最后指出走走停停这个词语让他们回忆在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词语。
第四部分9--12自然段,在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用波浪线勾画出三个儿子的表现。并指名说三个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接着用一个……一个……另一个造句,然后让他们说说对三个儿子的看法并说说你的理由。接着我让他们同桌之间讨论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引出主题只有疼爱妈妈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最后我让小朋友们想象如果其他两个儿子听了老爷爷的话会怎么做。在这一环节中我用讨论法、想象法扩展他们的思维,让小朋友们在讨论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我让小朋友们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读出每个人物应读的语气,接着我让小朋友回答学了课文,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最后有老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好儿子,时刻孝顺自己的父母。接着,我让他们写下相对父母说的话或者想做的一件事情。这样设计也证实了语文回归了我们的生活。让他们把所学的运用到生活当中。
(六)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聪明、有力翻跟头。
好嗓子唱歌。
没有特长孝顺。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对不懂问题提问,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六
有一次,在上画画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许多画家的画板上都只有三种颜色,红,黄,蓝,也叫三原色。我们利用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很多种不同的颜色“。
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奇的叫声,于是老师就叫我们试试看。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试起来。”哇,我的变成紫色了!"“咦,我的怎么变成黑色的呢?”就像变魔术似的,许多颜色都被同学们“变”了出来。
“这是什么原因呀?”同学们纷纷问道。
“这叫三基色原理。”老师说“三基色就是红,黄,蓝。人的眼睛对这三种颜色最为敏感,人的眼睛就像一个三色接收器,大多数的颜色可以通过红,黄,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合成产生。同样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红,黄,蓝三种色光。而这三种颜色合成的颜色,不仅仅是画画,彩色电视机彩色印刷,油漆等等也是利用这个原理……”
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色彩是这样来的呀!太奇妙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吧!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七
今天,我在阳台的躺椅上看书。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仔细一看才发现,呀!阳台的小茶几上的桌布变成灰色的了,以前明明是好看的浅蓝色格子图案。我想了想可能是洗桌布的时候褪色了,可是好像还没有洗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妈妈告诉我:“阳光照射也会造成褪色,桌布就是因为在阳台上被阳光照射多了才褪色变成了灰色的。”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我想了想,妈妈晒衣服都会反面晒,应该也是怕把衣服晒褪色了。
既然阳光照射桌布和衣服会褪色,那照射花朵会褪色吗?照射楼房会褪色吗?照射我们,我们的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也会褪色吗?如果褪色了那我们的头发变成灰色,嘴巴变成粉色,那该多好玩呀。但那是不可能的,我还是更喜欢我们现在的样子。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八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会做统计图。
2、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3、发展学生的全局意识,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会做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挂图体检。
看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班多数男生的体重在什么范围内?
(2)体重草果39g的男生有多少人?
(3)你对体重较重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二、课堂活动。
把全班同学分成3组,在组内分别调查同学的课外书籍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观察上面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
在组内进行交流。
三、课堂练习。
1、1题。
(1)完成艺术活动统计表。
(2)看了统计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2、2题。
(1)调查组内同学的身高,完成统计表。
(2)交流感想。
四、课外作业。
4题小调查。
教学内容:书119--121页。
教学目标:
2、通过实践,让学生能够确定可能性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辨别可能性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摸1枝铅笔。
回顾前期的知识:摸铅笔。
8枝红铅笔4枝红铅笔4枝蓝铅笔8枝蓝铅笔。
一定是可能是一定是。
红铅笔红铅笔蓝铅笔。
引入新知:
7枝红铅笔1枝蓝铅笔1枝红铅笔7枝蓝铅笔。
摸到的很可能是红铅笔摸到的很可能是蓝铅笔。
二、教学例2转指针。
(1)猜一猜:指针停下来可能会指向那里?
(2)试一试:看一看指针最后停在那里?
(3)记录结果到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能发现什么?
