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幼儿园教师在教授某一课程内容时预先设计的一份教学计划。下面是一份针对幼儿园的教案布置和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一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这里我主要结合《大海睡了》一课,谈谈对模式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学科的整合中语文教学美育教育与美感熏陶的一点认识。美感是人对客观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审美和言行习惯。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不多,尤其是夜晚的大海,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一、对比感知,激发想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课件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二、音乐渲染,营造氛围。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三、图文创意,感悟和谐美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运用课件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我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的句子相应的出示在美好背景的屏幕上,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信息技术,既再现大海图片与文字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四、品析词句,体味语言美。再学习美读课文,进入意境中,教师问: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回答:我觉得深夜里,大海很安静,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海浪声轻轻的,听起来很舒服等,教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了。)教师指导朗读,详细见课堂实录。教师: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学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响了,应该轻一点。学生:大海已经睡了,我们要轻轻地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师:那你来读一读师: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我在实践中的一点启示: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环境,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吸引学生注意,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一样信息技术却又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二
看到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字"美"。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本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由疑问为切入点,理解阅读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什么是鼾声大海会打鼾吗"等问题,让他们知道大海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发挥教师自身资源。如适时范读,表演范读,都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巩固理解课文的作用。
四,存在问题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合作读课文时,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三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这里我主要结合《大海睡了》一课,谈谈对模式2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与学科的整合中语文教学美育教育与美感熏陶的一点认识。美感是人对客观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中的美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情感和思想上都得以熏陶,以养成良好审美和言行习惯。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不多,尤其是夜晚的大海,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一、对比感知,激发想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课件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二、音乐渲染,营造氛围。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三、图文创意,感悟和谐美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运用课件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我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的句子相应的出示在美好背景的屏幕上,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信息技术,既再现大海图片与文字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四、品析词句,体味语言美。再学习美读课文,进入意境中,教师问: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回答:我觉得深夜里,大海很安静,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海浪声轻轻的,听起来很舒服等,教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了。)教师指导朗读,详细见课堂实录。教师: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学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响了,应该轻一点。学生:大海已经睡了,我们要轻轻地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师:那你来读一读师: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我在实践中的一点启示: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环境,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吸引学生注意,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一样信息技术却又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四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选择了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美”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字词。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天渐渐黑了,晚霞灿烂。夜晚,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四周一片静谧。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大海不同形态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这样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同时,我在设计时将本课的生字词加入图片中,以“芝麻开门”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欣赏大海美景。变枯燥的学习生字词于享受美景之中,为读好课文初步奠定基础。
其次,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这一环节,我也是将课文内容载入图片中,指导学生看图、理解、想像诗歌描绘的情境。全诗就两句,浅显易懂,我通过范读,表演读,配乐朗诵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再次,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大海醒了”的录像,直观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学着课文诗句的句式,创作简单的诗句,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培养。有几位小朋友特别喜欢创作诗句,下课后他们就马上写了起来。
最后,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视时间而定,后来在下一课时教学。
