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体验。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实战案例,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一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进取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本事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所以,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齐学习,期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我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终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述,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对风景描写的理解领悟。
教学重点: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喜欢美丽的风景,乐于学习本课。
教法:讲授法。
时间:一课时。
教程:
一、初读感受美。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培养。
二、细读课文。
1.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1)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
(2)朗读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学习作者的描写和表达的方法。
(1)弄清课文的介绍顺序。
(2)欣赏课文的优美的语言。
(3)朗读的指导。
a.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形象读。
学生当游客,自己当导游,说说颐和园的美景。
三、小结;你喜欢本文的那段描写?
四、积累迁移。
(1)本文优美的语句比较多,可以让学生做自选词句的练习。
(2)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抄写。
五、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北京西部。
颐和园年代、面积。
自然人文景观。
颐和园美景倾倒中外游客。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四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
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六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七
上课伊始,周教员别出心裁地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教员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周教员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形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本周五上午,凝听了周秋钰教员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周教员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换,来感触感染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言语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誉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言语单位,细读文本,就要带来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比方,对“横槛”一词的理解,周教员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请学生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关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根据课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学上来到教员的课本上来指。”在学生读词语的过程中,周教员也适时加以指导。课堂上普遍存在如许的现象:学生读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一些学生读词时总是一个语气语调,读完教员要求的所有的词语,呆板单调地读词,已成为学生读词的通病。而周教员在学生读词时,是如许加以引导的:“每个词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你用心地读,就能彰显词语的魅力。”“耸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这个词,才能释放它的生命力?”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去读这个词,想必才能读出词语的意味。
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叫,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周教员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如许的形式,学生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言语中读出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节课,周教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了学文的欢愉。
触摸言语文字,周教员与学生一起体验、感触感染言语文字的熏陶,领略本文中颐和园的意境。周教员引领学生重点品读了长廊这一景点的介绍。全部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语文的课程本位,把学习言语、体会言语文字的魅力,作为尾要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资助学生学会捕捉关键词语,深入品味感悟。抓住“一眼视不到边”“3700多米长”“几千幅画”等词语,感触感染长廊的长和美。对“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两个句子,学生进行了研读,如果能让学生想象这几千幅画上的内容、画面,想必会带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对花木这一句,周教员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幅景象,可见教员对学生言语积累的重视。如果能让学生感触感染到长廊两旁的花不光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触感染长廊的美。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八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名扬中外的皇家大园林。
走进颐和园古色古香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两只说龙不像龙,说鹿不像鹿的黑色动物,外形像鹿,头上有角,全身长着鳞甲,还有一条尾巴。我常去动物园,从未见过这等怪兽。导游小姐看透了我的心思,笑嘻嘻地对我们说:这是麒麟,是象征祥瑞的动物,古代传说中经常见到,早已灭绝了。我听了恍然大悟:强者生存,弱者灭亡。大自然是多么的严酷啊!
绕过大殿,一阵清凉的风迎面吹来。我睁大眼睛一看,昆明湖边的荷花盛开了。一朵朵粉中透白的花儿,频频地向人们点头,你瞧,它们为了欢迎游客,热情洋溢地笑着,脸都变红了!
欣赏完荷花,继续往前走,就看到了一头蹲在坐垫上的黑色公牛。我一看,原来这就是守卫公园的铜牛,背上铸有铭文,头上长着两只尖尖的.角,两眼炯炯有神,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关于牛的故事:中国十二属相中的牛,赞扬了牛的勤劳;印度的神牛,体现了对牛的崇敬;西班牙的斗牛,展示了牛的勇猛。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牛的传说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牛表演,真让我这个属虎的妹妹开心极了。
告别了铜牛,前面就是十七孔桥。这座桥的桥头和桥尾各有两只大狮子守护。公狮子脚下踩着一只花绣球,而母狮子脚下,抚育着一只调皮的小狮子。走上石桥,两旁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也雕刻着小狮子,这些狮孩子可调皮了:有的钻进妈妈的怀抱,只露出一个小头;有的爬上妈妈的腿,玩起了她脖子上的小铃铛;有的竟然从妈妈的后背蹿上去,跪到了妈妈的头顶这么多的小狮子,还真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呢!
桥的尽头是南湖岛,我们从这儿乘船去石舫。你看,昆明湖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清风阵阵,波光粼粼,青山楼阁映水中,来往游船驶向前。走过石舫,我们沿湖边漫步,不一会,进入了一条长长的画廊,长廊里的彩绘琳琅满日,内容有中国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等,令人眼前一亮,仿佛踏进了人间仙境。
时间的车轮飞快地转动,傍晚的太阳渐渐西斜。参观过许多景点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九
《颐和园》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中,我们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来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抓住课文的2345段,从中提取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等美景的好词句交流,朗读,好几个同学读到“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一句,我根据课文中的泡泡问大家:“滑”字用的好在哪里?学生们在思考,课前学生只是根据老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去读课文,认生字,围绕一个主线问题,找相关的答案,没有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或者提示语(小泡泡)。有的学生说:因为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所以,在作者看来,游船从湖面上是滑过,而不是“划”过。这是范玉涵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一句我认为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昆明湖的`美,而“滑”字则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昆明湖的静。多么准确的描述,精炼!这个小姑娘平时总是默默地一言不发,但是文章总是充满诗情画意,一发言就博得同学们热烈掌声。
我赶紧跟上一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的“几乎”可以省略吗?学生略一思考,就回答说不能省略,因为不可能不留一点痕迹。从而懂得作者的用词准确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十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那么关于颐和园的导游词该如何写呢?下面小编整理几篇四年级学生的导游词,供大家学习!
