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参考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写作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在使用范文范本时,大家应该关注写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文字。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一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书p44秦始皇像)。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二
(2)宗法制侧重于家庭内部关系的调整,而分封制则侧重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从秦到清,如果涉及中央官制,一般是考察君主专制;如果君主的某些行为受到限制,则君权受到限制;如果涉及中央和地方,则考察中央集权。
(4)中国古代没有所谓的民主政治。
(5)存在即为合理,所以如果说某种制度不适应发展,其应该出现很多弊端。
(6)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故而不可能消除;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才导明清租赁关系的盛行。
(7)在考察史学方法的时候,一定切记正确的结论要经过考古文物和文献记载的双重验证。
(8)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进而导致南宋以后文化呈现南强北弱的趋向。
(9)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段,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私营手工业超越官营手工业的时候,也出现了反封建思想。
(10)儒家思想遭到挑战的有:魏晋南北朝(佛道冲击)、新文化运动(动摇)。
(11)从人头税到土地税的转变,反映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呈现减弱趋势,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雅典是西方民主的起源,其最大的问题在轮番而治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主要表现在没有治理才能的人可以担任国家领袖,故而针对这一弊端,苏格拉底等人倡导精英政治。
(13)罗马的法律是西方法律的起源,其公民法时间是前449年—前3世纪中叶,万民法则在前3世纪中叶以后。
(14)军机处、内阁只是辅政机构,没有决策权,其权利的增大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15)在近代探索中,中西结合可以说是一大特点。
(16)一般我们所说的经济封锁出现两个时期,即1927—1937,1949—1979年。
(17)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每个阶段都有其重要原因,如在1897—1911年则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1912—1919年则是列强放松了对我国的侵略;1927—1937年则是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8)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就依然存在了;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代表着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且甲午中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觉醒意识。
(19)中国近代史中,但凡有一点进步的都可以归纳为近代化;同时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的是自然经济;当然作为新的经济因素的民主资本主义则为中国革命提供物质和思想基础;同时经济解体主要表现耕织分离以及农产品的商品化(不是手工业品,切记。)。
(20)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2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2)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败是必然的。
(23)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2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25)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提出的,切记。
(28)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9)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区别:三者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随着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滞涨,致使多数国家减少国家干预。
(30)欧洲经济一休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苏“冷战”的威胁,而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与经济联系的需要。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三
评价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功: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首创郡县制,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4)他开发边疆地区,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打下基础。
2、过:秦始皇也是一个暴君,他在位期间,实行暴政,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和严刑峻法,使得天下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社会恐怖,使我国思想文化遭受极大的损失。
总之:秦始皇有功有过,但仍称得上"千古一帝"。
功,可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堪称壮举,是我们不可小看的。他筑长城、统天下、平反乱都是伟大之处。首要的是,他为全中国的统一,使我们不用迄今还生活在四分五裂的社会。据《春秋》一书记载,未平定天下时的战乱便有483次之多。再者,他统一文字,筑起长城,兼并六国都是英名之举,秦始皇也同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把秦朝建设成了一个可以与罗马大帝国相比较的秦帝国,要知道,被西方学者成为“帝国”可是一个很大的殊荣,证明了这个帝国,这个时代可以与其余三大文明帝国比较啊,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也同时都是充满了异域文化色彩。这一点,便可以证明秦始皇是个旷世明君。
