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痴读后感篇一
《白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之丰富,对人性、人的心理、社会问题等有很多深入的探讨,很多地方发人深省。唯独爱情部分不是很合我胃口(现阶段),情绪太饱满了,每个场景都是声嘶力竭的舞台剧。
关于公爵是“白痴”这一点,除了因为公爵患有癫痫,似乎大部分都是在别人的价值体系里得出的结论。我们太经常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标准,用“正常”这个词去衡量周围的一切。同样,我们也太经常在别人的标准里被评价,虽然大部分人都不喜欢被别人评价。唐寅的《桃花庵歌》:“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看破红尘,非常洒脱,令人歆羡。而《白痴》中的人物却都是在人世间,红尘里的。他们纠结、挣扎,时而清醒、时而如在梦中、时而不愿醒来。痛苦是有意义的'。
我很早就知道,我们越真心地歌颂、赞扬的东西,往往是我们缺乏的东西,这和得不到的最珍贵是两回事。反过来,为我们所轻视、鄙夷的,可能也只是在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评价体系里的不太“正常”。“正常”并不一定是一个好词,人与人应当是有低劣、平庸和高尚之分的。
白痴读后感篇二
咱们接下来看008页第二段。“像自己家一样大大方方”(他是真把他的管辖区域当成自己的地盘啊,目中无人,心无章法,不羞不臊),“扔石头打鸭子”(鸭子和007页首段的鸡、猪一样代指普通百姓)意为怪人领导仗势欺人,滥权枉法,利用权职之便欺压弱小百姓,而“来回捅猪的面目”可理解为对看上的民女实施恐吓和强奸,视女人为玩物,或是扬面唾弃百姓,进行尊严羞辱。后面就有趣了,“如影子般躲了进来”“屏住呼吸”“避难所”白痴女作为怪人的合法妻子不但遭其婆婆辱骂还惧怕其丈夫怪人男,看见丈夫羞辱他人就仿佛看见了平日自己被他羞辱一般,战战兢兢不敢出声,避之如怪物猛兽!担心一不小心被怪物发现再次经受与猪鸭一样的悲惨结局。此处描述生动,感同身受,令人害怕。读者应有毛骨悚然之感。
你以为到此结束了?不,怪人男的恐怖是你想象不到的!从对白痴女的描写可见一斑:听见有人似乎发现了并在喊自己就“缩成一团”“站立不稳”,这已经不是出现幻听的意思了,而是任何一点声响都能吓住此刻敏感畏惧的她。接下来还没完,“要经过很长时间”(能理解)“像虫子般”(有些夸张)“一点一点来回挪动”(这个已经不是夸张可以形容了,怪人男是魔鬼吗?)“最后才能慢慢走”等,白痴女不是等待然后伺机逃跑,而是一种腿软瘫痪状态!白痴女一系列夸张乃至怪异的举动和行为源自也衬托了怪人男对她及下等百姓的惨无人道之无下限!此刻,我们又对怪人男的性情有了新的认知。对白痴女也有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概念——胆小畏惧如鼠。
至此为止,以上主要描述了故事发生背景和邻居怪人男及其妻子白痴女的一点片段,片段之荒谬,怪人和白痴女的形象刻画入骨,就越能表达出坂口先生对领导者的残暴本性及对百姓迫害的强烈批判与鄙夷。
白痴读后感
白痴读后感篇三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作题,达到了强烈的反讽的效果。掩卷沉思,叹服陀翁之博大与深沉的人文主义与对全人类无比沉重的思考与关爱。
梅什金公爵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本主义者,作为一位圣徒,完全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对自身成败得失的算计与计较。他自己完全没有心计与博弈,所以使周遭的人也提升了自己的境界与高度。在彼得堡,就像在任何地方,人欲横流,弱肉强食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对于托茨基对纳斯塔霞的摧残,作者行文中使用的是世俗中普通的观点,大家对于前程远大而有权有势的托茨基,对其道德上的污点称之为男人不可救药的好色,而他通过金钱的补偿和腐化纳斯塔霞的作为,反而称之为通达事理和巧妙手段。然而罪恶就是在人类自以为有了权势,有了安排别人命运,有了类似于上帝的权力时所犯下的,但世俗对之见怪不怪,反而甚至认为公爵这样有家世有遗产的人,完全不仗势欺人,完全的以诚相待是“白痴”。
