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

时间:2025-01-04 作者:薇儿

范本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提高我们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水平。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写作的逻辑和结构,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一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认为提高设计性实验开设的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指出设计性实验开设中要注意理论与实验的衔接、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衔接、课堂与课外的衔接,并不断完善适合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今后才能顺利地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研发。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十分重视相关课程的建设,搞好实验教学改革。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作为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应用性非常强,设计性实验开设质量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工作至关重要。

一、教学现状。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验教学方面大都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实验模式上,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差距。很多学生反映,课程学习下来理论基本掌握了,验证性实验也能顺利完成,但要真正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时,却无从入手。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

1.教学模式方面的原因。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注重于理论的完整性和知识结构的完备性。理论上从单片机的结构讲起,然后讲汇编指令和c语言编程,再讲硬件接口及相关的程序编写,最后讲一两个实例,课时也就差不多用完了,再想讲其他东西就没有时间了。实验也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认识单片机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指令,所开出的实验就占了大部分实验课时,最后只能做几个综合性实验或做一个简单的设计,这样就结束了整个课程的学习。

2.教师方面的原因。自从高校扩招以后,学生的数量剧增,而教师并没有同比例增长,教师承担的课时量太大,教学压力过重。具体到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类专业性和实验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存在着精力投入不够的问题。如果要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以设计性实验为主的话,教师就要投入非常多的精力。

3.评价体系方面的原因。就评价体系而言,目前通行的仍然是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一般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成绩、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来得到学生课程的最后得分。对有些课程来说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但对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就会存在这些问题:学生成绩不低,但一旦面临实际问题时,无从入手,没有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解决对策。

为提高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提高设计性实验开设的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从以下几点来改革:

1.教学模式。提出和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实验开设要特别注重开出的设计性实验质量。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在理论教学中,单片机的结构和基本指令讲解要精,应通过实例来将相关的知识串起来,力求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达到以较少的理论课时就让学生真正掌握单片机的结构和指令的目的。在实验方面,则采用以开设设计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方法,并提高实验课的课时数。适量开设验证性实验,在课堂内只做1~2个,而将大部分实验内容放在课堂外,由学生通过开放实验室单独完成。增加较多的设计性实验,供学生选做,在教师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在课外准备,课内完成,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

2.教师自身的定位。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做项目的能力,并保证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教师要注重平时积累,一方面,要自己动手,精心制作好几个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提出选题,指导学生去做,将完成后的作品及文档全部存档。只要通过2~3年的积累,就可以形成难度、层次区分较为合理的项目选题库和作品库,既为后续班级的教学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对后续学生的实验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又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减轻了负担。要做好这些,就要求教师充分明确自身职责,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教学中。

3.评价体系。作为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基本是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如果只是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而没有实战能力,分数再高都不能算是学好。作为对学生的评价,笔者认为一定确立以实践能力为主体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做的项目难易程度、项目完成的效果等验收情况来给出合适的评价。

三、设计性实验开设与评价体系建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想搞好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就要以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为重点来进行整体设计。笔者认为需要特别注意抓好以下四个衔接:

1.理论与实验的衔接。理论教学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其开设方式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设计出一种项目教学或称为专题讲授的形式来进行。首先,要讲透基础部分,笔者认为可以分成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单片机的指令系统、程序编写的基本思想、硬件接口构建等四个专题进行。其次,要针对课程特点,做好五个简单项目,如外部中断的使用、定时器中断的使用、并口的扩展、串口通信、ad和da转换。最后,要对相关知识点全面整合,综合演练,实战2~3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项目,进行原理图分析、算法设计和程序分析,并制作出作品进行演示。按这种思路设计,理论教学大致课时数为36~48个课时,实验课时数为24~36个课时。

据此分析,实验教学则应充分重视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每讲完一个项目,就要依托该项目开设一个设计性实验,每个实验3~5个课时。通过简单的5个项目和较复杂的2~3个项目的训练后,学生能掌握单片机开发和设计与实物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当积累了2~3年后,有了很多已成功的项目可参照时,不同的学生就可以选做不同的设计性项目。在进行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设计时,则应要求学生在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将多个部分综合在一起设计制作一个更复杂、具有较完备功能的实际系统。这是一个由理论出发,通过基础实验、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复杂的设计性实验,最后完成复杂的课程设计过程,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实现了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此过程中,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基本覆盖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基本设计思路,综合应用基本设计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

2.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衔接。验证性实验是指为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所设置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验证性实验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现在的实验教学中也还有一定的作用,可为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现在的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在相应的实验箱上完成,通过开设1~2个验证性实验可让学生了解单片机的基本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所以在开设设计性实验前开设验证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一些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可在实验箱上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改造而成,特别是对于开始的简单的设计性实验更是如此。比如一些验证性实验,所有的电路硬件在实验箱中是现成的,同时给出相应的实验程序范例,学生就可以在实验箱上进行验证,对所做实验的功能进行分析。教师只需要在理论教学时将程序流程图和涉及的算法讲述清楚,最后要求学生去编写程序,然后再进行功能验证即可。采用这么一种由验证性实验作为基础并进行改造的方法对于以基本原理的掌握为目标的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验证性实验到设计性实验的自然衔接。

3.课堂与课外的衔接。设计性实验开设要做好课堂与课外的衔接。因为设计性实验是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所有的实验方案不可能仅在几个课时的实验课上完成,主要工作要在课外完成。一方面,实验方案的制订、原理图的设计、实物的制作等主要在课外完成,实验课中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试和测试。另一方面,设计性实验很难一次性成功,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反复修正才行,这些必须在课外完成。要使设计性实验真正达到较好的效果,除了在理论教学中要注重和实验教学衔接外,课外的衔接尤其重要,要做好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在课外能够较方便地利用实验室的资源,也应鼓励学生采购一些比较简单的单片机开发工具,如简易开发版、烧录器等。

4.评价标准的再定位与评价体系建立的思路。验证性实验往往只涉及一门课程的一个章节或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使所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基本动手能力。设计性实验突出它的自主设计性,可以是单一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多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给出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所以设计性实验带有试探性、研究性,在时间上也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由于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开设的目标不同,所以最终的考核方式也不同。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直接根据学生所做的实验报告评判其实验成绩。传统的做法是百分制。一般每个实验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实验预习(20分)、实验操作(40分)、实验报告(40分)。使用传统的百分制,可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但设计性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数量不同,综合运用的效果不同,设计方案是否得当,步骤是否简易可行,实验的成本、效率是否令人满意等等,都不能一概而论,因此需要结合各方面进行综合的评定。设计性实验的考核要贯穿这样一个原则:淡化结果,注重过程。对于设计性实验我们更重视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表现,而测定结果只作为考核的次要因素。学生在设计方案中是否有独到新颖的想法,整个实验思路逻辑是否清楚,实验过程是细节严密还是顾此失彼,结果是否可信等都是评定设计实验成绩的重要因素。考核中要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敢于挑战、主动学习、大胆创新的精神,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全面提高。

因此,设计性实验不宜采用传统的百分制,笔者认为,宜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档次来进行评定。首先明确“优”和“及格”的标准,在“优”的标准下,适当下降一点作为“良”的标准,“及格”标准高一点作为“中”,达不到“及格”标准的就判定为“不及格”。比如,每一个项目都设定多个指标,完全达到指标并有所创新的评为“优”;完全达到指标而无创新的可评为“良”;实现主要指标可评为“中”;实现部分指标,能体现设计者掌握了基本相关基础知识则可评为“及格”;没有实现任何指标,或没有做的评定为“不及格”。这样就应在设定实验指标上着手,针对具体的实验进行不同的设定,才能比较准确地定性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这一点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四、结语。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至关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必须更加重视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设计性实验开设的质量,做好理论与实验的衔接,验证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的衔接,课堂与课外的衔接,完善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何深知,崔纯莹,段薇,等.在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6).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二

在幼儿园大班,合作游戏是重要的活动,教师应认真分析大班开展合作游戏的现状,探索合作游戏的指导策略,使合作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的能力逐渐增强。同伴关系的确立使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开始有了合作。合作游戏已成为幼儿园大班幼儿最为重要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合作游戏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逐渐产生合作倾向,合作水平有了较为显着的提高。合作游戏的开展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老师、家长的影响,合作游戏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幼儿缺乏合作意识。

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一些幼儿像温室里的小花,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幼儿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困难,这使他们变得不愿与他人分享,霸道、任性等。对一部分家庭来讲,当孩子犯错误时,即使父母不能原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原谅,这会使孩子更理直气壮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这种隔代教育会使幼儿缺乏交往沟通的能力,不会与人合作分享,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自己主动解决问题,而是依赖大人的帮助。

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较为缺乏合作意识,同伴与同伴之间不会相互沟通,在做某项团体活动时也不会进行分工。在合作游戏中,当出现矛盾或发生争执时,他们不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幼儿会通过告诉老师寻求帮助,有的则会通过直接攻击的方式企图解决问题,而且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也不会想到去帮助。一般来说,同伴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大家会主动合作完成活动,但也会出现不合作现象。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大部分的幼儿之间就会出现矛盾,他们认为只要是我得到的就是我的,谁都别想拿走,即使拿走,也要想办法抢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没有沟通,没有合作,有的只是争吵和哭闹,从而导致合作的终止。

对幼儿来讲,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两者对幼儿的教育如果不一致,就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对于同伴之间的相处方式,教师总是教导幼儿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合作游戏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之间闹矛盾的情况,对于这些矛盾,家庭与幼儿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应教导他们相互沟通,友好相处,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处理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处理方式一定要一致,如果处理的方式有差异,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

3.教师忽视个别指导。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合作游戏中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显得尤为突出,教师若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的幼儿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无法掌握与人合作的技能,从而导致他们对于与人合作交往产生抵触心理。

合作游戏是一种团体活动,教师应引导每名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有些幼儿的性格较为外向,他们对于这样的活动会显得很积极;而有些幼儿的性格较为内向,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喜欢参与,因为缺乏与老师及同伴的沟通,使他们不知道应如何融入到集体中,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在合作游戏的开展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通过观察,帮助每名幼儿找到融入集体与同伴合作的方法,使每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将幼儿统一归为一类,那样会导致一些幼儿对与他人合作和交往更加胆怯。

合作能力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幼儿时期是培养合作能力最主要的启蒙时期,大班是合作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于幼儿来讲,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日生活中,在游戏活动中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分工合作,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在学习中,同伴之间合作沟通,共同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在生活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对于游戏进行得是否顺利和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有收获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幼儿合作游戏的指导既指在幼儿园对幼儿合作游戏活动的指导,也指对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所以合作游戏的指导策略包括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和教师指导策略两个方面。

(1)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

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家庭和幼儿园,只有当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指导目标一致时,幼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三岁以前,幼儿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模仿父母来学习成长。家长的言行以及家长对于事物的处理方式等被孩子模仿。到了三岁以后,孩子进入幼儿园,要按照幼儿园的规则和要求生活,这时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成长方面目标不一致,幼儿就会无所适从。所以,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争取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比较重视。大部分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表现好,学到很多东西,受到老师的喜爱。一些较为重视孩子发展的家长会经常与教师沟通,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那些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早晨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晚上将孩子接走,不与老师沟通。教师与家长在没有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会不同,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更好的融入到合作游戏中,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可以制作家园联系手册,每周将幼儿出现的问题写在手册中并发给家长,要求家长及时进行反馈;也可为家长制定家园观察手册,请家长配合,将孩子一周在家中生活以及游戏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每周交给教师一次进行分析;将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家庭延伸活动,教师指定主题,由家长进行监督,目的是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需要帮助幼儿改正的问题。

大部分幼儿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困难,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愿与他人合作的心理,这会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更多的挫折和阻碍。对幼儿来说,并不是只有在幼儿园中与同伴或老师的交往才能培养合作能力,家庭对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让家长有与幼儿合作的意识,教师在家长会中应该向家长渗透合作能力对幼儿的重要性,告诫家长不要过度溺爱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强,学会沟通,学会与人合作,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第二,让家长掌握与幼儿合作的方法。幼儿很多时候在完成某项活动时需要大人的帮助,这里的帮助并不是指家长代替孩子把其未完成的事情做完,而是对孩子加以引导,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活动,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完成活动,从中还可以使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教师还要指导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特点,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

2.教师指导策略。

(1)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喜欢学习和模仿教师,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或每一句话,都可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所以,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能对幼儿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协调自身群体的人际关系,为幼儿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第二,教师的榜样示范也体现在与幼儿的合作过程中,在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时,教师应指导幼儿如何沟通,教师应参与合作游戏,并正确运用合作技能,当好示范。

(2)将幼儿教育环境与合作相结合。

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人的情绪,良好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开展合作游戏的首要前提是使幼儿能够对游戏感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在为幼儿创设良好合作环境时,教师应做到三点:第一,应为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机会。在合作游戏开展时能够很好地与同伴合作的幼儿,能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既加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又激发了幼儿对合作游戏的兴趣和热情。第二,应为幼儿创设和睦、温馨、信任、尊重及公平的合作环境。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教师的鼓励,能使幼儿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这样和谐友好的合作氛围会使幼儿产生更强的交往能力,乐于与同伴相助,与同伴沟通,与同伴合作。第三,应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为幼儿准备适合培养同伴之间合作关系的玩具,比如橡皮泥、积木、拼图等。幼儿通过玩玩具,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他人分享、沟通和合作。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选择充足的游戏场地,引导幼儿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3)借助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交往能力的意义对幼儿来讲过于深奥,如何让幼儿理解合作能力的意义,让幼儿喜欢与人合作交往,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考虑幼儿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童话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拔萝卜》是大家熟悉的的童话故事:老爷爷在拔萝卜时自己无法将萝卜拔起,叫来了老婆婆,但还是拔不动,最后又来了好多小动物一起帮忙,大家团结合作,最后终于将萝卜拔起。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共同配合,将故事内容表演给幼儿看,能使幼儿更加直观的掌握合作技巧,感受合作的快乐,理解合作的意义,使幼儿对合作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为今后开展合作游戏奠定基础。

