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兰读后感篇一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国家涌现出了很多很多令我们敬佩的英雄。像80多岁的钟南山爷爷,他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可是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刻,爷爷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了防疫工作的最前线。爷爷累得坐在椅子上睡着的照片是我心中最美的照片。还有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他们不怕困难,不畏生死,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看到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很多人都为了防疫工作捐款捐物;很多人克服重重困难,从世界各地采购口罩等医用物资,捐献给前线医疗组织;也有很多人把自己种的蔬菜、水果等捐献出来,保证了我们疫情地区的正常生活;还有那些不怕病毒,向我们疫情地区运送物资的无数的司机叔叔们,他们都是我们的无名英雄。
我们小区里也有很多英雄。比如说我们小区的保安爷爷。有一天,天气很暖和,我妹妹已经很久没有出门了,在家里闹着非要出去。妈妈拗不过就带着妹妹下楼,刚下楼还没走几步远,老远地,保安爷爷就在喊:“现在非常时期,你们不要出门,赶紧回家去。”保安爷爷为了我们小区的安全,不让大家出门,可是自己却要每天在外面监督我们,保护我们,他连觉都睡不好。像保安爷爷一样守护小区的人都是我们的英雄。
还有很多很多为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护工作做出贡献的人,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最近,我经常听到一句话:没有一个冬天是不会过去的,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到来的。病毒虽可怕,但是有了我们这些可敬可爱的英雄们,我们一定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有了他们,我们一定会很快恢复幸福美好的生活。
向所有英雄们学习!向所有英雄们致敬!
罗兰读后感篇二
一双手可以撑起一个家,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而英雄的一双手却给了成千上万个脆弱的生命以庇护;给成千上万个家庭以海阔天空。
他们不畏生死、负重前行,他们在危急关头,不顾自己的生命,心里装的却是素不相识的你我。那一抹人群中最鲜亮的“红”,给那在黑浪滚滚的浓烟中惊惶失措的人们带去生机,给那在汹涌滔滔的洪水中脆弱的生命带来希望。他们面对危险和死亡时,却义无反顾的向前冲,他们在生死的边缘徘徊,他们就是“最美逆行者”的`消防战士。他们不仅与熊熊烈火来回切磋,还与那呼啸而来的洪涝、泥石流比武。
他们扛起沙袋、不问名姓,冲向最危险的地方,只留下在洪水中浴血奋战的背景。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最小的刚满18岁。他们正是走向朝气蓬勃的年龄,有的还未退去孩童的稚嫩,正值人生最璀璨的年华。他们的面颊在火光中映得通火,他们被无数次的火场磨炼出了坚定、自信与勇敢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祖国的恢弘、华丽的乐章,为人民描绘出温暖幸福的画卷,却将自己永远定格在这最美好的年轮。
“火和人民之间,只有我们!”,消防官兵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灾难面前,消防官兵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然而,电影中的小插曲更体现了人性之美,在医院里,一位老奶奶问医生:“大家都走了,你怎么还不走?”而医生的回答更使人震惊,他说,“走了,难道你想自己给自己做手术?怎么可能!”是啊,在危险面前,他们也与前方冲锋陷阵的消防战士一样并肩作战、无畏无惧。正是在消防战士的感召下,他们的心中同样充满了责任感,才会造就这个幸福美好的社会。他们的背景轻轻地来,悄悄的走,无论是大是小,是高尚是卑微,永远凝聚着那份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作为初中少年我们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应该向“最美逆行者”学习,要有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勤学苦练学好文化,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真正做一个家国精神的传承者,能扛起责任的新时代好少年。
