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安排和组织的一种文稿。以下是一些小班教案实例及其教学效果分析,希望能够给教师们带来一些指导和借鉴。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一、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重难点点拨: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如何安排详略。
导、学、练
【预习感知】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茶峒缠裹蘸酒翘起老鹳河潭水
2.辨字组词。(5分)
燥戊竟桨
躁戍竞浆
噪戌
3.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写出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4分)
4.端午节的习俗很多,除了文中写到的赛龙舟、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外,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习俗。(4分)
【轻松课堂】5.回答问题:(4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句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6、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2)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二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校七年级施教区在籍新生为114人,被县城初中按高分到低分招收了64人,剩下的50人只能在我校报名入学了。而剩下的50人中的所谓的高分学生还不能算数,他们的父母还在为他们能够进县城读书而找门路。据估计,本学期底以前还要走几个所谓的高分学生。剩下的50人分两个班,七年级(1)班26人,七年级(2)班24人。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男女生各12人,小升初120分的语文试卷平均分为83.08分,其中:最高分104分,最低分31分;优秀等第4人,良好等第14人,及格等第2人,不及格等第4人。这些学生由小学六年级刚升入初中,大部分学生的分数都不是很高,成绩也不够理想,加之刚升入初中,他们面临着由原来小学用试卷考试的三门学科一下子增至初一用试卷考试的七门学科,学习任务加重,使得相当一部分同学难于承受,特别是男生对学习很不够积极主动,故成绩难于提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运用新课改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夯实坚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正确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也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正确处理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倡导有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三、教材内容:
全书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读写听说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略有文采的简短的主题词,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课文四至五篇,可根据教学实际自主确定精读、略读的篇目和比例;另有一至两篇“诵读欣赏”课文,由学生在大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古诗文需要全部背诵),以丰富语文积累,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让学生自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名著推荐与阅读”和“专题”是富有创意的新设计,是探索综合性、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尝试,旨在让学生在综合的跨学科的语文中提高整体语文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自己探索学习方法,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
四、教学策略:
(一)教师板块
1、认真学习新课标,在课堂中渗透新理念,不搞应试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及合作交往等能力为主,提高学生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独立备课的能力,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2、优化教学手段。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有直观视觉上的效果,提高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撰写教学反思、论文。
3、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作业布置和批改因人而异,兼顾学生不同特点,做好每单元的测评工作,及时反馈,纠正不足。加强培优补差,提高学习成绩。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开学工作
第二周:
一、《为你打开一扇门》(1)
二、《繁星》(1)
三、《冰心诗四首》(1)第三周:
四、《安恩和奶牛》(1)
五、《古代寓言二则》(2)第四周:诵读欣赏(1)修改病句(1)写作(1)语文实践活动(1)
六、《往事依依》(1)第五周:
七、《幼时记趣》(1)
八、《十三岁的际遇》(1)
第七周:国庆放假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4)第八周:
十、《社戏》(2)十
一、《端午日》(1)十
二、《本命年的回想》(1)十
第十三周:十
四、《春》(1)十
五、《三峡》(1)十
六、《济南的冬天》(1)十
七、《夏》(1)诵读欣赏(1)第十四周:修改病句(1)写作(1)口语交际(1)十
八、《斜塔上的实验》(2)第十五周:十
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二
十、《宇宙里有些什么》(2)二十
二、《天上的街市》(1)二十
三、《七颗钻石》(1)二十
四、《蔚蓝的王国》(1)二十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四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2、品味精彩的语句,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往事依依》,它的作者是(于漪)
2、“依依”就是(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3、还记得作者回忆了哪些“依依”往事吗?(读画,看书,听课)
三、品味语言内涵
为什么这些往事会让“我”依依呢?哪些语言体现了“我”对往事的“依依”?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一)看画
1、“极普通的画”,“竟百看不厌”(看得入迷)
2、“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看得入神)
3、“甚处其乐”,“乐在其中”(陶冶情感)
4、“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所以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融自己于其中,才能做得最好。
(二)读书
1、全班齐读p37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分别用括号括起来。
2、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感情朗读。
3、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的诗句吗?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同学们已经有了这么丰富的诗词积累,希望大家把读诗,背诗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不断提高你们的文学素养。
(三)听课
1、欣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创作背景]北固亭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险峻。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词。诗人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南乡子》。选用这首著名的辛词,显然也有寄托爱国情怀的意思。
