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体或题材的典型作品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信息素材。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参考和借鉴的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范,我觉得我们应该多看一些范文范本来提高写作水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范文范本呢?有没有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可以分享给大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一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在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五校联谊活动。今天我们大家汇聚在望二小,共同聆听了×老师给我们上的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平淡的导入、蕴藏着情感波澜。
课的开始老师深情地向同学们说,请拿出你写字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的毁灭》。(边写边说)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就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这两两个强盗毁灭了。(板书:的毁灭。)请大家来读课题。再读课题。此时,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神情都非常严肃。此刻,我们分明感到,老师和学生都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作了预习)但是×老师没有说,学生也没有说。他们,把心里的话儿藏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处。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对文本的整合、奠定正确的情感基调。
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触目惊心啊!这么了不起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谈谈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别从建筑宏伟与文物珍贵的角度谈了圆明园举世闻名的原因。纵观这个整体感知的教学板块,我感到×老师对文本处理得比较奥妙。先谈第一段,接着谈最后一段,然后谈中间,牵引的痕迹比较浓。这正是发挥教师引领的妙笔。因为本文如果太放开来让学生谈,他们很可能陷于对圆明园美景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这辉煌背后的耻辱。而×老师这样做,正是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的基调先是由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这样一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就营造得比较成功,爱恨交加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精读文本,抒发曾经的自豪情感。
×老师在让学生读课文第三段时,很巧妙地带着学生去追忆圆明园当初的辉煌,这样的设计妙在何处?第一,问题精妙。×老师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三段,其余孩子找找,作者写圆明园连着用了几个“有”字?找到后让学生用一口气说七个接着王老师又问,要写尽圆明园,得需要几个有啊?学生说无数个有,然后×老师请学生在课文里找依据,说说为什么需要无数个有?学生从古人诗句等地方找出了七条理由。在此基础上,×老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把同学们带进宏伟的圆明园中去。几个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老师配上课件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课文,漫步园内有了课件和老师的范读,学生马上很投入地读了起来。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第二点是浓淡适宜。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因此王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读漫步园内这几个句子则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四、拓展阅读,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
师: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关于圆明园,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什么?生:(提问,主要内容是对强盗的质疑,对清政府的质疑,关于圆明园的其他一些问题师;×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这是我在网上下载并整理的.,能解决大家的部分问题。生(读课外材料)以下为师生就一些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近一亿人民币。比如圆明园是世界上化时最长的园林年。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神情激动。这个板块,×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五、观看录象,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师: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无情地烧毁了(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片终,大火不停在画面飞旋扑闪,并响起《江河水》这首比较伤感的二胡曲子,稍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这把火,烧毁了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这把火烧掉了什么?(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写得很有激情也很精彩,无法一一记录。还是等哪个看过录象的有心人来补充吧。)这个片段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总之这节课为我们带来了精彩,使我们流连忘返。
但我本人查了许多资料,看了许多教案,觉得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深入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虽然有做到了,但还不够深入,大部分学生学了以后,对圆明园这个皇家花园还不是那么深入了解,想象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另外课文第二部分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目的就是让学生对那些反动派的更加痛恨,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应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这一点我觉得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是不是太少了一点,还不够大胆地放手。
总之,已成为废墟的圆明园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怎能是一个“情”字了得!听了这节课我也为中国的过去悲哀,为中国现在的崛起而感自豪!谢谢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二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三个中心句展开,从它的精妙布局、宏伟建筑要、珍贵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叶老师业务素质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演出一场好戏,投入自己的全部真情,时而让学生沉浸在昔日的美景中,时而让学生充满愤怒、惋惜之情。从美景到毁灭,整个画面、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的情感受到强烈熏陶。如在课末,全体学生站起来高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之情得以升华,推到了极致。
教者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各类景观和被毁灭后的大量图片,引导学生先观察再朗读,结合教师言语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叶老师在教学中注重磨擦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放手让学生默读,师生引读、全班齐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使用来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1、整堂课容量较大,面面俱到,略显仓促,一代而过,教师导的多,学生悟的少。
2、本文的情感基调。以聊天的方式贯穿全课是否妥当?