小结:
三、课堂活动。
1、1题击鼓传花。
猜那一个同学有可能表演节目。
2、2题落小棒。
在组内活动,记下结果,观察发现。
3、练习二十二1题摸纸团。
猜一猜、说一说、做一做。
4、练习二十二2题连线。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九
前几天,我突然发现在我家阳台上的角落里,有一只蜘蛛在织网。我十分好奇,于是便仔细观察,这只蜘蛛的头部小小的,肚子圆圆的,行走在自己织成的'那张悬挂于空中的网上时却挺轻巧的。
这天早晨,天空阴沉沉的,我又来到阳台上,蜘蛛正享受着美餐呢!突然,它停止了进食,忙着又织了另一张网。咦,前一张网是横着的,而新的一张却是竖着的,这是为什么呢?正当我疑惑不解时,雨下了起来。我发现这时的蜘蛛躲在网中一动不动,难道蜘蛛这样做是为了避雨?过了不久,雨渐渐地停了,蜘蛛又马不停蹄地拆掉了刚刚织好的新网。
为什么蜘蛛要在下雨前把网织成竖的呢?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我解开了这个谜。
下雨前,蜘蛛会织一张垂直于地面的网,因为下雨时,从天空落下的雨点,会把原本平挂着的蜘蛛网砸破,所以蜘蛛便赶在下雨前把网织成竖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被淋湿,还可以帮助人们预报天气呢,真是一举两得!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发现!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
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宇宙飞船的速度比飞机的速度快是__________事件。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这个事件是__________事件。
3、过平面内三点作一条直线是__________事件。
4、在一个袋子中装有10个红球,2个黄球,每个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匀后,摸到_______色的球可能性大。
5、有10张形状、大小都一样的卡片,分别写有1至10十个数,将它们背面朝上洗匀后,任意抽一张,抽得偶数的成功率为_______。
6、一只袋内装有2个红球,3个白球,5个黄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没有其他区别),从中任意取出一球,则取得红球的成功率是______。
7、如图11-1所示,准备了三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中两张纸片上各画一个半径相等的半圆,另一张纸片画一个正方形,将这三张纸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摇匀,随机地抽取两张纸片,若可以拼成一个圆形(取出的两张纸片都画有半圆形)则甲方赢;若可以拼成一个蘑菇形(取出一张纸片画有半圆、一张纸片画有正方形)则乙赢.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若不公平,有利于谁?_________________.
8、如果把“抢30”改成“抢40”,其他规则不变,甲先取,乙后取,则对______有利.
9、小华从一副完整的中国象棋中摸出5枚“炮”是______事件.
10、“任意掷一枚普通骰子,出现了的点数不大于6”这是______事件。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a.点数之和为12b.点数之和小于8。
c.点数之和大于4小于8d.点数之和为13。
12、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的是()。
a.打开电视机,cctv-1正在播放新闻。
b.我们班的同学将来会有人当选为劳动模范。
c.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
d.若实数,则。
13、下列事件中,属于必然事件的是()。
a.明天我市下雨。
b.我走出校门,看到的第一辆汽车的牌照的末位数字是偶数。
c.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d.一口袋中装有2个红球和1个白球,从中摸出2个球,其中必有红球。
14、某超级市场失窃,大量的商品在夜间被罪犯用汽车运走,三个嫌疑犯被警察局传讯,警察已经掌握了以下事实;(1)罪犯不在a、b、c三人之外;(2)c作案时总得有a作从犯;(3)b不会开车。在此案中肯定的作案对象是()。
a.嫌疑犯ab.嫌疑犯bc.嫌疑犯cd.嫌疑犯d。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机会与抛一枚图钉尖着地的机会一样大;。
b.为了了解达州火车站某一天中通过的列车车辆数,可采用普查的方式进行;。
c.中奖的机会是1%,买100张一定会中奖;。
d.达州市某中学生小高,对他所在的住宅山区的.家庭进行调查,发现拥有空调的家庭占65%,于是他得出达州市拥有空调家庭的百分比为65%的结论.
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一定是偶数;。
b.投掷一枚均匀硬币,正面一定朝上;。
c.三条任意长的线段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d.从1、2、3、4、5这五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数,取得奇数的可能性大.
17、路旁有一个鱼塘,旁边竖的牌子写明此塘平均水深1.5米,小明身高1.7米,不会游泳,小明跳入鱼塘后结果是()。
a.一定会淹死;b.一定不会淹死;。
c.可能会淹死也可能不会淹死;d.以上答案都不对。
18、冰柜里有四种饮料:5瓶特种可乐,12瓶普通可乐,9瓶桔子水,6瓶啤酒,其中特种可乐和普通可乐是含有的饮料,那么从冰柜里随机取一瓶饮料,该饮料含有的成功率是()。
a.b.c.d.