(4)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策略。

幼儿在某项新能力形成的时期,如果不能掌握好,就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或厌烦心理,会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而不想再继续进行。在这时,教师给与适时的鼓励,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教师通过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对幼儿的引导,适时给幼儿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幼儿更多地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通过合作游戏的开展,能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的水平。教师鼓励的评价,能使幼儿增强自信,受到鼓舞,从而在今后能够更加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通过幼儿合作意识的加强,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合作能力及体验,使幼儿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进行合作。

(5)将合作游戏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之中。

只是定期开展合作游戏,不利于幼儿培养合作能力。合作游戏应渗透到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之中,让幼儿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培养和巩固合作能力。生活、学习和游戏中都应渗透合作,从而在一日生活常规中掌握更多的合作方法。应努力改变小组合作模式,不要让幼儿局限在小组或小范围内合作。加强班级之间同伴的相互合作,加强同伴与同伴之间的联系,从点滴入手,培养同伴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通过对合作游戏的渗透,能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解决问题,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同伴间进行分工合作。

(6)引导幼儿充分享受合作的快乐。

同伴之间的交往使幼儿掌握了合作能力,教师适时的引导会使幼儿产生继续合作的意愿,通过同伴之间合作的过程,能使幼儿再次感受合作成功带来的快乐。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对幼儿共同合作产生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幼儿感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心情。第二,在幼儿进行合作游戏之后,请幼儿自己讲述合作过程,讲述自己是如何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师在幼儿讲述之后及时给予表扬,充分发挥表扬与评价对于幼儿的鼓励和促进作用。也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对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及指导,引导幼儿都参与到游戏中,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喜欢与同伴交往合作。第三,当幼儿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防止幼儿产生消极的合作情绪,鼓励他们寻找到适合大家共同完成活动的方式,从而完成合作任务。

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幼儿来讲,语言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都会使他们产生交往与合作的需要,而开展合作游戏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树俊.巧妙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三

摘要:新课改的出现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园教育改革也因此而不断推进。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课程观念陈旧,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前瞻性差等。这对幼儿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此,本研究针对目前幼儿园教改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能为加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基础教育课程开始不断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上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等都有着较大的改变,强烈地冲击着目前的教育体系。因此,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的结构上,还是内容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性要求。这意味着,与此相关的学前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必须不断随着社会需求而调整,才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师范生在大学所接受到的教师教育与实际的社会需求有着极大的差距,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培养理论仍然是最初引进的凯洛夫教育理论,注重于理论实质,要求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而这种教学模式已严重束缚到了学生的发展,也严重制约到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改革缓慢,课程观念陈旧。

虽然自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已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并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了新课改革的宗旨,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是以不断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的形式来达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目的。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还没有较大的进展,这也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明显滞后于幼儿园教改的重要原因。

1.2教育理论课脱离教育实践课程。

在针对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中显示,教育专业课学分最高只占了6.4%。其中教育理论课仅为5%~6%,而教育实践课则为3%~4%,这种比例的设置远远达不到实际的需求。目前,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重视必修学科、单科性学、传统学科而忽视了选修课、综合性学科、新型学科的发展;二是课程设置的领域比较狭窄,课程设置的目标主要集中在3至7岁儿童的教育中,对于其他的年龄段的托幼教育或者是残障儿童的保育教育则没有完整的体系;三是艺术类课程少,目前,高校招生录取中对幼师生的招录主要参考的是高考文化课成绩,对于艺术技能的考虑几乎没有。这种招生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而课程的内容也与幼儿园的教育联系不密切,导致幼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体验,影响力其投身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导致幼师生毕业后融入工作的时间长,影响了高等院校的声誉,制约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2.1设置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要突出的是其专业特点。因此,课程在设置过程中既需要符合新课标的标准,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与实践应用课的课时,也要针对社会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实际需求而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理论课程。例如在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除了基础的理论课程外,还可针对幼儿的生理特征开设基本的素描、色彩技巧训练课程,或者开设简笔画,儿童画,卡通漫画等实践课程。而在手工课中,为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可增加折纸、陶艺、布艺等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让课程能够与艺术连接,与生活相接。因此,对于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培养幼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容则需要尽可能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到实际的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2基本内容。

以美术课程为例,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而四个模块的设置标准则是根据课程开展的先后顺序逐步深入而划分的,主要包括基础造型能力、美术应用提高课、手工制作课、专业选修课。一般情况下,开设手工课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简笔画基础才能有效达到课程的开展效果,因此,开设手工课之前则应该开设简笔画等绘画基础造型教学。而专业应用模块则包括了以儿童画,简笔画为主的各种类型的绘画课程,手工课则是包括了以纸工、泥工、环境创设等课程为主的操作课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模块的课程外,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电脑设计、音乐、舞蹈、科学等课程,将课程的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有效提高。

2.3现代教学模式的运用。

在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主要的现代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中,多媒体教学同样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例如以flash动画的形式制作小动画,能让学龄前儿童根据动漫的形式学唱儿歌,学讲故事等。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有效跟上时代发展的前沿,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育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人甚至提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这意味着,对于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还需要不断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为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1]纪瑞祥.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j].科技信息,2012(05):247+228.

[2]叶平枝,余燕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实施效果研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背景下的实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08):8-12.

[3]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四

[摘要]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是幼儿生活经历的一部分,幼儿园课程设计理念应遵循儿童期的天性。在儿童生活的时间上.幼儿园应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在儿童生活的空间上,要扩展儿童自由活动的环境。其实质是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尊重儿童“自我”,使幼儿园课程彰显儿童生活的意义。给儿童真实的感受。

幼儿园课程属于幼儿,是幼儿生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幼儿园课程该如何设计?杜威曾提到,“为了儿童”的课程应是儿童“生动的和个人亲身的体验”。儿童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东西,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手和脚来探索世界,借以获得理解性的知识。所以,幼儿园课程设计应遵循童性,以彰显儿童生活意义和生命的生存过程,使儿童生活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有着对自己、对自然和对社会的理解与追求。

遵循童性的幼儿园课程设计首先要认清童年期的儿童在心理、教育、身体等诸方面表现出的独特需要,如果“忽视童年自身的价值,剥夺儿童享受童年的乐趣,就是剥夺儿童的生命权,就是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对自然规律的践踏”。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的创办者马拉古兹(lmalaguzzi)说:“大自然下令,人类的幼仔期在所有动物中应当持续最久的时间。这种幼态持续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好奇心、玩性和灵活性等童性特征的保持,是人类行为延续的幼稚特征。事实上,大部分儿童是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他们自己的最佳时间内学会那些童年期的常规任务的。他们获得惊人的知识、语言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储备,这通常并不需要成人专家或学院式教育的帮助。”因此,课程设计应符合童年期“现时”的存在方式。

时间作为儿童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维度构成了儿童生活景象。时间可分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钟表时间属于客观时间。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作息时间分配是儿童客观时间的表现,是儿童生活规律及习惯的表现。主观时间是儿童对时间的感知状态,是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时间体验。幼儿园课程设计遵循童陛的“现时”状态,就是要使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客观时间的分配与主观时间的体验达到和谐统一。

幼儿园课程设计在时间上遵循童性的微观之维是利用日常活动中的转换时间与休息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多些游戏时间。从儿童角度看,儿童的时间体验是不同的。儿童玩玩具高兴时会忘记吃饭喝水,经常需要成人的提醒;在户外玩滑梯时经常需要教师催促才肯回活动室……但从时间角度看,天性自由自在的儿童原本就很少受到时间的约束,对感兴趣的活动往往不能产生像成人那样的时间观念。幼儿园课程设计时应该关注儿童的“现时”生活,把握儿童生活的时间节奏,决定什么时间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事。儿童自身对时间的体验可以从“吃饭”这个话题说起。

儿童:“吃饭是不许说话的时间。”

观察者:“为什么?”

儿童:“老师不让呗!”

观察者:“能说话是什么时候?”

儿童:“早晨玩玩具的时候。”

观察者:“吃饭是吃东西的时间,老师是想让你们好好吃饭,对吗?”

儿童:“……就是不许说话的时间!”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对于吃饭不许说话的事情感到不满,这种用餐时间的体验并不是愉快的。然而,从社会学和营养学角度看,吃是令人身心愉悦和令人满足的,如果压抑儿童在这段时间默不作声,确实是规则使得儿童生活的生动性和广泛性消失了。

儿童的时间体验中,游戏时间是最快乐的体验。游戏是儿童真实地体验生活幸福的活动,是儿童“现时”的生存方式,幼儿园课程设计在时间上应多给儿童游戏时间,这样才能体现出幼儿园课程的本真特性。从美国托幼中心一日生活环节的时间分配可以看到:

在全天670分钟的观察时间里,美国幼儿园特别注重儿童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晨间与区域发现游戏时间(28%)和户外活动时间(23%)共占了儿童在园时间的一半以上,在这些时间里儿童完全自选所喜爱的运动和游戏,可以说儿童在幼儿园中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达到了和谐统一。这能够使儿童的各方面能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使其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遵循童性的课程设计要考虑儿童生活的空间,这是儿童生存的必需。空间一般是指长、宽、高的三维空间,有物理空间,比如幼儿园的活动室面积、从家到幼儿园之间的距离等;有可感空间,比如儿童在幼儿园中感知活动室、卧室的大小以及儿童在其中是否感到自由,是否以自身的感觉体验着所处的空间。可感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幼儿园课程设计就是为幼儿提供一种非常特殊的空间体验。儿童的空间体验可以通过生活空间的不同特点和侧面来加以理解。儿童感到自由是对幼儿园生活空间感知的最主要特征,因为自由是儿童生命存在的需要。所以幼儿园课程设计必须尊重儿童的生活空间,关注如何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全面发展的环境。

比如,幼儿园课程中以“季节”为主线设计各种活动,活动可以围绕四季轮换及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气候气象、动植物、人的生活状态等设计幼儿园课程。活动名称有“秋天的叶子、秋天的风、冬天的白雪”等。“季节”这个主题就可以为儿童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使他们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在季节的渐次变更过程中陶冶自我。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儿童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感知万物,在冰天雪地上自由地堆雪人、打雪仗等嬉戏追逐的情景。这样的课程才是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本真的教育”,因为儿童是在东奔西跑中、在手舞足蹈中亲历生命、体验生活的本真、享受童年的乐趣的.。儿童对于大自然的那种空间感受,从本质上说具有审美感,儿童“具备了一种既了解又可以化身进入的力量而充满欢乐。同时。它也是对自己创造性力量的感觉(科波,1995)”。

儿童的生活是儿童自身与其环境相互功能性的反应和影响,这种相互性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对他身体及大脑的形成既富有营养又富有成效。因而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应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活动室内牢牢地坐住小椅子,他们在盥洗室、卧室、活动室、户外游戏区、沙土区等场景的变更,会使其可感空间更自由。幼儿园应该为儿童创设有意义的环境,给个体成长广阔的空间。下面是笔者11月在幼儿园观察的一则案例,说明儿童在自由空间中的感受、体验和生活。

案例:奇妙的鞋子。

幼儿每天都遵循着一日常规进行活动,每天中午午睡时把鞋子脱在活动室,由值日生负责放到鞋架上。一天,一个小朋友在做值日生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说:“老师,你看多奇怪,我们都是四岁,可为什么穿的鞋有大的、有小的呢?”没等老师来回答,小朋友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开来,老师在旁边倾听孩子的对话,并适时地加入孩子的交谈。这时老师意识到,幼儿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并且凭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教育价值的主题,于是,这位老师和另一位老师共同决定把“奇妙的鞋子”定为生成课程的主题。

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地开展,老师当天在家长园地上要求家长帮助幼儿了解鞋子的有关问题,以便老师开展一次充分的大讨论。

这个主题是儿童在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是儿童根据自身的兴趣生成的。这其中,老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讨论空间,充分关注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对于动态生成的每一个问题,老师没有逐一详细解答,因为这将影响儿童独立思考的时间。然而,老师却开始考虑:哪些问题可以再引导儿童深人思考?哪些问题涉及面较广,可以让儿童继续研究……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都需要老师具有教育机智,即在活动中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敏锐果断地处理问题,以给予儿童引导和教育。

儿童活动过程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自我塑造与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幼儿园课程应能够确认儿童的主体身份,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使儿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从活动中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确认主体身份实质就是创设一种情境,就是培养儿童独立自主、充满尊严地承担为生存发展而冒险的责任,呈现存在的意义,促使儿童寻求可能生活之路的教育。

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方式是否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否共同创建一种和谐交往的情境,决定着儿童身份的确认。教师和儿童对课程的理解和阐释都是对知识及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和谐交往情境的创建也是课程形成的过程。师幼间的对话是诚恳的,每个儿童对课程的理解和创新都得到尊重和保护,具有普遍意义的课程知识被儿童的独特性所取代。在儿童一日生活中,各种就餐、游戏等环节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映,是儿童全身心投入的生活过程,这些现场情境就是教师要顺应与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目的也在于是否真正利用各种时机,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兴趣,创设出符合幼儿需要的空间。有人说,儿童本质上就喜欢调皮捣蛋。其实这些儿童可能是因为某些需要没有满足,老师必须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分析儿童的天性。儿童的需要是儿童现实生活状况和教育在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映,关注他的需要,并积极加以解决,儿童就会朝好的方向变化。这一过程就要借助师幼的参与和智慧,在实践中采用最适合本地区文化特点的方式变革原有时空。

于是,一个并非老师预先设计的课程就这样自然生成了。“学前课程从根本上说是由一组能满足幼儿需要(幼儿自己意识到的或没有意识到的需要)的经验性材料组成的,”“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机械的、抽象的,她的受教经历、角色模型、价值观、情感表象等形成一个聚合整体,使其产生必然会发生在某一‘现场情境’的教育实践”。课程专家多尔(e.dou)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自然发展’,也不是‘纯粹塑造’的,而是在具体情境脉络的条件下,一种心理内与心理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社会建构。”幼儿园课程设计必须向儿童呈现真实情境,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意义,也最接近儿童的主体身份,最能调动儿童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已获得的认知经验来探讨问题,尤其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才具有针对性与挑战性,儿童对问题的解决也才能显现出它的现实意义和课程上的价值。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五

