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所学、所思所悟进行总结和提炼的方式,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例子,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一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上下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考验,一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验证了亿万民众步调一致跟党走的信心,一系列为世界公认的中国“战疫”经验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多达十多方面的优势,而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让人民免受灾害、病痛、困难等侵扰当是人民幸福的题中应有之意。
对比是形成正确判断的最佳形式。中国“战疫”经验刚刚形成,全球性疫情就逐步展开,有的国家迅速将中国经验用于实战,纷纷实行封城、隔离、放假等举措,虽不同程度取得效果,但由于制度的原因,在医疗资源的调配、整合上的确难以做到像中国那样高效、统一,而个别国家的执政党更是由于制度的原因,难以掌控本国民众的“自由”意志,以致不听号令、我行我素、置若罔闻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虽有中国经验摆在那,但一些国家对疫情的漫不经心,造成疫情外输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是靠着这样的制度优势,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形成了针对新冠肺炎的中国“战疫”经验,其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全世界具有正义感、责任感的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无疑,这既是对中国“战疫”经验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肯定。
一场疫情再一次让世界上的两大制度进行了鲜明对比,优劣立显、好坏自明。相信,通过中国“战疫”经验在全世界的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将再次得到凸显,这样的制度优势除了能完胜疫情,也能让14亿人民走上幸福安康的大道,更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二
它叫成语,我从未重视过它。
原先我一直认为,像成语一类的中华传统文化都是晦涩难懂而不愿展卷一读的。
单拿成语而言,我自小就计不喜欢成语,总觉得那四个字四个字都读着生硬又别扭。孩提时,我常常问父母:“这些词明明可以当作一个句子来读,为啥要把它‘压缩’成四个字呢?很不好记诶!”妈妈就会告诉我,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就会沉醉其中;爸爸则陪我一起“学”成语,告诉我成语的绮丽。但幼小的我从不领情,爸爸一说成语是,我就不干了,大声哭闹着不要听不要看,任凭父母如何哄都无济于事,他们只好作罢。
然而,当我长大了,随着学习的需要而翻起《新华成语词典》时,我却对成语产生了热爱——它们,是有其魅力所在。成语在我身旁留着古韵,衣香鬓影地应和千年曲调。
特别是在20__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档名为《中国成语大会》的节目,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每到周末,节目播出前,我一定早已将笔和本子拿出,等待节目开播。在节目里,选手们比拼着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常常令我折服;听着导师们博古通今的讲解,手中的笔运动地更快了。一眨眼的功夫,本子的一页已记得密密麻麻,我越发觉得自己懂得太少了。
蒙曼教授说过:“成语是前辈们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但它不是死文物,而是活文化,我们的生活是可以用成语来表达的。”
成语,内含的精华太多太多,它们常常为我喃着那些天籁般的纯真,吟着天籁般的曲调,诉着前辈们的经历。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对照前人来反躬自省,这样才无愧于人生旅程。
古老的文化,不老的智慧。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三
这一期青年大学习,令人印象深刻,学习到更多关于中国制度的知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推出的“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第九季第四期上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条显著优势。本期“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为主题,邀请四川省委宣讲团成员、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建华,和广大青年进行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将“集中力量办大事”形容为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这个“法宝”到底有多大威力?面对新冠疫情,为什么中国可以,而更发达的一些西方国家反而不行?本期“青年大学习”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推动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够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形成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新时代,我们要创造新的更大的奇迹,必须进一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优势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是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原因。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优势,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必然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底蕴,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要求决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处处闪耀着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所谓办大事,就是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要办成大事,就要立足整体,统筹兼顾,同时集中力量、握紧拳头,进而带动全局,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有机统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内社会发展矛盾和国际态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脉络,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合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原则,也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这一根本要求。
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决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牢固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宗旨与使命。马克思主义将实现人的解放作为最高课题,马克思本人也将实现人类解放作为毕生追求,而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历史任务则落在了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遵循者和践行者,始终牢记无产阶级的自身使命,致力于积极调动各种因素办最大的事。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一个由科学真理和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政党,一个由这样的政党领导的国家,只要把科学真理和先进思想同这个国家的国情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改天换地的力量,就会坚定人民和民族不断前行的步伐和定力。
由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所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这既是长期以来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因,又是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彰显。历史证明,“过去的革命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现在的建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也在于党的领导”。“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
这充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高度一致,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做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巨大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中得到反复印证。
