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习成效。以下是一些四年级教师们编写的精美教案,它们内容详实,教学设计合理。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一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二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第2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自然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自然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自然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四、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五、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首先是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六、严密准确的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七、比较阅读教学建议
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三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四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五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六
18
教学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亡撞击说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的思维方式。
4.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学问,体会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培育同学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学习运用丰富的科学学问,敏锐的科学眼完深化探究未知的精神,激励同学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擅长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体会课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意。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尝法。
3.延长拓展法。
多媒体。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化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的思维方法,引导同学留心生活,思索自然和。,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一、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亿年的恐龙突然灭亡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觉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亡的缘由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日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同学朗读课文。
老师检查预习状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致密完美无缺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化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篇目
项目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挨次(写作思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要求同学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老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觉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讨论,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道好称奇,科学需要。,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假如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完美无缺。
3.万一哪一天某个星球要撞击地球,我们或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开这种撞击。
4.即特别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复原到原始炭的状态,但谁情愿这样做呢?
五、联系实际,延长拓展
学习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索自然和。,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激三层浪而举一反三。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板块结构大灭绝撞击说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4.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致密天衣无缝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篇目项目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写作思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一天某个星球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炭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激三层浪而举一反三。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懂得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篇八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一、导入:
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二、初读,预习感知: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蟾蜍
褶皱
劫难
致密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3、预习质疑:
三、研读,精讲点拨: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
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
四、拓展思维
讨论一:以本文为例,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讨论二: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课后三题)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
五,通读,达标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