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一
1.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2.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3.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4.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5.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6.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7.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8.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二
(100以内数的认识)
1、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会数数不但会一个一个数,还会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并能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体会数位(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基数(用数可以表示物体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序数(用数可以表示集合中某一元素在序列中的位置)的意思。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3、在数数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百",感受数位的意义、
(100以内数的读写)
1、经历用计数器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3、会读写100以内的数(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能对100以内的数量进行估计。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使学生更清楚了解百以内数的顺序,会先从数的位数上比较,相同位数的数要从高位依次比较的方法,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逐步培养数感。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三
1 春/朱自清
2 济南的冬天/老舍
3 雨的四季/刘湛秋
4 秋天/何其芳
5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二单元 阅读
6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7 散步/莫怀戚
8 我儿子一家/舒婷
9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10 《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写作 学会记事
综合性学习
有朋自远方来
第三单元 阅读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2 我的老师/魏巍
13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4 窃读记/林海音
15 《论语》十二章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第四单元 阅读
16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17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治
18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
19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20 诫子书/诸葛亮
写作 思路要清晰
综合性学习
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第五单元 阅读
21 猫/郑振铎
22 鸟/梁实秋
23 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
24 松鼠/加布里埃·科莱特
25 狼/蒲松龄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第六单元 阅读
26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
27 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太阳船/吴望尧
28 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
29 女娲造人/袁珂
30 寓言四则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塞翁失马/《淮南子》
杞人忧天/《列子》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与跳读相结合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
南寄北/李商隐
十一园(其五)/李贺
夜雨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附录
悠久的汉语与汉字硬笔书法
写好硬笔行楷字
标点符号用法(一)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四
十几减3,得数是几加7,
十几减2,得数是几加8,
十几减1,得数是几加9。
一、
1、先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来计算,多余信息直接舍掉;求一共多少?总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已知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3、解决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4、要列出算式,解答,并带上单位。
2、分类时可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分,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但总数是相同的。
1、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读数和写数都是从高位起,写数时用阿拉伯数字,读数时候用汉字,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百数表。(能根据提示猜数)
同一行,前九个数十位相同,相邻的两数相差1。
同一列,个位上的数相同,相邻两数相差10、
4、比大小。
先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大;
十位相同,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大。
5、用“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去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6、摆一摆,想一想。
1、在进行等价兑换时,用小面值的人民币兑换大面值人民币,就要看大面值人民币里面有几个小面值。
2、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1、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两位数加整十数:十位相加,个位直接挪过来;
两位数减整十数:十位相减,个位直接挪过来;
2、两位数加一位数:满10进1。
如果不进位,个位相加,十位直接挪过来。
如果进位,个位相加,十位直接加一。
3、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一当十。
如果不退位,个位相减,十位直接挪过来。
如果退位,向十位借1,用十几减,十位直接减一。
4、两位数相加减:个位和个位相加减,十位和十位相加减。
“尝试-调整”“有序罗列”
1、先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来计算,多余信息直接舍掉;
2、看清是“+”还是“--”,应用题要先分析,用加法还是减法;
3、列算式,算出得数;(要计算正确)
4、一定要加上单位。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五
