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静读时光读后感篇一
这个时代喧嚣躁动,人人都背负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同时又被生活打击的体无完肤。《世界,从不寂静》这本书对我好像有一种魔力,只要翻开它读一两篇文章,就能立刻陷入安静的环境,能从中感受到随缘、随心的那份淡泊和从容。作者祝羽捷(我更愿意用她微博上的名字"祝小兔"来称呼她)泡在英国,在欧洲各地游历,"苏格兰高地的草丛随风摇曳,伦敦地铁轰隆而鸣,冰岛的冰层嘶嘶碎裂,佛罗伦萨的晚钟响彻全程,世界从不寂静,所以,你要去异乡走走停停,于有声处轰轰烈烈"。
祝小兔的经历正好弥补了我曾经在英国的缺憾,那时候只想着能顺利毕业,每天除了打工就是学习,外加恋爱,那时候见识还少,根本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生活,不懂得停下来认真感悟生活,不懂得和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只是随波逐流的活着。现在想想,20岁到30岁的这十年,正是不断吸收过滤,自我养成的十年。这期间,我们有热情、有勇气、有时间去尝试和经历,经历过方知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自己需要的,这些都是对我们判断辨别能力提升的必备条件。"我们的`梦想可以不伟大,但必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分别是"世界尽头的精灵细语"、"许多美妙的时刻是刚刚好"、"终究有人可以飞起来"、"深入就在这里的世界"、"要美必先要学会从容"、"你的玫瑰正艳,我能嗅到花香"。猜我拿到这本书是从哪一章最先入手?当然是关于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气质美女,喜欢她们的睿智,喜欢她们的优雅,更多的是喜欢她们身上那份气定神闲。"品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作品,暗示着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求好的决心",好的品味并不是天生的,它不仅仅是穿一两件漂亮的衣服,更多的是内在的修养,这就需要辛苦的工作,耐心的积累,认真对待每一天,因为每一天都是自我成长和品味的积累。变美是一个过程,需要一点一滴耐心的积累,在这个过程里,贪婪、自私、狭隘、攀比等都不能给予任何帮助,唯有学识、反思、体验才能让感知强大起来。"容颜会随岁月流逝,智慧却让美丽永恒"。据说,法国人每年人均读书量在12本左右,咖啡厅、地铁、餐厅,随处都可以见到法国女人手捧一本书在阅读的身影,她们看书的样子真的是无比的性感。不仅仅是看书,巴黎有4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闲暇时逛博物馆也是巴黎女人的生活方式。我喜欢祝小兔每次观展而来的分享,她可以不紧不慢向我们娓娓道来观展的体验,看她的文字就好像是老朋友坐在对面聊天,轻松而安静。
关于游历见闻,书中的一篇名为《不曾穿过隆冬大雾的人不足以语夏日恩宠》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同是在英国生活,同是喜欢英国的夏天。"悠闲的堕落,慵懒的征服,温暖的消极",在英国,只要是进入夏季,就能看到隔壁的邻居时不时的在自家花园里组织聚会,烧烤或喝茶,热闹非凡。在英国,多数人是怕热不怕晒,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人在享受日光浴,从六月开始的女王生日阅兵典礼、各种户外美食、电影、音乐节、剧院票务打折,让热爱戏剧的人们过足了瘾。看到这里,总会让我不由自主的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英国的经历带给我很大的转变,我知道了凡事只能依靠自己,我相信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我相信积极面对人生总比逃避现实要来得干脆。"利用好每一寸疾飞的光阴,人生也不过是一朵易逝的夏花"。
静读时光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间大概是初二那年,时隔五年,在昨夜失眠的时候心血来潮又看了一遍。和当时的少女对爱情的懵懂相比,再次阅读的感触变得不一样了许多。
我的爱情文学启蒙除了来自爱情电影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少女时代的言情小说。看了各种各样的言情小说之后发现,《阮陈恩静》依然是我最喜欢的爱情故事之一,说到底,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故事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厦门,这是阮先生与陈恩静相遇的地方;另一个是香港,这是他们的白头偕老共余生的地方。以前读的时候,香港和厦门在我心里不过是两个平平无奇的城市而已,我在这两个城市里并没有任何故事。而五年后的今天,一切都不一样了,好像冥冥之中自有惊喜的奇遇一样。我在厦门上学,而他在香港,好像,心就自然而然地牵挂着另一座城市。恩静姓陈,我也姓陈,只不过他不姓阮罢了。可说到底,他和阮东廷之间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些人生的巧合,让人不得不感慨命运的神奇。
而我,和恩静一样,都属于后者。因为我一点都不勇敢。但是,令人欣喜的是,那份不勇敢的自己在慢慢地减少。至少,对于他来说,我是重要的,在肯定的认可面前,那么我的勇气也就会与之具增。说到底,患得患失的作祟心理不过是没有得到确定的认可罢了。书里和电影里总是说『失败总比后悔来得更有安慰一些』,静静地想想好像也是。如果一个人对妳来说很重要的话,那就让他感受到妳的真心好咯,像阮先生和恩静一样,即使因为爱情遍体鳞伤,只要妳自己认为值得,那就勇敢地爱就好了。
在这世界上,被人爱并不稀奇,被人无条件地坚定才稀奇。无论最后妳身上有多少身份、多少标签,一定会有人千里迢迢来拥抱妳,接受妳本来的模样。
静读时光读后感篇三
我读了《昆虫记》一书后,我知道了《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生活在一个农村家庭里,生活条件很差,但是他仍然生活的很快乐,因为他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玩耍,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法布尔七岁时就被父亲送入学堂,在外头野惯了的小法布尔一时难以收心,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成绩不好,但是小法布尔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别人花一分精力,他就花两分精力,他的成绩就慢慢追上来了。
三十一岁的时候,他担任了教学工作。有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在外玩,看见了一个蜂窝,回想起他的童年,写出了《昆虫记》。