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由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阅读理解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她抱着明月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看图,月亮倒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大海抱着明月,接着学习相关的第二句诗。再如,在互相读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大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又将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她”是女性的她,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字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发挥想像拓宽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大海醒了”的简单诗句,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四、发挥教师自身资源。如适时的范读,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3、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收集资料的作用。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五
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可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很少,尤其是夜晚的大海。那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学完课文后,我还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宁静的夜晚结束了,当红日东升时,大海醒了,我们小朋友也来当一次小诗人,仿照课文写一首诗《大海醒了》。学生因为有了对前面多媒体展示的一组白天的大海图片的感受,说得生动有趣。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六
现代多媒体走进了课堂,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相比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有效。《大海睡了》是一首语言优美且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进行该课的教学设计时,我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配乐朗读、大海视频播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课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很适合在本课运用,它能使整个教学过程锦上添花。对于这课的教学环节安排我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优点和缺点,在此我与大家一起分享。
优点:
1、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一部分学生骄傲地说出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后,我及时邀请大家到大海去旅游,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被初步激发。
2、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大海视频。随着画面的展示,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惊涛拍岸……千姿百态,尽显眼前。教师和着音乐娓娓道来,强烈的感受,使学习欲望被再次激发。
出示课文中插图的课件,在学生观察插图时,相机引导他们从上到下说明图意。在体会月亮、星空、海鸥、大海多个个体美的同时,感受整个画面的和谐。这样做,可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创设情境,进行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如何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将精读训练落到实处。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步骤层层推进:
1、教师配乐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体会文中的美感,我采取了配乐范读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音乐,我和着节拍进行课文范读。
2、抓住重点指导第一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大海睡觉了”这一部分,提出“你从哪里读出大海睡觉了?”“此时大海为什么能睡觉?”(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让孩子清楚明了)由此展开学习,引发出大海的“睡”与风儿、浪儿的“不闹”“不知”有关,进而了解风吹浪打、风平浪静的内在联系。
3、合作体会练读第二句。
有了第一句作为基础,第二句的学习可以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指导。先让学生边看图边自由读第二句,说说大海睡着了是什么样的?再在小组内讨论,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就能较好地突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其实是明月、星星的倒影照在大海上这一难点,增加了阅读趣味性。
4、配乐背诵,理解感悟。
结尾,教师趁热打铁,给时间让学生当堂背诵,既积累了语言,又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利用音乐创设的意境中引导学生思考:“大海打着香香的鼾,做着甜甜的梦,她会梦见什么呢?”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将课堂与音乐相结合,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这也是我们大语文观的追求。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多媒体虽然创设了课文学习的意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低年级孩子自控力不强,很容易被美丽的画面吸引住注意力,继而忽视了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睡了梦见了什么”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七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
一、媒体展现画面,直观感受大海的美。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为了让孩子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大海的美。课堂上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大海,再借助媒体展示白天的大海,并让学生读一读描写白天大海的词语,接着出示夜晚的的大海图,引导学生感知此时的大海睡觉了,体会晚上大海的宁静之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大海的美,从而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二、以读为主,以演促读,积累背诵。
这首小诗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课堂上我通过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通过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联系画面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再让学生配乐表演背诵小诗,从而使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次通过课件展示大海清晨醒来的景象,直观地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画面,才能把它们转化为生动的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仿写一首小诗“大海醒了”。课堂上,有的孩子思维很活跃,能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了它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也有很多孩子不敢尝试,自然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八
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很少,尤其是夜晚的大海,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一、对比感知,激发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多媒全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二、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九
《大海睡了》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选择了这一课时,我就想到了一个“美”字,我觉得一定要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享受到审美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好感,内心的积极情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会大为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于是,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许多大海的图片、录像,制作成适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幻灯片。
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创设情境,学习字词。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天渐渐黑了,晚霞灿烂。夜晚,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四周一片静谧。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大海不同形态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美丽的画面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了,这样收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同时,我在设计时将本课的生字词加入图片中,以“芝麻开门”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欣赏大海美景。变枯燥的学习生字词于享受美景之中,为读好课文初步奠定基础。