3、“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不可估量”等重点词语的品析是否可以再深入点?
4、两次出示军官和士兵统统掠走、任意破坏的场面的语段,可否直接出示图片或影片,学生感受更直接?也可节省时间。
5、听课教师可否换位思考:假如我来上这堂课,要怎样设计、如何上?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三
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末导入,接着老师抓住2、3、4自然的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到第五自然段,“以爱激恨”,最后回到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交融,这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贺老师注重课内外整合,注重以读为主。如:在学习3、4、5自然段时,老师抓住重点句“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展开教学。他从点上进行深入引导,老师问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建筑宏伟?”学生罗列了几个方面之后,老师又趁热打铁,继续引导学生找一找“写圆明园建筑宏伟的句子共用了几个‘有’?”学生在读中感受圆明园的宏伟之处。同时,老师又补充课外资料,并出示“金碧辉煌的殿堂、亭台楼阁”等图片。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此时学生圆明园的辉煌之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新颖处:指一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想画面,体会圆明园的美景。
下面我对这节课谈谈不成熟的看法:
加强对比,突出“恨”
在本课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陶醉在对圆明园的爱之中,更重要的是要“以爱激恨”,要突出“恨”。对于“恨”这一部分的教学还要浓彩重抹,深入挖掘,从而激起学生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四
听了吴xx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吴老师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态度,渊博的知识,耐心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节课中,我学到了很多。
一、吴老师的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她告诉学生我们要来一次奇异的穿越之旅,只有上课用心的孩子才能穿越去又穿越回来。这样的导入,不仅使学生对这节课有了很大的期待,而且使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有了很明确的目标,上课要用心,回答问题要积极。
二、吴老师出示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做对比,更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切入点很准,给了学生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不仅局限于书本,还通过图片更深入地了解。
三、小组学习要求明确,人文性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后,让学生分小组探索“学习三、四段,画出体现圆明园价值的句子。读一读,再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体会。”
四、课件制作精美,出示时机巧妙。尤其是教师边讲解课件一边变化这段,特别吸引人。课件中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的文章的出示加上教师的适时讲解,更让我们对圆明园着迷,同时为下文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更加憎恨。
五、教师幽默感很强。整节课延长了一段时间,吴老师说是因为大家表现的不够积极,让我们的穿越之旅进行了这么久。使学生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进行了反思,特别巧妙。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五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学完这篇课文后,作如下反思: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先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再引导孩子感受圆明园的毁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这时我还设计了火烧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六
这节课吴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导入中将“积蓄能量穿越到古代”和板书课题、解释课题重点字词相穿插,积蓄能量穿越到那个时空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圆明园初建时的盛况,可以作为当事人见证圆明园的奇珍异宝的美到极致,到后来毁到让人心碎。生的情感更易得到激发进而升华。解释重点字的意思,可以让生逐步感悟当时人们对于它的重视,人们寄予在圆明园身上的希望。
吴老师在讲授时先引出“不可估量”,之后进行不可估量的解释与介绍。从三园的介绍出发,到举世闻名和举国闻名的程度比较,再到总面积与教室面积的比较。这是面积与园林的大概介绍。之后进行的是研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从过渡句引入到研究圆明园的各色建筑,在小组合作中读出新奇、稀罕。情感的引导特别到位。之后是圆明园的历史文物,引出生最关注的十二生肖,简单介绍一个简单的十二生肖,在当时看来毫不起眼,可是现在却价值不菲甚至价格惊人。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回忆当年历史,回忆精神上的贫穷带给人们、甚至带给整个国家的灾难,进而启迪现在的学生,好好学习,少年强则国强,自己对整个国家危亡的重要性。
在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上,教师利用逐步擦去板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在我们拥有一切准备开心的时候,自豪的时候,把我们的美梦彻底撕碎,然后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是拥有过,可是现在只剩下灰烬,只剩下惋惜、愤懑、无奈、心底的涟漪不知翻了多少层。我作为一个听课老师,自然的感觉整个灵魂都被进行了洗涤,内心的无奈和愤恨不知该如何表达,只能不停的把自己的脸憋得通红通红。我想此刻的学生也是如此吧!
