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一边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我们来说,突发的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臵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臵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过去行之有效的新闻管理办法有的反而束缚了我们自己的手脚,造成处理事件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我们的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现在所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刚刚投入试运行,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更好的完善(包括开发商对功能的改进及我们结合其功能特点行监控范围、研判依据等方面的配臵),使之更贴近于我们实际,这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过程;再次,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臵等多个环
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臵工作的正常开展。
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分析来看,造成网络舆情监管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处于匿名性和虚拟性交织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
2、网络信息真实性难以区分,部分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感情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
3、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
4、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
5、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领导认为网络仅仅是发泄情绪的途径,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他涉及到多个主体,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面对新的历史形式,我们的网络舆情监管更应该按照“管疏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开展。
1、加大对网站发布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公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站的管理,严格要求开设信息发布平
2、密织社会监控网络。网络被称作浩瀚的海洋,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单靠网络监控系统只是杯水车薪,需要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3、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各部门单位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敏感问题、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提报,对可能出现的网上热点问题要充分估计、提前建立预案。要确定一名同志担当前网络舆情预警联络员,及时搜集与本单位有关的负面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进行沟通。
4、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对一些新闻网站,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做大做强,成为推介政府、宣传政府的主流网站。加大与上级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可成为抵制不良信息的网络正面宣传主阵地。同时完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做好培训,提高网络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懂政策、讲方法、富有战斗力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为有效开展工作打好基础。篇2:舆情调研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建设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传播的兴起,以往在传统新闻媒体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的言论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于本身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更多的人们愿意采用网络这种渠道来表现真实的想法。
中国社科院发布《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对网络的运用,已 由初期偏于娱乐与交友发生转向,网络新闻使用率大幅攀升,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民对“重大新闻我一般都首先从互联网上看到”的总 体认同度高达62%。网络已成为社会舆论重要发源地。上述报告同样指出:网民对“互联网是我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的总体认同度高达43%。
网络还 是社会舆论的扩音器,网友关注焦点及公共事务、讨论议题广泛,言论彰显出民众意识;而网络又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参与度高等特 性,网友众说纷纭、言论扑朔迷离,使得地方性、局部性事件在一夜间被成倍放大,演变为全国关注话题,像城管打死人事件、华南虎事件、周久耕天价烟事件,网 络让草根阶层不再处江湖之远,将政府部门推向风口浪尖,矛头直指政
府执政为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严重破坏政府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甚至导致政府信任 危机。
网络舆情是广大民众关于民声、民愿、民意的汇集,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 一个重要的渠道”。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搜集网络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互联网已成为党 和各级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第二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行业舆情特点及意
义
2.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舆情特点
? 网络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不能适时果断处理危机
目前,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效仿宣传部门组成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但尚未建议完善的网络舆情工作的机制。一是工作缺乏预见性,部分领导或者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认识不足。二是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后果估计不足,工作被动,涉及本部门的舆情被网络炒作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样不但不利问题的解决,反而增加对立情绪,造成矛盾进一步激化。
? 指挥缺乏统一性,特别是多头指挥,决策迟缓,有关部门层层汇
报,不能及时果断处理。
? 人社部门及工作人员缺乏处臵网络舆情的技巧
由人社部门的工作职责可以看出,与社会基层人员联系比较紧密,而与社会基层人员进行沟通时,不可避免产生一列矛盾问题。而一条涉及关于人社部门的信息迅速在网络被炒作的危机,工作人员的应对心理、方法、策略和手段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对于媒体的询问和公
众的质疑,往往保持缄默或封锁消息,很少与网民进行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
网络环境下,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面舆情使工作人员及单位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涉本部门舆情的应对工作。增加信息透明度, 准确、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就能使谣言破灭,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建立权威专业的组织体系、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适当的舆情引导与控制手段,是建立 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的必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工作,区分不同性质的涉及本本门负面舆情,可以为正确的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善与媒体沟通,借助媒体传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的声音,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2.2、应用意义
