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别了武器评价篇一
在海明威看来,战争本来就是一种荒诞的行为,是黑暗的政府对人们的一种欺骗和利用,政府用正义的名义骗大众去前线奋战,但结果只是牺牲。
这部作品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小说主人公在战场上的情况,后半部分是主人公厌倦了战争,因此离开前线,和文中女主人公离开的情况,但是女主人公在小说的最后却因难产而死,那个时代的人总是得不到幸福的。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别了武器评价篇二
海明威的作品脍炙人口,《老人与海》的故事依然在我的脑海里不能忘记,今天我又读了海明威的作品《永别了,武器》。听这个名字应该是一个反战的作品。于是我开始了阅读。
《永别了,武器》是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获奖者海明威长篇代表作。故事的男女主角相识在战火中的意大利北部小镇,志愿加入意大利军队的救护队美国中尉与红十字会苏格兰护士互生情愫,他第一次接触英国女朋友凯瑟琳时所抱的态度也不过是玩玩而已,刚开始他认为战争理她很遥远,直到有一次他莫名其妙地在战壕中受伤,他认为和快就会恢复,后来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爱上了女主。
后来他明白:当你无欲无求的时候生活会很轻松,但当真的爱上以后问题就会接踵而来。他依依不舍的回到了前线,他也第一次从身边的人中看到了他们对战争的严峻。战争中所受的肉体创伤通过药物、器械和时间可以痊愈,但心中的'痛却将持续一辈子。战争结束了,那又怎样,痛还不是一样持续?!但若那该死的战争根本不复存在,很多人就不用碰上那些厄运,把痛苦扼杀在根源。再见吧,武器,永远不要再见了!
海明威是一个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他参加过战争,懂得战争的残酷。而他的成长过程也是被父亲严格的军事化训练产生的。海明威的一生短暂而辉煌。19,19岁的海明威加入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被授予中尉军衔,在意大利受到重伤,住院期间,他爱上了比他大十岁的美国护士艾格尼丝。19,浑身伤痕的海明威从欧洲回国,战争给他的肉体和精神都造成巨大的创伤。
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才最能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而战争往往伴随着伤害与痛苦。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无数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留下的除了废墟和伤痛就没有什么了。在战争中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住所,还有爱情。读完《永别了,武器》,我感到世界变化无常,我们很幸运生活在没有战争的年代,爱人不用上战场。
别了武器评价篇三
一个生在和平年代的人,要去描述战时的残酷景色与人们的悲苦,就好比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希望作出一副精美的油画。虽不无可能,但也绝不容易。
那么,现今的人们若要去了解战争时期的惶恐,该如何是好?前人的描述总是不尽人意、缺乏传奇性,而战争电影亦是孰优孰劣,不知怎样的场景才是真相。——幸而有了文学的存在,人们能够将自己亲眼所见或脑海中曾经留有丝毫印象的一幕幕以文字的形式记叙下来,或平实讲诉,或加入情感因素,甚至能使用修辞,使得阅读者能够通过作家的手笔来感知他所希望你知道的事情。这大概是下面这一段出色的荒景描写出现的原因之一:
"那一年的晚夏,我们住在村莊上的一幢房子里,望得見隔著河流的平原和那些高山。河床里有圓石和漂石,在陽光下又干又白,清藍明淨的河水,在河道里流得好快。部隊從房子边走上大路,揚起沙尘,洒在树叶子上。树干也積滿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著部隊在路面上開着走,尘沙往上飞揚,树叶儿給微风吹得向下掉墜,士兵们开過之後,路上赤裸裸的只剩一片落叶。"
这是这本书的开场白,能够展示极能进入内心,发自灵魂的荒凉和干燥。闭上眼睛,我们仿佛能够看见那些平原、高山,树叶在飘落、军车驶过时空中的尘埃。这时我们的感觉就被这位文学家带着,在那时的故事中遨游:作为志愿军参加战役、与那年轻貌美的护士相恋,改变了他的性格和观点,组成了一生中无比重要的家庭……这是俗套的故事情节,却是不同水准的描写。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多次描写了不同的荒凉,空气、河谷、切断的高山、凋谢的葡萄树、远方卡索高原的意向。各种战时的人物,并不多却能代表不同的人:单纯的青年、爆粗口的军官、与当时环境不合的神父,还有最重要的坚毅的护士小姐。
幸而最终亨利离开了战争,他对这样的世事厌恶,而热爱安逸自由的生活,他对颠沛流离的逃亡恐惧,希望和爱妻共同行路,他对战争的缘由迷惑不解,内心期盼战争的完结。受苦于人类历史上所有战争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总以"战争快要结束了"来安慰自己却不得不接受战争的持久和加剧。所有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就如同在战场上飘扬的尘埃,毫无自由,不知将落向何方。但一场战争若能导致永久的和平,那么那些死去的生命就在刹那间化为永恒:他们虽然离去,却至少为后世带来了安宁。但众所周知,并不存在这样的战争,它们并不能带来永恒、不能带来欢乐,哪怕是战争结束以后。战争依然在继续,这给人予以无可奈何或一些人夸夸其谈的资本。
虽然卡隆玲的悲情演绎出愤怒而绝望的话语:人生不过是一场卑鄙的骗局——不过现在的情况看上去就好像是人们安于在骗局中度过永远。
别了武器评价篇四
曾经,战争的硝烟弥漫了全球,鲜血染红了大地。多少人因战争家破人亡,多少国家因战争夷为平地。翻开《永别了,武器》这本书,那硝烟似乎又从字里行间飘洒了出来。
