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解读语文读后感篇一
初一时,读了一本叫《项脊轩志》的书,初次读时,觉得它平淡无奇,第二次读时,觉得它耐人寻味,第三次读时,激动不已,不禁为它的内容拍案叫绝。
文章的作者先写出项脊轩的破,漏以及修辑的过程,然后以一句“然余居以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点出主旨,承上启下,开始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恋之情。其中所记载的无外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事,然而却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孕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婴儿时的作者在乳母怀中呱呱啼哭时,居于另室的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逼真,让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慈母的形象。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可以产生电影的功效呢?我闭眼沉思后,顿觉有所感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大小,琐事虽琐,小事虽小,但往往蕴含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字。只紧扣项脊轩与亡妻有关的琐事稍动笔墨,看似流水记叙,其实字里行间溢散着触物伤情的悲痛。尤其称道的是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它意味着隽永,更加表现出那份淡淡的悲伤,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可以见大,“琐”正是大的组成部分。这就是《项脊轩志》给我的深刻体会。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传世之作,除了寓请语言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注重了琐事的价值。
现在,我们高考,时间紧迫,但是我们并不能为此忽视琐事的价值,拒绝智育之外的一切“琐”事。让我们为了明天,为了希望,踏踏实实地从身边的琐事做起,走向人生的第一个制高点吧!
解读语文读后感篇二
高中六册语文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我所喜爱的为数不多的文言文之一。每读到其中“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就能感觉到这种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真的让人很感动,这种来自内心的宁静是多么难得,作者成年之后恐怕再难寻得这样的心灵的宁静。而读到家事变迁,更加让我感觉人事不可把握的无奈。我非常能够理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的作者心中的伤痛。八岁丧母的作者,之所以对祖母和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或许正是因为那短暂的爱永远无法再重来。
为什么人总是爱回忆过去,因为过去的事太美好。过去我很幸福,过去我有完整的家庭,有父亲的疼爱,有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过去我有陪伴在身边的老公,有自认为很好的一大群朋友。在时光的流逝中,有很多东西都变味了。家,没有了,亲情变得像可有可无的白开水。一些朋友也没有了,原本的默契消失了,剩下的是彼此的小心翼翼和成长后的隔阂,我想与其这样,不如不再联系,还能保有我心中那一点最美好的回忆。看着一些旧物,我常在想,朋友之间为什么不能像最初那样单纯澄澈,为什么时间长了,我们之间的戒备隔阂也多了呢。所以,永远不再相见。相见不如怀念,也许,在回忆中,所有的才是最美好的。
有时想想,自己真的是像有些人所说,心好硬的。
解读语文读后感篇三
海南海口五源河学校方沫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我并没有一口气读完,猪八戒吃人生果是囫囵吞下的,所以他问行者和沙僧:“甚么味道”。有意思的事情千万不能一下子都做完,留点余味我们慢慢品味吧。
我读书喜欢从序言开始,序言是余老师写的,我很喜欢。余老师也说他很喜欢,他“很喜欢阅读水鱼老师撰写的课文赏析短文。”余老师还喜欢说真好,但老人家没有写出来,在序言中我读到了,所以我接下来就想说说这本书的真好了。
