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犯罪读后感篇一
在热播电视剧《都挺好》里,姚晨扮演的苏明玉,是一位在成长的过程中处处要为两位哥哥让路、不受父母待见的女性。她的成长是深受原生家庭影响、并努力摆脱这种影响的历程。
一个人的认知系统,被父母极大地决定和影响着,可以说,父母怎么看待你,决定了你怎么看待自己。所以,原生家庭的烙印几乎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父母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他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有的家庭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有的家庭种下的是恐惧、责任和负罪感。
有些受到过原生家庭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原因),很少或者几乎没能得到过应有的家庭归属以及父母的爱,在这种环境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内心世界常会感受到不该有的生活灰暗色,而不是本应出现的暖色。
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
这个自己就是心理学当中的“自我”,它是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它是一种内在关系,更是一种道德判断。
一壶水,反复烧到99度,它也不是开水,但只在一度之差,烧到100度是很容易的事情。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它从小旷课逃学或是叛逆不听教管,只在一念之差,成为严重犯罪人员也是容易的事情。
作者戴西,本名李琪,是国内悬疑小说资深女作家,曾经从事警局法医职业多年,目前在刑事科学研究所工作。
人性本善,但亦有恶的起源。作者戴西以真实案件为原型,运用悬疑推理对心理罪案进行逐步剖析,引发读者产生深刻思考。
心理犯罪读后感篇二
这本书是一股清流。之所以这样说,不仅仅因为它把我从“这十二只断手,目测不是来自同一具尸体”的尴尬推理中解救了出来,更因为它本身具有的人文温度和对人性的表述将我从一个没有感情的看客变成了一个在独处时会与自己对话的思想者。
从“东野圭吾”这四个出现在中国图书市场开始,悬疑小说作为一个热潮被成功掀起在各个年龄段的读者群体中,在一批优秀的悬疑作家带着他们精彩的推理故事迅速占领市场的同时,打着悬疑旗号来暴露智商短板的悬疑小说也层出不穷。在遭受了各种智障的推理桥段的冲击后,我恨不得站在公司的天台上指着烈日长空对老天爷大吼一句:“如果我有罪,请让法律制裁我,而不是用这种沙雕推理文来侮辱我的智商!”
但是越往后看我越发现,这个叫李振峰的男人,才是真实的刑警形象——繁杂却不紊乱的办案节奏,大胆而又不失逻辑的案情推理,忙得顾不上家,喜欢女法医却羞于表白……还有那个饱受心理疾病折磨的可怜法医……作者用他的键盘为我敲出了一个最贴近生活的最真切的李振峰,一个看了让人心疼得落泪的赵晓楠。主角如此,配角也如此。
这本书我看了两次,一边看一边跟着情节推理,和主角一起破案。因为它的反转有时候来得猝不及防,我总是在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就翻到了最后一页,当我带着对结局“为什么是这样”的惊诧和不解回过头来重新看一遍后,又会产生“的确是这样”的突然醒悟。
过足了侦探的瘾,也尝到了脑子被除了绣,从而愉快转动的快感。除此之外,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作者对于罪犯的描写。你说他是坏人,可他也曾有美好的梦想,明明是世界先待他不公;你说他情有可原,是个好人,那么被害的多条生命又确确实实表明了他是个变态……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由于对反派的怜悯,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本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色,莫过于此,它表达了作者的一个观点: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就像《三叉戟》说的那样:法律只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我想这也是本书最值得大家思考的地方。
心理犯罪读后感篇三
不完美,但有特色。
讲真,一开始我对这本的观感并不是很好,我觉得文笔结构都不太可orz,甚至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东西让我觉得非常扯…当时心想:就这?不过后来,从三坟四声开始,嗯,真香了!
