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职责是指在特定的岗位上,所需要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岗位职责:负责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改进,保持公司在行业的竞争优势。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一
“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句话讲的是话多了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说话要恰到好处,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一定不说。立身处世应该谨言慎事,谈话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要花言巧语,即所谓:“吉人辞寡,噪人之辞众。”
这里主要讲到的是说话的技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为一两句话争吵,像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为说一句话争吵的事情很多。什么原因呢?话说多不如少。
我们讲话的含金量的多少?同样是说话,别人一言九鼎,可我们若果说出来的话和冒气一样,那说了还是不如不说,所以说话的智慧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经常讲的,在公共场所应该多说好话,说出来的话不光能影响到自己,还能影响到整个团体的气氛,对家庭或者个人和团体还有凝聚力量,别揭别人的伤疤,多说一些安慰和鼓励赞美人的话语,这种话说再多都行。而且说话一定要踏踏实实,真真切切,不能说过了。
古人讲得好,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我经常讲,夫妻之间为什么经常生气,不为吃不为穿,因为嘴太臭。说话没技巧,没智慧,丈夫嘴臭,妻子嘴臭,这个家庭就有矛盾了,矛盾延伸下去还影响双方父母,影响子女。
正如经常说的,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毁国。为了家庭的和睦,我们要处处说好话、时时做好事,要体现出来家庭的温暖和家庭的智慧。
“其是,勿佞巧。”说任何话,要真真切切,里头没有闲言碎语,花言巧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用承诺、用诚信去落实你人生的亮点,这样我们人生会少很多阻碍,才能真正一帆风顺。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二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是〈〈弟子规〉〉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长在大会上要求我们背诵和学习〈〈弟子规〉〉。
小的时候,我读过〈〈三字经〉〉,里面的`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感觉〈〈弟子规〉〉里的内容和〈〈三字经〉〉里的内容大同小异。〈〈三子经〉〉是用小故事,小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弟子规〉〉是学生们应遵守的规范。马老师让我们背诵“泛爱众”一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马老师说,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道理,要仔细去读,用心去理解。
刚开始背〈〈弟子规〉〉时,感觉很吃力,每一句话单独背能背过,连起来背时总背不过,妈妈说,如果你先把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再背就好背了。我按照妈妈说的方法先读每一句话的解释。再去背,不仅背过了,而且知道了每句话的道理和意思。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三
《论语》作为国学的代表,一直是教材的“常客”,培养了无数莘莘学子的传统文化素养。但今时一本名为《弟子规》的书,在教育部的推崇下,俨然已更为学生所熟知。这下问题可大了!众多知识分子群起攻之,“此书败坏了国学教育名声”、“是政府教育中奴化孩子思想的阴谋手段”。
我们且来看看家长和学生的看法,受访的80%家长表示相信学校的选择,即老师教什么,孩子就学什么。对学生而言,一位初中生这样说道“比起《论语》,《弟子规》更容易让我理解,背诵和写读后感也更轻松些”。从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三条信息: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内容不关心,把教学的.责任推给学校和培训机构;学生对国学兴趣不高;精英知识分子离公众有距离,在传统文化的解释和教导上没有“化难为易”。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选自《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就采自《论语·学而》篇的文意,全篇360个短句,只有“行”和“孝”这两个主题,被抨击为“毒瘤”确实是过了。老师和家长为主体的传统教育思想与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有冲突自然难免,非要说孩子的个性读一读这本书就会被禁锢,也言过其实。
我们尊重相关学者对于《弟子规》的这份焦虑,但诸如《弟子规》类的启蒙读物这么多,光是批评和担忧其中几本是没有意义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更加实际的行动:家长应学会主动甄别购买孩子的教育读本,不盲目跟随消费市场,还可以通过写信或面谈向教育部门咨询或反映相关问题;教师则要想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国学,打消学生对于背诵、写读后感的恐惧心理,比如可以采用演话剧、访问孔子故里等方式;最为关键的是相关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要克服“嫌葡萄酸”心理,向《弟子规》的成功学习,争取让《论语》受众面更大,研究出能“去糟取精、深入浅出、结合现实、趣味与严肃性相结合”的现代国学读本。
不管是新媒体推送的“阅读书单”,还是官方规定下的“经典读物”,都容易让读者形成某种定向思维,也许“没有选择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四
读弟子规的观后感受:
曾经,我总以为像《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书,全是小孩子看的,总觉得有些幼稚,自从看了内容之后,才觉得我曾经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无知呀!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穷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人生在世,品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从小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之后又教了我们“孝道”。
《弟子规》使我懂得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所在的家庭,当然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是百万富翁还是贫民,所以我们不能埋怨父母,家里不富裕,那么就需要好好学习;因为父母给的只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