世界大变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其前途命运与世界百年大变局紧密相连。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得来的。这一优势在于,国家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实施一些重大项目,迅速提高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借助集中力量办大事克服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撒胡椒面”“摊大饼”现象,使得资源效用最大化。在经济极端困难、技术基础薄弱、帝国主义封锁等严峻条件下,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研制“两弹一星”、勘探和开发大庆油田等,我国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办成了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国家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从而奠定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善于把这一优势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推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更快更好完成。”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决策周期长,繁冗拖沓、涣散低效的情况,有利于实现赶超发展。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因为不仅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而且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社会化的一般要求决定的。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为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只有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才能够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办大事,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则由私人占有,社会被分成许多利益不同的私人集团,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难度很大。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四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的优势。与资本主义相比,社会主义具有许多方面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即是其中之一。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谈论“六五”计划时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中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各级党政部门顺利推行施政计划。邓小平同志还说过:“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我国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自主实现了一系列重点突破、重要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濒于崩溃边缘,但我们集中有限的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在“一五”计划期间展开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迅速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大科学工程。从1959年6月中央下决心独立自主研制原子弹开始,仅仅用了5年多的时间,就于1964年10月16日实现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使科技、经济基础落后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五个核大国之一。这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不仅铸就了我国国防安全的战略基石,而且对国家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科学实践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以任务带学科,推动了全国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是在政治环境异常严峻、经济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举全国全民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丰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势,先后建成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完成了神舟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天河二号”“蛟龙”号等高科技项目;成功举办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20广州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战胜了洪水、“非典”疫病、大地震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习近平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五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河北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是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积极贯彻落实,作为党支部书记,一定要把会议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几天的反复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极大振奋和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工作有力有效,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日常党建工作中,一定要着力抓好规范运行。以强化党建工作为突破口,严格组织生活,扎实推进“三会一课”,强化制度建设;同时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把不良作风改到底,把长效机制建到位;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三、坚持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把握当前工作重点,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当前etc门架系统、车道etc系统改造、入口称重等施工项目、结合“大干120天攻坚182”、etc推广等工作,号召全体党员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确保当前各项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作为党支部书记,在日常工作中,切实要把会议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凝聚力量,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引导全体职工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本职岗位上勤勉工作,再创佳绩,确保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六
“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制度是治理的依据,制度的性质决定治理的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的制度依托。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社会实际,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渐完善、内生性演化而形成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实践充分表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必须要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为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我们必须既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又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民为中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三步走”总体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七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正是因为有这个显著优势,中国才能成功破解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破解的难题,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在新时代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才能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之治”的这一独特优势得以充分彰显。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中国共产党一脉相承的治国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高度重视。