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优秀作文的学习和模仿,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素质。鉴于大家对优秀作文表达方式的关注,小编挑选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一
1、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6、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11、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3、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14、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15、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16、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17、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二
我妈妈曾给我买过许多成语故事书,我也积累过许多成语故事,我觉得最有深意的是掩耳盗铃。
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小偷,他特别贪财,整个村子里的人都认识他。有一次,他觉得自己家里快没钱了,就当天夜里到大街上转悠,想偷拿一些值钱的东西。他走到一家富人门口,发现门口有一个精致小巧的铃铛。他想:“要把这个铃铛偷走,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他想用手摘,可是刚一碰到铃铛就发出声音,于是他把自己的耳朵堵上,再去偷,这回他自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还没有偷到手就被大富户给抓起来了。
读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丑事,有一次我又想玩妈妈的手机了,但是妈妈不让我玩儿,于是我长出了一点小计谋。当天夜里,我把妈妈的手机偷来,上床把手机调到最大声音,然后用被子把自己给蒙起来,以为这样妈妈就听不见了,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果不其然,妈妈听见了……后面的`事,我都不忍心讲下去了。哎,我猜你们一定想起了那些惨不忍睹的场面,到这时想想还回味无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所有的事情是不行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三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1、在理 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 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 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四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课时。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五
1、硬把错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把戏,事实的真相,大家心头是雪亮的。
3、对于自我价值的掩耳盗铃会将你引入邪路。
4、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5、他们硬把汉奸合法化了,这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6、你找藉口来掩饰贪污的.事实,这种掩耳盗铃的技俩,早晚会被发现的。
7、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0、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11、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1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13、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4、政府之间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样有心有意,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我们玩的是掩耳盗铃。
1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16、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17、不幸的是,就像他们已经看到的,这种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做法实在是没什么效果。
18、这样做犹如掩耳盗铃,除了自己欺骗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
19、这两种阴谋论听起来像极了掩耳盗铃。
20、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21、一个人做了坏事,还编出一套理由来掩饰,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22、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的“被自杀”事件,使得当地的公安机关愚蠢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
23、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24、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25、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26、硬要将违法的搜括说成是合法的借贷,岂不是掩耳盗铃的做法?
2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28、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9、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0、掩耳盗铃只有在这儿是可能的,另外一边儿是不成能的。
31、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32、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33、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34、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六
1、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2、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3、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4、这样做犹如掩耳盗铃,除了自己欺骗自己外,还有什么用呢?
5、硬把错事合法化,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把戏,事实的真相,大家心头是雪亮的。
6、掩耳盗铃只有在这儿是可能的,另外一边儿是不成能的。
7、硬要将违法的搜括说成是合法的借贷,岂不是掩耳盗铃的.做法?
8、你找藉口来掩饰贪污的事实,这种掩耳盗铃的技俩,早晚会被发现的。
9、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
10、对于自我价值的掩耳盗铃会将你引入邪路。
11、一个人做了坏事,还编出一套理由来掩饰,那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政府之间的交往,看似有模有样有心有意,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我们玩的是掩耳盗铃。
13、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14、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15、别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掩饰所做的坏事,其实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6、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的被自杀事件,使得当地的公安机关愚蠢行为无异于掩耳盗铃。
17、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8、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19、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20、你女朋友站在背后痴痴地笑,说你这叫掩耳盗铃。
21、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22、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23、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24、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25、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26、不幸的是,就像他们已经看到的,这种一厢情愿掩耳盗铃式的做法实在是没什么效果。
27、这两种阴谋论听起来像极了掩耳盗铃。
28、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29、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30、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31、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32、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33、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34、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5、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七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课时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八
1.学会“掩、盗、偷、碰”四个生字和新词。
2.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理解偷铃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能理解“掩耳盗铃”的寓意。
4.能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懂得人们做了坏事想使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的道理。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想象力和口头复述能力。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有所感受。
一课时
1.看故事表演,听范读,想:这个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2.揭题、释题、读题。
1.自由读课文,读后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质疑,师归纳目标。
(1)盗铃人是怎么想的?对吗?为什么?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自由读,把他是怎样想、做的句子画出来。汇报。
2.同位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指导读,联系上下文想想你觉得他的想法对吗?讨论汇报。
4.看图发挥想象。
(1)盗铃人当时的表情、动作怎样?他会想些什么?
(2)课文怎样写的?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
1.过渡:盗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被发现,这时候你弄明白了什么?(指名小结)
2.创设情境:如果你是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小组内说,师生合作演)
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小组说——指名讲)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演。
复述故事:回到家,给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九
近年干旱,处处饥荒,范家因家贫而迁离此地。
某一天,有个路人见他们家门口有一口铜钟,在寒风中孤独地矗立着。
路人想:“这口钟甚合我意,偷去卖了,也有几两银子的收入,发笔小财。”
于是,他蹑手蹑脚地靠近铜钟,近距离仔细打量了一番后,他蹲下身去,双手抱住铜钟,脸憋得通红,使劲地一提,忍不住叫声“起”。可那口钟却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力大无比的菩萨。路人可不甘心,他把身子再蹲下去一些,双手插进钟与地面的缝隙,死死地扣住铜钟的边缘,手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瞪着眼睛,咬紧牙关,从牙缝中挤出一个字,“走——!”。只见那铜钟动了一动,铜钟稍离开了地面一点,那路人就早已累趴在了地上。
路人心想:“这口钟还颇有些分量!要把它背回家就别想了。可我不甘心啊。不行,我今天非得把它弄回家去不可。”
路人的眼光扫到了角落里的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锤。“有了!”路人高兴地快要跳起来了,他黯淡的眼睛中顿时涌出了光芒。“用锤子,用锤子!”路人一边说,一边兴奋地搓着手,似乎找到了灵丹妙药一般。
他从角落里一把操起那把铁锤,拿在手上掂量了一下。
“对,就这样把它敲碎了,用碎铜片换点碎银子也好的。”路人左手握着锤柄的末端,右手握着锤柄的上端,高高地抡起铁锤,刚要砸下去,突然停在了半空中。
“不对,万一钟声被邻居听见,岂不误事。不但捞不到好处,反而落下个小偷的恶名,那就不美了。”路人一边想,一边把铁锤放下来。“对,把耳朵塞住不就听不见了吗?哎呀,我太聪明了,这么复杂的问题,都给我想通了。”
只见他从口袋中拿出一团棉絮样的东西来,撕成两半,分别塞在了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一切就绪之后,路人往手心上响亮地吐了口唾沫,再次高高地抡起铁锤,毫不犹豫地朝着那口大钟狠狠地砸了下去。
只听“哐——”的一声,一个震天的声音从那口大钟里发出来,就像一个炸雷在铜钟旁炸响,并迅速扑向村子的每一个角落。
路人可没有听见,仍旧起劲地敲着,“哐——哐——哐——”一边敲,还一边做着发财的美梦呢。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十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二课时。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十一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一课时。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身的耳朵去偷他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身的耳朵偷他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么方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3)那个人掩住自身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他人发现了:掩住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身听不见,他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人只是自身欺骗自身。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他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身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掩耳岂能盗铃大全(12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3.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