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的模板材料。范文范本不仅代表了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思考,更体现了一种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一
教材分析:
《包公审驴》是五单元主体课文之一,课文讲述的是宋朝著名清官包拯断案的小故事。整个故事以毛驴为线索,主要讲了刘五的好毛驴在市镇被人偷换成一头瘦驴后,气愤地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全文可以概括为“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三个部分,赞扬了包公办案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受电视剧的影响,对包公的神奇断案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知晓。课文故事性很强,学生阅读兴趣很容易调动起来,且易读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导学生合作编演课本剧,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和对故事的再创造。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经常看电视,知道这是谁吗?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为官清廉,一身正气,秉公办案,替民做主。人们称他是“包青天”。
2.你们看过包青天电视剧吗?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交流)。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包公的资料。)课件出示包公资料。
包公,姓包,“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999-1062)字希仁,泸州人(今安徽合肥人)。我国宋代一个著名的清官。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有这头毛驴,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板书:包公审驴)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过渡: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类成三大问题。)(板书:驴子又没犯罪,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结果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文,想想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列出小标题。)(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3.看来“毛驴”是这个故事中的重要线索!那你能根据这些小标题标出相应的自然段吗?(板书:1-2起因、3-10经过、11-12结果)(过渡:故事的脉络已清晰,文中还有一些生词需要我们去认识积累。)。
三、检查生词认读情况(课件展示)。
1、认读书中的认字条和田字格的字。
3.指名学生读,指导学生注意:挣、差、圈(是文中的多音字)辔头耷拉衙役(是文中出现的新词)。
4.画横线的词语需要同学们理解并造句。(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悉心照料)。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词语障碍已清扫,现在我们进行问题闯关。)。
四、细读品味。
1.了解故事的起因--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1)指名读课文1、2自然段,现在同学们,划出描写两头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读出对驴的喜爱语气。)。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读出惊慌失措、又气又恨的语气。)。
(3)(过渡:看来鉴别一头驴的好坏,只要看一眼毛色就知道了。现在这两头驴差别太大,又是刘五唯一的财产,此时的刘五面对两头毛驴会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教师适当评价。)。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是如何审案的呢?请看故事经过。)。
2.细读故事经过--怎样审驴?
(1)默读课文3~10自然段。请同学们勾画出包公审驴的语句。
(2)学生交流重要的句子,教师课件出示。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地关上三天!(面对这位特殊的被告“毛驴”,包公开始也犯难,但经过思考,马上找到了办案的方法,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说明包公很聪明。)。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用劲打驴,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十分熟悉驴的本性,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包公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3)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冷静,足智多谋的品质。
3.齐读故事结果。(疑问三、结果如何)。
(1)(过渡:这头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它能去哪儿呢?)。
(2)学生齐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
(病驴跑回了自己原来的家,刘五的驴找到了,小偷也被捉住了。包公断案果真料事如神啊!)。
4、同桌讨论:包公审驴高明在哪里?让我们共同来赞一赞包公吧!