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著名论断,成为我国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纲领性指南。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始终强调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为基础来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从设立经济特区,到确定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全面开放,党中央不断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做出战略部署和制度性安排,把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政治前提和核心要义,在加强中央宏观事务管理的基础上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构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政令统一、运行顺畅、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逐步从原则框架落实为更加具体的制度,推动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为战“疫”汇聚了强大合力。在抗疫过程中,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双向互动、同向发力,形成既规范高效又充满活力的良性互动机制和破解难题的动力系统。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国疫情防控的统一指挥,中央指导组深入湖北武汉一线指导督导,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集合32个部门按照战时要求统筹调度并密集出台系列政策,人民解放军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全国医疗机构迅速驰援武汉,有效保障了中央顶层决策的快速传导和高效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承担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分区分级分类做好属地抗疫工作,快速形成了一级守一级、层层抓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体系。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抗疫中之所以相得益彰,关键在于理顺了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中央的积极性通过科学的体制机制传导为地方的积极性,地方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处理公共事务的效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之所以同频共振,更在于从上到下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用这个理念把两个积极性紧密连接起来。此次战“疫”启示我们,有效防范和应对未来各种重大风险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协同制度和传导机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八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必然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底蕴,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要求决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处处闪耀着真理的光辉。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所谓办大事,就是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要办成大事,就要立足整体,统筹兼顾,同时集中力量、握紧拳头,进而带动全局,实现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我们党才能科学把握时代、积极参与世界,才能在历经风雨后依然风华正茂。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条件极为缺乏的情况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把有限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资源整合到办工业化这一国家大事上的重大战略部署。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_大,围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集中力量革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内社会发展矛盾和国际态势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脉络,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合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原则,也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这一根本要求。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九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深刻认识这一科学判断,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集中力量办大事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尽快建立独立工业体系,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我们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很短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了加快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党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保障了国家安全,提高了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建成三峡水利枢纽、青藏铁路、载人航天、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特高压电网等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在新时期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凭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国在国产大飞机、港珠澳大桥、“蓝鲸1号”钻井平台、北斗系统、超级计算机、“天眼”探空等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上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已经处于世界科技创新的先进水平。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防灾救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领域也得到重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是我们战胜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的不二法宝,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强大动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要求。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马克思说:“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社会化大生产以广泛的社会分工和密切的协作为特征。生产分工和协作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由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多样性和社会劳动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客观上要求将有限的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到社会分工的各个领域,这是客观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了全体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可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解决最重要的任务,强化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目标,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制造能力强大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离开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一切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加快发展,过好日子,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集中力量办大事,本质上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发展瓶颈和实现快速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不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下,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要民生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中国成为全世界脱贫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民群众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大受益者。