我想这就是一节真正的课堂,这就是一节优质的课堂,这就是一节理想的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七
日前,我听了吴晓丹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晓丹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在这节课中,吴晓丹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吴晓丹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吴晓丹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八
这节课吴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收获。
一、导入新颖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感悟。
导入中将“积蓄能量穿越到古代”和板书课题、解释课题重点字词相穿插,积蓄能量穿越到那个时空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圆明园初建时的盛况,可以作为当事人见证圆明园的奇珍异宝的美到极致,到后来毁到让人心碎。生的情感更易得到激发进而升华。解释重点字的意思,可以让生逐步感悟当时人们对于它的重视,人们寄予在圆明园身上的希望。
二、整个教学环节以情感为主线,从介绍到惊叹到惋惜,浑然天成。
吴老师在讲授时先引出“不可估量”,之后进行不可估量的解释与介绍。从三园的介绍出发,到举世闻名和举国闻名的程度比较,再到总面积与教室面积的比较。这是面积与园林的大概介绍。之后进行的是研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方面,从过渡句引入到研究圆明园的各色建筑,在小组合作中读出新奇、稀罕。情感的引导特别到位。之后是圆明园的历史文物,引出生最关注的十二生肖,简单介绍一个简单的十二生肖,在当时看来毫不起眼,可是现在却价值不菲甚至价格惊人。进而提出疑问,为什么?回忆当年历史,回忆精神上的贫穷带给人们、甚至带给整个国家的灾难,进而启迪现在的学生,好好学习,少年强则国强,自己对整个国家危亡的重要性。
三、整节课特别形象,特别沁人心脾。
在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上,教师利用逐步擦去板书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在我们拥有一切准备开心的时候,自豪的时候,把我们的美梦彻底撕碎,然后告诉我们,这些我们是拥有过,可是现在只剩下灰烬,只剩下惋惜、愤懑、无奈、心底的涟漪不知翻了多少层。我作为一个听课老师,自然的感觉整个灵魂都被进行了洗涤,内心的无奈和愤恨不知该如何表达,只能不停的把自己的脸憋得通红通红。我想此刻的学生也是如此吧!
我想这就是一节真正的课堂,这就是一节优质的课堂,这就是一节理想的课堂。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九
郑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是很成功的。我觉得它贴近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郑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程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这时老师慢慢擦去了这部分的板书,接着随着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一一把板书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这样流动的板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此时,再去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可谓是“水到渠自成”,把“语文”“人文”“训练”糅合得浑然一体。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
一天,我在网上了这篇文章《》,它使我感到了当时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军民的懦弱,更可恶的就是那无耻的英法联军!
圆明园曾经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精美。园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的精华,圆明园不仅美丽,而且聚集着我们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物,是举世闻名的当时最大博物馆、艺术馆。
然而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了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看完这篇课文,我对感到无限惋惜,而当时无能的清政府,竟屈服在了这些万恶的洋人的淫威之下,下了不抵抗命令,把洋人做靠山,想依靠洋炮来扫除国内的革命势力。我痛斥这黑暗的清政府。
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任意破坏,为所欲为。他们毁掉的是什么?是多少年中国人民只会的结晶啊!现在却被他们一把火给毁掉了。他们的残暴和野蛮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初你们是怎样来屈辱我们的。我们要让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是不好欺负的!
英法联军为什么来侵略我们呢?原因就是我们太落后了,要是当时我们强大,他们能敢吗?所以落后就得挨打。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效劳,让祖国永远列强国之首!
这帮可恶的强盗,在中国的领土上任意破坏,为所欲为。他们毁掉的是什么?是多少年中国人民只会的结晶啊!现在却被他们一把火给毁掉了。他们的残暴和野蛮将永远刻在我们心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初你们是怎样来屈辱我们的。我们要让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是不好欺负的!
这件事让我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铜牛头,铜猴头和铜虎头。书上说:这三样东西原本是就是圆明园中的十二生肖喷水池里的牛头,猴头,虎头啊!现在却要花数千元的价格从拍卖场上买了回来。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很腐败啊。所以才被话了这么多的钱买回来。这本来就是我们国家的东西,却还要这样做。这都是那些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呀!
