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现象的教案篇一
1.能识别出杠杠,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画杠杆的力臂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杠杆、铁架台、钩码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阿基米德能够说出这句“诳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杠杆”
学生阅读本节教学目标
【自学指导一】:杠杆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6页,带着下面的问题把重点知识用横线画出来(2min)。
(1)什么是杠杆?
(2)认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教师讲解:
1.利用图片,引出杠杆的定义,并指出注意事项
2.杠杆五要素
首先强调杠杆的三大要素,支点,动力、阻力
再利用图片引出力臂
动画演示力臂的画法(本节重点)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练习力臂画法:画出下面杠杆(一根铁棒)的力和力臂。
总结杠杆的五大要素:
练习:
读出下图两个力旳力臂l1= cm, l2= cm,
【自学指导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7页,并填写学案(3min)
1. 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2. 猜想与假设
(1) f1+l1=f2+l2
(2) f1 · l1=f2 ·l2
3. 设计并进行试验
教师讲解: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动手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中的数据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 f1=15 n,f2=75 n,l1=15 cm,l2=___。
2. 如图是搬运砖头的独轮车,车箱和砖头所受的总重力g=800n,推车时,人手竖直向上的力f应为多少n.
省力了还是费力了?
利用上题中的问题引出生活中的杠杆
【自学指导三】:生活中的杠杆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79页,并观察下图的杠杆,带着下面的问题把重点知识用横线画出来(2min)
(1)省力杠杆的特点?
(2)费力杠杆的特点?
(3)等臂杠杆的特点?
教师讲解:
利用图片展示不同的杠杆,分析受力大小,以及力臂长短总结杠杆的种类及特点
【本节小结】共享收获。
物理现象的教案篇二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物理现象的教案篇三
董明亮
本次考试总体较为简单,且都是应知应会的知识点。1班平均44分,2班平均43分,最高分89,最低分8分。
1.注重双基,对能力的要求有一定的提高。试题既夯实基础,又注重能力要求,几乎很难找到死记硬背的试题,整体难度适中;在试题的选题过程中,它多以生活中提供的情境作为试题的情境(即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并充分展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学科特色),强调考生从实际情境中来学会捕捉有价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技能。
2.区分度把握适宜。试卷对填空题(基础性知识)的考查较基础、简单,区分度很小,而选择题、作图、简答与计算题、探究题的区分度把握较好,能较为科学地把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区分开,基本上体现了学生“学物理”与教师“教物理”的差别。
3.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侧重体验性实验过程考查。较好地评价了考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科学发展观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等综合科学素养。试题没有全而考查探究的完整过程,而是针对探究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交流评估等环节进行考查。试题呈现的探究活动过程不是很复杂,但特别强调考生亲历过基木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而避免了学生凭记忆、规律答题。这对我们的日常物理教学提供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要注重物理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培养学生在“做中明理”的物理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理解“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科学”的内涵,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去领悟物理现象的真实过程与物理原理。
4.关注科技与现代生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的物理学习习惯。许多有关生活、科技等方面的材料和时势事件是每年中考的材料来源之一,相信今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也不例外。试卷中不少试题取材均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放在真实生动的情景中进行考查,让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密切联系,拉近了物理与现实生活、生产以及科学技术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物理学的巨大应用价值。
5.注重物理图表处理能力和物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新课程实施以来,江西省的中考物理试题一直都很注重对图表处理能力的考查,也在积极引导学生用图像或表格来形象反映物理规律和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对图表的考查要求除了会观察、读取信息之外,还要求考生具有描绘图像的能力。全卷共涉及18 幅图3 个表格,其中要求学生能对这些图进行有效的观察、分析、判断、解答的有12 幅图像,要求学生能描绘的图像有6 幅图。
6.关注学生审题细节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审题不清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一大弱点,今年的试题中注意细节审题的考查。有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粗心大意,导致审题不善于去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或经过命题者“改编”的“新”情境,自以为是、想当然而造成不应该出现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物理现象的教案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好大家上午好(鞠躬): 我是应聘高中物理的 xx 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试讲课题是《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首先欢迎同学们进入我们今天愉快的物理课堂之行,同学们对物理充满了好奇心,那么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会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向大家展现物理课的神奇之处。
一、导入 1.引入问题 同学们大家看一下这个影片片段,或者说同学们看一下我演示的这个现象,然后思考一下该现象跟物理有什么关系?通过刚才的演示,大家都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嗯,这么多同学都举手了,看来大家都很积极,那我们请这位同学作答(稍停顿)。观察得非常仔细,他说。那么老师要问大家了 ,看大家都很疑惑,好,接下来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课的课题)。
2.科学猜想 同学们咱们大胆猜测一下你们看到的这个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或者说可能是什么引起的?)提问并且设置学生答案。同学们,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但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有客观根据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来检验。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应该放弃,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开始一个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了。(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各组的猜想。)
(1)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研究?
(2)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需观察、记录什么?
(3)列出实验原理、所用的器材和具体步骤。经过讨论,确定利用什么装置进行探究。
在这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
5.得出结论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己都进行了实验,接下来。你们开始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最终归纳总结出结论。一会儿请代表发言。 好,时间到,通过老师刚才的巡视发现第二小组讨论的最为激烈,咱们先有请他们小组来分享一下他们的讨论结果。 大家认同他们的观点吗?跟你们小组的一样吗?好的,看来大家都认同啊。确实是。那其他小组对于实验还有要补充的吗?好这个小组你们来。 说法相当严谨,确实,咱们还需要注意 。 (与学生互动进行提问,最终老师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结论。此过程老师挑选代表发言,点评结果之后,再次问学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此处为本课的重难点和易错点】)
三、巩固 6.交流评估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反思,提升思维高度。) 接下来大家思考一下讨论一下,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实验设计有不合理、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3、有没有新的发现或疑问?
非常好,大家不光能得出实验结论,也能发现实验过程当中的问题,大家在以后做研究学习时候也要保持这种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四、小结 看到同学们的表现,相信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都掌握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你所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中间扎马尾的女生,你来说,回答得真全面,请坐,通过这位同学的叙述,我们又对本节课的知识重新梳理了一遍。
五、作业
物理现象的教案篇五
认知目标
1.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2.知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潜望镜、万花筒的光学原理
技能目标 学会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的概念,区别实像和虚像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