水鱼老师自己说这本书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在这些短小精悍的解读篇章中,我读到了水鱼老师的谨慎之心。她希望每一篇文章都能呈现给读者“有关语言结构、情思抑或意味的密钥”,这是她有意而为之,也是为难而为之。有意,在于她希望这本书的解读于读者是真有意思的;为难是希望这本书的写作是有节制,不是为了文字而文字的。这种写作的克制在她的序言中以她和老领导马正校长的故事娓婉表述出来,就是写作的克制既要克惰,也要克勤。所谓克惰指的是写作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密度,不能懈怠;所谓克勤则是指要认真思考,谨慎落笔,只有用这样的态度写出来的文章才敢说是“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的。当然,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杂志编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说话”也体现出了编者情怀――为读者服务,写有用的文章。因此,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常常能有跳脱于解读之外的顿悟――这篇课文原来可以这样教!甚至是――这篇课文是不是还可以那样教呢?真好。
纵读全书,从解读意义的角度来讲,我有颇多收获,择我最有感触的列举一二。
首先,阅读的广度决定解度的自由度。作者随手从过去阅读经验中提取一个有效点,就能以此为依托,撬起对一篇文本的解读。这样的解读,须以阅读的宽度为基石,阅读的面越广阔,解读的思维才越自由,才能做到以“文”解“文”,因“文”立“文”。
《乡愁的三度空间》中用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提到的诗创作的“三度空间”,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接下来水鱼老师从这三个关键词来解读《乡愁》:沧桑的历史感――断裂的地域感――凝重的`现实感,巧妙、熨帖。
又如林嗣环在《秋声诗自序》中解释选编《口技》的原因道:“若而人者,或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于是就有了水鱼老师从《扑朔迷离话“绘声”》角度解读《口技》,并拓展到叶君健《看戏》和高鄂《明湖居听书》中的绘声,算是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了。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由著名作家梁衡提出的一个写作观点,认为:“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形、事、情、理、典五个要求”,继而以此“五诀”来评判《唐雎不辱使命》,赞其“无疑是一篇好文章”,即《“五诀”俱全,如山立岸――解读〈唐雎不辱使命〉》;还有从《诗人毛泽东》中的一句诗:“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来解读《毛泽东“长征’”诗:用枪声书写的浪漫》(这个题目超带感);《走进母亲的“小我”世界――解读〈我的母亲〉》《你“感得”了什么――解读〈回延安〉》都是这一类呈现。
其次,阅读的章法决定解读的章法。我们常常说要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关卡,但很多人能读并不见得会写,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这种读只是信息接受式的浅阅读。事实上,读写相通,需要在读与写中架起一座桥来,这座桥就是文本解构的能力。因此,阅读的章法往往决定解读的章法,而解读的章法往往可以默化为写作的章法。举例说明:
《对举:将〈岳阳楼记〉引向精彩》一文中以“对举”为纵轴,依次从“人与事――事与景――景与情――事与理”四个层面作了文本的解读,将散文皮骨一一呈现,既是作者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心得,同时出是写景类散文写法渐进的要领。
与此相同的还有《毛泽东“长征”诗:用枪声书写的浪漫》这一篇,也是从“内容:全景式呈现;人物:雕镂式刻画;情怀:浪漫式抒写”这样三个角度为诗歌作解,但同时也是“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写法小结。
在《你写我读:别有意味的景语――解读〈与朱元思书〉》中,提炼山、提炼水、提炼人生,最后总结出,一般“以景与人交流有以下几种样式……”,这也是由读到写的章法总结。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有很多,大都是可以跟着阅读学写作的典范。
这些解读是水鱼老师对文本特点、写法层级的揣摩,是从阅读中来,再到写作中去。类似的解读思维还体现在对教法研究的推敲上。
比如《字斟句酌析语感――解读〈天上的街市〉》,就从教法的角度,援用语文教学名师洪镇涛老师的语感分析方法:“换一换、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改一改”,使文本的解读也有序,也有趣。在《怎样的土地怎样的爱――解读〈我爱这土地〉》中,则借上海市特级老师李海林老师的朗读设计来佐证了“爱,是诗中跳跃的灰色音符”。
我们换一个思维的角度,这些是在教读法,不也是在教写法么?
