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中国的重要港口省份之一,青岛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刚刚结束的山东省运动会总结,可以从中看到运动健儿们的努力和成绩。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一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生练习书写。
5、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把你初步感受到的情感读出来。指名回答并读诗。
三、精读理解、读中悟情。
(一)体会身处异乡的孤独之苦。
1、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齐读诗句。
2、这句诗中的哪些词深深地触动了你?(“独”、两个“异”)。
3、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学生自由读诗句。
4、补充资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在长安创作的。
5、创设情境读诗句。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
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
(二)感受佳节来临的思亲之情。
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亲人,这种思念是那么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生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最好?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3、创设情境引诵: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多少个白天,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多少个夜晚,亲人无数次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如今——生接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4、诗人在重阳节这天想起家乡的亲人,他只是在这个节日才想起家乡亲人吗?“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拓展引诵: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三)体验不能回乡的无奈之绪。
1、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多了,此前每年的重阳节王维都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的,那又是一幅怎样其乐融融的情景呢?此时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异乡旅店的窗前,看见长安街上的人们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过节,他思绪万千,他的心已经飞到家乡去了。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回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指名汇报)。
2、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出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遍插茱萸少一人”。
5、角色体验。
(2)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四、情境渲染,背诵古诗。
1、配乐、教师范读。
2、配乐、教师引读。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诗人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佳节,诗人独处异乡,遥望蓝天,不由自主地高声吟诵起来:读全诗。
夜晚,明月高挂,诗人又一次低声吟诵:读全诗。
五、总结寄语,拓展阅读。
1、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地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2、老师还准备了几首思乡思情的诗送给大家(播放配有插图的几首思乡思情古诗)——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希望同学们课后找到这些诗细细品读。
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业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独,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学习本篇课文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首诗又正好是抒写秋色乡情的千古绝唱。要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1、学习“忆、异”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17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问题。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发表意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诗歌,入情入境感受诗歌的画面。
五、欣赏古诗,品读古诗。
1、赏读古诗,教师指导。
2、品读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设计意图:学会欣赏诗歌。
六、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背诵诗歌。
七、指导写字。
1、小组内交流难写易错的字。
2、师范写“逢、倍、插”,强调结构及笔顺,让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书写汉字的好习惯。
八、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
九、作业。
课下搜集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的千古佳句。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三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1课时。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习王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近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2、指名说说。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四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4、理解课题。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五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六、总结。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第二首古诗。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已发《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7期)。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七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八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的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识字卡片。
3、课前让学生收集王维的古诗。
教学方法:
教材选入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首古诗,应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秀的音韵,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2、师小结:王维是盛唐时期非常有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他的诗非常优美,人们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千古绝唱。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1、题目中哪个字是思念的意思?(忆)。
2、从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相机指导: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插茱萸的风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山东”: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就在这。
3、小结: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入诗中,自由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准读好。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全诗念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2、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插、茱”都是翘舌音,书空“插”
3、指名:还有谁想读。
4、范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注意老师的停顿。
5、齐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什么意思。
介绍注释及如何使用。
3、小组交流: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4、全班交流: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两个问题,看大家对这首诗掌握多少?
问题一:为什么忆?
哪两句诗给我们作了说明?指名读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知道这两句诗什么意思吗?
想象: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怎样庆祝,大街上、家家户户是怎样的场景?
师讲述:别人的团聚、欢乐,大街上的热闹,对一个异乡人来说,都与自己无关,于是诗人越发地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也就是--倍思亲。
就是这种孤独寂寞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这两句诗。
问题二:诗人忆了什么呢?
