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所达到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颖和有效的教学思路。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一
对于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学生往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对于概念应用更需要创设一些特例情景供学生探究,在实践中强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规律,在这堂课中《重力势能》教学中做了如下处理:
首先引入概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视屏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认同感。
接着通过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引入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该环节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起点,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接受表达物理现象的抽象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应用,在这一堂课中关于“重力势能变化与重力做功关系”及“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这两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就是针对重力势能概念应用而设计的,通过这一环节学习,能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物理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选择典型的特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即有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可供学生水平较低的学生从思想方法获得模仿,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巩固物理概念,并在应用中体验和感悟知识应用。
以这节课的教学,总结一下概念课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环节:“引入,定性定量描述,应用”;相应教学策略:“创设情景,实验及理论探究,特例探究分析总结”。
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是课改以来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上一个学段中,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即在有限时间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这样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师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被动紧张,身心疲惫,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中,我也在不断反思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为了赶进度,也是无计可施,最终进度是赶完了,可教学效果很差,于是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在有限时间资源下,做到最优化。同时给自己教学确定了几项原则和做法,并付诸实践。
(1)教学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张驰有度,对于重点难度放慢放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不赶进度。
(2)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3)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提升上课效率。
(4)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5)课前有计划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探究教师要做到有效指导。
基于以上的理念,这堂课还有一点体会就是,“直接的传授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并不是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与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能启迪学生思维,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二
本节知识点是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七章第四节的内容,重力势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能量,它与重力做功紧密联系,加深了学生对做功的理解,并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本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必备知识,本节的讲解思路也为学生学习电势能、分子势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认知上看,高一学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从思维上看,学生由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由于初中学过关于重力势能的介绍。因此本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定性认识到定量计算的转化。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又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学生能用计算式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共和能的关系,推出重力势能表达式。
(2)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3)通过对结果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讨论,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的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结合新课程以教师为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理念,我确立了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设疑法、理论探究法、讲授法、例举法。学法指导上主要采取自主学习、交流合作式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等方法。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多媒体图片:利用生活常见事例,比如屋檐上一块摇摇欲坠的瓦片,常使行人惊心。(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重力势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重力势能。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因而认识重力势能要对重力做功进行研究。
(二)推进新课:本版块我分为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第一环节:探究重力的功。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计算下列三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
小球自由下落(图)。
小球沿倾斜直线下落(图)。
小球沿曲线下落(图)。
学生比较计算结果,讨论重力做到功,最终得出结论: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路径无关,只跟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
(设计意图:从具体情景入手,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总结寻求重力做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接下来我们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步骤一:定性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实验1:用同体积的铁球和橡胶球从相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实验2:用同一小铁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落入橡皮泥的深度。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高度都有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研究方法)。
步骤二:定量探究:怎么样定量地表示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联想重力做功表达式:wg=mgh=mgh1—mgh2由上面式子可以看出,式子右边正好是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值,在物理学中,我们用“mgh”表示重力势能。
归纳总结: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mgh(采用讲授法,指出mgh的特殊含义,重力势能的定义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出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中都是焦耳(j)。
小组讨论总结:wg=ep1—ep2。
即: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讨论:
物体从高处运动到低处:重力做正功,势能减小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从低处运动到高处:重力做负功,势能的增加量为物体客服重力所做的功。
(设计意图:分两种情况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功与能的关系:做功过程就是能量变化的过程。从而也到达了本节重点的突破)。
设问:计算某物体在一定高度时的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学生出现不同计算结果,展开讨论,引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归纳总结:
1、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重力势能的差值与参考平面无关。
第四环节:势能是系统所共有的。
学生会想当然回答是物体m的。
设问:如果没有地球,还有重力势能吗?