2.2.1有效的部署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在实际工作中,脉维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运用,可以有效的进行工作人员部署,运用网络雷达技术替代人工浏览的方式,将会节省大量人力,并将负责分析互联网信息的人员从枯燥的重复性的查看互联网信息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有效的人力投入到对信息结果的处理和防范等重点上。2.2.2降低人工对比分析误差
在本项目运用中,通过该系统,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关联分析与共享、人工经验知识分享与机器自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社会公开情报信息的研判与事件综合分析预测,改变以人工操作带来的水便,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2.2.3提高人社部门的管理效能效能
在该系统中,针对互联网信息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脉维舆情基于自然语言理解的文本挖掘技术,提高了人社部门的对于互联网舆情的应对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对社会面信息的全面动态控制能力。2.2.4为领导决策依据篇3: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调研
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的思考
井陉矿区人民法院 张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群体性事件接踵出现,受到各方关注。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信息借助网络快速传播,对现实中的事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增加了处理难度。有些并不严重的事件经网络炒作后常常以讹传讹出现信息失真,人为使得事态复杂化。有些事件还由于网民的大量参与形成网络暴力,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频频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给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社会稳定和网络管理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网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舆论监督力量。当前大部分与政法机关有关的网络热点事件,往往一个案件的某个细节,经过网络的发酵,演变成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使得各级政法机关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网络舆情危机之中。笔者以为,面对愈来愈多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应采取以下四个途径措施予以应对: 一是构建舆情监督领导系统,正确全面领导舆论。一是精心构建网络舆情监督组织机构。根据网络舆情监督工作的需要,成立网络舆情领导组、网络舆情监测组、网络舆情调查组、网络舆情反馈组,开展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二是突出抓好政法网门户网站建设。把政法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引导群众正
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三是牢固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全面实施量化目标管理、办案流程管理、内外监督管理,切实树立起政法机关良好形象。
二是及时发布官方消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是参与人数多,信息传递量大,消息传播速度快。在所涉及的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讨论的网民并不是事件亲历者,但对事件表示出了高度关切,他们从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后,很快通过网络传递出去,使得事件的参与人数滚雪球般增加,信息量快速膨胀,最后形成了网络群体性事件。针对这一特点,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及化解过程中,有关方面必须及时发布信息。对此有关方面必须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开设一些“网上热线”或网络互动活动,利用视频、音频、聊天系统等与网民交流,尽可能早地对网民的意见和诉求作出回应,在双方之间搭建起信息沟通的桥梁。
三是快速应对焦点问题,做好事件处置工作。网络作为一种监督方式,是释放个人正义和社会良知的有效载体。许多网民虽然与议论的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他们会毫不吝惜地表达对弱者的支持和对恶行的鞭挞,持续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态度。针对这一特点,有关方面必须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民所关注的事件焦点是什么,找准症结,快速、果敢地做好事件处置工作。处置事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迅速。必须在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处理,对是非分明的事件刀下见菜,使责任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置;二是透明。网络是一个信息高度透明的场所,凡已在网络上热议的群体性
引领网络舆论的有序发展。坚持信息充分公开,提高党政机关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度。积极培养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反动言论。四要强化队伍培训。注重吸纳、培养高水平的网络理论和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一线网络评论人才、掌握尖端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通过业务和网络技能的专业培训,使网上舆情引导队伍更加知识化、专业化,成为检察机关驾驭互联网的综合性“通才”。五要尽快实现网络立法。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二
x单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舆情信息质量为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加强对舆情走势的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得力的对策推荐,对涉及本单位工作资料及时进行跟帖回复,围绕重点、跟踪势点、把握难点,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具体工作资料如下。
一、建立了舆情信息工作网络。
成立了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担任,副组长由担任,成员为各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兼任,负责单位舆情信息工作的统筹管理及编发《舆情信息专报》。
二、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各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舆情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发现反映本单位相关问题的信息,将其拷贝后注明报送单位、时间、报送承办人、审核人,发送到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周上报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各单位报送的舆情信息,定期进行筛选,修改《舆情信息专报》,并送单位领导批阅。对单位领导批阅后的舆情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批示资料进行处理,分送各相关部门阅
办,对相关部门处理舆情的状况组织文字回应,送相关领导审批后在网络上予以回复。
三、建立了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
