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马王堆导游词讲解视频篇一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地方是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室。这里陈列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精巧绚烂的刺绣、光亮如新的漆器和神奇浪漫的彩绘帛画等等。最叫人惊叹的是一具深埋地下二千一百余年而保存完好的西汉女尸。1972年,在中国古城长沙市东郊五里牌,挖出了现在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经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对它们进行科学挖掘,发现地下共有一、二、三号墓葬。
据二号墓中出土的三颗印章,证明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之墓。马王堆汉墓乃是西汉初期至景帝中元前后下葬的墓葬,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啦!而且随葬物品非常丰富,多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中草药等等,是中国西汉初期文明形象的再现,它从不同的角度,形象的反映了西汉初期文明发展的实际水平。因此,无论是在专门的史学或艺术专著中,还是在中学生的历史教科书中,凡是言及汉初文明者,都必不可少地要提到马王堆,提到马王堆汉墓中所出土的珍贵文物。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领略马王堆汉墓的珍奇和华美吧。…………朋友们!至此,我们已经参观完第一展厅的陈列,下面我们转入第二展厅,参观一号墓主人及棺木。一号墓主为汉侯利苍之妻,名为辛追。辛是辛苦的辛,追是追赶的追。她被誉为湖南最有魅力的女人,大家知道为什么么?因为这位老夫人在沉睡了两千多年再次面世时,不仅在国内惊动了上上下下成千上万的人,在国外更是一百多家的新闻传媒争相报道这一罕见的考古新发现。老夫人在经沉睡两千多年再次面世时,人们发现不仅其墓葬规模巨大,四层套棺装饰考究、富丽堂皇,而且装殓相当的丰厚,她的穿着,惊人地华美,确实是再现了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夫人的雍容华贵和非凡气度。
老夫人在刚出土时,身高154厘米,重34.3公斤,形体完整,肌肤润泽,部分关节还可以活动,皮肤尚有弹性,除其眼球突出、舌头外吐外,其它外观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经解剖发现,死者患有冠心病及动脉硬化等。胃中发现甜瓜子138粒半,大概是她是吃了甜瓜子后突发急病死去的,去世时年龄约50岁。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
它与木乃伊等干尸都不相同,所以专家们把这类型的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那么,古人究竟是采用何种办法,从而使古尸保存得这样完好呢?经过分析、研究,科学家发现了这样几个原因。首先是近似真空的墓室条件。墓室筑在深达16米以下处,上面还有底径50-60米,高20多米的大封土堆,不透气,不渗水,封闭极严。而尸体又经过“浴尸”,用二十层衾衣严密包裹,然后放入多达6层的厚木板,涂漆棺椁之中,棺椁四周采用粘性和致密性很强的白膏泥、吸湿性很强的木炭填实。这层层“关卡”,使得水与空气的浸蚀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独特环境,近于真空。然后,在墓室密封之后,不但可消除外界光线、温度、湿度等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而且在墓室里形成了恒温和相对稳定的湿度,使整个墓室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之中。
更绝妙的是,当初发掘的时候,人们用探铲往墓室里打洞,结果从里面喷出了很强的气流。这种气流的急剧喷出,说明墓室内的大气压高于墓室外面。这种气流是由于开始下葬时带进去的细菌的作用所产生的沼气,沼气的积聚达到饱和,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饱和的沼气对于细菌有杀伤作用,而高压也同样使细菌无法生存,这与充气罐头的杀菌道理是一样的。再加上长沙处于弱震区,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这也保持了墓室的密闭性。这样,就造就了老夫人辛追的尸体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因素。它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反映了初汉人们所掌握的防腐经验以及防腐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马王堆导游词讲解视频篇二
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马王堆导游词讲解视频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陈列!导游工具
谈起马王堆汉墓,总有说不完的话,因为这里蕴藏着太多神奇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驻足于这批精美绝伦的文物中,我相信愉悦的不仅是眼睛,还有心灵。下面,就请跟我一道,步入这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去追寻21前中国文明的神奇与辉煌!
