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模板十篇)

时间:2024-12-17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一保产量、护耕地、建高标准农田、推广油料作物复合种植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今年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任务。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各地都在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纷纷下拨支农资金,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农事,备战春耕不误农时。

如西南主产区四川省安排2亿元支持建设30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当地农民正在利用春播尝试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模式;江西投入2亿元新建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00个;湖北下拨4.75亿元农机购置补贴,并出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条措施;吉林发布推介120个农业主导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100%,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00万亩。

对于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五点建议。首先,要稳住粮食播种面积,无论是粮食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都要保证一定数量的粮食播种面积。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让粮食主产区根基更扎实、基础更牢固。第三,积极应对各种重大灾害,“虫口夺粮”“灾害保粮”,尽可能在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减少粮食损失。第四,保水保粮,通过水资源高效利用满足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水,在旱作农业上下功夫。第五,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根据资源承载力进行调控,对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特别大的地区,适当调整结构,如水资源短缺地区减少耗水作物种植。适当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提高产量,逐步实现大豆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2022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难度不大,但是不能掉以轻心,还要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党政同责,把地方政府的责任和积极性落实好。同时,要继续通过保护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完全成本保险等措施来保障种粮农民的收益。

在调结构方面,李国祥建议,要保持稳中求进,通过多渠道挖潜力,采取技术性措施来适当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比如,在玉米地或一些撂荒地、盐碱地里种大豆,至少让大豆种植面积恢复到去年之前的水平。而主粮种植面积要确保不能减少,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也不能过度减少。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全国_期间,_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再次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重要阐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保障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形势,以_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科学把握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不断增强学习贯彻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_以来,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_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新粮食安全观,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展现了深邃的战略思维、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揭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战略重点、实现路径和重大政策,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_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_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这些成绩,根本在于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科学指引。

我们要充分认识_以来国家粮食安全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自觉对标看齐,心怀“国之大者”,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折不扣贯彻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要用心领会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树立系统观念,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深刻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特别是_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坚持从全局看粮食问题,从战略上把握国家粮食安全。_多次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现阶段,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和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我国已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经过多年丰收之后,我国粮食供求出现一些阶段性变化,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坚持底线思维,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是出于战略考量,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二是我国进口粮食具有“大国效应”,一旦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容易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三是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仍有接近1.8亿人,过多进口粮食会冲击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切实把着力点放在国内生产能力、必要的储备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掌控能力上来。一是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18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只有两个年度小幅减产,打破了以往“两增一减一平”的怪圈,主要得益于耕地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二是藏粮于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产量却翻了一番多,主要靠提高单产。提高单产,主要靠良种、靠科技进步。三是增强粮食储备能力。国家逐步建立起粮食储备体系,管好用好“天下粮仓”,对于调节丰歉、平抑物价、保证市场供应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在毫不放松国内生产的同时,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国每年消费2亿多吨畜禽水产品、7亿多吨蔬菜,与6亿多吨粮食一样,都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积极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探索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

坚持完善政策体系,保护和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一是保护农民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聚焦良种良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农业科研人员创新举措,允许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持股兼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三是压实地方责任。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即建立粮食省长负责制,目前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调动主产区积极性。

全力以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_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要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紧扣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加大粮食产量、播种面积、耕地保护和保供稳价等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压实各方责任。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从严惩治涉粮腐败,深化粮食储备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进一步优化依法治理的制度环境。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好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主要用于种粮。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提高稳产增产能力。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挖掘潜力新增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把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抓实,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和集成示范。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优化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口粮等必保品种,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着力提高单产。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和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充分挖掘大豆增产空间和潜力,开展盐碱地大豆种植示范。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彻大食物观,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认真组织粮食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强化储备调节。优化政府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合理把握政策性粮食销售节奏和力度,增加市场有效供应。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推进全产业链节约减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进饲料减量替代,倡导节约消费。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三小康,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愿景。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这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于“小康梦”的追求。最早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就有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一直是第一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填饱人民的肚子是国家面临的难题。从到20连续十七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百姓都已迈入“不愁吃”的行列,在迈向“车厘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不愁吃”的关键因素,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4月,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在今年底超过2.5亿人。反观我国,国家预计今年我们的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部也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新冠疫情不失为对中国农业的一次大考和检验,事实证明我们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于“高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逐渐从“吃不饱”到“不愁吃”再到“随便吃”。,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在面对国外质疑中国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未来谁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上,袁隆平通过投身水稻研究给出了惊艳答案,我国水稻的世界单产记录已经提高到每亩1149.02公斤。除了粮食,我国蔬菜产量也在飞速增长,从1990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的170公斤,涨到年的400公斤,中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种植和消费第一大国。此外,各种农业“黑科技”让我们竖起大拇指,“互联网+农业”的新兴产业模式也让我们足不出户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红利。

