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人莫洛读后感篇一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之染而犯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确实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尚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伪续四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后来,在读到了附带“脂砚斋”批语的“石头”以后,通过那些夹杂在正文字里行间的小字,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袭人其女,她在我的眼中、心里似乎更渐清晰了,我竟好像是曾经同她终日相处过一般。
再想想袭卿于书中的'种种行事,套用“脂砚”一话,曰:爱煞!
爱煞,当真令人爱煞也!我只想再跟“批”一句:堪得此女为伴,夫复何求哉!
若还有不能理解我者,且随我仔细回忆袭卿种种,
可还记得“枫露茶”与“奶油酥酪”两节文字,特别是后事,旁个丫头子对那李嫫嫫擅吃玉兄特为袭卿所留吃食时的态度如何?而后来袭卿自家却又是如何从中调停而过的?——她只说虽然爱吃那些,但因早前吃多了闹肚子,倒是不敢吃了,之后就要宝玉替她剥栗子,就此将事情揭过,恐怕宝玉再像“枫露茶”那回一般,一怒之下摔出什么东西来惊动贾母。“脂砚”则在此处批曰:通部袭人皆是如此,一丝不错。足可见,后文之中袭卿性情依旧这等温柔和顺,根本不是“高某人”所“续”那般的“招人嫌恶”!
再看一事,此事兴许该是大家对于袭人一生行事之印象最深的一处了,非他,便是第十九回“良宵花解语”及第廿一回“娇嗔箴宝玉”的两段遥相呼应的文字。——袭卿先以“自己要给家人赎身出去”为端唬宝玉,之后假意以“要玉兄答应自己那三条警戒之言”为交换“自己留下”的条件,玉兄万般舍不得袭卿,自然满口答应,诸君可还记得他当时那话:“我都依你。好姐姐,好亲姐姐,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跟着,袭卿即提出数件玉兄平日里“不成话”的行径,要其一一改正。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又有“脂批”曰:大家听听可是丫鬟说的话?——试想“脂砚”此笔是何意思?余谓,这绝非是说袭人“僭越”,反该是在赞她明白道理。
待宝玉将那些事情都答应了之后,宝、袭二人又是如何一番对答?——袭人笑道:“……你若果都依了,便拿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了。”宝玉笑道:“你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袭人冷笑道:“……有那个福气,没那个道理……”——仅这一对答,试问如何能不使人爱煞、怜煞袭卿,“脂砚”更批曰:袭人能作是语,实可爱可敬可服之至!
以上这都是“花解语”一回。
再至后来,隔了一回文字,又写袭人因见宝玉大早起便一劲跑去黛玉那里,同黛玉、湘云二人一起梳洗、“浑闹”,全没把自己前日所警之话记在心上,于是便又假意同玉兄赌气,几番“折腾”,总算又使得玉兄收敛了些,“这一日也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拿书解闷,或弄笔墨。”最后又迫得玉兄摔簪起誓并说出了心里话儿,方才算合好了——宝玉道:“你那里知道我心里急!”袭人笑道:“你也知道着急么!可知道我心里怎么样?”试问二人仅这般一应一对,却又道尽了多少绵绵情义,难怪十九回上要用“情切切”来定那“良宵花解语”!
人莫洛读后感篇二
偶然中又看到了《红楼》中的一小章,于是忍不住又想要从头到尾看它一次,没想到却发现自己之前其实似乎一点儿都没看明白,或许只有这一次才真正的算是看明白了一点儿。想到这里又不禁回想起之前几次看《红楼》的经历来:
高中的时候大有“看遍古今中外各样经典”的宏图大志,于是首选了《红楼》,什么原因也不记得了,带着一股子少年的冲动,艰难地啃完了它,似懂非懂之间跟同学们讲起其中的小小故事来也把几个同学哄得津津有味地听我胡说一气。看着那厚厚的一本像字典一样的经典,感觉特有成就感。估计我当时把个《红楼》当成了街头巷尾里那些婆婆妈妈们的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八卦新闻来播报了一番,几个女同学在课间无聊的时候拿来当闲话说着玩。
到了大学,想着如果不把我国的经典阅透,那真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于是又首选了《红楼》,那时的大学里流行织围脖(是真正的用毛线一针一针织出来的围巾,面非现在的“微博”),熟练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可以一边看小说一边织。我当时就是在织围脖的过程中又看完了一次《红楼》,看到动情处,正好可以用手中织好的围脖擦把眼泪。我那时肯定是把《红楼》当成了琼瑶式的言情小说给读了一遍。跟宿舍里的同志们讨论讨论书中男男女女的性格和命运,在故事中寻找着自己未来的爱情方向……这一次对上一次的阅读很是不屑:原来以前根本都没看明白!