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3.《生命生命》的作者是台湾(地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4.《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时代)女作家宗璞。
散文按表达方式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5.《童趣》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是清(朝代)文学家沈复。
《童趣》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在文中作者叙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驱蛤蟆等童年趣事。
6.《理想》的作者是当代(时代)诗人流沙河。
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理想》是哲理诗。
7.《行道树》节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
《第一次真好》节选自《无言歌》,作者是台湾女作家周素珊。
8.《人生寓言》选自《周国平文集》,作者是当代着名诗人、哲学家(称谓)周国平(人名)。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9.《我的信念》的作者波兰(国名)着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10.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着名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山中访友》的作者是李汉荣。
14.《秋天》一诗的作者是何其芳,他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称谓)。
15.《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称谓)。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16.《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
17.《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
18.《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选自《稼轩长短句》。从词的常识看,“西江月”是词牌名。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着名爱国词人,词风以豪放着称。
19.《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从曲的常识看,“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其作者是元朝着名戏曲作家马致远。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六
【知识点】:
1、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
计数器上的数的“十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
2、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3、在摆一摆、数一数、捆一捆活动中,认学生认、读、写11~20各 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以及数的组合。
【知识点】:
1、用形象的积木,帮助学生认识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即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为加法,减少为减法。)
2、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计算方法都是先在个位上加或减,然后再与十位上相加或相减。
3、在计算中找规律,理解加法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相加结果不变。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所得的差越小。
【知识点】:
1、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把与9相加的另一加数分解成1和几,使9和1凑成10,再用10加上剩余的数,就是“9+?”的凑十法。
3、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
【知识点】: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9+?”的经验探索“8+?”的计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 8凑10,分解另一个加数。
第二种方法:把8分解,将另一个加数凑成10。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
3、正确熟练地口算8加几。
【知识点】:
1、学会“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八”的退位减法及相关数学问题。
3、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第一种方法:个位上的数不够减9或8,从十位退一在个位加十再减。
第二种方法:将十几分解10和几,用10减9或8,再用结果加上分得的另一个数。
第三种方法:逆向思维,做减法想加法, 9(8)加几等于十几,十几减9(8)就等于几。
第四种方法:十几减9可以想成用个位数加1。(十几减9就用几加1)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全部掌握,但是要求学生明确退位减法的算理。
【知识点】:
1、正确计算十几减7、减6等数的减法。(减5、4、3、2等数的减法在教学实际情况中进行穿插安排。)
2、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知识点】:
1、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使学生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4、多角度的认识一个数,建立数感。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七
本节包括合成材料及应用、成材料产生的影响、识别各种纤维、元素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六大类营养素对生命的重要作用、有毒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几个知识点。知识的特点是容易理解,但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记住这些知识是学好本节的关键。
1、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和维生素的营养功能及主要
2、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3、几种纤维的比较:
新课程下,化学学习是一个“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过程,而本单元更进一步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本单元知识已成为中考关注的热点,成为各地中考命题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对近两年来课改区的中考试题分析可知,以前多以识记的形式考查蛋白质、糖类、油脂、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营养功能及它们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人体元素的组成及一些元素对人体的作用,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有机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三大合成材料的性能和用途,防止“白色污染”和环境保持等基础知识。
1、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我们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对人的肌体蛋白质的侵害。
2、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2.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餐盒等。