前言
(模型:马王堆汉墓墓坑)
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按发现次序的先后,分别编为一、二、三号墓。其中,一、二号墓呈东西方向平行并列,三号墓在一号墓的南侧。一号墓墓口呈方形,下面为斗形墓坑,是典型的西汉墓葬形式。墓口南北长19.5米,东西宽17.8米,从封土到墓底有20.5米深。自墓口向下有4层台阶,墓室北面有一条由地面几乎直达墓底的斜坡墓道。墓中共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各类文物1800余件及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女尸。二号墓墓口和中部为圆形,下面3米处为方形,由于曾经多次被盗,且白膏泥密封较差,故整个墓葬已严重坍塌,仅残存200余件文物。三号墓与一号墓形制相同,因该墓保存得较好,出土了帛书帛画、简牍、漆木器、纺织品等1000多件文物。遗憾的是,该墓尸体已经腐烂,仅残存一具骨架。经鉴定,墓主人是一位身高约1.85米、年龄在30岁左右的男性。
(照片:马王堆汉墓外景图)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五里牌地区,距市中心约4公里。这里地势平坦,地面有土冢两个。它们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间相连,形状颇似马鞍。相传这里是五代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但是,根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长沙县》的记载,这里是西汉初年长沙定王刘发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墓地,号曰“双女冢”。马王堆这座神奇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在未发掘之前,实为千古之谜。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366医院(现湖南省武警医院)决定在此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为了配合基建,我们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才揭开了这三座千年地宫的神秘面纱。
(图片:一号墓墓室纵剖面模型)
一号墓之所以保存得如此完整,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厚度约为40厘米、重5000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分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学名叫做微晶高岭土,是制造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物: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葬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管家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藏君。”在这支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的记录,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
走进軑侯家(文物:“利苍”玉印)
经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马王堆是西汉初期軑侯家族的墓地。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早年得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于惠帝二年四月(公元前193年)以功再封軑侯。軑,是地名,在现在的河南省罗山县和光山县之间,食邑为七百户,与陈平、张良等万户侯相比,是个不太大的侯。但是,由于利苍在长沙国的独特地位,所以家族成员生前甘食美服,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死后也得到了厚葬。
(图片:汉初吴氏长沙国及毗邻郡国疆域图)
高祖五年(公元前2),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共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其中,秦番阳令吴芮因率领部下协助刘邦亡秦灭楚,被封为长沙王。当时长沙国包括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和象郡。其中南海三郡(今广东、广西)后来被南越王赵佗所占,豫章郡(今江西)实际上属于英布的淮南国,因此汉初长沙国仅占长沙一郡,比现在的湖南省略大。高祖末年,长沙国由于起着安抚百越的作用而成为翦除异姓王后唯一的幸存者,但是仍然深为刘氏统治集团所深忌。为了控制和监视吴氏,利苍作为刘邦的亲信,出任了长沙国的丞相,名为辅佐长沙王的“统众官”,实际上是朝廷的代理人、长沙国的直接统治者。
(文物:“妾辛追”印)
利苍的夫人葬于一号墓,根据墓中出土的一枚“妾辛追”的印章可以得知,她的姓名叫辛追。虽然贵为侯爵夫人,她却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一年(公元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我们请中国警官大学的赵成文教授利用“警星-3人像摹拟复原系统”复原了四张軑侯夫人7岁、18岁、30岁和50岁左右的头部像,并制作了一个中年軑侯夫人的蜡像,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文物:黄杨木梳、篦)
辛追生前养尊处优,衣着打扮十分讲究。一号墓中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和单层五子漆奁中除装有胭脂、油彩、白粉等各种化妆品外,还有铜镜、镜擦、粉扑、梳、镊、笰、环首刀等梳妆用具。镊用于修眉、笰用于上妆。出土时笰毛的部分染为红色,很可能是胭脂。请特别注意看黄杨篦子。它好象刚做不久似的,刨削光整、分齿均匀,非常精致,宽度仅仅5厘米,却有74齿,比现在一般的篦子还要精细。它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制作的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复制品:驻军图)
三号墓墓主人是利苍的儿子、第二代軑侯利豨或其兄弟。根据纪年木牍记载,他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年仅30多岁。从三号墓中不仅出土兵器38件,还出土了一张军事地图——《长沙国南部驻军图》。高后末年,割据岭南的南越王赵佗发兵攻打长沙国南部,随即汉王朝及长沙国派兵征剿。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汉文帝初年。《驻军图》的出土说明墓主人是长沙国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且曾经参与指挥过这次战役。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与现在地图的方位正好相反。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它们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在整个防区的中央、几支河流的汇合处设有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整个防区内,在指挥部的前面、左面和右面驻守有六支军队,分二线部署兵力,并依托三条山谷扼守南越国进入长沙国内地的通道。由此可见,当时长沙国南境驻军采取的是凭险固守的姿势。图上军事部署之严密、地形利用之巧妙、对各军事因素思虑之详审,都充分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照片:一号墓云纹漆鼎内残存的“藕片”)
从一、三号墓中出土了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等,西汉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可见一斑。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我们打开一号墓出土的云纹漆鼎时,竟发现里面盛有2100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藕片内部纤维早已溶解,出土后与空气接触,再加上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迅速消失,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2100多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浮雕:导引图)