全班模仿跟读,抽查效果。
2、田汉的《南归》
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还辨得出/五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3、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正是因为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她才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我希望大家也要像于老师一样,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摘抄下来。
2、写写你的“依依”往事
六、板书设计:
六、往事依依
于漪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看读听
山千国
水家文
画诗课
唤起激情不断奋进
刘金梅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五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茶峒缠裹蘸酒翘起老鹳河潭水
2.辨字组词。(5分)
燥戊竟桨
躁戍竞浆
噪戌
3.端午节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写出你所知道的端午节的来历。(4分)
4.端午节的习俗很多,除了文中写到的赛龙舟、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外,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他习俗。(4分)
5.回答问题:(4分)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句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6、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作用。(6分)
(1)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2)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六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四、拓展:
合作解决第4页“动脑筋”
1.分组合作:每人先自己读题填空,然后与同组内同学交流。
2.讨论交流,求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五、练习:
p5练习题。
六、小结:
通过体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第5页习题1.1a组。
选作b组题。
后记: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七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
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学习看书、读书、听课等的情状描写。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1、作者的有关资料2、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今天,我们就于漪老
师的《依依往事》中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2、预习检查
指明学生讲解自己的预习作业,其他学生互改。
3、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作补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磁带,初步感受作品的情感。
2、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感情。(要求:学生点评)
3、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a、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b、往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要求:学生交流,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尽量用原文回答,以便更好地回答下面的问题。
4、学生讨论:
a、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b、你能体会作者写“往事”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四、作业:
1、完成相关的基础练习。
2、熟读课文。
3、找一些歌咏祖国风物或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准备课上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结合作者的经历,说说读书为什么“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二、品味优美的语句
1、交流: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朗读并讲讲自己喜爱的原因。
2、讨论:找出文中的成语,理解意思,并运用成语造句。
3、分组讨论: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a、给文中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大意。
b、运用诗句写出了家乡的什么特征?
c、这一段写出了读书的什么作用?
d、归结文章语句的特点。
三、欣赏文中听课的情状描写
1、学生默读“听课”这一段,比较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异同。
2、感受作者从两位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本段的写法表现了选材的什么特点?
四、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作业
1、写一段老师讲课或同学听课的情状。
2、摘录文中的优美词句。
补充材料:
1、于漪(1929――),江苏镇江市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大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老师,现在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工作。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多万字。主要著作有《语文叫眼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作文讲评50例》《于漪教案集》、《于漪文体教案选》、《学海探珠》等。她主编了《中学语文备课手册》12册,《高中语文教学指导书》等,另有各种文体的教学录像20部。
2、写作背景
于漪老师是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她撰写了《往事依依》一文。该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1999年第七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为你打开一扇门
赵丽宏
一、教学重点:
1,文学的内容和阅读的意义。
2,拟人的手法和对话方式。
3,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文学的内容,阅读的价值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预习要求:1:对下列词语注音
诠释憧憬裨益广袤帷幕跌宕真谛徘徊
2: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第一课时
疏导:
赵丽宏,男,上海作家。
指导:
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
第二人称你
第三人称他(她它)
疏导:拟人,对话的手法好处:形象,生动,给人以亲切感。
指导:过渡段分段的时候一般放在第二部分。
课文中还有那一小节作用和这一节作用相似?
明确:第三小节。
疏导:
求知――获得知识。
阅世――获得生活的经验。
获得知识的好处有哪些?
一,导入新课:
1,找学生将课题写在黑板上。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
课题中的“你”在文中指的是谁?
集体讨论明确:
青少年读者;文学
二,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中哪几段是围绕“读者”写的?那几段围绕“文学”写的?
明确:1-4和读者对话
5-11和文学对话
讨论5节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交代“致文学”这段文字的来历
以及写作这段文字的目的。
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齐读第五小节。
三,讨论第一部分:
1,快速阅读第一小节思考文中“门”指的是而什么?
明确:知识
2,作者为什么建议我们打开门并走进去?