“不愁吃”得益于“供应链”的完善。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为过去,人们一走进菜市场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吃得越来越丰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体系也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对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开通了专用的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疫情期间,各地也纷纷支援湖北农副产品,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国“粮草先行”的强大供应实力。这一次,我们确实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丰富的“菜篮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保持着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战绩”,而在今年,我国的绝对贫困将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断丰盛的餐桌,不仅上演着我们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幸福历程!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四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有人问: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粮食保护价政策影响何在?要精确的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模型计算。我个人的判断,如果按保护价但不是敞开收购,粮食供过于求的局面可能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也就是说市场粮价的回升点可能会出现得早一点。但就目前农产品供求总体状况看,农民要想从农业获得更多的收入非常困难。

这些资源如果不种粮食而种其他农作物会不会使农民获得更好的收入?这其实很不确定。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几年的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无效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库存积压。这种认识隐含的前提就是粮食生产浪费了部分资源。

那么,是不是“不浪费”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这要看其他农产品是否存在短缺现象。现实情况是,除粮食之外的其他农产品也基本没有短缺,而且绝大多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所以,即使这几年少种一点粮食、改种其他农作物,问题依然存在。

我大体的经验判断是:根据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大体上需要保持在16.5—17亿亩之间。低于16.5亿亩,当年生产的粮食就难以满足需求,粮价会上涨;超过17亿亩,则会供过于求,粮价下降。因此,从总供求的角度看,粮食播种面积也就只有5000万亩左右的调整余地。

这几年粮食库存多了,确实可以适当减少粮食生产。估计粮食播种面积在一两年内低于16.5亿亩问题不大,因为有库存;但连续3年以上我认为就会出问题。

这还只是从粮食这一个角度考虑,进一步要考虑:调减下来的粮食播种面积去种其他农作物,农民是否会获得更高的收入?

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比如棉花、蔬菜等已是供过于求。所以抑制农民增收的基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制约和农民就业不充分。现在有些地方出现“抛荒”现象,就反证了这一点。

我认为对“抛荒”不必过分担忧,首先,“抛荒”面积在总体上很有限;其次,要看到“抛荒”是在粮食暂时供过于求、而其他农产品在市场上并不短缺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实际上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移投入的一种应对措施。马克思说过,农产品价格是由劣等地上的生产成本决定的,出现供过于求时,劣等地退出生产是符合经济逻辑的。

当然,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引发“抛荒”的原因很复杂,农民种地的负担过重是诱因之一。但无论如何,“抛荒”没有导致供给短缺,这表明它主要是市场引导的结果,多数农民在当前确实难以靠农业来增收。

农产品过剩非农产品也过剩

农产品的需求约束非常严重。比如全球粮食价格下跌自1996年初始,迄今已逾5年,仍处于低谷,很多品种目前的价格和最高价相比已跌去近50%,这似乎是全球性的粮食过剩。但从需求角度看,全球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饿死,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支付能力。所以讲目前农产品过剩,只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

但粮食有很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产品,对它的判断仅仅依据人们有无支付能力是要出问题的。显然,如果完全从经济学判断,全球的粮食生产都应减少,更不用说中国的粮食生产应减少;但是从国际粮农组织(fao)提出“粮食安全”概念来讲,目前全球的粮食生产未必能满足需求。因此,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仅按经济学的原理去解释。

经济发展到今天,从平均消费水平看,粮食市场已经饱和,似乎应该减产。但是平均水平背后掩盖的矛盾非常大。比如说中国,拿城里的4亿人口和农村的8亿多人口比较,两者需求结构的差异非常大。除部分发达地区外,农民的食品支出仍在继续上升,尤其是肉禽蛋鱼这些动物性蛋白食品。

