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元日古诗教案中班篇一
【田家元日】
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译文】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诗意1】
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
【诗意2】
和通常的元日诗写新年欢乐,游宦思乡不同,孟浩然的这首《田家元日》诗以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春节农忙图。耕父、牧童及诗人自己为丰年予兆而由衷高兴。风格朴素、自然,清新可喜,很象陶渊明的诗风。
元日古诗教案中班篇二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达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达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达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古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达得含而不露。
元日古诗教案中班篇三
【诗人】王安石【朝代】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此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此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此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此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元日古诗教案中班篇四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元日,即旧历正月初一。元是始的意思,正月初一是一元之始,所以称为“元日”。这是一首咏节序的诗。
这首诗从除旧布新、追求进取立义。但诗而上全用元日物色:爆竹、屠苏、新桃、旧符等等。“爆竹”句说,通宵达旦的爆竹,迎来了元日第一个早晨。“春风”句说,祛寒除病的屠苏酒,不用温烫,春气已经把凉冷逼走了,现在人们只须尽情欢饮。“千门”句和“总把”句说,待到彤彤的朝日照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每家的门户上都插上了新桃符,换掉了旧桃符(“新桃”、“旧符”即新桃符、旧桃符,互文省字结构)。这些话,说来全不费力,似乎一点也不经意,但这里也还是有经营的匠心的。须知前三句淡淡的话头,都是铺设,都是给第四句做准备的。第四句的“总把”,这两个上声字,要读得重而沉实。诗意全在这一句。虽然句子字面上用了元日的物色人事——插新桃符,换旧桃符,但其含义是很深刻的。“新桃”意味着新的面貌,新的精神,新的设计,新的生活。在除旧布新的新的一年的开头,人们就应该下决心争取进取——这就是“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的深刻涵义。“总把”句好像是个忠心的教喻或劝导,唤醒人们可能松弛或者沉睡了的意识——去追求新生、追求进取。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还表现了他这个曾经是宰执人物的宽宏博大胸怀。他在宋神宗熙宁二年至九年(1000-1076),除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退居金陵而外,担任着宰相之职。这首《元日》诗,是否作于这个期间,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这是他后期的诗作无疑。这时候,他政治上成熟,人情练达,有“千门万户”的思想感情是不奇怪的。“千门万户曈曈日”,他要把幸福和温暖送进千门万户中去,而不是一身之安、一家之乐,这胸襟多么宏大!
王安石晚年,喜作小诗,淡雅精绝,人称“王荆公体”。比他稍晚的黄庭坚最赞赏王安石的这些小诗,并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诗钞》的编者、清代的吴之振说:“安石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晚年始悟深婉不迫之趣……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惟其所向,不为含蓄,深婉不迫,闲澹有旨,这就是王安石五、七言绝句的'特点,亦是此首《元日》诗的艺术特点。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鬼城。鬼城当中有座山,山上有百鬼出没,山上还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在外面作恶的鬼都要赶回鬼城。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年末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
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
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在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元日古诗教案中班篇五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简析
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诗人简介
薛逢字陶臣,唐代诗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旧唐书》卷一九零,《新唐书》卷二零三皆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