再次,阅读的敏感度决定解读的锐度。敏感的读者往往能够非常快速地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并从这些关键词句打开文本解读的局面。
比如,《“骂”出来的精彩――解读〈范进中举〉》抓住文章中的一个动词“骂”提炼信息:“骂,可见纷纭的清代世相;骂,显出鲜明的人物形象;骂,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骂,可领略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既探讨了文中的骂背景、骂文化,也挖掘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写“骂”的艺术。
《新闻特写:特别写了什么――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抓住新闻特定的“特”字作文章,挖掘出“特别再现了典型场景――特别强调了象征意义――特别突出了历史内涵”三个特别之处,继而帮助读者记住了新闻特写之特,《别了,“不列颠尼亚”》内容之特。
《天净沙.秋思》中的三二一。先铺设背景:三幅画面;再解读情感:二字标题;最后引出抒情主情:一个断肠人。这样的解读,来于章法又不拘于章法,是文本与思维的逆袭。
与之同类的文本解读还包括《〈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拟题艺术――解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刘禹锡的自由王国――解读〈陋室铭〉》等,前者从为什么是“花儿”,后者从“有”“无”入手,都是阅读敏感性的体现。
水鱼老师是一个极有镜头感的人,这种良好的镜头感,使她的文本解读也象摄影一样,敏锐地捕捉到了文本中描写视角的变化。
《楼上的风景――解读〈望江南(梳洗罢)〉》好比长焦镜头,人在景中,景在人中。还有构图的留白,从其他描写相思的诗句中点示相思对象不一样,状态不同,呈现出的视角也是不尽相同。
水鱼老师还特别擅长捕捉特写镜头。《草的行文艺术》中不仅抓住文眼解读文本,还抓住草的写形使它有神,通过特定镜头赋予物象“应有的写作使命”。同样,在《白杨礼赞的图画式特征》一文中,也通过特定镜头,放大物象的神似,这种镜头感的强化,象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文本解读有了更细腻的画面感,更丰富的言外之意。至于在《新闻特写:特别写了什么》的文本解读中,则将这种镜头的特写用到了极致,因为文本解读原本抓的就是一个“特”字。
哎哎,我正襟危坐地写了这么多,要现原形了,边写边再次翻读文本,越读越有意思,笔记也越记越散了。咳咳(正坐)。
我发现,水鱼老师喜欢一文多解。比如《陈涉世家》《沁园春.雪》《马说》《乡愁》《长征.七律》等篇目,就从不同角度作了解读,所以文章还是得多读,每读一次感悟和收获不尽相同。
我还有一个发现,其实水鱼老师的文本解读让我熟悉和喜欢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我总觉得她的很多表述的习惯和余老师好像啊,此处我不举例,你慢慢去感受吧!真好。
嗯,我能分享的就是这么多了,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读第二遍了。那么你呢?还在等什么,赶紧约起来,趁着木开学,读起来吧!
nonono,我这绝不是一篇软文,我这是一篇非常严肃、略带情感倾向的读后感,向您推荐的是暑假教师书单最热上榜图书――《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只是丛书之一哟!
作者简介
方沫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首届“新作文杯”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初中组特等奖获得者,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参与多部学术专著、教辅书籍的编辑,参与的国家级课题“跟课文学写作”的研究成果多次在《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发表。
解读语文读后感篇四
西秀区蔡官屯小学教师读后感3篇重读《丑小鸭》
西秀区蔡官屯小学教师:张开艳
小时候就听过姐姐讲丑小鸭的故事,后来,不知从哪儿得到那本渴望已久的故事片书。于是,我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清楚地知道了《丑小鸭》故事的梗概: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由于“投错了胎”,生在一个鸭场。从他被鸭妈妈孵化的那天起,他就在别人的嘲弄和讽刺中长大。因为鸭子们觉得他与自己不同,就认为他很“丑”,其他的动物,如鸡、狗、猫也随声附和,都鄙视他。它们都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来对他评头论足,另眼相待。由于受不了大家的鄙视,丑小鸭毅然决然选择“离家出走”。历经几多坎坷与磨难,这只小鸭终于长大了,最后居然变成了一只美丽而高贵的白天鹅。
读这个故事的人大多跟我一样,很佩服丑小鸭坚定的态度,不怕困难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很多年过去了,今天陪6岁的女儿读注音版的《丑小鸭》。读完后,女儿双手撑着下巴迷惑不解地问我:“妈妈,丑小鸭怎么变成白天鹅啊?”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顾着教她认字,居然忘了给孩子解释丑小鸭的身份(白天鹅)呢!忽略了她的感受。于是,我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丑小鸭原本就是一只白天鹅蛋,只因误生在鸭场…孩子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很开心地对我说:“妈妈,其实我也想变成一只白天鹅呢!那你就可以坐在我的背上,我们一起在天上飞!”我高兴地笑了:“你一定会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不过从现在起,你就要像丑小鸭一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才行哟!”“是”。
