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下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月**日,我出示了学校的教学研讨课《计算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计算方式的认识的扩展,也是第三学段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计算器的机会比较多,但系统的认识计算器还是第一次。所以教学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系统认识计算器,提高操作水平。
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完全按照我们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模式: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小组展示-质疑点拨-达标测试—归纳提升的环节来设计的。
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对怎样使用m+、m-、gt键非常感兴趣,于是在计算5864-(1438+519)时,我向学生渗透了如何使用m+键。先在计算器上输入1438+519=1957,这时按下m+键(把这个数值放在存储器中),再输入5怎样864-,这时按下mrc键(调出存储器数值),就得出正确答案3907了。为了研究怎样使用m+、m-、gt键,我还费了好大功夫,自己深深体会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作为一名老师,真的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为好人师。学生们被我这一招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听课老师也觉得很意外,因为很多老师也对m+、m-、gt键不熟悉。这算是这节的一个亮点吧。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
1、当学生的回答在我的教学预设之外时,我还不能灵活处理,今后应继续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2、当学生的表现没有符合我的教学思路时,我有些沉不住气,总想牵着学生鼻子走,今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和研讨,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老师一定要耐心倾听。
四年级下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课本第十单元的内容,主要讲的是“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或总结新规律的内容,在此之前很多练习或考试中也出现过这样的简单的规律的问题,虽然那些时候没有明确说出这些规律,但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或者感觉,比如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怎么变化积就跟着怎么变化,学生似乎对这样的知识很熟悉。上完这一单元,我感觉我们班的学生对于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较好,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或除以)这个数,学生对一个因数变化积的变化规律掌握的很好,甚至两个因数同时乘(或除以)的也掌握的不错,掌握不好的是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一个数的情况,这一课的时候,我事先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拓展题中加了这样的题目,认真讲解了这样的题目可以分成两步来看,先看一个因数的变化,再让第二个因数进行变化,找出它们的积的变化,讲完了我发现还是有一些学生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练习和考试中出现错误。
第二节课中,我先让学生回顾了积的变化规律,并从简单的例子入手,让学生意识到除法算式中的商也有它自己的规律引入新课,我着重强调了商不变的规律的前提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但是在练习的时候我也发现,其实部分同学在做题目的时候,不会想到用我们学过的商不变的规律,不会去拿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去判断这一题的商是不是不变,而是直接把口算得出答案,在问到几个同学是怎么做这些题目的时候,几个人给我的是相同的答案,口算出来的,再追问一句怎么口算出来的,大部分都会说是根据简答的算式推导出来的。而这样的推导过程就是规律的运用过程,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乘10就会想到它们的商不变,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学到的新知识是需要慢慢消化的,慢慢地他应该就能发现利用规律的简便之处。其实课后想一想也是的,很多知识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运用着,在学生的无意识中运用着。
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竖式的简便计算中,我先回顾了学完的两个规律,并请学生进行举例说明,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后,我先出示了一道能整除的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问题,学生用之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很快就列出了竖式,这一题的教学时,我先板书了一般的列竖式的方法,有板书了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去掉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相同个数的零的方法,学生一直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很快接受了这种新的方法。接下来我将除数进行了修改,变成了有余数的除法,先让学生根据刚才的简便算法列出了竖式,特意没有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横式,列完竖式的'时候我让学生再写横式,结果大部分的同学就直接把竖式得到的商和余数写了上去,少部分同学发现这里的问题,趁着这样的机会,我让学生认识了商不变的规律下其实余数是变化的,一个小小的设计想让学生意识到本节课的难点,商不变的规律下,余数是变化的,而余数的变化是跟原来的除法算式有很大的关系的。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也留意了这样的问题,突破了难点。
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难点还是没有全部突破,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积和商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两个因数同时变化的情况,或者是被除数和除数一个乘一个除以的时候,在以后的练习中这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四年级下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675×(120÷24)=
(2159+675)×26=
8722÷89×58=
2.先用计算器计算,再找出每组算式的规律,把横线上的算式填完整。
(1)99×97=(2)21×9=
999×997=321×9=
9999×9997=432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山小学排球队队员的身高情况如下。(单位:厘米)
男生:138143130141137
142136139134140
女生:150142143145130
128141139137135
分别求出学校排球队男、女生的`平均身高。
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希望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练习题,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四年级下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只顾上课,很少会考虑为什么要上这节课,教材中为什么把这节课安排在这里上。《巧用计算器》从表面上看视乎很简单,让学生找到并学会电脑中的计算器程序就可以,但纵观全局,理解教材,让我明白计算器这一课不简单。它是第一册信息技术中第一次提到“程序”这一概念。对于程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以及程序具备的一般性都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的学习去了解,去感知。如果课前没有注意到这点,教学就会出现疏漏。再次,用键盘来操作计算器这一环节,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电脑键盘,对键盘的初步了解也是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所以在备课中不仅要着眼本节课,更应纵观全局,了解教材编写的目的,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另外,学生刚刚接触电脑,对电脑的认知和操作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教学中要落实基础。
首先鼓励学生说。说的过程其实是知识内化转为外化的过程,表现出一个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会操作但缺乏说的勇气或方法,所以教师的表述就起了示范作用,鼓励和要求学生的表述正确、规范。
再次注重学生的练。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掌握地熟不熟练,完全要取决于教学中的练习量的多少。为了吸引学生,体现生活化,设计了一个贴近学生的练习:要去秋游了,假如你有20块钱可以在超市里消费,选择怎样的消费最为合理。在展示的过程中,有的“消费者”超出了限定的金额,只能舍掉部分物品;有的“消费者”将20块钱都拿来买了水和饮料,虽然还有余额,但却被同伴告知这趟秋游会很累,因为他背的东西太重了;还有的“消费者”既买了吃的、喝的,还有剩余的钱买一些玩的,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同时,在用计算器算账的过程中也“淘汰”了一小批不合格的“收银员”。在这个练习中,不仅熟练掌握了计算器的操作,还学会了该怎样合理消费。
四年级下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总结篇五
一、成功之处:
1、合理利用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用计算器计算”是国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段教材的编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老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点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拾级而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数学本身内在的东西;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较之科学型计算器,它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地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并以此为出发点,把教材的“教育形态”转变为“学术形态”。
2、密切联系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因此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生生互动中很快地达成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
3、巧妙设计题组,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我在教学时对练习题的呈现略作修改,在学生掌握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后,随即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旨在巩固计算技能,拓展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练习的设计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比赛、现实问题的研究、与计算器比赛”三次极具诱惑力和挑战性的练习,在给学生带来练习快乐和满足的同时,知识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很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
4、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尝试操作”让学生思考使用计算器要注意的地方;“用计算器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只有同级运算的两步算式怎样用计算器计算比较快;“与计算器比赛”让学生正确看待计算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感悟计算器的局限性和“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
二、不足之处:
1、“用计算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第二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只有同级运算的题目可以用连续按键的方法直接得到结果。如果能再安排几道两步、三步同级运算加以巩固,学生对于这方面的操作会更熟练。
三道题目是同时出示的,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完成时间也相差很多。可以改为逐个出示,教师要注意气氛的渲染,开展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读题以后,规定同时开始按计算器。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对于呈现形式、具体操作方面要精心设计,注意提高实效。
2、“与计算器比赛”这个环节设计的题组,如果能增添一个估算题,那样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更完善了。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时在让学生说规律的时候,有的学生说的不够到位,不够完整,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揭示规律,而应该通过指名说、互相说,互相补充。训练学生完整地表达意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了这题目以后可以提问:如果是8个7乘8个7,你打算怎样计算出结果?让学生的思维在运用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