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和教学活动而制定的计划和指导思路。这里有一些经过多次优化和改进的一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一
第一学段已经教学了万以内的数,本单元继续教学更大的整数。全单元的内容随认数范围逐步扩大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亿以内数的认、读、写;第二部分是整亿的数以及把整亿、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亿或万作单位的数;第三部分是几个亿和几个万组成的数,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认、读、写数着重教学与十进制计数法有关的基础知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学习突出实际应用的需要。
十进制计数法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无论是认识较大的数还是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都离不开十进制计数原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理解,是在认数与数的改写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逐渐实现的,他们在学习万以内数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在本单元的认数中会有更清楚的理解。
1、认数教学以理解数的意义为重点。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教材注意了以下三点: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鲜有接触大数的机会,因此,缺乏对大数的感性认识是他们学习大数往往感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弥补这点不足,教材十分重视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学习较大的数。
首先是在现实情境中引出较大的数,引发学习这些数的内在动机。第86页例题以我国20--年茶叶、甘蔗、甜菜三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引出亿以内的数;第91页例题以我国20--年水泥、原煤、布三种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引出整亿的数;第94页例题又以我国20--年粮食和钢材的总产量引出几亿几千万的数。例题引出新的数以后,教材都引导学生质疑:这些数有多大?怎么写呢?正是这些疑问,引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其次是在现实的情境中一边进行读、写数的练习,一边体会大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里的一些读数和写数练习,都结合现实背景进行,如联系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与颐和园的占地面积读整万数;联系南京长江二桥和上海轻轨线的长度读非整万数;联系地球的年龄读整亿数。又如结合恐龙灭绝时间和昆虫的种数写整万数;结合江苏省20--年大、中、小学学生人数写非整万的数;结合人的脑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长度写整亿数在现实情境中进行读、写数的练习,既增加了数学学科外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较大的数在描述、表达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随着数概念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数的经验的积累,数感逐渐得到发展。
(2)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计数法是整数的计数方法,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对理解整数的意义有重要的作用。十进制计数法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二是计数法的位值原则哪一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教材通过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逐步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时候,已经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即10个单位就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本单元教材第86页例题继续让学生照这样去数,一边数一边接受10个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从而引出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第91页例题仍然让学生一千万一千万、一亿一亿、十亿十亿地数,教学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和千亿。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的活动中,学生充分体会每数满10个单位就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感受了两个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第二,及时整理数位顺序表。在教学万以内数的时候,初步出现了数位顺序表。本单元分两次扩展数位顺序表。第86页例题先把十万、百万、千万这三个计数单位引上计数器,了解个、十、百千万在计数时的排列顺序。然后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里填写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通过填写知道从个位到千万位的数位顺序,初步把这些数位分成个级和万级。第91页例题再次扩展数位顺序表,表里的内容也丰富了,有数级、数位、计数单位。教材把亿级及相关的数位、计数单位都留给学生填写,让他们知道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对应联系。在整理了数位顺序表后,教材还通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概括地讲述了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让学生体会计数法的位值原则。第95页想想做做第4题里有四个多位数,每个数里都有一个9,通过用线连一连,使学生感受9在不同数位上有不同的含义。同样,第90页第5题中千万位、万位和千位上的2,意义是不同的。
体会位值原则,有助于学生了解十进制计数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并掌握读数、写数的方法。
(3)把读数与写数的教学同理解数的意义紧密结合起来。
读数与写数不是单纯的方法与技能的教学,而是继续理解数的意义的教学。读、写多位数历来是教学难点,特别是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更为突出,本单元教材改变了多位数读法与写法的教学。
首先是作了合理的安排,先读、写整万的数,再教学若干个万与若干个一组成的数;先读、写整亿的数,再教学几个亿与几个万合成的数。先教学的内容是后续教学的基础,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既利于教,也便于学。