学生豁然开朗:原来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发思维冲突,学生不断思考,讨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突破本节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的兴趣。)。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学习知识,一是检查上课内容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便于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教师加以完善补充,形成板书如下: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三
【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重力势能,教材从学生已经熟悉的重力做功入手引入重力势能这一概念,最终推导出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关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和系统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需要结合一些实例,解开学生的困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4.理解重力做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过程观察法及实验结果分析法。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重力势能有了定性的认识,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本节课在学生已学习了功的相关知识的前提下,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要考虑高中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这一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探究引导学生获取相关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带斜面的长木板、小钢珠、玻璃珠、小木块、导学案。
6.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学生回答:雪从高处落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教师: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重力势能的相关知识。
活动2【讲授】问题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知道了重力势能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重力势能。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教师: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有哪些?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器材探究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活动3【活动】学生探究。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并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
学生汇报探究得出的结论(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
活动4【讲授】重力做功。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有关,而当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由此可以看出,认识重力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重力做功。
思考:将物体由地面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物体下落时,重力做正功。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7.4-1、7.4-2、7.4-3推导几种情况下重力做的功,并总结重力做功的特点。
图3是物体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组成,利用图b的结论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为mgh.
引导学生从以上三个过程的推导中分析得到重力做功的特点并完成学案第二部分:重力做功只跟物体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思维拓展: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其他力(比如摩擦力)做功是否与路径有关?回答是肯定的`。可见,重力做功的特点不能乱用,要视具体力而定。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的位置的高度的乘积“mgh”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与重力做功有关(相互作用),又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凭借其相对位置),与势能的基本特征一致.物理学中,把物理量“mgh”叫做物体的重力势能,用ep表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重力势能部分,完成学案第三部分。
学生回答:参考平面不一样,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从山脚到山顶高度是相对于山脚所在平面来说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体的高度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实际上是把这个水平面的高度取0。因此,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总是相对于某一水平面来说的,这个水平面叫参考平面,在参考平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取做0。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问题:将一个质量为5kg的铁球放在3楼教室一张1m高的桌子上,已知每层楼的高度均为3m,求铁球的重力势能。
要求学生分组计算,让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并简述计算的方法,学生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参考面的选取不同,导致计算计算结果不同,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必须选择参考平面。
活动6【活动】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生总结:重力势能是物体跟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结束语:关于人类与重力势能的认识,是一个从恐惧到挑战直再到合理改造的过程。人们对重力势能的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雪崩、泥石流),但是随着人们通过生产实践中对重力势能的认识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变得乐于挑战这种能量(如攀岩运动),甚至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享受重力势能带给我的种种乐趣(如过山车).但是,科学的意义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地利用自然(如水力发电)。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获得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四
2、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理解重心的概念。
3、会计算重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分析各个物体的重心。
2、联系实际,重力的三要素在实际中的运用,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实质(万有引力)。
2、本章的难点是:重心的确定。
二、基本知识技能:
1、基本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三要素:作用点(重心);方向(竖直向下);大小(g=mg);
2、重心的确定。
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质量的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在介绍重力时,除了明确指出: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教学中还需要补充实验测量重力的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得,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几种测力计,如弹簧测力计、牵引测力计、压力测力计等等。
另外让学生区分重力、重量的概念。
二、有关重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介绍重力方向时要明确重垂线的方向为竖直方向(不是垂直方向),重力的方向为竖直向下,与水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静止的水面为水平方向),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把重力的方向说成指向地心的方向。
关于重心和质心的区分的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参考扩展资料中的《重心和质心》。
三、有关重心位置讲解的教法建议。
在讲解如何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时,可以讲解悬挂法测量均匀薄板的重心。同时让学生讨论理解。对于重心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如课本的重心的确定,沙漏的重心确定,另外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物体的重心,如折尺的重心的确定。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五
1、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单的橡皮筋测力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的工作态度。
了解弹簧秤的工作原理,正确使用弹簧秤。
1、为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小物体、钩码一盒、长条形的.硬纸板、橡皮筋、回形针。
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刻度板的纸板模型。
(一)提出问题:你见过什么样的测力计?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组织学生观察弹簧秤,互相讨论弹簧秤的种类和构造。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弹簧秤的种类,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弹簧秤。(圆盘测力计、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
2、学生汇报测力计的构造,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弹簧秤由六部分组成:
(1)、提环,(2)、弹簧,(3)、拉钩,(4)、指针,(5)、刻度,(6)、单位。(板书:牛顿)指导认识一牛顿力,用手拉钩环,体会一牛顿力有多大。(认真地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板,上面标出的单位是什么,认识刻度板上一大格是多在力,一小格是多大力,刻度板上最多能测多大的力。)。
3、学生玩弹簧测力计。
慢慢地用力拉弹簧,改变用力大小,看弹簧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说说弹簧测力计为什么时候能测量力的大小。
4、组织学生汇报。用力大小与弹簧长度的联系,认识到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性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怎样测量物体的重力的大小?