朋友,学习《弟子规》吧?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更可以使我们学会“什么是孝道”。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五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教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说话,让他们了解口才也是一门艺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哲理。《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书中说,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要言行严谨、讲究诚信。弟子规,圣人训,首孝俤,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教育学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已,莫闲管。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开口说话,态度要诚恳,要讲信用,绝对不可以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失信于人,也就是说,说过的话要算话,要说到做到,吉训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另外,为达目的花言巧语也是绝对不可以的。其次,讲话要适可而止,不要口若悬河,要懂得言多必失的道理;另外讲话要恰当在理,分清场合,实事求是,不可歪曲事实,否则,后患无穷。不说尖酸刻薄、下流污秽的言语,做到有礼有节。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礼仪时刻牢记在心。另外,办不到的事或不适宜的事儿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不经考虑,允诺了别人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没有亲眼见到的或不确定的事情不要轻易传出去。
最后,讲话要稳重舒缓,咬字吐词要清楚,态度要诚恳,不可以讲得太快,容易引起对方误会,讲得含糊不清,有时也会误了事。还有教育学生不说别人闲话,更不和别人一起说长道短。在别人当面说自己的过失时不要发怒生气,听见恭维的话就感到不安,听见别人的指责反而高兴,这样良师益友就会渐渐接近自己。有时教师的身传比言教更重要,我们教育学生友善的语言可以建立起美好的友谊,而我们偶尔说出的激烈的言辞则可以无情地伤害学生的感情。实践证明:一个在学习方面表现良好而经常得到老师赞赏的学生,要比经常受到批评的学生能更快地学会东西。这个事实说明,我们采取批评的方法并不能让别人产生永久性的改变,相反,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勤说过:“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样我们也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批评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激烈的言辞、讽刺、挖苦的语言会使学生对你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辩护,同时,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伤害一个人自尊心,并激起他的反抗,而批评所引起的嫉恨会令学生对你敬而远之,会伤害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所指责的事情也不会有任何改善。
我们培养学生的同时,要多对他们的自尊心进行关注,所以有机会别忘了用真诚的话语去赞赏学生,这是生活中最美的插曲,因为那些温暖的话语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内心深处。
美国哲学家杜威教授说:人类天性中最深切的冲动就是“显要感”,也就是表现欲,这种表现欲有时也通过学生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我们的班长,自称“凯撒”,当教到“chife”(长官)这个单词时,他突然大声说“这就是我”,我就是这个班的“chife”,这个孩子就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和显要感。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语言把握学生的心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说话。其次,我们还要重视学生的口才的培养。另外,培养学生的口才与说话技巧,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口才和说话技巧,用自己的魅力口才去征服学生。我们要教育学生说话不但要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把握说话的技巧,语调语速,才能更完美地表达明确的目的。善于言谈的人,可以借助自己口才的优势赢得领导的器重,同事的钦佩,可以为广交朋友,拓宽事业打下一份坚实的基础,不断地创造成功的机遇。而拙于言谈的人,往往抓不住属于自己的机会,因而抱憾终生。所以,现代社会的种种机遇,要造你的口才来开拓;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成功,要靠你的口才来促成。
培养学生的口才,关键在于培训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下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心理开设区域、坦诚、敢于和乐于表现真实的自我,不要担心自己的弱点会暴露,并通过人际关系这面镜子来检验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很善于说话却不敢说话。只有既敢说话又善于说话,才会锦上添花,产生良好的口才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种表现,当面对很多人上台讲话时,就觉得很紧张害怕,由于过度紧张导致,精力不集中,甚至会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要说的是什么。所以,要想泰然自若地依照逻辑次序侃侃而谈,必须找出胆怯的根源,克服心理障碍。当众说话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你不确定听众的反应,所以才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练习、练习再练习,抓住每一次当众讲话的机会,积极参加演讲,当学生发现演讲成功的快乐后,就会发现当众说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以让学生试试豁出去的心理,那样会让学生更自信,通常人们在讲话之前,都会顾虑重重,这种状态很可能在开讲前便抹杀了信心,所以开始讲话之前,尤其重要的是注意力集中精神听听别的讲话者在说什么转移注意力,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能够在公众场合自如说话的,都要经历一个艰难的“第一次”。大不了豁出去了的想法会你的心态更淡定,讲话会更自如。
新课标要求我们改变思想,提升理念,提高组织和教学能力,我们必须整装待发,把全部的热情投身于这项改革中去,让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为了迎接挑战,充分地了解和挖掘新教材的内涵,我决定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实践和总结,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建立多元的开放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笔耕舍播,在教学园地中结出桃花满天下的丰硕果实。