其次是突出分级读写,逐级读写的方法。教材设计了一些比一比、读一读,比一比、写一写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各个数级上的数的读写方法。如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里有六组数,通过同组的两个数的读法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它们的读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而在能读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读整万数。又如第92页第2题,分别写出五十、五十万和五十亿,学生能体会到这三个数的单位不同,50在数里的位置就不同,从而在会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会写整万、整亿的数。读、写较复杂的多位数的教学,选用了适宜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第88页例题中要读三个多位数,其中第一个数在对照着计数器上的珠写出52395239后,教材告诉学生这个数是5239个万和5239个一合起来的数,并示范了读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感受多位数的读法。例题里的另两个多位数都留给学生自己读,教材只在数的组成上给予一些点拨。由于突出了先分级再从高往低逐级读的方法,数中间0的难点也被化解了。第89页想想做做第2题把写多位数留给学生自己学习,教材为他们提供一张简易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先分级、后写数,从高往低逐级写。
教材没有用文字形式总结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这并不是不重视读数与写数的基本方法,而是为教学留出空间,由教师组织学生体验方法、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的方法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和经验,是主动获得知识的表现。
2、教学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便于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在认、读、写多位数之后,教材中还有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求多位数的近似数这两个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能更方便地在生活中应用多位数。
(1)在数的改写活动中体会简便写法。
第92页例题要求学生写出九百六十万和十三亿这两个数,前一个是整万数,后一个是整亿数。有些学生会分别写出9600000和1300000000,也有些学生会写作960万和13亿。教材里出现的两个等式都含有三层意思,一是9600000和960万都是九百六十万,1300000000和13亿都是十三亿,是同一个数的两种写法。二是比较各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写成960万和13亿明显简便得多。三是示范了把整万数、整亿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让学生在交流和比较中理解新学的知识。
(2)结合实际应用体会近似数。
第96页例题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相应的练习。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3、4题打好基础。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另外,本单元中还有两道推算题。第90页第6题从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推算一百万张纸大约厚多少米。第93页第5题从100万枚1元硬币大约重6吨推算1亿枚1元硬币大约重多少吨。这两题运用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以及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就乘10这两个知识,让学生从较小的数量推算较大的数量,既发展推理能力,又发展数感。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投影仪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胶水。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2、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l.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德育目标:结合活动,使学生受到热爱劳动、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
教学重点: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具准备:座位号、电影票等。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激趣引入:
(一)捉迷藏游戏。
教师:你们最喜欢什么游戏?
生:(齐答)捉迷藏。
小鸭在讲台的左边,小狗在讲台的前面,小兔在讲台的后面,小猴躲在讲台的右边。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快就找到了小动物们躲藏的位置。(板贴:位置)。
(二)联系实际进行描述。
指名学生把前、后、左、右的同学介绍给大家听。
二、新授:。
l.引导学生熟悉整幅图。
这是一年级5班的同学们。瞧!他们坐得多整齐。数一数,一共有几组?每组有多少人?
2.发散思维找朋友。
教师描述位置,学生说出那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说出学生的名字,指名学生说出他的位置。
3.指出说位置要确定方向。
(二)联系实际,学习新知。
l.明确数的方向。
教师:你们和这么多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上是从左往右,由前往后数的。从左往右数,请第1组同学向老师招招手(学生招手);第5组同学向老师点点头(学生点头);第8组同学笑一笑(学生笑)。
教师:请同桌间互相说一说你们的位置。
同桌间互相说,后指名说。四名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
三、创设情境:
如果新转来一名同学,你怎样给他安排座位?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1、个子矮坐在前面,个子高坐在后面。
2、中间。因为转学落了一些课,中间听课清楚。
3、最后一排,放在前面就看不见了。
大家都把好的座位让给了新同学,大家的提议都很好!
四、练习:
练习一第3题,先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四
活动目标:1、教幼儿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对应方法观察物体数量的差异。
活动准备:
教具:大图一(大小碗各10个)。
大图二(用各种图形拼成的一副画,每种图形的数量在10以内)。
学具:作业纸人手一份(大小不同,数量不同的三排圆点)。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一)比较两排大小不同的碗的多少。
1(出示大图一)比较两排碗,小的10个在上面,大的10个在下面,不用一一对应的方。
法摆。
2、图上有什么?就这样看,你觉得哪一排的碗更多?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觉得大碗多?到底谁多谁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怎样摆放才能一眼就看出两排碗谁多谁少?
二)比较图形的多少。
2、启发幼儿运用点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3、点数出来的结果我们可以怎样来记录。请个别幼儿操作,复习记录方法。
三、幼儿操作。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人准备了这样的一张作业纸,作业纸上画了三排圆点。要请你们给点子数量最多的那一排打勾。
2、小朋友想想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排子的数量最多呢?
让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3、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这样一眼就能看出那一排点子的数量最多。
但作业纸上的点子是画上去的,不可以移动,还有什么方法呢?
用点数的.方法。
那这里有三排点子,你怎样才能更好地记住数过的那一排点子的数量呢?