女儿的话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其实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成为理想中的“白天鹅”呢?但是,在真正的生活中,又有多少孩子明白自己像丑小鸭一样具有“高贵的血”,或是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去为梦想付出行动呢?身为教师,我又何尝不希望我的学生们个个都成为“白天鹅”呢?教了十几年的书,今天我才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们时,很多时候都忽略了他们的想法,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在他们迷惑或困惑的时候,没能及时地给他们指点迷津,给他们足够的鼓励,让他们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出来,带着灿烂的笑容,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重读《丑小鸭》,让我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我该怎么做。
读《奥巴马・单亲妈妈缔造的奇迹》有感
西秀区蔡官屯小学教师:杜晓浪
说到奥巴马,我们都不陌生。有人说他是新时代的肯尼迪,有人说他的演讲可以媲美马丁・路德・金,有人说他演绎了现实版的美国梦。但是奥巴马儿时吃过的苦,受过的累又有多少人能了解。奥巴马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母亲的支持与付出。
“实际上,他只是一个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黑白混血儿,辗转几个国家度过颠沛流离的童年;他得母亲离过两次婚,他得父亲只留给他一个月的清晰记忆。”
这样的苦,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下生活的小孩来说有几个人能受得了。我们都知道黑人在美国是很受歧视的,所以奥巴马也产生过严重的自卑感,但是这种自卑感并没有使得他放弃自己的学业,而是更加的.努力去改变别人对他的不理解。虽然说奥巴马的父亲在她得人生中只留下一个短暂的片段,但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母亲一直给他描述父亲的伟大,父亲是一个全才等等。就是母亲的包容,使得奥巴马对父亲不再抱怨,而是追溯父亲的足迹和梦想一路走下去。
跟奥巴马比起来,我们幸福的多,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歧视,没有孤独。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像他那样能战胜苦难的决心。我们遇见一点点的苦难就以为自己有多倒霉,有多难,其实这样的苦只是上天对我们的一直磨炼,我们只有坚持住,熬过了我们才会发现收获远远比苦难多的多。
读了这篇文章,看到自己原以为很苦的环境跟奥巴马童年的环境比起来优越的多。之前种种的抱怨烟消云散了。想到奥巴马在那样困苦的环境中也能成就这样的伟大,我们更应该好好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一番事业,为教育事业出一份力。
暑假双阅读活动征文:
读《克服性格弱点50法》有感
西秀区蔡官镇蔡官屯小学教师刘庆
炎炎夏日,我陪同已上初三的孩子,有针对性地读了《克服性格弱点50法》一书,通过每一篇和我人生经历的认真比对,我们父子俩受益匪浅,回味无穷,颇受启发。
全书搜集运用了大量古今中外、幽默风趣的直观例子,说明性格对人一生命运的重要影响,并介绍了50余种克服弱点、培养个人良好素质的方法和技巧。它通过对种种事例的分析,针对我们目前普遍面临的困境,和一般人通常存在的性格弱点,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在一些事例的剖析中,它给涉世之初,并勇于为自己创造新生活的朝气蓬勃的青年朋友们,揭示伟大人物之所以获得成功的奥秘,以他们走过的路和他们充满光彩的个性对我们加以启迪。
二千多年前,智者苏格拉底先生就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这句平易浅显的话里,包含了许多至今尚未解开的哲学之谜。即使在科学技术异常发达,宇宙飞船开始探索其他星际文明的今天,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显得象幼稚园里的学生。
就我个人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而言,加深自我认识无疑十分有益。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更有智慧,人生更有价值,也将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奔向成功的机会。而加深对自己性格的了解和克服性格弱点,正是这种“自我认识”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时代。要适应于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环境,品尝到现代社会中作为一个成功者的真正快乐,就需要具备更为灵巧的智慧、更为通达能够适应变化的个性和更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而这一切,正与我们克服性格中的弱点直接相关。
