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营销拐点突围读后感篇一
是为了教《记承天寺夜游》而读《黄州突围》的。
说来惭愧,这竟是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尽管他的大视野、大胸襟为文学爱好者们所钦佩,开创了“文化大散文”这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尽管他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尽管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可我,学识太浅陋,视野太狭小,总怕自己承受不了余先生的那份深刻。
但,我终于读了,《黄州突围》是我读的第一篇。读了便沉入其中,读了便无法放下。
(一)
那是苏轼的“黄州”。
“乌台诗案”的细节我无法再现,也无须赘述,再没有比余秋雨先生更凝重、更深情、更耐人寻味的文字。只是唏嘘,历史总是一幕幕重演,在你始料不及的时候。高贵的灵魂被奸邪、丑陋践踏,让你无从辩白、无从洗刷,只有哀号,只有沉默。
你寂静无声,这寂静,“迟早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你诚恳的自我剖析,你反思自己的过往,你的内心平静如水, “庭下如积水空明”,你回归清纯与空灵。艺术的妙境却也在这份宁静与澄澈里潜滋暗长,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黄州”——成就一份成熟的淡定,坦荡的从容。一代文豪,千古词人,“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于是,我在记忆里搜寻,一个个“苏轼”向我讲述他们的“黄州”经历。
“李陵案”该是司马迁的“黄州”吧,沉重的枷锁铐锁住太史公的双脚,他紧紧咬着自己的嘴唇,他的泪喷薄而下。“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好吧,就让我以腐刑赎身死,让我来完成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在坚忍与屈辱中,司马迁面对极刑而无怯色,完成了那个属于太史公的使命,《史记》所记录的.历史终在历史的长河流淌,司马迁也把自己的人格荣耀载入史册。
还有——居里先生的猝然长逝不可否认让居里夫人身陷科学探索的“黄州”;双耳失聪便是贝多芬音乐路上的“黄州”;教皇的束缚与压制可不正是米开朗琪罗艺术上的“黄州”?但他们越过人生的冰河,坚定地继续摘取人生路上最美丽的花朵。
我又想起最近在重温的《平凡的世界》,田福军应该就是我们党的优秀领导的代表,有魄力,有远见,身陷“黄州”,坚持理想。苗书记把他“挂”起来,让他当一个与鸡鸭为伴的防疫站站长,他从“黄州”突围,他让黄原百姓手里的黑面馍变成了黄面馍,黄面馍变成了白面馍。少平满怀青春的理想,要实现自我,揽工的日子里晚上却只能在蚊虫不息的敞口窑里,伴着工友的汗臭、脚臭、屁臭舔舐血迹斑斑的伤口;他的理想唤醒者,他最爱的晓霞逝去,在凄风苦雨里,他沉默着,没有沉沦,继续追寻人生的意义。润叶告别少安,告别青春,埋葬自己的爱情,她把自己的心紧紧锁闭,只到扑倒在向前伶仃的断腿前,她明白了奉献是最无私的爱,相守是最真挚的情。
好吧,我们来试着找寻他们身上的共性。是对理想心心念念的坚持吧,灵魂的高贵足以战胜一切困苦。身体的折磨,精神的摧残,贫穷的煎熬都浇不灭心中理想的圣火。失意而不失志,伤心而不伤德。那份信念就是那透着亮光的灯,即使前方雾霭重重,只要有亮光,阴霾终将散去。
“黄州突围”,“突”出个千古词人,“突”出个彪炳千秋,“突”出个精神成长,“突”出个壮美人生。
(二)
那也是众人的“黄州”。
日暮苍山,垂之将老。
你归来倚杖,自叹息。你的面容惨淡蜡黄,褶皱密布,苍老得如松树皮;你的手不再圆滑柔软,只有一层薄皮包着瘦骨;你的腋下变得松松垮垮,像瘪塌的米袋;你的头发胡乱绞在脑后,箍发的皮箍掉了线,一节黑一节白。你确是成熟了, “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中年,是你最艰难困顿的阶段吧。
你不得不接受父母的老去。你也唱“时间都去哪儿了?”你找寻着答案,时间的车轮依旧无情地将他们压辗。你在医院与单位奔走,奔跑,成为生活的常态。他们在病榻前艰难的呼吸,你背过脸去,咬紧牙关,泪水淌下来,没有丝毫声响,只有无边的黑暗看见。
你每天早出晚归,清晨,远没有所谓的美好,只能喟叹,“总是重复昨天的日子”;深夜,拖着疲惫的身躯,全没有欣喜,辛劳与困乏无边无岸。曾经也信誓旦旦,要做一番事业,要出类拔萃,要让人另眼相看。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渐渐发现自己竟也只不过平凡如蝼蚁,微小如水滴,投入茫茫大海便了无踪迹。
即使是最灿烂美好的青葱岁月,你也躲不过“黄州”的羁绊。
你怀揣青春梦想,坚信,山的那边,是海!你在书山里攀爬,山路是那样回环,脚下的坑凹一次又一次将你深陷。你很想做打不死的“小强”,可是,学业的压力,成长的困惑,理想的迷茫,都让你一次次在“黄州”徘徊。
“黄州”啊,它充斥在你人生的各个阶段,弥漫在你生活的每个日子。你怎么办?苏轼告诉你,你需要——“突围”。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无须为岁月的流逝而慨叹,“天空不留痕迹,你已飞过”。一切经历都是财富,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你的黄昏绚烂多彩。也不要去想你未选择的那条路。那里或许绿草如茵,芳草萋萋,但或许也只是莽榛丛丛,荆棘遍地。一切都不需要悔恨,这就是你的人生。
中年,你告诉自己,好高骛远或妄自菲薄都是枷锁,问问你的内心,你要什么,你适合什么。乐业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心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你少了无聊,少了无谓的遐想,你的能力潜滋暗长,你的生命因之而丰富深刻。你也渐渐明白,婚姻不是巧克力,不是玫瑰,不是豪宅法拉利,真正温暖、沁人心脾的,是那杯清茶,那碗小炒,那双你忧伤失意时凝望你的眼睛。与子携老是多么艰难,你需要足够的坚持与勇气。