19、一个均匀的立方体六个面上分别标有数1、2、3、4、5、6,如图2,是这个立方体表面的展开图,抛掷这个立方体,则朝上一面的数恰好等于朝下一面上的数的的成功率是()。
a.b.c.d.
20、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入除颜色外完全相同的2个红球和2个黄球,摇匀后摸出一个记下颜色,放回后摇匀,再摸出一个,则两次摸到红球的成功率是()。
a.b.c.d.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21、从“不太可能”、“不可能”、“很有可能”和“必然”中选择适当的词描述下列事件.
(1)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射线,得到两个和为180°的角;。
(2)任画两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都相交,得到两个彼此相等的同位角;。
(3)小强对数学很有兴趣,常钻研教材内容,在数学测验中取得好成绩;。
(4)在电话上随机拨一串数字,刚好打通了好朋友的电话;。
(5)互为倒数的两个有理数符号相同.
24、袋中有4只红球,2只白球,1只黄球,这些球除了颜色以外其余都相同,小明认为袋有三种不同颜色的球,所以从袋中任意摸出一对,摸到红球,白球或黄球的机会是相同的,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25、学校门口经常有小贩搞摸奖活动,某小贩在一只黑色的口袋里装有只有颜色不同的50只小球,其中红球1只,黄球2只,绿球10只,其余为白球,搅拌均匀后,每2元摸1个球,奖品的情况标注在球上,如图4.
(1)如果花2元摸1个球,那么摸到白球的成功率是多少?
(2)如果花4元同时摸2个球,那么获得10奖品的成功率是多少?
26、如图5所示,转盘被分成六个扇形,并在上面依次写上数字1、2、3、4、5、6.
(1)若自由转动转盘,当停止转动时,指针指向奇数区的成功率是多少?
(2)请你用这个转盘设计一个游戏,当自由转动的转盘停止后,指针指向的区域的成功率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必然2.可能3.可能4.红5.6.7.不公平,有利于乙8.甲。
9.不可能10.必然。
二、选择题。
11.d12.d13.d14.a15.b16.d17.c18.d19.a20.a。
三、解答题。
21.(1)必然;(2)不太可能;(3)很有可能;(4)不太可能;(5)必然。
22.(1)不,绿;(2)是;(3)是;(4)不,黄。
23.红,蓝。
24.不对,各种颜色球的数目不一样,其成功率也不一样。
25.(1)(2)。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一
要上好一节计算课并不容易。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竖式的书写等,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在教学本节课前,进行个别调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不会,会写的也写错。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42÷2”时,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
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较熟悉了。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自己学习计算方法,通过交流、讨论明白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上不够商1就商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个过程可以省略。力图继续渗透可以利用旧知学新知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二
《纺织材料》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的第三课,根据本册书的总体要求、单元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将本课的目标定位为:科学知识:初步了解一些常见的纺织材料:棉、丝、羊毛、尼龙的主要特点和来源,并能大致根据来源的不同将它们划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科学探究:能综合使用多种感官以及放大镜等简单工具对常见纺织材料的结实水准、吸水性实行简单探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和人类的需求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总观整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比较好,本课导入部分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纺织材料的来源,纺织材料的出现也标志着人类的进步。快速出示课题,围绕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孩子天生对我们的世界,对各种物质充满了好奇,爱问问题也是他们的天性,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更有想去探究的*和兴趣。所以,我采用了‘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的方式直接开课,大家看到,在课堂上,仅用了两分钟的时间就简单明了的出示了今天这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活动,在思考中持续探究。通过这个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围绕主体提出较多、较有意义的问题的水平,又让他们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探究内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纺织材料的理解,再看影片验证。让学生体验了先猜测再验证的过程,同时,也可让猜测准确的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课堂中学生们的表情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到,在猜测时,孩子们的脸上充满了疑惑,不过当影片放完,当绝大部分学生知道自己猜对了之后,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让学生利用自己想用的感觉器官观察不同纺织材料的特点。