其次,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这一环节,我也是将课文内容载入图片中,指导学生看图、理解、想像诗歌描绘的情境。全诗就两句,浅显易懂,我通过范读,表演读,配乐朗诵等形式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诗。
再次,句式迁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大海醒了”的录像,直观感受大海的动态美。当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表象,才能把画面转化为语言。同时,将课文内容作为参考,学着课文诗句的句式,创作简单的诗句,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新力得到了培养。有几位小朋友特别喜欢创作诗句,下课后他们就马上写了起来。
最后,学习生字,指导书写。这一环节视时间而定,后来在下一课时教学。
我认为本课教学中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做到了几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感悟语言文字,更能让学生通过美丽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受到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加深对大海夜晚沉静之美的感受。
二、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由学生的疑问为切入点,阅读理解诗句。比如,学生自读完课文后质疑,一个学生就提出了“她抱着明月是什么样的?”根据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看图,月亮倒映在海面上,就像是大海抱着明月,接着学习相关的第二句诗。再如,在互相读课文的时候,一个学生提出“大海是男的还是女的”,我又将这个问题重新抛给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她”是女性的她,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在讲到“她”字时,我还想给学生讲讲这是一种拟人手法,可是忘记了。
三、发挥想像拓宽文本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注重语言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注重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开放意识和课程意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创作“大海醒了”的简单诗句,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
四、发挥教师自身资源。如适时的范读,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
我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缺点:
1、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问题不能很好的调控,也就是还要提高教学机智。
2、给学生的自主性还不够。要培养小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海醒了”的创作。但是实际教学中感觉还是放得不够。
3、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收集资料的作用。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全诗八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教学这首诗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夜晚大海的美丽与安静,并且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再现情境。但是,反思这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流于形式的朗读无法入情入境,偏离目标的内容无法深入浅出。经过老师们的指导点拨,由这堂课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哲学范畴,如同物质决定意识一样,内容决定了形式,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无效的。虽说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变现出来的形式还是要为体现的内容服务的。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朗读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检验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夜晚大海的静谧。因此我设计了很多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互读等等,“读”的确是在这堂课上落实到了,但是正如査老师说的:这么多形式的读,到底是否有效呢?细想下,自己花在纷繁杂乱的“读”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为学生创设的正在睡觉的大海的情境的时间。而这个睡觉了的大海的情境创设才是这堂课的关键,如果学生没进入到这个情境中去,那再多的读也只是重复的没有层次递进的朗读,是无效的。学生刚开始由于没进入到这个安静的情境中,朗读不到位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一句一句地与他们共同解读学习,带他们去往课堂需要的情境。比如在教授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这句话时,简单通过ppt对比展示白天和夜晚的大海,让他们体会大海睡觉时环境的安静,这是不够的。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语文学习的关键还是要回归课本内容,抓住关键字词,就是在徐老师给我指导时提出的抓住“闹”、“笑”两个字去展开第一句的教学,这样回归了课文内容,会让学生更容易亲近课文,走进情境。而我多种形式的读,却没有生成一个内容基础,学生的水平只能在原地打转,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让朗读有效了。
本堂课要完成的重点目标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这是一个大目标,需要一个个小目标螺旋递进。这首诗一共就两句话,那就要在理解完每句话的基础上将目标推进。由于我上课语速偏快,教师用语缺乏简练,留给学生理解、想象的空间比较狭窄,再加上语言偏向理性,诚如蒋老师的评价:语言不够童趣化,我的学生可能在共同学习完两句话后还不能进入到那个静谧的夜晚,大海已经睡觉了的情境,他们的想象无法发挥出来,眼前浮现不出诗中营造的意境,那这节课的目标自然没能达成。目标是要学生有一种情境体会,而我的教学内容却没能为这个目标做很好的铺垫。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一
《大海睡了》一课是一篇儿童诗歌,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上了这一课有如下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我利用多媒全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停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诗歌中有这样一句“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于是我让学生朗读体会完其中的意境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要问的'吗?”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不能很清楚地表达他们的意思,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可以提出问题来的,大概意思就是:“大海怎么能抱明月,背星星?”于是我紧接着问:“是呀,明月和星星的家在天上,它们与大海是天地之分,那么大海是怎么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从图中学生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明月与星星的倒影倒映在海面上,看上去就好像大海——“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问题的解决是在师生的互相合作下完成的。
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整堂的设计应该说课文的情境渲染是到位的,但是学生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或要求下能够有感情地、身临其境地进行朗读,如果一但脱离了老师的要求与情境,学生的感情也就消失了,好像我们的学生对于朗读时的语文味还没有找到,需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加强训练。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体会诗句所描写的大海夜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以朗读为重点,借助插图,通过想象引导学生走进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你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生:大海很大很大,海水蓝蓝的。
生:海边有许多美丽的贝壳。
生:海面上有很多大轮船。
……。
2、师:小朋友见过的大都是白天的大海,波涛汹涌,你们瞧(课件点击白天大海的画面,学生欣赏)。
3、师:你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海鸥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我看见海面上波涛汹涌。
生:我听见波浪撞击海边岩石的声音,(师:学学看)轰、轰、轰!