1、学习教科书上的使用注意点。(调零;与温度计的读法一致;明白不能超过测力计标定的最大的测量范围)。
2、请一学生按要求演示一次,大家一起发现问题。
3、实际动手测量重力的大小掌握这一项技能。
(1)强调:先估计,再实测;在记录表中算出估计值和实测数两者相差多少:要求学生尽量估测准确一些。
(2)实际测量几种物体重力的大小,学生独立做试验,并认真作记录,把数据填入表格。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少大的力。
(四)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制作弹力秤。
1、谈话:你喜欢玩弹簧秤吗?想不想自己拥有一个弹簧秤?
2、讨论:怎样利用橡皮筋制作一个橡皮筋秤。
3、出示多媒体指导学生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和教科书中介绍的方法来制作弹力秤,并用它来测量一些物体。
(五)展示交流:小组内进行。
(六)拓展创新:“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在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上受到的重力一样吗?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六
【授课教师】徐泽心。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学情分析】。
1.认知特征:热爱物理,思维敏捷。
2.背景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对重力有感性的认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4)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老师引导,让学生思考,讨论,老师总结,中途进行必要的实验论证。
2.学习方法:积极配合老师,努力思考理解内容慨念,进行交流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资源】人教版课本,重力ppt课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2
3
4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七
刘桂芝。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级物。
理第二节,是我们逐步认识我们地球上重。
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
生,在经过了八年级一年的物理学习后,学生。
大多能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
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
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二)难点。
重力的大小。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让学生动手,通过过程了解重力大小的原。
因。
(2)电教法。
础。
(二)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利于。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
(2)合作学习法。
在物理的学习中经常用到合交流,有的实验要分工合作,合作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五
具体整合点。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物理现象。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从。
感性上更好的认识事物真象。
(三)在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撑下,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课堂充满了活力。
六课前准备。
搜集物体间的引力,重物落地的有关视频,自制教学课。
件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八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文档为doc格式。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九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力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然后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地球上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本课让学生探究与重力有关的事实和实验,在此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地球引力的存在,最后交流收集到的牛顿及其发现地球引力过程的资料。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重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瀑布图、棉花、地球仪、地球引力方向图、铁架台、细绳、乒乓球(橡皮)、剪刀;。