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民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是所有国家都追求的目标,而能否实现目标,关键取决于制度安排。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统一。市场经济具有自主经营、加快要素流动、通过平等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短期性、滞后性和容易导致垄断行为等弊端,容易引发经济危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国有经济为战略手段,通过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区域政策等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稳定运行,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相结合,既能够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又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克服市场经济的弊端,防止经济危机发生,保证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职能。国家经济治理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是通过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目标、任务、结构、路径进行引领、指导和协调,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稳定运行的过程。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一制度的特性是:既允许所有经济主体拥有自身的物质利益,并据此进行自主经营,展开平等竞争,追求最大利益,又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共同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推动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性增长,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有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性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体现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国家经济治理既要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重要职能,自觉引导国民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方向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领导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国家经济治理中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有利于保证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利于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得人民的拥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使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实施重大国家战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更为坚实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基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根本来源,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坚持和发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必须牢牢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
2020年5月22日,全国两会即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场大会分别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和审查,为能在2020年谱写出一副更加美好的画卷做好了铺垫。在此本人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畅谈感想体会。
为人民服务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心里装着百姓的官,才能怀愧民之心,行愧民之政。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当官为民,如果只有一份看起来“漂亮”的政绩,那还当什么官。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只有常怀“愧民之心”,拿出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敢于作为的工作作风和干事劲头来,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为人民服务心中要时刻装着廉洁。纵观古今,廉洁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传承追求的精神品质,古有廉吏海瑞、清官包拯、忠肃于谦,今有“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先生、穿补丁衣服的周总理、“女神警”任长霞,他们至始至终、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公正廉洁自律。作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是必备素质,要时刻约束自己,始终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慎友,要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公仆本色。
为人民服务心中要有恪尽职守的高尚品格。“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无论什么年代,总有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海外维和的英魂、抗洪救灾的勇士、火场逆行者的英姿……他们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自己的躯体和亲人的泪水换来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实实的作为去践行的,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也是所有共产党员为之奋斗一生的宗旨。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一
制度优势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化,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中。
“金融危机时,美国和中国都宣布了雄心勃勃的高铁建设计划。此后,中国高铁里程增加到1.8万英里,占全世界高铁总里程逾2/3,也是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所建高铁的5倍多。”20_年年初,法新社发表文章,中国建成世界最长高铁,而美国高铁止步不前,“反映了中国相对美国的制度优势”。短短几年之内,湖北能够在18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经略江河、布局交通、点亮万家灯火,以一个个重大工程项目的集中建成书写“湖北速度”“基建传奇”,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荆楚大地上最生动的体现。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从高铁建设纵横东西到农村公路延展万里,从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到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推进……这些关乎长远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不仅需要巨额投资,更需要跨地域、跨部门通力合作,需要一往无前的共同奋斗。正是靠集合人力物力财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共同意志,靠各个领域、各个区域之间统筹兼顾、各项政策相互配套相互耦合的整体效能,靠上下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集体行动,写下了“湖北故事”“湖北气场”的壮丽篇章。
这种制度优势,表现在为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着眼的战略谋划中。集中力量办大事,首先是从维护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考虑问题。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必须下决心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电网“小马拉大车”的突出短板,解决湖北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就必须从解决鄂西北交通不变、全省路网不优的卡脖子问题。这些重大工程项目,从打基础、管长远、谋全局的视野出发,直奔制约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避免了短期性、盲目性,避免了局部利益间的相互掣肘、各自为战,科学性、前瞻性,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推动长远目标和整体目标的不断实现。