……。
4、师:风儿奔跑着,浪儿欢笑着,白天的大海真热闹!那晚上睡熟的大海又是怎样的?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教师深情地读题)大海睡了。小朋友们,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5、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好课题,读出静的感觉,为课文的情感定好基调。)。
(点评:从谈话入手,再出示白天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巧妙的追问和小结,暗示了课文中“闹”和“笑”的含义,不露痕迹的过渡则激起学生看一看夜晚大海的愿望。同时,老师在板书课题时,让学生书空,使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夜晚的大海。
2、(课件)配图配乐朗诵课文,学生欣赏。
3、师:夜晚的大海真美!小朋友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轻轻打开书,再轻轻地捧起书,自己读读儿歌,把字音读准了。
4、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点评: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朗读,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了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了一种美的境界。这首儿歌对儿童心性的陶冶在此时便如春雨般悄然无声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5、检查自读情况。
(1)读生字、新词。
师:你认识哪些词语,准确、响亮地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根据读词情况适时正音,读得好的学生可以请他领读)、齐读。
师:小朋友们,恭喜你们第一关过了,看看第二关了。(课件出示)。
风儿 浪儿 背着 抱着 星星。
师:这组词语特别有意思,你们发现了吗?(课件突出轻声)。
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要读成轻声。
师:你看得可真仔细。
开火车读、(重点指导读准“风儿、浪儿、星星”) 、齐读。
(2)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词语读得可真好,那课文一定也能读准。同桌的小朋友,你读我听,我读你听。(同桌互读课文)。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通”和“准”上进行评议,齐读课文。)。
(点评:老师用过关的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枯燥的初读为有趣的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要求尝试。)。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体会第一句。
1、师:小朋友们,读完了儿歌,你觉得大海最像谁?
生: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师:大海妈妈有两个顽皮的儿子,就是风儿和浪儿。白天,它们玩得非常开心,闭上眼睛,再想想它们玩耍的样子。(学生闭眼想象,然后说一说。)。
生:白天,风儿和浪儿你追我,我追你,玩得可开心啦!
生:风儿和浪儿在捉迷藏呢!
生:风儿和浪儿在赛跑了,谁也不服输!
…… 。
2、师:这兄弟俩玩了一天,太累了,它们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睡着了。(课件点击第一句)范读、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学生闭眼听)。
3、师: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大海这时是怎样的?
生:海面上是风平浪静!
师:谁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评议、男生读、女生读。)。
(二)体会第二句。
1、师:大海妈妈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了,自己读读儿歌的第二句。(课件点击第二句)学生自由读。
2、师:你发现了吗?
生:我发现了,是明月和星星。
师:你真会读书。小朋友们,再读读这句,想想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自读思考)。
生:明月和星星都在天上,怎么会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呢?
生:什么是鼾声?
……。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那谁来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呢?(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疑问。)。
(点评:放手给学生质疑问难和解答问题,不仅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提高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师:小朋友们,大海多大多宽!瞧,月亮姐姐和星星妹妹也睡在里面,她们多幸福呀!(课件点击:夜晚静静的大海,轻轻的潮声)。
5、师:你听见了什么?
生:我听见了轻轻的潮声“哗、哗、哗……”,就像大海妈妈在打呼噜,真有意思。
师:谁来表演给我们看看呢?(学生模仿打呼噜的声音)。
6、师:大海睡得多熟!小朋友们,你就是明月姐姐,你就是星星妹妹,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随着波浪轻轻摇呀摇呀……(课件点击摇篮曲,学生闭眼想象)。
7、师:说说看,什么感觉?
生:在大海妈妈的怀里真是太舒服了。
生:感觉太美了。
生:真舍不得离开。
生:我美美地睡了一觉,还做了一个美梦呢?
师:你梦见什么呢?
生:我梦见小鱼在我脚下游过,痒痒的。
生:我梦见自己和明月姐姐、星星妹妹捉迷藏,玩得可开心了。
生:我梦见自己坐在小海龟的背上到处游玩呢!
……。
8、师:多美、多舒服!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第二句、评议、再指名读、分组赛读。)。
(点评:主体性是种自由方式的学习,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大胆地解放大脑,大胆地放飞想象,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学生进入了情境,体会到大海夜晚的意境。)。
(三)诵读课文。
1、师:小朋友们喜欢这首儿歌吗?
生:喜欢。
师:我也很喜欢,让我读读好吗?你们都来做小评委。(师配乐表演读课文,读完后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你读得很有感情,还加上了动作。
生:你读得很美。
……。
2、师:你们想挑战老师吗?
