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陶俑教学反思篇一
课上完的时候,我很轻松,我想要呈现的基本都达到了目标。从课前练习的单篇阅读推测方法到整本书的方法引入,从阅读封面推测出故事的背景,从葵花的资料出示到人物命运的推测,从老槐树片段的精读到故事情节的推测,几个环节衔接比较自然,方法使用比较恰当。孩子的兴趣不断地被激发,推测的方法也在引导中一步步得到落实。
课后与省教研员周玲老师进行了交流,她给予了我很多肯定,并勉励我要坚守课堂。
相对之前的课堂教学,我认为自己有几点进步:课堂上不再焦躁,开始沉醉于与孩子们的交流,这是课前试上的时候所没有的感觉,只有静心专注,才能把细节做得更好;对孩子的评价大多比较恰当,能适时适当地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控课堂。
几点不足:两家争执的场景表演指导较细致,但是没有达到预定效果。如师父所说,如果让孩子到台前去读,分两个阵营,既能让声音发出来,也让场景更加直观地呈现,更有利于孩子们的理解;纸条出示的内容可以在读后用ppt播放,让听者也有个直观的阅读;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仍有待加强;粉笔字的书写要继续加以练习。
不断反思,希望自己有更长足的进步!
陶俑教学反思篇二
二、中学语文导读课的三大任务
1.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导读课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2.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在导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形成某一种能力。如《背影》一课,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提高阅读能力。《出师表》一课,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中学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借助书面文字,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中学语文导读课的实施步骤
1.导预读———审题预知。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并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一篇“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可叙事、可议论,常用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再让学生看注释,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拉帮结派,有的人隐姓埋名,与世无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在导预读环节,教师可利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把学生引人情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导初读———感知“写什么”。在预读的基础上,学生迫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此时,老师可以加以指导、明确要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文字障碍,并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达到“读通”的目的。如《爱莲说》一文,通过初读后,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写的是莲花,作者不仅写了莲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突出了莲的内在品格。在初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防止产生片面追求情节而对语言文字不求其解的现象,并设置标记符号,让学生边读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导细读———思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即领会写作意图,理清思路。细读是捕捉文章中心的关键一环,是将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分析写作技巧的.基础。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即作者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胸中之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先从整体着眼,再到局部体会,继而整体感知。在《爱莲说》一文中的结尾段,作者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谓直接议论抒情,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重点段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陶俑教学反思篇三
《亲爱的汉修先生》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怎么样激发孩子的兴趣去阅读这本书,是我整堂课最关键的教学目标,我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指向这个目标。从最终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于阅读这本书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了。第二,我考虑的便是“阅读策略”的指导。在这堂课最初的设计中,我是直接提出“关注细节”和“整合信息”这两个阅读策略。但我发现这样过于生硬,过于程式化。于是我在最后的设计中,用“有趣”这一个话题来贯穿课堂。先让孩子们关注细节,在细节中发现了有趣的秘密,再让孩子们串联故事,用整合信息的方法找到隐藏在背后的有趣故事,最后品味书中有趣的语言,不知不觉中,已经渗透了“关注细节”、“整合信息”、“品味语言”这三个阅读策略,润物细无声。
二、说说我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堂前,我先和孩子们聊聊最近看的书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因为我进行的是主题式阅读,整一学期读的都是一些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故事,为待会儿要推荐的书也是讲一个小男孩鲍雷伊的故事作准备。同时也缓解了孩子们在多功能厅上课时的紧张气氛。