小结:可以用排除法,数出了一排点子的数量就记住这一排有几个点子,然后数第二排点子的数量,如果第二排的点子数量比第一排多,那就只要记第二排点子的数量了,如果还是第一排的点子数量更多,就还是记住它的数量,再去数第三排点子的数量进行比较。
4、请小朋友用最快的方法去做,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5、提出作业要求:做作业的时候应该认真思考,做完了检查一遍。也要注意写字的坐姿。
6、幼儿作业。
7、评价幼儿作业情况。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空间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朋友,大家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出示课件)。
生:魔术师。
师:我们一起上魔法学校,看看天才魔法师!我们见到的第一位是魔法老奶奶,她对我们说:我们要去交朋友了,准备好了吗?(课件)。
生:准备好了!
生:有!
二、分一分,揭示概念。
师:我们见到的第一位是魔术师奇奇,他带了一大袋东西,同学们,你能帮他分分类吗?(学生上台进行分类)。
老师将其分到一类的拿给同学看。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分呢?
生:因为形状一样。
师:他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看我们一共分了几类?一起数数。
生:四类。
学生都很感兴趣,开始猜测。
师:像这样长长方方的像这个盒子一样的形状叫什么呢?
学生很神秘的从盒子里找到字条。
师:好紧张啊,一起来看叫什么?
生:长方体。
学生依次找到其余三种形状的名字。
师:像这样方方正正的形状叫正方体。
像易拉罐这样圆圆的柱子的形状叫圆柱。
像这样像个皮球的形状叫球。
(将实物和名称对应帖在黑板上,让学生有直观感受)。
师:我们一起将这四位朋友的名字读两遍,大家记住他们的名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魔法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礼物,分小组说说你们组都有哪些形状的礼物?
(小组进行交流)。
师:下面我说名字,如果你们组有小组长就把它举起来,大家看看对吗?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三、合作交流,感知特点。
小组内选一种自己喜欢得形状进行交流。
汇报:。
生: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面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面也是平平的,有六个面。
生:圆柱是圆圆的,两头,周围滑滑的,容易滚。
生:球是滑滑的容易滚。
学生自由说,语言可能不准确,过程中老师进行引导。
四、休息,闭眼想。
放音乐,闭上眼睛,在脑子中放电影,用手比划一下他们的样子(鼓励孩子,魔法师有奖品)。
大家都看到这些形状了吗。
师:在魔法学校老师还拍到了许多照片,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形状的图形好吗?
生:好。
放课件展示,学生说形状。
五、玩游戏进行练习。
(1)看看你的感觉对吗?摸了再说(找三组同学上台做并奖励魔法卡)。
(2)魔法袋中有变出来,我说你摸(一个说形状,一个摸)。
既熟悉了名称,有感知了形状,学生兴趣很高。
(3)考考你.,能过关吗?给这些图形找找家(课件拖动图形练习)。
六、小结。
魔法学校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老师:我们认识了四位朋友,分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大家都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样子了吗?
生:记住了!
生活中到处都有这几位朋友,回家可以大家找一找!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六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七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一。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目标:1、学习10以内的加法,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2、能够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3、通过创设的花果山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加法的含义,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与体会加法的含义。
教、学具的准备:课件、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生:齐天大圣--孙悟空。
生:它的家在花果山……。
以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走进花果山。
二、探索新知:体会加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课题的主题图:观察花果山上有什么?
生自由发言,说出花果山上有猴子、小鸟、桃树、……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到主题图上的一个问题,即解决“有多少只猴子?”的数学问题。
师:哪个同学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猴子?(板书此数学问题)。
生:有5只猴子。
继续让学生想一想如何来计算出“5只猴子”,引导列出算式:3+2=5(只),并说出3和2各表示的含义。然后教师用小棒演示:用1根小棒表示一只小猴子。先摆3根小棒,再摆2根小棒,然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一共的5只小猴子。
生:天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指名学生来回答这个数学问题,师板书算式:5+1=6(只)。让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小棒来操作5与1合起来是6的过程,并让一位同学来演示给同学们看。
生:花果山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此问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操作小棒来演示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决的数学问题都是运用了加法符号列出的算式,这就是今天学习的10以内数的加法。大家既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并能顺利地解决,花果山的小猴子们都为我们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感到高兴!
三、应用练习。
1、苹果园。
师:小猴子说苹果园里的苹果又红又大,你们相信吗?