这种制度优势,表现在顺应民心、致力民生,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中。以人民为中心,让一个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大决心、大投入、大力气中全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是搞人海战术、大干快上,也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蕴藏于广大群众中的创造活力,汇聚成了不胜不休、气壮山河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制度优势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化,体现在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实事、办成事的制度。这个重要法宝,推动新中国从基础薄弱、一穷二白起步,写下惊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必将在建设现代化强省征程上,为湖北写下更多更大的发展传奇注入不竭动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二
看完这期视频,我不由得想起百年前,曾有位看过了中国几经沉浮的变革者,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
记得很久以前的政治书上,便写着因为我们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所以国家如此细致的呵护着我们成长。
而当大难来临,疫情蔓延之际,我国青年怀着满腔热血不曾有丝毫犹豫,投身入这场疫情战争之中。
从前你呵护我长大,如今换我来守护你。
他们于困境中求索,于风雨中逆行,于苍天将倾之时,撑起一方安定。他们是祖国的希望,他们是最朝气蓬勃的青年,他们是最勇敢无畏的中国人。
灾难总会过去,感谢有你们这样的人。
时光百载,那年的他们扛起旗帜,高呼过,振兴中华。今日的青年,仍旧。肩负起这样的使命,奔走在九州大地。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三
不断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路径、方式,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形成这一成就事业的法宝不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国家治理的优势,比如。
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深刻把握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同志就我国科技创新深刻指出,我们既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在自然灾害面前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援助机制,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新时代。
从而办成一件件大事,在科技创新方面,握紧拳头、集中力量,大都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力量完成的,习近平同志强调,首先要深刻认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汲取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智慧,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其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巨大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成功破解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破解的难题的独特优势,我们现在所处的就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大力开展协同创新,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加强统筹协调,还是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四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就像大自然迎来一年中万物并作的幸福时刻一样,十九大之后首次召开的全国两会也叩响了新时代的幸福之门。共商国是、共谋福祉,一份份提案议案、一条条建议建言,最终都汇集成“幸福”的主题——创造美好生活,需要不懈奋斗。
真正的复兴,是所有奋斗汇聚升华的过程;真正的文明,是所有人种植幸福的结果。是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所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过去的一年,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是幸福的。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正式交付使用、首颗_射线卫星“慧眼”投入使用,到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他们不辱使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港珠澳大桥建设、海水稻培育,到首艘国产航母研制、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中国科学家在科技强国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抱负,硕果累累。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正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在若干重要领域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天眼之父”南仁东,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群体,呕心沥血、奋发图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倾尽韶华。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__说:“长期奋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生根田间地头,带动果农增收致富,心中真是满满的幸福感!”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__看来,身为一名海外引进人才,感受到国家的重视与信任,能够天高海阔做事情,无疑是最幸福的事。
人类社会的建设,难就难在处理个人幸福和全民幸福之间的关系。对于平凡的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如愿便是幸福。对于自私者来说,自私的幸福即是他的人生目标。而对于高尚的人来说,国家、民族的幸福才是最伟大的幸福。
新时代的复兴路,新征程的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需要每个成员齐心合力,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将追求幸福的事业进行到底。
为梦想而追逐,不为生活的苟且而蹉跎了幸福;为幸福而奋斗,人人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构建师。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五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持续并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行动的通知》(中土团〔20__〕27号)以及南太公司“青年大学习”学习计划中的相关要求,汤加经理部于7月10日组织开展了以“缅怀前辈,传承优秀,弘扬精神,勇担使命”为主题的学习交流会议。现将个人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自入职援外部,我被派往南太汤加市场工作将满一年。远离故土,阔别山河,扎根在这遥远的异国小岛。行走在项目现场漫长的光阴里,潜心在基层工作艰苦的磨砺中,让我落地在基层,生长在基层,向工人群众虚心学习,也引领着广大职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
建党x周年之际,随着“我眼中的中土前辈”这一文章栏目的亮相,我终得以触摸到老一辈中土人这段尘封的岁月。他们无悔燃烧的青春照耀着那个坚强的年代,艰苦奋斗的人生轨迹更是革命精神的发扬与诠释,作者们饱含深情与怀念地将他们的往事娓娓道来。曾经的中土青年,面对贫瘠的时代背景怀揣着赤足踏荆的勇气,几经风雨磨洗,将信仰和忠诚践行在报效祖国以及援外建设的伟大进程里。在这些前辈们的身上,没有孤芳自赏的清高,而是润物无声的谦和;没有恃功傲物的独立,而是的深藏功名的缄默。就是这样前仆后继的可爱的人们,书写着伟大的平凡,如同紧紧贴伏于大地的铁路一般,任千万车轮从自身碾过,驶向远方。
如今他们芳华已逝,或许他们的名字与故事也在历史车轮的行进下蒙于尘灰。然而这薪火在中土人的心中从未熄灭,新时代的青年,将追随着他们的脚步,接过旗帜,在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的正确道路上不断迈步延申,以无悔的决心投身在援建事业,发光发热。
“异国青山埋忠骨,往昔峥嵘今犹酣。”在坦桑尼亚,69位在援建中殉职的中国专家、技术工人长眠在达累斯萨拉姆市西郊的公墓。坦赞铁路如同一条凝聚着汗水和鲜血的生命线,合抱之木,始于毫末,这条铁路积累与承载着的精神与友谊,影响着我们半个多世纪,也昭示着“一带一路”倡议必将赢得世界回响。人的一生就像一盏能量有限的灯,倘若缓慢燃烧,自然会会亮的长久,但这些参与坦赞铁路援建的前辈们,以短暂的燃烧奉献出了自己明亮的光,用自己的生命为共和国的政治事业谋求开拓。而他们的故事,也激励了一代代的后辈建设者——新时代的“坦赞铁路”,即“亚吉铁路”和“蒙内铁路”已经成为了非洲发展的标志,也成为了中非友好新纪元的见证;现如今,更有大批的援建与合作项目正传承和发扬着曾经的“坦赞铁路”精神,延续着自由与友谊,让中国铁路、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延伸。
