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篇一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诗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录相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词中的意趣。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利用多媒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课上采用竞赛活动,分男女两组背诵此词,激发了学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这是一首唐代张志和写的寄情山水,抒发热爱自然的作品。全词格调清新,色彩鲜明,读来画面感十足,无比享受。
我通过四读来完成本词的教学。
一读:读通词句。第一遍朗读,我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词句。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注意读准塞、鳜等易错的字词。
二读:读出韵味。在读通词句的基础上,在安排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这时,我让孩子读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问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思博同学发现这些字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i。于是我告诉孩子,这就叫押韵。为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呢,就是因为诗歌讲究韵律美。于是,我带着孩子妹妹地朗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词的韵味。
三读:读出节奏。诗歌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讲究节奏。每句诗歌的停顿可能都有所不同。于是,我把这首词的节奏停顿用竖线标出来,让孩子们再读。不停的停顿,相同的韵味,孩子们再一起朗读,整个教室里有了美美的韵味。
四读:读出意境。总所周知,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让人陶醉不已。于是,我让孩子再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孩子说自己读出了词中桃花粉红,流水潺潺,白鹭展翅,青山隐隐……于是,我趁机告诉孩子,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再这四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再次背诵这首词,大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整首词的背诵。
其实诗词教学不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孩子因为觉得其美不可言才会喜欢上诗词,才会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扩展到课外,坚持学习。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篇三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另外,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学生徜徉在古诗词的王国中,课堂应当别具一番情趣.但是,学生没有被美的经典诗词所吸引,这与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有关,教学生词,教师就应该有一定词的积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语言应有一种古典文化的魅力,给课堂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良好氛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篇四
20xx年3月31日,多媒体教室,校级创优课如约而至。曾经想过拖延,再好好准备一下,但是,既定好了日子,如果可以,也不想再改变。
上课之前,去了一趟多媒体教室,试了试课件,自己试着讲了一遍,理了理思路。带学生,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对于自己准备比较充分的课,上起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导入、揭题,课程一步步步入正轨。学生们的朗读尤其让我惊喜,很多学生已经跨过了生字生词,基本掌握了节奏和韵律。本以为会成为难点的“读出自己的味道”,没想到初步就成功了。但是,有的同学是一开始就掌握的不错的,也有的同学,还需要老师的指点。好在,大部分同学,在这堂课上的朗读,能够有所进步。
在入情入境部分,我设计了教师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诗境,想象画面。由于感冒的缘故,我十分担心自己能否读好,这关系到孩子们是否能进入情境。好在,声音还算可以让人接受,加之配乐比较优美,即兴发挥了一下,学生们还倒算乐在其中。之后,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同学们的所见比较丰富,甚至有的还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这课堂中的生成令人惊喜。期间穿插了“白鹭”这一意象的介绍,本以为会不好理解,没想到李言蹊和陈聪两个人帮了我的“大忙”,一个说出了一身洁白,志向高洁;一个说出了自由自在之感,为我节省了时间。随后,教师揭示,相信很多同学都应该理解了白鹭的意义。“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张志和眼前只看到白鹭,没有看到其他的鸟儿,就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此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说出来了,好在,学生也理解的差不多。桃花流水节奏的划分是课始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无意暴露出的,我借此埋下伏笔,现在揭示正是时候。同学们想了一会,就明白了桃花随流水的意境。但是,鳜鱼的讲解中似乎有些打破了课堂的美感。因为知道学生们可能很多都没吃过鳜鱼,难以产生对鳜鱼的喜爱,所以,我就找了几幅鳜鱼做成的名菜图片,告诉大家鳜鱼的味道,以期让学生们喜爱上肥美的鳜鱼。此时,再回头让学生读一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应是别有一番滋味。
接下来就是角色进入了,我直接说“此刻,你就是那个渔翁,下起了斜风细雨,你回不回去?”学生们不假思索“不回”,为什么?本以为学生会回答喜爱鳜鱼,但是,学生们没让我失望,他们回答的是喜爱这美景,享受这斜风细雨,当然,也有不在一个频道的回答“觉得这样做很特别”,那个学生总是不深入思考就回答问题,积极倒是积极,只可惜总是答偏了。好吧,这也算他的独特感悟,没有太多言语,找几个在频道上的救救场吧!
为了让学生对词的感悟更深,我安排了诗人介绍和《渔歌子》另四首。难度可能有些高了,我该再多解释几句,也许就更好了,但是,学生们也是聪明的,他们的回答基本令人满意。最后,课堂在唱词声中美美地结束了,我喜欢安排这样的结尾,有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今后,在难度的设置上更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随着与学生的更多接触,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心理,将会让课程设置的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更快的找准切入点,攻克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更加愉快。长路漫漫,其修远矣。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篇五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并和学生一起进入张志和的“桃花流水”,我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2、不仅仅是景物,还有丰富的色彩,你都看见了哪些颜色呢?
3、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在引导学生走进张志和的“桃花流水”的,我们得品味诗人的心境了。
1、张志和为什么会在这“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来体会。)
2、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3、张志和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说他钓的是什么呢?
读到这里,我和学生们都早已身临其境了,任清风抚面,任芬芳扑鼻,只仰望白鹭展翅,只俯看桃花带露随流水……哪还怕什么“斜风”,早是水中一尾鳜鱼,张志和也钓起了我们心中的“清新、飘逸、悠闲自在……”
是啊,我们学习古诗词,第一要能通过诗、词的文字想象画面,反复诵读;第二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一同感受。这样,就能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