视频:瀑布、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过程。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上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表达不清.
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讲学稿内容不够好。
4.语言上速度快了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不够工整,有点零乱.有待改进.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一
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比较多。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中不单纯靠学生列举事例巩固所学知识,还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实验探究、看动画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单能从物理角度看待问题,还能从爱护我们的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比较好的掌握。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故改为只做演示实验,那么学生动手的能力就减小了,另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果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要多些关于三种能的增加或减小的题目,物体具体什么能的判断等。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二
推荐这里三节课进入第六单元的教学,这单元的主题是“小说的结构”,它与上单元“小说的情节”关系密切,但这二者应该是有区别的,可是什么区别呢?我一时还真没弄清楚这二者的区别。所以只能边学习边教学。还好,弄到今天,我似乎是明白一点了。下面把这个过程作一叙述。
我运用“还原比较法”分析了标题之后,运用前一单元情节的“越轨”和“摇摆”等知识,花了两节课时间分析了小说《牲畜林》的故事情节和“微言大义”。今天是学习此课的第三课时,主要组织学习有关“小说的结构”问题。
我先引导学生梳理出《牲畜林》情节发展的线索,并板书如下:
(白)扫荡--入林…………(白)……。
||。
(插)砍柴--朱阿--回村--兵(牛)--猪……兵猫下崖。
|||。
朱阿--孩……村人欢迎。
这情节,作者以朱阿和德国兵为线索写了他们所经历的事情,而其他德国兵的扫荡和其他农民在牲畜林里的其他事情则没有写,是为留白。所以,小说的结构之一就是对情节的取舍。这里作者只选取了一条线索上的内容,由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到了当时德国法西斯的其他情况。这就是“一叶知秋”,小说家关键的就是要描述好这一“叶”的情节。这是其一。结构的第二点,主要是对所选取的情节进行安排。主要有按时间推进的线型模式和并列事件的并列组合式。线型模式主要又有顺叙和倒叙,当然这其中会常有些插叙或补叙。《牲畜林》就是在选中了主要情节后按顺叙安排故事线型模式推进的`,在开头部分有一点对“朱阿”的介绍文字,则属于“插叙”。总体而言,此文在情节的安排上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而另一篇《半张纸》就不同了,它对故事的布局就非同寻常,它的情节与结构是不重合的,从中更能看出小说结构安排的重要性。而《牲畜林》已经写出的情节与结构基本是重合的。再比如《墙上的斑点》其结构是花瓣式或者说是辐射式或者说就是并列式的,《半张纸》的结构与它有点相似。为了学生理解这种巧妙的结构,我还给学生读了一篇凤凰的《谁说我要跳楼》(.10《微型小说》)。
附:
谁说我要跳楼。
凤凰。
这天下午,我在楼顶接完电话,听到楼下有警车响,还闹哄哄的,我便往楼下看。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楼顶上就上来了几个警察。一个警察对我说:“你别跳楼,你过来,过来!”我莫名其妙,说:“谁说我要跳楼?”他们吃了一惊:“你不是跳楼……”我还没来得及解释,老婆就出现了,她紧张地说:“你别跳楼!你过来,你别想那么多,昨天下午我去跟小刘约会,可我跟他真的没什么,我们只是喝了一会儿茶,聊了一会儿天。真的!你千万别想不开!”老婆这话让我大吃一惊。昨天下午老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还洒了一身的香水出去,原来是为了去跟小刘约会。
这时,母亲出现了,她说:“孩子呀,你别跳楼呀!你们暂时不想要孩子,就不要吧,我同意你们就是了!你们想什么时候要再要吧!妈说话算数,保证不再逼你了!”母亲也误会了。我和老婆结婚两年了,一直没想着要孩子,可母亲却想抱孙子,一直催着我们,前些日子还逼我呢!
我还没来得及解释,我的领导出现了,他就住在我们这幢楼。领导说:“小李,我就说要扣你一个月的奖金,你咋就想不开了?你过来,别跳楼,奖金,我不扣你的,全还给你!”领导也误会了,前天我上班迟到,当时领导心情不好,见我迟到了,就批评了我,还说要扣我这个月的奖金,我当时非常气愤,还顶撞了领导几句。我说:“领导,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在乎那点奖金!”领导说:“我知道,当时我也太冲动了,不该那样狠地批评你。你放心,我不会把你的话放在心里,我不会报复你。你要想开些!”我说:“你弄错了,我想得开,我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同事小张挤了过来,对我说:“小李呀,对不起,上次欠你的1000块钱说这个月还一直没还,我现在就还你,你别想不开!”小张说着就掏出1000块钱走过来往我手里塞。我说:“我又没催你,你急什么呀?”我接钱的时候,几个警察冲了过来,一把将我抓住了。然后楼顶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说:“总算抓住了!”