这说明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中,虽然整体上已经进入小康,但由于存在资源分配和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差距在扩大,这样的市场就很难对付。生产出来的东西对一部分人来说早已满足了,而没有满足的人却没有相应的支付能力。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两个矛盾交织在一起:一个是农产品的消费者也就是城镇居民,已经进入食品支出比重下降阶段,他们的支出将转移到新兴消费如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之类的行业。另外一个是,城市消费的发展非常快,但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消费基本与农业无关,比如城市高楼、轿车都和农业无关。

所以尽管城镇在快速扩张,城镇居民的消费在继续增长,但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弱,很多农产品的消费不出现负增长就不错了。从这个角度看,农民再努力也没用,因为没有市场,这是个最大的制约。

但这个制约最终不只影响到农民,中国整个经济增长的困难就在这里。按农业的生产能力来说,足以保证4亿城里人吃饱吃好。但问题是有限的城里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限,结果是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过剩,这对农民来说就意味着收入上不去。

农民收入上不去,又带来另外一个大问题,就是城里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农民买不起。这样非农产品也没有大的市场,最后就出现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农产品相对于城镇居民是过剩的,而非农产品相对于农民也是过剩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8亿农民生产出来的东西4亿城里人消费不了,所以农产品过剩;而农产品过剩就导致农民收入上不去,因此4亿城里人生产的非农业品农民就买不起,最后是大家的市场都难以扩大。

所以,如果日益明显的收入分配、资源分配矛盾解决不好,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就相互缺乏所需要的市场环境,各自的发展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从这个整体角度分析,我同意“农民增收的途径在农业之外”这个说法。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五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今年全国_期间,_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再次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重要阐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保障国内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形势,以_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科学把握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不断增强学习贯彻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_以来,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_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新粮食安全观,明确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端牢“中国饭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展现了深邃的战略思维、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民情怀、宽广的世界眼光;深刻揭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战略重点、实现路径和重大政策,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_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_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收储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这些成绩,根本在于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精神的科学指引。

我们要充分认识_以来国家粮食安全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自觉对标看齐,心怀“国之大者”,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折不扣贯彻_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要用心领会和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树立系统观念,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深刻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特别是_以来,党中央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坚持从全局看粮食问题,从战略上把握国家粮食安全。_多次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现阶段,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必须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和复杂局面的充分准备;我国已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经过多年丰收之后,我国粮食供求出现一些阶段性变化,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坚持底线思维,贯彻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是出于战略考量,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二是我国进口粮食具有“大国效应”,一旦大量从国际市场采购粮食,容易引起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三是我国农业就业人口仍有接近1.8亿人,过多进口粮食会冲击国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就业。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粮食安全的根基是“能力安全”,要切实把着力点放在国内生产能力、必要的储备能力以及国际资源掌控能力上来。一是藏粮于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18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只有两个年度小幅减产,打破了以往“两增一减一平”的怪圈,主要得益于耕地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二是藏粮于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少,但产量却翻了一番多,主要靠提高单产。提高单产,主要靠良种、靠科技进步。三是增强粮食储备能力。国家逐步建立起粮食储备体系,管好用好“天下粮仓”,对于调节丰歉、平抑物价、保证市场供应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在毫不放松国内生产的同时,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全球范围内粮食资源合理高效配置。

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我国每年消费2亿多吨畜禽水产品、7亿多吨蔬菜,与6亿多吨粮食一样,都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向森林要食物,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积极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探索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了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

坚持完善政策体系,保护和调动种粮抓粮积极性。一是保护农民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逐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聚焦良种良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农业科研人员创新举措,允许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持股兼职,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三是压实地方责任。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即建立粮食省长负责制,目前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调动主产区积极性。

全力以赴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_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要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健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紧扣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加大粮食产量、播种面积、耕地保护和保供稳价等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棉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压实各方责任。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专项整治,从严惩治涉粮腐败,深化粮食储备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动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进一步优化依法治理的制度环境。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使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