明确:
浏览新鲜的景物,……
激动人心……
乐趣无穷的过程
3,这些关着的门能不能打开?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明确:概括第二节
4,下面我们就来打开一扇门:门上写着“文学”
四,总结第一课时:
1,明确要记的词语:注意读音
诠释憧憬裨益广袤帷幕跌宕真谛徘徊
2,第一部分作者写作目的。
引出除文学
五,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第四节,思考其内容。
疏导:
不想进去的人结果会怎样?
精神上贫困衰弱……沉睡
指导:告诉打开的方法――努力,勤奋学习。
六,教学后记。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八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九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本文语言优美,文采斐然,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具有很高的文学素养,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园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如描绘评注图像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的入神情态(第五段)。文末概括依依往事给自己带来的不竭动力等等,都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
根据本文内容,我概括了3个教学目标,首先对课文中的不懂的生字词的理解,并要求熟记;其次引导学诵读诗句,并通过诗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词语,并体会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我是想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本文教学目标和解决本文重难点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都已经读过很多古诗词,看过许多名著,所以我首先问他们“你们读过《家家诗》吗?你会背其中的那些诗句呢?”再问他们“你们读过《水浒传》吗?你喜欢里面哪个英雄人物呢?为什么?”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而后安排揭题、审题,用课题扩充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掌握快捷准确。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次是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3、请学生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并摹仿教师在讲课时的样子。这两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全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指导学生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出出本文的重点,落实本单元的训练的难点。
三、品析赏读课文:
“课文中用了很多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情感,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把课文默读一遍,感受哪些词语用得好,哪些句子用得好?”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装产体作用,在读的过程中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表达、朗读等各种能力。
最后,照板书课堂总结。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牵引学生回顾学习这一课的学习全过程总的归纳方法,为下面的教学作准备。
总之,我遵循“教师主导,学生装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侯晓旭
[《往事依依》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2、优美字词的掌握及运用
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读课文
(一)检查预习
(二)整体感知:
1、思考:作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往事有哪些?
小时候: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
辛弃疾《南乡子》
2)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总结:都与读书有关
2、在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情对作者产生了什么影响
读《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3、具体分析第一件事的的影响:
(1)读第二小节,为什么我会入神画面,身历其境?
看得投入,读得认真,想象力非常丰富
(2)作者所说的“形象思维”具体指的是什么?
你看书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具体谈谈
看图画读书所形成的生动的形象。
找出春夏秋冬对应的诗句,并且找出对应的全诗。(链接)
5、具体分析第三件事的影响:和作者一起感受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
(1)幻灯片出示两首诗的内容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眼神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的感动了--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6、从“依依往事”中寻找作者成长的源头(即作者有了后来的成绩与少年时代的这些往事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强调少年时代的往事主要是读书)
正是学生时代所读的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对自然、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总结归纳: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对照课文齐读)
结束课文
徐意淑
[《往事依依》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一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三、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四、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2、检查字词
3、学生自由谈论阅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五、指名配乐朗读
六、学生分组讨论:
a、预习要求中对课文三个方面的认识b、自己阅读课文产生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整理成文字)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抓住某一个问题适当讨论。
七、思考概括文中回忆了少年时期哪几件往事,各自的感受是什么
(在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归纳,整体感知课文)
参考:
回忆了四件往事:1、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2、学生时代读书美不胜收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老师教导令我受益终身。
同学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引出回忆--回忆往事--收束全文的结构形式。
(独立思考,自由讨论)
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在笔记本上形成文字)
十、课外阅读:田汉《南归》
十一:检测题
王静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二
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
(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酒泅()水峒()...
鹳().
燥__()
躁__()呐()喊.一律().2.辨字注音组词。浆__()戍__()桨__()戌__()擂()鼓.