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即为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各舆情信息员发现涉及本单位工作的论坛贴文后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对涉及本单位工作或上级舆情信息部门布置的重大网上舆情撰写引导主帖,进行跟评,并转帖正面报道或贴文,同时参与网上日常讨论及策划重大网络宣传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务必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网络舆情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单位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个性是要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资料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职责到人,确保网络舆情落到实处。
2、严格规范网络舆情回帖的工作资料
及时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及时回应,加强对回复资料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资料既贴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贴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杜绝在回复资料中出现错字、别字以
及语意不通等问题。要增强回复资料的针对性,确保回复资料既一语中的,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
3、进一步强化横向沟通。
网络舆情工作采取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法进行,单位各部门在认真梳理与本部门有关的网民提问之外,要加强与单位系统内的相关单位、部门沟通,个性是网民提问涉及交叉管理的资料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即网络舆情涉及单位作为牵头单位,确保在相关单位、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牵头落实办复职责,完成网络办复工作。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三
ok3w_ads("s005");长白学刊 2010 年第 1 期changbaijournal no.1 2010总第 151 期sum no.151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王克群(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马列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能力,是当今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把握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分析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网络舆情;研判;应对能力[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3-5478(2010)01-0090-04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一种深刻的变革下, 网络时代的鲜明特点和独有规律对政府管理也势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目前,我国政府职能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公共管理中的一些传统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使得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在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形成的客观影响力方面常常显得较为被动, 特别是无法妥善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网络舆情危机,影响了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领导干部要“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 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 、征地拆[1]此,正确把握网络舆情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分析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探讨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网络舆情热点也是如此。
由于引发舆情热点的问题或事件本身及其变化发展, 以及网民情绪等因素的影响,网络舆情与现实产生互动的过程中,会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一个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的发展过程。网络舆情热点的起始。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发生, 也就是以某些具体的对象为依托。
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自然灾害事件、与弱势群体相关的事件、反映社会道德困惑的事件、 反映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事件的发生以及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政策、 法规出台,经媒体或网站论坛报道反映后,一般都会引起网民强烈关注与热烈讨论,并广泛传播开来。网络舆情热点的持续高涨。
网络舆论热点形成后,由于网民的情绪、意见等不断高涨,使热点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进而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网上热点。
这种高涨的态势根据热点问题受关注的程度,有的持续较短的时间,有的经历一个较长过程。网络舆情热点的波动变化。
网络舆情热点的发展过程并非总是直线式的上升或下降。
某些时候,它会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轨迹,即发展到一定[收稿日期]2009-10-30[作者简介]王克群(1955-),男,山东枣庄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马列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党的建设。- 90 -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 因高潮后,会经历一定时期的萧条或沉寂,但进而又出现新高潮,这样的波动过程甚至可能反复数次。舆情波动所以产生, 往往是由于在舆情热点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例如强大的外界阻力,暂时阻止了舆情的进一步高涨。网络舆情热点的最终淡化或消落。
热点持续一个时期后,逢新的事件涌现并产生新的刺激,多数网民就会自动转向新的目标。于是,原来的热点舆情便慢慢冷却,最终沉寂下来。
当然,依照舆情自身的变动规律,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事件对网民的刺激和引发的舆情,只能说是“阶段性沉寂”,一旦有新的诱因关联性的事件发生,极有可舆论,对公共政策造成误导;二是网络舆情通常以个人的观念和信念为基础, 有时会以情绪化形式表现,需要向公众化方向调整;三是网络舆情往往经过由潜舆情到显舆情的过程, 而且在显舆情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整合与同化,如果加以引导,有利于向有益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四是网络舆情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 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却并不一定代表大多数公众的意见。
政府到底是否应该干预网络舆情, 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因国情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在实践中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真正放弃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同的只是在管理方式上,或是直接能被网民旧事重提, 再度成为热点。
网络舆情热管理,或者间接管理。[3]点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电子公三、处置网络舆情应消除误区告牌、博客和其他社会性软件等来传播。[2]作为一种利益表达渠道, 网络的影响力与日二、网络舆情是否应该引导网络舆情形成后, 与现实社会中的舆情交替传播,相互影响,对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
特别是对公共决策、 民主政治等方面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