在一战中,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到意大利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相爱。无奈战火不断蔓延,他们逃到了瑞士躲避战乱。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凯瑟琳难产死后,留下了亨利一人在外流亡……读到这里,我的心不由得一颤,唏嘘不已,与作者海明威共鸣,对战争充满了厌恶和批判。回想1939年,德国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进攻奥地利,引发了二战浩劫。这场空前绝后的灾难致使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死亡人数多达9000万人。战火蔓延了欧亚大陆,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天空阴沉灰蒙,大地一片死寂,只有轰鸣的炮火声、飞机的轰炸声和群众无助的哭喊声......战争持续了六年,终于和平回来了!但是很多人因为残酷的战争,骨肉相离,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是的,和平回来了,但那些因为战争逝去的生命能回来吗?特别是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他们的家庭能够重圆吗?战争就是这样的无情,让幸福与痛苦,生存与死亡只在咫尺之遥。战争已在每一个幸存者心灵深处留下永远抹不掉的阴影,也让世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使历史的车轮不再前进。
如今,二战的硝烟已吹散了,可令人痛心的是,尽管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可依然还有不少国家恃强凌弱,正赤裸裸地上演着残酷的“丛林法则”,掀起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战争,如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巴印战争、叙以战争、美伊战争等。硝烟弥漫之处,更是生灵涂炭,哀鸿遍野。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侵略者,野蛮的强盗。不要侵略!不要战争!让我们放下武器,熄灭战火,驱散硝烟,还地球一片祥和安宁。这是每一个生活在无情战火中的人们的呼唤,这更是全世界祈盼和平的人们的心声。
仰望窗外蔚蓝的天空,我不禁想:如果亨利夫妻生活在咱们这个和平年代,他们一定会跟我们一样,在温馨的家庭里幸福快乐着……(翁昕鹏)
别了武器评价篇五
最近读完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这不算是一个严格的长篇,虽然它的文字数足够合格。
这场战争开头的时候不是我熟悉的那种为了民族荣誉感而浴血奋战,他是一个美国人,去参与意大利对德国的战事。没有所谓的仇恨,没有义愤填膺,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对战争的漠不关心。他甚至没有信仰,像一个把当兵作为一种普通职业的人,只是一个开救护车的中尉。
他对战争没有概念,他立功得到的奖牌是因为在战壕旁吃面条的时候被炸伤了腿。无所谓的感觉,但是他的战友确实死去了,就在他面前,当然他也没有太多所谓战友的感情。他唯一一个关系比较好的战友就是跟他住在一个屋子的雷纳第,当然只是偶尔会想起。
他去养伤了,一个乡村些的地方,还遇上了他受伤前在驻地认识的一个女护士,他的情人凯瑟琳。他们在这里有很好的时光,战争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他和凯瑟琳的关系也进一步变化——也是这个变化导致他后来快要离开的时候,凯特说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人人都很好,他的腿伤虽未完全恢复,但在普通人眼里也差不多全好了。他喝酒,和很多酒,老朋友送的,让门房买的,自己在酒馆买的。这导致了他的肝脏受损,患上了黄疸。为什么喝酒?因为无聊,总有那么一种无聊在包围着这个小世界,你知道,虽然战争离得很远,但是它就在近旁似得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压抑。
但这在那个年老护士眼里就不同了,她显然是有爱国热情的,她觉得亨利(主人公)是为了逃避再次上战场才故意让自己得上黄疸的。所以主人公之后就被重新送回了战场,他再次见到以前的雷纳第少校,教士则外出了,他们的战况很不好,人心惶惶。雷纳第精神不佳,怀疑自己得了梅毒,这个问题最后也没有交代清楚,大抵雷纳第是够苦闷好些日子的了。少校派他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在那儿认识了几个对战争颇有微词的共产主义者。
德军入侵了,人们开始撤退,这几个人在避开德国人走小路的时候弃车步行追赶大部队。他们有的死了,有的独自逃亡了,最后只剩下亨利和高太尼。他们追上了大部队,但是大部队里在围剿军官——理由是他们没能和自己的队伍呆在一起算是失职,亨利被抓走了,他打了看守的士兵,逃开了。然后冒着雨一路千辛万苦跑到米兰找他的凯特。但是凯特已经离开了。他找了一个朋友换了平民服装,以防被认出,找到了凯瑟琳,两人最后逃亡到了瑞士,在瑞士度过了一段还算安静的日子,但是仍旧很无聊。凯特要生产了,他们去了医院,从凌晨三点到傍晚孩子都没能顺利产下,医生决定剖宫产。一个男婴,但还是死了,不几个小时,凯特也出血死去了。亨利生气的把护士赶出去,想跟凯特告别,但是那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从医院走出,雨还在下,只是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战争,或者说不同于电视上那些所谓的热血激昂的战争剧,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有伤痛,苦闷的日子还有失去。不要谈什么胜利,那只是阶级的胜利,不是普通百姓的胜利。所谓的胜利牺牲的人,他们的家人要怎样过下去,而敌人伤亡者的家人又该怎样继续,这个问题没有人考虑。
尼采说:战争是恶,但是它是必要的恶。所以才有希特勒这样的人出现。每个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换个角度就有不同的思想,那么假使我们现在坚持的准则都是错的,假使根本没有准则,仅以对错来评判,那么战争显然是错误的,不论输赢,不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