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书徐汝佩卷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今天读《书徐汝佩卷》一文,感触颇深。
徐汝。佩是先生的得意门生,进京。参加会试,因为题目中隐含有诋毁。先生的意思,遂愤然弃考,准备回乡归隐。同学听闻此事,都非常钦仰歆服,认为他气节高尚,能“不昧良知以媚俗”,而先。生却黯然不乐。有同学见先生这种态度,很为徐汝佩鸣不平,于是向先生请教,先生亦默然不应。汝佩回乡后,该同学将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在深刻反省。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还缺乏推己及人、包容异己的胸襟。
徐汝佩之所以弃考,是容不得出题者批评自己的老师,他觉得“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
他深深的钦服先生的学说,并被先生救世的苦心所感动,所以当先生被人误解的时候,才会愤愤不平。可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障。蔽了自己的良知,让。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刚接。触先生学说时,也。曾对其非。笑诋毁。在回乡的路上,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才猛然醒悟自己的行为是“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表面上好像是在捍卫先生,其实正是在“身谤”先生。
大多数人在开始接触一种新学说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的过程。先生。的妹婿徐爱,是先生最心爱的弟子之一,对于先生的学说,也是“始闻而疑,既而骇”,随着他不断向先生请教,最后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才终于坚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嫡传。
所以在传播一种学说的时候,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批评、误解,乃至攻击。在这一点上,阳明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其他学生告知他考试出题事件。的时候,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说:“吾学将大明於世矣!”出题者的所为,不正是帮助先生传播他的学说吗?从此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阳明心学,而其中必有求真之人!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因为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再好的学说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所以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因为急于求得认同,而反感拒绝别人的批评、误解,以。及攻击,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和圆满智慧的逆增上缘。
徐汝佩弃考后,想到的是隐居避世,“从夫子而常往于深山穷谷”,很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济世之志。
在阳明先生写给另一位学生的信中,他曾以孔子自况: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
古语云: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那些勇于担当,不辞劳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稷的栋梁,如果遇到一点批评打击,就生退心,说明他的.仁爱心还不够,不足以担当大任。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其困难比之于孔子、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我们有大担当、大忍辱、大无畏,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柱大厦之将倾,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自古圣贤,无。不是伟大的教育家,阳明先。生也不例外。他的道德、功业、学问,都堪称楷模,足以为百世之师。先生一生,无论在患难之中,居官之际,还是戎马之隙,都讲学不辍。
他的学说既名为“心学”,则其宗旨已明,是关乎人心的学问,以世间万事万物均不。离人心,此心若立,足以应天下万事之变。所以先生教学,绝不似老学究一般拘拘于语言文字之间,而是观机逗教,直指人心。观《书徐汝佩卷》一文,足见先生教学艺术之高明。
考官出题影射先生,众弟子群情激愤,徐汝佩弃考,自然大快人心。若就世俗而论,学生如此维护老师,老师应当感到高兴欣慰才对,而先生听闻此事,却是“黯然不乐久之”。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出自意气之偏,而非良知之正,于己于人都没有半点。好处。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直接批评讲道理,肯定不近人情。毕竟徐汝佩的弃考是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他的家境本来就极贫困,赴京应考,路途遥远,花费自然不少,更何况这一举极可能断送自己的仕途。所以,当有学生在自己面前为徐汝佩鸣不平的时候,先生只是“默然不应”。