谈谈他的过,令我们最不理解的是他的自高自大。焚书坑儒,使道学、礼学等等方面的珍宝、文学结晶甚至是至高无上、世间仅有的宝物一同化为灰烬。秦始皇也发明了许多令人愤慨的律法,如轻罪重罚:就是轻微的犯罪,处以极重的刑罚,希望通过重刑杜绝犯罪。如五个人偷盗,赃物超过一钱,便要被砍掉左脚;如果诽谤他人,将会被处以灭族的重刑。秦朝著名的建筑阿房宫的建成可谓劳民伤财,为此,秦始皇首先派人对阿房宫进行了规划,描绘出宏伟的大致结构图,然后组织数十万人破土动工建成。他不进忠言,唯我独尊也是个缺点,这也给秦帝国的收场添上了一笔。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四
悠悠五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博大而精深,岂料到了如今,竟然还敌不过欧洲中世纪、日本战国之类雕虫小技脍炙网民,真乃奇耻大辱也!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纵谈的形式,展现华夏先进的军事文化,用铁的事实证明华夏兵家的伟大!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绝非易事。
由于我国史学者的失职,可以寻找到的相关资料大多是古籍只言片语的照搬、五花八门兵器的罗列、或者考古文物的介绍,以如此凌乱的咨料,想撰写高质量的纵谈实在是颇费思量的事情。
为此,笔者不但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甚至还要从许多不相关的资料中搜集有用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到撰写成文,断断续续历时近2个月,着实大费了一番周章。
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纵谈终于是完成了。
虽然还有诸如火器、杂兵器、野战战术之类内容暂时未能涉及,但笔者可以自信的说,这已经是至今为止网络上介绍最为系统、最有参考价值、也最言简意赅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普及读本了。
即使图书中也难有匹敌者!呵呵,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由于查阅了大量资料,加上笔者认真的研究分析,实在没理由达不到这种程度。
好了,再自吹自擂下去要挨臭鸡蛋了。
笔者最后再多一句嘴,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对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小日本的所谓日本战国文化多几分冷静比较,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第一章刀与剑。
深思的是,历史会如此迂回。
剑并非中原发明,刀才是正宗原产,然而从东周到西汉初,刀却一度被废弃了,而长刀则消沉得更久。
商代铜刀长度很短,长者也只与罗马短剑相当,充其量算把西瓜刀。
也许正因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西周才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废刀用剑了。
短刀第二次出现已经是时隔8、9的西汉了。
西汉是铁的时代,蓬勃兴起的炼钢业将汉军队铸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
钢铁提供了兵器更为坚韧的骨骼,催生出长达1米的环首刀。
在尚无马鞍和马蹬的骑兵眼中,那粗犷有余细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蕴含了前所未见的凌厉杀气,厚实的刀背将轻易承受住猛烈挥砍的应力,使他们化身为扑袭的猎鹰。
环首刀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在那之后它将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300年时光直达隋唐。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东晋就出现了分裂,导致两种刀式的并行发展,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
但古人对事物的革新总是异常谨慎,就如同他们腰里别着剑鞘千余年,才在波斯双环的影响下,用绳将刀剑挂在腰际,宽体刀还要再承受几百年的寂寞。
对环首刀的改进就是增加护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这个转变自魏晋始至唐成熟,但这已经使环首刀再无法称为环首了。
改进后的刀分为三种,其中的战刀称作横刀。
尽管环首刀日后将在中国完全绝迹,但'唐样大刀'却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太刀,并于明代重返故里。
大**的年代到来了,那称得上帝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充斥着嗜杀成性的暴君,战乱迭起刺激了武器技术的发展。
攘平**的宋朝既是刀复归的时代,也是刀发扬的时代,短刀改变了,长刀东山再起。
直窄刀身有联为一体的刀脊,令同样宽度的刀身能承受更大应力,从而斩甲断骨,但却缺乏使刀刃开膛破腹的流畅弧线。
弧曲刀身恰好相反,柔韧有余而刚硬不足。
但这只是欧洲和西亚的难题,中国用坚重的宽体刀将两者合而为一,这完美的结合将只有日本太刀的灵活锋锐可以打破。
太刀说来就来了,高碳钢精锻而成的微弧刀身异常迅猛,令人与兵器皆数粗制滥造的明军大为惶恐。
师夷长技不敢当,因为明军缺乏倭寇的野蛮,但对兵器样式的学习倒显得相当诚恳。
于是明军的短刀序列成了一水日式,从1米长的单手刀,到2米长的双手刀,连骑兵也未能脱离此列。
可惜武备无力阻止明廷的政治贪腐和人心叛离,而清廷的迂腐又最终断送了华夏基业。
当欧洲枪炮在中国土地炸响时,无论精致的武官刀,还是宽大的士兵刀,唯一的用处就只剩下宣誓了。
短刀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但目的只是为了缴获枪炮,当然或许骑兵还继续使用过一段,总之刀衰落了。
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
长度利于先发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
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现树立了剑之地位的春秋战国之交,剑的长度也在逐步延长。
延长的办法是改进剑身剖面,或许还会将背和刃分用含锡不同的铜水浇铸,这些办法都有助于提高剑身强度,使剑更为修长。
于是战国便有了6、70厘米长的铜剑,而在登峰造极的西汉,这项纪录更突破了1.1米。
造型平直而精致的剑是中国武学的标志之一,但实际上这个标志却只风光了不到1000年,倍受推崇的时光则更短。
随着剑的不断延长,问题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长的骑兵更是迫切需求专业的劈砍兵器。
于是环首刀应运而生,厚实的刀背比剑更不易弯折,同时制造工艺更简单。
至于击刺功能,与短刀手默契配合的长矛手将成为唯一的专业者。
剑曾将刀置于末路,但当技术更为提高后,刀又反过来要置剑于绝境了。
剑失去了实用功能,越来越归于装饰,向着高雅轻巧过渡,进入隋唐以后,就连官员也很少佩剑了。
不过当装饰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的需求就会掩盖掉功能的缺陷,宋代武官玩物一般的短剑就是证明,更不要提近代乃至当代那些装饰华丽的匕首剑了。
当如今的人们津津乐道那些或纤细柔软、或棱角方钝的武术剑时,可曾想到剑的悲哀呢?