罗兰读后感篇三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只有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才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平舟镇董联村,有着32年党龄、刚从医院治疗结束回家的村主任_,在全县启动疫情防控工作后,第一时间返回工作岗位,和村里的党员、群众一起奋战在防疫一线,共同守护村寨的平安。
20__年12月,正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期,董联村村主任_在一次为群众补短板的工作中,头部受伤,陷入昏迷,同事将其送医治疗二十多天后才苏醒,在医院治疗结束后,恰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得知这一情况后,_主动申请返回工作岗位。
“只要没倒下就得上,农历新年初一我就来上班了,因为我家离这里近,村里面时时有群众找,不管怎样,我每天都坚持来这里上班、接待。”董联村村主任_说道。回到工作岗位后,虽然身体不好,但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每天,_都坚持和村里的党员入户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引导群众积极支持配合防控工作,让群众学会自主防控。“我们到各组去排查哪些人是从外面回来的,我们要安排人跟进管控,在家不允许出门,在这段时间,不准人集中,这两天都在做这些工作。”董联村村主任_向介绍日常的工作。
在入户宣传工作中,除了大力引导群众学会自我防控外,针对疫情防控期间准备举办酒席的群众,_也积极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取消或者延后举办酒席。村民鲜永吉准备在最近几天为女儿举办婚礼,_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他讲解了群众大量聚集带来的疫情防控危险,鲜永吉在充分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带来的危害后,第一时间通知亲戚,取消了酒席。“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也支持政府的工作,我们把酒席延期了,后面再办都行,疫情好了,政府准办,我们再办。”董联村村民鲜永吉说道。
随着入户宣传工作的有序推进,在_的组织带领下,村里的党员和部分群众积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到重要路口设立疫情防控卡点,严密保护董联村的安全。”外面来的车,我们看车牌号,我们要问清楚,一些外出务工的,我们也不允许去,现在疫情还不允许他们出去,这两天虽然忙点也好,也保护大家。”董联村村主任_说道。
在董联村,通过_的带动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开展有序,_勇于担当,敢于奋战一线的精神也鼓舞着村里的年轻党员们。“_同志为群众排忧解难,凡事亲力亲为,特别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上,带病上岗,投身一线,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年轻党员学习,是我们的模范和榜样。”村里的年轻党员陆显莉向说道。
罗兰读后感篇四
庚子新春,新冠来袭;武汉告急,八方驰援!万众一心,统一目标;齐抗病毒,今朝胜利!经过数日的奋战,各医疗队在烟花三月,春暖花开之时回家乡。
傍晚,警车开道,市民欢送,警笛长鸣,亲人致敬;古城大同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那一块块精心制作的牌匾;那一幅幅出自内心的横幅;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一声声响彻云霄的车笛,争相欢迎援鄂战士。看着窗外热情的市民,一个医生感叹道:“不负我们日日夜夜的拼搏,不分昼夜的努力呀!”另一位护士赞同的点点头:“是啊。”车里窃窃私语,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可有一位护士久久不说话,因为他看到自己的丈夫举着一条横幅,泪水不住地在眼中打转。男子高举着横幅,眼里含着泪,不仅是骄傲而自豪的,幸福而快乐的,也是充满辛酸的。他手里一刻不停地摇着横幅,眼睛死死盯着车窗,生怕错过妻子的身影。当看见亲人时,他更加卖力地摇动着横幅,大声说:“你一定很累了,我要把你照顾好,为你而骄傲。”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警车呼啸而过,警笛夹道长鸣,护送凯旋“战士”。
作为支援地的仙桃,欢送盛况可一点儿不比大同差。欢送的人群,致谢的鲜花,惜别的泪水,祝福的话语,不舍的送别。人们举起卡片,上面的廖廖数语,却情谊深重。大巴车所过之处,仙桃人民的“感谢”声此起彼伏,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英雄致敬。
春已暖,冰已融;草已绿,花已绽;疫已过,士已归。因为有天使,人民才安康;因为有战士,国家才安泰;因为勇士,中华才兴旺!