[摘要]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的德性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有助于建立儿童对教师爱的情感,使教师克服来自人之本性的劣根性,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且具有持久的动力价值与深厚的幸福价值,促使教师持续不断地主动追求专业成长,并在与儿童的纯真相处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加强德性修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实践,而且需要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关注并研究教师德性养成问题。

[关键词]德性;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素养”的理解,教师和社会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出发会有不同的答案。笔者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当幼儿教育界在争论是坚守传统的“技能至上”还是重视所谓“理论底蕴”的时候,有一种素质的养成是千万不能被遮蔽和忽视的,那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德性。这个问题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是对早期教育中教师伦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沉思,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德性对教师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经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其核心构成是教师的善、公正、责任感、职业信念等。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慈母的心肠”与“爱的性情”。在《活教育》中,他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笑嘻嘻地和蔼可亲;说笑有礼,多鼓励;立得笔直,笑得挺直;衣履整洁,面目清楚;态度从容,精神饱满,充满创造力;身体健康,快乐,乐观;富有研究精神,乐业;互助合作,慈爱,负责。这实质就是对幼儿园教师德性的具体要求。

一、德性的教育价值。

“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给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教育留下了可用武之地,面对人之初灵动的生命,幼儿园教师德性的伦理意义十分凸显。

(一)教师的德性是最好的课程。

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学习,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所说的那样:“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幼儿喜爱教师、认同教师的时候,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对知识的态度、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等这些德性要素,甚至其个性、志趣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被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着、吸收着。

同时,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操作学习,教师的动作示范能为儿童提供直观的线索和行为范型,更有助于儿童理解与内化知识,并促使儿童将学到的知识、策略和规则积极、正确地加以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教师的德性是幼儿园最好的课程。

(二)德性有助于建立儿童对教师爱的情感。

皮亚杰曾论证儿童接受规则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儿童接受别人的命令或规则,但这种接受不能是强硬意志的产物,因为仅有对规则的惧怕还不足以迫使儿童接受规则。这就需要满足第二个条件,即命令只有来自让儿童尊敬的人,儿童才会从内部接受规则。由此可见,道德传授甚至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儿童敬畏教育者的情感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儿童对教育者的畏惧也许是天然的,因为成人在各方面比儿童强大,儿童需要成人的爱与保护,然而要唤起儿童对教育者的爱恋,教育者必须爱护、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有独立意志的成人对规则的接受可能更多地出于对规则本身的价值判断,但孩子是稚嫩的,对教师的举动十分敏感、非常在乎。如果教师的态度是亲切的、温和的,孩子自然会体验到“老师喜欢我”的愉悦,从而向教师敞开心扉;如果教师的态度是冷漠的、粗鲁的,‘孩子便会产生“老师讨厌我、不喜欢我”的情绪,并由此受到伤害,也许他的心灵之窗从此就关闭了。

(三)德性有助于克服人的“自然天性”,使教育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喜优厌差是人的自然天性,恃强欺弱更是人的“劣根性”。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高尔基语),但爱别人的孩子,尤其是“丑陋”的孩子,就不是教师仅凭天性能做到的,由此必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德性,才能克服这种不利于普遍施教的天性。儿童总是存在着优和差、强和弱的,教育的本质要求幼儿园教师不能把这种人的“自然天性”带到教育中来。对任何职业来说,与工作人员有关的当事人越是脆弱,对工作人员的德性要求就越高。对幼教职业来说,“脆弱”正是其工作对象生命特性之一,幼儿期是最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也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这使幼儿园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仅不比其他任何教育阶段逊色,反而显得更为重大。它更需要教师对生命怀着热爱、珍惜和敬畏的情感,努力认识、理解和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及其蕴藏的潜力,对生命早期智慧表现出敏感、惊喜和支持;它也更需要教师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儿童生命发展的独特价值,懂得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这都特别需要幼儿园教师能真正形成富有幼教职业特点的教师德性,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四)“去道德化现象”的存在更显教师德性的可贵。

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一旦是多元价值并存,迟早会面临曼德斯所说的“去道德化教育现象”。西方社会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时代,出现“去道德化的教育”是一种必然。当前我国教育界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如一项关于亲子关系的调查发现,在回答“什么事情让你们的爸爸妈妈特别开心?”这一问题时,30个低年级小学生给出了同一答案,那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家庭教育中分数至上和道德缺失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当前幼教界普遍流行“双语教育”“艺术特色”“才艺培训”“神童方案”等时髦字眼,有的幼儿园甚至还有类似中学“重点班”“实验班”的做法,可见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已经完全功利化,有关做人的教育已经被人们遗忘。

然而,精英化的分层教育、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进而也必然会伤害我们这个社会。看看我们周遭的世界,大众文化的平面性、世俗性、浅易性正在消解雅与俗、尊与卑、高与低的界限,同时也影响了儿童对道德、理想、信念等形而上的关怀和追求,以娱乐与调侃为主的文化快餐使文化本身包含的尊严、人格、价值等被完全忽视,带来了英雄主义的悄然引退和道德理想的黯然失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幼儿园教师能以自己的善良、慈爱、自信、热情、合作等优秀品质引导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将必然显得特别可贵。

二、德性的动力价值。

人们关注物质待遇本无可厚非,而且对物质的欲望的确可以为人带来强有力的行为动力,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惟一”的动力,如教师把教学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看作是付出技术、劳动从而得到报酬的交换关系,那么他就只会去关心教学的技术层面,而不会去关心教学的价值层面,斤斤计较于付出与报酬间是否平衡,一旦发觉失衡,就动力锐减;一旦发现别的职业更有利可图,就会表现出职业动摇,或者做出与教师职业道德格格不入的事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教师来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因为带有情绪色彩,所以兴趣要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动力,还需要理性导航。而情感是一种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体验。教师应当培养自己爱事业、爱学生的高级情感,因为只有这种高级情感才会促使教师将专业成长发展为一种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如果有可能,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将之发展为一种信念,因为信念是人们坚信某种道理的正确性、具有一定情感支持并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它能产生持久的动机,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事业发展的更高境界,使作为个体的教师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也不会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这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德性方面加强修养,教师才能获得从事教育事业和自主专业成长的最可靠的恒久的动力。

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还不是很理想,而且幼教工作充满了琐碎的辛劳。在笔者随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工作“较为劳累”;13%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极为劳累”;没有幼儿园教师说从事这个工作“很轻松”的。说到“成就感”,也有一半左右的幼儿园教师感到“缺乏”。再加上现代社会行业间和行业内的竞争很激烈,也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不小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爱心、没有相应的精神情操,幼儿园教师是不可能从幼教工作中获得职业快乐与满足的。此外,德性也有助于推动幼儿园教师在职业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幼儿园教师成长问题上,有一种观念在教育日益民主化、崇尚主体价值的今天需要转变。历来人们认为,教师应该是“红烛”与“人梯”,师德素质好的教师更应该如此,所以好教师的形象总是“殉道者”“苦行僧”和“无我”的。

其实,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的活动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儿童的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作用于自己的活动,即教师的自我修养。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这是对的,但后者的活动也构成一个独立的过程,在教师的自我实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工具价值论”而不是“主体价值论”。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德性方面的提高,从教育效应看具有社会价值,从主体效应看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教师爱儿童,是为了儿童的成长,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因为教师爱的责任和功能的发挥程度会实质性地决定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受尊重程度。教师为人师表,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自我实现。教师事事处处为孩子树立榜样,会为自己拓展出一个无限的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不仅在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而且在不断修养高尚的道德,这会使他比任何其他劳动者更自觉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步伐,紧跟学科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步伐,从而在推动儿童发展的同时,全面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德性之“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境界。

三、德性的幸福价值。

德性可以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幸福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主体的伦理意义只有与其生命意义交相辉映时才是善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与幸福是同一的,最大的幸福也就是最高的善,“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文献中,一般都把教育的本质归结为使人向善的实践。《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早期教育更应该是一种使幼儿向善的教育,因而有德性的幼儿园教师首先是“善”的,他们一般具有这样的特征:对幼教事业特别热爱、特别投入;对孩子由衷欣赏和尊重;对所从事的工作往往具有研究和创新的精神。这正是幼儿园教师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一)投身幼教的事业心可以带给幼儿园教师充实的人生。

人们的幸福感与人生的什么要素关系最密切?20世纪80年代几位哈佛心理学家对数千人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是钱、成功、健康,甚至不是美满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真正幸福的人只有两点是共同的: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这是以存在的完美为指向的幸福,是人自身潜能不断展开、创造力不断发挥、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展开的一种生活的实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幸福的实质。它并非不指向财富,但财富不是唯一的标准。一个人的财富越多,并不能就此推导出其幸福感越强;它也并非不指向健康,健康是一切幸福要素的基础,但健康总有一天要丧失。获得幸福的人当然喜欢精神的宁静和享受,也注重个人意志的自由和人格的健全,但是只有作为融入社会的一分子、为社会的不断进步竭尽全力奋斗的一分子,其存在的完美才能实现,那就是把个体的自我潜能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用于社会进步事业的开发和发展。

有这般境界的幼儿园教师也许并不多,但这一境界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现实中的幼儿园教师可能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把幼儿教育当饭碗,仅仅是谋生的手段;第二层次把幼儿教育当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同时又有一定的责任心;第三层次是把幼儿教育当事业,“充满爱的性情”。鉴于幼儿园教师当前地位与待遇的低下,现实生活中第一、二层次的幼儿园教师肯定占到大多数。第三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可能很少,但达到这一层次的幼儿园教师由于超越了现实与功利,心灵能够超然于变幻的世界之上而把握生活的本质,他们可能并不属于最有钱的幼儿园教师,但却是最有幸福感的幼儿园教师。他们会把工作诗化,在与孩子们的纯真相处中让自己感动着,并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

(二)以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师幼都体验到幸福。

置身于孩子们中间,幼儿园教师常常会以权威的身份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一番指手画脚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做的与要求的相去甚远。于是,当老师的就开始和孩子们叫上劲,不是批评就是说教。孩子们听不进去,老师就更烦了。长此以往,当教师的幸福感必然会消失殆尽。相反,如果教师从尊重、欣赏儿童的态度出发,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幼儿,就会获得一份份惊喜。当我们眼中的孩子很可爱时,我们爱孩子的心情必然会油然而生;当我们眼中的孩子在不断进步时,我们自己也必然会更加自信,师幼由此都体验到了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一位幼儿园教师把自己称作“快乐的孩子王”,认为在天使的乐园里耕耘是一种幸运:“它是那样简单,仿佛一看便知,却又如此深奥,需要人倾其所有的爱心与耐心去观察、体验、研究和发现。就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们的眼神一样,看似清澈却又蕴涵着无数的‘为什么’。与孩子们在一起成长的工作是美丽的、快乐的”。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在市井生活充斥着浮躁和物欲的时候,它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但这种幸福只属于有德性的幼儿园教师。

(三)幼教研究也是幸福之源。

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职业生活是一种优秀的品性。幼儿教育总是试图使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但幼儿教育并不是总能做到这一点,并非每所幼儿园都是幼儿的花园与乐园。笔者以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成人的行为背离了儿童的需要,成人的过度干预使儿童不能充分感受真正的幸福。当我们“好心”“苦心”地教育他们的时候,儿童感到的是童年幸福的丢失,这不仅是一种悲哀,更潜藏着教育的危机。儿童在教育中得不到幸福,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也不会有幸福。幸福的幼儿教育一定是依循现代心理科学、教育科学而实施的教育,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激发的教育,即科学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而使幼儿教育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在儿童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对于教师来说,这就意味着不仅要爱儿童,而且要研究儿童。当我们每天面对儿童都感到其灵动生命的活力和张力,感到其个性的日渐形成,感到其身上折射出的我们教育的痕迹,然后我们想记下点什么、改变点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进入研究的境界。这样的幼儿园教师才能获得深层的幸福。

东西方的“德性论”哲学都将研究和创造看作是在德性统驭、推动、导航、把握下的自我实现活动,认为完整的德性是人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幼儿园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探索、研究的热情,对辅助自己完成教育任务的科学理论非常熟悉,才有希望提升自己,并使自己的职业在社会上保持某种权威。如果说学历和职称是专业化程度的表征,那么,研究就是专业化发展的动力。由研究而推进专业化成长,由专业化成长带来自我价值提升,由自我价值提升而感受职业幸福是每一个渴望获得职业幸福的幼儿园教师必然要经过的历程。

诚然,在谈到幼儿园教师素养时,其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是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笔者之所以提出幼儿园教师的德性价值,目的在于强调德性在幼儿园教师成长中起着重要的统驭和整合作用。如果说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是一种显性的、表层的教育素养,那么德情就是一种内在的、深层的教育素养。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获得后一种素养更有价值,难度也更大。这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在幼教实践中加强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与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德性水平,而且整个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的设计和实施都应将如何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德性作为核心主题与重要内容来加以考虑。后一方面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值得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六

儿童天生带有自然的归属天性,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和自然元素的互动,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儿童在自然中全面健康地成长[1]。正如世界儿童经典著作《格林童话》一样,幼儿园可以向幼儿与家长展示瑰丽奇幻的童话世界,如同爱丽丝掉入兔子洞后遇见的魔法世界,试图创建一所洋溢着诗意、灵动、具有儿童气息的美妙乐园,为幼儿成长提供自然的氛围气息。幼儿园引入森林教育理念,努力打造城市中的“森林学园”地带,让自然真正成为激发幼儿潜质的力量。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以green的首字母“天赋(genius)、责任(responsibility)、探索(explorative)、卓越(excellence)、自然(nature)”的深刻内涵贯穿整个课程,旨在培养“健康快乐”“优雅自信”“专注探究”“合作关怀”“享美创造”等具有多文化素养和国际视野的智慧儿童。因此,格林美语幼儿园的“格林”英译为green,意蕴着生命力、自然绿、健康、亲自然等释义。