在刀剑间恩怨终结的同时,长刀也再度登场了。
因为长刀的衰落比短刀晚几百年,所以出现晚上几百年,从同甘共苦的原则算起来倒也公平。
原始长刀除了刃平些、体窄些外,与斧钺实在看不出多少差别,但再次复兴的长刀,却是得益于宽体短刀的发展,这点从东晋时期出现了可装长柄的宽体短刀可以看出。
不过宽体长刀的正式出现可没那麽早,东晋的偶然创新也许仅是骑战时代的激情爆发,就像南北朝个别长达1.6米的环首刀不代表其常规长度一样。
长刀复兴后最早出现的是拥有两刃的陌刀,这种刀至今虽未见实物,不过从其宋代继承者掉刀那里,还是依稀可辨其三尖两刃的特征的。
陌刀堪称刀之极长,因为过长意味着攻击缓慢和不便挥舞,2米以上3米以下是正常,而陌刀已达3米。
陌刀曾在唐军中叱咤一时,陌刀队列阵于前横向密进,大刀纷落敌阵,每击都讨得数人毙伤,所向无前。
但也许是作为砍击兵器双刃的作用不大,陌刀在唐之后就不见记载了,取代之占主导地位的是宽体长刀。
与宋代人文发达和军事软弱相比照,长刀的装饰也是偏于华丽失之实际,但这并不能埋没宋代长刀的历史地位。
宋代为长刀创立了'刀八色',如今仍耳熟能详的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戟刀等都是那个时代出现的,以至明清两代除分别创立钩镰刀和长杆镰刀似的割刀外,竟很难再有新样式。
长刀应该比短刀更早衰落,随着清帝国的崩溃,新式军队也许仍装备短刀,笨重的长刀却绝不会再用了。
第二章戈与矛。
早期的戈简单说就是歪头矛。
之所以盛行戈而不是矛或长刀,是因为当时盛行车战,而车战的近战是在战车交错时展开的,用矛的话很难借助战车的冲力,同时也难以在交错的瞬间击中目标,沉甸甸的长刀则不但比戈笨重,而且更容易磨损失效。
于是善于啄杀的戈就成了当然的主力。
春秋战国之交,战争规模日益升级,类似欧洲中世纪的战争游戏变成了人民战争。
一待翻山越岭的步兵使战场不再局限于平原,铜弩机的使用令弩手升级为射马杀人的好手,战术谋略极大丰富,战车的末日也就来到了。
但老派'骑士'的虚荣心此时尚未完全熄灭,于是战车有了更多的战马、更厚更多的盾甲、连两侧轴头都装了驱杀步兵的扁矛,戈也发生了变化,头部变成弧形,内刃加长像镰刀,外刃增强了推的杀伤力,用推来对付步兵的围攻。
可惜这一切还是无济于事,战车的终结到来于西汉初年。
戈有些很不好的缺点,比如头部易脱落、因挥击而攻击缓慢等。
所以后来戈通用的装头方法只有绑缚,看起来简陋,但是便于重新捆紧。
不过挥击缓慢是没治了,而且杆部由于抗力方向问题还更易折断,推又不如刺灵巧锋利,到头来唯一不可取代的价值还是啄。
因此随着战车的衰落,步兵摆脱了最大的侧面威胁,其存在就变得毫无价值了。
矛的地位不逊于戈,战车上往往也会装备1-2支长矛以备不时之需,但矛却始终不能取代戈的地位,反而是戟填补了空白。
戟的出现始于商代,早期的戟等同于加了矛尖的戈,不过并没在战斗中显示出明显优势,因此没能得到重视。
到了秦汉,也许是战法思想不能一下子适应失去戈的转变,戟就突然成了宠儿。
但戟也存在缺点。
比如容易被搅缠,汉代有种叫钩镶的带钩小盾就是专用来搅缠戟的,然后再跳上前去给持戟人一刀。
另外骑兵冲锋对戟的推钩功能也不太依赖,刺的同时又推是多此一举,钩固然有用,但也带来了戈的老毛病-头部易脱落。
因此到了东汉,长戟的戟枝就越来越向前了,说白了就是像叉了,经过魏晋更干脆把戟废了,转而全力发展矛。
这时候就该矛唱独角戏了,长刀的出现还要再过几百年,大斧则只是辅助兵器,所以矛在当时的长兵器序列里可谓一枝独秀。
矛又叫槊,又分为马槊和步槊,兴起于汉末,估计那些三国名将绝大部分都是一手持槊、一手持短刀作战的。
南北朝是槊的鼎盛时期,因为此时中原骑战鼎盛,而身披两裆铠的重装骑兵正是以槊和弓箭为主力武器。
步槊的使用较简单,因为步兵偏重的是配合,步槊只是步兵小组武器序列中的一种罢了,用途在于较安全的刺倒敌人,掩护短刀手作战。
因此对持步槊者的要求是身高力大,武艺是否高强,并非考察的关键。
马槊的使用较复杂,因为槊不同于欧式长矛,后者单手持用只用于冲锋,前者则双手持用既冲锋又近战。
当骑兵冲入敌阵后会展开冲荡,此时攻防的方向和范围都远多于步兵,而且是在奔驰颠簸的马背上,加之槊长达4米的惯性,毫无疑问,不经过一定的严格训练很容易破绽百出。
唐代以后矛多称枪,宋代是枪的黄金时代,种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也许是对骑兵正面突破的依赖降低的缘故,马枪的长度略有缩短,使其更灵活,同时制作更精良。
宋代马枪头部一般都有刺和钩的双重用途,枪后有可插入地的铁镦,杆上还有牛皮编成的提绳,看起来实在很体贴。
进入明代,冷兵器的地位下降了,枪的种类也就简化了,清代骑射起家,对冷兵器情有独钟,于是枪的种类再次丰富,甚至出现了近5米长的钉枪,已达中国长兵器长度禁忌的极限,真不知打算做什麽用。
矛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红缨枪的广为人知,甚至令其一度成为当代孩子的玩具。
可惜玩具的命运与其祖先当初一样,随着欧洲枪炮的隆作,华夏无敌的美梦幻灭了,随着玩具枪的出现,孩子王的地位也不再青睐拥有红缨枪的孩子了。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五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好不风光,官职一路擢升,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但蔺相如上任后却既无富国之举,亦无强兵之策,只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直到亡国,恐怕赵惠文王的子孙们也不明白,为何有先王培养的如此良相也敌不过秦。窃以为,完璧归赵乃是秦王设计的一个圈套,故意成全蔺相如,使赵国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首先,当时秦根本没有攻赵的计划,只是找法子试探一下情况。“蔺相如者,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在赵王遇到麻烦时,蔺相如受人之荐凭勇气“奉璧西入秦”。后来的结果,赵王尽管很有面子,但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没有引起重视。蔺相如完璧归赵使用的是下三烂手段,他叫手下人化了装,抄小路偷偷把和氏璧退回赵国,这样不仅没有解决赵国原来面临的危机,反而把矛盾激化了。赵本惧秦,担心怀璧而遭兵祸,蔺相如哄骗秦王说璧有毛病,并以碎璧相要挟,再骗秦王斋戒五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才肯献璧。秦王何等人,能看不出他的拙劣演技,而一再受骗却不发兵攻赵?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秦本无意因璧攻赵,赵枉作杞人之忧了。赵以璧为宝,秦以天下为宝。说以城换璧,只不过借此考察赵国国情。秦王没有怒杀蔺相如,更说明他志不在璧而在天下。这是他在玩外交游戏。而对这些,赵王只是沉醉在完璧的喜悦之中,根本没有往深处去想。
其次,秦王有意让蔺相如成功,来灭赵的实力。秦王志在天下,岂可因一璧而失十五城?天下一统,区区一璧何患不入秦?得民心者得天下,秦若为一璧而弃十五城子民,必会失去民心。民心失,天下失,一块和氏璧又如何保得住?秦若夺一璧而激怒赵,赵必然举国相抗,秦王焉能不知其中利害?从事情发展的始末看,秦并无夺璧之意,犹如下棋闲处落子,看看对方的反应而已。而秦所惧者,廉颇也。蔺相如不过机锋之能,算不上雄才大略。秦王助他成功,就是闲处落子,造成其才能胜过廉颇的假相,达到赵相秦用的目的。
最后,在秦王的设计下,蔺相如官至相国,而赵走向衰亡。可以设想,如果将渑池会与荆轲刺秦时的环境相比较,蔺相如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是他却成功了,其中肯定另有原因。史载,在秦王的宫殿里,连卫士都是列于阶下,不奉诏不准上殿,以荆轲之勇尚且血溅朝堂,而渑池会上戒备森严,蔺相如以死相拼,竟能斥退环列的武士,难免令人生疑。蔺相如两次成功都用了玩命的手段,这在谈笑间杀人数万的霸主眼里,可谓关公面前耍大刀。何况,六国皆称秦为虎狼之国,秦王岂会被一个文官吓倒?这就可以看出秦王是有意成全其功。很快,秦王的预想逐步成为现实,第一步是赵“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而廉颇则认为“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造成将相失和。廉颇者,赵之良将,拜为上卿,以勇气闻干诸侯,遇到蔺相如,无奈也得负荆请罪,此后终不见用,只好老死乡野。第二步就是诱导赵王看重口舌之才。4年后,赵惠文王死,孝成王立,在用人失察上也越走越远。孝成王不听众人劝说,而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终使秦达到目的,加速了灭亡的进程。