关于政府是否应当管理网络舆情有两派较为对立的观点:网络舆情不该管理。一是从技术上讲,网络舆情的内容本身难以控制,如谁发布信息,谁接收信息,落实到具体对象上十分模糊,无法管理;二是从网络发展的角度来说, 在网络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控制等于限制网络的正常发展,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发展不利, 因此应该给网络舆情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从网络舆论控制技术来看,一些基本的内容分级、 过滤等手段完全可能解决网络舆论管理问题,政府管理显得多余。同时,有些学者认为, 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俱增。一些地方官员对网络舆情的处置存在误区,主要表现是:一是放不下“架子”。
一些官员对网络的特点仍然认识不清,面对网上舆情危机,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结果把自己摆到了民意的对立面, 事件越处理越被动。
二是简单一堵了之。
在一些地方,网上舆情爆发后,官员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删帖和堵塞言论。
殊不知, 网络传播点多面广, 一删了之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三是错失处置时机。
2008 年的贵州瓮安事件,由于对网络舆情没有引起重视, 短短几天就形成了舆论狂潮。
事后有关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个重要原因和教训在于没有敏锐把握网络、 媒体的舆论动向, 没有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
四是仓促发布结论。
重视网上舆情需要严谨的态度。
如果政府为应付而应对,在真相没有调查清楚前,就急于发布结论,转移舆论焦点,非但不利于舆情引导,还会引起群众的更多质疑和不满,进而成为网上舆论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 而在正式攻击对象。[4]制度之外, 也缺乏一个公众充分发表意见的舆论平台,因此,当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之后,由于它的传播特性,便自然而然成为公众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比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来得更猛烈、更尖锐的局面。网络舆情应予以引导和控制。
一是舆情舆论与流言近在咫尺, 不加引导可能导致误把流言当四、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分析与建议现代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 必须正视网络的客观存在, 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动融入到互联网的“虚拟社会”中去,研究网民的思维方式,用网民能够接受的形式建设、管理和利用好互联网资源,不断完善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 强化政府与网络社会的互动和网民的共鸣, 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舆情- 91 -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效应,克服其消极影响。1.重视互联网。
互联网把人类带入一个多维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舆论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正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党政领导干部无视或轻视网络, 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自阻整合民意人心的通道,自毁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同样是由于非正常死亡案引发的公共新闻事件(在瓮安事件七天前,贵州德江县也发生了一起学生自杀案件), 在事发后也是谣言四起,但德江县立即召开情况通报会,把案件侦查中收集的证据、 信息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全部向社会公开,谣言不攻自破,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把握网络的发展趋势,认识网络的深刻影响,正视网络的严峻挑战, 把网络作为日益强势的新兴媒体来对待, 把关注网络舆情当作一种工作常态来坚持,把引导网络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锻炼,高度重视网络建设,主动掌握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发挥网络作用,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法公正、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旗帜,积极排查和解决社会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不要因为种种顾忌, 把这样的旗帜送给网上“意见领袖”,而让广大网民对政府失望。4.社会问题非政治化。
研究表明,近年来很多地方的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群体性事件, 当事人和围观民众的诉求都是地区性、 行业性利益问题。高明的地方领导者, 总是善于把带有某种政治诉求的问题化解为地区性问题、行业性问题,把社会压力分解到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逐一处置。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些具体的经济、民生方面的问题政治化,只会激化矛盾,让各种社会压力都集中到一个断裂点上。5.对领导干部不作为者实施问责。
群体性事件处置往往包含三要素,即公布事实真相、惩处民众暴力和恢复社会秩序、 惩戒不作为或有问题的官员。
瓮安事件以来各地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一再表明,这三要素孰先孰后很有讲究,效果也大不一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领导利用好、管理好。[5]干部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2.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赢得话语权。
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
“危机管理”实质上是“危机沟通管理”。
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主张:化、造成恶劣影响的,必须问责。
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己在新闻发布和说服公众方面的工作不足,却迁怒于无辜的当事人和网民,恐怕是有失公“说真话,立刻说。”中国一些地方政府总结的经验允的。[6]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则要求“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网络时代是信息透明的时代,事件一旦发生,网上参与人员多,收集和公布证据的多,监督无处不在,谎言无处藏身。面对网络舆论,我们要坦然面对,不遮掩、不忽悠, 更不能欺骗。
发布信息要依照统一口径讲实话,既不能捂嘴不说,也不能什么都说,而要根据事态的发展主动设置议题, 适时适度把权威信息逐步提供给媒体和记者。其实透明的信息、开放式的报道、人本化的沟通,不仅不会引发恐慌,给政府添乱, 而且会促进网络民间力量与政府力量良性互动,产生积极效应。3.在网络舆情中勇于“抢旗帜”。
在历史上,中共与当政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时, 就特别擅长抢民主、和平的旗帜,赢得了广大工农群众和民主党派的拥戴。
今天,就是要高扬社会公正、司- 92 -6.在舆情应对中充分发挥“主场优势”。
政府掌握的信息远比网民个人所了解的信息全面而专业,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具有重大影响力,而且最主要的一条, 政府应该具有权威性。
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不失语,不妄语;发挥信息优势,学会有节奏地抛出系统化的专业信息,利用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 有力地引导舆论。
但也要警惕政府的“主场优势”变成“主场劣势”,这就是政府公信力的流失。
一些地方在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官员操守等方面存在阙失,让网民对公权力产生某种不信任感, 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
因而,修复政府的公信力是当务之急。7.在网络社区和“公民报道者”、“网络意见领袖”中发展“盟友”。
盟友不是部下,也不是潜在的敌人。
要允许和鼓励他们对地方政府的施政阙失提出批评, 开展舆论监督, 同时通过积极沟通对话, 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全部复杂性,引导他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帮助地方政府,缓释民间某些不满情绪。与平面媒体比,网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向交互, 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和看法,传播者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这就要求党政干部调整心态, 摆正位置, 以尊重之礼,以真诚之心,与网民、博客密切沟通,增进思想交流、感情交流、情况交流。