放眼当下,对全党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是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对青年党员来说,坚定理想信念是我们践行使命的起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记住入党誓词并非难事,难的是终身坚守。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于笃行,我们要始终以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的信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到底,做到坚定不移,终身不渝。北宋有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年党员当率先出发,敢当来时追梦者,争做去时圆梦人。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六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优势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是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原因。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显著优势,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日益彰显。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集中力量办成过许多大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体制机制上有了保障,有力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比如,为了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我国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重大决策。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同、集中攻关,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攻克尖端科技难关的伟大创造力量。改革开放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避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有利于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有利于在顺应民心、汲取民智中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统筹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避免党派纷争掣肘,防止特殊利益集团干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调节市场与政府、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的关系,从而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推动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能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根本还在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在妥善处理人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中制定大政方针,能够在统筹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中作出战略部署,因此能够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我们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国情提出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具有强大的执行力,能够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我们党的一系列特质,决定了在党的领导下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七
全国两会在5月21日召开,这次的两会备受关注。这次民主、团结、和谐、务实的大会,确定了20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对成绩总结得客观,对今后的工作指导推荐科学合理。针对“两会精神”我认真的进行了学习,能体会到国家政策的好处。此次会议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对此刻的要求和对未来的构想和期望。我决心要跟上单位的发展步伐,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中国共产党和党员干部群体的事,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体的事。从清洁工到科学家,从日常工作到国家战略,每一个人的奋斗凝结成人民幸福的模样。70年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人民奋斗实现的,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鞠躬尽瘁的功勋模范人物。立足新时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个人小梦寓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在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肩负起为人民幸福奋斗的己任。
无私奉献,一生倾注人民事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追求,如果岁月失语,无数先辈榜样的精神力量就是那不朽的磐石,永远镌刻他们的丰功伟绩。各行各业都在向先锋看齐,向英雄学习,我们看到“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拼搏奉献的身影,“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执着的坚守,“绿满大亮山,辛苦我心甘”默默耕耘的辛勤。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永葆无私奉献、奋斗不止的精神钙质,做大做强每一项人民事业。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八
中国之所以能办成这么多大事,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中国从一个一穷二白、饱受欺凌的落后农业国发展到今天,成为繁荣昌盛、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_年间发生的这种历史性巨变证明了一条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方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集中力量办大事,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大规模减税降费,动政府的存量利益割自己的肉;民生重点领域、三大攻坚战支出只增不减。政府过紧日子、苦日子,是为人民过好日子、富日子,这必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共同的奋斗目标,集中各个方面的力量,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执行、有力推进,从而办成一件件大事。
集中力量办大事,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济基础。70年来,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到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大都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力量完成的。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十位快速跨越跃升到起的稳居第二位,这中间,不仅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还积极吸引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方面力量参与。
集中力量办大事,关键在于可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从_多年前唐山大地震“重灾面前不低头,泰山压顶不弯腰”,到前抗击特大洪水筑起“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再到灾后重建的“汶川样本”;东西携手扶贫,互补实现共赢,脱贫攻坚走在向“最后一公里”,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再得到验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有许多“雪山”“草地”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全社会力量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坚持和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重要法宝,定能铸就更多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十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更加坚定了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绝对自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学习心得体会3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5月22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在代表委员和全国干部群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让人民充分感受到身为中国人满满的幸福感。