包公运用智慧,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抓住动物的本能),巧妙地破了案。(教师板书:秉公办案、一丝不苟、与众不同、出神入化、遇事冷静、足智多谋、深思熟虑替民做主)。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是害人害己,要不得的。刘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谋是正当的,可以帮助自己。)。
六、心灵启迪。
本单元以“智谋”为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不仅要了解包拯这个历史人物,还要从包拯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七、写法指导侧面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包公断案如神)。
八、总结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刘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气愤地跑到___________。包公运用_____,从______找到突破口,巧妙地______。赞扬了包公办案_______________。
八、课外作业。
1、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你们想读一读吗?课件出示《包公审石头》的资料。
2、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草帽计》等,读一读这些故事,再次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作者邮箱:sheshuhongm@。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二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宝贝”、“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包公的资料、表演道具。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
1、在我国戏剧舞台上一直塑造着这样一个人物:面黑如炭,断案如神,刚正不阿,他就是——包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公断案的故事——《》。板书课题。2、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这案子非同一般,包公居然审的是不通人语的——驴,这真是一桩——奇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梳理主要问题,写在黑板上)3、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记事的文章就应该由几部分组成?4、你能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吗?再给每段起一个小标题。快速浏览课文,试分一分。板书:为什么审 怎么审 结果怎样 换驴 审驴 得驴(一)学习第一部分1、为什么要审驴?自读课文第一部分2、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勾出来王五的驴,为什么被称为四条腿的宝贝?王五是怎样对待他的驴?为什么王五会惊慌失措,又气又恨呢?3、对比读,感受两头驴相差太大,理解王五当时的心情。 4、勾划出描写王五此时心情、动作的句子,指导朗读。(二)学习第二部分1、包公是怎样审的,找出包公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语句,用波浪线勾下来,读一读。2、自读3-9段,做批注:勾画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1)“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2)“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不要给它吃,不要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3)“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4)“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 奇在哪里?又是怎么审的?这叫“奇审”,审案的人真是“奇人”那。3、小结“审驴”这一部分说一说包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三)学习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小结能成功找到驴的原因。 1、想一想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包公:欲擒故纵、假痴不颠,声东击西;王五:将计就计;小偷:偷梁换柱)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正途,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2、请你评价一下文中人物:包公、王五、偷驴人。3、表演课本剧。通过理清课文线索,为学生理解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在阅读时注意比较,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王五丢驴时焦急的心情。 激发学生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复修改,但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还是很担心不能完成预设。前期预习工作做得到位,再之前进行了智慧故事大赛,让学生对我国智慧谋略故事有了了解,对我国古代智谋文化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本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给出自学提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主要内容,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在课堂实施中,对课文的第二部分的设计,仅仅做了教法的设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提出怎样的问题,是否围绕课文主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心里并没有底,但现场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回答让之前的种种顾虑烟消云散,老师并不是主讲,只是引路人,点播者,让孩子充分进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学习,自我解读文本才是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新课标精神。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值得与同行共同探讨改进。
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孩子的能力增强了,心理素质也增强了。老师通过做课,对文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精心准备一节课效果真的很不错,但节节课这样上,就太累了。在阶梯教室上课听课感觉很爽。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三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大声快速读课文。
2、找出文中生字和新词语,做上标记。
3、用-----画出描写主人公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4、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开展)。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文大意。
(三、师生共学,积词学句。
(四、整体感知,细知文义。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六、课后练习,深化学习。
1、摘抄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记得快。
2、你来当导演:
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小组演一演。
3、包公用的计谋是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六、设计思想。
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模式”设计的。
这次教学我选择的是第一课时,主要想完成两项重点目标: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二、让学生掌握熟练地阅读方法。从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促使他们去自学。因为自从给五二班代课以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孩子心理太压抑了。长期的老师代办教学让学生形成了课堂等待。致使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沉默。这种状况让我时常发慌,但却不能发火。孩子们已经被太多的要求下的惜语如金,我们只有慢慢的去引导,师生共同去实践。加之学生作业中错字别字,语言不通等等问题,都给我们指出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严重的有问题。因此我从一开始就将注重基础,培养自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学习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方法,让我真切的看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魅力。更加坚信了我“重基础,养自学”教学思路。
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这节课我注重的是对课文的整体感受,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大体知道文章的故事梗概就已经成功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环节基本上使学生完成的。从学生的回答来看70%学生掌握了课文大意。