切实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建设力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好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主要用于种粮。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加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提高稳产增产能力。推进耕地宜机化改造,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挖掘潜力新增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强化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把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抓实,提高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等科技突破,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和集成示范。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健全农作物病虫害等防治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优化农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于口粮等必保品种,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着力提高单产。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和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充分挖掘大豆增产空间和潜力,开展盐碱地大豆种植示范。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动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贯彻大食物观,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认真组织粮食收购,守住“种粮卖得出”底线;多措并举组织好市场化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市场化收购新格局。强化储备调节。优化政府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完善储备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合理把握政策性粮食销售节奏和力度,增加市场有效供应。加强市场预期引导,维护正常市场秩序。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推进全产业链节约减损。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推进饲料减量替代,倡导节约消费。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六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对粮食安全的关注重点和政策目标会随着本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20_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中央借鉴国际经验,适应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的方针。

我们看到,发达国家一般不存在突出的粮食数量或供给安全问题,对粮食安全的关注重点主要是粮食价格稳定和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对他们来说,更强调粮食的营养和价格的稳定。人均农业生产资源稀缺的国家,除了对本国消费中关键的农产品(如大米和土豆等)实行高度保护以维持较高的自给率外,对其他农产品更注重通过国际贸易为本国居民提供充足和多样的食物供给。

两个重要关系和四个重点工作

而中国要构建和实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二是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然,还要着重抓好四个重点工作:

一是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二是要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可得实惠。

三是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四是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浪费惊人的现实要求节约粮食,着重解决收储、销售、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浪费问题,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那么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呢?

一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挖掘潜力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注意适度和有序,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同步增长。

政府的主要责任,一方面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育农村土地市场,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持续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二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改变不计环境成本追求粮食增产的做法,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制定科学严谨的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标准,对污染严重、确实需要退出粮食耕作的地区,要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不受影响。实施土地质量保护专项补贴制度,对自愿休耕、调整结构或限制化肥农药使用的农民,给予奖励补助。

三是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稳产高产农田比例。

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

五是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以分子育种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建设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强化农村基层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服务组织,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作用,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

六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体系。国家启动目标价格,让市场供求来决定粮食价格。20_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保障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基本稳定。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政策性收储。

另外还要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和粮食市场。研究制定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进口规划指导,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粮食贸易关系。加强进出境植物检验检疫,打击粮食走私行为,保障进口粮食质量安全和国内产业安全。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油等大型企业。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

七是强化粮食生产发展支持政策。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地方开展耕地保护补偿。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和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鼓励主销区通过多种方式到主产区投资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承担完成国家粮食储备任务。加大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七2022年我委能够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按照市委市政府、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上级粮食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维护了全市粮食食品安全。现将2022年食品安全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食品安全工作做法和亮点

1、开展各类粮食专项检查工作。我委针对重点粮油产品、重点区域和政策性粮食储备企业开展突击检查行动,确保各粮食企业做到安全储粮、安全生产,确保全市粮食食品安全。全年相继开展了“春季粮油安全普查”“秋季粮油安全普查”、每季度开展“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专项检查”等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粮食食品安全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粮食企业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安全生产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让广大消费者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2、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一是开展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选定11个库点建设产后服务项目,目前已建成7个,预计2019年12月底全部建成。建成后,能为粮农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的“五代”服务,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二是开展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上级拨付的资金,严格按照采购目录进行招投标程序,打造成我市首个具有检测资质的粮油食品检验机构,目前已完成建设工作,年底将投入使用。三是开展“智慧皖粮”三期信息化建设。安排我市的14个库点项目建设,已全部竣工验收。粮食仓储信息化网络雏形初现,信息化粮库建设取得突破,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监督检查提供便利。全市粮食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3、加强食品安全宣传

5月开展2019年巢湖市粮食科技活动周活动,10月开展2019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通过现场宣传、入校园宣传、组织小学生参观企业等方式,向群众科普粮油安全和健康饮食小知识,提高市民对储粮节粮知识的认识,引导大众科学消费,健康消费,养成爱粮节粮、合理营养、膳食平衡的好习惯。

二、食品安全工作问题和不足

监督检查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我委拥有执法证人员较少,参与监督检查人员不足,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业务能力有限,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