徐汝佩回乡后,这位学生把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马上就反省到自己的问题。而当他面见先生,向先生汇报。自己反省的所得时,先生的反应却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
“颔”是点头的意思,表示对学生的反。省。是认可的,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默然者久之”呢?因为先生观察到学生此刻的心还是浮躁的。一个真心忏悔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不会夸夸其谈。先生的这种态度再一次让徐汝佩警醒,他自言:“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这一篇小文,一波三折,层层设疑,引人深入,把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书徐汝佩卷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徐汝佩因策问有诋毁先生之言,愤而弃考。已犯了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的毛病了。阳明先生在《象山文集序》中说过“夫是非同异,每起于人持胜心、便旧习而是己见。故胜心旧习之为患,贤者不免焉”,争执起于好胜心,旧习及固执己见。因此,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中评价“徐汝佩此举,圭角未融,未免有高自标榜之意”。
言者不善,善者不言,脸红脖子粗的争执,只是全输。不是喉咙大了就赢,也不是怒发冲冠就有道理,有些冲动的行为,只是让人家发现,你是那样的肤浅与无知。人们从来不会认为鲁智深或是李逵有很高的学问。
对于徐汝佩的弃考事件,如果徐汝佩不是怫然而怒,愤然而不平,而是心平气和,优雅离场,这将是怎样的情形。我个人认为,只要心平气和,那么也是从良知出发,不参加考试,也未尝不可。学术界,不是只有一种学说,而是要百家争鸣,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信仰,大家可以在不同的学说圈子奋发,看看到底谁来影响谁,那么,答案也就自明了。
徐汝佩回来后,对于愤而弃考事件,问夫子对这事件的评价,夫子也是默而不语。其实,事件发生后,也就不必苦苦追寻是否正确的答案了。愤而弃考后,能心平气和的对待,则是良知之心,若还是纠结正确与否,则是粗心浮气。
因此,阳明先生的静默,让徐汝佩幡然醒悟,心平气和,良知自发。
阳明先生对于徐汝佩单个的弃考事件,不作评价,但对整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还是欣喜的。先生喜而相接曰:“圣学从兹大明矣。”德洪曰:“时事如此,何见大明?”先生曰:“吾学恶得遍语天下士?今会试录,虽穷乡深谷无不到矣。吾学即非,天下必有起而求真是者。”通过这个事件,可以使阳明心学带往全国各地,即使是穷乡深谷,也能看到这个学说了。
所以说,这整个事件,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网红,通过一个不经意的事件,他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而阳明先生冒天下之非笑诋詈而日谆谆焉,就是要努力传播他的学说。
而徐汝佩弃考这整个事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整个事件的发酵,传播了阳明心学,这是阳明先生所需要的。
《象山文集序》是侧重理论的理论篇,而《书徐汝佩卷》则是一篇践行篇。
书徐汝佩卷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读《书徐汝佩卷》一文,感触颇深。
徐汝佩是先生的得意门生,进京。参加会试,因为题目中隐含有诋毁。先生的意思,遂愤然弃考,准备回乡归隐。同学听闻此事,都非常钦仰歆服,认为他气节高尚,能“不昧良知以媚俗”,而先。生却黯然不乐。有同学见先生这种态度,很为徐汝佩鸣不平,于是向先生请教,先生亦默然不应。
汝佩回乡后,该同学将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在深刻反省。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知道自己还缺乏推己及人、包容异己的胸襟。
徐汝佩之所以弃考,是容不得出题者批评自己的老师,他觉得“吾夫子之学,则若是其简易广大也;吾夫子之言,则若是其真切著明也;吾夫子之心,则若是其仁恕公普也。
他深深的钦服先生的学说,并被先生救世的苦心所感动,所以当先生被人误解的时候,才会愤愤不平。可是。这股不平之气,还是障。蔽了自己的良知,让。他忘记了自己当初刚接。触先生学说时,也。曾对其非。笑诋毁。在回乡的路上,他的心情渐渐。平复,回忆起曾经的经历,才猛然醒悟自己的行为是“忘己之困而责人之。速”,表面上好像是在捍卫先生,其实正是在“身谤”先生。
大多数人在开始接触一种新学说的时候,都会经历一个从不信到半信半疑,再到深信。的过程。先生。的妹婿徐爱,是先生最心爱的弟子之一,对于先生的学说,也是“始闻而疑,既而骇”,随着他不断向先生请教,最后经过反复思考讨论,才终于坚信先生的学说是孔门嫡传。
所以在传播一种学说的时候,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的批评、误解,乃至攻击。在这一点上,阳明先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其他学生告知他考试出题事件。的时候,他不仅没生气,反而大喜说:“吾学将大明於世矣!”出题者的所为,不正是帮助先生传播他的学说吗?从此以后,天下的读书。人都知道了阳明心学,而其中必有求真之人!