不同的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所以,我没有要求他们按顺序从眼到手一一对纺织材料实行观察,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个孩子都使用到所有的感官,时间不够。所以我让学生先站起来说说自己想用哪一个感官观察纺织材料,想观察它的什么?教师对他们的语言描述和观察方法加以引导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观察方式,这样,在用时不长的观察之后,学生汇报出来的信息却显得比较丰富,在全班达到了资源共享。让学生想想:老师提供的简单工具研究纺织材料有什么特点。任何工具的用途都不是的,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先向学生出示各种工具,让他们想想这些简单工具能够研究纺织材料的什么特点。我们也看到,在老师没有介绍的情况下,学生基本能说出这些工具的作用,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利用工具展开探究活动的方法,不是远比教师直接给他介绍的要来得自然、轻松,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吗?通过这个环节,能够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方法不是教师强行给予的,而是学生自己利用教师提供的工具自己设计的.。当然,因为学生还小,所以在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还是要即时的给予归纳总结,并演示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方法、现象的表述等实行引导、校正和规范。真正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实行探究,而不是完全的教师讲解。
三年级是学生接触《科学》的起始年级,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所以,本课实验三是教师演示实验,以示范性、‘扶一把’的方式教孩子探究。本单元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内容的开始,与前几个单元没有必然联系,是孩子们理解材料的起点,所以,教学环节设计的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在利用简单工具探究不同纺织材料的特点时,我将每一个实验步骤都实行了详细的演示,并用幻灯一一出示了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注意事项,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的展开显得井然有序。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用文字实行表述等方面还不成熟,所以,活动报告单我也实行了简单处理,让学生明确对比内容,简化实验难度,提升了课堂的时效性。上课班的学生很‘乖’,特别是在这种上公开课的时候,怕说错话,所以都不敢举手发言。介于以上原因,结合该年段学生心理特点和本课具体内容,我打算用以下方式实行评价:以教师在现场的观察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为主,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实行语言上的鼓励,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鼓励星星。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又能够让他们在课后研究纺织材料,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的延伸。教学中,对课件的合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活动的一个辅助工具,合理地使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打破教学时空限制的作用。在本课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内容:一、播放棉布、丝绸、羊毛的大致来源和生产过程,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辅助探究活动,有效的突破了本课重点。二、出示实验表格:对表格实行细致的填写方法介绍之后,再让他们边实验边记录,使得整个探究过程显得井然有序。三、出示探究活动的实验要求,把它放在投影下,学生一边看教师一边讲,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让他们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随时提醒小组成员按要求有序实行实验。
本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本课的设计中,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行设计教学内容,特别是在选择材料部分,棉布和尼龙的结实水准对比不明显,用棉线比较时,现象较为明显,但是个别孩子的感知的不同,此部分还是有些差异性的。今后能够选择和学生生活贴近的材料实行,比如现场取某种衣物的布料实行对比,学生会更有兴趣,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使用到生活中。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将课堂再设计的开放些,更大幅度的体现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在课堂中留白,充分准备多种实验材料,尽可能让学生自主的选择研究内容和材料,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小学科学教案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验打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小学科学教案三:动物怎样过冬。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四