戊__()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
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说说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
3.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
(三)三读课文,在课本空白处写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在预习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重点研讨第1自然段。
1.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2.本段通过什么手法写出了当天热闹的气氛?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四)研讨课文第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2.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3.充分发挥想像,口头描绘追鸭的场面。(可相互交流)
4.分析第3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案篇十三
一.苏教版七年级下期末复习错别字
矫健圆锥殷勤点缀打瞌睡咫尺软缠硬磨筹资喜出望外
炫耀悬崖绝壁崇山峻岭缭绕烟波浩瀚性情孤僻璀璨钦佩
抱怨屈指可数濒临漫不经心拖男挈女死不瞑目蹒跚呕心沥血
作风凌厉燥热胡子拉碴晶莹剔透翩跹起舞斑斓憨态可掬久负盛名
俯瞰蓦然回首源源不断欢呼雀跃浩瀚举世瞩目锐不可当眼花缭乱
梦寐自怨自艾沧海桑田矜持背城一战一尘不染竣工挥洒淋漓
踌躇含辛茹苦分外妖娆轩然大波人声鼎沸著作等身歌咏戎马生涯
嫉妒走投无路严厉制裁漠然置之粗制滥造如火如荼问鼎苍穹
二、苏教版7年级下期末复习成语
1、无动于衷:形容表情冷漠,一点也不动心。例句:他对别人的批评,无动于衷。
2、贪得无厌:贪婪而不满足。例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是贪得无厌的。
3、乐不可支:快乐地不能支撑。形容快乐到了极点。
例句:弟弟捧着玩具,乐不可支地走了。
4、屈指可数:弯着指头计算数目。形容数量很少。例句:我们班会踢足球的人屈指可数。
5、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用完了。
例句:他想了许多办法,直至“黔驴技穷”,仍不能哄儿子睡着。
6、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也无法承受。例句:爸爸拿起书,喜不自胜地看了起来。
7、喜出望外:出乎意料的高兴。比喻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好事而十分高兴。
例句:听了这个消息,他喜出望外。
8、呕心沥血:形容为了做某事而耗尽心血。
例句: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老师任劳任怨、呕心沥血,默默地奉献了一辈子。
9、扶摇直上:乘着盘旋急剧的暴风之势一直上升。后形容积聚上升,也比喻仕途得意。
例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0、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例句:东汉铜奔马是举世瞩目,为国内外人民所高度赞赏的一件瑰宝。
11、锐不可当:来势威猛,不可抵挡。例句:我军锐不可当,敌人兵败如山倒。
12、循序渐进:按照顺序,一步一步前进。例句: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有捷径。
13、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今多指自悔自恨。
14、亭亭玉立:高高直立的美丽姿态。形容女子身材修长或树木挺拔秀丽。
例句:荷花静静地开在池塘里,像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16、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例句:看到这样美丽的山色,我们感到心旷神怡。
17、一尘不染:形容人品高尚纯洁,没有沾染坏的习气和作风,也指环境或物体十分干净,没有灰尘。
例句:奶奶很爱清洁,她的屋子里总是一尘不染的。
18、含辛茹苦:忍受辛苦,吃尽苦头。比喻经历千辛万苦。
例句: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和弟弟拉扯大。
19、扑朔迷离:比喻情况错综复杂,让人难辨真相。
例句:这个案子疑点很多,扑朔迷离,真假莫辨。
三.理解识记部分
1.《童年的朋友》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描绘,表现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的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2.《一面》通过一位电车工人回忆四年前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表现了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战斗精神。主要写作特点是题材典型,以小见大;抓住外貌特征表现人物性格。如抓住鲁迅“瘦”特点,突出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3.《我的老师》一文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通过具体的几件事表现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我对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一文中“展示华夏文化的魅力”指的是世界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他的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华夏建筑艺术的精华,他向世界展示的是建筑的艺术,是华夏文化的魅力。
5.《赵普》通过“阖户启箧取书”“碎裂奏牍掷地”“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等细节描写,表现了赵普他超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文章通过“刻苦读书”和“举荐人才”两件事表现了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通过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记叙,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比照,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的方法、内容,表现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7.《月迹》作者贾平凹。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追寻月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8.《三棵枸杞豆》作者程海。作者以倒叙的方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棵枸杞豆以及这三棵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9.《我们家的男子汉》作者王安忆。当代女作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
10.《柳叶儿》作者宋学孟。这是一篇叙述散文,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
11.《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比喻性,大多是借某种自然物或人的活动,来表现作者对一定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评价,或赞扬或批评或讽刺。其形式短小精悍,人物性格突出。
1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本文恰当安排说明的顺序。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顺序为辅兼顾其他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13.《巍巍中山陵》这是一篇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点、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14.《凡尔赛宫》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15.《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16.《于园》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17.《黔之驴》选自《柳宗元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全文按照虎惧驴、识驴、吃驴的顺序,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了两个鲜明的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文章写驴又写虎,对驴只略作介绍,对虎则着力描写。文章主要通过写虎来衬托驴的特点。