七、课后反思。
示课活动已结束,但是那一课的教学情境仍然历历在目。我觉得在四方面有所进步:1、能相信学生,敢于给学生放手学习的机会。2、基本掌握了魏书生六步教学的过程。3、导学比较自然轻松,教学过程流畅。4、掌握了制作课件的相关方法,能独立完成课件的制作。但也发现了许多问题:1、形式过重,实效不强。2、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课堂阅读不够深入。3、朗读指导力度和方法比较欠缺。4、导课环节过于费时,效果不佳。5、注重了课件的应用,忽视了板书的设计。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四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换驴(小偷)告驴(刘五)。
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找到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五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六
xxxx年9月25日―26日,我有幸和另外3位同事在义乌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名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
上课开始,李老师先做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出示一些表动作的词语,分别找同学做动作和猜词。词语的出示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则进行的。因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做这个课前热身主要是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一下课前的气氛,做好课前的过渡工作。师生相互之间由陌生变熟悉了之后,就问了下孩子们为上课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出示本课的一些比较难读、难写的词语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出示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课文句子,进行朗读,并相机做出指导。出示“驴”字,然后让孩子们组词。孩子们组词展示。而李老师就分别出示2个字、3个字、4个字、7个字的有关驴的词语:蠢驴、犟驴、驴打滚、驴肝肺、黔驴技穷、卸磨杀驴、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扩充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知识的积累。我觉得挺好的,每节课如果都能这样适当的给孩子们补充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亮点。在出示课文人物时,不单单是每个人物只有一张十分直观的人物图片,而是多张图片。就包公而言,有电视剧上的角色图片、有戏剧上的包公图片、有画家笔下的包公形象……还配有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音乐,很是感染人。一下子就把包公那种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形象渲染了出来。听课的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这节课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设计了让王五给包公送锦旗。这部分属于情感升华部分,按一般常理,对这部分的处理,绝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总结包公的人物形象,而李老师别具匠心,通过送锦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总结。他叫了3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铁面无私。”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天下无敌。”最后一个孩子写的是“包公审驴,当机立断,聪明过人。”李老师看了看黑板上孩子所写的内容,他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赠言,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把第一个赠言排除了。本文内容并不是表现包大人的铁面无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
听完课,不得不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扎实的语文训练所折服。他在教学后和老师们共享了他的教学研究――“情理课堂”的教学思想,使在场的语文老师受益颇多。他认为“情理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在“情理课堂”中我们要做到“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注重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这六点,让我们又重新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教学前进的方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七
【包公的.铡刀】——不认人。
【包公放粮】——为穷人着想。
【包公的衙门】——好进难出。
【包公斩包勉】——正人先正己。
【开封府的包公】——铁面无私。
【包公的上方宝剑】——先斩后奏。
【开封府的包青天】——铁面无私。
【成立皮包公司】——做无本生意(.)。
【老包(包公)断案】——认理不认亲。
【包老爷(包公)办案】——明察秋毫。
【包公审案子】——铁面尤私;六亲不认。
【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包公铡驸马】——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包公铡陈世美】——公事公办;大快人心。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八
【1】《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2】本设计主要体现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这一特色。
1.激发学生质疑,以课题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疑问,有想读的。
2.放手自学,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指导精读重点部分,学生获得阅读感受与体验,实现个性化阅读,深入读的愿望被调动。
3.指导学生会读。首先是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突出重点内容,教师做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在自学与老师指导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其次,精读与粗读相结合,通过抓住主要问题,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法得当,阅读方法进一步得到巩固。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九
在教学之前,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复修改,但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还是很担心不能完成预设。前期预习工作做得到位,再之前进行了智慧故事大赛,让学生对我国智慧谋略故事有了了解,对我国古代智谋文化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高,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预期目标。
本课以课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质疑,顺势梳理课文脉络,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指导学生读的基础上,给出自学提示,尊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抓住主要内容,结合课文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在课堂实施中,对课文的第二部分的设计,仅仅做了教法的设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提出怎样的问题,是否围绕课文主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我心里并没有底,但现场学生活跃的思维,精彩的.回答让之前的种种顾虑烟消云散,老师并不是主讲,只是引路人,点播者,让孩子充分进行了自我展示,自我学习,自我解读文本才是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新课标精神。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值得与同行共同探讨改进。
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孩子的能力增强了,心理素质也增强了。老师通过做课,对文本对学生有了新的认识。精心准备一节课效果真的很不错,但节节课这样上,就太累了。在阶梯教室上课听课感觉很爽。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十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包公的智谋。
2、熟读课文,并能试着背诵描写包公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
3、体会作者写作方法,并试着运用写一个小偷落网的片断。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包公审驴》一课,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学习课文,咱们知道了这是一个什么案子?