如今的圆明园已经被侵略者掠去了昔日的辉煌,想到这里,我感到了无比的愤怒与无限的惋惜!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一
今天,我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无比愤怒!
圆明园是我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建筑伟,局部精细,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是,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把所有的东西抢走了,拿不动的用车子运走,实在运不走得就任意破坏,毁灭。真是太可恨了!
英法联军的行为把我气得咬牙切齿。圆明园是我国的宝库,却被他们抢夺一空,可见我们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腐败无能。圆明园里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那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见证!一个拥有黄河与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一亿万双有力的与亿万双泪汪汪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手握空拳,眼睁睁地望着万园之园化为灰烬。记忆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段沧桑史,这耻辱与沧桑回落阴宅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上。
侵略者太可恨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使祖国不再受欺辱!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二
《》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在北京西北郊曾经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它过去是一座皇家园林,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圆明园遭到毁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残垣断壁、一片灰烬。
这篇课文流露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强烈仇恨。根据本教材的育人点、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我把"通过语言文字的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学习写文章要有中心"作为本课的重难点。
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课件,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三
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这时老师慢慢擦去了这部分的板书,接着随着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一一把板书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这样流动的板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此时,再去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可谓是“水到渠自成”,把“语文”“人文”“训练”糅合得浑然一体。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感觉教师准备得十分充分,语言也富有激情,上得比较投入,但是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就是课堂上没能让学生更多的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入情入境。以往,我也遇到过的问题,看来,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共同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四
今天,我听了实验小学黄建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上课伊始,黄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用一句“就在1860年10月19日,在北京城的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黄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评论这次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重点品析“毁灭”和“不可估量”这两个词,从一上课,就把那种愤怒的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的心里。
黄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他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视频,配上深情的解说,帮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我认为,课堂上,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才会激起孩子们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当同学们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之深,恨之切”,由于前面充分的学习与体验,为学习最后一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里,黄老师再一次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看当时的英法联军是怎样把圆明园毁灭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无奈与痛心。看完视频,还马上让孩子们谈谈此时心中的感受,把愤怒之情推上高潮。这时的孩子们个个都心怀怒气,有很多的话想表达,这时,黄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面对着圆明园这些断壁残垣,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既激发情感,又不忘落实写的训练。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五
高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我觉得它贴近新课高,教学过高中,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课堂上,老师常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如果在圆明园里漫步,你会是什么感觉?”“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等等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老师的这堂课在教学环节上设计得非常巧妙、新颖,多媒体运用得也非常恰当。她并不是按以往先讲“辉煌”再说“毁灭”的教学高序来走,而是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阅读课外书籍,查阅、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使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真正价值。然后再以播放《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直面毁灭,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悲痛、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在理解“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之长,再让学生想象: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烧掉一个建筑只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三天三夜会烧掉多少东西?这个部分,老师用自己充满感情的语言以及配合播放的无声录像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深深的撞击。当时的课堂可以说是鸦雀无声,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学习完“毁灭”,然后学习“辉煌”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得以升华。