完璧归赵,让秦暂时丢了一点面子,却为顺利灭赵,进而一统天下铺平了道路,可谓良计。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六
1、做好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2、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
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
注重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历史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
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div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七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
目前的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有关影响的具体表征及过程尚无专文论及。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所载,参以考古资料,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一
据文献记载,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
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
据历史记载,由于夏初国弱,曾出现过东方的有穷后羿和寒浞篡位代夏的事件(《定公四年》杜预注)。
“少康中兴”后,夏政权得以稳固,与东夷形成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据古书载,有穷氏的地望在今山东德州,寒氏的地望在今山东潍坊。
与“后羿代夏”事件相关的还有斟寻、斟灌、有鬲氏、有仍氏等,许多学者认为斟寻、斟灌、有鬲氏、有仍氏的活动范围都在淮河下游和黄淮之间。
文献证明夏王朝方国众多、夏王朝统治区域广大,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
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
据调查,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
如陶罐侈口卷沿鼓腹,体饰绳纹;缸平口内敛,上腹微外鼓,外饰有捺痕的附加堆纹。
阎寨遗址中的夹砂灰陶折沿鼓腹罐,腹部饰绳纹;小口高领瓮沿外饰一小扳,广肩鼓腹。
这些遗物都明显包含有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因素。
“(颍河)崔庄晚期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出土的主要陶器如绳纹高足鼎、附加堆纹缸、澄滤器、敞口盆等,从形制、胎质、纹饰及制作风格看,均与偃师二里头遗址二期遗物类同”,“(董庄)晚一期是该遗址的主要遗存,……所出的陶器多为器表饰细绳纹的泥质灰陶,其中花边口沿罐、圆腹罐、腹部多带鸡冠形鋬的卷沿盆、平地盆、三足皿等与二里头遗址第二期所出同类器相类同”。
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王城岗二里头文化一期出土的主要陶器的器表纹饰与器形,和王城岗龙山文化五期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着紧密的先后承袭关系”。
上述考古发现有力地说明了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
所采集的夏文化器物如甑、深腹罐、平地盆、三足盆、豆等与二里头遗址一期的同类器相同或相似。
其中乳头状、三角形鼎足在临汝煤山二里头一期也有发现,高领罐与洛阳东干沟二里头早期的同类器十分相似。
三期中的深腹罐、大口罐、大口尊与豫西二里头三期的同类器相同或相似。
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
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
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
薛家岗h25中通体饰细绳纹的锥足罐形鼎、凹底爵杯、细腰斝、高柄浅盘豆及含山大城墩的平底罐形鼎等与中原二里头晚期的同类器相似。
寿县斗鸡台遗址所出陶器如附加堆纹花边罐、鸡冠耳盆或甑、锥足鬲、箍状堆纹鼎、宽肩瓮等,都与中原夏文化的同类器形态大体一致。
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
豫东杞县鹿台岗遗址的大多数器物直接受岳石文化影响,但丙组器物如鸡冠耳绳纹盆、箍状堆纹缸、花边口沿罐、鸡冠耳罐等则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相似。
宏观上说,胶东(照格庄类型)、鲁南(屠城类型、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较少,而豫东、鲁西南(安邱堌堆类型)及鲁北(王推官类型、郝家庄类型)等地的岳石文化则较多地受到夏文化的影响。
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
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
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
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
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
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二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
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
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强盛的历史时期。
随着王朝势力的拓展和军事殖民,商文化也随之扩展到淮河流域,商文化最典型的器物鬲、斝、簋、假腹豆、大口尊、直腹簋等在淮河流域相当大的范围内有着不同程度的发现。
商代的南阳属于商王朝的“南乡”。
目前在南阳属淮河流域的地区内发现有黄龙庙、新集、十里铺、古台寺等商文化遗址。
在十里铺遗址商文化层中,出土有商式陶器、石器、骨器和青铜刀与青铜镞,并发现有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冶铜坩埚等,说明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商代的冶铜作坊遗址。
近年,在淮河流域的信阳罗山县蟒张发现了一处商代墓地。
在已经发掘清理的六座墓葬中,一号墓有台阶式墓道,井字形椁室,棺椁髹黑、红漆,随葬有鼎、觚、爵、斝、甗、罍、豆、戈和镞、锛、锥、铃等青铜器共77件;六号墓随葬有鼎、爵、觯、觚、尊和戈、削、锛、矛等青铜器共20件;另三座墓内也有一些青铜器。
这些墓葬的形制和青铜器的器形、纹饰,与殷墟妇好墓和商代晚期的青铜器大致相类似,有些铜礼器上还有“父乙”、“尹”、“天”等铭文。
以此为根据地,商文化还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的盘龙城地区。
上述两例可基本证明商王朝已将淮河上游地区纳入其统治体系之中。
此外,周口地区作为商、夷沟通的必经之地,商文化对此也有强烈的影响。
目前,在此地发现多处商文化遗址,出土有觚、爵、戈等商式青铜器和颇具商文化特征的陶鬲、盆、罐、豆、甗、斝和簋等。
商王朝的崛起与对东土的经略,对海岱地区东夷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考古发掘揭示出,在商代前期和后期出现了两次商文化东进的浪潮,从而使淮河流域的政治地理逐步改观。
大约在郑州二里岗文化上层期前后,早商王朝已把泰沂山脉以西的岳石文化分布区纳入了中原商文化系统,商文化随之向东推移,进入海岱地区的腹地。
在山东境内津浦铁路以西地区和津浦铁路稍东一线,发现了一些属于二里岗上层期的遗存。
经发掘的有茌平南陈村、梁山青堌堆、济宁凤凰台、泗水尹家城、滕州前掌大和江苏铜山丘湾等处,在济阳邝家、邹县西朝阳村,以及滕县北辛、后荆沟、西康留、后黄庄等地也发现了这一时期的遗存。