生:奇案。
二、深入学习,自主探究。
师:这件奇案奇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的,你从中又能体会到什么?请同学们一边仔细读书一边思考并在相应句子的旁边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引导解决重难点。
奇在哪里?
预设1:审的是驴而不是人。
预设2:小偷没有偷走而是换走驴子 让学生读读相关句子。
预设3:小偷审驴(或者说审案)的方法很特别。
按照顺序具体让学生找,说,读。
第一处:教师概括板书:饿驴三天。
第二处:学生概括 痛打饿驴。
第三处:放驴寻偷。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包公审驴的方法上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说不出来就讨论,生:包公很有智慧。
生:小偷最终落网了………。
指名2到3名小包公上台,评选最佳小包公。
全体同学试着背诵。
三、拓展运用:体会写作方法,并试着写作。
那么如此足智多谋的包公作者是怎样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小组讨论。
汇报:语言、动作、神态。
文章结尾怎么写的?一起读读。
写,指名朗读。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包公审驴》一文,作者运用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足智多谋的包公形象。其实智慧人人都有,只是看用在何处。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感兴趣的小组可以把这篇课文编演成课本剧,也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有关包公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一件 饿驴三天 包公 语言。
奇案 痛打饿驴 智慧 动作。
放驴寻偷 神态。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十一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备课时,我就不想把过多的时间放在分析课文上,而是把更多时间去琢磨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上完课后,我感觉这堂课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这节课目标明确、简洁,便于检测。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我抓住本课课题比较新颖,教学时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提问,学生问得巧妙。如:“在什么情况下审驴?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然后围绕问题进行自主读书,自我解决问题。
3、整个教学过程环节设计简单而清晰,重点难点突出。整节课重点围绕一个“包公怎样审驴”展开合作探究。然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三处描写包公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去读去想象包公包公施计的过程,从而概括出包公的足智多谋,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
4、交流汇报中,我引导点拨巧妙,能将读书与体会包公的品质有机结合起来。
5、整堂课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间把握恰当,参与讨论意识强,师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如果说我也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没能让学生尝试编演课本剧。如果做到这点的话,会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十二
开学不久,我们几位青年教师就在学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来到了外实校进行跟班学习。通过整整一个星期的学习,大家都有所收获。昨天是我们上汇报课的日子,领导还专程请来了教研室的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同时也邀请来了我的师傅——姚老师。说实话,这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想到领导对我们都如此的关心,如果自己不用心的话怎么说得过去呢!
翻遍了课本,发现里面的文章都不是那么好上,正犹豫的时候领导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这就是一节随堂课。”我想也是,这样其实还减轻我的负担。于是我还是照往常一样备课,只是更关注了一些细节问题。
这篇课文故事性很强,通俗易懂。在本课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质疑——想读;引领学生自主释疑——要读;指导学生会读。
1、想读:一开课,我便以课题中的“审”字入手,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要审问这头驴子?激发他们想读的欲望。
2、要读: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包公审驴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去找审驴的过程,并且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怎么样。在反馈时大家都找的很好,并且在概括的时候能准确的说出其过程。
3、会读:首先是要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其充分的思考时间。但在这过程中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我会让孩子们动笔去找重点词句去理解。
但我发觉整节课下来重点并不是很突出,在前面的朗读上花的时间太多,以致后来讲到包公审驴的过程时有些草率,有些匆忙。
课后,教研室的吕老师、王老师和姚老师都分别对我这节课作了指导。首先是板书不规范,可能这跟我平时上课也不注意这点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些环节显得是多余,比如说查字典、换人称朗读,这显得浪费时间而且用意不明白。其次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完全可以联系生活,这样学生的印象可能更深刻。
还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要完全相信书本,有时应大胆的去质疑。其中吕老师就讲到在这篇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话就有些问题,仔细读了之后发觉确实不够通顺,如果加上几个字意思就清楚多了。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这节课结束了,有进步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前方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希望能通过平时的积累能快速地让自己成长起来。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十三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学情分析】。
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断案入神。
2.继续学习抓重点词句品读、批注的方法。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句感悟包公审案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教学难点】。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抓重点词句进行简要批注。
【教学流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导入。
1.出示图片,这只动物你认识吗?你知道哪些有关驴的词语吗?驴和马具有什么共同点?