师出示苹果的挂图,只要说出苹果上算式正确的得数,就能得到又大又红的苹果。
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投入“摘苹果”的活动中。
2、樱桃园。
师:小猴子说百果园里有许多许多的水果。下面要带我们到樱桃园去,你们想去吗?
出示课件中的樱桃园:观察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列出算式,看谁解决的问题多!
之后,进行互相交流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在花果山上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第二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1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中积极地思考。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游览花果山,我们学会了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今天我们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
二、自主练习。
1.第1题。
看图列算式,借助学具操作,边摆边说,体验加法的意义。
让学生先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交流为什么这样算。
2.第2题。
说说图意,说明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是什么,再列式计算。
3.第3题。
口算练习,填写书中的口算算式。纠正答案。然后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形式口算。
小组合作补充练习: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自己想要说出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补充算式。
小组讨论:说说得数是5的算式。几加2的算式。
4.第4题。
看图列算式。先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说说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
5.第5题。
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先让学生独立去做,然后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6.第6题。
指导算式的写法,告诉学生正确的占格,强调数字充满日字格才整齐、美观。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二。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野餐全景图。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7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2只小猴;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提出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3+5=75+3=7。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5、再仔细看图,图上有几只小猴子?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感知算法多样化)。
汇报时要让学生正确描述出如:左边的树上有7只猴子,右边的树上有2只猴子。
思考: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列式:5+0=5(个)(右边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用0表示)。
拓展:6+0=2+0=10+0=。
6、巩固练习。
4+1=5+4=6+2=7+3=。
1+4=4+5=2+6=3+7=。
7、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四、走进生活。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第四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6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训练10以内数的加法。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最后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填写结果外,再制成卡片经常性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或补充。
4、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比赛。
5、第7题。看图填未知数的练习。应根据右边算式的得数和已画好的图形的个数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几个图形。
6、第8题。
小朋友踢足球的情境,练习找算式的得数。
足球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由几号球员踢。
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7、第10题。
看图列式计算牵牛花朵数。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再根据题中提供的花的位置和颜色等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8、第11题。
看图讲数学故事。
加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
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数学国王对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下面,请小朋友接受国王的礼物吧!
第五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三。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水帘洞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水帘洞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板书问题)。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信息图提出更多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解决红点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动手摆一摆,理解减法的意义。
(3)小组交流算法,明确减法的意义:从4个里面拿走1个,还剩3个。
(4)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说算法,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从4个里面拿走1个”也就是“从几里面去掉几”,“用减法计算”。
(5)教学算式,写出算式:4-1=3;介绍“减号”的名字,请学生书空,理解减号的意义;读出算式:4减1等于3。
2、揭示课题,板书:10以内数的减法。
三、巩固发展,应用问题。
1.解决了“树上还剩几只猴子?”那“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1)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2.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四、全课总结。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六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减法的练习。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减法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初步培养与同学共同学习的习惯。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看懂图意,正确列式解答;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自主练习:
1、第一题:先说明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做一做。
3-1=5-2=6-()=。
2、第二题:先说明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做一做。
4-2=6-()=()。
3、自主练习,第3题。
先画线,再填得数()。
请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明确去掉2可以用斜线画去2个。
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
2-1=4-3=。
5-1=6-3=。
5、第5题。
先让学生们讲一讲这幅图的意思,然后列式子:
指名说一说。
3+3=。
6、第六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考一考。
老师出题,指名学生做一做。
三、全课总结。
学生介绍这节课的收获。
第七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四。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信息窗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
二、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4,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1、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为什么这只小猴子最后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呢?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
3、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三、探究问题。
1、看第一、第二幅图,问: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
这里树上还有几个桃子?
你能提出关于猴子摘桃子的问题吗?
同桌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问:怎样列算式计算?
口算得数。
板书算式:9-4=5(个)。
2、问:这时猴子的篮子里有几个桃子?
让我们来看第四幅图。
仔细观察一下,篮子里的桃子怎样了?
青蛙怎样了?
花朵上的蝴蝶呢?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1)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
怎样列式?
4-4=0(个)。
(2)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2-2=0(只)。
(3)花朵上的蝴蝶还有几只?
8-5=3(只)。
我们可以说: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
观察一下4-0=4这个算式,被减法是几?减法是几?得数又是几?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来的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备课人:康锋石艳萍王青法单位:双沟小学。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上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
3、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自己看图,边说图意,边列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看第一幅图,说说鱼缸原来有几条金鱼?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解答?