青春是美好的,没有曲折的青春多么苍白,没有奋斗的青春如此寡淡。你应该享受风雨的洗礼,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张开双臂,向着大海大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是啊,人生总是充满劳绩的,身陷“黄州”,勇敢“突围”,日子,便成了生活。
(三)
即便卑微如你,渺小如你,也有你的“黄州”。
你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工作:备课,就是抄教案;上课,就是背教参;作业,就是题山题海;素养,就是应试技巧;提问,就是老师与优生的对白;点拨,就是把回答往“标准答案”上靠;好学生,就是绝对的服从;好老师,就是人平分的可观。这不是理想的教育!可是,真正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你在名师的课堂里找,你在教学的杂志上找,你在自己的课堂实践里找。她身袭白裾,在水一方,你能看到她美丽的倩影,可是溯流逆流,她总“宛在水中央”。
“黄州”啊,我要“突围”!
于是,你来了。来寻你的《念奴娇》,来写你的《赤壁赋》。不再追求名利的繁华与喧嚣,只为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坦然。
你静下心来思考,用心备课,再不用为自己也没弄懂便貌似义正辞严而实际汗涔涔心慌慌。你不再焦躁,面对略显顽皮、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你不再横眉冷对、恶语相向。你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反复权衡与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你的脸上总是微笑。
真正明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那光辉,那音响,那微笑,都是你,“突围”后的你,更好的你。
营销拐点突围读后感篇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
----题记
谈起苏东坡,不论是在书画上,还是在诗词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似乎像一位圣贤,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理解他,有些超然物外。但是,他的观点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受到无数的赞赏。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身边的繁华好似潮水一般退却,昔日的得意刹那间也烟消云散了。面对这一切的不公世道,他心中有恨,但是身为人臣,他终究选着了恨自己。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决不在这里。”
这场灾难对于苏东坡来说,也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福了,或许我们这样想:倘若没有这次变故,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在污浊的官场里自命清高的一名文官罢了。但是,经历了四年的黄州流放,昔日的故友一个一个疏远自己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将那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之后,才真正的大彻大悟,从而真正的认清楚世界的真面目,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在我们看来,这个由无尽的困难、挫折所形成的包围圈是极难突破重围的,但是,苏东坡却坚持下来并陈宫的突围出去。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只是试图在为自己做着最后的辩护,仔细地解释那子虚乌有的流言,对于一个文化人,它仿佛就像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孤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
他突出重围,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有时候体验挫折和磨难就好像人生心灵的一次烈火重生,是人生的一次洗礼。
营销拐点突围读后感篇三
首先,我要感谢作者刘怀宇的小说《罗马.突围》,是她让我知道爱情是伟大的,是可以战胜一切的神圣东西,在这个对于爱情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纯情的时代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爱情不是一个人付出,而是俩个人共同去经营,遇到困难站出来一起渡过,快乐的事情就一起分享,当遇见了自己的缘分的那个她时,就是上帝给我的爱情,听着礼堂的钟声,爱情就是愿意生死苦乐永远的和我爱的她在一起,爱惜她,尊重她,安慰她,保护着她,俩人同时建立起美满的家庭。
我发现作者笔下的小说,实际就是在写我们的爱情故事,当俩个人在一起相爱时,他们就是一个整体,天不能毁,地不能踏,我很喜欢作者说的那句:爱情之所以伟大,是我们爱上了爱情的感觉,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成就了爱情伟大的壮举,爱上牺牲自己来换取同意是在牺牲自己的伟大,爱情就像一朵花,当追求她的时候就像花开时,很美丽很漂亮,当俩个人在一起是,爱情就像春天里的花,一起美丽,一起体验阳光带来的温暖。再后来。爱情就是经营,需要一起经营这朵花,让她继续美丽,不枯萎,不凋谢,永远的在世人面前美丽的绽放!