生:想。
师:试试看。
(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名表演读、评议、再指名读、全体配乐自由表演读)。
(点评:在这里让学生评判老师的范读,很好地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互动的关系。)。
四、创作小诗、拓展感悟。
1、过渡:大海妈妈和它的孩子们美美地睡了一夜。天亮了,公鸡喔喔叫,太阳出来了,大海醒了。(课件点击:白天欢腾的大海)。
生:愿意。
师:也像书上的儿歌这样来说两句,题目是“大海醒了”。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前后四人一组再商量商量。
3、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师:哪位小诗人先来?
生:风儿吹吹,浪儿飘飘,清晨,大海醒来了。
师:真了不起!还有谁来说说。
(指名说,教师随时引导,用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意)。
5、师:老师也写了一首。(课件点击,范读)小朋友们喜欢吗? 。
生:喜欢。
师:跟老师读读。(师领读)。
6、师:小朋友们,让我们和大海说再见吧!
(点评: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观察、想象、表达地过程中,初步体会创造的乐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张扬自己的个性。)。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三
《大海睡了》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全诗八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教学这首诗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夜晚大海的美丽与安静,并且通过学生的朗读来再现情境。但是,反思这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流于形式的朗读无法入情入境,偏离目标的内容无法深入浅出。经过老师们的指导点拨,由这堂课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哲学范畴,如同物质决定意识一样,内容决定了形式,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无效的。虽说内容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个变现出来的形式还是要为体现的内容服务的。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朗读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检验学生是否体会到了夜晚大海的静谧。因此我设计了很多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互读等等,“读”的确是在这堂课上落实到了,但是正如査老师说的:这么多形式的读,到底是否有效呢?细想下,自己花在纷繁杂乱的“读”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为学生创设的正在睡觉的大海的情境的时间。而这个睡觉了的大海的情境创设才是这堂课的关键,如果学生没进入到这个情境中去,那再多的读也只是重复的没有层次递进的朗读,是无效的。学生刚开始由于没进入到这个安静的情境中,朗读不到位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一句一句地与他们共同解读学习,带他们去往课堂需要的情境。比如在教授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这句话时,简单通过ppt对比展示白天和夜晚的大海,让他们体会大海睡觉时环境的安静,这是不够的。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语文学习的关键还是要回归课本内容,抓住关键字词,就是在徐老师给我指导时提出的抓住“闹”、“笑”两个字去展开第一句的教学,这样回归了课文内容,会让学生更容易亲近课文,走进情境。而我多种形式的'读,却没有生成一个内容基础,学生的水平只能在原地打转,得不到提高,更谈不上让朗读有效了。
本堂课要完成的重点目标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这是一个大目标,需要一个个小目标螺旋递进。这首诗一共就两句话,那就要在理解完每句话的基础上将目标推进。由于我上课语速偏快,教师用语缺乏简练,留给学生理解、想象的空间比较狭窄,再加上语言偏向理性,诚如蒋老师的评价:语言不够童趣化,我的学生可能在共同学习完两句话后还不能进入到那个静谧的夜晚,大海已经睡觉了的情境,他们的想象无法发挥出来,眼前浮现不出诗中营造的意境,那这节课的目标自然没能达成。目标是要学生有一种情境体会,而我的教学内容却没能为这个目标做很好的铺垫。
反思下来,这堂公开课还是比较失败的。但是,有句话说的好:若是成功,便是精彩;若是糟糕,便是经历。经历多了,经验足了,提高课堂教学还是指日可待的,反思过后还是会信心满满地期待下次公开课。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课件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靠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借助多媒体计算机集图、音、文为一体的灵活可控的信息处理优势,我们注重媒体表现出的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或动静交叉,动静结合,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高雅的音乐美。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本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轻柔的潮水声,目的是营造宁静、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走入诗境,在指名学生朗读时,为学生配上轻轻的潮水声,让学生能更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现大海的静谧、温柔,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空,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的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运用课件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我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的句子相应的出示在美好背景的屏幕上,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信息技术,既再现大海图片与文字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再学习美读课文,进入意境中,教师问: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回答:我觉得深夜里,大海很安静,不像白天那么闹了。或者我觉得很平静,海浪声轻轻的,听起来很舒服等,教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点击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了。)教师指导朗读,详细见课堂实录。教师:觉得她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评一评!学生:我觉得她读得太响了,应该轻一点。学生:大海已经睡了,我们要轻轻地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师:那你来读一读师: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我在实践中的一点启示: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创造者,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用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已有的新颖的信息和对学生情绪有正面激励作用的信息;将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句等,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集成环境,运用色彩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他信息区别开来,吸引学生注意,利用呈现方式增强新奇性和趣味性,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合理整合。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一样信息技术却又了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五
