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课文小蜗牛教学反思篇一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草儿更绿了。课文用了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感悟雨点能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一年级的基本任务是识字学词,读通读顺读好课文,并注意积累语言。
首先,把识字融入到句子教学中。
我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学习第一句: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这句话中有很多的词语:数不清、云彩、飘落等,我把这些词语的学习放在句子教学中穿插进行,巧妙地连接,这样既不会断了文章情感学习的线,也使词语教学不显得枯燥乏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从整体上把握字形。同时在课上注意渗透一些识字知识和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认识汉字,培养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个词语:“数不清” 和“飘落” 当学生读到“数不清的雨点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一句时,我问学生:“课文里说什么数不清?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也是数不清的”?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落叶”有的说“星星”还有的说“头发、羽毛”等。在学生理解“飘落”一词后,能仿照文中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如:“秋天到了,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冬天到了,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而且还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收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注重朗读的体验和朗读的指导
开课伊始,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在设计中教师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交流互补,感知由模糊到清晰,由量变到质变。设计还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我不追求朗读的技巧,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朗读效果,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听众,自由地选择朗读方式,自由地将内心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朗读之中。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创新,从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此时,学生的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从而获得了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再者,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学习语言的环境。
孩子们学习语文应该是一种美丽的畅想。在追求自主感悟、个性体验,人文熏陶的新课标环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情境和空间。让他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张扬个性,陶冶性情,提高学习兴趣,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特点,查找相关资料图片,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空间,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比如:让学生看动画——草绿花红与枯枝败叶的强烈对比,一目了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雨点儿给花和草带来的变化,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从不同的渠道理解了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新的认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又如:为帮助学生理解“飘落”一词,我在出示图片之前,首先采用了现场演示的方法,直观而具体,为后面词语的运用做好铺垫。
但课无完课,经过反思,发现本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这是比较靠后的一篇课文。而当时上这一课时,孩子们还只学到第4课,还没有认识几个偏旁部首,没掌握多少识记生字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的环节落实不够到位,显得仓促不够扎实,学生的识记方法称不上灵活多样。
一次教学实践一份教学反思带来的将是一份成长,虽然课上得不尽如人意,但却让自己收获多多。
一年级课文小蜗牛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思路: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不少。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结合图,挑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精神。
一)、揭示导入新课
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初读课文,划出生字,并找找课文写了哪些人的家乡。(让学生根据拼音自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读后,找到了“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课文的段落结构相似,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力有一定的发展。)
三)、再读课文,你喜欢谁的家乡,找出来好好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学生非常高兴,显得兴趣极高,但让他说说为什么喜欢时,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干脆哑口无言。说明这个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只读了两三遍,生活经验不丰富,还不能深刻的理解课文,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并结合课文插图,全方位理解课文。指导朗读重点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那么……那么……”这种句式,表达了小朋友喜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结合学生实际,重点指导平原这一段
师:“你能说说,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吗?”学生的回答范围过于狭小,只说了个小地名。我告诉他们,我们的家乡跟课文中平平的家乡一样,也在平原。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平原的特点,如:金黄的稻子,雪白的棉花等。我们这儿还有什么?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如:春天有桃花、梨花、竹笋……夏天有荷花、西瓜……(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能让学生在直观、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能更好地记住课文内容,理解平坦、宽广的意思,想想我们平时能看到家乡的边吗?让学生通过实际和课文的对比,了解到其实我们的家乡比书上写得更美,物产更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上这篇课文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课件,没能向学生展示无边的大海,苍翠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如果有这些生动的画面,学生一定会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一年级课文小蜗牛教学反思篇三
这是一篇韵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课文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动物爪(蹄)的形状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课文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趣。纵观杨颖洁老师这堂课有如下特点:
一、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识字教学。
在低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课堂中杨老师很重视这一点,采用个别认读、开小火车等多种形式来认读生字,生字教学很扎实。
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教学中杨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依次跳出小鸡、小鸭、小狗、小马的脚印,十分逼真生动,小鸡的脚印象竹叶,小鸭的脚印象枫叶,小狗的脚印象梅花,小马的脚印象月牙,学生一下就全能领会了,而且兴趣盎然!是啊!孩子的世界是个童话般纯净的世界,只要能在他们童话般的世界里摩擦出智慧的光芒,谁就是成功的教育者。在这一点上杨老师做得很成功。
三、 存在的一点遗憾。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景”,“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这堂课中杨老师过于侧重生字教学,花在课文朗读上的时间少了点。
每堂课的设计意图总是完美的,但在实际的上课中,总有许多的遗憾。上课时,教师如何把握一个“度”, 进行很好的课堂调控,达到预期的效果,一直是每一个老师的努力方向,相信杨老师今后会越上越精彩的!
一年级课文小蜗牛教学反思篇四
充实而又忙碌的两周又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从优课展示周帷幕的拉开,到优课的选拔、展示,作为这次活动亲身实践者之一的我,感受颇多!
在活动的过程中,师傅以及其他的老师都能给与帮助和指导,让我感觉到浓浓的团队合作的氛围。我想,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促我们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源动力。课后,我也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执教的《雨点儿》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明显地感觉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中,我原先设想着以品和悟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词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想象中品味词语,学会运用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时的尝试和积累,因此,我要考虑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如何熟练地去运用,而是怎么样让他们了解并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选择更具可行性的字词教学的方法。
其次,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虽然比较自然顺畅,但是,整堂课下来,感觉就像捧着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立体的味道。有好些环节的落实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够深,不够透。
比如学习雨点儿的对话,我现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第一目标,学生能尝试着课文里的对话,第二目标,能够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在这样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想象得到雨点儿相遇的情景,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们自主想象的对话中会有所体现,或者表示那儿已经干得怎么样了,如何需要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经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让阅读中的想象在不经意间悄然开花。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雨点儿的依依惜别,也感觉不到他们对水的重要性的赞叹以及我们要节约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图片的展示中,他们就自然没有为缺水的现象而担心,也没有为在雨水滋润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仅仅是对画面效果的一种赞叹吧!或许他们最高限度也不能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的学习,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个量的递增。
一年级课文小蜗牛教学反思篇五
在我校本次赛课决赛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画家乡》一课。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辽阔的草原、连绵的群山以及一座座现代化城市。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中懂得从小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根据本课特点,我以课件设计教学为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利用课件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形象,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本课课文段落相似的特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一段,从中习得学习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
首先是复习导入。一是再整体感知课文,加深了解五位小画家以及他们的家乡;二是复习巩固生字词,为后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铺垫。
其次是细细品读第二自然段,画中感悟。通过直观、形象的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涛涛家乡的美丽,并适时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家乡的'美丽。还让学生把涛涛家乡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介绍,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接着是让学生运用从第二自然段中学到的方法(看图读文——找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图介绍)分组学习其中的一个家乡。在这一环节上,如果组长组织能力强,那么本组的合作学习还有模有样,能扎扎实实的交流互动。反之,小组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看来小组建设中小组长的培养很关键。
最后是创设情境,升华感情。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我们家乡具有代表性的风光景物(正气广场、青原山、吉安大桥),在欣赏中唤起学生爱家乡,想画家乡的情感。这一环节在写话的设计上我做得不够好,给了学生一个根据家乡图片写话的框架,有点拔高难度,也有点限制学生的思维。真是矛盾呀,不给学生框架又怕学生不知从何说起,给了学生框架又怕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整堂课下来,我觉得我在教学机智上还不够成熟,还不能随机应变地、合理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因此,在"高效课堂"课改道路上,我还要不断摸索,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