三、食品安全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开展各类粮食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加大检查力度,牢牢将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抓在手上。

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举办食品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加大百姓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认识。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八当前,全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和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有弱化趋势,安全生产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全面贯彻落实_,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促进粮食行业发展, 国家有关领导已经做出了一些指导意见:要构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

首先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宗旨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政府承担监管责任,企业负责事故责任,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的原则,努力构建部门指导有力、企业全面负责、职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其次指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意识;及时制(修)订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颁布粮食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淘汰影响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督促检查粮食行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规定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并根据需要组织救援;组织或参加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或救援措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管辖区域内认真履行上述职责。

然后说明了当前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粮食行业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加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和经济财产损失明显下降;淘汰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规范操作程序和方法。

最后提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落实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行业安全生产的管理;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报送渠道;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进程,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切实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重点防范化学药剂丢失被盗、设备伤人、粮堆倒塌、粉尘爆炸以及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安全生产事故救援能。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人均口粮消费需求下降,而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消费需求上升。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今年以来,新冠疫情持续,汤加火山爆发、南美干旱、俄乌冲突等突发事件导致全球粮价持续震荡,引发全球性粮食供应担忧。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稳定供应,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的粮食危机甚至社会危机。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依靠自身力量彻底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我国着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库存充裕,今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装满了中国粮。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国都有能力有信心保障“米袋子”安全,而且饭碗越端越稳,吃得也越来越好。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形势总体较好,粮食供应有保障,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存在问题,不等于可以高枕无忧,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粮食不安全事件仍有可能发生。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粮食安全还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硬约束、种粮效益比较低、区域性供给不均衡及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深层次问题。因此,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保持粮食安全战略的定力,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在吃饭这个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基石。在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的基础上,今年我国再次把粮食生产目标确定为年产1.3万亿斤以上。只有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才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弥补结构性失衡问题。针对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的问题,要加强政策供给,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抓粮积极性,激发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大限度挖掘粮食供给潜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粮食消费需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转型,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人均口粮消费需求下降,而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食物消费需求上升。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有限的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向耕地要粮食,也要向草原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些食物供给增加不仅能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而且能直接或间接替代传统主粮,为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从经济角度看,粮食种植效益低,有的地方抓粮食生产、保粮食安全的积极性不高。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更好地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战略解读论文篇十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算长远账。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都要提高政治站位,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共同扛起粮食安全的重任,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粮食调入地区需要顾全粮食安全大局,稳定粮食生产,保持应有的自给率。

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只盯着主产区,忽视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应该承担的粮食安全责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区都有责任,粮食调入地区更要稳定粮食生产。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再次提醒各地,务必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关系,决不能把工业化、城市化变为“无粮化”。

多年前,我国根据粮食生产与消费量的特征,把全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发生了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的根本性变化,粮食生产区域越来越集中,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区域性供给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目前,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13个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能够调出粮食的主产区仅有几个,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有的自给率不足30%,“鱼米之乡”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由粮食调出地变为粮食调入地。

粮食生产区域过分集中,全国粮食安全高度依赖主产区,会给粮食安全带来很多风险和挑战。粮食生产受耕地、水资源、天气等自然条件制约,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易发频发的国家,一旦主产区遭遇大面积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就会影响粮食供需平衡。同时,东北、华北等地干旱少雨,主产区北移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导致黑土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北方主产区干旱缺水严重,南方主销区水资源丰富,虽然南水北调工程有助于缓解北方缺水之痛,但资源错配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忽视。

粮食生产布局变化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市场因素在起作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某种程度地忽视粮食生产,大量耕地用来建工厂、建高楼大厦,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虽然国家有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律规定,但基本都是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主销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相对突出,粮食自给率呈现下降趋势。主产区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主销区。国家为了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力度等办法加大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推动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但产粮大县“高产穷县”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账、算长远账。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都要提高政治站位,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共同扛起粮食安全的重任,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粮食生产效益低,如果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实现粮食稳产增产目标的难度很大。粮食调入地区需要顾全粮食安全大局,稳定粮食生产,保持应有的自给率。这样,不仅能增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抵御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有助于减轻主产区粮食供给压力,缓解主产区资源环境压力,让主产区水土资源得以休养生息,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