看第二幅图,鱼缸里这时有几条鱼?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能再提出一个问题吗?
怎样列式解答?
5、自主练习第7题,小鸡回家连线找得数。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说说题意,再连线。交流时,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连的。
6、自主练习第9题,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
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7、自主练习第10题,信息比较多,是加减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相互交流。
三、拓展延伸。
聪明小屋,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研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29--44页)。
单位:双沟小学。
备课人:康锋。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八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板书课题及调查标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如果只看你自己组的统计表、统计图,能知道全班的情况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大的统计图吧!”
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生:……。
师:“那你们能看着这个大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提问。
(五)、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生提出建议,师选择其中一个方法统计结果,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六)、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片段、课前看到的录像片段及学过的课文插图)。
(生回答)。
师: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巴布工程师》片段。
师:这节课的任务我们能完成吗?
生:是的,一定行!
展示课前学生设计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学生发言。
(二)、深入探究。
师:看了他们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生:是的,一定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比()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三)、练习拓展。
还记的上节课我们课前观看的大课间活动录像吗?教师放录像,画面停在活动场景。
师:同学们,你能够统计出各项活动都有多少人参加吗?请你自己将活动统计图和统计表画出来。(教师发放统计图和统计表格)。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在提出并回答完问题时。
师:你认为他的问题看统计图回答比较快还是看统计表回答比较快呢?生回答。
师:请你说一说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有哪些好处?(也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说)(统计图绘画麻烦但是比较直观,统计表绘画设计简单但是没有统计图直观,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四)、小调查。
如果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你最想看到什么动物呢?
教师出示几张动物卡片。
老师征求确定学生喜欢的统计方法(比如举手示意)。
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方法选择的统计表,并提示学生这也用到了我们的统计,让学生知道统计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帮助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并完成统计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李克柱。
教学内容:111页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大蒜瓣数的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
2、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经历操作、观察等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小黑板,大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头大蒜,它里面有很多的蒜瓣,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瓣。
那么,谁能对大蒜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
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多掰开几头大蒜数一数;记录下大蒜的瓣数;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同学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
2、具体实施研究的方法。
同学们在课前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大蒜,你们带来了吗?说说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
那咱们就按刚才讨论的办法进行研究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收集整理数据。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各个小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4、分析总结。
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大蒜的瓣数,那么每个地方的大蒜是不是都一样呢?同学们可以在以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总结发言:
同学们,今天玩的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四、小结全课,点题激趣。
同学们,老师看得出你们对周围的事物能认真观察,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努力,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作业:与父母一起统计自己的文具类型。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开发区第三小学郝静。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小黑板、计数器、挂图。
学生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出示“雪山乐园”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间的滑雪场。同学们,你看到滑雪场了吗?有几个小朋友在滑雪?(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左边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堆雪人)。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右面有2个小朋友看冰雕,上面的小朋友正在登山)。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3、你们能按照顺序再数一数吗?(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小朋友上了几个台阶,图中共有几棵树?天上飞着几只小鸟等许多问题)。
三、综合练习。
1、第一题:说一说,填一填。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学生拿出卡片,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数的组成,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交换角色。
2、第二题:连一连,涂一涂。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数一数,再涂一涂,最后连一连。
3、第三题:圈一圈。
(1)仔细观察第一组数,圈出的数有什么规律?
(2)请你按规律接着圈。
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组,集体订正。
4、补充练习:比一比。
121191920191414。
四、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练习设计。
1、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
2、写一写,画一画。
()16()20。
3、按规律接着写。
(1)2、4、6、()、()、()、()。
(2)()、15、13、()、()、()。
(3)0、5、10、()、()。
4、填一填。
(1)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3)2个十是()。
(4)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15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
雪山乐园第二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刘长春。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学生准备:2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回顾知识。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停在树上的小鸟有多少只?
(3)飞走了多少只?
(4)一共有多少棵树?