18.从《黔之驴》中演化出来的成语有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庞然大物。《黔之驴》这则寓言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另外,貌似强大的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一旦轻易显露了自己的底细,最终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19.《松鼠》,作者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
20.《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地介绍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和繁衍等方面的情况,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
21.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的《昆虫世界》(《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3.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
24.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其词抒写了力图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5.《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26.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27.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中的各种新闻报道的体裁,一般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评论等。狭义的新闻通常指消息。消息是各种媒体中最常用、最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
(1)关于消息
消息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简明性。
消息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部分。
(2)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相同点: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都讲究真实、及时。
不同点:消息一般短小,通讯则比较长;通讯的时效性不如消息严格;消息一般以记叙为主,通讯则可以适当的描写、议论、抒情等。
四.《荷》专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元公”是其谥号。说,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爱莲说》细致地描绘了莲的形态和品格,如“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亭亭净植”等,实际是借“莲”言志,借物抒情,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作者重视莲的观赏性,注重道德教育的“教化”价值。
(2)荷还有荷华、水芙蓉、水芸、芙蕖、菡萏、莲花、睡莲等名称
(3)《芙蕖》以独特的视角来写莲,既肯定了莲“可目”的观赏价值,更重视其实用价值:荷的清香“可鼻”,莲子和藕“可口”,收藏的荷叶“可用”。
这是因为人们的身世处境、生活经验、思想修养、艺术修养、情感态度、愿望追求,以及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是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个性,由于个性不同,所以对“莲”这个审美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就不同。
(5)佛以莲花比喻佛法,故有〈〈妙法莲华经〉〉。佛教以莲花象征弥陀所居的净土,因莲花吉祥清净,能悦众心。诸佛以莲花为坐床,称为莲座。因莲花软净而大,佛有神力,坐莲花上而花不毁坏。
五.名著阅读《西游记》
1.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2.这是一部神魔小说,它给读者的启示在于: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课本上所选篇目是《美猴王》《孙悟空一调芭蕉扇》。
3.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
“美猴王”的称号由石猴得来,他作了大的贡献,大家尊称为“千岁大王”,于是将“石”字隐去。贡献大的应该有美好的称号。
菩提祖师根据他是猴子(猢狲),为他取姓为“孙”,法名“悟空”。他后来听从观音菩萨的劝告,拜唐僧为师去西天取经,就正式启用“悟空”这一法号。
4.《美猴王》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请你说说他“美”在那里?
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作者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这两件事的描述,对这三个方面,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5.《美猴王》片段中孙悟空有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
6.《孙悟空一调芭蕉扇》片段中孙悟空有哪些性格特点?
有勇有谋。
7.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把芭蕉扇借给孙悟空?
铁扇公主跟孙悟空有仇,因为孙悟空与她的儿子圣婴大王发生过很大的冲突。后孙悟空为救师父,请来南海观音,用诱敌深入之计让红孩儿陷于天罡刀刀丛之中,从此戴上一个“金箍儿”,不能妄动了。
8.人物形象:孙悟空: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猴,表现了他的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他的人性具体表现在:艺高胆大,聪明心细,不愿受拘束,热爱自由,不怕艰险,敢说敢做等。
总之,他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读者喜爱。他始终是战胜妖魔鬼怪的战斗主力,最后得到一个“斗战胜佛”的光荣称号。毛泽东有两句诗“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精辟地道出了这位神猴的本质特点。
猪八戒: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但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淳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取经路上的脏活、累活如挑行李、背死尸、埋人头、扫垃圾等,都是他来干;与妖精斗起来也是十分勇敢的。
唐僧: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取经会碰到许多艰难险阻,但仍勇往直前,义无返顾。另一方面,他又相当窝囊,碰到妖魔鬼怪,他总是一筹莫展,一旦离开了徒弟,连饭也吃不上。最糟糕的是他太糊涂太慈悲了,悟空主动除妖时,他总是斥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不知好歹”,甚至闭上眼大念紧箍咒,使悟空无法除妖。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正方: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的学习方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的学习技巧
1、多诵读,可以形成语感,以便以后做题速度快节约时间。
2、多背记,可以背古诗文、优美语句、名言名句、名人事例等。
3、多见识,广泛的阅读,多见识一下各种不同题材的文章。多复习,可以在考场上以不变应万变,形成知识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