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小诗,描述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很少,尤其是夜晚的大海,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谧,从而指导学生朗读好诗歌呢?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课,利用多媒全展现了白天和夜晚大海的景象,白天,海风徐徐,大海翻滚起层层波浪,浪花飞溅,涛声阵阵,海岸边*着鱼船,装满了鱼虾,海面上,海鸥穿梭,鸣声不绝于耳,夜晚,海面上传来了轻轻的潮声,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眨着小眼睛,多美呀!通过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感受白天与夜晚大海两种不同的美,白天的大海风儿追逐着浪儿,就像个顽皮的孩子,夜晚的大海就像个慈祥的母亲,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不同的画面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六
上周三上了第9课《大海睡了》,全诗共8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像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课文还配有一幅插图,再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可供学生观察,帮助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诗歌不长,内容浅显易懂,语言流畅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基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他们对词句的意思已基本理解,思想情操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另外,朗读既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既然理解力要靠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既然朗读又是理解内容的有效方法,就要动用指导朗读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大海夜景,一个“读”字应该贯穿始终。但强调读,不等于盲目地多读,什么时候读,是读一段还是读几句?采取什么形式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都始终从教学目标出发,以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具体做法: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几遍,达到读正确、读通顺,再通过指点,让学生读出停顿,从而读流畅整首诗。接着,通过指导看图,引导学生在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同时感受大海夜晚的宁静和美丽,然后通过读书把这一份感受表达出来。在想像中指导朗读,理解字词,在朗读中对照画面,体会诗境。最后做到熟读成诵。
语文学习不等于学习课文,因此,对课文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文本身,要尽可能地拓宽开去,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本首诗描绘了“大海睡了”的美,那么,“大海醒了”的景象该怎样用诗的语言来表达呢?我只是作为引导者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想象讨论:学生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在语言运用的同时领略了大海不同情态的美。而交流的过程更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本课亮点:在引导学生感悟“她抱着明月,她抱着星星”这两句时,孩子们提出了疑问,因为平时在生活中都是妈妈抱他、爸爸背他们的,而且孩子们认为大海非常的广阔更像爸爸。于是我引导我又引导他们看图,并且理解大海妈妈有两个宝宝呢,抱着月亮宝宝背着星星宝宝。后来班里有位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我想明白啦!我觉得白天的大海波浪翻滚而且又有大风像爸爸,而晚上的大海很温柔很安静更向妈.。”这个答案立刻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认同。我也觉得这个孩子的回答很精彩,我夸他像个小诗人,并鼓励他写写白天的大海。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校研讨课,名为《大海睡了》。上完之后的感觉很一般,学生在我的带领之下并未真正体会到大海的那种宁静与柔美,可是在评课时,老师纷纷帮我出谋划策如何能充分认识学生,怎样设置出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可能在这节课上,对于自我表现的东西太多,而真正为学生考虑的,从语文角度考虑的,切实让学生学有所获的一些实在的东西太少。对于这堂课我也不想再去分析的太多。首先1、一年级课堂肯定要去设置情境的,但通过什么方式,光光画一幅美妙的画就行吗?学生的心灵、思维是受一定环境限制的,除了良好的外在意境,如何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水平让学生的体会、认识在上一个台阶,是需要好好设计的,而这节课上,我备课的时候,却没有思考:一张大海星星月亮画果真效果这般神奇,就能让学生体会大海的静谧美吗?就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表现好?尽管在上课之前,我也想了一些如何评价学生朗读的评价语,可上课时我却像闷了一样,也不能怪学生,老师的感悟如此浅薄,怎样带领学生体会,所以,老师首先要学会感动,首先要学会有所受感染,同时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其次才能感染、感动学生。
知道问题的存在,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老师们在评课时,建议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是很好的办法,可如果就在班上上,就不能上好吗?一位老师建议,可以出示一副白天的大海图,白天海上有海鸥、渔船、小朋友。很是热闹,可到了晚上,出示夜晚星星月亮图:瞧!静悄悄的,对!夜晚,大海跟小朋友一样,玩累了!现在正舒舒服服地睡觉,睡的真香啊!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吗?这样处理,可能比我上公开课上设计的单单就只看晚上的图好些,因为学生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依托,感受与感觉也稍加强了些。