在课堂总结的时候,面对出示才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画面,教师叙述了雨果的诗歌片段,然后问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学生回答:“没有了。”这时老师慢慢擦去了这部分的板书,接着随着老师的追问和学生的回答,一一把板书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这样流动的板书,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痕。此时,再去让学生进行小练笔,可谓是“水到渠自成”,把“语文”“人文”“训练”糅合得浑然一体。
当然,这堂课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感觉教师准备得十分充分,语言也富有激情,上得比较投入,但是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究其原因,就是课堂上没能让学生更多的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入情入境。以往,我也遇到过的问题,看来,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共同目标。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的毁灭的经过。
2.运用搜集、整理的资料帮助理解学习,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并了解他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2.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哪个方面?(板书:昔日的辉煌)简单介绍了哪个方面?(板书:毁灭的经过)。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交流一下,圆明园以前是如何辉煌的和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更清楚,通过板书一目了然,让学生知道本课的重点内容及本课所探究的问题。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浏览一下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读一读。(出示句子)。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设计意图:此句是课文的中心句,体现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在后面的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学习中主要围绕此句话进行探究学习。
师:学生读后评一评,好在哪里?“祖国”、“世界”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损失大得无法计算,说明圆明园的损失之大。)。
圆明园的毁灭说它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如果圆明园存在可以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什么?(价值)。
2、好,大家来完成句子转换练习。(出示句子)圆明园在(祖国文化史)上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大家再练习朗读(自豪、骄傲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设计和句子转换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圆明园在祖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地位。
3、师:是啊,圆明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是因为有着辉煌的昔日,大家找找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建筑宏伟 文物珍贵)。
三.再现景观,增自豪感。
1.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用笔画一画并适当作一些批注。(教师巡视。)。
2.预设情况:
第2自然段:建筑宏伟: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二是,布局:众星拱月。“它由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众星拱月”什么意思?谁能用手把“众星拱月”的形状比划一下,说说理由。大家再把“众星拱月”的布局体会一下,读“它由圆明园……。
师: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众星拱月般的布局特点,说明圆明园建筑的宏伟。谁还能结合搜集的资料,谈谈这座皇家园林的规模。
资料:(全园占地5200余亩,(350多公顷,)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350多公顷相当于350个校园。)大家再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一下圆明园建筑规模宏大。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针对“众星拱月”和搜集的资料来感受圆明园建筑规模的宏伟。
第3自然段:
建筑宏伟:从风格各异的建筑景观来体现圆明园建筑宏伟。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及搜集的资料结合起来说明圆明园内建筑的宏伟。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园内的建筑真是宏伟,这些景观都有什么特点呢?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出示句子:圆明园的风格各异:有————,也有————;有————,也有————。
圆明园仿名胜如,————,————,————,————。
圆明园诗情画意的建筑,如————,————。
圆明园中西合璧,不仅有——————,还有——————。
出示句子答案:
一读:师读提示语,生读景观。
二读:大家再读读这些景观,想想它们各具有什么特点?(有大、有小、有动、有静、有仿、有造、有中、有西)(这真是大小相间、动静结合、仿造逼真、中西合璧汇集了天下最美风景的圆明园)。
三读:大家读课文,感受一下风格各异的的景观。(找学生朗读,读后评一评哪里读得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四读:练习朗读。
五读:配乐朗读。
六读:找学生配乐朗读课文,大家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学生想象练习说话,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条理。
设计意图:本段是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通过反复及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感受,特别是想象画面环节,只有反复朗读理解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想象的画面丰满,才能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能感受到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及价值。
师: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这些风格各异的景观?好跟着老师一起欣赏。(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平胡》。 同学们看了图片后不由得会想到用书中的哪句话来赞美它,(这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如果你身在其中,漫步园内……(引读)流连其间……(引读)。
所以我们要自豪地说……。
再次出示句子:圆明园在祖国文化史上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3.我们再来看看珍贵的历史文物。大家默读课文,用笔在书上画一画,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文物的珍贵。
