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年暑假,我就读了一部经典:《论语》。《论语》是儒家文学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影响了从古至今的一代又一代人。
为政篇第二里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读书,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没有收获;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认真读书,就会越来越疑惑。在我们学习中,光读书而不思考,就会错误的理解文章的含义;光思考而不读书,疑惑越来越多,却又找不到正确答案。只有既会读书,又会思考的学生,在学习中才会。
八佾篇第四里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要告诉他们确切的去处。无论我们在哪儿,爸爸妈妈总是最牵挂我们的人,自己出去玩了,必须要跟父母说一声,让他们放心。如果耽误了时间不能准时回家,也要跟他们说一声,不让他们担心。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读一读《论语》,使自己学的更多,成长的更快。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这些经书体现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探讨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这些经书中蕴含的道德智慧不仅是古代士人的修炼之道,也对现代社会的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段: 论语和道德经是儒家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孟子则通过道德经传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这些经书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行为的准则和修身养性的方法。
第二段: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重要的教育指导书,它主要强调了孝、悌、忠、信等道德伦理观念。弟子规指导人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关系。通过遵守弟子规的规定,人们能够养成良好日常生活习惯,为个人道德培养奠定基础。
第三段: 论语和道德经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就是修身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只有修身,才能够达到道德境界的高度。孟子说:“君子者,其言也,修辞立其诚。”这句话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内心真诚和修炼好自己的言行,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君子。而弟子规则告诉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宽容、正直的心,去尊敬他人,帮助他人,以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第四段: 论语和道德经还强调了“修己以救人”的思想。他们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度,要与人为善,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够更好地影响和救助他人。只有真正修炼好了自己,才能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才能够对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第五段: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体现的道德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时代,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诱惑和困惑。我们应该从这些经书中汲取智慧,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通过自身的修炼和培养,我们才能够为社会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指导。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经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这些经书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作为现代人,在读完这些经典后,我对其中的道德规范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让我感受到孔子的仁爱之心。论语中有一句经典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善待他人,不要给别人带来伤害。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待人方面,还体现在处事态度上。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要善于学习和交朋友,真诚对待他人,以仁爱的心态待人。
其次,道德经让我深入体会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修己以正人。”这句话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人的品德是需要不断修炼和提高的,只有修己才能正他人,只有正他人才能和谐社会。因此,我意识到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多做好事,积累善行,才能真正做到道德修养。
第三,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守规矩的重要性。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起必五正,坐必六端。”这告诉了我做人要守规矩,要遵循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这样的规范和纪律旨在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遵守规矩的人能够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和稳定。因此,我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要守规矩,遵循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
第四,这些经典对于个人的修养与成长具有指导作用。论语中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懂得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人。而道德经更进一步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做到和谐发展。弟子规更是对一个人从小的生活规范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要求,旨在培养一个品行良好的人。因此,这些经典对个人的修养与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这些经典的思想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道德观念也随之淡化。读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能够让我们回归道德的本源,从中找到行为准则,明确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不仅对我们个人有利,也对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都是道德观念的重要依据,对个人的修养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体会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白道德的本质,塑造自己的品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同时,这些经典的思想仍然对当今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自觉。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篇四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何做菜的烹饪单子,别人看到只需要照着上面的步骤,基本上不需要考虑什么的。
但是老子不同。他的《道德经》从一开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铭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后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责于人。故有德思介,无德思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都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哲学。如果从开始你不认真体会,你就没有办法领会到这些深刻的观点。他用一种朴素的语言,用哲学中辩证的方法写出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最后我感 谢徐老师能为我们大学生读经的活动作了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远古的精髓,让我们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们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不会忘记我们以前的文明,从而增加我们的文化及道德修养。我真诚希望你的可能继续开展下去。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个人修身养性、治家理国、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下面我将从“修身”、“治家”、“理国”、“和谐社会”四个方面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中的道德准则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具有重要意义。论语中提到“不亦善乎”的观念,强调了追求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在生活中,我努力遵循孔子的道德教诲,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等,使自己充满正能量,成为社会中的一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其次,道德经和弟子规对于治家理国提供了重要的指南。道德经中强调了仁爱之道,弟子规则明确了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准则。在家庭中,我时刻牢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原则,积极关心家人的生活,尊重彼此的意见,在家庭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在社会中,我努力做到“不敢慢”,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关心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再次,儒家思想中关于“理国”的观念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儒家弟子规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其次,要具备治国理政的能力,要有卓越的才能和远见卓识,才能为国家带来发展和繁荣。因此,我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在未来能够做出一些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益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中提倡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至关重要。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每个个体都能遵守公德、守法纪、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因此,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有人则安,无人则亡”的境地,遵循道德准则,维护社会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论语、道德经和弟子规,我深刻意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道德准则的指导作用。修身、治家、理国、和谐社会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去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将这些伟大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一起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