针对网民的疑问和诉求,及时回复,把实情、真相公之于众,千万不能不闻不问;针对个别“牢骚满腹”、“容易冲动 ”的网民,要循循善诱做好解释工作,不能针锋相对。
除了网上互动外,还可以通过网友联谊会、博客笔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网下交流活动,加强与“活跃网友”的联系,让他们更客观、更公正地发布网络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尽力将舆论朝着有利于稳定大局、有利于工作顺利进行、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发展。8.建立政府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
这一机制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机制、 网络舆情发展方向的预测机制和网络舆展, 最终爆发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过程。
现阶段的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危机频发期,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是对现代政府的极大挑战和考验。对网络舆论来说, 在无法用正常渠道宣泄的情况下,公民长期积累的诉求随时可能因某事爆发,造成民众与政府的矛盾激化乃至产生行政危机。
我国的公共管理危机处理机制尚处起步阶段, 与公共管理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网络舆情危机也时有发生,政府在应对时尚缺乏有效的机制,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
可以通过设立综合性决策协调机构和常设的办事机构, 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针对网络舆情问题,可以建立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各部门参加的舆情监管机构,在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遇上突发事件时, 可兼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
这样, 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 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采取有计划的步骤,沉稳地面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情发展的干预机制。
通过建立预判预警机制,政府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网络舆情进行干预,如在收集和分析舆情信息时发现了负面信息, 则可以通过报道正面消息冲淡负面信息的影响。
一是面舆论的强势。参考文献:[7]可以委托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开展专题性社会调查研究,掌握现实动态和社会基本面的反响,敏锐捕捉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题,通过判断舆情信息变化的基本特征,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 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二是要建立起舆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会议,认真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准确把握本地区网络舆情动态,主动预判,及时作出策略调整。三是要建立相关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制定危机预警方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及时传递和沟通[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9-09-28,(1).[2] 基于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 与 发 展 、现 状 及 舆 论 引导[eb/ol]. /a/.[3] 王升华.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攀登,2009,(5).[4]侯严峰,等.处置网络舆情应消除误区[j].半月谈(内部版),2009,(9).[5] 易炼红.面对网络舆情,我们该怎么办? [j]. 党政干部论坛, 2009,(10).[6]祝 华 新.应 对 网 络 舆 论 的 10 条 建 议[n].济 南 日 报,2009-08-13,(8).[7]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5).信息等环节。要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细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到有所准备。一责任编辑:简明旦危机出现,即可从容应对。9.建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
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由有序向无序发- 93 -investigations by person/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rules, personnel of customer credi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1) active marketing, expanding customers; 2) arrange interviews with our customers; 3) qualifying first instance; 4) accepts an application for the borrower; 5) collect, collate, review customer information; 6) dueinvestigations by person/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rules, personnel of customer credi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1) active marketing, expanding customers; 2) arrange interviews with our customers; 3) qualifying first instance; 4) accepts an application for the borrower; 5) collect, collate, review customer information; 6) dueinvestigations by person/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rules, personnel of customer credit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1) active marketing, expanding customers; 2) arrange interviews with our customers; 3) qualifying first instance; 4) accepts an application for the borrower; 5) collect, collate, review customer information; 6) due
相关热词搜索: 疫情研判 舆情 研判 网络 ok3w_ads("s006");ok3w_ads("s007");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四
舆情信息上报注意事项
安全委员作为班级的重要成员,负责所在班级各项关于安全的具体工作,既是所在分院辅导员的左膀右臂,又是维护学院安定团结以及建立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每个人要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舆情信息上报方面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一般上报信息应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生事件中的人物应该注明宿舍或者班级,事件应该描述清楚。如x年x月x日x时,x分院(12/13/14)x班xx在x处发生何种情况,结果如何。
2、如果对于发生的事情了解的不是很清楚,可以在事情发生后立即采取调查的办法了解实际情况,但是涉及同学个人隐私的事件除外。在调查过程中,其他同学有义务配合调查。
4、涉及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的设施毁损请说明具体位置,并备注说明具体上报时间。
5、如果反映的不是全局性问题,而是部分或隐患问题应注明某分院、班级及反映人的姓名。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五
为科学、有效、及时防范和应对辖区内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疫情,做到早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确保辖区平安、社会稳定。结合街道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各社区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开展辖区内突发疫情的应急工作,各社区按照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根据疫情发生的级别,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情况实行分级管理。