“人民至上”凝聚了“紧紧依靠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
从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时刻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重大疫情面前,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在抢救病患和防控工作上,不计成本、不惜代价,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在这场战斗中,14亿人双手紧挽,以攻坚克难的锐气,以敢于斗争的勇气,一道道难关被闯过,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国在疫情防控中迸发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每个中国人,都为生活在这样伟大的国家感到无比自豪。
“人民至上”彰显了“不断造福人民”的服务理念和爱民之心。
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从未改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的政府,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凡事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党和政府时刻把群众利益挂在心上、付诸在行动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时刻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党和政府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各级党员干部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让人民时刻感受到生活在幸福之中。
“人民至上”激发了“牢牢植根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面对疫情挑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更加艰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今年还剩200多天,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1113个村,当前已进入挂牌督战状态,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反对和惩治腐败,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就是为了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2020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这次特殊时期召开的不平凡两会,展示着党和人民奋斗到底的决心、迎接挑战的信心,凝聚起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取得了一系列会议成果,彰显了伟大的“中国之治”,必将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从坚持“人民至上”,感受“中国之治”无比坚实的牢靠根基。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人民至上”理念深深扎根在党员干部心中。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坚持全国一盘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14亿人双手紧挽,以攻坚克难的锐气,以敢于斗争的勇气,一道道难关被闯过,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们不断造福人民,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从未改变,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我们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中国之治”的牢靠根基,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从夺取“双胜利”,感受“中国之治”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今年两会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多次讲到,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他在湖北代表团强调,“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决不能前功尽弃。为此,各级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在贯彻落实两会精神上,各级要拿出真抓实干的行动,敢作为、善作为,时刻把群众利益挂在心上、付诸在行动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彰显“中国之治”的强大力量,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幸福。
从“育新机开新局”,感受“中国之治”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提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地运用辩证思维,回应了社会关切,科学回答了形势怎么看、发展怎么干等重大问题,为我们共克时艰、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信心、鼓舞了干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升,充分激活内需市场,把自己的“蛋糕”做大,让全社会的一池春水活起来。我们要持续对外开放,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强起来。我们绝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要在稳住发展大局和经济基本盘,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努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以“中国之治”开拓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各类结余、沉淀资金要应收尽收、重新安排。要大力提质增效,各项支出务必精打细算,一定要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紧要处。”这无疑传递出明确的基调,那就是不能大手大脚花钱,要精打细算,过过“紧日子”“苦日子”。如何正确看待“苦日子”?我认为党员干部要提高站位、拉长视线、放宽视野,“苦日子”要嚼出甘甜味。
“苦日子”嚼出甘甜味,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局观念,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苦日子”落到实处。上行下效,赢粮而景从,保证中央政令畅达,是每一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过“紧日子”“苦日子”不是要削减该使用的必要开支,而是为了让开支更加突出精准,更加适应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经济社会复苏发展需要,是为了让每一笔财政资金更加有效率、有效益。过“紧日子”“苦日子”不是让党员干部“一分钱掰两半花”,是为了让该投入的资金、该搞的建设更加有保障,是为了让利于民,是为了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务必狠刹奢靡之风、浪费之风。”这次,我们把一些非急需、非十分必要的项目和资金收紧,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的红色基因传承,正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把党中央部署落细落实,确保党的意志转化为政府的意志、人民的期盼、群众的心声,把各项工作更加务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苦日子”嚼出甘甜味,就是要拉长视线,善于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当前“苦日子”,实现“苦而不以为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征程中,有句颠扑不破、深入人心的老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难不难,想想当年井冈山”。我党我军初创时期,面临重重生存危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何等的艰难困苦?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通过最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依靠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创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史上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今天,我们响应党中央号召,对一些非必要非急需的支出进行了压减,这是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落实“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实现当前工作目标任务的责任和义务所在,苦又会苦到哪里去?因此,苦而不以为苦,不只是一种思想修养,更是一种党性原则,想想“西迁人”从繁华大上海,来到古城西安,面对一片麦海擘画新交大的宏伟蓝图,这是一种怎样的壮志豪情?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日子或许会“紧一些”,但“苦”要看从何种视角看待,要善于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苦”的问题!
