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松鼠教学视频一等奖篇一
一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与子.
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一篇感人至深,颇受教育的好文章.
二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情感目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 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等
五 教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 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伴乐叙述,并展示课件: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学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引入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上一课时的简单温习,同时也让课文的学习更具完整性,连贯性.
二 品读体验,感受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
1,读完这个故事,你感动了吗 为什么而感动
2,课文时用了什么词来夸赞这对父子的
3,出示语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4,过渡:是的,多么伟大的父亲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啊.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感受这种爱的力量吧!
5,指导学习第五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这位父亲是怎么做的
(2)除了这位父亲,还有其他的父母,他们是怎么做的 读一读.
(3)对于这位父亲,你想用什么词来表达此时的敬意
(4)角色朗读本段(教师引读旁白)
6,过渡:在场的人看到这一切,纷纷来劝阻,下面请分角色朗读当时人们劝阻的情景.
大家为什么都认为他精神失常了
7,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师生配合读;
(2)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3)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4)他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8,终于,在挖到38小时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听,在瓦砾堆下传出什么声音 (播放声音课件)想了解他们当时的对话吗 让我们都来身临其境地当一次文中的主人公,读一读!(出示文中的图片)
指名全班交流朗读.
9,出示: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指名读一读;
(2)这句话告诉我们父亲了不起,孩子也了不起,你从哪发现了
(3)相机出示: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指导读;
谈理解.
10,让我们再一次夸赞一下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
学生回答,感受父与子的伟大.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找到"了不起"一词.
学生朗读,体会情感.
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指导学生抓住父亲的动作"挖"来理解.
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读一读,再抓住"痛哭并大喊"和"绝望地离开"这两个词同"挖"进行比较,体会"了不起".
学生回答.
学生角色朗读
学生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
学生结合上文理解"精神失常"
师生配合读.
学生回答后再次深情地朗读.
学生回答:爱的力量
学生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集体读.
分成小组朗读练习.
分角色交流朗读.
学生个别读,再齐读.
学生找一找这一部分里的句子,读一读.
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了不起"
大声齐读.
设计意图:这是学习的重要部分,注重"读",让学生在读书中理解,感悟,以文本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理解"了不起".
三 拓展练习
这感人的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为他们赞叹,媒体竞相报道这件事,他们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 (图片)
分小组模拟采访.
全班交流.
学生模拟提问.
小组内模拟采访.
指名模拟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这次活动落实课后的"小练笔",并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实践自己的口语能力,营造一种宽松的交流环境,让他们积极交流,主动发言.
四 总结
(伴乐)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与子啊!父亲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亲信任的爱,对同伴的爱,无不让我们感动,我们多么希望这"爱"的教育,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成为"爱"的传播者.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首尾呼应,渗透德育.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儿子
了不起
爱
松鼠教学视频一等奖篇二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技类说明文,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先生所写。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光辉历程,向读者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读罢此文,能极大地唤起读者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共5个自然段。开篇气势恢宏,仅用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了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人们的幻想纷纷变为现实,人类的生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20 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二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观全组课文,它的主题是“科技成就”。入编的4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根据文本特点、编者意图及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需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千里眼、顺风耳、地球村、农耕社会、物质生活”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间接、清晰、条理性及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了解现代科技新成就,体会是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逐步形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为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间接、清晰、条理性及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此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思考,在一定语境中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简洁性,在读书中揣摩课文说明方法。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质疑讨论法、读写迁移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读读、画画、思思、议议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板块一:由词引题,提炼研读主题。
1.击“词”,激发兴趣。上课伊始,先由多媒体出示词语:“千里眼”“顺风耳”,让学生说说由这两个词语想到了什么?这样由词入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营造了浓浓的神话色彩,又让学生了解此处引号的特殊含义。
2.引入,揭示课题。主要通过话语情境的创设引学生入境:“是啊,远古时期,人类生活水平十分落后,只能借助神话故事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可是如今,辽阔的地球似乎也变成了一个村落呢!(出示词语:“地球村”)看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爷爷写了一篇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
3.质疑,提炼主题。入题后,先让学生读题质疑,再顺学而导,随机出示课文第一、二段让学生浏览捕捉信息,在解疑、感悟设问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质疑,最终提炼阅读话题:“为什么20世纪一百年的科技发现和发明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二度质疑,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质疑能力,还引导学生从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提炼出两个很有视觉冲击的时间词“一百年”和“一万年”,有效地构建了阅读话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板块二:展开话题,体会表达方式。