第一时段,我就按照我们平时阅读一本书的方式进行,阅读一本书前先看封面、目录和封底(封底写的就是书评)。如果这堂课是平常的教学,观察封面这个环节我会舍去,但作为一堂校级的公开课,所以我想展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以我把观察封面这个环节放上去了。再说说目录和书评,这本书的目录是非常有特点的,能从目录中看出这本书是只有书信和日记构成的,更关键的是,这本书的目录极为简单、单调,于是我用书评来引起学生们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想要去了解这样简单的目录背后到底隐藏这什么有趣的内容,才会使这本书有这么高的评价。
第二时段,我就围绕“有趣”来贯穿始终。有趣的细节,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语言,一步步走进书中。“关注细节”这一阅读策略的安排,就这一教学环节而言看似没有太大的价值,因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读了信的内容,自然也能领悟鲍雷伊的情感起伏。但把这一阅读策略放到整本书的阅读中,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我还引导学生去关注那26封信的日期。日期的间隔背后深藏着鲍雷伊成长的秘密,深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二年级一封信,三年级一封,四年级一封,五年级两封,六年级二十一封。为何?六年级时鲍雷伊父母离异又转了学,没有朋友的他急需倾诉的对象,但六年级的二十一封信的安排由频繁慢慢下降,在鲍雷伊爸爸没有兑现承诺,丢失了“土匪”并在电话中听到“另一个男孩”的声音时书信和日记尤为频繁,而后慢慢降温,这其实是一个男孩经历苦痛之后的成长,从依赖走向独立,在憎恨走向宽容。其实这个关于署名的细节很多老师都会关注到,因为很特别。但用串联故事的方法找出隐藏在书中有趣的故事,这个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独特的,并且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无论我在哪一个班上,这一环节都会即刻点燃孩子的阅读热情,说说如果自己的早餐被偷会怎么做,然后教师朗读78页的内容,这是我推崇的《朗读手册》中说的,绘声绘色的朗读能给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试教过的班级学生告诉我,班上的书架上原本尘封的汉修又复活了。但最后品味语言这个环节效果不好。因为学生一直着眼于关注内容的有趣,而非语言的童真童趣。或许我应该将那些最有趣的语言出示在大屏幕,这样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从而明白他语言的童真童趣。这个环节的设计考虑有些不妥。
第三时段,感受故事背后的故事。崔利斯在他的《朗读手册》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作者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延伸的故事。他解释说,编排这些文字的目的是不愿“让年幼的读者误认为书是机器写的”。著名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也这样说到:“作为儿童阅读研究者,我很喜欢这些作者的逸闻趣事,喜欢某位名人,常常是因为他有很多趣事吸引我们。同样,对孩子而言,他也会因为喜欢某位作者的趣事而喜欢他的作品吧。所以,这些资料不是可有可无,它提供了让孩子喜欢阅读的另一种途径。”基于以上两点,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在不违背事实的情况下,我整理这样一段作者小时候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这其实是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读这本书。
三、说说我的困惑
陶俑教学反思篇四
《青铜葵花》的作者是曹文轩,他的文笔清新细腻生动,笔下的人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学生面对学习,得过且过,畏难情绪严重,享乐主义滋长,尤其是个别同学遭受一点挫折就冒出轻生的念头,做出过激的行为,所以本月共读的课外书,我给大家推荐了这本,青铜和葵花,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娓娓道来,情节紧凑,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没有长篇大论讲道理讲,但他们如何面对苦难,如何“笑着”生活,这样的感悟会不自觉的深入到我们的眼中脑中心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更是为了让学生学着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设计了这节阅读分享课,目标的达成也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文字的欣赏到内容的思考,最终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
问题导入,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成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年龄的学生,对获得成就的人会产生大大的佩服,也就更愿意去接触,由作者介绍到引出作品,水到渠成。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个别学生自制性差,经常布置的读书任务完成不了,所以我先调查了下学生的`阅读情况,果不其然,大概有六七个同学没有完成,请完成的同学讲讲他们是通过哪些时间阅读的,也是侧面对没完成同学的一种激励和指导。
课堂中组织学生分享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和最使你感动的情节,采取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的形式,在这样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谈到了阅读方法,有的介绍性的内容自己看的很快,采取了泛读的方式,精彩的语句段落采用了精读,也圈点勾画出来,使自己感到的片段在书旁做了批注,有图画批注,也有文字批注,有谈感受的,有谈困惑的等,说明我们的同学动脑思考了,把精彩的片段读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阅读就是一种享受,也激发没读的同学的阅读兴趣,但课堂时间有限,分享的内容有限,我看到了还有同学因为时间原因而没有分享,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分享的欲望已经被激发了出来。
在最后,谈到了如何面对苦难,只要学生能有所感悟就值得肯定,不一刀切的要求大家都有体会,所以在后面的作业布置中是写读后感,就是给大家一个再思考的过程。
最后对这节课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奖品是老师用硬纸叠的书签,上面亲笔写了名言警句,拿到奖品的学生很高兴,没有拿到的争着去看,这对全体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总之,这样的课外阅读课第一次上,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但肯定的是,这样的课堂是必不可少的,以后要多花时间,上好课外阅读课。