“苦日子”嚼出甘甜味,就是要放宽视野,正确看“苦”和“甜”的关系,在人民的幸福中找到甘甜的落脚点。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民之难即党之忧,党之忧即我之责”,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过程或许是苦和累的,但为使命而付出的感受却是快乐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党员干部要多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练本领,没有一点吃苦精神是不行的。面对今年疫情防控对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党员干部应当多一份“自讨苦吃”之心,炎夏将至,要应当多走出空调房、离开舒适椅,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在迈开步子中找出精准之策,在淌淌汗水中打开思路闸门,在问需于民中体现担当,在问计于民中统筹施策,只有主动让自己“不舒服”一点,“苦日子”多尝一点,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人民群众的感受才能更好一些,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产生的甘甜味道才会更足一点。孰轻孰重,孰高孰低,党员干部当细细考量,我们到底“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搞清楚这些问题,政治站位高了,眼界开阔了,甘甜味道也就自会慢慢涌上心头了。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二十
5月22日,全国两会即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场大会分别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汇报和审查,为能在20谱写出一副更加美好的画卷做好了铺垫。在此本人结合自身学习工作实际畅谈感想体会。
为人民服务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心里装着百姓的官,才能怀愧民之心,行愧民之政。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当官为民,如果只有一份看起来“漂亮”的政绩,那还当什么官。所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只有常怀“愧民之心”,拿出勇于担当、真抓实干、敢于作为的工作作风和干事劲头来,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为人民服务心中要时刻装着廉洁。纵观古今,廉洁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传承追求的精神品质,古有廉吏海瑞、清官包拯、忠肃于谦,今有“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先生、穿补丁衣服的周总理、“女神警”任长霞,他们至始至终、身体力行地诠释着公正廉洁自律。作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是必备素质,要时刻约束自己,始终做到慎权、慎欲、慎微、慎独、慎友,要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公仆本色。
为人民服务心中要有恪尽职守的高尚品格。“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无论什么年代,总有人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海外维和的英魂、抗洪救灾的勇士、火场逆行者的英姿……他们用生命践行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恪尽职守、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用自己的躯体和亲人的泪水换来了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真真实实的作为去践行的,是我们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也是所有共产党员为之奋斗一生的宗旨。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心得体会(优质21篇)篇二十一
“宣讲接地气,听完很解渴。”这是一位社区干部听完党课宣讲后的真实感受。近日,四川泸州为深入学习贯彻20__两会精神,通过正在开展的“千堂党课大宣讲”,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到联系区县、贫困村以院坝会的形式讲党课、谈感受。
以往党课宣讲常常处于被动,难以取得“润”进人民群众内心的效果。许多时候更是机械式、朗读式、被动式的宣讲,俨然是宣讲人台上唱,群众台下懵,缺乏互动交流。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理,党课宣讲没有沟通,就无法让群众主动思考,准确吸收到宣讲内容的“养分”,自然就缺乏积极性。泸州此次采用的“互动式”宣讲,为党课宣讲提供了借鉴,就是要同人民群众一起“活”起来,让党课宣讲在互动中春风化雨。
用好“互动”式宣讲,前提要备足功课。要把党课宣讲好,同群众心连心,就要提前要做好准备功课,否则就可能在宣讲过程中“站不住脚、说不出话、经不住问”,无法彻底同群众互动交流。因此,就需要练就同群众沟通的本领。毕竟互动意味着敞开大门,引发“头脑风暴”,同人民群众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共同吃透理解宣讲内容。要是不能与群众搭建起交流的桥梁,用他们最爱的方式、最悦耳的“大白话”来交流互动,群众就难以讲出真心话,主动去学习党课。所以党课宣讲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生搬硬套,要沉下身子摸清群众交流的“脉门”,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人”。
用好“互动”式宣讲,关键要有“干货”。“干货”如今有了新的释义,指的是知识、方法、技能等比较重要或实用。党课宣讲有了与群众“互动”的本领后,关键还要能以“理”服人,而这个“理”就属于宣讲的“干货”。20__两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理论知识要能转换为群众所接受的“理”,宣讲者首先就要烂熟于心并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才能在此基础上将党课宣讲内容结合本地实际,烹饪出符合群众口味的“佳肴”。其次要紧盯党课宣讲内容中,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要点,尤其是群众所关心的难点、痛点,从而用实际行动去做实事、解难题,以此用“干货”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形成好口碑,让党课宣讲更加生动,更易被群众所接受。
用好“互动”式宣讲,要有恒心。党课宣讲同学习一样,难以一蹴而就,只用讲一次便能达到“春风化雨”的功效。其中更可能会出现群众不解、不愿意学、打退堂鼓等多种情况。显然,这样的党课宣讲便失去了作用,武装不了群众的思想。常言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唯有以恒心为指引,善用“党的群众路线”为武器,才能让党课宣讲的精神内涵成为群众的精神支撑。这需要在党课宣讲过程中耐心地听取群众对于宣讲方式、内容的意见,并将群众的需求意见集中起来,最后统一意见,使之系统化,再在此基础上形成党课宣讲的新方法,然后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无限循环,必定一次比一次正确、生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