营销拐点突围读后感篇四
1、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听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随便上网一搜,各种“干货、宝典、秘籍”比比皆是。对于这些随处可见的信息,我们最经常做的,就是觉得“有道理,写得真好”,收藏下来,再点击右上角的“叉”,然后就再也没有看过。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只是懒罢了。”
为什么明知道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却不愿意行动起来呢?蔡垒磊写的《认知突围》中说到:这里的“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另一种是对自卑的保护。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证明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
说白了,很多人没有完全懂得这个道理,只是拿“懒”当借口而已。蔡垒磊在书中写到: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2、我们要如何告别懒惰呢?
书中提出4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励。
要学会分解任务。
当任务难度太大,明显感觉自己完不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变的没有信心,从而会慢慢的变的没那么有动力。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困难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这样大目标就容易实现了。
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游戏中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任务,难度层层递进的关卡,不断得到的奖励,这些都让人充满满足感,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任务,根本停不下来。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成了最大的黑马。他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时,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这就是分解任务所产生的魔力。生活中,我们的失败常常是因为成功看起来太遥远,我们害怕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这样一句名言:人要有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学会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
预想一下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比如说,你的作业明天就该交了,可是你总是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开始行动。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再不开始写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就会影响我的成绩。这一科如果没及格,就会影响毕业,那么到时候,肯定就找不到一个好工作,收入一定很少。到时候,只能租个环境很差的房子,我喜欢的电子产品买不起,过年过节也没办法给父母包红包……”
我们可以人为地适当夸大未完成任务后果的严重程度,给自己施加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往往影响越严重,越容易引发焦虑情绪。这适当的焦虑,能帮助我们告别拖延。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说白了,就是工作时候专心工作,玩的时候痛快地玩。娱乐结束时候说断就断,迅速进入工作或学习状态,避免拖延。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避免外界干扰,在一个时间段内,专注于一件事情。一开始我们可以用玩乐来锻炼专注,保持娱乐时间与专注任务时间的分离,培养起界限感,然后慢慢将玩乐时间缩减。
我们进行一项工作时,可以采用“番茄钟工作法”,开始先高效、专心地工作25分钟,再逐渐延长时间。一段时间后,我们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励。我们都看过动物园中的海豚表演,每次海豚表演后,饲养员都会给它们东西吃,来强化这种表演行为。
人也是动物,其实也可以使用条件反射来自我训练,从而强化某种行为。例如,我们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小任务后,可以给自己买一支口红、买一件漂亮的衣服犒劳一下自己,这样,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就更有动力啦!
游戏为什么那么让人上瘾呢?因为游戏的及时反馈。每完成一个任务,每通关一个关卡,都有丰厚的奖励。正向奖励会不断刺激着我们重复这些行为。
3、曾国藩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是“吾日三省吾身”,时刻不忘修身养德。如同《认知突围》这本书中所说:机会一直都有,只要自身具有开启机会的条件,机会一直都在。不要埋怨,要努力。
罗曼·罗兰也说过:“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选择与其中一部分自己和解,选择与另一部分自己对抗突围。认识自己,虽然很难,回报确是很丰富的。
营销拐点突围读后感篇五
谈起苏东坡,不论是在书画上,还是在诗词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似乎像一位圣贤,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理解他,有些超然物外。但是,他的观点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受到无数的赞赏。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身边的繁华好似潮水一般退却,昔日的得意刹那间也烟消云散了。面对这一切的不公世道,他心中有恨,但是身为人臣,他终究选着了恨自己。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决不在这里。”
这场灾难对于苏东坡来说,也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福了,或许我们这样想:倘若没有这次变故,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在污浊的官场里自命清高的一名文官罢了。但是,经历了四年的黄州流放,昔日的故友一个一个疏远自己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将那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之后,才真正的大彻大悟,从而真正的认清楚世界的真面目,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在我们看来,这个由无尽的困难、挫折所形成的包围圈是极难突破重围的,但是,苏东坡却坚持下来并陈宫的突围出去。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只是试图在为自己做着最后的辩护,仔细地解释那子虚乌有的流言,对于一个文化人,它仿佛就像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孤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
他突出重围,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有时候体验挫折和磨难就好像人生心灵的一次烈火重生,是人生的一次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