这类遗存中的日用陶器如鬲、尊、豆等,在类别、形制上虽表现了一些地区特征,但与郑州二里岗上层遗存基本相同。
济南及其以东,也有含二里岗上层或稍后的商文化因素的遗址,如济南大辛庄(注:参见《考古》、《文物》等有关大辛庄相关系列发掘简报。
)、邹平丁公、章丘乐盘(p36)、青州萧家(p46)等。
至于在大辛庄、长清前平村[21],特别是在滕州市的吕楼、前掌大、大康留、轩辕庄[22]等地所发现的青铜礼器,则具有二里岗上层期或稍晚的典型商文化特征。
窥一斑而知全豹,说明此时商王朝向海岱地区的扩张并不限于一般的武装殖民,而是在这片新拓展的土地上推行王朝礼制文化并迫使土著接受,还建立起新的统治网络,使之成为商王朝在政治上可以直接控制的“东土”。
商文化第二次东进浪潮是在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期。
商王朝势力在淮河下游海岱地区北部已达胶莱平原的东部;在海岱地区的南部,沿泰沂山地南侧向东推进到临沂地区、江苏淮北地区,直到黄海之滨[23]。
原来相对独立发展的海岱、徐海历史文化区已基本纳入商王朝的'势力范围。
山东地区的商代遗址已发现近300处,依受晚商文化影响的程度,高广仁先生将此分为三个地区[24],其中鲁中南和鲁北地区受商文化影响较重。
鲁中南地区早在二里岗上层时期已进入商王朝的控制范围,晚商遗址分布相当密集。
这里商文化的面貌,包括出土的铜刀、铜斧、卜骨以及陶鬲、簋、尊、甗、罐、豆、觯等的器形、纹饰和整体风格,都与殷墟出土者基本相同[25],只有相当数量的红陶和一两种器物具有一点地方特色。
殷墟时期中原地区盛行的含玉含贝的葬俗也明显地影响到淮河下游地区,在济南大辛庄商墓中就出有玉琀[26]。
以大辛庄、刘家庄等为中心的鲁中、鲁南地区还发现了与商王畿形制、花纹基本相同的青铜礼器。
滕州前掌大商代大墓群的发掘,与殷墟相同或相似的大量青铜礼器如鼎、甗、簋、尊、爵、觚、角、盉、觯等及玉器、铜胄,从造型到制作方法与殷墟所出者基本一致。
4号坑出土的马车,两马一车的驾驭形式、车体的大小结构与安阳殷墟出土的车马器非常相似。
该地区所发现的陶器有绳纹甗、甑、斝、罐、罍、盆、缽、缸、瓮、鼎、觚、爵、尊、盉、瓿等,差不多包含了中原地区商文化的所有典型器型。
在这一地区,商式青铜器不论是数量还是出土地点的密度都比鲁北地区为大,地方传统文化因素较少,可见是海岱地区内商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以潍、淄流域为中心的鲁北地区,晚商遗址分布也相当密集,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文化面貌。
从贵族墓葬如青州苏埠屯大墓的葬制看,几乎完全反映了商王朝的礼制文化;而从一般遗址或中小型墓葬材料看,则是商文化因素与土著文化因素共存。
例如,在仅距苏埠屯数公里的青州赵铺遗址一号墓中[27],一件饰有绳纹及三角划纹的典型商式簋和典型的东夷素面鬲共存,死者手持獐牙,可以判断死者为东夷土著。
在惠民大郭,滨州兰家村,桓台南埠子、史家,青州苏埠屯,寿光古城、桑家庄、鱼台、呙宋台等多处地方也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商式青铜礼器、兵器或工具[28]。
该地区地方传统文化因素较多,与中原商文化差异较大。
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仍是东夷文化的统治区。
殷商一代,商族人居于海岱和徐海地区,本就与东夷、徐戎、淮夷杂处,先进文明对于落后文明的影响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据李学勤先生考证,人方位于淮河流域[29](p60),武丁时东伐人方而克之,人方后又反叛,这一历史事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淮河流域商臣服方国力量的强大与文化的进步。
到商代末年,帝乙和帝辛两代复向人方大兴兵戎,最终征服了人方。
于是,淮河流域的徐淮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接受商王朝的统治,成为商朝的藩属。
象征王权威仪的礼乐文明随着王权势力的扩张明确地推行到淮河流域,商代青铜礼器的发现已证明了这一点。
苏北徐州一带发现了一些具有显著地方特征的商文化遗存,其铜器中非商式的高领撇足鬲,陶器中的鬲、豆、盆、罐等主要器类多与典型商式器物有较大差异,反映出这类遗存属商文化的地方类型。
在连云港发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的青铜鼎、甗等,鼎为垂腹、柱足,颈饰简疏云雷纹;甗为素面,仅在颈部饰两道凸弦纹,制作淳厚质朴,其造型和纹饰特征都可视为商代晚期的标准器。
商代礼乐器的出现,证明淮河流域的青铜器铸造应是在中原商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表明了淮河流域商代青铜礼乐文明与中原地区礼乐文明的融合与发展上述考古学观察反映出商灭夏后,加强了对东方地区的控制。
在商文化的冲击下,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东夷文化部分地与商文化融合,形成了潍西、鲁中的商文化,表现出与中原商文化的高度一致。
鲁南与苏北地区成为商文化的波及地区。
安徽江淮地区的淮夷文化也成为商文化的地方类型。
但由于淮夷与商交往日浅,其地又非商王朝经营的重点,所以淮夷的皖西类型、斗鸡台类型与中原商文化的关系相对较疏远。
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商王朝统御范围的广大,商文化的波及之处,既有商王朝的直属统治区,也有间接统治或王朝文化的影响地区。
商文化的影响促进并带动着淮河流域土著居民的文明化进程。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八
续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
咸阳。嬴政被称为秦始皇。
2、秦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统一新局面。
(2)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统一的趋势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权力至高无上,总揽全国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其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了隶书。(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九
古往今来,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但中国的历史却是那么的悲惨,那么的无助。战争一步一步向中国走来。
从八一四二年起,英国拔牙片等毒品运进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身体弄得不成人样,然而,他们以中国人硝烟为借口,进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幕了,英国再次向中国发动攻击,在圆明园抢劫了数不清的值钱的东西;然后放火大烧。以破坏证据。
到了一九零零年了,中国又被八个国家所侵略。
又到了一九三九年了,日本故意挑衅中国,向中国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过了七年,日本向中国首军进攻,更愤怒的是,日本占领南京后,不但把手无寸铁的居民杀了,还把放下武器的士兵给杀了;妇女等。最后据中国人的统计,日本总共杀了中国南京人民三十万以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历史人还说不值,有的人说高达百万。
中国一直被别的.国家所侵略,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
大家是中华人民,要把这耻辱的历史转给我的子孙后代,让他们不要忘记这耻辱的战争。
因为国家落后,所以才会挨打,所以大家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报孝祖国。
大家也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也就是被人欺负。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十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