3.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4.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蔬菜、水果中富含人体需要的:
a.油脂 b.维生素 c.蛋白质 d.淀粉
解析:
油脂主要存在于花生、大豆、肥猪肉等中;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种;蛋白质主要与蛋类中;淀粉存在于谷物和植物的块茎中。因此此题应选择b。
答案:b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八
1、组词。(形近字和同音字)
么(什么)无(无法)高(高兴)跟(跟着)以(以后)问(问好)各(各种)气(生气)
公(公共)元(一元)亮(明亮)很(很好)队(中队)间(时间)名(名字)汽(汽水)
千(一千)汽(汽水)为(因为)桃(桃子)对(对面)象(大象)找(找到)坐(坐下)
干(干净)吃(吃草)办(办法)跳(跳高)队(大队)像(好像)我(我的)座(座位)
看(看见)有(有无)请(请进)主(公主)妈(妈妈)话(说话)处(到处)秀(秀气)
着(着急)友(朋友)情(亲情)王(王子)蚂(蚂蚁)活(生活)外(外面)香(香水)
见(听见)吓(吓人)军(军人)
贝(宝贝)虾(河虾)写(写字)
2、一字开花。(一字组多词)
如:爱(爱人)(亲爱)(爱情)(可爱)(热爱)(友爱)
园(公园)(菜园)(果园)(花园)(桃园)
乡(家乡)(老乡)(乡亲)(乡情)(乡下)
地(土地)(大地)(田地)(种地)(天地)
情(亲情)(友情)(爱情)(热情)(情意)
名(有名)(出名)(名字)(成名)(名气)
雪(雪白)(雪花)(白雪)(下雪)(雪人)
原(草原)(平原)(高原)(原来)(原因)
3、加偏旁组字,再组词。
例一、寸 过 (过去 );巴 口 吧 ( 来吧 )。
4、偏旁加部件组成新字或连线。
例一、青+(虫)= 蜻 赶 —干 =( 走)
5、用偏旁造字。
单人旁:你、们、他、借、像、做、什、伙、伴、位
提手旁:找、扫、把、拉
心字底:总、忘、想、念、意、思、急、息
门字框:问、间、闭
口字旁:叶、呢、吧、呀、吓、叫、吹、吃、听、唱
走字旁:赶、起
言字旁:认、语、诗、谁、请、许、说、话
虫字旁:蚂、蚁、虾
耳朵旁:阳、那、都
禾字旁:秀、香、和、秋
竖心旁:快、忙、情、怕
草花头:花、草、苗
宝盖头:完、家、定
走之底:这、边、远、进、过、道、选、连、送
人字头:全、会、合
绞丝旁:红、绿、级、练、给
立刀旁:到、刚
王字旁:玩、球
足字旁:跑、跟、跳
反文旁:收、放、故
两点水:冷、净、凉
三点水:江、河、湖、海、沙、淡、没、洋、洗、活
方框儿:因、园
女字旁:奶、妈、姑、妹
双人旁:得、往、很
木字旁:桃、树、林、机、桥
6、量词填空。
一(孔 )石桥 一(只 )船 一(颗 )枣 一( 把 )伞
一( 间)书房 一(群)羊 一(个)人 一(头 )牛
一(条)彩虹 一(堆)杏 一(朵)花 一(只)鸟
一( 座 )房 一(个 )苹果 一(片 )树叶 一(群)鸭子
一( 幅 )画 一(束)鲜花 一( 座). 一(艘)军舰
一(块)石头 一(匹)骏马 一(杆)大称 四(根)柱子
一(口)井 一(辆)小车 一(块)石碑 一(口)水缸
一(竿)翠竹 一(方)鱼塘 一(列)火车 一(道)小溪
一(包)菜子 一(畦)秧苗 一(片)沙滩 两(条)腿
一(块)稻田 一(面)队旗 一(场)球赛 一(把)铜号
一(轮)圆月 一(处)风景 一(片)欢笑 几(位)老
7、字的结构分析笔画笔顺填空。
(1)字的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全包围结构、独体字。
(2)注意以下字的笔顺:非、北、专、女、万、定、可、为、海、绿、我、球、奶、秀、级、练、发、成等。
8、生字“小魔术”(p111):加一笔:日——(白)(田)(目)(电)(旧)(由)(旦)
加两笔:口——(只)(古)(石 )(右)(可)(加)(叶)
减一笔:王——(土 )(干)(工)(三)
9、区分以下形近字或音近字:
坐和座 跟和根 在和再 像和象 相和向 做和作 美和没
非和飞 气和汽 以和已 请和情 玩和完 很和得 跳和桃
原和园 园和圆 进和近 话和画 阳和洋 称和秤
和、合和河 心新和辛
10、用两个字组新字:(如课本133页)
例:1、父 人 女 虫 禾 立 2、口 田 今 木 人 门
王 马 日 巴 义 里 那 力 对 云 心 日
(爸)(全)(妈)(香)(蚁)(童) (哪)(男)(念)(树)(会)(间)
3、日 木 女 王 日 口 4、音 门 日 禾 女 山
元 且 几 生 昌 月 夕 乃 口 也 心 十
(星)(机)(姐)(玩)(明)(唱) (意)(问)(早)(秀)(她)(岁)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九
在复习时,建议同学要做到以下三点:
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要理清概念、形成系统。一些概念和原理容易混淆,建议同学们要对重要性、关键性词语整体把握,弄清楚使用范围和条件。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进行梳理、织成网络、反复运用。这部分知识是初中阶段的考查重点,一定要熟练到位。如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主要学习了16种物质:4种单质、4种氧化物、2种酸和2种碱、4种盐,在复习时应注意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根据知识体系,紧扣"三点",即考点、重点、热点,编织知识的网络结构,理清知识的脉络联系,分清知识的主次关系,可利用图表,也可用文字归纳等,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化学用语,特别是化学方程式是中考中占分比例较重的一块知识,也是同学们最容易得分的部分,对于书本上出现的化学方程式,可利用分类记忆法,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特殊反应。对于信息方程式,一定要按照书写步骤(写、配、注等)来写,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要保证写对。像容易出错的氯气、氨气、铵盐等要注意。
每年实验探究题中,最后的实验方案设计是最难的,其实,只要充分利用试卷资源,特别是题目中出现的实验方案,你只要稍做修改,能模仿下来,就是非常好的答案。在文字描述时,语言要严谨、规范,这对获取高分十分有利。
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中考的热点,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科学新发现等,这类题目往往信息知识新颖,但落脚点低,只要仔细读题,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联系,特别是对应用到化学原理方面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做到灵活应用。
最后这40天可分为两阶段:接下去的五个星期和考前五天。接下去的五个星期,要注重的是:立足课堂,提高效率;认真作业,用好"套餐"。
课堂,是主阵地。提高上课效率,要做到 "三个多":多看老师、多看黑板、多跟老师说。此外,听复习讲评课是一个查缺补漏、不断巩固的重要环节,在讲评时除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外,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
在听好课的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作业 初中学习方法,提高解题技巧。题目做得不在于多,而在于透。做过的讲过的题目基本能保证会,并注意思考和总结,有意识地把题目归类,并从中寻找规律,不断地提高审题能力,加强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这是获得高分的保障。
考前五天,不再是没完没了的写题,而要把重点放在: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把书本浏览一遍,把"套餐"及做过的试卷多看看,曾经的错题多想想。在看题的过程中,想想知识、想想方法。该过关的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再去过一遍。
初中一年级数学知识点篇十
1.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等,要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参照,或者说以其中的一个事物作为标准,然后再比较,这样就能说另一个事物比作为标准的那个事物大或者小、多或少等。
比长短:常用的方法注意要一端对齐,也可以采用数格比较,或对称比较。
比高矮:注意在同一平面上去比较。
比多少:运用一一对应原则。
2,三个事物比较,可以先两个两个的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得出三个事物比较的结论。
如:a比b重,b比c重,那么可以得到a比c重。a最重,c最轻。
a比b重,a比c重,只能得到a最重,还要比较b和c,才知道谁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