(二)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各社区要做好突发疫情的各项应对准备工作,根据需要建立应急预备队,一旦发生疫情,要做出迅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及时上报和控制疫情。
(三)预防为主,群防群控。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同时,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依靠群众,全民防疫,动员一切资源,做到群防群控,尽最大努力切断一切可能的病毒传播途径。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各类突发疫情后,街道协助各相关部门查找病源,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同时做好预防、控制和扑灭疫情时的应急处理工作。
(一)疫情应急处置。第一时间上报相关部门,组织召开防控领导小组紧急会议,对发生疫情地区的疫情原因进行调查,讨论后续等工作,发布预警。同时加强与卫生等部门疫情防控的交流与合作,查找病源。
(二)舆情应急处置。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发布,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不利后果。
(三)隔离消杀应急处置。第一时间对疫情发生所区域范围内设立警戒区,配合医疗卫生机构隔离相关人员,对感染区开展消杀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坚持街道党工委统一对防控工作进行领导,迅速成立工作小组,建立完善疫情监测等防控应急机制。明确各分管领导为包联社区第一责任人,各社区书记为本社区直接责任人,针对疫情坚持实行每日定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突发疫情或疑似疫情的,必须立即上报,确保做到及时、迅速、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二)抓好源头控制,清理卫生死角。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及除四害、清理卫生死角等活动,通过宣传栏、led屏等形式广泛宣传防范疫情的相关知识,倡导健康、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预防疫情在人群中传播。
(三)落实应急值班,做好情况上报。切实执行关于疫情防控应急值班制度,安排干部排班值守,保持手机24小时畅通。坚持做好每日情况上报,各社区每天下午15:00前上报防控情况,重要情况一事一报,确保及时掌握辖区疫情防控工作动态。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六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严格贯彻落实呼伦贝尔市教育党工委《关于加强全市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所有教师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应立即成立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靳洪生
副组长:刘云江、王义学
成员:各室负责人、各班班主任
(一)研判预警。学校教导处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教导处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的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人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网络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请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人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七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1.东案小学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各科室负责人
2.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工作及领导小组交办的事宜。
(一)研判预警。学校信息处及其他处室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处室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校长。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 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结果具体时日。
2、属对学校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 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及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如属于学校内部人员,以说服教育为主,情节恶劣者按学校相关校规校纪给予处罚,如属于校外人员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学校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一)善后处置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指导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尽快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和影响。
(二)总结分析
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会同参与处置的相关部门(单位)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案。
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心小学
精选舆情监测、报告、引导及处置工作方案通用八
为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工作,建立健全舆论引导处置工作机制,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维护学院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对学院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学院成立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主管宣传工作的院领导
副组长:涉事单位(部门)分管院领导
成员: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学生处、保卫处、信息技术中心、事件涉及单位负责人.
主要职责为:
1.组织相关单位(部门)人员集中办公,统一新闻宣传口径,确定对外发布内容,安排新闻发布事宜.
2.邀请、接待采访公共事件的媒体记者.
3.收集媒体报道信息,分析事态发展趋势,形成舆情报告,及时向学院及省、市相关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1.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学院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工作由学院党委统一领导,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是学院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机构.公共事件发生后,舆情处置应急领导小组要及时了解舆情、明确情况,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稳定师生情绪,把握新闻舆论的主导权.
2.统一口径,注重效果.舆情处置要准确把握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学院党委确定的统一口径,确保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相关信息发布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跟进,即把学院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将要做的措施和办法向公众表达清楚,彰显诚意,力争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推动突发事件舆论的良性发展.
3.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公共事件发生时,同时启动现场处置和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宣传工作和现场处置工作保持紧密联系.在发布信息时,注重报道学院积极采取的行动,及时通报事件处置的进展.
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和可控性等因素,将突发事件分为重大、较大和一般三个级别.
1.重大突发事件(i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