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着“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率领着几十个彩绘木俑。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家丞,即总管。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该是主人的贴身丫鬟。与它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再加上后面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等,可以说各类奴仆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文物:竽)
一、三号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编钟、编磬等8种乐器。这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为研究西汉音乐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这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竽。它出土于一号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上端没有气孔,斗内没有气槽,也没有用以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乐器模型罢了。
(文物:奏乐俑)
奏乐俑共有5个,其中两个吹竽,三个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您看:他们都身着长袍,娥眉高挑,小嘴紧闭,神情紧张地在准备为宾客们演奏。此外,歌俑面目清秀,身着长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转悦耳的曲调;舞俑面部丰腴,涂脂抹粉,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两膝略微弯曲,身着短褂长裙,体态轻盈,好像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軑侯夫人生前过着金声玉振、轻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还随葬歌舞乐俑梦想在地府继续尽情享乐。
(文物:博具)
三号墓中出土了一套当时的娱乐用具——博具。它主要由1个博局、12个大棋子(六黑六白)、20颗小棋子、42根筹、1个骰子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是为玩“六博”而特意制作的。那么,六博的玩法是怎样呢?请看汉画像石中的博戏场面:二人面向棋盘对坐,分别执黑、白两棋,并将棋子置于博局上的12个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掷一个18面球体的骰子。骰子一面刻着“骄”字指一种有利的棋步,相对的一面刻着“妻畏”字,即“骄”的反义词,其余各面分别刻数字一至十六。通过投掷骰子所获得的数字行棋,以获得筹码的多少来决定胜负。博戏在汉代曾经风行一时,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博戏迷。但是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唐代之后便演变成为现在大家都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中国象棋。
(文物:云纹漆鼎)
鼎是一种盛食物用的祭祀礼器。从夏朝至两汉,它是国力、权力的象征,并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士五鼎,在使用时谁也不敢僭越。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7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阶级地位。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块木旋削而成,称为旋木胎。体型稳重,器表髹黑漆,口沿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都彩绘红色、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使它形成几何云纹的图案。足部朱漆彩绘兽面纹,耳部为云纹。器内髹红漆,并书写“二斗”两字,表示它的容量。
(文物:云纹漆案)
案是设计用来端取食物的长方形平盘,在它的四个角底部下,各有一个曲尺形的矮足。古人用“举案齐眉”来形容夫妻之间的相敬相爱。这件案的底部书写有“軑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軑侯家所有。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5个小漆盘,盘内盛有腐朽后的牛排等食物及竹串,还放有漆卮、漆耳杯及一双竹筷。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时分餐制的情景。
(文物:“君幸食”漆耳杯)
耳杯是古代用于盛食、盛酒或羹的器皿,由于在器身两侧设有便于用双手端取杯的部分,形如两耳,所以称之为耳杯。战国时人们视这两耳形如鸟的双翅,因此又称为“羽觞”。这件耳杯的内底上用隶书写有“君幸食”三字,意思是“请您用餐”。
(文物: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这是古代的一种梳妆盒,分为上、下两层。器表髹漆十分讲究,器身外髹黑褐色漆,漆上刷一层极薄的金粉,其中加少量的银粉,再用油彩绘上黄、白、红三色云气纹,璀璨耀眼,十分华丽。上层盒内放有手套、絮巾、组带和绣花镜套。下层盒的底板较厚,凿有九个不同形状的凹槽,每个凹槽中嵌放着各种不同的小奁盒,有椭圆形、长方形、圆形和马蹄形,造型都极为精致。盒中放有香料、丝棉粉扑、笰、镊、笄、胭脂、铅粉、针衣、假发等梳妆用品,还放有梳、篦两对,一对为角质,一对为黄杨木质。
(文物:粉彩漆方奁)
由于这种奁是专门用来装贵重物品,所以它的形体和纹饰就更加讲究。盖的款式与众不同,呈盝顶状,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漆奁的花纹用白色凸起的线条勾边,再在其中用红、绿、黄三色勾填彩绘漫卷的云纹,纹饰华丽,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文献上称之为“堆漆”。著名的漆纚纱冠出土时即盛装此奁中。
(文物:锥画纹漆奁)
锥画是指在尚未干透的漆膜上,用尖细工具刻出阴线纹饰的装饰手法。奁盒上的花纹线条比头发丝还细,必须在明亮的光线中才能看得见。盖上和底部锥画着撒腿奔跑的小兔、潜水游动的鱼群、展翅凌云的飞鸟和匍匐在地的小松鼠。四周是弥漫的云气纹和几组不同的云凤纹。盒身外壁锥画着云纹和神人乘龙、飞鸟、狩猎等纹样。特别是狩猎的场面画得极其生动,猎人手执长矛,追逐着两头奔鹿,其中一头仓皇已极,急急逃窜,另一头正在腾空跳跃,神态十分逼真,是一幅狩猎现实场面的真实再现。
马王堆导游词讲解视频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
据出土的“长沙丞相”、“大侯之印”、“利苍”三颗印章,证明是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这三座古墓规模巨大,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根据漆器款识、封泥、印章等推断,一号墓为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则是利苍之子,三座墓葬的时间相距约20多年。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
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塞木炭,厚30-40厘米,约1万余斤。木炭外面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度达60-130厘米。棺内出土了一具保存2100多年的完整女尸(利苍的妻子辛追),尸体长154厘米,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柔软,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许多软组织比较丰满,柔润而有弹性。古尸内脏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对位置基本正常。这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
马王堆导游词讲解视频篇五
欢迎大家来到湖南马王堆!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墓坑南北长19。5米,东西宽大17。8米,深16米。现在一、二号墓坑已经填塞,三号墓坑经过整理加固,保存下来,并新建了大跨度的顶棚,供人们参观。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骨质印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3号墓墓主遗骸属30多岁的男性,可能是利仓儿子的墓葬。3号墓出土的一件木牍,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样,标志着该墓的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前168)。1号墓在构建时分别打破2号墓和3号墓的封土,则其年代应再晚些。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