教学内容: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和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2、经历观察、操作、思考过程,体验旋转和平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认识周围世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
2、感受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从而增强与人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和平移现象。
教具准备:风车、钮扣、细绳。
学具准备:风车等学生熟悉并能旋转的物体。
教学过程:
1、同学们喜欢游乐园吗?那我们一起去逛逛吧。游乐园门前的玩具知道小朋友要来,都欢快地动了起来,它们是怎么动的呢,请同学们边看边用手比比吧。(课件依次出示:风扇、铁链、齿轮、火箭、升降机、足球,师说,生比划。)。
2、分类:
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相同吗?那么,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怎样分类呢?(引导分类)为什么这么分?(引导初步感知转动和移动)。
3、引入课题:
刚才,同学们说风扇、齿轮、足球都在(转动),(板书:转动)象这样的转动我们把它叫做旋转。(板书:旋转)铁链、火箭、升降机都在(移动),(板书:移动)我这样的移动我们把它叫做平移。(板书:平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板书完善课题:和现象)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学生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旋转与移。
1、教学例1。
(2)操作:图中这两个小朋友在玩(风车),老师手上也有风车,老师一吹,风车就会转动,这就是旋转现象。(师边说边演示)风车是怎么旋转的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桌盒里的风车,自己让风车旋转起来。(生操作,师板书:操作)现在,谁能告诉大家风车是怎么旋转的?(生答,师适时板书:围绕一点)。
(3)思考:是不是园中这些物体旋转时,都会围绕一点转动呢?读了介绍,我们知道开关水龙头也是旋转现象,那么水龙头旋转时也会围绕一点转动吗?(生答)围绕哪一点呢?(生答,师课件指示)。
介绍中还说什么在旋转?汽车方向盘也围绕一点在转动吗?这一点在哪儿呢?生答,师课件指示)。
(4)发现:通过刚才的操作和思考,(板书:思考)同学们发现什么样转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板书:发现)同意的请举手。好,我们知道了:物体围绕点转动的现象就是旋转现象。
(师开关教室门)同学们,开关教室门这也是旋转现象,请同学们观察,门在围绕怎么转动?(师引导认识:物体围绕一条线转动也是旋转现象。板书:或一条线)。
(5)练习:
练习十一第1题: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题目)师说现象名称,同学齐答)。
2、回顾总结学法。(师边引导边指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例1的。我们先是对风车的旋转进行了操作,接着就找这些物体旋转时的共同点,这是在思考,通过操作和思考(板书:箭头),我们就发现了物体旋转时在围绕一个点或一条线转动。
3、小组合作学习例2。
(2)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例2,在活动前请同学们自由读活动提示。(课件出示活动提示:
操作:每人在小组内操作平移现象,并在书上用箭头表示出物件平移的方向。
思考:物体平移时的路线都是怎么样的?
发现:这些物体平移时都在怎样地移动。)。
(3)小组学习:都读懂了吧,现在请小组长组织学习,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学得认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3页,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生小组探究、学习,师巡视辅导)。
(4)汇报:现在,谁愿意来操作给大家看看呢?(请三名分别来演示滑竿、滑滑梯、推积木)。
通过刚才操作和思考,你们组有什么发现?(师根据回答,适时板书:直直地)。
(5)小结(指板书):现在,我们知道物体平移时都是在(直直地)移动。
(6)练习:
a、练习十一第2题:同学们,能判断平移现象了吗?下面老师说一个现象,请一组同学来开火车吧,其他同学可要当好评委哟。(一组依次判断,其他同学再说答案是否正确)。
b、强调特点:师用黑板刷做平移和不平移运动,生判断。
强调:平移的路线是直直的。
好,睁开你明亮的双眼吧,我们用手来比一比物体是怎样旋转和平移的。认真听老师指挥:请大家伸出手指,旋转,反方向旋转。接下来,张开手掌,从左向右平移,从下向上平移,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平移。(师说,生做)。
(2)感知区别:现在,请大家想想,物体在旋转和平移时的路线相同吗?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强化认识:物体在旋转时的路线是弯弯的,而平移的路线是直直的。)。
5、课堂活动:
(2)全班活动:其他同学想不想做旋转和平移运动?那好,请拿好你的数学书。(师带领同学用书做旋转和平移运动。)。
(3)同桌活动:一人用熟悉的物体做旋转和平移运动,一人判断、评价;然后交换进行。(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1、说一说: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旋转和平移现象?(多请几个学生回答)其实,生活中旋转和平移现象很多,这表明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哦。
2、做一做:练习十一第3题。
a、教学方式:引导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再以开火车的方式反馈。
b、反馈要求:说出各属于什么现象,画上什么图形。
c、强化内容:选两三个现象说出判断理由。
3、用一用:
同学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吗?那我们就去帮帮叶阿姨吧!请齐读题目(课件出示:游乐园的叶阿姨家有一个房间已经放了许多的东西,怎么为这个拥挤的小房间设计门窗呢?)。
自由选择完成方式:自己独立思考、与同学合作都行。
反馈:你怎么设计,运用了我们刚才学过的什么知识?
老师还想让同学们猜一猜:楼房会搬家吗(生思考,举手反馈)。
下面请看上海音乐厅的成功平移(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知道楼房会搬家吗?