1、印刷术的发展。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2、印刷术的发明。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人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的应用和传播。
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的应用和传播。
唐朝时,中国人已发明了火药。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元朝还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这比以前的突火枪威力更大。
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每月举行多次庙会。
3、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4、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5、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放鞭炮、贴对联等活动)、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二、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三、元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的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元朝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在地方,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不用背:相当于今天的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在其他地区又设置了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地方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又称“行中书省”)。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台湾、西藏)的管辖。
1、目的: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2、对台湾的管辖: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对西藏的管辖:设宣政院直接统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7、公元3,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1、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2、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5、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6、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7、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8、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十一
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以拉丁文为准,并勒石立碑。碑文用满、汉、俄、蒙、拉丁五种文字刻成。根据此条约,俄国失去了鄂霍次克海,但与大淸帝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此条约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划分俄国和中国,但没有确定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
俄方代表为:俄罗斯国统治大俄、小俄、白俄暨东、西、北各方疆土世袭独裁天佑君主约翰·阿列克歇耶维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维赤钦差勃良斯克总督御前大臣费岳多·鄂斯塔斐耶维赤·乌拉索夫,总主教谢门·克尔尼次克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两国使臣会于尼布楚城附近,为约束两国猎者越境纵猎、互杀、劫夺,滋生事端,并明定中俄两国边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见,特协议条款如左:
一、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二、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若有一、二下贱之人,或因捕猎,或因盗窃,擅自越界者,立即械系,遣送各该国境内官司吏,审知案情,当即依法处罚。若十数人越境相聚,或持械捕猎,或杀人劫略,并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既不以少数人民犯禁而备战,更不以是而至流血。
三、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四、现在俄民之在中国或华民之在俄国者,悉听如旧。
五、自和约已定之日起,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俱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
六、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两国钦使各将缮定约文签押盖章,并各存正副二本。
此约将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界碑。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注:此为拉丁文之汉译本,《尼布楚条约》的正式文本是拉丁文本,在会议上经过宣读核对,由双方代表签字、盖章,互换文本,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
尼布楚条约谈判过程。
会议一开始,俄方代表就提出两国以黑龙江至海为界,左岸属俄国,右岸属中国,企图在谈判桌上取得它用武力未能得到的黑龙江以北大片领土。这一领土要求,当即被中方代表拒绝。索额图明确阐述了中国领有黑龙江的情况,提出两国应以勒拿河、贝加尔湖划界。双方辩论一天,没有任何结果。
1689年8月23日,中俄双方使臣举行第二次会议。俄方开始仍坚持原方案,中方坚决拒绝。双方坚持不让,谈判呈破裂危机。戈洛文见第一方案不能实现,便稍微降低要价,企图以牛满河或精奇里江为界。索额图抱着早日缔约划界的愿望,一方面明确表示不同意俄方的第二方案,另一方面作了重大让步,提出以尼布楚为界,尼布楚归属俄国,但仍遭俄方代表戈洛文拒绝。
1689年8月24日至27日,中俄双方使者会外频繁接触,继续进行谈判,中国方面考虑俄方意愿,同意暂时搁置喀尔喀蒙古地区的划界,但俄方态度强横,谈判一度陷于僵局。
1689年8月28日(七月十四)中国为了争取和俄国达成协议,作了重大让步,中国方面已同意割让广大而肥沃的土地,因此,俄接受中国方面提出的分界线,同意放弃对雅克萨的占领。
1689年9月1日(七月十八)俄国代表横生枝节,就外兴安岭东端(诺斯山)的分界线提出无理要求,再三纠缠。中国方面又做出让步,同意乌第河以南一片地区留待以后议定。
1689年9月3日至6日(七月二十日至廿三日)中俄双方就贸易问题、沙皇称号问题、逃人问题进行讨论,中国方面又再三让步,完成了条约的草稿,并就条约文本的交换,签字盖章、宣誓方式达成协议。
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东段边境地区相对稳定,两国人民和平往来,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十二
(1)掌握秦朝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及为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了解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的历史意义。