可我却急了,说:“你们放开我,放开我!我不是要跳楼,谁说我要跳楼了?”一个警察说:“你不是跳楼到这楼顶上面走来走去干什么?还往楼下看呢!”我说:“我的小灵通信号不好,就跑上楼来接电话。我不就是走来走去接了十分钟的电话嘛,哪个报的警,谁说我要跳楼了?”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设计意图:
在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力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然后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地球上存在着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学习有关牛顿的资料,了解前人对重力的`研究。
本课让学生探究与重力有关的事实和实验,在此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地球引力的存在,最后交流收集到的牛顿及其发现地球引力过程的资料。
(三)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践活动――分析整理――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重点难点: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重力,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瀑布图、棉花、地球仪、地球引力方向图、铁架台、细绳、乒乓球(橡皮)、剪刀;。
视频:瀑布、牛顿研究地球引力的过程。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四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研究的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可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会给出我们答案。
【新课教学】。
一、力。
【多媒体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教师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
【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
【知识点归纳】。
(一)、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测量:弹簧测力计。
3.单位:牛(n)。
【强调】1、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2、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演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三要素。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展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的不同位置推门。
【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归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强调】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力是矢量。
(四)、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五)、力的分类。
1、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按效果:拉力、弹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
(一)、定义。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4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因此重力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
2.方向。
【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垂柳、铅垂线。
【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
【讲述】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合作探究】(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归纳总结】。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2】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三)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载重汽车超载,引起的路面严重变形而毁坏路面的情况,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严禁超载;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思考与讨论】。
【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
【介绍】。
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
【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六
讲完《电荷》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知的主导。在这节课上,由于我的设计和在课上的教学行为处处体现教师的行为的示范,替代了学生的意见表述、思考、讨论,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许正在思考,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演示了结论,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2)实验的演示不太成功,原因是实验的准备不充分,实验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这节课带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实验,应该是三个,只做成功了一个,教师对实验的研究不透,不深,不能把这个实验设计成用其他学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工具来做,没有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对他们来说印象是很深的,是不容易忘记的。
(3)对多媒体计算机过于依赖。过于看重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认知的是客观世界,是现实的。用flash动画代替了学生的实验,学生只能从假象中学习,但是,对现实中的器材的操作、以及产生的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可能带来失败,学生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师用计算机是好事,比以前的干巴巴的讲授要形象多了,但,对于物理这门实验科学来说,重点应该放在实验上,放在动手动脑上。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是了解性的,比较简单,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用讲授代替了,电荷相互作用实验、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结论是要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完成的,教师只让个别学生总结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来的及参与到探究讨论中,这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是今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能力,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
(5)各部分知识点的过渡衔接过于生硬。教师在设计上,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没有弄清楚,使上课时处理上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过渡不自然的现象。教师吃透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6)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知识的环节做的比较成功。不少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讲出来,就比教师讲出来效果好。这一点做法今后值得推广。
(7)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很重要。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处理,是建立在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础之上,如果再做个电荷在绝缘体中不能移动的对比实验,再进行总结效果更好。然而,我做过电荷在塑料中不能移动实验了,效果与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基本相同。因此,不能对比下结论。我认为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引入,让学生用电池、灯泡、导线、开关等材料连成电路进行检测各种物体,然后根据灯泡是否发光来分类效果会更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七
《重力势能》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四节。本节重点讲述重力势能及其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及与重力做功的关系。这个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例,从能量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疑惑。这样做也可以为后面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高中阶段要定量地学习重力势能并体验其建立过程。让学生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只与重力做功有关,理解在实际生活中重力势能的改变,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一学生认知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所以在理解上理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仍然要通过具体形象图片、视频画面来支持,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引用事实来说明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能用公式表示重力势能,知道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2)能用重力势能的公式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功的概念推导重力做功与路径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类比推导,形成严谨的物理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难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其标矢性。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情景导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三个情景:
1.打桩机的重锤从高处落下,把水泥桩打进地里;。
2.水力发电站的图片。
3.20xx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至少100人失踪。
让学生从这情境中感受到重力势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学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同时引出本节新课——重力势能。【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功与能的关系。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八
本节课以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教学要为学生服务为理念。在教学设计中贯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快乐学习”的理念,放手学生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真正来自自身的主动学习,不仅长了知识,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改“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形式。
在教学中,以“三个探究点”为主线,使每个学生积极学习于这个主线,主动探究掌握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领悟知识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生展示,点评上掌握的节奏还不够好,在时间的把握上还有瑕疵。在以后的教学上要注意这些不足,使教育教学更科学﹑合理﹑高效,促进学生更好成长!
重力势能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九
我今天在九年级上班这一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现作反思如下: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初中物理第十五章《功和能》的第四节课。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大量选择网络资源创设物理情景。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导入和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分析应用中,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源和图片,让学生体会物理情景,这对本课的理解和实践大有好处。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验演示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培养了学习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本节课的实验也可选用动画展示,但是动画的效果还是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效果好。本节课还应该多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改正,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