第4自然段:(收藏非常丰富,“上自、下至、历代”说明各个时期最珍贵的奇珍异宝这里都有,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应有尽有。不仅说明收藏的多,还说明收藏的时间长。)(大家知道圆明园收藏了多少奇珍异宝吗?150多万件。)。
教师出示图片:当你看到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当你看到历代的“名人书画”、当你看到数不尽的“奇珍异宝”时,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这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学生朗读,大家再齐读(赞叹的感情)。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重点的词语感受文物的珍贵,教师引用句子来帮助学生体会圆明园内文物的价值,在祖国、世界人的眼中圆明园不愧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师:圆明园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殿堂,所以我们要自豪地说……。
再次出示句子:圆明园在祖国文化史上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设计意图:到目前为止三次出现这句话,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激发爱国的情感,同时为下文的“毁灭”形成强烈的对比,产生对帝国主义强烈的憎恨之情。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四.重温历史,了解毁灭的经过,增强使命感。
同学们,我们欣赏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走进圆明园就像走进了中华民族艺术的宝库。然而当我们今天再走进圆明园,我们只能看到残垣断壁无语立斜阳。
1.出示残垣断壁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此刻你想说什么?(令人可惜、痛惜……)造成这一浩劫的,是谁?(当年的英法联军)。法国大作家雨果曾愤怒地谴责过他的国家与英国共同制造的这一暴行说:“在历史的审判台上,一个强盗叫法兰西,另一个则叫英吉利。
第5自然段:请大家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令你痛恨英法联军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学生讨论: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他们的强盗行为?(预设:教师引导,重点词语)。凡是能拿走,什么能拿走?(珍珠翡翠、金子银子、各种首饰、各种宝石、名人书画、古玩玉器……)统统掠走,什么是掠?抢、夺。(谁能根据搜集的资料读读英法联军是怎样统统掠走的?学生读资料)。
“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什么拿不动?(大的瓷器、绫罗绸缎、大钟表、十二生肖铜像的头、书籍……)实在运不走就任意破坏、毁掉。什么东西运不走?(名贵花卉树木、大型的摆设、圆明园某个宫殿完全是用香檀木建造的,价格昂贵……怎样毁掉?(踩衣服布料、用斧子砍、用木棍捣玻璃镜子、用石头砸、用火烧……)谁能根据搜集的资料读读是怎样毁掉的?(学生读资料)。
设计意图:采用自主学习探究的形式,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点拨,根据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英法联军的贪婪与野蛮。
师:同学们,英法联军这是什么行为啊?强盗的行为,他们拿不走的不仅毁掉还用火烧掉,一点点都不留下(英法联军的贪婪与野蛮)。
3、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大屏幕部分)。读后评价一下。(带着愤恨朗读)。
设计意图:本课多次设计学生朗读后,大家进行评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恰当地朗读,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师:这还没完,为了销毁罪证,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72个小时,4320分钟,烧毁了宏伟的建筑,烧毁了珍贵的文物。(板书:火 用红色笔写在“建筑宏伟、文物珍贵”的上面)。
设计意图:观看录像增强学生对英法联军的进一步痛恨之情。
同学们打开书:再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重温中心句,让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表达出对圆明园的毁灭的痛惜及对英法联军的痛恨。
师:同学们,此时你站在大火烧过的灰烬旁想说些什么?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这,你有疑问吗?
预设:1、清政府为什么不能保护圆明园?
2、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板书:热爱 憎恨)。
设计意图:质疑环节能体现尊重学生的学习,同时帮助学生整理不理解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2),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式的好处。
师总结:为了“火烧圆明园”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五、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及搜集、整理的资料,以圆明园为主题写一份手抄报。
设计意图:增强对圆明园的进一步了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板书。
建筑宏伟。
文物珍贵。
热爱憎恨。
设计意图:板书能突出课文重点的内容,使人一目了然。特别是“火”的设计更能体现“建筑宏伟、文物珍贵”都被毁灭掉了。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七
林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对于这位老师来说是非常不简单的,相信林老师付出了不少汗水和时间。这节课的教学中,林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林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林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出了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后,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的思路,抓住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这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
利用电影画面组织教学,以特定的音响、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林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如: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时,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学时播放一个圆明园被毁灭大致经过后的课件,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展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林老师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八