(2)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初年主张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要有一个了解;文景之治是重点知识,要识记整个背景、内容、意义。
(3)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一系列改革。
(4)西汉的统治危机要了解;王莽改制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都要掌握。
(5)刘秀统治时期的政策要识记;光武中兴要掌握。东汉后期的外戚与宦官之争以及党锢之祸也要掌握。
(6)秦汉时期的农民起义可能出选择题。
(7)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进步可能出选择题,这些都是基础知识,要掌握扎实。
(8)汉代的赋役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9)掌握陈胜、吴广起义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10)理解秦汉时期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十三
学习总结(1):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江宁条约》,又称《中英南京条约》。
本段主要资料。
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资料是: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中国海关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7、领事裁判权,严重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学习总结(2):
南京条约主要资料有哪些。
《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款。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资料图。
南京条约资料图。
条约签订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政府与英国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英国仗着自己船坚炮利,发动侵略,而清政府昏庸无能,许多官员胆小怕事,最终在英国的胁迫下,签订《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又名《江宁条约》),条约具体资料有:
一,宣布停止战争,签订和平条约,两国从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相处状态。
二,签订“五口通商”,英国有派领事入驻的权利,准许英国商家及其家属入驻。
三,巨额赔款。清政府需赔付巨款给英国。具体应赔付1200万银元,分四年缴纳清楚。若四年没有完成,则酌情按每年百元应加五银元利息。
四,割地。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中国领土开始变得不再完整。
五,中国海关税应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劝开始丧失。
六,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贸易制度,允许英国与中国自由通商。
七,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条约签订后,中国失去香港岛,五口通商成为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的手段,而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负担,致使劳动人民生活更加艰苦,更促使西方列强趁火打劫,从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合约,中国人民逐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揭秘南京条约割地。
《南京条约》中关于割地的条款,是原件第三条,原件资料如下:
南京条约割地示意图。
南京条约割地示意图。
三、因英国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简言之,英国人要求清政府割让香港岛。
据史料记载,当初璞鼎查瑶瑶清政府割让的是定海,但是当时香港岛在义律的管理下逐渐繁荣和驻扎在定海的英军爆发的瘟疫,以及定海附近暗礁颇多,所以放下了定海,选取了香港。
其实在道光皇帝的圣旨中,并非用割让一词,而是用“赏借”一词,“赏借”与割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赏借”一词,能让清政府觉得香港是自己赐给英国的,而非英军强夺的。之后英军兵临城下,清朝皇帝才将“赏借”改成割让。
据悉,中国历史上“赏借“出去的土地并不少,香港在乾隆年间,就以前主动放下,之后才又重新占据。所以对于这个海岛,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并不是十分的看重,他们所看重的,是条款中割让二字让他们觉得有辱国体,颜面尽失。
香港被割让成为了不平等条约里最不平等的条款,伤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感情。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香港从此成为了中国最先接触这个世界的通道,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带给了经验。
南京条约的性质是什么。
《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英国代表璞鼎查,清廷代表钦差大臣耆英在南京江面上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
南京条约通商口岸示意图。
南京条约通商口岸示意图。
条约资料最主要的有四个,第一,是割让香港岛,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第二是赔偿巨款2100万元,英国利用鸦片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又以鸦片战争为借口,向清政府要求赔偿;第三是五口通商,通商口岸的开放无疑是向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方便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第四是商定关税,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中国向英国出口商品,其关税需要与英国商量,但是英国向中国出口商品,英国却不需要与中国商量。
《南京条约》的条约签订后,中国领土、领海、司法等主权遭破坏;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瓦解;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该条约也使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同时,社会革命任务(革命对象)的变化。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开始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京条约有何影响。
《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仅带给清政府一系列的打击,也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图。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图。