拓展阅读:读《弟子规》,做好“弟子”
中华民族经典教育读本《弟子规》,它宣扬以儒家礼义为核心的圣贤之道,指导我们行动,帮助我们实现幸福人生。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与《弟子规》的最早编著者李毓秀同为山西河东人的李安纲教授,怀着一颗至诚至爱的学者之心重新编写了这本书。李安纲教授认为,《弟子规》高度概括、展示了人类个体进入社会所必须装备的道德体系和智慧武器,并且可以身体力行,行之有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悌、谨、信、爱、亲,文,这七点是孔子教育学生的要义,更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父母想念儿女就像流水一样,一直在流;而子女想念父母就像风吹树叶,风吹一下,树叶就动一下,风不吹,树叶就不动。这样的描述透露出当代人对人伦关系的.的忧心忡忡。难道我们不应该把对父母的敬与爱注入我们的整个生命,让它如流水般绵长?读《弟子规》,幸福人生从“孝”开始。
李安纲教授编写的、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弟子规》,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李教授不仅将原文加以注音,设“句解”阐释每条规矩的意义,每一篇后设“篇讲”论说全篇大义,还将三字规矩翻译成七句白话,几乎把每条规矩的出处都做了明确标注。这是一项繁琐的工作,但对初读这本书的读者十分有益。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人们知道《弟子规》是清朝人编著的,便以为书中都是满人的规矩。实际上,《弟子规》中几乎每一条规矩都源远流长,早自先秦的《易经》《论语》,近自清朝的《宋元学案》《传家宝》,所有的规矩都是数千年来老祖宗的经验。可以说,《弟子规》是颠扑不破的人生大智慧。
何为弟子?有人认为,“弟子”是相对于“师傅”而言,即“学生”这一社会角色,那么《弟子规》就是“学生”应该学习的规矩,这种理解未免有些片面。也有人把“弟子”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认为“弟子”就是社会成员,《弟子规》就是人人须遵之规,这种说法对“弟子”的概念有了更广泛的理解,但却过于笼统。李安纲教授的《弟子规》不仅对“弟子”的概念做了深入分析,还阐明了“弟子”的社会关系,这是该书的突破点。李教授认为,“弟子”包含“为弟为子为弟子”三个概念,即弟弟、儿子和弟子,其中涵盖了弟弟跟哥哥、儿子跟父亲和弟子跟老师三种关系,这也是基本的社会关系――我们在社会中至少扮演着“弟弟”“儿子”或“弟子”中的一种角色。作为“弟子”,要时刻谨记老师的教导;作为“儿子”,要终生孝敬父母;作为“弟弟”,在家要爱戴兄长,到了社会要用悌道与四海的兄弟相处。因此,《弟子规》就是对社会中的我们的规劝和告诫,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李教授在解读《弟子规》时,谈古论今,不仅讲述了规矩的背景故事,还列举了发生在当下的事件加以解释,这是该书的创新点。“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这是孝敬父母应该做到的。该书不仅引用了“黄香扇枕温席”和“周文王给父亲请安”的故事,还讲述了现在社会一对经商的母子学习了《弟子规》,儿子为母亲洗脚的感人故事。这让我想起一则曾感动过无数人的公益广告:小男孩看着劳累了一天的母亲每天为奶奶洗脚,也端来满满一盆水,用稚嫩的声音对母亲说:“妈妈,洗脚!”孝,出自天性,不是矫揉造作。
这本小书蕴含着大学问、大智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弟子规》应是我们每个人的枕边书,需常读之,时习之,深悟之。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六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注释:
总叙
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同‘悌’)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只要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
入则孝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解释】如果父母呼唤自己,应该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应该立刻动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教诲自己的时候,态度应该恭敬,并仔细聆听父母的话;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面对父母的批评都应该态度恭顺,不要当面顶撞。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七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其中的一个章节,读过之后使我深有感触。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教会了我犯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敢于认错并勇于承担责任。无心的错误,只要肯改错,错误就会慢慢减少,如果知道是错事,还偏偏去做,或做了错事去掩饰,那就是罪恶了。
“人不闲,勿事搅……过不规,道两亏。”教会了我别人不高兴的时候或有事在身的时候切莫去打扰他,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去揭穿,如果无意中知道别人的隐私,或别人把秘密告诉你时,你一定要守口如瓶。平时我在街上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捉弄或模仿残疾人走路并嘲笑他们,虽然我没有加入他们,但也没去制止;还有的时候在班里,同学们为了一些小事而发生争执,我身为班长很多时候没有去劝阻……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为我以前的行为深深地感到羞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说的话虽然古板,却都是货真价实的道理,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师爱幼。
弟子规感受小短文篇八
读了《弟子规》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它里面讲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形象地点出了,讲话也需要懂一定的礼仪,才能让人们听了你的话之后,觉得你是个懂礼貌的小孩子。
其实,话说得不清楚,就很容易让对方误解你的意思。就拿我来说吧,有一次,我让老妈告诉我现在是几点了,由于说得很急,她没听清楚,误认为我要喝茶,便给我端来一杯茶,使我哭笑不得。这个例子也让我感受到了稳重、舒畅的'说话是多么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有的会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并且慢慢地进步,最终到达成功的顶峰;有的会把老师给自己的表扬当作前进的动力,争取获得最好;有的则因为一点点进步就骄傲自满,从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人获得成功,自己则永远生活在黑暗边缘。
信,这个字眼,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去遵守却很难,只要在生活中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