罗兰读后感篇五
11月2日下午,我们在会议室一边举行茶话会,一边进行观看《烈火英雄》电影活动,整片电影全部都是熊熊烈火的画面,面对英勇献身火场救火的消防战士,不由心生敬畏,他们才是真正的烈火英雄。
整个片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手动关阀门的情景,消防队长主动要求和工厂的技术人员进入事发现场,在临时组建成的“敢死队”协助下进入油罐区域手动关阀门,工厂的负责人说十几分钟就能关上,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当现场总指挥再次询问时,这名负责人才如实告知,80圈为一扣,需要转动100扣才能把阀门全部关上,这就等于需要手动8000转,当时现场总指挥就急了,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是真不了解消防战士”队长和技术人员二人浑身上下被烈火烧伤,手上被阀门磨出了鲜血,但是他们没有气馁,队长制作救生桥让同伴先撤离,独自完成剩下的任务,最后因火势太大无法撤离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看到这里我们全员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对消防员战士肃然起敬,消防员的英勇无敌,军队的协力配合,还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为了肩膀上的使命不顾一切勇往直前,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扑灭了这场大火,他们也是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英勇战斗。
为什么我们能过着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生活,正是有这些默默无闻奉献生命的消防战士,以及驻守在祖国边疆的武警战士为我们保驾护航,才能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其实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和平时代,而是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在他们的庇佑下,我们要铭记这些英雄们的付出,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继承他们的精神,努力打拼学习,为自己的事业拼出一片天地,为企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罗兰读后感篇六
提到杨振宁,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的满身荣光?还是他那个不受人理解的早年将国籍改为美籍的行为?但人活着有万般难处,其实杨振宁又何尝不爱国家,何尝不思念故土。
“我的父亲,直到离世也未能原谅我将国籍更改为美籍的行为。”这个赫赫有名的人,在耄耋之年说出遗憾万分的话。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
数学家杨武之有一个凄苦的身世,他出生于19世纪末国家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九岁时母亲去世,而他的父亲早期是贵人府上的幕僚,在其倒台之后反向,路上也不幸去世,于是在杨武之十二岁那年彻底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从此辗转各个父母亲的亲朋好友的之间留宿。
或许是出生于文人家庭,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加之寄人篱下,杨武之比常人更加聪慧,也更加勤奋刻苦。
毕业以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院教了两年书,因其教学管理方式较为严格,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满,常有闹事。
辗转各地又教了几年书后,这让他深知如此于救国之无益,于是出国留学,学历一再攀升,并在数学行业取得巨大成就,五年之后取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当时正处于懵懂时期的国国,为危难时刻的国家出一份力量。
当时的中国教育人才极其匮乏,启蒙问题突出,于是,回国后的他又干起了之前的老本行,在厦门,清华大学等学府任教,为传播知识做着自己的贡献。
而当时他的儿子杨振宁也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他为此也花费大量心血。
杨振宁的求学成名之路:
杨武之作为一个东西兼修,受到过科学知识熏陶的人,思想极其先进开明,眼光也更加长远,对他的儿子杨振宁自然也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式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杨振宁不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更精通数学和英语,这为他后来出国留学打下良好基础。
而杨振宁自己也十分聪慧刻苦,小小年纪就展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求知若渴,长大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带着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攻读物理系。
后在研究所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李政道,两人共同研究热爱的物理学,强强联手,很快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开始在物理学界有了一定知名度。
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物理学界名声大噪。
杨振宁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国家大建设时期,人才急缺,先后有大批留学人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坐不住了,他开始频繁来信,试图劝自己的儿子回国为祖国发展出一份力,于是多次赴瑞士,美国等地,探访劝说儿子。
但杨振宁却陷入了两难之中。
无疑,当时新中国的环境对他的研究是极为不利的,且他所学科目对新中国建设意义不大,后国家又经历了大跃进等众多变动,终于是未能归乡。
1964年,因为种种原因,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
后来邀请父亲赴美团聚也皆被拒绝。一直到杨武之去世,也未能原谅他。
而此时的杨振宁也已经步入老年,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直到,他才寻到机会,回到了祖____亲的怀抱,并于几年后改回了中国国籍。
这位老人伟大且坎坷的一生,四处漂泊,最终归乡,不知他望着故乡的土地,会不会也有万千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