首先,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签订条约之前,中国是一个经济司法自主的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据主导位置。而条约签订后,中国的领土领海以及司法主权全部都被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疯狂的将国外的廉价商品倾销到中国,并且开始掠夺中国国内的原料。中国的小农经济随着外国廉价商品的进入而日渐萎缩。不仅仅如此,还将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之中。从此以后,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解体。
其次,社会的阶级矛盾开始发生变化。《南京条约》签订之前,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条约签订以后,主要矛盾上升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并且开始产生民族资本主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日益猖狂,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危机,部分士大夫阶层开始逐渐觉醒。
第三则是中国社会革命任务(即革命对象)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利的双重任务。
第四则是《南京条约》的签订是由鸦片战争的失败引起的.,而鸦片战争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开端。是中国从盲目自大的封建主义社会渐渐觉醒,从而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正式和外国资本主义宣战。
南京条约图片揭秘。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所以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英国看准了中国的市场和丰富的物产资源,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为了侵略中国做准备,开始向中国偷运鸦片,并与官商勾结,不久,中国在中英贸易中的地位反转。鸦片的输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强烈要求禁烟。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十四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
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
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
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
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
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
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
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
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
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
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
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
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
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
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
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
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
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
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
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
热门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模板15篇)篇十五
晚清的时候。整个官场腐败,清政府丧权辱国,而政府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整个大清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就在这时,反映清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一部官场小说则在下层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中广为流传,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就是晚清著名的《官场现形记》。
《官场现形记》写于20世纪初,作者李宝嘉在动笔写这部小说后,就开始在他自己创办的《世界繁华报》上连载。这部小说的连载很快引起了轰动,《官场现形记》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连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军机、中堂,下至衙役、狱头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李宝嘉将这些形形色色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为升官而逢迎钻营、蒙混倾轧,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官场现形记》犹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
在《世界繁华报》连载时,人们都在找小说里影射的是当朝的哪些官员。因为在《官场现形记》里,写的大多是清朝的真人真事,只是名字换了而已,而且涉及的好多情节都是清朝的秘密。《世界繁华报》的发行量很快由几千份上升到几万份,甚至出现了洛阳纸贵、供不应求、报贩加价出售的现象。
很快,《世界繁华报》传到了慈禧太后的手里,慈禧太后看过后很是生气。当时,清朝已经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慈禧太后把清朝的衰落、受列强欺负的罪都算到了这些政府官员的头上,于是开始了一场大的“反腐败”行动,而这场“反腐败”行动的主要对象就是《官场现形记》中所影射的官员。
慈禧“反腐败”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图索骥,照着《官场现形记》里影射的名单抓人,很快,就有一大批官员被抓起来,以谋反罪斩立决。
摄政王载沣下令通缉此小说的作者。并令两广总督端方派人刺杀这个胆大妄为、扰乱社会的李宝嘉,查封连载此作品的《世界繁华报》报社。
可是,李宝嘉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把《世界繁华报》化整为零,搬到了当时的英租界,继续连载《官场现形记》。很快《官场现形记》连载完了。但让慈禧太后没有想到的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很快就在一些列强中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的外国人甚至把这本书带到了国外。
而慈禧太后则让人把《官场现形记》中的一些行贿、受贿以及官员的腐败行为整理出来,下令全国官员凡有此行为者,皆为重罪。而当时《官场现形记》里所涉及的大部分官员都被慈禧太后以谋反罪处决了。
虽然这本书没有改变清朝的命运,可是当时的官员也因为《官场现形记》而收敛了很多。一本小说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反腐指南”,这恐怕也算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吧!