(5)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
2、逐题解答。
针对第一小题,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做。比如有的学生会一只一只的数,也有的学生会用2个2个的数,通过数数,学生发现一共有十三只小鸟。
老师补充,用计数器来表示的话,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
针对第四小题,学生会想到吧近处和远处的加起来计算。计算8+6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
3、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教师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比赛,比一比,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2)7+5=。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11-2=。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综合练习。
1、117页第4题:游戏我说你摆。
游戏:同桌两人拿出口算卡片,一人抽卡片,一人口答得数,然后交换角色,比一比,看谁答对的道数最多。
2、第五题:踢足球。
第一幅图: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幅图:有几人离开了球场?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第六题:比一比。学生独立填写。
4、第七题:算一算,涂一涂。
审题,说说题目的要求。学生计算。集体订正得数。按要求涂一涂。
四、全课小结。
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全班交流。
雪山乐园第三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赵贝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物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二、复习:
(一)图形、位置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三、练习。
课后练习第十一题。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雪山乐园--(综合练习3)。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高素花。
教学内容:第115页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综合练习8、9、10。
题。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相互说一说,集体展示。
2、你都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进行整理的?
3、看情境图:分别说一说你的发现。
比一比大小、轻重、厚薄……。
4、综合练习:
出示第8题,复习分类。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行小组内交流。
全班展示。
出示第9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
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吗?互相说一说吧。
出示第10题。(比较知识的复习)。
看图说一说,小羊,小熊,小狗,兔子的比较结果。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作业设计: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吧。
我都学会了吗?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傅清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
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智力比拼,检验自己。
1、出示第1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根据情境图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表。
格,同位互相交流结果)。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解决钱两个小题。再交流。
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
个以后……。
3、出示第3题。
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
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四、小结全课,提出要求。
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业设计:
回顾所学知识,全面整理复习。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
做个加法表。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整理、交流10以内加法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有规律地整理在加法表中,能够发现加法表中的简单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通过小组交流,列出所有算式,对10以内的加法进行归纳,从中发现规律。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研究与探索的过程。
10以内加法算式的卡片。
们自己整理我们学过的所有加法算式。你们有信心吗?
1、整理加法表。
讨论写卡片。
定一个标准,按什么分类整理呢?
学生可能会说:
找出得数是3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找出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排成一排。
有些加法算式里面都有4
这个加法表还不完整,老师已经摆了一些加法算式卡片,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第一列两个数相加都是10。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对,想一想第二列往下写哪个算式呢?
学生可能猜测:第二列两个数相加都是9。往下写9+0,8+1……
师:按课前划分的小组,每个小组在一起仿照这个开始整理,完成这个表格吧!
流展示各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2、探索规律。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加法表(出示加法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能发现:
横着看第一排算式都是加0,第二排都是加1,第三排都是加2……
竖着看第一列算式得数是10,第二列算式的得数是9,第三列算式的得数是8……
从右上到左下斜着看,每个算式的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算式多1,得数比前一个算式多1。
每一个算式的前一个数减少1,后一个数就增加1,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学会了整理加法算式的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来整理减法算式,好好想想该怎么做。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一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风筝加工厂”。
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后,重点去仔细品读情景图提供的文字信息,并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联系实际提出“保证按时交货”“各种风筝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等一系列问题,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出计算方法。
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达到初步培养学生估计的能力。
建议教学课时数:11课时个人补充意见年级三年级课题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上课教师第二单元(组)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认识钟表:会认读整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这三种时间。
首先认识时针、分针。
时针:粗短。
分针:细长。
认识整时技巧: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就是1时。1: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就是2时。2: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6: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8:00。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2就是12时。12:00。
注意:分针指在12附近,时针马上指着准确的数字,此时是“大约”几时整。
在练习拨针时,时针和分针一定要拨到准确的位置上。
时针和分针并没有正对着钟面上的数,而是稍微偏了一点,像这种差一点不到几时,或是几时刚刚过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正好是几时,而应该说“大约是几时”。
注意:“大约是几时”拨针时应该掌握在前后5分以内。
方法一。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学习中出现漏洞,这时候就需要在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方法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念好“基(抓基本)、教(教方法)、练(常训练)”三字经是至关重要的。念好“基”字经“基”是指基本口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三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圆。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二、操作中认识圆。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三、交流探究圆。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四、比较中深化圆的认识。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4、阴阳太极图。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总结。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五
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学习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一个计量单位、一个苹果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也就是说,不能用整数表示的,用分数表示;然而接下来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我们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桃子,一批玩具,一个班级的学生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分数中份数与具体个数易混淆。因此,总有很多数学老师以此为题材,去商讨,去实践,希望从中找出能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来,在学习了几位数学老师上的数学国标本第六册p64p65册《认识分数》后,越来越感觉到数学教学中少不了追问,愿分享。
片段一:
出示:猴妈妈和四只小猴。
师:猴妈妈给四只小猴分一个西瓜,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为什么?
