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篇一
一、引入:
生:……
(预设:学生回答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正好切入课文,师:是啊,那是乡村的孩子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学农活,那么今天我们则要看看农村孩子玩耍的一面,出示课题;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到这一点就直接出示课题:麦哨)
2、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知“欢快,柔美”
1、师:课文为什么会以麦哨为题?首先要了解课文内容,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只要抓住并理解了课文中的两个关键词,那么你就会明白整篇课文的内容了。现在请大家好好地美美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两个关键词。
2、学生自由朗读。
3、全班交流。
(欢快、柔美)
a、理解“欢快、柔美”的意思。
b、提出疑问: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三、探究“欢快、柔美”,理解课文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再次读课文。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a、解决“是谁”的问题。
b、解决“什么环境”的问题:
a、找出哪些段落是环境描写的?(第4自然段)
b、请你划出环境描写中出现的颜色的词语。
c、那么,孩子们的着装又是什么样的,是什么颜色?(把第三自然段带过)
d、结合词语,说一说你对这样的环境的看法。
e、请你带着情感来读一读。
f、请你用最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环境。(一种柔美的,充满欢快的环境中)
c、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a、找出哪些段落是描写乡村孩子的动作?(5、6自然段)
b、他们在那里做什么?
c、作者都是很详细地描写了他们的活动吗?那么,哪种活动是略写,哪些是祥写了?为什么要祥写它?(体会孩子品尝“茅茅针”时的乐趣与欢快)
5、学生自由阅读开头和结尾。
a、说一说你的发现:开头的意思与结尾的意思有点相近 (前后呼应,照应开头)
b、齐读前后两段,谁来说说它们的主要意思。
c、小结课文为什么以“麦哨”为题?(说明乡村孩子的一种自在,一种融洽,一种沟通,一种欢快的生活)
四、拓展: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总结:是啊,原来乡村孩子的生活天地是那么广阔,那么有滋有味,难得的是那份无拘无束,那份自在,那份人与人交往之间的默契。希望同学们能多和大自然亲近,和乡村贴近,感受这份独特的情怀。
2、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篇二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的民族感情。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三遍,完成练习
1、理解下列词语
渲染: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勾勒:
2、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3、了解陈巴尔虎旗的情况。
4、理清课文脉络,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 )
二、品读课文
(一)导读第一自然段
1、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画出景色美的语句
这是( )的草原。_______________
3、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二)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
1、默读,小组讨论。
2、学生自学、汇报,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
3、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什么?
出示:看到()的草原。看到()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
假如我是(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读诗句,揭示主题“民族团结”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5、再读诗句,并朗读“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四、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将文中的优美句子找出来品读、摘抄。
2、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篇三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读通读顺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齐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窃读”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标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2、反复读读生字,读准每一个生字的读音。
3、交流不懂的词语(估计学生不懂的词语有“饥肠辘辘”),并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再读课文
1、再次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得比较流利、通顺。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3、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用双横线画出课文的中心句。
5、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进行比较,从中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四、研读中心句
1、齐读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指导朗读:读出“快乐”和“惧怕”的感觉。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窃读”的滋味。
(2)尝试读出“快乐”和“惧怕”的复杂感情。
(3)指名试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4)自由试读。
(5)全班齐读。
3、体会破折号的用法。
(1)这里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2)朗读的时候,应该怎样把握?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篇四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字。认识2个偏旁。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朗读、认字。
2.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
1.带领学生去风景优美的地方游览,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
2.准备一幅山水画。
3.乐曲磁带。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
1.激趣:老师带来一样东西,请大家先闭上眼睛,等我数到三下再睁开眼睛。
(教师边数数,边贴出图画。)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
1.谈话: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现在来学一首古诗吧!
2.指导熟读诗句。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练习读准字音。
指名读诗句。
3.理解诗句。
四人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集体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猜谜:这是一首谜语诗,请大家猜猜谜底。
结合图说说自己是怎么猜出来的。
4.朗读古诗。
师配乐范读。
指导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5.背诵诗文。
6.识字。
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
7.写字。
观察生字"人、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学生按笔顺先书空后练写。
8.展评。
三、实践活动。
回家找谜语,开展谜语竞猜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读句子找生字朋友,在具体语境中,巩固识记部分生字。
3.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诗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出示"远"和"近"两个词,让学生指着图,说说谁在"远处",谁在"近处"。
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出示诗中另外几组反义词。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还有几组反义词,看谁找得又快又好。
3.扩展练习,说反义词。
完成课后的"我会说"。
四人小组练习说反义词,看哪-组说得多。
4.复习巩固。
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指导书写
1.指导认读"文、六",说说它们的异同。
2.观察"文、六"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笔顺写生字。
四、举办猜谜竞赛
在规定的时间里,谁猜得对,猜得多,并能说说是怎么猜的,就算优胜。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篇五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表达特点
一、导入
1、回顾上堂课内容,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阅读的收获:
阅读,扩展了我的 ,锻炼了我的 ,增长了我的 ,提高了我的 。
二、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三、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四、积累释放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将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读书卡中。
3.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香烟人——连环画——文艺书籍——大部头小说
我的“长生果” 扩展想象力——锻炼记忆力——增强理解力
作文构思要别出心裁——作文要写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篇六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感情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齐读课文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二、体会窃读的滋味
1、默读课文,从中找出描写“我”窃读时“快乐”或“惧怕”的句子,用“—”和“﹏”画出来。
2、交流自己画下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重点体会下列句子: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2)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去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窃读”的滋味。
4、指导朗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三、总结课文
1、说说自己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2、说说自己通过学习课文有什么收获。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读出感情。
板书设计:
快乐
窃读
惧怕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见过麦哨吗?(课件)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
3、找出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看看哪儿告诉了我们?
(第1段和第7段)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体会首尾呼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绣花兜肚 麦芒 麦穗儿 茅茅针 竖蜻蜓 密密的嫩荚
(1)和着鼻音 一声呼一声应 剥开叶片 结出嫩荚
(2)嚼嚼 吮吮
(3)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湖畔
师: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三、聚焦重点,体会快乐。
1、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写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试着将“简直”换一个词)“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书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3、赏析句子:剥开。.....从舌尖直沁肺腑。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的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教师朗读课文的地6自然段。
(1)茅茅针的样子:那是一种和茅草超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
(2)圈出动词。剥开 抽出 嚼嚼 吮吮
(3)采集茅茅针快乐吗?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很好吃?(甘甜清凉、直沁肺腑)
茅茅针是农村特有的东西,但是老师找到了和它相似的东西。
(4)动作模拟,体会快乐。师读,生做动作。有何感受?
(5)仿写:仿写作者对吃茅茅针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你吃东西时的动作写清楚。
_____,将_____轻轻______,把______放进嘴里_____,一股滋味_____。
(6)让我们在一次边读边做动作来感受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标志颜色的词 体会色彩美。
让我们走进第4段,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生交流汇报。
这么多颜色汇聚在田野里,你想送什么词给田野-----------五彩斑斓
2、读句子 体会排比句式。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感受田野的美。
4、谁还有什么发现?引:默读课文,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田野里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1)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从丰满看出麦穗儿颗粒很饱满)
(从擎字看出麦穗很大,很沉)能给擎字换个字吗?(托、举)能换吗?怎样的举才叫擎?(使劲地举 用力地举)为什么要用力(麦穗儿太重了)
(2)呈现排比句
(密密的嫩荚看出嫩荚长得很多)
(一蓬蓬看出种子长得又大又多)
(3)是啊,田野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让我们一起赞美它吧!(齐读)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农村田野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模仿这个排比句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