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宽容序言读后感篇一
“宽容就像自由一样。没有人能光靠祈求,就能得到它,如果不永远小心、警惕、没人能保有它。”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年1月14日-- 1944年3月11日),荷裔美籍历史通俗读物作家。房龙的作品多以散文的形式叙述、评论历史事件及人物,他生动诙谐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了解历史的大致脉络,因此很受普通读者欢迎。
我最早接触到《宽容》是在高中的教科书中,里面选了《宽容》的序言,我还记得那是一位手持真理的漫游者跟守旧老人的对抗,其中漫游者遭受死刑,尸体被丢下山谷,而最后遵守律法的守旧老人还是通过漫游者开拓的路投奔了新生活,被称为先驱者的只剩下了残缺不全的骨头和别人迟来的敬仰。
房龙浅显的说出了这个道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通过《宽容》,我们能更好的了解西方,尤其是西方宗教史。其实西方宗教史上的对立与融合、迫害与反迫害,历来是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房龙以他犀利的眼光,从不同宗教派别的冲突中去寻找背后的深层根源。最终他看到: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家假以“宗教改革”的名义,对一切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创新进行残酷迫害,这种精神上的不宽容导致的恰是他们的“敌人”犯下的那些错误。借助于房龙的“宽容”之眼,我们不难对宗教史乃至一切精神文化现象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也许本书阐述的正是一种宽容与不宽容的对立,房龙娓娓道来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就是宽容的历史,诚如书中所言阶级之间的不宽容会带来血的教训,而当代社会中的层际鸿沟,劳资关系,官民关系,警民关系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不正是这种历史的延续?黑格尔说过:历史会重复两次。可也许不止两次,就像书中展现的那样。
宽容序言读后感篇二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从古自今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人们把它当做一种超脱现实苦难的工具,认为它是通往天国的一种途径,它的诞生,使得人们开始相信上帝。有了宗教,人们的日常生活就有了寄托。可以说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更加有序。
但这跟法律带来的社会秩序不一样,法律靠的是刑罚才能产生威严。政府制定法律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不受侵犯,执行法律的官长所拥有的权力也仅限于公民事务。教会却是人们为了灵魂的救赎而自愿结合的团体,人们是自由的,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发现自己所处的教会与自己的信仰有悖,他可以自由地退出,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者阻碍。
真正的宗教在于对人们心灵的确信,只有拥有虔诚的内心,才会有纯正的信仰。一个人一旦不信它的纯正,那么该宗教在这个人看来就永远不可能纯正以及对自身有益。尽管他有退出这个宗教的自由或者转信另外的宗教,但事实上他原来所处的宗教不会那么轻易地允许他这么做。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会那么宽容,这个时候他可能会遭受到一定的惩处,肉体酷刑以及个人财产的没收都是难免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每个公民都享有公民权,即使他不属于某个教会,也不该因此而遭到暴力的危害。
宗教也会因为立场观点和自身追求的利益的差异而分裂为多个派别,狭隘的.宗教惯于党同伐异,他们强迫人们成为该教的信徒,并且煽动与其他宗教的仇恨,相互屠杀掠夺。看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些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的血淋淋的斗争场面。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无权管辖其他教会的,哪怕他觉得自己的观点看上去别对方正确的多。并且任何人都无权迫使别人笃信某个宗教,没有人愿意使自己的信仰屈从于他人的命令。
宗教是让人们共同礼拜上帝,拯救灵魂,任何时候教会都不可以用伸张正义,关心他人灵魂为掩饰物,来对他人进行掠夺。而且,照理说宗教事务与政府事务不应该有什么牵连。信徒的礼拜都是为了取悦上帝,从而获取上帝的恩典,所以宗教愿意采用何种礼仪,摒弃什么礼仪都是与政府无关的。除此之外,每个教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礼拜的时间地点,以及朝拜姿势等。政府也无权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宗教应该采用什么礼仪,同样也无权禁止已经被宗教接受的礼仪。当然,政府可以劝导和教诲人们,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去劝勉他人信奉某个真理,但劝导和命令却是两码事。只要干涉了自由朝拜,就等于毁灭了宗教。
但事实上却是,宗教容易受到王室权力的左右。一些自诩为传播福音的布道者或者教士,善于投国王之所好,轻易地改变教会信条和礼拜仪式。这种企图以逢迎当权者的欲望加强国家统治来满足教士自己野心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教会的专制统治。
不得不说的就是,宗教不在于有浮华的礼拜仪式,也不在于拥有强制权和管辖权,它的存在,更多的是要给人们一个道德的准则,信仰的源泉。对于宗教,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宽容。
宽容序言读后感篇三
我翻开了《学会宽容》这本书,在书中我静静地领略、感受宽容的力量。“宽容是智慧、是力量,宽容是爱、是体谅,宽容也是福……”书中的一字一句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学会宽容》这本书一共分成了5大块,“宽容是一种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是美好。最简单的讲,我读这本书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最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
好多例子,好多比方,好多好多的故事,都证明了宽容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好处。我清晰地记得,书上曾说过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题目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我当时看到这个题目就很感兴趣,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是一个从小双目失明的人,自他懂事后他烦恼,认定是老天在责罚他,感到一辈子完了。虽然很多亲友和社会的人来关怀他,但他不愿在怜悯中度过一生。
后来一位老师告诉他:“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上帝知道了这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的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呀,怎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呢!