2.了解包公:你知道包公是谁吗?
4.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预设:为什么告驴?怎样审驴?)。
二、自主释疑,感悟足智多谋。
1.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刘五为什么要告驴?我们先来看看他要告的究竟是一头怎样的驴?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勾画描写驴的句子。
(2)学生汇报。
2.“半扶半放”学习“审驴”部分(3-11自然段)。
学生学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11段,勾画出描写包公审案的重点的句子,读一读,做批注,与同桌交流。
(2)汇报。
(3)指导批注“一审”并有感情朗读。
(4)学习“二审”“三审”。
(5)集体交流,汇报所得。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他通过一饿二打三放的方法帮穷人刘五找回了驴,咱们再把他审驴的过程分角色演一演,相信包公的形象在你的心中会越来越丰满。(读完后)你觉得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三、小结全课,巩固拓展。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
2.课堂检测。
3.把包公的名言送给大家。
4.小结:所以我们也要向包公一样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
5.足智多谋的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很多奇案呢!他还审过牛,审过石头……大家想读这些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包公案》。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十四
xxxx年9月25日―26日,我有幸和另外3位同事在义乌实验小学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名师好课堂小学教学观摩活动”。
上课开始,李老师先做了一个小游戏,通过出示一些表动作的词语,分别找同学做动作和猜词。词语的出示上是按照先易后难的规则进行的。因为这节课采用的是借班上课的形式,做这个课前热身主要是拉近师生的距离,活跃一下课前的气氛,做好课前的过渡工作。师生相互之间由陌生变熟悉了之后,就问了下孩子们为上课做了那些准备工作。孩子们积极回答,老师点评补充。出示本课的一些比较难读、难写的词语考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然后出示包含有上述词语的课文句子,进行朗读,并相机做出指导。出示“驴”字,然后让孩子们组词。孩子们组词展示。而李老师就分别出示2个字、3个字、4个字、7个字的有关驴的词语:蠢驴、犟驴、驴打滚、驴肝肺、黔驴技穷、卸磨杀驴、驴唇对不上马嘴。这个环节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扩充孩子们的课外语文知识,进行一个知识的积累。我觉得挺好的,每节课如果都能这样适当的给孩子们补充些课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亮点。在出示课文人物时,不单单是每个人物只有一张十分直观的人物图片,而是多张图片。就包公而言,有电视剧上的角色图片、有戏剧上的包公图片、有画家笔下的包公形象……还配有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音乐,很是感染人。一下子就把包公那种公正严明、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形象渲染了出来。听课的孩子们在这个环节注意力出奇的集中。
这节课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设计了让王五给包公送锦旗。这部分属于情感升华部分,按一般常理,对这部分的处理,绝大多数老师会直接总结包公的人物形象,而李老师别具匠心,通过送锦旗的方法让孩子自己去总结。他叫了3个孩子上台,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铁面无私。”一个孩子写上“包公审驴,天下无敌。”最后一个孩子写的是“包公审驴,当机立断,聪明过人。”李老师看了看黑板上孩子所写的内容,他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赠言,为什么?通过这种形式的讨论,把第一个赠言排除了。本文内容并不是表现包大人的铁面无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学会了质疑、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究……这个环节设计的真好!
听完课,不得不被他幽默机智的语言、灵动和谐的课堂氛围、扎实的语文训练所折服。他在教学后和老师们共享了他的教学研究――“情理课堂”的教学思想,使在场的语文老师受益颇多。他认为“情理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情感、情境、情趣等感性因素,又凸显文理、学理、道理等理性成分,力求课堂教学活动入情入理、情理相融。更形象地说,以理为骨、以情为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骨肉丰满。”在“情理课堂”中我们要做到“激发情感、创设情境、凸显情趣、注重文理、注重学理、传授道理”这六点,让我们又重新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了深一步的了解。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学习、多反思,让名师们的精彩课堂成为我教学路上的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教学前进的方向!
包公审驴的故事(实用15篇)篇十五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