生:因为把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四份,每只小猴可分得其中的一份。
师:猴妈妈还给四只小猴带来了他们最喜欢吃的桃子,每只小猴可分得几分之几?
生:四分之一。
师打开袋子,有8只桃子。
师:每只小猴可分得?
生:2个。
生:八分之二。
老师本来设计的目的非常明确,除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外,也可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但是在最关键的地方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追问,以至于前功尽弃。如果老师在学生说出每只小猴可分得这些桃子的四分之一时,老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你连桃子的个数都不知道,就知道每只小猴可分得四分之一呢?学生一定会说:因为是平均分给四只小猴,这跟桃子的个数没有关系,所以是四分之一。如果学生能说到这一步的话,我相信即使后来有个别学生说八分之二,2个桃子等,也能在多数同学的正确引导下顺利得到统一意见。
片段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3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几枝?
生:每人4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
生:每人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顺着老师的引导,完全把知识内化。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老师不经意的追问下,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追问有两种目的。第一种目的也是最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追问的第二种目的是查明真伪。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更有很多学生是不懂的,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利用追问把那些似懂非懂的学生完全问明白,让那些不懂的学生听明白。甚至有人说过: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追问数学上的为什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数学是理性的,老师是理性的引导者,不断追问着,学生理性的学习者,不断追寻着!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六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能分辨出四种基本的图形。
2、学会观察,能在生活中找出基本的形状,会举例。
3、能区分出面和体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
4、能找出一组图形的规律。
5、能在复杂的图案中找出基本的图形。
动手做(一)。
学生能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剪拼出喜欢的图案。
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动手做(二)。
了解七巧板的组成。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只让学生直观认识,知道形状和名称即可。
动手做(三)。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元=10角=100分。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方法一。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学习中出现漏洞,这时候就需要在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方法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念好“基(抓基本)、教(教方法)、练(常训练)”三字经是至关重要的。念好“基”字经“基”是指基本口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
方法三。
手脑速算是以人的不同器官模拟电脑的相应构件、原理运作,模拟电脑开发人体的运算、记数潜力。它是通过模拟电脑0、1理论分解计算为一位数的运算和记数,模拟电脑归纳法处理信息的方式(软件)来实现快速计算的。它既是一种计算方法,又是一种训练人的手脑模拟电脑快速运算、记数的方式。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七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海底世界——数数;。
1、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
2、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减法;。
3、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4、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空间与图形:
1、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2、有趣的游戏——图形与位置;。
统计与概率:
1、妈妈的小帮手——分类和比较;。
2、我换牙了——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实践活动——找找周围的数;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教材生活性强,生动有趣。
四、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20以内加减法及应用。
2、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难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2、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八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2、比多少。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第二单元。
1、认识上、下。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2、认识前、后。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3、认识左、右。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把孩子推上讲台,和孩子分享功课。
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把孩子推上讲台,
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预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
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有些孩子入学前就已能认一些字,做一些简单的运算,这样在上学后老师讲这部分内容时,孩子看上去豪不费力就懂了,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孩子可能并非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非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作为家长,我们要能将孩子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的纵向比较,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着。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至形成了习惯。踏步着,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所谓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主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我想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定有收获。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十九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一)
新知识点: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2、正确区别辨认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3、认识七巧板,并学会用七巧板拼组图形。
教学要求: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七巧板拼组图形,能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初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动手摆实物,对几种基本的平面图形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辨认,能初步感知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如何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和时间,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学中老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最佳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老师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认识平面图形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2、平面图形的拼组
一课时解答平面图形的拼组,认识七巧板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新知识点:
1、 十几减9的口算。
2、 十几减8、7、6的口算。
3、 十几减5、4、3、2的口算。
4、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 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以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景的结合,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景,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教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发展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3-8,13-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 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二十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哎!
身上书包怎么这么重呀?
两千克嘛!
手里铅笔怎么这么轻呀?
几克嘛!
比千克还大的单位是啥?
吨啊!
千克、克还有吨就是吉祥的一家。
卡卡西!
哎!
铅笔盒子有两分米长吗?
有啊!
橡皮擦儿有两厘米宽吧?
对啦!
最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
差不多!
厘米、分米和米就是吉祥的一家。
贝卡!
啊!
这些单位要牢记在心间。
为啥?
使用错误造成生活不便。
还有呢?
还会惹出一大堆的笑话。
哈哈哈!
一定要把单位换算正确地记下!