宽容序言读后感篇四
最近,我正在读一本名叫《宽容之心》的书。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张衍。
那是在一二年级时的事了,可我记忆犹新。
那时的我脾气不好,成绩却还可以。一次英语测试,我得了100分,张衍却考得比较差。我和她从小玩得很熟,看到她没考好,张口就说:“张衍,才考这么一点分啊!太差了吧,啊?”
张衍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嗯……我没考好,发挥不好嘛!”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还朝我吐吐舌头。
我以为她不领情,就傲慢地说:“真是个没心没肺的朋友。用心点,考高点不更好?”
张衍的脸上突然写满了不高兴:“你怎么对谁都有恃无恐的?”
我被她气得没了往日的“风度”,歇斯底里地大叫:“你反了你了,啊!考得不好还有理了?”
张衍也像疯了似的大喊:“怎么,你很好啊?一个一百分了不起啊!”
……
我们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冷战,就此开始了。
但是,过了些日子,她宽容了我。
“我们……聊聊,好吗?”张衍的微笑真是令人无法抗拒。我跟着她出去了,走到了一个小角落。
“你还在生气吗?”张衍问道。我没说话,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我意识到是我做的不对,刚要向她说“对不起”时,张衍先开口说话了:“对不起,我反思过了,我不该对你那么地凶,我应该接受你的批评……”
“好了,好了,没事儿了。我们依旧是朋友。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我打断了她的话。
“嘻,你考得好。我呢,这只是个开始,并不是最后的结果嘛!”张衍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对,这,就是张衍。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只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宽容序言读后感篇五
宽容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就像《宽容的至高境界》中的两位战士一样。
《宽容的至高境界》叙述了在二战期间,有两位战士在激战中与部队是去了联系,为了生存,他们打死了一只鹿,鹿肉放在年轻战士那另一位战士因为想早日与母亲想见,想独吞鹿肉,当这位战士去扶年轻战士时,年轻战士发现战友的枪口是热的,但他并没有说出,他宽恕了他,当做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又做了几十年的好朋友。
我真的很佩服那位年轻的战士在他生命都有威胁只是他还能够宽恕他的战友,维持了他们几十年的友情,宽容还真是一种力量呀。
古人曰“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宽容,用宽容来教导孩子有时可能比暴力更有用,因为它是一种力量。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在夜里散步,发现有人违规越墙溜达了。而这个小和尚正是老禅师和徒弟。当小和尚发现是自己的`脚踩着师父的背脊翻过院子的,小和尚不知如何是好,但是老禅师并没有责怪他,只是平静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件衣服。”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一种力量。
名侦探福尔摩斯也是如此。在蓝宝石案中,他找到了盗掉宝石的真正凶手,但是他并没有告诉警察而是放走了凶手让他重新做人,因为他知道在监狱里关7年凶手并不太可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而他这一举动到给了凶手一个机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为社会服务。
宽容是一种力量,并不是懦弱,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这也是现代人需要学习的精神,一种力量。
宽容序言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分成了五大块,“宽容是智慧和力量”“宽容是深藏爱心的体谅”“宽容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是成长的绿荫”“宽容是幸福家庭的秘诀”。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都证明和体现出宽容给人生带来的美好,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体会是明白了: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德,宽容是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种宽容的体现。懂得退让,懂得宽恕他人,可以少一分责骂,那是没必要的。面对任何事情,都要学会宽容地看待一切,这样所有的事情都会简单起来,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更加美丽的,理性面对别人的过错,学会宽容。或许有的人觉得宽容是一种没用的表现,向别人屈服,只能让我们退让和忍受;宽容应该是相互的,如果我对他宽容,他对我却不宽容,岂不是自己吃大亏?抱有这种认识和思想的人,实际上他们已经不宽容,他们理解的宽容是片面的、极端的。
一次美术课,刚画完大树,突然我发现我的绿色彩笔不见了,于是我向同桌借,可是同桌却拒绝了我。过了几天语文考试时,我看见同桌抓耳挠腮十分着急,原来他的橡皮不见了,于是我主动递上了我的橡皮,我完全忘记了上次借彩笔的事情。这就是宽容。
这就像我们伟大的祖国对待美国一样。是软弱无力吗?不是的,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责备不如帮人,倘若对别人的错处一位挑剔、呵斥,非但令人反感,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激起逆反心理,一错再错。
是呀,当我们还在为先天的缺陷自怨自艾、自暴自弃时,想想这个比喻吧,“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咬得大了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是不必自寻烦恼的,倘然的接受上帝的安排,发挥自己长处,做生活的强者。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感触,合上这本书,也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派遣专家支持世界各国的时候,也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颗宽容之心。宽容的种子播撒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记住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爱走好人生的道路。
宽容序言读后感篇七
连续的腾空抓杠,高难度的完美表现,仅仅是落地时的一个小错误,竟只得到了9.725分。涅莫夫似乎有足够充足的理由义愤填膺地呼吁观众为他讨回一个公道,讨回一个令他满意的分数……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面对观众一次比一次响的嘘声,涅莫夫完全可以利用观众,使自己得到一个更高的分数……可他并没有那么做。
换了别人,大概会越发不可收拾了――这样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理不饶人,不是含着什么多好的意思在里面的,而人类有时就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要那么得寸进尺呢?为什么非要一直做到令人厌恶才肯罢休呢?一切忍一忍就可以过去,笑一笑就能够化解。
为什么要拒绝宽容呢?白岩松说:宽容能松弛别人,也能抚慰自己。宽容会使你变得随和,让你把一些别人看的很重的东西看的很轻;宽容还会使你不至于失眠,再大的不快,再激烈的冲突,都不会在宽容的心灵里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