尊敬的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钱,大家可以称呼我为钱导,我将带领你们参观颐和园的景色。
首先,我们来到颐和园的大门,大家往前看,我手指的地方就是有名的长廊。
你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真是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长700多米。
分成一间一间的,共有273间,每一间都有美丽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景物,几千幅画中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参观完长廊,我们现在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大家抬头看,就可以看到一座三角形的白塔耸立在半山腰上,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等一下大家可以自己去万寿山上一睹它的风采。
颐和园还有许许多多的风景,有名的昆明湖就是不能错过的,上面还有一个小岛,岛上的风景也很优美,大家也可以过桥去参观。
好了,我为大家的介绍到此结束,现在大家自己去参观吧,不过参观时要注意安全,保持清洁,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大家好,欢迎今天来到北京颐和园游玩.我是这次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李导游,如果有什么事可以来找我。
请大家注意了,进了颐和园的大门,请不要乱扔垃圾,做一个文明的游客!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颐和园里有山有水。
山是万寿山,水是昆明湖。
进了大门,看到的是彩画长廊。
大家请看,长廊有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长廊很长很长,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缤纷的画,这些画画得栩栩如生,一共有几千幅画!大家抬头看一看。
很美吧。
来到了万寿山。
从万寿山下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金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从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部分都看到了。
大家往左侧看,那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的水很清、很静。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这就是十七孔桥,河两岸还有许多柳树。
湖水波光粼粼,十七孔桥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湖面上。
今天,我们的旅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有时间还来颐和园,我还做你们的导游,再见!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颐和园。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于1764年建成,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进入之前,我先给大家提几条建议:1、不乱扔垃圾;2、不能在柱子或其他地方上乱涂乱画;3、不随地吐痰。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的是颐和园有名的长廊。
这条长廊长七百多米,分成273间。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美丽极了!横槛上有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另外,长廊两旁还栽满了花木。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请仔细看这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佛香阁。
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我们现在登上了万寿山,如果我们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就能看见葱郁的树丛、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请大家向正前面看,这是昆明湖,游览过的人们都说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昆明湖。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
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湖中心有个小岛,我们只要走过这座桥,就能去小岛上玩。
瞧,这座桥有十七个孔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许多石柱,柱子上雕刻着许多狮子。
这些狮子姿态不一,好像活的一样。
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大家自己去细细游赏。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世界遗产”——颐和园。
我是这次旅途的导游叶叶,大家可以叫我叶导游。
在参观之前,我请你们遵守两点:1、请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2、不要乱涂乱画。
希望你们旅途愉快!
我们先来到有名的长廊,你相信吗?它有七百多米长,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建成的。
瞧,绿漆的柱子,红漆栏杆,一眼望不到头,每一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游客们,你们现在可以拍几张照片。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万寿山的脚下,大家抬头看,有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物耸立在半山腰上,是佛香阁,下面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是排云殿。
现在我们登上了万寿山,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客们,你们觉得像不像?
我们来到了昆明湖,湖中心有个小岛,只要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好了,我该说的都说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还多着呢,你们可以拍几张照片做纪念,希望你们去细细赏游。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早上好!我是小小导游宋佳慧,希望今天我能够给各位的游览带来满意和快乐!
现在我们面对的就是著名作家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属于广东省闻名中外的生态旅游景点,天然赏鸟胜地。
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县南郊7公里处的河马村的天马河中。
你们看,核心的沙洲(小岛)四面环水,形成椭圆形,面积约占天马河的18亩之多。
鸟的天堂”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一株约500年树龄的大榕树,这株古榕盘根错节,独木成林。
树冠硕大,枝繁叶茂,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
现在请各位乘坐小艇,我们舟行河上,从远近不同的角度观赏其景。
水上远望,古榕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
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有鸳鸯、八哥、斑鸠、绣眼灯。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雀。
它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热烈。
尤其这晨光嬉笑的时候,群鸟比翼展翅,上下翻飞,盘旋起舞,蔚为奇观!这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各位游客,我想这飞禽之王国,小鸟之天堂,南国之奇观,一定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美好的享受!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十一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1.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一、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0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说说教学目标。
我针对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基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句,会用指定的词造句。
3、基本技能目标:按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形象。
4、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
三、说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以读代讲,整体感知,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本课语言生动优美,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读,再现出这一幅美丽的画卷,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爱美的情趣,增强语言感受力。本节课中我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加强“协作”。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说我的教学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教学中在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的指导下,让学生在面对资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说说学生的学习方法。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2、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六、说说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查字典,重点字形的指导,初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介绍颐和园,导入新课,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写字。
第二课时:以朗读为主线,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方法,激发情感。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12篇)篇十二
大家好!我是欢乐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请大家多多关照,希望大家能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颐和园到了,大家请随我下车。
大家听说过关于铜牛的传说吗?
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建立海军的几百万两白银修了颐和园。她传下旨令: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和织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边安置了一头铜牛,以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边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体朝东,而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方向。这样,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从此,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遥望着“织女”,却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头铜牛突然活了。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里,向着织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们赶忙禀报太后慈禧。慈禧开始不信,亲自到十七孔桥一看:铜牛果然不见了,怎么办?“天河”边不能没有牛郎啊!慈禧下令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只,放在原来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铁链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铜牛又动起来,眼看铁链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几个保镖的壮汉将它拉住。几个壮汉用尽全身力气拼命拽着“牛”尾巴,由於用力过猛,“咔嚓”一声,尾巴断了。幸好这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最后总算将铜牛锁住了。从此,昆明湖边便留下了一只断了尾巴的铜牛。
大家今天玩得开心吗?通过我的讲解,你们是不是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希望下次你们还来找我当你们的导游。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