指名读后两句,并讲述意思,相机对个别词的意思作指导,如:遥--远。
师讲述:是啊,在这大家团聚的美好节日,远方的兄弟们一事实上像往年过重阳节一样,登上了高处,兄弟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但是,少了一个了,少了谁?是的,是我,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异乡啊!诗人想着,不由得感概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师配乐范读)。
5、生齐读全诗。
6、创设情境,练笔写话。
出示:王维想说:“。”
兄弟们会对王维说:“。”
五、拓展运用。
王维的这首诗,尤其是前两句,流传千古,深入人心,于是因为种种原因在外漂泊,过节时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人总会感叹一声:。
六、指导书写生字。
“深”,右上面不要多一点;
“逢”,里边的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
“佳”,右边不是一竖直贯四横;
“倍”注意与“陪”的区别;
“插”,不要写成“播”。
板书设计:
独异乡--倍思亲。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生平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习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一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时,他的亲人会()。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平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文的生字、词,理解诗意,指导写“忆”。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借助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古诗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根据课件让学生直观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的重点词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从古诗中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思念之情。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
1【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感受课题,了解习俗
1、了解有哪些节日,从而导出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2、了解重阳习俗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出示课件)
3、说说你对重阳节的感受,引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4、理解课题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把握基调
导入:带着这个问题读古诗,自由地读一读,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好节奏。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出示课件)
1、生自由读古诗,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
2、师范读。
3、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纠正读音,重点记住“倍、插”等字形。
(2)读准字音后,划出节奏读古诗。
4、初读感知。
【设计意图】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初读感知时,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三)品读感悟,体会诗境
1、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导入:诗已读了几遍了,你知道王维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吗?
生汇报:独在异乡为异客(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独”这个字,感受到了这时的王维是孤独的。【板书: 独】
(1)了解诗人当时的情况,体会孤独。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导生在读中感悟。(指名读,评读,齐读。)
(3)展开想象:
当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当他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却________。
2、品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1)让学生品读诗句。
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平日里,王维居无定所,漂泊他乡,他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平日里,王维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他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学生汇报。
师小结:平日里,这许许多多的离愁别绪,在这一个重阳佳节就化作了这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
在读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放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由重阳佳节想念亲人,延伸到其他佳节想念亲人,并学会古诗今用: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出示课件)
通过引读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个小结:
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渡: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一个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时此刻他会在想些什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心轻轻地闭上双眼去遥远的他乡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小结:真了不起,你们仿佛就在诗中 “少一人”是王维此时最大的痛,我们共同来表达他心中无奈的呐喊。来用余音式齐读这首诗歌吧。
抓住关键字“独”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倍”字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亲。为了引起情感的共鸣,我设计了“古诗今用”环节,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导学生想象,在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进而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让体会到思念也是爱,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诵读古诗,积累背诵
过渡:这就是忘眼欲穿的离别情,更是王维(引读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乡情。王维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料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来寄托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这字里行间充满了多少无奈与痛楚,今天,让我们跟随音乐朗读再次去感受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吧。(出示课件)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杂诗》、张九龄《望月怀远》。
2、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包含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3、课后作业
(1)有关感情地背诵古诗。
(2)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注释里知道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生:在思念山东的兄弟。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学诗。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指名学生读全诗。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四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板书: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4、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5、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相信我们很多同学都能背诵出许多的古诗,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古诗。
师: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人就用手中的笔表达内心的思念,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生读诗题。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真了不起,谁再来读读?生再读诗题。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课文的注释里知道的。
师,谁再来读读?
生再读。
师:在这样一个团聚的日子里诗人王维在干什么?
师:山东指哪儿?
生:山东指华山以东。
师:从题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诗人的思念。
师: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诗题。
生读。
二、学诗。
生汇报课前预习时收集的关于王维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师:重阳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维却早早地品尝到身在他乡,孤独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亲人呢?下面就让我们怀着思念之情来初步的感受一下这首诗。
师范读,生听准字音,感受节奏,划节奏。
师:请同学们根据划出的节奏自由读诗,并圈出生字。
生读诗,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师重点指导插的写法与播比较。
指名学生读全诗。
生:非常孤独。
师:从哪里知道?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六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七
1.学会本课生字。
2.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解题。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1.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八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十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二十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习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节,我便想起)。
5、指导朗读:平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习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习: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已发《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0年第7期)。
人教新课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精选21篇)篇二十一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近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他的国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近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4、全班交流: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