歪歌大家唱:
哈哈,卡卡西、庄库和贝卡就是编辑部可爱的吉祥三宝哦!可是不要忘了精灵古怪的宝萝哦。
同样道理,克、千克、吨是质量单位,毫克、微克也是质量单位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1毫克=1000微克。
米、分米、厘米是长度单位,兆米、千米、毫米、丝米、忽米、微米、纳米、皮米、飞米、阿米等也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成员呢。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兆米=1000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毫米=10丝米。
1丝米=10忽米1忽米=10微米。
1微米=10纳米1纳米=10皮米。
1皮米=10飞米1飞米=10阿米。
考考自己:
1米=()纳米。
1吨=()毫克。
1千米=()皮米。
1克=()吨。
方法一。
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在学习中出现漏洞,这时候就需要在职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辅导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把一天所学的知识点回忆一遍,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
方法二。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的体会是教师念好“基(抓基本)、教(教方法)、练(常训练)”三字经是至关重要的。念好“基”字经“基”是指基本口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它是计算的基础,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
方法三。
手脑速算是以人的不同器官模拟电脑的相应构件、原理运作,模拟电脑开发人体的运算、记数潜力。它是通过模拟电脑0、1理论分解计算为一位数的运算和记数,模拟电脑归纳法处理信息的方式(软件)来实现快速计算的。它既是一种计算方法,又是一种训练人的手脑模拟电脑快速运算、记数的方式。
方法四。
提高口算能力-基础性训练。小学生的年龄不同,口算的基础要求也不同。低中年级主要在一二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具体口算要求是,先将一位数与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相乘,得到的三位数立即加上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迅速说出结果。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大家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大家可以把这项练习安排在两段的时间进行。一是早读的时候,一是在家庭作业完成后安排一组。每组是这样划分的:一位数任选一个,对应两位数中个位或十位都含有某一个数的。每组有18道,大家先写出算式,口算几遍后再直接写出得数。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自己口算的速度、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案青岛版大全(21篇)篇二十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老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读“编者的话”。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教科书第2-3页挂图)
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随意观察,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定内容请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教师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表扬。
2、数图中的数量
师: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
(2)数出数量是2的。
(3)依次数出其它数量的事物。
三、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2)集体反馈交流。
2、寻找教室里的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四、总结
第二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长短、大小及多少并能判断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2、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五星、铅笔两枝、球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新授
1、教学轻重
(1)创设情景。
(2)探究比轻重的方法。
2、比长短
(1)引导生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得出:物体有长、有短。
(4)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3、比大小。
讨论比较物体的大小及方法。
4、比多少。
(1)观察第6页图,你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同样多,多些,少些)
三、完成课堂活动。
四、总结
一、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每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数量、顺序,正确规范地书写数字,正确迅速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2、难点:认识0;正确地书写各数;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及计算的意义;计算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第1课时:1-5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的例1、例2、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数一数,说一说。
教师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2、认读1-5各数
出示1-5的数字卡片,板书课题
3、反馈实践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教师说数,学生根据数摆小棒,同桌互相查看。)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
二、感知数的顺序
1、边摆边数,逐次感知1-5的顺序。
2、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点子图、排队。
学生小组讨论后,请一组同学上台摆一摆,并说说理由。
(2)摆好后提问:5的前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3)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三、开放性活动
1、引导看书第8页的例3。
例3中告诉我们“2”可以表示什么?
2、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3、猜数游戏
(1)师生互动
如:师: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呢?
生: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或5。(有的生可能会说出比5大的数,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
(2)小组互动
4、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与同桌互相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第2课时:1-5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4,以及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比、划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
2、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3、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并体验合与分。
4、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数
二、新课教学
1、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引导学生伸出一个手指。
师:如果用划o来表示1的话,要划去几个圈?(要划去1个圆。)
指导学生看例4,出示数字1。
老师拿出画好的田字格卡片,边写边指导: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从右上方的线上起笔,向左下画一笔到左下方停笔,稍微倾斜,笔道要直。
然后先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书写1,再让学生在书上写。
2、教写“2”。
(1)学生演示2的手势。
(2)学生独立画圆。
(3)出示数字2,2字像鸭子。
(4)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2,学生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书写。
3、教写“3”。
(1)学生独立作业。
(2)学生反馈。
师:请小朋友按照比、划、读、写的学习顺序展示一下你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3的写法要求,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教写“4”和“5”。
(1)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代表反馈。
(3)师小结。
5、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1——5还可以表示什么?
2、圈一圈,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