还有那个铁轨问题,看的时候我也在思考,如果是我,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说实话,这太难了,我只能安慰自己说我永远碰不上这样的情况…我有点想放弃思考了。
但其实越看到后面我就越能感受到这样的选择,其实在现实中可以是真实存在的。
我不知道这样的类比是不是恰当,但这样的选择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当中。实在是太难了…这本书确实挺能引起人思考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作者写了很多东西,社会、伦理、道德、人性,每个话题单独拎出来都能写足足一摞书,也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能感觉到作者的野心,也能感觉到作者的诚意,就这一点,我非常非常尊敬这个作者。
文章写了很多犯罪,但我依然能感觉到作者对这个世界饱含善意,我觉得这太动人了。
我非常非常喜欢阿辰哥哥,看完以后我就在空间发一连串说说,说从今天开始,我就是林辰脑残粉!!!难以想象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温柔纯粹天才的人啊对爱情也好坦诚我好爱他呜呜呜呜呜我甚至想魂穿沈恋,为什么一个心理变态阿辰哥哥还要对她这么温柔你对我好不行了,不行了我得收住,不然我能写万字小作文来吹阿辰哥哥,会爆字数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但同样我也惋惜,作者前半部分水平跟后半部分差的真的有点大。
我无比希望,作者是在水平稳定文笔成熟之后再开始写这篇文,作者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完善一下逻辑,好好思考一下行文结构,它其实可以更好,真的。
心理犯罪读后感篇四
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
犯罪心理学它要应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特殊的群体——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普通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的实质、各种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学研究的各种方法等都要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得到应用;反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可丰富和发展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使其更加充实和不断完善。
犯罪心理学学术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方法和手段的日臻完善,使犯罪心理学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科学的发展模式,有关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现象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的应用方面开始步入科学的轨道,有关犯罪心理活动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方面也表现出科学性的特点,逐渐形成完整的、独特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和专门的研究方法,建立起系统化的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
犯罪心理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了,往往被用于刑事侦查中。对于我们更好揭露、证实、减少、控制犯罪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我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1、可为犯罪的预测、预防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具体的方法。通过对犯罪心理产生的各种因素的控制,对犯罪心理进行预测和控制,就可以从客观上减少犯罪的发生。
2、可为警察提高心理素质、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提供理论指导。犯罪心理学研究警察的心理特点,可为其克服心理弱点、改善心理品质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
3、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痕迹,可为发现、揭露和证实犯罪,确定侦查范围和方向提供帮助。
4、通过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审讯效果。犯罪人在审讯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犯罪人对抗审讯的态度、方法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指向,就是企图掩盖犯罪事实,蒙混过关。审讯人员应了解犯罪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特点,时刻掌握其心理动向,从犯罪人的不同表现推测其心理特点并采用相应的审讯策略和方法,通过对犯罪人进行心理控制、心理影响而打破其心理防线,达到加快审讯的进程、提高审讯效果之目的。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遵循犯罪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总结犯罪心理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犯罪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人员逐步开始采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建立起系统化的犯罪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高了犯罪心理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犯罪心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科学的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使犯罪心理学走上科学的轨道,也使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心理犯罪读后感篇五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人的犯罪心理是不是可以认识的,这是犯罪心理学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前提。如果犯罪心理不能认识,那么犯罪心理学就不是一门科学。反之,如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人的犯罪心理是能够为人们所认识的。犯罪本质上是危害社会的,触犯社会所制定的刑事法律的行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制裁。犯罪心理在本质上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运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普通属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不是虚无的,运动就会留下痕迹或印象,犯罪心理活动也是这样。犯罪人在犯罪动机的激励下,为追求一定的犯罪目的而实施犯罪行为,在具体的犯罪行为实施后,不仅会在犯罪现场遗留下手印、足迹、工具痕迹等直观物质痕迹,也会在生理上留下犯罪心理印痕。例如,犯罪人对自己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现场情况、接触过的人和物、行为过程等会有心理上的感知,犯罪的具体情况在犯罪行为实施后并不是消失得毫无踪迹,而会继续引起犯罪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案件有关的记忆仍会在大脑皮层中重现,随之情绪波动,进而产生肌肉紧张,皮肤出汗,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映。许多犯罪人在犯罪店都有担心犯罪暴露受到惩罚的恐惧感,不仅作案时紧张,作案后在与犯罪有关的因素刺激下还会有耳鸣心跳、口干舌燥、胸部郁闷、心惊肉跳、坐立不安、睡眠食欲异常等生理反映,有些心理和生理反映还可以通过外部观察或科学仪器的测试而感知,如犯罪人在说谎的时候,不论如何伪装,体电都会发生变化。
犯罪心理学具有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更加认识到犯罪心理并不是纯主观的东西,而是诸多主观和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犯罪心理运动过程中,影响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必然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如对一个性格暴躁、攻击性强的人来说,他暴躁的性格和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可能是遗传的原因,也可能是病理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或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片面夸大社会因素而排斥自然生理因素,或过分强调自然生理因素而忽略社会因素都是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原则相违背的。
实践是检验犯罪心理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是社会实践需要的结果,并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价值,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同样适用于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知识在打击、预防犯罪的实际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侦查破案时,通过现场勘查和现场访问,对犯罪人的作案动机、作案方式和作案过程等做出假定、推理和判断,分析犯罪人的经验、知识、性格、兴趣等特征,可以帮助侦查破案。在审讯中,审讯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实际上是直接的心理对抗,审讯人员除要掌握证据外,还必须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心理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审讯策略,使用适当的审讯方法,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在起诉、审判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案件情况的分析,明确被告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准确认定其犯罪性质。在监狱管理工作中,要促使罪犯认罪服法,服从管理,改恶从善,监狱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罪犯在服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手段促使罪犯的心理向好的方向转化。
总之,人们同犯罪作斗争的实践活动需要犯罪心理学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犯罪心理学的科学性则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检验,实践是检验犯罪心理学科学性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