陶俑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第四课时,在前面,学生已经通过三课时的学习,对整本书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学习,包括概念理解,逻辑思路梳理,重点问题分析讨论。学生前期对本书的掌握是否扎实,对本课有着重要影响,本课时的研学建立在前三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本书中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关于“家”的文化传统。
2、了解对本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掌握研读的一些方法。
3、拓展迁移,联系个人体验和社会生活,深入理解本书的概念、观点,并找到深层学习的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拓展迁移,由浅入深,由感受体验到理性深入,激发学习兴趣,探寻深入研究的切入点、研究方向。
教学准备
1、费孝通所著《乡土中国》。(备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指定阅读书系。)
2、筹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4-8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通过前三课时的学习,对费孝通先生及其《乡土中国》一书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本书中的很多学术概念进行了学习理解,分析梳理了全书的逻辑思路和各章节的内在联系,讨论解决了读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更在第三课时跟随解老师对“差序格局”进行了重点研讨,今天,我们将一起努力,围绕“家”这个范畴,探寻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二)体验与感受:看视频,找差异
1、看视频,谈不同。
活动一:看“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差异”小视频,谈一谈差异在哪里。
活动设计思路:这个小视频形式独特,内容有趣,切中同学们生活体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通过同学发言直观谈感受的方式,体会浅层学习中“体验与感受”的着力点。
2、分小组,列表格。
活动二:学习小组研究讨论,通过列表格方式,比较详细列举各方面问题中中美妈妈的差异。
(例如: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家务劳动等等)
活动设计思路:通过列表格,使同学们熟悉家庭生活大概涉及哪些方面,理性分析中外现代家庭对母子(母女)关系处理的差异,用中西比较的方式思考家的问题,内容贴近同学们生活,并且,使同学们认识到列表格等学习方式,可以让结论更理性和全面,引出下面量化研究的研习方法。
(三)深入与细化:量表研学
1、关于中美妈妈的不同,同学们能找到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是如何论述的吗?
如:“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而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第26页)
2、学习任务一:那么,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认为西洋家庭和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有什么差异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填写量表。
学习任务设计思路:通过设计简单量表,对比中西家庭差异,掌握应用简单量表方法,体会研习文本内容深入的方法。
将同学们的结论整合,得出相对理性科学的结论。
(四)思考与批判:发现问题
整本书阅读过程,是从初识体验,理解把握,到深入思考的过程。我们的思维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样”的一个升级过程,只有走到“怎么样”这一步,才能让我们的学习得到提升,才能去思考“对不对”“有什么用”的问题。
学习任务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围绕本书中“家”这个问题,有哪些值得思考的“对不对”“有什么用”的问题?列出问题。
例:“现代中国家庭是否延续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特性?”
……
学习任务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方式,围绕“家”这个小概念,完成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中“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和“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的引导与思考,结合本书内容,拓展迁移,联系实际生活,锻炼阅读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批判意识,激发研究兴趣,为下一步确定研究性学习研究方向做铺垫。
(五)迁移与拓展:完成《乡土中国》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学习任务三:围绕“家”(或“家庭”“家族”),确定《乡土中国》研究性学习题目,完成开题报告。
比如《家族》一篇,其结论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家庭的调查,我们可以结合读过的相关文学作品,联系本文所学知识,去分析这些作品中所描述的中国传统大家庭。我们一起来试试从这个角度拟定一个研究题目。
步骤一
教师引导:确定研究题目思路,完成开题报告表格。
1、研究对象的确定:关键词“家”(或者“家庭”“家族”)。
2、范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现代中国的家庭。
3、角度:横向,固定时期;纵向,发展变化。
4、语文研究价值方向:古典文学作品,或者现当代文学作品。
5、部分相关文学作品举例:曹雪芹的《红楼梦》、鲁迅的《祝福》、曹禺《雷雨》、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
步骤二
交流讨论,填写表格。
(表格附后)
步骤三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展示,修改,教师指导评价。
学习任务设计思路:以《开题报告》为载体,学有深度,学有所用,进可完成此项研究性学习,真正开启高中社会科学学术研究,退可明确思路,初涉课题、论文,为下一步学术发展奠定基础。
(六)作业布置
小组讨论,可以围绕“礼治”“诉讼”“权力”“道德”等角度,继续进行其他方向研究。(浙江省瓯海中学郭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