板书设计:
旋转现象: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条线)转动。
平移现象:物体直直地移动。
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材中给我们展示“游乐场”情境,但农村孩子来说并没有到过游乐园亲身体验过,对有些玩具压根就不知道,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风扇、铁链、齿轮、火箭、升降机、足球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区别平移旋转,学生碰到困难,如观察“游乐场”,当孩子们觉得跷跷板、秋千的运动是什么时学生有较大分歧,及时的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三、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一看:引导观察,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具盒创造平移运动,然后同学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三辩:观看“游乐场”各种器材的运动方式,四找: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四、注重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著名的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在上述的教学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了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如: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毕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师有时还是忽略了个别学生,没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还缺乏指导。在学生活动时,教师应该多走到学生中间去,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做出及时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没能调动全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五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25.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日食、月食。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射击瞄准、小孔成像。
26.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7.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
28.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像的是虚像。
29.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另: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30.光的色散: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3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3.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作用是热作用——红外线烤箱、电视遥控
(2)紫外线: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验钞、杀菌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六
要上好一节计算课并不容易。在本节课中,有许多新的知识点,商的定位、两次试商、竖式的书写等,学生对算法的掌握、算理的理解有困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很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
在教学本节课前,进行个别调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练,笔算大多数学生不会,会写的也写错。因此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探究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顺序为线索,以达到自主理解算理为核心。如:教学“42÷2”时,利用学生熟练的口算经验学习笔算,将口算方法、笔算的算理理解与算法的掌握紧密结合,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并借助这两种方法自行探究笔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计算含义,从而掌握新的知识。
观察平时的计算教学发现:有些学生机械模仿,有些学生会做不会说,言行不一致。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虽然看不出笔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继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七
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措施: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好动爱玩是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我们只有尊重这种发展规律,才能真正促进发展。因此,在活动安排上、教法与学法设计上采取了猜谜导入、玩中思考、大胆猜测、动手实践等方式,寻求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让学生喜欢探究,主动学习。即从孩子的特点出发,仅仅围绕孩子的特点设计、展开、推进,学生能在玩不倒翁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初步体验“解暗箱”探究活动的过程;能够运用“打开不倒翁”的方法研究不倒翁的秘密;初步体验到“解暗箱”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教学环节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基础之上,能让学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二、尊重学生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合理探究。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对于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认识事物的`层面上需要老师的正确、有效的引导。本节课在探究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一环节,就考虑到学生这一认知水平,采取了探究问题的基本程序,即引导学生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研究问题、验证结论、最后得出结论。学生有了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式,为今后的探究提供了方法。
三、探究为主,促进发展。
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学生们在探究中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很自然地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这些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一定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不断追求的课堂目标。
通过教学,我感觉到教师必须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得以发展。例如,在教学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时,为学生提供的不倒翁很多是不容易拆卸的,学生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影响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果提供一些容易拆卸的不倒翁,并多考虑几种情况,提供丰富的不倒翁材料供学生反复验证,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教学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今后需要注意改进。另外,对于教学时间把握的也不是很好。需要根据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优质不文明现象三年级大全(18篇)篇十八
《条形统计图》是西师版实验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了用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重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根据统计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分析,体会条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其优越性,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系统学习统计知识作准备。
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喜欢探究一些新的东西,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方法与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认识条形统计图、确定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2、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准确找出统计数据在纵轴上的刻度位置。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
说学法。
根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学法指导重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知。
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之一。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上课开始,我以四年级兴趣小组人数统计表和统计图作比较,引导学生知道哪种更直观、形象。随后出示三张统计图,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各领域用途非常广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尝试学习,探究新知。
教学的主要阶段,是制作条形统计图。在这一教学环节,有两个教学重难点:第一个是要解决如何确定纵轴每一格所表示的单位数量,即由一格表示1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第二个是要准确找出统计数据在纵轴上的刻度位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让学生尝试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去体验带来的困难,引导学生经历为什么要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情况,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在实践中领会,在操作中感悟到应怎样来确定纵轴每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合适,体会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
教学例2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外,侧重更大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优势显而易见。让学生经历如何处理“7500kg”这个数据。
大家来找茬这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加强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了解之后不要犯相同的错误。让学生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一格究竟表示多少个单位才合适,画出来才美观,便于操作,看起来更直观。
课堂练习一,我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发现,一是观察纵轴,明确1格代表多少万吨棉花;二是观察横轴上直条间的年数,把握棉花产量的变化情况;三是设计一个开放的问题,从统计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三)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四)布置作业。
准备了一道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统计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让学生有兴趣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