在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五校联谊活动。今天我们大家汇聚在望二小,共同聆听了x老师给我们上的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x老师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使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美得心醉,毁得心碎。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课的开始老师深情地向同学们说,请拿出你写字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的毁灭》。(边写边说)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就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这两两个强盗毁灭了。(板书:的毁灭。)请大家来读课题。再读课题。此时,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神情都非常严肃。此刻,我们分明感到,老师和学生都有太多的话想说,(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作了预习)但是x老师没有说,学生也没有说。他们,把心里的话儿藏在自己的心里,藏在最深最深处。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接着老师话锋一转,触目惊心啊!这么了不起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然后,x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谈谈除了开头和结尾,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别从建筑宏伟与文物珍贵的角度谈了圆明园举世闻名的原因。纵观这个整体感知的教学板块,我感到x老师对文本处理得比较奥妙。先谈第一段,接着谈最后一段,然后谈中间,牵引的痕迹比较浓。这正是发挥教师引领的妙笔。因为本文如果太放开来让学生谈,他们很可能陷于对圆明园美景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忘了这辉煌背后的耻辱。而x老师这样做,正是把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其情感的基调先是由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这样一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就营造得比较成功,爱恨交加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x老师在让学生读课文第三段时,很巧妙地带着学生去追忆圆明园当初的辉煌,这样的设计妙在何处?第一,问题精妙。x老师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三段,其余孩子找找,作者写圆明园连着用了几个“有”字?找到后让学生用一口气说七个接着王老师又问,要写尽圆明园,得需要几个有啊?学生说无数个有,然后x老师请学生在课文里找依据,说说为什么需要无数个有?学生从古人诗句等地方找出了七条理由。在此基础上,x老师让一个学生读课文,把同学们带进宏伟的圆明园中去。几个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x老师配上课件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课文,漫步园内有了课件和老师的范读,学生马上很投入地读了起来。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第二点是浓淡适宜。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因此王老师在处理这部分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而后面读漫步园内这几个句子则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这种有学有教、有淡有浓的教学是值得提倡的。
师: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关于圆明园,关于圆明园的毁灭你还想知道什么?生:(提问,主要内容是对强盗的质疑,对清政府的质疑,关于圆明园的其他一些问题师;x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圆明园的资料,这是我在网上下载并整理的,能解决大家的部分问题。生(读课外材料)以下为师生就一些让人震撼的数字进行对话交流。比如,圆明园生肖塑像的铜首,拍卖价将近一亿人民币。比如圆明园是世界上化时最长的园林年。等等。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学生神情激动。这个板块,x老师也处理得甚为巧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师: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的圆明园,就这样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无情地烧毁了(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象片段,片终,大火不停在画面飞旋扑闪,并响起《江河水》这首比较伤感的二胡曲子,稍后,屏幕上打出一行字:这把火,烧毁了师: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写,这把火烧掉了什么?(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写得很有激情也很精彩,无法一一记录。还是等哪个看过录象的有心人来补充吧。)这个片段是本课教学的最亮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总之这节课为我们带来了精彩,使我们流连忘返。
但我本人查了许多资料,看了许多教案,觉得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深入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老师虽然有做到了,但还不够深入,大部分学生学了以后,对圆明园这个皇家花园还不是那么深入了解,想象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另外课文第二部分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目的就是让学生对那些反动派的更加痛恨,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应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抓住关键词“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这一点我觉得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是不是太少了一点,还不够大胆地放手。
总之,已成为废墟的圆明园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怎能是一个“情”字了得!听了这节课我也为中国的过去悲哀,为中国现在的崛起而感自豪!谢谢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大全(19篇)篇十九
读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贫穷就要受压迫,落后就要受挨打。
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象,圆明园曾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水村野……。圆明园的辉煌是任何作家都描述不尽的。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也会梦见过它,但是,这个奇迹已经小时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风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灭。圆明园内顿时变得乱七八糟,金银珠宝满地都是,到处都是被打碎的的镜子;花草被踩得东倒西歪……。但是英法联军仍不罢休,将这篇“空壳”化为灰烬,烧个寸草不留。
读完了这个课文,我对侵略者野蛮行径无比仇恨,英格兰和法兰西这两个强盗实在太自私了。可明白,建起这座皇家园林,不是给英法联军共享,而是给全世界任命欣赏,并且,它们没有权利抢掠中国的东西!但是,换另一个角度来想,为什么清朝政府不去反抗?中国那些英勇的战士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弱,太弱,而那些战士都在吸啊片,完全没有力气去抗战,所以,英法联军就不用一兵一卒地来攻击我们,只拿起“扫把”轻轻一扫,中国人立刻掉进又脏又臭的“簸箕中”。如果,我是那个年代的士兵,我必须会挺身而出,举起冲锋枪,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的心上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最后在一百年后中国人最后摘下东亚病夫这顶帽在体育上政治上经济上都有很大的进步。深深地领悟了“为中华之屈起而读书”!的深刻含意。每当我学习中想偷懒的时候我的耳边总会有一种声音在提醒我:贫穷就要受压迫落后既要挨打。于是我又各期精神继续学习。
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任命才能安居乐业,历史的杯具才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