追溯缘起,森林自然课程建立在自然教育理念基础上[1]。自然教育之父约瑟夫·可奈尔在《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提出了“自然体验”一词[2]1,他认为自然体验有别于室内教学,强调的是“感受”,提倡带领人们到自然或半人工的环境中,借助自然游戏、体验、唱歌、戏剧等方式,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知得来第一手的经验,提高参与者欣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2]12。约瑟夫·可奈尔主张以游戏的方式把幼儿们带进奇妙的大自然,体验自然的纯美,共同分享自然的乐趣。所以,毫不意外,幼儿园建设有格林森林大道、森林氧吧、运动攀岩区、生态种植园、创意沙池区、游乐戏水区、格林风雨操场、格林足球场、高尔夫等多元类型户外游戏场,户外活动面积高达20xx余平方米。园所建筑布局精致优美,创设有图书馆、美工坊、木工坊、萌宝小厨房、科探室等儿童工作坊,提供给儿童充分游戏与体验。约瑟夫·可奈尔还提出户外心流学习法(flowlearning),帮助学习者进入一种心流状态[3]83,这种心流状态是专注于某种行为,不断产生灵感,同时伴有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其包括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1)唤醒热情;(2)培养专注;(3)直接体验;(4)共享感悟[3]86。让幼儿教师能促使游戏者和游戏本身和谐地联结成一个整体。约瑟夫·可奈尔的自然教育理论为幼儿园课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green森林学园课程以自然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凸显了幼儿的自然本性、幼儿教育的`自然特质,充分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注重幼儿真实的体验,鼓励幼儿自主学习与探索,与自然深度联结与对话。

毋庸讳言,green森林学园课程的设计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紧密相扣,具体关联如下:1.健康领域。着眼于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恰当的自我保护和良好的习惯养成,幼儿园在安全的自然环境选择基础上,设计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森林活动项目。如“森林运动会活动”通过森林体能训练,掌握运动技能与方法,培养幼儿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2.语言领域。联系各种精选出来的绘本大量阅读,回归自然,在基于自然环境的人际交往中,鼓励儿童表达情感和需求,发展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3.社会领域。使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且,发展自信和自尊,在森林课程的学习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发展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并不断完善健全的人格基础。4.科学领域。让幼儿在森林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也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如“森林调味盒”和“森林百宝袋活动”,通过感官活动,锻炼幼儿身体触觉等感官,幼儿学会多方面体验世界。5.艺术领域。让儿童在自然中真切地感知和体验美,萌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二)课程的实施方法。

green森林学园课程提供给幼儿的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学习过程,所有活动都是定期开展的,而不是一次性的,或是偶尔进行的,每学期中大班的幼儿定期开展森林学园活动。在森林学园中,均有经过充分培训的森林教练执行,他们均已完成并通过三级森林学校从业资格培训课程。森林教练带领幼儿们活动,将教室(教学)主题带入林地,他们同样为幼儿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兴趣度身定做计划。森林教学计划是幼儿学习经历的一部分,每次活动都是基于计划、观察、改编、复习这几个步骤的循环来进行。最大限度地利用林地和其他绿地自然环境,促进幼儿和大自然紧密关系的发展。“大自然是活教材”[4],green森林学园中,森林教练带着幼儿开展的活动有多种类型,涉及自然观察、科学发现、艺术表达、社会交往、建构制造、趣味游戏等六大类活动,如认识园内果树丰收季,认识和辨别大自然色彩,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学习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工具的使用之玩转口袋刀,野外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搭建动物小小庇护所,风险评估“小专家”等。

(三)课程的园本特点。

green森林学园的森林教练会根据季节特质、森林的生态性、幼儿的年龄及能力特点等,以主题的形式制定以年、月为单位的活动计划。例如在春季,森林学园中开展的三个课程主题:“森林木工坊”“森林博物馆”“森林运动会”。在设计游戏活动时,充分结合自然资源特色,尽量拉进游戏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让幼儿与森林多层次的接触,带给他们更多的精神愉悦、探索机会、合作可能和整体性经验。

较之传统的教育方式,green森林学园课程拓展了儿童教育空间,注重儿童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儿童通过在“森林学园”的游戏体验与学习活动,丰富了自然与社会知识,培养了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理解自然和适应自然的能力。

(一)在认识自然中获得生命成长方式。

幼儿园为孩子们提供了最佳的探索场地和平台,结合生命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挖掘,追寻真实而有趣的生态内容。儿童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见证了自然生命的多姿多彩和个性化成长样式;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发现生活的乐趣;在与自然的交互及他人的交往中,丰富了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体验。例如“自然故事birdfeeders”:在幼儿园小森林里,常常有鸟儿访客造访。这群忙碌而积极的小生命,牵动着孩子们挂念的心。恰逢“ecoweek”,于是k3的哥哥姐姐提出建一个“观鸟台”,将这份爱转化为亲手打造“birdfeeders”。而用什么材料制作?小鸟站上去会不会失去平衡?喂鸟器如何防雨又美观?这些问题都在他们科学筛选可用废旧材料、精心设计上色、安装并反复试验“站立区”的巧思与合作中,逐一得到落实。“因为热爱,所以保护。”当喂鸟器被分散悬挂于校园各处的树上,吸引来了更多鸟儿的“光临”,hanvosgreen又多了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在探索自然中具身感知直接经验。

儿童在与自然事物的接触中,通过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具身感知事物的数量、形态、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有利于儿童解放身心,直观感知实践性知识与生活经验。例如大班教学“生态循环”主题活动:亲近大自然,从揭秘“山体生态系统”、探索“冰川体系”到讨论“全球变暖”,再借着“水资源”这一脉络线,共同回顾“水循环过程”和实践“水净化实验”,活动思路由近及远,由熟悉至陌生。一步步地将生态常识游戏化,生态现象可视化,以此来唤起孩子们对生态的热爱与保护,并认识到和谐的生态系统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逐渐深化“爱护自然”“关注生态”的环保意识。

(三)在理解自然中尝试实践创新活动。

在探求未知世界的本能欲望驱使下,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得到解放,好奇心与探究欲得以激发,儿童的观察、想象、思维、操作等实践能力得到练习和发展,质疑、批判、反思等创新能力也得以彰显和提升。例如森林野营“camping”: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野营,野营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如何寻找幼儿园里最适合设立森林“野营地”的地理位置。经过多次探查,幼儿园的小森林便是孩子们驻扎“野营地”的不二选择。孩子们合力制定野营计划书,自己造帐篷,寻着野营文化尝试在“森林”中安全生火,制作传统野营美食s’mores。玩乐传统野营游戏“发射棉花糖”,制作野营灯,围坐篝火歌唱阅读……所有的森林野营体验“由点连线”“由线铺面”,刺激着孩子们的内在建构和感官。

(四)在适应自然中提升抗压耐挫能力。

传统教育多是将儿童固封于安逸的教室,“温室花朵”缺少了复杂情境所赋予的挫折教育[5]。较之环境舒适的室内教育活动,儿童在森林学园的活动中可能会遭遇天气变化和尝试创新的失败,但正是这样的教育契机给予了儿童提升抗压耐挫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儿童的各项身体机能。例如“攀树运动”教学,在攀爬过程中,不少孩子会胆怯、害怕,内心既想要攀登到顶峰,又挡不住往下看时越来越高的恐高。观察其他同伴攀树的技巧,听着同伴的加油和老师的鼓励,决定再次尝试。第二次的挑战,挑战心态,克服恐高,眼睛平视,一切心理上的恐惧都需要靠自己解决。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体极限与界限在哪,学会界定和权衡各种危险,孩子的“韧性”和抗挫能力也得到锻炼。他们学会自己评估风险,在挫折中汲取经验,克服困难,孩子的自我感知力、行动协调性和自信心都会正向发展。

森林是教室,大自然就是老师。森林教育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过程,在户外环境里学习,将大自然作为学习资源,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幼儿对大自然探索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培养对自然世界的欣赏与认知,提升受挫能力、沟通能力和勇气。自然的环境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成长,除了周边户外森林资源的利用,也努力打造“green自然绿”的园所环境,葱郁的蔬菜与绿叶,沐浴着阳光的户外生态环境,成为幼儿灵动而真实的成长空间。在自由的森林学园里,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理解自然以及保护自然,在亲近自然中生发学习、充实经验,寻找到成长的支点。让幼儿用手掌触摸世界,用足底丈量世界,用耳朵聆听世界。

文档为doc格式。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七

在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到,应为幼儿创建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同同伴、教师进行交流,感受语言的乐趣。作为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借助激励性言语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为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一、激励性言语对幼儿园教学的重要性。

激励性言语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能够让原来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的幼儿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言语让幼儿了解哪些对、哪些错,帮助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另外,激励性言语还能让幼儿消除恐惧、害怕等情绪,树立自信,勇敢地展示自我,从而完善自身。对幼儿教师来讲,通过激励性言语开展幼儿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二、通过激励性言语,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

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期间运用的言语需要具备指导价值,应注意语气及语态。假如语气过于生硬,或者经常应用命令式的语言,很容易让幼儿形成恐惧心理,对学习产生厌恶。相反,假如教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则幼儿更容易接受,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激励。

1.尝试激励的方法。

幼儿教师应经常在教学期间对学生进行激励,“加油,你可以的”、“勇敢点、我相信你最棒”等话语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变成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讲解《蛤蟆吃西瓜》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放映一组图片,画面上有三个图案:小猪、椭圆形、流口水。然后设定问题:哪位小朋友可以回答你联想到哪种水果?在教师的鼓励下,小朋友们会回答“西瓜”,教师可以微笑着称赞小朋友“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此种鼓励、对话形式的交流,能够缩短教师与幼儿间的距离,让幼儿们不再恐惧老师、害怕学习,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幼儿成长。

2.竞争激励的方法。

幼儿有竞争意识,教师可以采用竞争激励的方法为幼儿成长夯实基础。例如教师可以说“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勇敢”、“比一比哪位小朋友最干净”等,并且善于应用“真好”、“好棒”、“真厉害”等激励性言语。利用竞争的方法,让幼儿们吸取他人的优点,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竞争的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当然,教师也应对一些失败的幼儿进行鼓励,多通过“加油,下次你一定能赢”、“不要气馁,坚持到最后”等话语,培养幼儿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三、利用激励的.动作,激发学习热情。

在教师对幼儿进行言语表扬的同时,动作不可或缺。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性决定的。动作同言语具备同样的功能,甚至较言语的作用更明显。对幼儿来讲,理解言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动作理解起来相对较容易。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个手势等都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认可。同时,幼儿也需要同教师进行肢体的接触。教师的动作可以为幼儿带来情绪的安抚,消除幼儿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所以,作为幼儿教师,应善于利用语言配合动作的方法给予幼儿指导,帮助幼儿成长。例如教师在讲解《蛤蟆吃西瓜》时,可以设定问题:“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让谁帮忙让蛤蟆吃到西瓜呢?”有的小朋友会说“让啄木鸟将西瓜啄开,这样蛤蟆就能吃到西瓜了”。教师听后轻抚幼儿的头,激励说“你的观点真特别”。其他小朋友也会积极动脑筋——“让大象帮忙把西瓜打开,这样蛤蟆就可以吃到西瓜了”。教师可以鼓掌,表扬说“你的主意真棒”。通过这种动作配合言语的方法,能让幼儿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后为幼儿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想一想,西瓜子可以做什么用?一些幼儿说“可以把西瓜子炒一炒,然后就可以吃”。还有幼儿说“可以利用西瓜子制作一幅漂亮的图画”。还有的学生说“可以把西瓜子种到地里,然后观察西瓜的生长”。作为幼儿教师,应给予肯定与鼓励,从而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帮助幼儿成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激励性的言语动作如同教学期间的催化剂,能够让师生更灵活地进行互动。作为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带动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对学习产生兴趣,为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八

领导的影响力通常由两部分构成: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外部赋予的,即上级组织赋予一个人的职位权力,如园长有对重大事件的决定权,对职工的奖惩权等,但单凭这种强制性权力,往往使被领导者消极被动地适应或应付,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而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一个有领导能力、素质好、威信高的园长,能够带领全园职工奋发向上,使一个落后园迅速改观,教职工能够心悦诚服的服从其领导。这里决定园长威信高低的主要则是由人格因素构成的,是内在的,即非权力性影响力,而品格又是非权力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园长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园长品格因素的影响力。

那么如何提高园长品格因素的影响力呢?

一、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

二、要以身作则。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园长,要使自己在教职工心中有威信,身教更具有影响力,是无声的命令,园长不仅要注意自己在品行上的表现、才能上的发挥、无止境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的干事。我们每天早上微笑的迎接每个教工、孩子和家长,及时观察教工的表情及言语,进班交谈,了解情况,以便掌握教工的思想动态,以免在工作中出错,影响质量。晚上最后一个离园,看着最后一个孩子、教工平平安安的离开幼儿园,我们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忙碌的一天才算结束。平时,我们有许多老师和后勤人员放弃休息,不声不响的加班加点,默默无闻工作在第一线,这就是行政以身作则的影响力。

三、要宽容大度。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园所有近百名教职工,他们经历不同,思考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现象,园长应宽容,对偶尔有错误的教职工要给与改正的机会,特别是曾经反对过自己并被时间证明了自己是错的人,更应豁达大度。如一园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老师,曾因迟到被扣奖金,对领导极为不满,怨恨领导对她不公平,有抵触情绪。对此,园长并没有指责她,用诚恳的态度对她晓之以理,让她明白制度是为了更好地对幼儿园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有一次她班上有一位小朋友的家长怒气冲冲地带着孩子直奔园长办公室,反映昨天这位老师体罚了孩子,当晚半夜孩子发烧,说胡话:嘴里嚷嚷着:“没有小朋友和我玩了。”家长非常生气,要求处理这位老师。园长听了家长的申述后,当场向家长表示歉意,并表示一定会把此事调查清楚,并加强老师的师德教育。送走孩子家长后,园长找到这位老师了解情况,原来这位调皮的小朋友小便时,尿在了另一位小朋友的身上,老师发现后,把他拉到一边罚站并生气地说:“你要是尿到别的小朋友身上,小朋友就都不和你玩了。”这位小朋友哭着承认了错误,老师没有理睬他,便组织小朋友到外进行游戏活动了。园长问明情况后,首先肯定她的工作成绩,同时指出幼儿老师只有责任心还不够,还应该对幼儿有耐心和爱心,接着园长和这位老师分析了昨天发生的事情,使老师认识到,对调皮的孩子既要严厉又要耐心,严中有爱,幼儿年龄小,好奇心强,搞恶作剧是他们容易犯的毛病,作为老师要耐心帮助他们分辨是非,使他们认识到改正了缺点仍是个好孩子。园长以宽容的态度“软处理”这位老师的工作失误,保护了老师的自尊心,无打击报复之意,使这位老师深受感动,主动向家长道了歉,并与园长沟通思想,消除了以往的误会,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以积极的心态去努力工作,很快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爱戴。