?昆虫记》分蜘蛛的故事、蟋蟀的故事、蝉的故事和松毛虫的故事。其中,蜘蛛的故事最为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详细描写了塔蓝图拉毒蛛、虎纹园蛛、狼蛛和蟹蛛等蜘蛛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比如蟹蛛捕食时,会用两只长长的脚一边转动猎物,一边用丝缠绕猎物,直到猎物不能动弹后,才用嘴上的吸管,吸取猎物的汁液。还有塔蓝图拉毒蛛,会编织一张大网,等猎物撞上来后,它就会先用它的毒牙毒晕猎物,然后慢慢地享用。
读了《昆虫记》一书后,不仅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自然界还有那么多的昆虫,而且,每种昆虫都有自己奇特的本领。还让我学习到了作者的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和不甘落后、刻苦钻研的精神。使我深受启发,我要学习法布尔的.这些精神,努力学习,今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静读时光读后感篇四
刚刚翻上两页,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平实无华的叙述,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页又一页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思考。
感觉这是一本能触动心弦的书。读完,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和同样看过的爸爸讨论方知,那是因为真实。爸爸说,很久没有看这么沉重的书了,我又何尝不是,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作者十年以来采访的书,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对生命,对现实世界中种种现象的理解。读它时,共鸣一直存在,让我犹如身在其中,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不断地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这本书给我两方面的震撼,其中一点就是对事物的思考,认知与理解的能力。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在哪,又为何而做了些什么吗?当我们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时,脑中是否会第一时间想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多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才是我们最应该知道到的。你或许不会关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新闻,你或许不会在意遥远他乡的违法征地或污染,你或许会对不收零钱的行为做出让步,你或许会对不开一张五块钱的发票忍气吞声。但是明天,如果被拖欠的人是你,如果被征地的是你辛苦劳作的父母。你还会淡定吗?如果明天,不给开的发票从五块到五十再到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你还能“淡定”吗?现在的人们,为了自己少惹一点麻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漠视一切。回顾历史,中国不就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民而有了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高喊着以史为鉴的口号,却忘记了那辛丑条约的签订,这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生活在条条框框,被权威“统治”渐渐麻木的人们,这又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我们需要的发声人,不是某一个,某几个,而是全部,是浩浩荡荡的龙的传人们。
除了这样无声的“歇斯底里”,还有另一方面的震撼,那就是见到了作者笔下那让人心动的团队。千里迢迢,不畏艰辛,去寻找它们热血中的真理。“几十平米,低着头都知道对方要干什么的温暖是难以言表的”这段描述,着实触动了我的内心。这样一群知己知彼的伙伴,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实在令人生羡,令人感动,以至于令我一度有了当记者的想法。那些年,她们拼过,累过,战斗过,现在作者想来,也一定满怀幸福吧。
书名为《看见》,柴静将她所看见的,别人看不见的,让我们看见。告诉我们不要盲从,要理性,要理解。她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终将像水溶于水一样,但她不一样,她是这茫茫大江中,最真实,最清澈的一涓。
静读时光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看阮陈恩静,是来自于某乎的推荐,看的是短篇,感慨于恩静这二十年默默的爱恋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复。
后来在微发现的长篇,看了以后却更喜欢短篇。
长篇大概是为了后面的he吧,加了不少角色和冲突,在这中间增加了不少促进阿东和恩静关系的章节。可就是这样的章节,让我觉得恩静,已经不是那个我一开始看到的会为之可怜的恩静了。
颜又舞和cave的角色加的非常的突兀。特别是颜。恩静的出身,是一个唱南音的歌女。90年代的香港人,可是非常注重出身门户的。marvy作为社会名媛,会成为恩静的闺蜜,简直就是不可想象。更别提marvy和阮妈妈对于恩静无来由的喜欢和偏帮,这一切仿佛都是因为恩静是女主,带着满满的女主光环。
恩静最大的执拗,在于阮先生,一直以来都以为初见是1987年,而不是1979年,那个在何陈婚宴上,陪他唱了一整晚南音的恩静。其实,阿东不记得,是很正常的。那天晚上,他满心满眼的,应该都是那个披着白色婚纱要嫁给他人的何秋霜吧。哪怕恩静陪了他整整一晚,阮先生不记得,也是非常合理的。而恩静,明明知道这一点,却总是抓着阮先生忘记他们初见的场景而耿耿于怀,这明明就是自己在作而已。
并明知道恩静不过是个卖唱的歌女,却毅然决然的要把她娶会阮家。所以,阮妈妈是不应该喜欢恩静的。而且,小说里,恩静既不擅长做饭,也没有看出来她除了南音以外的任何优点。得到俊仔的喜欢还可以是合理的,但是阮妈,明显是不可能的。长篇里的恩静,很难得到读者的喜欢。这明明就是一个人生赢家,却不停的在作,生生的让自己身边的人受累。阮先生,那个明明原来恩静一眼万年的人,为她开满了全国的恩静酒楼,为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娘家人,却还是得不到恩静的原谅,更显得恩静这个角色贪心不足。
短篇的阮陈恩静,明明讲的就是一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却在长久的爱而不得中,逐渐清醒找回自我的故事。而长篇,为了所谓的he,却生生的变成一个情理不通的玛丽苏爱情故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