今天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会因为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教育经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再好的学说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接受。所以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切不可因为急于求得认同,而反感拒绝别人的批评、误解,以。及攻击,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提升修养和圆满智慧的逆增上缘。
徐汝佩弃考后,想到的是隐居避世,“从夫子而常往于深山穷谷”,很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济世之志。
在阳明先生写给另一位学生的信中,他曾以孔子自况:昔者孔子之在当时,有议其为谄者,有讥其为佞者,有毁其未贤,诋其为不知礼,而侮之以为“东家丘”者,有嫉而沮之者,有恶而。欲杀之者。晨门、荷蒉之徒,皆当时之贤士,且。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虽子路在升堂之列,尚不能无疑于其所见,不悦于其所欲往,而且以之为迂,则当时之不信夫子者,岂特十之二三而已乎?然而夫子汲汲遑遑,若求亡子于道路,而不。
古语云: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栋梁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那些勇于担当,不辞劳怨的人,才能成为国家社稷的栋梁,如果遇到一点批评打击,就生退心,说明他的仁爱心还不够,不足以担当大任。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其困难比之于孔子、阳明先生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需要我们有大担当、大忍辱、大无畏,方能挽狂澜于既倒,柱大厦之将倾,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自古圣贤,无。不是伟大的教育家,阳明先。生也不例外。他的道德、功业、学问,都堪称楷模,足以为百世之师。先生一生,无论在患难之中,居官之际,还是戎马之隙,都讲学不辍。
他的学说既名为“心学”,则其宗旨已明,是关乎人心的学问,以世间万事万物均不。离人心,此心若立,足以应天下万事之变。所以先生教学,绝不似老学究一般拘拘于语言文字之间,而是观机逗教,直指人心。观《书徐汝佩卷》一文,足见先生教学艺术之高明。
考官出题影射先生,众弟子群情激愤,徐汝佩弃考,自然大快人心。若就世俗而论,学生如此维护老师,老师应当感到高兴欣慰才对,而先生听闻此事,却是“黯然不乐久之”。因为他知道,学生的行为是出自意气之偏,而非良知之正,于己于人都没有半点。好处。
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苦心呢?直接批评讲道理,肯定不近人情。毕竟徐汝佩的弃考是做出了极大牺牲的,他的家境本来就极贫困,赴京应考,路途遥远,花费自然不少,更何况这一举极可能断送自己的仕途。所以,当有学生在自己面前为徐汝佩鸣不平的时候,先生只是“默然不应”。
徐汝佩回乡后,这位学生把先生的反应告诉了他,他马上就反省到自己的问题。而当他面见先生,向先生汇报。自己反省的所得时,先生的反应却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
“颔”是点头的意思,表示对学生的反。省。是认可的,可是为什么这个时候还要“默然者久之”呢?因为先生观察到学生此刻的心还是浮躁的。一个真心忏悔的人,他的内心一定是沉重的,不会夸夸其谈。先生的这种态度再一次让徐汝佩警醒,他自言:“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这一篇小文,一波三折,层层设疑,引人深入,把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书徐汝佩卷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南通当代书法名家精品选徐贵明卷》读后感作者:南京心远《南通当代书法名家精品选・徐贵明卷》读后感心远
辛卯新岁,2月7日,从老家返宁。欣喜地收到师范时的老师徐贵明先生寄来的作品集。捧读之,细品之,为老师近年来于艺术一途不断上下求索的精神折服,更佩服老师不断否定“旧我”,不断重塑“新我”的勇气,今是而昨非,这让我想起老师的笔名“石非”来了。
这本小小的集子,虽然不厚,但看得出内容是比较丰富的。收在集子中的书法主要为三体:隶书,行草,篆书。说实在的,都与我以前对老师的认识有较大的区别。行草跳宕激越与当年的纾缓轻松不同,但总体仍看出黄庭坚王铎的深刻影响。篆书以吴昌硕为根基,有虞山派萧退庵的影响。“狼山千秋画,濠水万古情”一联,尤为淳雅古朴。隶书方面,老师以汉碑为基础,早年曾研习金农,近年又取法邓石如。汉隶和清隶,互为表里。结字则力求简约,画短意长,重视粗细、曲直、平斜等章法内部因素的对比,显得生动。
再过几年,徐老师就到知天命的年龄。古人所说“一艺初成,十年已过”“有好都能累此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微妙感受,想必徐老师也有所体会了,出这本集子大概也是对自己过去的一番“清理”吧。
徐老师正走在自己的征途上,正勇敢的向既定的目标进军--这种进军没有豪迈的宣言,没有嘹亮的号角,没有送别的人群,这是一个人的战斗,战斗的对象是--他自己--不断否定“旧我”不断重塑“新我”,直至一切终归沉默。
2011-2-13(中国大学网)
书徐汝佩卷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阳明先生深黯教育之道,大教不言,大教若不教。在《书徐汝佩卷》中,对一些士子的问话和疑惑,要么问而不答,要么只是一句非是之谓也对徐汝佩的反省之言只是颔之而弗答,默然者久之。从而使徐汝佩悚然若有省,觉得先生的不言之教是倾耳而听,若震惊百里。粗心浮气,一时俱丧矣。
作为企业家,如何践行不言之教呢?
首先是修身以德,修身以诚,以身作则。正如《大学》所言: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自己先做到无私奉献,躬身力行,把员工的利益放在心里,与员工的幸福痛苦感同身受,员工才能和企业家、和企业一起同道同心,才能齐心合力。
其次是行胜于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一大本规章制度,一百句口号,形不成企业文化,一个仅以监督、奖惩为治理手段的企业也不会是员工口中好礼、好义、好信的企业。而一个企业家的品格、德行,才是员工最好的榜样,榜样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员工在企业里努力工作,除了要获得薪水、尊重和幸福外,必须获得心灵的成长和职业技能的成长。只有具有教育家思维的经营者才能真正培养、扶持他们成长,从而带动企业的成长。
行不言之教,造就更多的经营者,让企业更好发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