一部《红楼》,我看来看去似乎都把它当成通俗小说在读,而且我总奇怪那么多的红学家们,不会是“过度解读”吧?不过更多的可能是我还读得次数太少了一点!读的次数多了就会疑神疑鬼了。
人莫洛读后感篇三
说句实话当我将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从前“看错”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也就不再去理会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欢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贤惠、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一面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事事都大顺其意而行之。
人莫洛读后感篇四
红楼梦里的女孩子们,让人感觉就像是进了女儿国,小姐,丫环,或花枝招展,或素颜淡妆,或率直爽朗,或慧黠庄重。在红楼梦的丫环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袭人。袭人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名字,花香“袭人”,更在于她的细心与智慧,和那近乎狡猾的慧黠。
一、有智慧,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有评论说袭人是个“没嘴的葫芦”,虽然不言语,却极有心机。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在古代,女孩子的社会地位一般都比较低,特别是那些寄人篱下,做奴婢的女孩子。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也没有靠山,能够改变她们命运轨迹的唯一的筹码就是与生俱来的几分姿色和为人处事的智慧。在大观园这样一个人物复杂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学会生存的本领,就得学会察言观色,谨言慎行。就像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不懂贾府规矩,也是靠察言观色来判别贾府中人物的地位。这是一个女孩子行为处事的智慧。袭人很聪明,她也懂得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说适当的话,所以我认为她是个聪慧的女孩子,而不是有心机。
二、有同情心,懂得体贴人
袭人是个温柔的女孩子,很懂得体贴别人,服侍贾母时,尽心尽责,照顾宝玉也是细心入微。袭人同时是个有同情心的女孩子,在听到金钏儿投井自杀的`消息时,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同情鸳鸯的遭遇,痛斥贾赦的荒淫好色。
三、美丽慧黠
红楼梦里说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袭人,袭人,不仅美丽袭人,而且品性似桂如兰。袭人很温柔,但是有点慧黠,有一点点“心机”。她会维护顾全宝玉的面子,坏的事情会让它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文中写宝玉因为李嬷嬷吃了他留给袭人的酥饼而发脾气摔杯子,袭人为了避免宝玉受责备,就说是自己不小心打坏杯子,让宝玉不被骂。袭人很聪明,懂得该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转变事情的发展走向,让不好的事情变成好的事情。
四、性情中人,为爱坚持
哪个少女不怀春,每个少女都渴望遇见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和心爱的人相厮相守。正值花季的袭人也是如此,她喜欢宝玉,希望能够留在宝玉的身边。很多评论都说袭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宝二姨太太的位置,希望能摆脱被分配小厮的命运,能够在大观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我觉得袭人不是那样功利心强的人。能够遇见自己喜欢的人不容易,袭人遇见了宝玉,这是一种莫大的缘分。能够在喜欢的人身边也是一种幸福,袭人虽然是个丫环,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为了能一直在喜欢的人身边,袭人用心照顾宝玉,用心经营着对宝玉的感情,给人造成了一种很功利的错觉。虽然最后,袭人还是不能如愿地在宝玉身边,有些遗憾,但这也正应了“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这句话。
袭人,一个美丽慧黠的女孩,一个温柔体贴的女孩,曹雪芹笔下形象丰满的一个女孩,虽然有种种缺点,有让人不喜欢的“奴性”,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女孩。
人莫洛读后感篇五
-04-21球红楼读后感球红楼读后感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历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