四、相信而不偏信。

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要,它可以给人以信心、力量,使人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园长信任教职工,无疑是对教职工的极大褒奖和安慰。若他们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园长应及时给于鼓励和帮组,提高他们的信心,维护他们的威信。在一些幼儿园我们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有这样的好园长,我们再累也情愿。”这说明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做到充分调动,他们为完成幼儿园工作目标的投入增大了,幼儿园的向心力也就增强了。“不以亲疏,好恶为取言之标准”,是对园长不偏听不偏信的基本要求,园长应善于听取教职工的不同意见,在幼儿园园内形成民主气氛。否则,就难做到客观公正,听不得不同意见,往往导致人心涣散,形成内耗。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园长的经常反思,也是提高领导能力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园长领导一个园所不是凭感觉,而是依据政策,法规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但实施的怎样?总要作一个客观评价,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作为今后工作的借鉴。

如:一园长在听课中发现一些问题,少数教师备课不认真,教材不熟悉,甚至混课,同时也发现一部分老师教学水平高、效果好。园长打算总结推广后者的经验,以带动全园教师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决定不打招呼随时听课。可事隔不久,听课者反映,他们所听的课不是幼儿复述故事,就是背儿歌,或者练习绘画、手工制作等,很显然这些老师在以消极态度抵制听课,园长陷入了沉思,召集领导班子会议,总结这次失败的教;检查听课是必要的,但应先开会说明目的,要以人为本,加强管理的同时,思想工作要跟上,注意工作方法。通过反思与总结,明确了解理论是非,促进了今后工作方法。通过反思与总结,明确了理论是非,促进了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管理效能。因此,我们园长若能每天反思自己的言行,多一点自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的缺点,使我们多一点“自知之明”,不仅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我们各项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

总之,园长领导一个园所要有人格的魅力,在职工的心目中,要有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才能产生超出一般人的影响力。因此园长必须通过个人积极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其在群众中的威信,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带领组织,引导职工实现园所目标,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九

摘要:感恩是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承担起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让幼儿学会感恩对其一生的发展很重要。通过多年的实践,本文总结出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有益经验,使幼儿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回报,学会责任。

关键词:幼儿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的人,未必图报。但受恩的人,应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才能承担起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然而,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一直把“一切为了孩子”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标。而当今物质条件极其富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宝贝,这个最好吃,都给你吃!”“宝贝,这个衣服最漂亮,爸爸妈妈给你买!”“宝贝,你想要什么,爸爸都满足你”……而稍微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就大哭大闹。加之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里六个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围着他一个人转,这些小宝贝、小皇帝、小太阳的身上,很多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是“自私、霸道、任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有直接关系。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教师和家长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在潜意识里影响孩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感恩教育活动以外,在平常的其它活动方面也应该树立榜样。如老师之间,师幼之间在文明礼貌用语上的使用。让“你好”“谢谢”“不用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语时常挂在嘴边,对于小朋友对老师的帮助,要非常诚恳的对幼儿说一声:“谢谢”,小朋友受到老师的尊重,也会不自觉的去尊重别的小朋友、父母或是老师。

作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的健康成长。父母对老人孝顺,孩子长大后就对父母孝顺。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时主动带着孩子回去看望老人,表达对老人的关心和想念。父母也可以让孩子一起做做家务,一方面体验劳动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辛苦与艰辛,要让孩子学会分担,并感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如到了4岁以后就可以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吃饭的时候摆好碗筷,帮父母打好饭,下班回家给父母提鞋子,让孩子端杯水等等。同时家长还应该培养孩子主动对他人施恩的意识,如跟其它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要学会谦让,引导他们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还可以带领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友好的一起玩耍,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总之,生活在充满感恩和爱的环境里的孩子就更有爱心,责任心,就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鼓励是孩子实现某种活动的催化剂。当孩子的感恩活动还处在萌芽状态的时候,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感恩活动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时常关注幼儿的生活事件,关注孩子们的言行,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如小朋友在午睡的时候,小惠小朋友裙子后面的拉链拉不下来,很是着急。这时,琦琦小朋友看见了,就过来主动帮助她把拉链拉下来,小惠非常高兴的对琦琦说:“谢谢你”,琦琦说:“不用谢”。看见他们互相帮助而且还主动道谢,我对他们两个小朋友在全班进行了表扬。从那以后,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班就越来越多,如帮别人端饭,拿纸呀,互让玩具呀,小朋友之间的争吵少了许多,并且孩子之间的相互友爱之情正慢慢蔓延开来,不仅在班上,对侍家人也是如此,上学期的半日开放活动,我们班的张祥镇小朋友见妈妈来了,就主动把小椅子抬到妈妈那里,让妈妈座。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的观察要仔细,对他们的行动做出肯定,这让感恩活动才能持之以恒的继续下去。

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因此要重视游戏对幼儿感恩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如在语言活动“萝卜回来了”这个活动中,我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对故事进行触角扮演,体会故事中小动物们处处想着别人,感受爱和温暖。在健康活动“为小企鹅搭房子”这个活动中,体会无家可归的可怜,并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小企鹅,体会帮助别人后的快乐。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这样的角色体验能使感恩教育能够在实践层面上“活”起来,逐步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我们要注重利用各种节假日,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三八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契机。在节日时,给他们讲讲节日的由来,通过讲一些感恩的故事丰富他们对这些节日的认识,深化他们对节日的了解。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类感恩主题活动引发幼儿感恩行为,例如在这些节假日里,指导幼儿亲自为教师、同伴制作卡片,或用图画来表达对父母、老师的感谢之情。这些节日活动的长期开展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由关爱单独的个人扩大到关爱个人所属的集体和社会,为将来自发感恩行为的实现奠定基础。

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家园联系,使幼儿感恩教育双管齐下,收到双重教育效果。

首先,幼儿园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向幼儿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相关知识,如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宣传感恩教育的意义,向家长发放关于如何引导幼儿学会感恩的宣传单,面对面的交流感恩教育的小窍门等等。做为幼儿教师,不仅只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应该成为幼儿教育专家,为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排忧解难,你的帮助能为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信服你,那么,你所宣传的教育理念才会被家长认可,家长才会主动积极的配合你的工作。

其次,定期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半日开放活动,在活动中组织感恩特色主题的亲子游戏。教师有意识的让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到一些感恩主题活动当中,从中共同体会感恩,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家长、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幼儿终生发展,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

摘要: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退居二线成为旁观者,幼儿主体性的实现要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正确引导、组织、安排他们科学地开展各种活动。

关键词:科学认识摆正关系、创设环境积极参与探索提高。

当前幼教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教师转变观念,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既要充分发挥幼儿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保障幼儿的主体地位已逐渐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幼儿是否能主动发展是促进幼儿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本文你就如何发挥幼儿教师的主导性,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一、科学认识幼儿的发展。

作为保教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是保教活动的中心,是发展的主体。保教工作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与教育过程,以促进幼儿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幼教工作者的教导不能代替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也决不是幼儿被动的接受。因此幼教工作者必须对幼儿是发展的主体给予足够的认识,在各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性。

二、要正确处理幼儿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凡事要以幼儿的学为主,尊重幼儿的选择性、自主性。以幼儿为主,教给幼儿学习的方法。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要培养幼儿的主要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幼儿的年龄小,还处于幼儿期,不必像小学那样有繁重的作业,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是在为了步入小学的课堂所做的准备。如今的教育,不再注重教师的教,注重的是幼儿的学,所以,我们时刻要牢记:“给予鱼不如给予渔”的道理,使幼儿学会学习、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才最重要的。就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人文的情感氛围,注意情感的诱发、投射和融入,而有效的提问则是会引起幼儿的思考,有了这一步的思考,幼儿才会探索,才会因自己找到答案而得到乐趣。

当然,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不意味着教师退为二线成了旁观者,幼儿主体性的实现是要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要根据他们发展的特点引导、组织、安排幼儿科学地开展各种活动的'。尽管幼儿教师已经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之前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等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已经考虑了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幼儿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内容肯定不能被幼儿全部接受,幼儿会有选择的接受教师所教导的内容。但是没有教师的主导,幼儿的主体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就是纸上谈兵无从着力无法实现。

由于幼儿各自不同的兴趣和不同的发展水平,他们所选择的教育内容甚至可能是教师所组织的教育活动之外的,教师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隐形教育影响。不同的孩子,他们选择或滤掉的那一部分内容是不相同的,这正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孩子的选择性也是不一样的。幼儿对不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经验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则不予配合,常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无关语言和动作增加,甚至捣乱或攻击他人等。这种不予配合的表现,要引起我们老师的反思从而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包括改变自己不适宜的教育行为,进而更好地促进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促进幼儿的主体发展。否则教师不适当的反应和行为会阻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发展。

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幼儿园教师要把教育内容物化为孩子操作的环境和材料,切实从通过准备适当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孩子的兴趣,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比如在墙饰的布置上: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应尽可能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自己决定做什么,并把材料放置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便于幼儿不断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并引导孩子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孩子进行活动时不是让孩子自主地、充分地去探索和发现,过于“积极主动”地走到孩子面前去讲解和说明,急于把自己知道的结果早一点告诉孩子,以图让孩子快一点掌握。相当多的幼儿教师还是把供孩子的环境当作自己教的舞台,把供孩子操作的材料当作自己讲的道具。

四、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和幼儿共同成长。

幼儿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需要教师的主导,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也参与到其中,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以及教师的平易近人而不是神圣不可侵犯。幼儿在游戏中是学习游戏的玩法,锻炼了其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游戏中则是一名合作者,很多时候,会体验到不为人知的成长经历。在和幼儿相处的时间里,他们给了很多的启发,让教师可以运用在教学活动中或是再创设出一些可以再引发他们兴趣的区域游戏,其实教师是跟着他们一起成长起来的。

五、学会反思,在探索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一

幼儿期是家庭教育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方法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智力开发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句子;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故事,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二

20__年我省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以帮助教师“研究课、上好课”为目标,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及“一师一优课”和“一课一名师”(简称“优课”,下同)活动整合设计,按照“重心下移、分级指导、以校为本”的原则推进全员远程研修向常态化、校本化转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管理架构和业务指导模式,努力提升研修质量。

二、研修项目。

(一)高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为主题,以“优课”案例为载体,进一步深化信息技术的学科应用,提升教师研究课、上好课的能力和水平。高中研修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学科(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14个学科教师。小学研修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10个学科教师。

采取先分散研修后集中研修的形式。分散研修阶段与高中、小学“优课”活动省级晒课、赛课环节整合,组织全员教师对各市推送的“优课”进行线上观课、评课(评分)和线上线下研讨,并撰写提交观课报告。集中研修阶段采取全省统一时间、省-市-县-校共同组织的方式,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完成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专题学习,并在分散研修阶段全员观评课基础上,由专家指导团队结合典型课例,对各学科“优课”进行点评、梳理,对下一学年度“优课”活动进行指导。

(二)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开设培训课程,推动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并与“优课”活动整合,提升教师研究课、上好课的能力和水平。研修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14个学科教师。

采取先集中研修后分散研修的形式。集中研修阶段,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完成信息技术应用理念篇、热点篇、信息技术学科应用指南与策略等必修课程的学习。分散研修阶段,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自选技术篇课程的学习,并与初中“优课”活动省级晒课、赛课环节整合,组织教师全员观评课,完成“优课”典型课例点评等课程的学习。

(三)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以“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为主题,提升教师园本教研和可持续专业发展能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研修对象为取得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前教育机构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在职教师。

采取先集中研修后分散研修的形式。在集中研修阶段完成对园本教研专题讲座及园本教研优秀案例等课程的学习和研讨。分散研修阶段组织参训教师对集中研修阶段所学内容进行实践应用,并至少完成一次园本教研活动。

(四)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补修。

研修对象为高中、小学未参加20_年远程研修的教师和研修成绩不合格的教师,研修内容为补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开放研修平台和课程资源。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制定并提交补修方案,组织参训教师报名,组建专家团队进行研修指导。

三、研修时间及学习安排。

说明:高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补修项目,记入20__年校本培训学分;其他项目记入“20__年山东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学分。

20__年11月,中小学教师完成分散研修和集中研修两个阶段学习任务后,进入下一学年“优课”活动创课、晒课和赛课等环节。

四、研修组织。

(一)学员学习。

1.登录。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上参加过远程研修的教师可凭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首次参加远程研修的参训学员、研修组长和指导教师以默认账号(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姓名的全拼小写)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并及时修改密码。

2.学习。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个人空间,完成研修平台上规定的学习、观课、评课等任务;阅读省、市专家团队的课程简报和指导教师团队的学习简报,参与话题讨论;参与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和专题研讨;进行学习反思,学以致用。

(二)组织建设。

1.学科研修组。分学科成立研修组,每个学科研修组以10人左右为宜。学科教师人数少的应跨校组建。设组长1名,原则上由学科教研组组长或学科备课组组长(幼儿园业务副园长)担任。

2.学科指导小组。高中教师远程研修以市为单位,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远程研修以县(市、区)为单位组建学科指导小组,选配组长1人,指导教师原则上按与参训教师1:50的比例遴选配备。

3.市级专家团队。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以市为单位分学科组建专家团队,原则上每学科由3-5人组成,设组长1人,负责对远程研修和“优课”活动引领和指导。

4.省级专家团队。根据远程研修常态化的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的省级专业指导队伍。分学段、分学科组建省级专家指导组,按与学科参训教师1:1000的比例选配指导专家,负责全省全员远程研修和“优课”活动的专业指导。

各级专家指导团队在远程研修的分散研修和集中研修阶段,要保持统一的组织架构。省市专家团队、指导教师与其所负责的学科指导组或研修组一一对应,建立明确、稳定、双向顺畅的沟通联系和指导机制。

