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资源。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教学计划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一
(2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丢下我走了。
(2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计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3)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2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25)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6)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二
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学生和内容分析:
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尤其是对经历“wenge”创伤的“我”至善至诚,让“我”感慨唏嘘,心生感激。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那是源于一位学者、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以平易简明的语言回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叙述平实,但感情深挚。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情致,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既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又让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规范。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品读题目。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梳理内容。
过渡: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待人厚: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感知形象。
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理解先生的苦心。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三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1课时。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四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非常细小的东西也看得很清楚。或: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目力足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去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像变成鹤一样。或:心时想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的都是鹤了。
(3)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4)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定下神来,抓住了癞虾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其它院里去了。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掉它。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以后时时温习它,不也是快乐的吗?
(9)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地检查我自己。
(10)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五
知识与技能:了解“记”这种文体,掌握“四记”的内容、情感。
过程与方法: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比较“四记”,并联系其他贬谪作品体会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的精神,为理想不懈奋斗、坚毅的品格。
教学重点:体会贬谪作品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贬谪文人的复杂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课时。
课前齐背诵《小石潭记》。
从同学们方才朗朗的诵读声中,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都接触了哪些文体?各有什么特点?请举出具体的'篇目。(归纳文体)。
1.本节课,我们以《小石潭记》为切入点,复习“记”这种文体。什么是记?这种文体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有哪些表达方式?(掌握文体知识)。
2.在《小石潭记》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借哪些景物来写“乐”?(从水、石、树、鱼角度并结合写法分析)。
4.借哪些景物话凄凉?(理解溪身岸势的比喻义,感受潭中气氛)。
5.结合以上的分析,你认为作者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有何关系?(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6.在《小石潭记》中作者是想话愉悦还是道悲凉呢?(联系背景,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1.除了《小石潭记》,我们还学过其他贬谪文人记类的作品,我们把这“四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从三方面入手比较异同:(1)贬谪原因;(2)所绘之景;(3)表达情感。小组讨论整理出学习结果。(清晰四记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在这四位中,你最欣赏谁?为什么?(体会诗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在他们的旷达中真的毫无伤感悲郁的瑕疵吗?((1)从四记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其他贬谪文人作品中的语句)。
4.他们的政治理想是否完全泯灭?(从作品中及其他贬谪类作品中找出依据)。
5.在实际的贬官生活中,他们把政治理想付诸行动了吗?(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6.小结:这些贬谪文人没有捶胸顿足的悲呼,依然在破碎的仕途路上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身体力行,他们的谪而不废将孟子的名言改写“兼济天下,无论穷达”。
我们在为这些贬谪文人感到遗憾与同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感到庆幸:正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的穷途末路,才使他们有机会触碰自然,留恋山水,一展文学上的才情与性灵(板书:独抒性灵)为后世子孙铸就别样的文化。(板书:铸文化)曾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无论这些贬谪文人的心境有多么的复杂,都始终拥有弘毅的品格,以仁为己任,(板书:固守仁志)将“济苍生,扶社稷”的伟大抱负积极践行。正是对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才使他们在坎坷的仕途中昂扬前行。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贬谪文人的可贵精魂。(板书:展精魂)。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穷途并无末路,他们的修身是为了兼济苍生。而优秀的文字往往会突破时代,在精神上普度后世的炎黄子孙,告诉我们:在并不平坦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携理想前行,用执著、乐观、旷达、仁爱去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去抵挡生命中的预来风雨。
独抒性灵铸文化。
固守仁志展精魂。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六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品读语言。
本文是否做到了叶圣陶主张的“简明如话”?请找出具体例子,并赏析。
教师先介绍范例: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虽然一些用词充满文人气息,但整体节奏是口语化的,尤其是“念,顺口,……就是话”部分,句子短促,语气感强。
(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
教师及时补充,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三、语言运用。
接下来看看大家对“简明如话”主张理解得如何。对“雪下得大”,这里有三种表达:“大雪纷飞”“大雪一片一片纷纷地下着”“那雪正下得紧”。联系“简明如话”主张,你认为叶圣陶先生会最欣赏哪一种表达?那你自己最欣赏哪种呢?均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学习,再小组交流,后抽点或请主动举手的)。
教师及时补充:“那雪正下得紧”出自《水浒传》,“紧”字倒很接近现代江浙一带口语里“凶”“猛”等用法。
和叶圣陶主张相近的鲁迅认为,“那雪正下得紧”虽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自然”“熟练”)却好得远了。
鲁迅反对“作文章”的“作”,“作”了会生涩,格格不入;但虽然太“作”不行,不“作”却又不行。他主张的特别的语言是“采说书而去其油滑,听闲谈而去其散漫,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
四、阅读拓展。
[屏显“叶圣陶轶事”]。
五、总结。
从叶圣陶的生平简介和本文的事件细节来看,章先生为他改字的寓意“圣人陶钧万物”可以说几乎实现了啊!而我们这些平常人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也要尽力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作风。
板书:
宽于待人“描标点”“不耻下问”“举手打拱”
严于律己“简明如话”主张(自然、简洁、恳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七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3、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新授课。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拓展,深入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课时。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一)导入。
旧知回顾。
体裁:铭。
(哪一组师友介绍一下)。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读音韵之美。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三)品词句之美。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四)悟人性之美。
1、旧知回顾。
本文运用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的节操和的情趣。
2、读刘禹锡的诗,体会其豪情。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3、拓展。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4、悟人性之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读音韵之美。
品词句之美。
悟人性之美。
(六)作业。
走近刘禹锡。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八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九
铁的性质是现行教材(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氢、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了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
b.学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a.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b.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a.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b.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3)铁的化学性质采取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学习铁跟氧气的反应时,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在学习铁与酸反应时,由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导入,学生亲自动手做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学习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时,则通过一个新奇的实验导入:一把明亮的小刀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取出,铁刀变成了铜刀,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奥妙,探究反应的实质。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3、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一)
1、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明代“公安派”领导人物。文学是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
2、我们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文章。
(二)
1、整体把握文章
(1)读文章,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并补存注释
每:每每
辄:就
未之知:“未知之”的倒置形式。
(3)同桌合作,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4)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5)复述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土、冰、山峦、鸟、鱼、游人
(2)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柳——柳条将……寸许
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
(3)这篇文章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文章主题上的作用。
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之处。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
1、依据课文写出汉字并为之注音
飞沙走()波色()明清()见底()然如拭鲜()明媚泉而()者
2、翻译下面句子
a、始知效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找找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句并说说他们的好处。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一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二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三、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通用13篇)篇十三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团结、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击球时手臂的动作。
【难点】。
击球时手臂与球的接触点。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排球20个、秒表、口哨、排球场。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左右;平均心率:xx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