文章三、四自然段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作者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历程。20世纪以前,人类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条件十分落后,人们只能借助神话和幻想来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而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日新月异,其范围之广、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人大呼意外,作者引用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赞美,并在文章的开篇就惊呼:“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欣喜和自豪。面对这类科学常识性说明文,如何避免异化为科学常识课?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阅读话题,紧扣语言的理解、品味、运用来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努力凸现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主要分以下几步展开阅读:
1.整体阅读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速读课文,并思考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上百万年”?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一百年”?在阅读过程提醒学生在书旁作批注。
2.研读“上百万年”——贫穷落后
在学生交流读后感受的基础上,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农耕社会”一词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画面,从而感受到当时人们只能依赖自然生活,过着十分贫穷落后的生活。然后再引导学生扣句中的“一直”“没有”“只能”等词进行朗读指导,来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体会,同时积累语言范式。
3.研读“一百年”——舒适方便
大家知道科普说明文很难教,很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只重视“意”,而忽视“言”。如何做到“意言兼得”,既让学生感受百年科技的巨大成就,又能凭借文本进行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如下两个层面展开教学:
(1)得意:了解“科技成就”
先从文本所举的“例子”入手,了解20世纪人类的科技成就: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电视、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在交流时,让学生区别人类的“发现”和“发明”。
再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人类其他科技成就,引导学生从生活、医疗、军事、航空、交通等方面思考。在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呈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科技新成就,强烈冲击他们的视、听觉,从而感受到20世纪的科技成就。
最后引出岑参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4节,体会作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此环节设计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句,采用读、说、想象、课件辅助等手段,让学生感受着一百年虽短,但科技成就远远超过了上百万年的总和,从而体会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变化之快,并由衷的生发出对科学的赞叹和向往。
(2)学言:尝试读写迁移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是现代科技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又巧妙的渗透了说明方法,尤其是句式迁移的训练也水到渠成,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主动去关注说明文语言的表达,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实践的主人。
4.畅谈、畅想“科学”
文章第5小节是对上文的总结和概括。“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由于有了上文的铺垫,本节教学先让学生将本自然段读成一个词——“科学”,再让学生围绕“科学”自由畅谈、畅想,从中明白科学的魅力,使学生在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板块四:拓展延伸,引发探究兴趣。
了解20世纪现代科技的巨大成就,体会是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逐步形成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学文之后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旨在引发学生的持续探究兴趣。
首先向学生展示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成果,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来谈谈自己最想发明什么。在学生畅谈交流的基础上出示科学家阿·费尔斯曼的名言:“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让学生熟读成诵,明白要想有所发明创造,既要有大胆的幻想,又要有求新的热情,并以此引导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向学生推荐路甬祥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瞬间》,供学生阅读,进一步了解20世纪科技的成就。这样层层推进,极大的诱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说设计特色
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得意”,更要让学生“得言”。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基于内容的理解,去关注作者说明的表达形式,并有意识地进行言语实践、内化和吸收,使阅读和表达紧密相连,从而实现抓“点”(学习语言的例子)画“圆”(言语本体实践)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促使生成,我主要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进行自主建构:
1.在情境创设中生成建构。这是一篇科技类文章,文中语言比较枯燥乏味,形象性不强。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组20世纪以来科技成就的相关画面,使学生内心为之惊讶、震撼,从而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2.在朗读品味中生成建构。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本课设计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如本课词语的理解,20世纪以前农耕社会的生活想象朗读,诗句的品味等,力求在潜心涵咏中破解语言所隐含的信息,获得个性感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凸现语文学科特点。
3.在言语实践中生成建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教学重点段时,我让学生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谈谈自己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并借鉴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的一典型句式“……一直……没有……只能……”,来说说20世纪我们的生活现状:“在20世纪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我们生活得又舒适又方便。这时有(可以、能……) ,我们就能 。”通过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一次次言语实践中,掌握了不同句式的训练,也切身体验到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生活。
4.在拓展延伸中生成建构。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知识往往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重复再现或正在实践的产物,语文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反映出语文知识的根源。因此,我们应注重语文知识的合理拓展与延伸,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巩固好所学的内容。本课教学时,课前我组织学生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并在拓展延伸环节展示了2008年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发明成果,还推荐了阅读书籍,努力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松鼠教学视频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打碎的蛋壳、剪碎的布片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默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发现、假想、假说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深化感悟
1.观察世界地图和地球仪,了解课文中的地理名词,特别是找到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的形状,看看是不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吻合,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借助两个蛋壳来演示相互吻合。
4、默读第7自然段,理解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3
讨论、交流:魏格纳为证明自己的假说成立,都做了哪些工作?