(三)研修指导。

各级专业指导团队全程指导“优课”活动和研修学习,把握研修动态。研修平台开辟《学习园地》,作为研修指导和学习讨论的主阵地。研修期间,省专家团队、市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分别建立《课程简报》《区域课程简报》《学习简报》,作为分级梳理问题、解疑答惑、指导引领的重要工具。

各级指导团队具体职责与考核办法另行公布。各级指导团队要明确各研修阶段、每位成员的指导任务与职责分工,并在平台上进行公告。

五、工作流程。

(一)参训教师报名。

6月15日-6月30日,完成教师信息采集和报名工作。报名分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20_年高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补修五个批次进行。每位教师只允许填报一个学科(幼儿园不分学科),只能以一种身份(学员、研修组长、指导教师、市级专家、省课程专家)参与研修。未参加20_年远程研修或研修成绩不合格的高中、小学教师可报名参加补修,同时报名参加20__年研修项目。

(二)召开会议部署。

6月30日上午,召开20__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远程研修视频会议,部署20__年远程研修工作。

(三)指导教师团队培训。

1.省级培训。6月-7月,省项目办利用20__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对高中、初中和小学省级专家和骨干指导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高中学段每市每学科培训2人,初中和小学学段每市、每县(市、区)各培训2人。培训时间另行通知。幼儿园省级专家和骨干指导教师已经20_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完成培训。

2.二级培训。各市(区、县)要在8月20日前完成二级培训,充分发挥参加省级集中培训的骨干教师的“种子”作用,组织未参加省级集中培训的指导教师和研修组长进行分级培训。由各市教育局统筹,原则上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高中学段,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初中、小学、幼儿园学段的二级培训。

(四)编组、配置研修组长、指导教师、市级专家。

7月1日-15日。完成各学段参训教师编组、配置研修组长、指导教师、市级专家,并将名单上报省项目办备案。具体工作流程见附件1,市级专家、指导教师、研修组长和技术人员遴选标准见附件2。

(五)课程资源下载与发放。

集中研修阶段课程资源分学段、分学科由县(市、区)管理员按要求下载,确认课程资源完整性,并下发到参训学校,具体下载时间另行通知。视频课程的著作权属山东省教育厅,课程资源仅限于参加20__年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使用。分散研修阶段的“优课”资源由省研修平台提供在线点播。

(六)教师自主选课。

在集中研修开始之前,初中参训教师由个人进行自主选课,幼儿园以研修组为单位由研修组长进行选课(选课指南见附件3)。高中和小学“优课”课例资源由研修平台推送至个人空间。

六、研修保障。

(一)组织管理。

实行省、市、县、校四级管理。要建立常态化研修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机构和责任人,建立各级研修项目管理办公室和职能组,统筹合作,共同做好研修期间的组织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整合设计远程研修和“优课”活动,按照“重心下移、以校为本”的原则,强化市、县、校管理职责。制定研修管理规章制度,做好本级指导团队的组建和日常管理,做好区域网络技术支持(网络条件标准见附件4)和后勤保障等工作。中小学校长(园长)是研修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引导教师将研修学习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推进教育教学变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培训经费。

远程研修经费由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承担,不得向参训教师收取任何费用。省财政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课程资源开发、省级专家团队建设,购买平台服务。市县指导团队组建、二级培训和研修组织管理费用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三)考核评价。

培训结束后,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参训教师,完成规定指导任务的研修组长、指导教师、市级专家和省级课程专家,经考核合格,依据《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和本实施方案登记学分。

培训结束后,将对各市“优课”创建、推送和教师研修学习情况进行通报。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三

幼儿园课程整合,能更进一步让幼儿整体、和谐地发展。什么是整合课程?即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的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在课程整合实施中,本人有些点滴感想。

整合课程设制的主题活动内容,体现的是幼儿喜欢学什么?即要依据幼儿的兴趣、经验、生活来安排、延伸的。游戏是孩子生活经验的反映,他们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生活中实现,只有从孩子的兴趣着手,才能让孩子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课程整合活动中,教师制定详细的主题网络图及课程预设,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有机地根据需要,对活动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纸》中,有一次一位小朋友带来一张拷贝纸,小朋友对这张透明的纸发生了兴趣。随即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有趣的纸》。主题中让幼儿了解了纸的特性的同时,向幼儿介绍纸的由来、演变,引导小朋友对现代的纸认识的调查:你知道现代有什么样的纸?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发现有擦鞋纸、砂纸、蜡纸、写纸、拷贝纸、卡纸……在活动中,幼儿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新的生成活动: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纸,异想天开的纸。小朋友都来当个小小发明家,发明出不同的纸为人类造福。同时还进行纸的创意性游戏:用宣纸做睡莲花开游戏,用报纸做揪尾巴游戏,纸球游戏,各类宣传纸做剪贴游戏,手工制作游戏,把纸进行裁剪做计算等分的学习等等。这些同时也是教师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对课程重点安排的调整,如在主题活动课程设计重点中,根据幼儿实际水平,把主题重点安排在纸的联想和演变及纸的创意游戏上。给幼儿提供融学习、生活、游戏为一体的自主活动,更进一步强调了学习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游戏材料的合理收集、积极开发和有效运用。

在整合活动中,如何让游戏材料更好地使幼儿积极活动,大胆、想象、自主创造、真正地发挥材料的有效作用呢?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忙着引导幼儿朝预设目标走。在整合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是活动情况的观察者,应对活动的预计目标、实际玩法、材料的使用,存在不足进行观察记录。从而了解材料适宜、适时度。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交流,发展幼儿与人交往、协作能力,在谈话中,让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在使用材料中的创新表现,并鼓励幼儿说出活动中运用材料遇到什么困难。在交流中了解幼儿的需求,教师能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满足幼儿活动要求。同时教师应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后进一步进行反思:投放材料的合理性情况;有哪些不足,有哪些要增加或删减等,使幼儿使用的材料更加合理,面向全体,更有针对性、有效性。游戏材料的收集中还可以利用环境资源,如在主题活动《树》中,小朋友秋游时拾了许多树叶,拾来的树叶就带回幼儿园进行认知活动:找找常绿树叶、落叶树叶的不同特征;数学活动。根据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排序、点数统计活动;艺术活动:用树叶进行拼贴游戏;表演区活动:装饰成项链、裙子等表演道具。这些活动即实现了幼儿动手制作,发展了幼儿动手动脑愉快游戏,又让幼儿科学解决了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利用家庭的资源。如在开展《有趣的纸》活动中,一位家长就为我们带来了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纸盒,进一步让幼儿进行了创造游戏,做汽车、面具等等,让孩子在丰富的材料面前动手动脑愉快游戏,获得和谐的发展。

三、发挥孩子收集资料的作用,并让它为孩子发展服务。

在开展主题活动中,常常要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收集的资料应该给它一个展示台,发挥其教育价值,并让它来发展幼儿。在活动中小朋友的创作,都有展示台,用树叶贴了一幅作品,串了一串美丽的项链,不仅体现了孩子的劳动成果,还使它给孩子活动带来了它的作用,如:可作为欣赏作品、游戏道具。同时幼儿收集的资料不应只是张贴的墙饰,更应是幼儿活动的一个过程,使幼儿对自己收集的资料格外珍惜而使学习充满乐趣。并鼓励幼儿和同伴们交流,丰富孩子经验,提高兴趣及口语表达力。如:在开展《树》主题中小朋友在比较常绿树、落叶树的不同时,小朋友提出疑问:常绿树会掉叶子吗?有的说常绿树不掉叶子,有的说常绿树会掉叶子,掉的是绿色的叶子!引起了幼儿的争论。其实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在教师或父母的帮助下得出结论。但我们改成让孩子通过自己选定对象进行观察,并用画图形式记录,让孩子获得第一手资料,在亲身获取真实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同时在收集资料中进一步培养了幼儿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及与同伴交往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四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课题,我国对此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应该是一种文化策略,具体可以从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整合专业课程结构、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专业;课程整合;文化策略。

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我国对此也予以了高度重视,教育部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同时也把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提供给了每一位从事教师教育的工作者。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政治专业课程整合的文化策略这一课题。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

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要培养高信息素质的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所谓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硬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讯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这三者是一切信息技术系统结构的基础。我们说的硬环境,就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它应当包括以下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一,信息技术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微格教学网络、电化教学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这些设施保证了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能使受教育者生活学习在一种物质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中,时时触摸和感受信息技术,在行为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质。

其二,信息技术资源,即为教与学者开发、提供经信息技术处理的、可供共享的政治课程信息材料。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教育部确定的“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就是,以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信息资源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法获取。

(二)软环境。软环境可以称为制度环境,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相对于硬环境,我们认为软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保证,从某种某种意义上讲,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因为,设备可以落后陈旧一些,但观念制度必须先进。先进的设备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一种观念,一种氛围,先进的设备就会沦落为一种装饰。众所周知,清华的荷塘,北大的未央湖,是每一求学者向往的地方,那粼粼碧波,田田荷叶,使人留连,更启迪了多少人的灵智。然而,我们说不是这硬环境造就了朱自清们,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华北大的学院精神即校风学风,才使得她们薪火相传,一路笙管。所以清华北大出人才,硬环境固然功不可没,而软环境则是其当家法宝。信息技术软环境,就是要营造信息教育的文化氛围,使信息教育制度化、主动化。综观我国当前中专政治教育,广大的政治教师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往往还停留在自己对信息的采集和开发上,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应用于教学的'还不是主流,这固然与政治专业课程性质有关,但制度的落后,观念的陈旧是主要原因,这无疑将阻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将信息教育制度化,建立相应的教育文件,建立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和评价评估体系,要求每一位中专政治教育工作者,从自己的课程实际出发,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将自己教学教研工作,与信息化相融合,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下,进而成为一种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当前政治教师信息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种软环境的营造,必须建立在整合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二、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结构。

中专政治专业课程结构,一般由专业文化课程、职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三部分构成,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结构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套结构体系是科学的,也是能与时俱进的。我们这里所谓的专业课程结构,不是要对这个结构体系加以整合,而主要是针对专业文化课程而进行的。中专政治专业文化课程以语言为主体,而语言和具体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以语言课为形而下,即为基础为工具,而以具体教学课为形而上,为上层建筑为文化,是政治专业文化课程之间一种通约通识性的联系。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注意到了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到了教学课之间的有机整合。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则依然如“游兵散勇”,各自为战,把本来“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分裂切割成块块,课程间的信息,相互离散脱节,还往往形成信息的重复;更有甚者,有些政治课教师不相互关注对方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相互之间在教学中,很难形成信息交流。举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政治课上在分析具体案例时,必然要谈到语言的运用艺术问题,打开所有的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关于语言的艺术,都是干巴巴苍白的几句,诸如清新、自然、平实、凝练等,而具体形而上地去分析这些特点,从语言自身的特点来解构这些特点,大都显得一筹莫展;而语言课上,只是泛泛地讲语言的基本性质,如语言的民族性、社会性等,或者详尽地分析各种语法结构,介绍各种修辞手段等,也未能与文学课相整合,从文学的角度,依据语言自身的特点,以语言学研究新成果新理念,帮助文学课形而上地完成其全部教学任务。政治语言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文学课不予以重视,使得本来非常生动的一些语言现象,变成了简单的语意诠释,政治学课成了解释课,难怪政治系的学生不仅对语言课不感兴趣,甚至对充满形象与感情色彩的文学课,也不为学生所接受。而语言课又与文学课脱节,并且语言课过多地讲本属于文学课的内容,就会冲淡其课程特色,造成时间的紧张等。诸如此类问题,在中专政治专业教学中,可谓俯拾皆是。

而利用信息技术,将中专政治专业文化课程加以整合,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上述类似情况发生。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各课程内容数字化,转化为信息化学习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资源,作综合性分析,从而打破课程之间的专业槛限,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各门课程综合化,使相关课程之间课程目标、教学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期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其次,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往往都能建立起自己的信息资源,但是缺乏信息的交流。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使各课程的信息流动起来,加强各课程之间的合作,而且给受教育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从这层意义上讲,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是迫在眉睫。

三、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所谓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就是要对各课程的内容、章节安排等,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和发展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加以整合。具体做法是,将各课程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作精密的分析,科学有序的构建诸如指导性内容、协作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研讨性内容、学习任务等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合理地安排教学。

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一种集约式课程整合,即利用信息技术,把庞大芜杂的课程内容,作各种可能性的研究,将有限的教学时间,作科学合理的安排。传统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安排,即所谓的章节时数的安排,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学习任务和研制任务等的安排,虽都经过了科学的分析,但我们认为这些分析,是专家们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信息含量,以概数的方式加以处理,其中难免含主观色彩,比如自己的专业爱好、研究领域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往往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章节内容,津津乐道,而对自己非研究领域,则往往略讲,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又不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内容处理方式带有太多的随意性。虽然我们不反对教师有自己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因此,我们主张将课程内容作数字化处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缜密的分析,真正科学地确立每一门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在一定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下开展教学,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以中专课为例,就是要根据语言习得与认知规律以及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或各章节的教学。进一步,通过认知规律的数字化处理,将课程内容细化为指导性内容、协作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研讨性内容、学习任务等,从而科学地选择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等。这种课程整合,无疑是一种信息化的课程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芒.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xx,(10).

[2]张双.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xx,(01).

[3]李子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远程教育,20xx,(05).