陀翁的探讨还不止于此。下一个令人惊叹的维度是感情纠葛。公爵对纳斯塔霞的爱,可能有超过一半来自于他对其身世的怜悯与命运的关注。就像他讲在瑞士时爱玛丽一样。这种人类大爱是公爵之成为圣徒的标志。然而,公爵与一般的标榜圣徒不同,当自己真心爱的姑娘阿格拉娅带着他去与纳斯塔霞对质时,他在大爱与私爱之间的平衡与兼爱被迫打破,他自觉地将自己泯灭,也不能让纳斯塔霞去死,去疯,去成为自己幸福的附带伤害。而这当然是阿格拉娅那个追求自我性格,我行我素和予取予求的绝顶美女所无法理解和无法忍受的。这种悲剧当然是命运注定的。可是陀翁写四人相见直接对质的一场,其戏剧性和鲜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感情本身必然包含着很大程度的自私与自我,而纳斯塔霞当然了解公爵之爱的大爱性质,反之罗戈仁之爱带着很强的私有性质,甚至扭曲到牺牲自尊与自爱,但仍以占有与归属自己为目的。纳斯塔霞本来已经决定了或者自我毁灭或者嫁给罗戈仁做一名小妇人,然而公爵的大爱让她炫目且疯狂,反复摇摆,不顾一切,她为罗戈仁所害也是她自己追求的变态归宿,她在死前就心知肚明。这一切的反复纠缠,是陀翁给我们揭示的人类复杂矛盾并与人性、性格、命运交错的感情世界。
与以上两个主题相比略弱的另一个主题是对死亡的探讨,从公爵自身的颠痫,到陀翁经过过的死而复生,再到断头台的画面,再到依鲍利特的《自白》,表达出陀翁对死亡的.深深沉浸的思考。我不敢说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结论,但至少是无比真诚的。
最后提醒一下大家,《白痴》的翻译版本可能不少,目前本版是不错的版本,而另有一个所谓的白金收藏版,失去了至少三分之一的细节,致使很多情节的连贯都有问题。而陀翁的最大特点是大量细节造就的沉浸感和惊人的真实性。
白痴读后感篇四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本《白痴》,前前后后用将近一个月时间,60万字的篇幅塑造了当时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社会的一角。我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梅诗金公爵没有那么喜爱,他太理想化与圣人化,让人生不出好感。反而是那些围绕在公爵身边个性鲜明的人物让我印象深刻。
能把两天前看到的报纸上的新闻当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奇闻讲给别人听的吹牛大王。身患肺病马上就要死去发表长篇大论后自杀未遂的青年。
最让我深深着迷人物是娜斯塔霞。她充满了疯狂气息且性格鲜明。娜斯塔霞把罗果仁买她一夜的10万元打捆扔进燃烧的壁炉里,扬言如果加尼亚肯伸手进火里把钱扒出来就把钱给他,贪财的加尼亚经受了灵魂的.考验,最终晕倒没有去火里扒钱。
娜斯塔霞从小被人蹂躏,她深深的厌弃自己,却又靠着自我折磨痛苦的活着。公爵想要用自己的理想主义去拯救他身边的人,对娜斯塔霞公爵充满了悲悯的爱怜,愿意为了救赎娜斯塔霞和她结婚,却完全没有成功。
白痴读后感篇五
忽然,一只被惊动的苍蝇嗡嗡地从床的上方飞过,在床头那边止声。”陀氏描写娜斯塔霞的尸体时的这种故意不露声色,如此的寂静、悄无声息,仿佛一段很突兀的空白,在积蓄酝酿着何等悲哀的力量,梅诗金公爵和罗果仁就在一旁,前者变成白痴,而后者陷入狂乱和昏迷。“罗果仁间或突然开始喃喃自语,说得很响,语气生硬而不连贯;有时他开始叫喊、发笑;那时公爵就向他伸出一只哆嗦的手,轻轻地触到他的脑袋、头发,温柔地加以抚摩,还抚摸着他的面颊……”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对杀人者罗果仁不是愤怒和憎恶,也没有进行报复,而是抚慰他。我想在他成为白痴之前,对罗果仁是怜悯和同情的,然而他究竟怜悯和同情他什么?这似乎更值得我们深思。我以为,罗果仁对娜斯塔霞爱而生恨,在她的反复无常和时常的轻蔑、侮辱下最终痛下杀手。梅诗金公爵在如此的人性之恶中依然愿意去理解他的痴,不错,罗果仁的确是个十足的小人,他杀死了娜斯塔霞,此前还欲对公爵下手。但公爵却能于人性之恶中去了解其背后的无奈、不幸和苦楚,他大概相信每一个恶者都是不幸的,这并非要为恶者辩护,而是对人性的理解,宽恕和怜悯。因此,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公爵相信了前者,却并不怀疑后者,善恶不过是人一刹那的选择,坚持善抑或屈从恶都并存于人性,他选择了善并不代表他心中没有恶,他选择了恶也不意味他心中没有善,因此公爵的宽恕、悲悯之心在于他能于自身选择善时感到心中恶的存在,于他人选择善时感到振奋感动,于他人选择恶时同情他在善恶之争中敗于恶。
创造梅诗金公爵这一形象,其实表达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洞幽烛微,是他本身伟大心灵的写照。也可以看到,陀氏对犯罪案例格外关注,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生与死,罪与罚,都在其中得到呈现,而这一切,我能感觉到,源自于他虔诚的基督信仰,他最初将梅诗金公爵构思成“基督公爵”便见其用心。因此,从宗教信仰入手,或许能更好地理解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