2、对于一些细节、对于学生的考虑再多些。由潮声想到鼾声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的感受体会还没到那个程度,而如果在设计时,我反过来,先说:大海妈妈睡着了,哎呀!睡得好香啊!鼻子里还会发出打呼噜的声音,谁会?让学生先进行体验,由此,乐趣加多了!而后出示“鼾声”,再听听潮声,感悟大海发出的鼾声。
3、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一个重点,什么时候学习、出示词语?并不是每一次上新课文之前,小黑板一挂,让学生去读一读?如何更有形的学习、感受有趣?自己还要多学习别人的经验。
教学中成功之处:
1、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尝试理念的支配下,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师生互助、小组讨论等学习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在小组互谈诗歌的感受时,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我及时给予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了学生的想像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他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观看欣赏白天大海的景色,随着音乐的起伏,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浮想联翩。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我让学生模仿所学的诗文,创作一首描写白天大海的诗歌。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文中的语言,创造性地把所写的诗歌有感情地读了出来。使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受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注意了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这首诗歌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分别采用了指名读、个人读、评价读、小组研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达到学生情感与诗歌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的境地。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授课伊始,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初步谈了自己对大海的感受,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我向学生展示了夜间大海的画面。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争先恐后地发言,:“大海很安静”;“大海风平浪静”;“大海累了,像是睡着了”。由此,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兴趣浓厚。
(2)利用电脑课件,突破难点。
本课语言流畅、优美,但有几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我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设计了“两步走”电脑课件,先出现一幅空中悬挂的明月与繁星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看法、谈见解,学生的认识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海很大,像是把明月和星星抱住;有的说夜晚天和大海都是深蓝色,向远处看,天和大海仿佛是一体的,所以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还有的说明月、星星倒映在水中,像是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这时,我不急于做答,而是发挥电脑优势,屏幕上出现了“明月”和“繁星”在水中的画面,让学生再观察、再体会,通过自己初步感悟,再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这点,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3)利用电脑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汉字。
生字教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却为识字注入了活力。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通过提供相关的电脑课件,改以往教师的板演为电脑演示,生动、直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汉字的结构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海睡了教案教学反思幼儿园(专业17篇)篇十七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大海睡了》,说实话,我个人非常喜欢这首小诗,它的精致、它的恬静,都让我爱不释手。但是光我自己喜欢不行,得让孩子们喜欢呀,于是我反复读着这首小诗,反复斟酌这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怎么让孩子们走进诗歌所描绘的那个情境,是我这堂课教学的关键。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采取情景教学法,用音乐渲染情境,用朗读体验情境,用画面感知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体验,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一幅画面,蓝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然后引导孩子们交流,你来到了大海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幅画面唤起了学生的生活回忆,他们畅谈着大海,那份喜悦溢于言表。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了,于是我及时把它迁移到这节课的学习上来,我说:“大海是那么漂亮,那么有气势,可你见到过大海睡着时什么样吗?”学生都摇头,我接着说:“有一位诗人就用优美的文字写下了大海睡着时的情景,我们快来读读吧!”学生赶紧拿起书读了起来,一边读着,我一边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被深深吸引了。于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着孩子们一起走进文字,去感受大海睡着是的样子。我们一起体会大海睡着时的感觉,在朗读中品味这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着童话般的大海。孩子们醉了,我也醉了。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没有让学生去分析、解释词句,而是让他们走进这个美好的意境去自己体验,感悟词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词句表达的意思和意境,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这就是体验学习语言,而不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分析语言,还给了语文学习的本色。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这节课给了我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