[4]任玉香.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0).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五

内容摘要: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文章探讨根据不同地域性、不同民族民间的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中的学科基础地位,建构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教育模式,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办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特色。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特色民间艺术传承。

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是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大发展的边缘学科,每所院校几乎都设有艺术类专业(美术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等),其办学思想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基本属于近亲繁殖,多共性拷贝,少个性创新,实行的是“拿来主义”。在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模式中,大家都在异口同声说“普通话”,而忘记了最不应该忘记的原生态“地方方言”;一方面不同层次的院校缺乏的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其教育思想的滞后性、教学课程的趋同性、教学内容的单一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艺术教育缺失的是整体对国家民族主体意识和文化基因进行普通性认知教育的功能。而另一方面,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时尚流行文化每天都像沙尘暴一样在侵蚀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领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处于边缘化、荒漠化的危险状况。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看成是下里巴人庸俗文化,认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难登大雅之堂的还大有人在,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传承发展的功能。笔者认为,中国的艺术教育需要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输血健身,民族民间艺术传承更需要借助艺术教育的传播认识功能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由此看来,改变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改变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生存现状,建设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

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王继平。民间美术文化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3]张鹏。推动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美术研究。。

[4]张继东。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浅析。中国高教研究。20。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六

摘要:整合课程是幼儿园教师与儿童主动建构的课程,是预成性课程内容与生成性课程内容有机整合的课程,是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园内教育交织互融的课程,也是教师和儿童追寻童趣,获得自由的过程。要做好整合课程,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同时,还肩负着转变家长育儿观念的重任和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组织能力。

幼儿园整合课程体现了新《纲要》的目标:“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启蒙性的教育”。整合课程是幼儿园教师与儿童主动建构的课程,是预成性课程内容与生成性课程内容有机整合的课程,是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园内教育交织互融的课程,也是教师和儿童追寻童趣,获得自由的过程。通过整合课程的学习,幼儿逐步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好奇中亲近自然,在探索中发现世界,在合作中走近社会,在表达中丰富情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能力,在主动学习中获得发展。

教育的观念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才能创造出优质的幼儿教育。以前,教师刻板的按照大纲要求,教给孩子多少儿歌、几个故事、掌握什么样的数学概念等。而整合课程是把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机的整合于各种教学活动中。要做好整合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第一,要树立儿童观,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幼儿活动过程,尊重幼儿发展、知识、能力、经验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第二,树立儿童发展观,要重视幼儿的实践和探索,在探究中主动学习。第三,要树立终身教育观,要关注孩子怎样学,要培养孩子主动的学习,而不是依赖老师和成人。

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是幼教改革中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观念改变了,不等于把新的教育理念付诸行动了,往往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教学中,我们大胆实践,积极引导幼儿探索问题,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在“森林里的动物”主题中,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去认识和了解森林里的动物。教师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活动结束后,幼儿了解了哪些是野兽,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等等,扩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三、对教师如何转变家长育儿观念的挑战。

家长是幼儿第一任教师。家长一致性的教育,会使幼儿园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主题“特别的我”中,有一个活动是让孩子了解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特征。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用镜子观察自己,然后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外貌特征。提问中,一个孩子说:“我的个子很高。”我问:“你为什么这么高?”他说“我的骨头很长呀。”我抓住时机,对孩子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骨头,但是每个人身上的'骨头一样吗?人身上到底有多少骨头?都有些什么样的骨头?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好吗?”

放学了,一位做中医教师的爷爷听孩子说了这样的任务,找到我说:“胡老师,我要给你提意见,四五岁的孩子懂什么呀,要给他们灌输这么深奥的知识,你知道这些东西,一个学中医的学生要学习多久吗?几年呢!”我笑笑说:“我想让孩子了解的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系统的知识,而是对人体骨骼有个初浅的认识,培养孩子去发现、去探索问题的好习惯。”家长听了也无话可说。第二天,这位家长找来了幼儿很容易理解的、最完整、最简洁的资料:“成人的骨为206块,可分为躯干骨、颅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从骨的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事后,还特请他给孩子讲解人体的骨骼,讲解中,幼儿一边听一边找自己身上的骨头,这堂课让孩子们获益匪浅。

整合课程是将五大领域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给孩子进行全面性的、启蒙性的教育。在开展“水生动物”主题时,孩子为“是鲸鱼还是鲨鱼”而争论不休,都把疑惑而又信任的目光投向了我。可我也不太了解鲸鱼和鲨鱼的区别。这时,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一起回家找答案,看谁的答案最有趣,好吗?”回家查资料才知道:鲸其实并不属鱼类,是胎生的,属于生活在海里的群居哺乳动物;鲨鱼是鱼类,比鲸要凶猛,鲨鱼用腮呼吸,鲨鱼必须不断向前游(多数不能倒退)让水通过鳃,如果不游动就会下沉和窒息。

在整合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都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会引起争论、喧哗乃至于混乱,如果教师没有随机应变的组织能力,将措手不及难以控制课堂局面。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并总结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成功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总之,整合课程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灵活性,急需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提升随机应变的组织能力和教学技巧,才能顺应幼教改革的需要,更好地面临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七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载体己经不再束缚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此背景下,积极反思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结合当前现实情况,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效整合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音乐;课程整合;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学校教育迎来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资源。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但究竟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还需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究。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发现美。

音乐作为一种媒介,让学生通过音乐这条纽带彼此认识和熟悉,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交流彼此的感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高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感性上对所学的音乐知识获得美的表象,唤起对美的感受。

2.激发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欣赏美。

音乐因为创造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创造变得更加个性,因为创造变得更有内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音乐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通过音乐创造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充分挖掘出自身潜力。同时,欣赏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美的形态直接感受开始的。

3.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表现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即兴创造的潜质,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欲,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所以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使学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音乐创作,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效整合的对策建议。

1.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思想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对音乐课程在基础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功能进行重新、全面的认识,将音乐视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育课程,而非将其视为语数外等主科的点缀。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也应积极更新对它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无用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2.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设计针对性。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审美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去听赏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确定你要通过音乐作品达到的目的,确定作品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发现这些教学重点中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3.创新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过去对抽象难理解的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不能理解,或者毫无兴趣,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动画、视频、图片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学生会被这种授课方式所吸引,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

4.适度提问,强化思维启发。

音乐教育虽然承认差距,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师应让学生敢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树立对于学习的信心,充满对于知识的渴望,积极向上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事半功倍,老师也能从中很好的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结论。

总之,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理念要求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乐于交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及时在线交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健全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杨瑜,林诚权.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现状分析[j].四川戏剧.20xx(11):85.

[2]王文澜.基于音乐课程改革与实施问题的反思[j].艺术研究.20xx(02):75.

[3]钱程.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兼评《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j].中国高教研究.20xx(05):85-87.[4]申光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运用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20xx(09):74-75.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八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已经成为目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教与学之中,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整合”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常常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照搬照抄,毫无创意。

地理现代教育理念之一是突出个性化,它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如,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策略以至模式等。这就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更多的“整合”模式,然后通过广泛的交流、沟通,吸取别人的精华,并添加上自己的创意,来提高“整合”的效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3.华而不实,追求“技术含量”

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被这些无关的内容或音乐所吸引,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反而不利于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4.以辅代主,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有的教师却把整堂课的所有内容、所有教学环节都纳入其制作的课件之中,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地理问题,本应是由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做出反应的,也由计算机代劳,从而造成了整堂课都由多媒体“霸占”的局面。学生只是跟着教师手中鼠标的点击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有的问题来不及思考又看到了新的.一幅画面,学生失去了积极思考的余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他们应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计算机的奴隶的局面。长期面对屏幕还会引起学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与地理教学“整合”,我通过近几年的实践与反思,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是整合的前提。

开展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就必须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具备在现代信息技术下设计教学的技能。只有加强自身的信息技术业务进修,提高电脑操作技能,才可以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2.正确定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此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学生盯着电子屏幕,教师则在教室后面或机房里充当播音员和解说的角色,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它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处于配角的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动体”,而非“被动体”。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研究、探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地理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科“整合”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注意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整合”。

4.充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把握时事要闻。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时有发生。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材料。注意资料的新颖性、时代性和真实性,以及资料与地理学科的相关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在课堂各个环节充分运用地理新闻时事的最新动态进行教学,既可以作为地理课堂的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效率。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工具,而是把信息技术与地理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有机地整合,整合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宝田.地理网络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6).

[2]郑耀星.当前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xx(5).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十九

内容提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相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其次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丰富、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迫切的需要。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李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如“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本课内容后,教师出示课始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是怎样做出判断的,接着让他们一齐参与小动物们的比赛,同学们在一片“我说,我说”声中,学习兴趣高涨。最后,小花猫也来参加比赛,数到几由同学们自己来当裁判,学生参与的气氛尤为浓烈,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这样,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在课后的思考与争论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口算练习是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必备的组成部分,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写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地供应题目,并判断你输入答案的正误,还可以设定答题时间,超过答题时间,电脑自动告诉你答案,让学生与电脑比速度。如在形式上再略加修饰,不失为一种学生喜欢的数学电脑游戏——“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上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十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和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最优幼儿乐高课程论文(案例20篇)篇二十

[论文摘要]科学取向的课程往往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客观性、抽象性、封闭性。为解决科学取向课程存在的种种问题,依据现象学理论,幼儿园课程在课程主体上应唤醒教师、儿童与家长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意识;在课程本质上要注重生活意义的延展,关注教师与儿童的伦理存在,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世界,反映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在课程设计上不仅要有专家的理性语言,更要有教师、儿童与家长的诗性语言。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象学对科学取向、理性主义的课程范式进行了批评。传统科学取向的课程模式有四个基本假设:(1)课程领域的理论必须以可供经验证实的法则命题来运作;(2)自然科学提供课程理论、设计和评价的概念和技巧适当的解释模式;(3)知识应该以客观和中立的形式研究和描述;(4)价值的陈述应该与客观的“事实”和“研究模式”分离。一些著名的教育现象学者,如派纳(pinar)、格里涅(greene)、休伯纳(huebner)、古梅特(grumet)、梅南(mannen)等纷纷对此进行了批判,提出以现象学为基础,结合诠释学、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的理论重建课程发展观。他们对科学取向课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科学取向的课程过于强调客观性,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主体性。科学取向的课程通常是量化取向的,体现了一种经验一分析的传统,以控制的工具论为旨趣。其课程理论旨在寻找普遍有效的教学策略,诸如目标管理、能力本位教育、绩效考核测验等。这些教学策略不会因为教育文化环境的不同、社会背景的差异、能力水平的高低而有所调整。然而,现象学却认为,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有的视域,受到前有、前见和前设的影响。为此,寻求普遍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既是不可能的,也是荒谬的。在现象学看来,科学取向的课程只注重目的,而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它将人和世界截然二分,这种对象化、客体化的方式往往只注重可量化的行为,培养了消极、可操作的“主体”,而这一“主体”事实上已被去除了主体性,沦为了可以控制、加工和改造的客体。在科学取向的课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均缺乏主动参与课程发展与改革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放弃了主体的自我经验、自我反省与自主行动的能力。

其次,科学取向的课程过于关注抽象、概括、简约化的知识经验,忽略原初经验的丰富性、生动性、多样性。科学取向的课程知识以概念、摘要、结论和推论的逻辑体系,将知识得以产生的原本丰富的社会生活剥离出去,创造了一个并不真实的客观世界。现象学则认为必须回到学生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这不仅有助于真切的感受最初的经验世界,加深理论认识与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此,现象学提出课程必须建立在具体情境基础上,意义并不单纯地存在于抽象的知识之中,而是由学生在原初、本真、鲜活的生活世界中经由反思而形成的。儿童的成长由此主要不是通过识记抽象出来的知识,而是通过积极的参与生活世界实现的。

第三,科学取向的课程是一种封闭的课程形态,以一种绝对真理的面目出现,而忽视了理论的多样性、差异性、丰富性。现象学认为无论何种课程模式均应是开放的、具体的、社会建构的。我们所知的和所经历的、我们对于课程的思考框架并不是普遍的,而是有历史的起源和背景的独特性的。现象学明确提出,科学取向课程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课程本质、课程设计、课程研究方式等均需要被悬置起来,放入“括孤”(bracket)中,存而不论,以生活世界为基点重新思考。这也即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若要为存在问题而把这个问题本身的历史透视清楚,就需要把僵化了的传统松动一下,就需要把由传统做成的一切遮蔽打破。我们把这个任务了解为:以存在问题为线索。”

受大课程论的影响,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也通常遵循科学取向,体现工具理性,认为“课程即计划”,强调让幼儿有计划、系统地学习,课程成为教师引导儿童朝向预定目标的场所,只强调可观察的外在活动。相对于“课程即计划”的观点,现象学主张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应是生活意义的延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幼儿园课程要关注教师与幼儿的伦理存在。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帮助儿童获得知识,而且要帮助儿童成长、反省和学习待人的多种学习历程;课程应通过良好的师幼关系,在爱和理智的导引下使儿童产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课程最重要的是充实儿童自由表现、诠释和反映自身价值的能力。可见,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促进儿童在学业上的进步,更应帮助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即“成人”是课程的终极目标。但遗憾的是,科学取向的课程却根本忘了这一本体论目的,追求的仅是儿童知识的获得、学业的进步。这样,它就忽视了教师与幼儿的伦理存在,师幼关系不再是生存行为或生命实践,而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工具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当人的困境上升到无法测量的高度时,人们就更热切地力求实现一个伦理学的希望。当听凭大众摆布的技术的人只有通过将他所有计划与行为符合技术的聚集和整理才能保持可靠时,所有操心必然全放在伦理学的义务上了。”

其次,幼儿园课程不能脱离幼儿成长的生活世界。儿童不仅是在课堂中成长的,更是在生活世界中发展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当课程为儿童提供走向生活的可能时,儿童的成长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自给自足”是指不需要在生活境域之外去寻找什么意义的来源、标准与最佳的培养模式。生活经验本身就是主动和被动、经验和被经验的统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自足的。科学取向的幼儿园课程往往不够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未能真正发掘生活世界对儿童成长的价值。生活世界有其独特意义,并且它的意义用不着在生活之外让谁来规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击壤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生活经验是人的根,人从根子上过着这种生活,而不能将它完全理论化、目的论化、功利化。所以,儿童是在课程之中、在生活世界之中发展的,幼儿园课程不能与生活世界脱离。“在之中”指的是儿童在生活世界中的诸种原始经验,“和某种东西打交道,制作某种东西,安排照顾某种东西,利用某种东西,放弃某种东西,从事、贯彻、探查、询问、考察、谈论、规定,诸如此类。”这也就是儿童的日常实践活动与生命活动。

