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陆游读后感篇一
一个冬日寒冷的夜晚,寒风凛冽,北风呼啸,陆游在寂静的房间丝毫没有睡意,便来到七儿子子聿的房间,轻轻推开门,只见子聿正在埋头刻苦读书,他把手背到身后,意味深长地说:“儿啊,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看才华横溢的李白,哪一次不是倾尽自己所有的心血来创作的呢?”子聿是七个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他思考了半响,认真地回答道:“父亲,我知道了,读书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样才能做好学问。”陆游欣慰地点了点头:“子聿,从书本上的'来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不要死读书,要把书读活。”子聿站了起来,走向窗边,窗外大雪纷飞,成团的雪花犹如被狂风扯碎了的棉花,在空中连续翻滚,扭卷,迟迟不落在地上,不过一会,窗外就如岑参所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寒气逼人,子聿却依然打开窗户,端详着这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好像在思考些什么,陆游也走上前去,捋了捋胡子,拍着子聿的肩膀说:“知与行是紧密相连的,窗外的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杜甫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子聿回过头来:“父亲,赵括因死搬教条而大败,我一定不会重蹈赵括的覆辙,我要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夜已深了,子聿也早已入睡了。想到刚才的情景,陆游诗兴大发,即兴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直到今天,这首诗还给后人带来深深的启迪:学习需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知与行要紧密结合。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样,知识的天空才会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才会任你探求。
陆游读后感篇二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这虽然是他在教育儿子,我觉得更是在教育我们。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也是陆游告诉子聿的.。古人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只有亲身实践过,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沈括的探索精神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要彻底知道,了解一件事,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读完这首诗后,我受益匪浅,收获其多。
文档为doc格式
陆游读后感篇三
过了八个月回校,一边在图书馆哭着嚎着复习不完了,一边在两天内看完了陆游传。这本真还挺好看的。
怎么评价陆游这个人呢,我想到一句诗: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尽管这句描述的是吕洞宾,陆游没有吕的仙气,也未必有他潇洒,但却让我看到了与吕洞宾同源的刚性魅力。
陆游一生被贬四次,始终深爱他的国、他的君。以往念到“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待须阖棺”,只知道他有一腔热血和抱负,将自己的魂灵与足下的国土牢牢捆绑起来,说他是爱国诗人,却不因为他的主标签被吸引,只因为他人格组成中始终如一的率直真诚品质,诚然体不知道“爱国”本身是一件多动人心魄的事。士大夫们铭刻在骨血中的家国大义,现在的人很难感同身受了。
若文官怕死不敢谏,武官惧死不敢战,则朝纲必不振,朝堂将倾。他为了国家百姓,把文官武官该做的事都做了。
用“侠气”来评价陆游就很贴,为什么这本书没封面呢…真的好看,谢谢作者。
陆游读后感篇四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古往今来,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为我国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来往;宋代岳飞,儿时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他牢记心头,最后为抗击金兵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代,黄继光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舍身炸碉堡,刘胡兰不怕牺牲、英勇就义,毛泽东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俗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人们都这么爱国,何况我们这些后来人呢?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
陆游读后感篇五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劝学诗,其中有一句直到今天仍耳熟能详,那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由书中得来的知识尚都浅显,只有亲自去做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啊!那不就是"纸上功夫浅,躬行得道深吗?"
古往今来,凡是大有成就之人,无不是亲力亲为,靠实践才得真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距今几千年左右,如果当时不是神农亲自尝百草,识五谷,那么很可能就没有多姿多彩的谷类了。神农是实践的第一代言人,跨出了中华儿女历史长河中实践的第一步!
再看今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他仅凭双手便解决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粮食问题,靠的是什么?是实践啊!正是因为他能够脚踏实地,亲自试验、培育、才能种出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几十倍的优秀杂交水稻!
那么,既然躬行得道深,光从纸上学习结果又会如何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赵国之所以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赵括光看兵书,讲军法却从没上过战场打过仗,只懂在纸上写下功夫,而没有把书上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就直接上了战场而造成的恶果。
那么,既然实践这么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它呢?首先实践需要勇气。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要有着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敢才能在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要注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实践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极好锻炼与促进,我们需要从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总结。
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做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中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