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优秀的登山者,而有的人走在平地上也会摔跤?有的人一生就象一部完美的艺术品,尽管充满了惊涛骇浪,充满了令人惊异不止的跌宕和曲折,甚至穿越过最为黑暗、最为令人沮丧灰心丧气的峡谷,仍然闪耀出炫人耳目的光彩。而有的人一生却浑浑噩噩,恍如梦中,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值得回味的东西。“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说明除机遇和才华之外,性格是决定自己一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性格无非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一般地说,一个人在他的各种行动中,总会贯穿着某种基本的精神线索,局限于某种典型的方式方法。这种方式不是偶数的,而是经常地重复地出现。正是他个人性格的体现。
就以同是去听音乐会而迟到的情形为例:性格鲁莽的人会马上与检票员争执起来,急于进入剧场,他或许会分辩说是剧院的钟走快了。乖巧的人则立刻明白,人家是不会放他进去的,但可以从盥洗室后门悄悄溜进去。随遇而安的人看到不让他进入,并不会积极地去想办法,而会到隔壁的酒吧去等一会儿,到幕间休息时再进去。易于灰心的人一遇到这种情况,则会想:“我老是不走运,偶尔来一次剧院,就这样倒霉。”接着就闷闷不乐地回家睡觉去了。这四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是他们一惯按照各自习惯行事的结果,也就是他们性格的体现。
性格与先天遗传固然有很大关系,但绝不是完全由先天生成的,更不是不可改变的。性格的形成和完善主要取决于后天各自所处的生活环境。性格是人们习惯这么想,这么做的结果。心理学称之为“意识倾向性”或“心理定势”。它可能通过新的、自觉的自我教育以及新的实践来加以改变。
古今中外,完全没有性格弱点的人是不存在的。许多事例证明,有些卓越不凡、幽默风趣的人,原来也是相当孤僻,难以与人相处的。他们经过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同时设法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从而获得了荣誉和成就。
读完此书后,结合书中的讲解和我一生的经历,我告诫儿子千万记住:“性格决定命运!”改变你的性格,也就是改变你的命运。并要求孩子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时常检讨自己、反省自己,努力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逐步完善自己。还共同达成协议:父子之间互相批评指正,互相监督,共同促进。
解读语文读后感篇五
听说现在的初中,因为中考,许多老师喜欢以最快的速度上完课本上的内容,花更多的时间在词、课外现代文与文言文的阅读上。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课本上那些极大的篇目的可讲性,又正因为课本现代文并不在中考范围内,那些篇目处在了尴尬的地位,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乎,老师青苗谈些地点到就草草收场。
就拿初三下的重点篇目《孔乙己》来讲,我翻翻女儿的课本,只记了四句笔记。据女儿讲老师匆匆讲了一下就过去了,印象中没有特别的东西,只有这四句还有点价值。从鲁迅短篇小说的角度看,这一篇也算是精华中的精华了,在其文学成就的价值说也是占着不小的分量的。老师居然是这样一个姿态,着实让身为小学教师的我吃那一惊的。
近来,我拜读了著名学者钱理群、孙绍振和另一个老师主写的《解读语文》,大师们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深度和执着探索精神,感到由衷地敬佩。他们三人对中学语文中的名篇进行了深入而宽广的探究,鲁迅的篇目占据了最大的篇幅:《祝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三海经》、《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等,其他的也多,如朱自清的.《绿》、《背影》,刘亮程的《三个虫子》等;外国的也不少,如《项链》、《加刑架下的报告》……每位老师在文本内容、写作特色、语言优劣、人文价值、课堂设计等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认真尽心地反思,三人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细腻的阐述。与现在就教的老师的蜻蜓点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能不让人对女儿的语文有了深深的担忧。
小学里,女儿对语文是由衷的欢喜,对作文是神往的。通常写一篇作文,能呆在房间里三四个小时,思考、阅读结合,不厌其烦。好动、坚持力差得她,这时常能让我感到欣慰。你说,不真心喜欢,谁会在房间里呆住呢?初中后,写作文不到半小时搞定,不再像过去那样琢磨用什么题,用什么形式,也不再翻书,每次都草草了事。如果说是因为作业多为推辞,那是勉强的。女儿不喜欢初中的语文,归根到底跟老师的教学、引导有着太大的练习了。尽管在家想尽办法循循诱导,但终究抵不过课堂的枯燥无味、简单空洞。
作为小学教师,我一直认真教着语文。看着此书,心中的这份执着更坚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