第三,幼儿园课程要反映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简单性、定量化和实证性的科学观仍然是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主要思潮之一,是人们衡量社会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准,但这种思维方式把自然现象还原为机械运动,进而分解为基本的零部件来认识其构成和功能,因而难以真正解读事物的发展。还原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对整体、过程与复杂性的一种抽象和切割,失去原有的部分关系和属性。事实上,无论是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内容,还是课程实施与发展均难以用完全理性分析的方式将其一一列举,“如果存在不能以一个概念描述出来,这并非因为它太一般、太模糊和太玄妙因而无法设想,而毋宁是因为它太稠密、太具体、太丰富了。”如果把产生复杂性的因素当作非本质的东西排除掉,儿童成长的生活世界便不复存在了。在幼儿园课程中价值利益的渗透和情感意志的投入所带来的极为复杂多变的情况更是无法用还原论的方法加以解释的。“基本现象的简单性再次隐藏在可观察的总现象的复杂性下面;但是,这种简单性本身只是表面的,它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机制。”因此,幼儿园课程要反映生活世界的复杂性。

在科学取向的幼儿园课程中,课程主体不是幼儿,也不是教师,更不是家长,而是制订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规划的专家与行政人员。但实际上,与幼儿园课程发展关系最大的却并非是后者,而正是儿童、家长与教师,他们才是课程发展的真正主体。传统理情主义课程范式常常认为教师、儿童与家长必然是缺乏科学的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的,所以不自觉地将他们排斥在外。虽然,专家学者、行政人员确实在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专业性方面要远甚于教师与儿童,但是现象学认为,教师与儿童的声音是不容忽视的,专家与行政人员在制订课程时必须要虚心、切实地倾听他们的内心想法。但遗憾的是,在现实中却可能发生“误听”“漏听”,乃至“歪曲而听”的现象,这就陷入了专家、行政人员为儿童与教师“代疱”的境地。在传统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课程学者、行政人员的改革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建设理想的课程模式,是为了真正促进儿童、教师的成长,但却因为倾听不够,所以当他们提出幼儿园课程改革时,常常只是借鉴了所谓的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而往往得不到儿童、教师与家长的认同。

“代疱”意为“我”跃入他人的位置,替他人做决定、拿主意、干事情。这也就是说,我或者“迫使”,或者“诱使”,或者“不知不觉地”使他人按照我的意愿成为“我的他人”。这实际上取消了他人之为他人的自主存在。事实上,专家与行政人员不应“代疱”,而应采用“率先”的方法,即引进、介绍先进经验之后,要充分倾听各方主体的想法与意见,从中共同建构出为多方欢迎的课程改革方案。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就注意到了各方人士的参与。课程专家与行政人员运用“率先”的方式,保证了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与“代疱”不同,“率先”认定“他人”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应替代性。“自我”与“他人”作为共同亲在首先是一种在世之中不断成为“自我”与“他人”的过程,是一种“跃”“先”作为表率。这种“率先”不是替代他人,而是“走在他人前面”示范,为他人之为他人的“跃前”创造条件。

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即是在介绍各种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使广大儿童、教师了解新的改革背景。任何代庖,即任何将此“自我化”或将“他人化”的前行过程固定化、程式化、普遍化的企图都可能导致扼杀“此在”不断跃出过程的生命力的后果。“共在”的关联性不是一种“强制性”,哪怕是好意的代庖关系。在这种共在关系中,“他人”作为共同亲在不再是“自我”用以实现自身的“用具”,而是一种“自主性”的过程,有其自身自由自在的目的。

以现象学的观点而言,传统的幼儿园课程设计是一种理性语言,可以追溯到泰勒(tvler)的课程传统。这种理情语言很少涉及教师与儿童的情感、个性、生活经验。传统课程设计中理性语言的充斥意味着对技术的追寻。海德格尔把技术的本质称为“格一设”(ge-steu)。“格一设”是各种设置的聚集。它既设置人,也挑战人,使人用整理安排的方式把实在作为常备物来解蔽。在它的挑战下,人往往一味去追逐、推动那种布置中被解蔽的东西,并且以此为尺度,结果就封闭了居住在存在的近处的可能性。

幼儿园课程设计中诗性语言的产生表明了语言范式的转型。科学取向课程设计的主体是专家与行政人员,他们不仅拥有课程话语权,而且决定了课程设计的语言往往是逻辑理性、“宏大叙事”的语言。相反,由教师、儿童、家长等多方参与幼儿园课程设计,他们的语言方式常常是诗性叙事的,即与生活经验密切相联的存在性语言。诗性语言的产生标志着教师、儿童与家长的课程意识的觉醒。谁拥有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话语,采用何种方式的语言,表明了谁是课程设计的决策者、主导者。传统上,专家与行政人员用理性语言的方式解读理想的幼儿园课程,颁布试行的幼儿园课程大纲与方案,拥有解释幼儿园课程的权力,规定采用何种幼儿园课程方法,其理性的语言方式反映出教师、家长、儿童通常被排斥在课程设计的行列之外。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儿童或家长,其对课程语言的理解一般不能用理性的方式说出,而理性语言方式更易于被专家与行政人员所垄断,这样教师与儿童、家长就会被排除在外。缺乏诗性语言的课程设计会进入一种宏大叙事的迷途,使其在专家的科学解说中遭致隐蔽。我们对幼儿园课程设计的解读往往缺乏诗意的言说,总是囿于工具性语言的逻辑性、确定性、明晰性,以致幼儿园课程设计在“科学所说”中沉沦晦蔽、隐而不显。

要拯救已经沉沦于工具性语言的幼儿园课程设计,就必须解构以逻辑语言为标准的课程设计文本,建构具有本然性、由人文语言构筑的“诗性语言”。在解读“诗性语言”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与幼儿园课程的本真存在相遇。为此,幼儿园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教师、儿童、家长的话语方式与习惯。教师、儿童、家长虽然不能用理性的方式说出课程意愿,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课程主张与见解,只是他们拥有的语言更多是诗性的语言,即故事性的、通俗化的、直白性的、案例性的语言。允许课程设计者用诗性语言来表达与叙述,无疑将肯定儿童、教师与家长拥有课程参与和发展的权利。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租房市场的发展对于相关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租房范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选择租房的思路和参考,非常值得一读。甲方(房主)__________签名/盖章(
通过月工作总结,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计划,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以下是一些案例性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践上的参考和借鉴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一段时间内的经历、感受和收获的总结和概括。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启示。纪律党课是每个党
食品行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要关注食品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下面是一些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为进一步加强对“年
为了增加演讲稿的吸引力,适当运用幽默、感人和悬念等元素,从而吸引听众的关注和注意力。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演讲稿范文,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给人们留下了深
心得体会是我们与他人交流、互动、分享的一种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与他人共同成长。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阅读一些范文,从中汲取经验和灵感。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人特长和潜力。这些范文也许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某个问题或经历。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兼顾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能够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大班教案是在幼儿园对于幼儿教学的一个全面规划和安排,目的是为了提供高质量的
心得体会是在我们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一种宝贵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启示。仁爱是一种美德,它代表着对他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或者工作中的亮点和创新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每个人的一天都是由许多小细节组成的。无
培训心得体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以下这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月工作总结是在每个月结束时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月工作总结范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让他人从中受益,并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下面是一些名人对于成功和幸福的心得体会,他们的言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
范文范本是从大量的实际写作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在写作时参考,提高文章的质量和表达的效果。
编制教学工作计划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教学的全面性和连贯性。各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示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
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探索和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以下是一些通过写心得体会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果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来到x大学后,来接待我们的是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概括。通过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加深对于某一主题的理解和思考。许多人会问参加志
总结范文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总结这段时间的经验,我认识到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一个回顾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家的心得体会,他们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
它是一个反思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之道。检讨书范文的选择是基于其经典性和实用性的考虑,可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亲爱的xxx:你好!这次毫无疑问
心得体会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后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我觉得写一篇心得体会对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作为初一学生,我最近参加了一场英语阅读
总结是深入思考的体现,通过总结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理解。作者在这篇总结范文中展示了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积极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为期一个月的重庆市
通过应急预案的实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应急预案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优秀范文的语言优美动人,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推荐一些优秀范文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则是孩子最亲爱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教育局推出了“打造高效课堂
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点,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出色地表现。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品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引导。
通过撰写报告,我们可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自己的工作,同时也可以与他人分享我们的观点和发现。鼓励读者在阅读范文的同时积极动手实践,并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改编和创
范本的选取应该根据特定需求,选择与主题相关且高质量的范例。值此总结之际,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多年来,下庄党委根据上级党
写心得体会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负责,也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种尊重。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高三我们被剥夺了上体育课的时间,步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并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如果你正苦于写心得体会,不妨看看以下这些例子,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在当前快节奏的现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总结,反映出自己的感悟和成长。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那么这些精选范文会给你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这学期课程还是紧密的进行。课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意图。所有的读者都对这本书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接下来是其中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思考,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体会的过程。小编特意搜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指导。
学生评语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品德、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评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一些学生评语的范文,看看其中的评价方式和语言技巧。1.时光悄悄溜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和有序。如果你对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还有些迷茫,不妨看看下面的一些范例和指导。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故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个人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20____年度,我单位在县民政局的正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第二天要讲的内容,老师前一天的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并从中汲取教训和启示。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稍息、立正”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东
通过编写幼儿园工作计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评估和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请大家看看以下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相信对大家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启发。以《幼儿园指导纲要》为指针,
在总结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可以系统化地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路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今天,是我们最放松的日子,因为我们要去走
报告范文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句子和难懂的专业术语,以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所要传达的信息。总之,这些报告范文为我们展示了优秀的写作和思考方式,希望能够给
范本作为一种表达的样式,既可以被借鉴,又要避免过于模仿,保持个性和创新。在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兹证明_______
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阅读体验,每个人的读后感都有独特和多样的价值。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示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读完《英雄人物故事》这本书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回忆和思索,是一种珍贵的财富。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通过具体案例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写作的技巧和表达的原则。
编写更多申请书需要我们根据职位或学校的要求,展示出与之匹配的技能和经验。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更多申请书,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从中获得灵感。尊敬的院领导和各位老师:您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他人。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
无论是学校、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组织,通知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够协调人员行动,达到共同目标。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通知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通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材料,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随着对范本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成为我们汲取知识、
规章制度的修订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在设计规章制度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本,以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1、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为了更好地总结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教学反思范文,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教育教学观念。我所执教的《金色的草地》一课是小学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我们的人生路径。小编精选了几篇写得不错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第一段:介绍缺
通过年度总结,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便更好地迈进新的一年。如果你还不知道如何写一篇完美的年度总结,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启示。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过去所经历的事情进行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这些范文内容丰富、观点独到,或者展示了
心得体会是通过文字表达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见证和记录。参考他人的心得体会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和提高写作水平。勤工俭学是指大学
心得体会是对工作、学习或者生活中所获得经验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周末家长会作为
建设方案是在实施特定项目或解决特定问题时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以下是一些成功项目的建设方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
讲话稿是一种在特定场合、特定目的下,经过精心准备和组织的口头表达形式。这些讲话稿范文涵盖了学术、职场、社会等多个领域,适用于不同人群和场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
心得体会是思考与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在写心得体会时运用了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掌握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聆听武校长的家庭教育讲座,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参与培训活动的个人体验和观察的总结与概括。以下是一些经过整理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第一段:引言(150字)
演讲稿是一种运用修辞手法和演讲技巧,将观点和思想向听众传递的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些名人或重要人物的演讲稿,不仅表达了他们的思想,也展示了他们的口才和领导能力。
心得体会是对内心真实感受的抒发和表达,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小编精心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思路和技巧。
心得体会是对工作和学习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红岩精神起源于抗日战争时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写作
在实施工作或项目之前,编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我们的时间和资源。这些计划书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目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班主任工作计划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计划和安排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班主任工作计划的注意事项和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以“建设高效课堂”为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改进的方向。通过总结我们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
在工作计划书中,我们需要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工作时间、资源调配等关键内容,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作特点和要求,为我们的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实现自身的进一步提升。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打工饭店对我来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接下来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支教,是指通过志愿者的身份前往贫困地区,为那里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建议大家可以先阅读一些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然后再动笔写自己的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
培训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提炼和归纳所学内容,从而加强记忆和应用能力。下面是一些参加培训后写的精彩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正确的理念、
学期计划不仅仅是规划学习任务的时间表,更是对自己学习目标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和调整。在以下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学期计划的优秀例子和实施步骤。
每一次心得体会的写作都是一次思考和提升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感。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找到一些新的写作
教学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请大家留意以下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建立自我的过程,通过总结我们的体会,我们不断完善自己。8.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中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触发。
通过实践报告,我们可以掌握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深化对实践经验的理解。在这些实践报告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实践过程的详细描述和分析,从中学习他们的思路和方法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下面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激光设备在现代科技领域中扮演着重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梳理知识的脉络和逻辑关系,更好地掌握知识的精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训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为增强金融业务合规经
社会实践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
编写计划书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逻辑严密,并能够清晰传达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小编找到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通过撰写报告,我们可以对项目、经验、事件等进行准确的描述,从而帮助他人了解和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深入剖析,是一种思考和分析自身经验的方式。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和方法。第一段:引言(200字)
在自我评价中,我们需要真实地反思自己的表现,不偏不倚地给出评价。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自我评价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尊敬的公司领导:
中班教案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下是一些中班教案的实例,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在编写和使用教案方面有所帮助。1、能围绕话题,较连贯、流
在撰写开题报告时,我们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充分的查找和阅读,以确保我们对研究领域的掌握。参考开题报告范文时,要注重找到其优点和亮点,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提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卓越表现,还需要在语法、拼写、标点等方面做到无懈可击。阅读优秀作文范文对于提升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以下是一些值得阅读的作品。
自我总结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写得相当不错的自我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写好总结的灵感和动力。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
申请书是一种能够突出我们独特优势和特长的工具,它可以吸引评审人员的注意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撰写申请书。
总结心得体会是一种展示自己成长和进步的方式,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和动力。【示例文本一】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变
运动会是学生们追求突破和进步的舞台,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和努力精神。这是一些优秀的运动会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写作有所帮助。亲爱的同学们、体育健儿们:
事迹材料是用来描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事情或行为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事迹材料样本,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自疫情发生以来举国上下,守望相助,众志成城
师德是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下面是一些教育界专家对师德师风意义的解读和看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三、目标要求。通过学习要求每位教师
读后感是一种对读书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读后感,不妨看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指导和启示。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对自己及他人的价值观、道德观、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作文的典型样本,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彩范文范本,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3.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4.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