(2)魏纳格找到的有力证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课件理解中龙的推理过程)
五、总结布置
魏纳格在地图上的重大发现,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想跟魏纳格说什么?
课后阅读《新阅读》中《童年的发现》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
松鼠教学视频一等奖篇四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课文的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找出20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并借此进行拓展,让学生说说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成就,学生即可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回答。教学这段时,我注重学生的感知,以学生的读、说等实践活动为主,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再由此引导生联想过去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进一步学习文章的第3自然段,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说说“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什么样的本领,猜想一下古时候的人们还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幻想。然后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在近一百年中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和幻想变成了现实,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伟大,体会“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之后,便让学生带着骄傲,自豪的情感朗读本段。建立此基础后,学生应该能明白是谁在“呼风唤雨”,靠什么“呼风唤雨”,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引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波兰特罗素说的话,交流: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还会创造怎样的奇迹?还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使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起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最后出示一篇练笔,完成本次教学。
上完本课后,我认识到自己在上课时的语速过快,没有给足孩子思考的时间,对于说明文里说明方法的运用没有落实的教学当中,教学过程中,遗漏了一些知识点。
本人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校领导对我能及时批评,指导,我将谦虚,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第十一小学 李秀萍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由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学生虽然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课件中缺少直观图象,学生体会不深。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八单元的主题是科技知识,《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成就,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这种类型的课文很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和科学常识课。在上课前,我刚好听了“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聆听了几位名师的精彩课堂,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的课并不依附于华美的课件,有的甚至不用课件,依然可以把课上得很好。我很长时间将课件作为上课的载体,“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是人教社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在第八单元时我想试着摆脱对多媒体的依赖。在上这节课时,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我连简单的ppt都没用。
我布置同学们课前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用语言来进行,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文学科特点。始终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句展开,从课题中的“呼风唤雨”这个关键词入手,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由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什么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样既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又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但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对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 ——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回到课文朗读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忽略了课后问题:“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这节课是我尝试着减少对多媒体的依赖而上的一堂课,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没有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的介绍,但是我们在认真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中体会到了二十世纪人类是如何呼风唤雨的。这节课我感觉到了淡淡的语文味,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孩子想象、思考的能力。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在语文味上下工夫。
松鼠教学视频一等奖篇五
(生默读第二大段,边看边划句子。)
生: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茂盛。
生:这个爬山虎很特别,会在夏天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师:是呀,你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生:那倒过来说,如果作者心情不好,不管看到什么景色,都会觉得很烦的。
师:谁来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好好感受一下,作者这一回又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师:谁能说说到底不同在哪里?
生:上回写的是零星的,这回写的是大片的。
生:这次重在写颜色,浓浓的,像西湖的水一样。
生:是的,还虎虎有生气呢。
生:这就是说,叶老虽然年纪大了,但学问深,精力仍很旺盛。
生:我想起了一句诗:“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生:作者是花,叶老是绿叶,是叶老把他培育成了人才。
师:谁来读第三个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想想为什么这样写。
(一生读,其余学生默读思考。)
师:如果你是文中的肖复兴,你会讲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叶老先生,没有你的帮助,就成不了今天的我。
生:叶老,你是一生遇到的最大恩人,我要以你为榜样,培养出大批的人才。
师:讲得真好,不仅要自己成才,还要为祖国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师:如果叶老今天还健在,看到肖复兴这样的文章,他会怎么说?
生:为祖国培养人才,是我应尽的本份。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在你的生活中,谁对你有过帮助吗?请你也用你的笔,像肖复兴那样来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